第一篇:高校移动教育平台的构建[模版]
高校移动教育平台的构建
摘要:在对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简单总结的基础上,将移动学习引入到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构建了高校移动教育平台。介绍了系统的功能构成、系统的用户及用户与系统的关系;总结了高校移动教育平台的特点,并着重介绍了开发移动教学资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关键词:移动学习;教学资源;平台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obile Education System 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学习方式而言,从传统的课堂学习,发展到了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进而发展到了移动学习(M-Learning)。1994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过WirelessAndrew项目,最先开始了移动学习的研究。[1]此后,移动学习的研究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深入蓬勃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对于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我国的移动学习研究还落后很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2000年,在庆祝上海电视大学成立40周年“新千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中外专家学术报告会”上,国家远程教育学家Desmond Keegan做了题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的学术报告,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2001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作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的立项通知,此后移动学习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关注。总结近十年来国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可行性方面以公开发表的关于移动学习的学术论文为对象,据统计,绝大多数集中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可行性方面,少量集中在终端软件开发方面。而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标准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少。[2] 移动学习多用于远程教育领域2006年11月,上海电视大学表示该校的8万多学生成为国内首批手机远程教育的受益者;[2]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建立了移动学习资源网;深圳大学也将移动学习技术引入到远程教育中。
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逐步升温,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以“移动学习”或“M-Learning”或“移动教育”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论文发现,最近几年以该主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现在已经成为了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和理解,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是,移动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硬件条件。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的一个扩展,在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作为辅助手段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因此,笔者将移动学习引入到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构建了“高校移动教育平台”。下面将就该平台的功能、特征以及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原则作详细介绍。1高校移动教育平台 1.1功能介绍
跟传统教育教学平台相比,高校移动教育平台最大的特征是“移动”。目标是让系统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相关信
息。该平台主要由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分别是高校日常管理信息、移动学习资源和系统维护,具体如图1所示。
1)日常管理信息:该模块的功能是要实现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的通知、新闻、公告等重要信息及时通过移动教育平台发布,让
用户在任何地点都能通过手持移动设备了解和查看信息。
2)移动教学资源: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实现各门课程的移动教学资源的管理。学生通过访问该模块,了解相
关课程的教学信息,如教学内容、进度安排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持移动设备利用相关的教学 资源进行学习。同时,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够进行提问反馈,该课程的教师也可以通过 手持移动设备进行回复、解答。
3)系统管理维护:该模块主要是对系统的运行、安全、系统用户等进行管理和维护。使用该移动教育平台的用户有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系统管理员以及其他人员。他们 跟移动教育平台的关系是双向的、可交互的,具体如图2所示。
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手持移动设备访问移动教育平台,了解相关会议通知、新闻公告 等。
教师:对自己教授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管理和维护,并对学生提出的问 题进行解答。
学生:主要是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对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和维护系统,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其他人员:社会上其他关心、关注学校发展的人士,可以通过访问学校 的WAP教育平台系统了解学校的新闻和日常工作动态。1.2系统特点
高校移动教育平台的构建是基于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用户使用的访
问终端是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手持移动设备,具有数字化、移动性、交 互性、个性化等特点。
数字化:高校移动教育平台的构建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是E-Learning的扩展,是纯数字化的。移动性:高校移动教育平台是动态WAP网站(系统),用户可以在需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手持移动设备访问系
统,获取所需的信息,进行学习和提问。系统管理员或教师也可以通过手持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回复。
交互性:交互性是所有学习方式都非常重视的问题。相对于普通的E-Learning系统,移动学习的平台的交互性更及时、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个性化:个性化是传统学习方式很做到的。移动教育平台的用户在访问学习资源时可以选择自己合适时间、合适的地点,也可以选
择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这些完全取决于学习者的选择,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性,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1.3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校移动教育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提供移动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资源丰富与否、是否兼容各种不同型号、品牌的移动设备、学习
资源的质量高低都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都是在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应考虑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移动学习资源还比较少,成熟的移动学习资源网站也不多,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将是未来教育技术领域重点
研究的问题。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便捷性、个性化、交互性、使用手持移动设备等特点,因此,在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以下几个方面 的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1)移动学习资源要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学习:手机、PDA等手持移动设备具有便携性、移动性的优点之外,也有一些自身暂时
不能克服的局限性,如屏幕尺寸小、操作不方便、存储空间有限等。因此,在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手持移动设备的
