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

时间:2019-05-13 04:1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

第一篇: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

观摩于永正《荷花》课堂实录体会

府谷县第四小学 张晓兵

上周教研活动时间,我们语文组教师一起观摩了全国名师于永正的语文课堂实录《荷花》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整堂课,于永正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精心的设问、流畅的手语表达、娴熟的现代媒体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设计、师生真挚的情感互动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需努力学习、努力追求的。感受如下:

一、以情感激发情感

于永正老师整堂课都倾注了最大的情感,以自己亲切的笑容、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个个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趁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尽情抒发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以智慧迸发智慧

于永正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时,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为什么用的好,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于老师让学生给“冒”换个词,“换钻好不好?换长好不好?”边说边用肢体语言表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冒”字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于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导而不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处理的非常适度。

《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于老师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文章的含义。感受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象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跟你说悄悄话。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三、以灵动生发灵动

于老师课前对此课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你读懂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说你自己的理解。”一个个问题,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贴近新课程,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点拨学生想象,再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充分朗读,整个教学环节看不到师“牵”生的痕迹。教学自始至终处在一种学生要读、愿说、抢说的良好氛围中。学生主动地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感情,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次活动使我受益非浅,我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一定会在专家们的引领下,继承优良的语文教学传统,踏着改革的新渠道,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把课上扎实,上精彩,让我们的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

第二篇: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参加滨州经济开发区一中举办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暨同课异构活动,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的《七颗钻石》一课。并听了他的报告。觉得于永正老师的课用“朴实、真实、扎实”来评价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正如他在报告中讲的“简简单单教语文”。他的课没有惊天动地的热闹,没有矫揉造作的夸张,有的是平实和真切,有的是热情和谦逊。

谈几点观感:

一、真实的课堂。他没有掩饰课堂之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当进行到学生复述课文这个环节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如果是我,在这种情况下会自己讲出来。但是,于老师没有放弃。看来,他真是有些着急了,说:“这是怎么了?三

(一)的同学们。哎!怎么没有一个举手的呀?”表现的很真实。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和启发下,学生终于复述了课文。

二、朴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等。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书。就把课讲得很精彩。他主张多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三、扎实的课堂。他在课堂之上不放过每一个小的问题。他在进行词、句教学时,不时的提示学生,“想一想,说不出来不要紧。”并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每一个词、句。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句子,就着重指导读那个句子。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直到读出重音、停顿,读出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为止。

现在想来,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谈几点想法:

首先,应该对“朴实”有辩证的认识。“朴实” 只是一种教学理念,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朴实”只有像于永正这样的大家,在讲坛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才能娴熟的运用于股掌之中。而我们这些小字辈也只有先繁而后简了,这也是成长之中的必经过程。另外,我觉得“朴实”不是不能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教学条件,这么好的教学设施,就应该把现代化的教具利用起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得当会大大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感到目前“不”需要简单的课堂,“朴实”的课堂是我未来的理想和目标。

其次,现在我真正“需要”的是真实、扎实的课堂。课堂之上,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学习。

最后,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这次学习才知道差距有多大。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行。目标有了,但要达成目标,还需慢慢的积累和摸索经验。总之,教学无小事,事事要重视。

滨州经济开发区一中举办这样的活动真是很好。让我学到了好多在平时学不到的东西。希望今后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

第三篇:于永正上课有感

将语文带回最自然的状态

——听于永正老师学术报告会有感

3月20日下午,在实验小学,我有幸目睹了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大师的教学风采,欣赏了其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艺术,聆听了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于老师年逾7旬,头发花白,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尤其是身上散发着的那种蓬蓬勃勃的教育教学激情令人深深折服;其优雅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听了于老师上的《爱如茉莉》这节课,我懂得了什么叫教学艺术。对于老师的课,我觉得任何溢美之词都不为过,任何赞赏性的语言都会是多余的,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于老师这两节课,有三个细节令我深受感动。

细节之一:于老师上课板书一笔一画,无论写字的姿势还是力度都是那么一板一眼、一丝不苟。是啊,“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重点。加强学生的写字训练与指导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书写态度读学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植物都有向光性,学生也都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写字更是这样。如果教师板书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就难以培养起学生的正确的书写态度。想想自己教学板书时,时有的随意性,心中着实惭愧。何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一言一行上,更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于永正老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楷模,真不愧称得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标杆”

细节之二:当于老师让一名女生回答“妈妈为什么生气时?”那名学生可能是紧张,一时回答不出来。于老师轻抚学生的肩膀,温暖的说道:“没关系,都怪于老师太着急了。”这是一种怎样的评价啊!我听了以后,一股暖暖的热流在我心头涌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学生内心一定会充满不安,甚至是自责。此时教师不宜对学生批评、指责,亦不可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我们一直在讲以“学生文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可我们做到了吗?于老师那轻轻的一个动作,那“都怪于老师太着急了”的话语,不正是对学生真心关爱、以生为本最好的诠释吗? 细节之三:当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母女对话时,于老师说:“谁愿意和我做搭档分角色读”时,一个女生站了起来。于老师又说:“你愿意扮演母亲,还是扮演女儿呢?”这一做法令我深深佩服。我们一直在提“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想一想,我们真正做到了吗?于老师做到了,不着一点痕迹,效果显于无形之中。

何为教学艺术?何为大师?今天我算是切身体会到的了。一切语言对于评价于老师的课来说,都是多余的,也都是苍白的。我想,于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全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成为一面旗帜,一直标杆,不老的常青树,是因为于老师心中有大爱。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爱成就事业。

大爱无痕,育人无声!于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踏着于老师教学艺术的足迹,不断探索前进吧!

将语文带回最自然的状态

——听于永正老师学术报告会有感

张延梅

第四篇: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第五篇: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下载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 2013年10月20日,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东丽华明中学举行。聆听于永正老师的《珍珠鸟》读后写作课, 【课堂实录】 师:认识冯骥才吗?他是这......

    观于永正荷花课例分析

    观于永正的《荷花》课例分析 六年级语文 张雅香 “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灵性的,充满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看了于永正老师的《荷花》这节课,我对他的......

    于永正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

    于永正名言

    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名师于永正

    名师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 欣赏一片习作(一)(描写景物片断) “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

    于永正经验

    教育的两个名字 2011-08-26 2011年08月26日 作者:于永正来源:人民教育 教育的两个名字 ●于永正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强国先生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没做过教师,但他任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