特点,开发的学习资源要便于在手机等设备上显示、浏览,占用存储空间小,便于操作。
2)资源的类型要丰富:移动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是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鉴于手持移动设备的操作不方便性,音频或
视频的学习资源更便于操作和学习。但是,由于存储容量的限制,视频资源也不能太大。总之,应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的不同,开发不 同类型的资源,如,英语学习方面的移动资源最好开发成简短的音频类型较好。
3)以专业或学科为背景开发资源: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以专业或学科为背景。比如,英语学习方面,经济、管理相关学科专业 的学生需要的英语资源与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需要的英语资源是有很大区别的。针对不同的专业背景开发相对应的移动学习资
源,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也能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日本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山内祐平2008年主持开展的一个 英语移动学习项目“Narikin English”,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基于企业的英语使用相应的文脉背景来开发教材的。[3] 4)移动学习资源内容应该是日常课程学习的补充或扩展:当前高校主要的学习形式是课堂教学,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取代课堂学习。因此,移动学习仅仅是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补充,是课程学习之外的拓展。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不应
该是课堂内容的转移,应该是在课程学习之余,通过移动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补充和拓展。2总结
前文在介绍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移动学习引入到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构建了高校移动教育平台,并对系统的功能组
成、系统的用户进行了介绍;总结了高校移动教学平台的特点,并着重介绍了开发移动教学资源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文只是笔者
在理论上对高校教育平台的构建,接下来将开发实现该教育平台并具体应用到高校的实际教学管理中,为移动学习在高校中的应
用做积极有益的探索。不久的将来,移动学习必将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
[1]http://www.xiexiebang.computing/wireless/CMU wireless的移动学习项目.Retrieved at 2011-01-14.[2]刘建设.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3]张海.日本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前言—对话东京大学教育技术首席专家山内祐平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9):1-6.
第二篇:校讯通---构建和谐教育的移动平台
校讯通---构建和谐教育的移动平台
移动校讯通是河北移动通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用于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联系的校园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校讯通实现了学校教师之间、家长之间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在全市中小学校、高校已广泛使用。
一、校讯通的功能
1、学校、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发送短信
学校既可以给全校的教师群发短信,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发送短信。学校的情况可以及时通知老师,比如说开会通知、放假通知、紧急通知等,不论老师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可以收到,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约办公费用。教师之间可以互发短信既方便工作同时也可以节约费用。
2、学校、教师可以给学生家长发送短信。
学校的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学生在校的情况比如说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家庭作业、录取通知、收费通知等,学校和老师都可以群发或单发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配合老师的工作。
3、接收家长发送的信息
家长如果有事需要和老师沟通,会直接拨打老师的电话,老师经常在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被打扰。现在所有家长发送短信到校讯通统一的端口号,就可以直接转到班主任的手机上,班主任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通过校讯通进行回复。比如某个学生请假,家长编辑短信:“xx今天因病不能到校,请假一天”发送到10657061,班主任的手机就可以收到这条信息,不用家长再给老师打电话。另外也可以通过登陆校讯通网站给老师留言,老师在方便的时候可以通过校讯通回复,这样避免了老师在上课时间或休息时被打扰,又能及时进行沟通。
二、校讯通的使用方法
1、每所学校设一名系统管理员,负责学校校讯通平台的信息管理。
2、将需要接收学校信息的教师和家长的手机号码录入学校的系统,家长只能录入移动号码。
3、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将教师分成不同的组,比如说一年级组、班主任组、党员组等等,既可以群发也可以单发短信。如果全体班主任开会,可以点击“班主任”,所有的班主任都可以收到这条短信。
4、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给教师分配不同的权限。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只能看到、添加、修改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只能给自己班级的学生家长发送短信而不能给其他班级的学生家长发送短信。
5、每个登陆校讯通网站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不论在学校或在家里,凡是能上网的地方都可以使用。
6、登录方法:打开电脑上网后在IE 地址栏输入回车。
用户名为:学校编码+自己姓名的全拼,初始密码将自动发送到您的手机上,密码可以自己修改。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通过系统管理员或拨打电话0312—3083592或3083892查询。
7、修改密码:确认进入首页后,在左侧的“日常办公”菜单中的“修改个人资料”中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确保自己的信息安全。
8、进入短信平台之后,点击“日常办公”菜单下的“校内短信”,学校给老师、教师之间就可以发送短信了;点击“家校互通”菜单下的“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之间就可以进行短信发送了。
三、校讯通的计费
校讯通对学校安装、使用完全免费,家长不仅不收费,而且还享受话费优惠。若家长每分钟0.2元,20分钟正常收费应该是4元,凡是使用校讯通的家长每个月的前20分钟只收3元,相当于优惠1元话费。注意事项:如果出现与家长联系却看不到自己班级的情况,请与学校电教老师联系.如果经常收不到学校或其他老师给自己发的短信,请查看“日常办公”的“修改个人资料”一项确认自己的手机号码是否有误.如果有误需自己修改,单击“修改资料”即可(小灵通号码前需加区号)。短信发送后,查看“日常办公”中的“我的短信”看短信是否发送成功,如果按上述说明仍出现不能正常收发短信的情况,请拨打咨询电话:0312—3083592或3083892
第三篇:九所高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九所“卓越人才合作培养”高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2011-11-09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8日电(记者仇逸)记者7日从同济大学获悉,9所“卓越人才合作培养”高校进一步达成了开展深度合作的共识。
这些共识主要是:搭建各个领域以实验室为平台的协同机制,实现实验室群共同发展;依托国家工程中心,面向行业需求,形成以任务为导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协同攻关机制;以9校为主体,联合各自对口支援高校,积极参与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支持东部率先发展的进程中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科技工作中促进人才培养,形成以项目群为渠道的高端人才交流和培养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研究的指导和服务保障机制,打造9校科技工作质量体系。
据介绍,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签署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开展全方位合作。11月30日,重庆大学也签署加入框架协议。9校的合作基于共同的基础:均以理工见长,同属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多为教育部与欧洲工程大学教育联盟共建的“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方成员。从而为通过合作,进一步推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断加强与欧洲工程类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悉,9校按照《卓越研究生生源合作协议》有关条款,首次在2012级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工作中开展合作。截至10月底的统计数据表明,9校实际接收来自合作高校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数量较往年显著增长。
“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不久将启动学生交流、名师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工作,试行优秀留学生互换,开放共享各校全英语课程。
第四篇: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人力资源公共服务职能,打造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宋小强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西安毕业生市场作为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服务平台,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就业服务方式,有效落实各项就业促进政策,努力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一、审时度势,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西安市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域发展的中央核心城市,据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就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将有630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再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总体上就业压力持续的增加与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将更加突出。西安市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20余万人,2010年毕业生将超过26万,大量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给西安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作为政府的人才公共服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到当前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二、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2010年是各项就业促进政策的落实年,为加大力度,进一步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就业政策宣传信息平台,就业政策的充分宣传是促进就业的前提与保障,充分利用西安市人才网、各级媒体、报刊,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政策宣传活动,宣传国家就业促进政策,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尽快、充分的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设立全面的就业指导课程,构建就业指导平台。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针对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满意度不高的现状,完善就业指导制度,聘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心理学专家、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就业指导专家信息库,加强就业市场需求调查,设计全面的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就业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及实用性。
加强就业见习管理,打造就业实训平台。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症结在于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工作经验积累机会的矛盾,就业见习制度是目前国家出台的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好适
应市场需求,是解决毕业生无工作经验的一项有效办法,通过参加就业见习,毕业生能够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弥补缺乏工作经验的不足,提高职业竞争力。并且绝大多数完成见习的毕业生及时实现了就业。西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是从2007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完善与发展,目前已建立了206家就业见习基地(单位),先后组织了五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供需见面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近6000个见习岗位。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尽量多的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信息,组织各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带企业进校园,促进毕业生就业。继续推进区域人才合作,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亮出特色。
三、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多措并举促进就业
创建西安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信息交流平台,为毕业生创业者提供了交流互助服务平台。以配合西安市政府创建创业型城市为目标,更好的为高校毕业生创业人员提供服务,建立创业咨询登记和大学生创业QQ群,让创业人员有了一个交流心得的平台,分享创业体会,定期回访帮创业人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召开了以“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交流会,诚邀了在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申请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通过座谈会详细了解大家创业状况和创业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难题,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和学习了解的机会。同时对部分创业成功人员进行了跟踪专访,树立了创业成功的典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继续组织西安高校赴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介活动。在总结首次赴宁波推介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西安高校毕业生信息资源,以品牌联盟优势,以名校带动二三类院校,以重点学科带动一般学科。同时,深入挖掘活动效能,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就业服务。
利用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就业政策宣传,拓展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五篇: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启示
县 祥 王 雪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铜仁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
为了加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国部分高校通过精心论证和设计,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成立了以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和特征的导师组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我国高校目前以本科导师制度为平台进行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模式。
一、北京大学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实施的一项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2001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元培计划实验班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模式进行培养,即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01年开始招生,经过6年的实践,元培计划的理念在北大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元培实验班的成绩也为之提供了依据,2007年9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应运而生。元培学院的成立,为元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修读元培计划的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选课、选择专业和制订相应的修习计划等。参加元培计划,学生所进入的将是“全面”的北大,而不仅仅是北大某个系的某个专业。该计划旨在让北大的教育资源覆盖滋润每个学生,在各个专业年轻学生的心中,不仅传承自己的专业有限师资,还有“全体”北大教授的精神。导师是来自学校各院系推荐上来校长亲自礼聘的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有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现有导师34名。导师的指导主要是进行素质教育,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身体会北大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知度,拓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思路,从而使学生较早地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导师指导的形式主要有导师指导下选课、导师讲座、导师答疑和进入专业后对专业的学习指导等。元培计划已经实施八年,北大常务副校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建华将元培学院定义为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指出元培学院是北大历史上继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由此可见,对元培计划进行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先来看其优点。第一,导师制是元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制与学分制、自由选择专业、单独招生和管理等制度相互配合,有利于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作用。第二,元培计划的导师配备覆盖面较广,包括所有门类的21个具体学科,且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配备了充足的人员。第三,元培计划的导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许多都是学科领军人物与资深专家。第四,由导师组成的学生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在指导委员会得到解决,有利于为学生解惑。第五,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校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有利于元培计划和导师工作的开展。第六,导师组的导师要经学院推荐、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考察、校长聘任三个相互分离和独立阶段才能确定。
另一方面,元培计划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导师的工作职责过于狭小。学生在学校不光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让导师仅仅在学习上指导,有点大材小用。元培的每一个导师都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人品修养、探求真理的精神同样值得学生学习。第二,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过于笼统,缺少实施的细则,使导师制有流于形式之嫌。第三,导师的具体工作没有相应的考核机构,导师在教学和行政上归各自学院管理,那么该由谁来考核导师?导师服务的管理委员会没有考核权利,那么只能希望导师凭良心工作。第四,导师制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各个学院、单位与元培计划领导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制度缺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导师组的管理机构必须吸纳各个学院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参加,以保障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导师组的导师应该经个人申报,学校考察审核决定,最后由校长正式聘任;第三,导师组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等,需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
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模式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于2005年9月成立,是学校全面系统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管理机构。目前负责全校本科一年级和部分二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复旦学院发动全校教育资源,建立了全方位学业指导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和通识综合教育计划等四大板块,共同组成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系统工程。其中,全方位学业指导体系即是学校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成立的导师团。导师团承担指导学生日常学习、课程修读、具体选课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的重要任务,导师团由专职导师、特邀导师和兼职导师组成。主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讲座以及座谈咨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业指导和专业规划。其中专职导师9人,由在校任教多年的返聘教授担任;兼职导师80余人,由各院系奋战在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担任;特邀导师的选聘则打破学校和院系的限制,由海内外其他著名高校教授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兼任。专职导师根据学生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学院将其作用定位为“为大家提供全面的学业和生活指导,帮助你跨越人生历程中的‘卡夫丁峡谷’,走向自由的通途”。特邀导师以讲座、座谈方式指引学生学养拓展和人生导航,目前学院特邀导师是该校历史系资深教授金重远。金教授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多次开设国际时政系列讲座,深受学生欢迎。各院系教授学者以班级兼职导师身份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亲密接触、充分交流,他们的作用是“使你在各方面均衡发展,走上学习、探索和生活的正确道路,像自然界很多现象遵循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一样(社会和个人往往不能如此),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浪费’,更加有效而顺利地实现你人生的理想目标”。学院公布了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值班表和联系信息,其中包括固定的值班时间和办公地点。同时,学生除到学院导师咨询室与导师进行直面交流之外,亦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和导师进行沟通,获得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咨询结束后,需要填写“学生咨询登记表”,记录下学生的问题和导师的指导情况,最后由导师总结认定,留做资料。
可见,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导师制度是很清晰的,就是专职、兼职和特邀导师三种制度相结合,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配套的物质和政策没有到位,对导师开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院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复旦学院导师工作要点的总结当中,他们就提出了要加强学院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工作,做好“优秀导师”评选工作,健全对优秀导师的奖励制度。第二,专职导师队伍虽然是一个很强大的阵容,但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推行值班制度已经是一个很重的工作任务了,所以不可能要求他们做过多的事情,而兼职导师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亲密接触、充分交流的机会也毕竟不多。这种制度下一些主动的学生是比较容易得到指导的,但更多的学生得到指导的机会是很少的。第三,复旦模式的导师制度没有突出学生阶段性的特点,在假设所有学生都处于低起点的基础上,从而一视同仁地开展工作,有“一刀切”的简单化倾向。
复旦学院模式带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导师值班制度是一个保证学生和导师接触的良策,可以推广;其次,复旦的导师制度存在一个导师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从而很难兼顾的问题,因而,如果能建立一个梯队式的小组(导师组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等)指导学生,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再次,导师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和阶段性,如一年级时要重点把握做人和做事的引导;最后,本科一年级的导师组工作必须与进行通识教育的学院、班级辅导员、其他学院、校职能部门相结合,从而既避免管理上的冲突,也有利于以后的各学院的顺利接手。此外,除了导师组值班制度外还可以建立导师组之间的例会制度,便于交流工作心得。
三、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综上可见,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凭借强大的灵活性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因素,其本科通识教育导师制充满魅力,成为国内同类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由此反观各高校,应在基本理念、平台运行、制度保障、工作思路等四个维度上着力加强导师平台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一)基本理念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本科导师组应贯彻以下两个基本理念: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树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帮助他们掌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一般方法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平台运行
导师平台围绕三个板块进行运转,一是做人方面,导师组可对学生进行:(1)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在导师组组织的讨论中进行培养);(2)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观看反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影片来培养);(3)时事政策宣传教育(如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讨论会);(4)公民素质教育(如通过对著名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或价值取向)。二是做事方面,导师组可以:(1)通过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大一学生初步把握最一般的方法论;(2)导师个人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和引导学生;(3)组织学习典型人物、事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精神;(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三是身心健康方面,导师组应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如:举办各种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等)。
(三)相关保障
导师组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如各导师组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所需相关设备等。导师组的制度保障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考评,二是奖励。首先,要制定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其次,在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时,要科学确定多元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一个是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四项指标,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在奖励制度方面,可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职称及有关奖励的条件之一,还可通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导师组”予以嘉奖。此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导师组工作的具体制度必须明确。
(四)工作思路
通识教育导师制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导师尽量少带学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越少,学生获得指导的时间就越多,导师的指导也就更具针对性,师生才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和思考学术及人生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师生比例偏低的条件下进行通识教育,推行导师制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导师资源稀缺的困境。在此笔者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以供商讨。
第一,导师的工作任务不宜过多。目前,高校的导师资源本来就很不足,而导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还要进行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这无疑是给本就稀缺的导师资源增加负担。因此,要将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及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应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就业指导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专业学习导师的工作负担,使其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第二,对于导师的任职条件不要太多限制。由于导师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需要探索完善,还要借鉴别国高校的经验,即使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就杰出的学者,对于如何针对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指导好学生也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学术成就杰出不代表作本科生导师也同样杰出。对于那些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也要敢于起用,这样可以一面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一面缓解导师数量不足的状况,年轻教师可以指导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并配合辅导员负责学生生活和思想指导,具有较高职称的导师更多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指导。
第三,对于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指导内容不明确的问题,应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导师可能最初对工作内容并不熟悉,此时可以从双方都了解的,最便利、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如根据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进度,就该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明确的问题,然后列出参考书目让学生查阅,并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让学生就一个主题写出一篇文章,师生会面时,双方可以自由辩论,对于所谈问题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结论,学生可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但前提是运用充分的论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师生双方都可以向对方的观点质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师工作的内容。
第四,严格遵守执行导师制的相关保障制度。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及时有效,对于导师的指导要认定工作量,像对待教学课时一样,规定每周指导几个小时,同时,每小时的费用等也要明确。评价制度要科学客观,导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应结合起来,导师指导完学生要写出教学日记,反思并记录指导中遗留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供日后参考,并上交副本给主管部门检查评阅。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对于不与学生见面,或见面次数不达要求的导师,及指导过程中敷衍了事的导师,要严格按照惩戒措施处理。
第五,确定导师制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这个基本任务,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视野会更加扩大,在保持民族化的同时,重视中外的交流和对话,提升和扩大文艺美学学科在当代世界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总而言之,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是完全成立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以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以及当代文艺美学发展现状为载体,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学科的兼容性与开放性。文章来源
县祥,王雪,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7期,第54—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