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差异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 要:近年来差异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的教学实验。差异教学能够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差异,促使教师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的理论知识。差异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各有特点,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具体分析了差异教学的内涵和相关概念的辨析。
关键词:差异教学;个体差异
在一个班级之中,每位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彼此之间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差异。
作为教师如果想要使自己的课堂获得最大效能,就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等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与辅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虽然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不同学校陆续出现了各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各种教学实验方法,但是,很多一线老师对于差异教学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在此笔者对差异教学策略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学者汤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在差异教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被称为是“迄今对差异教学做出最全面研究的人”。尤其是《多元能力课程中的差异教学》和《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两部著作对差异教学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而笔者在阅读来自同样来自美国的戴安?荷克丝(diane heacox)所著的《常规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发现其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就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或学习兴趣。
1.2 国内研究综述
两千多年前,孔子总结了前人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而实施了
因材施教。但是我国当代差异教学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提到当代中国差异教学的研究,不得不提到被誉为“我国差异教学的创始人”――华国栋先生。他所编著的《差异教学论》中阐述了有关差异教学的相关概念,标志着中国差异教学理论的诞生。之后,国内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差异教学的著作。其中最受教师们关注
的是夏正江的《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
实践》、华国栋的《差异教学策略》,还有曾继耘的《差异发展教学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于差异教学研究的热度越来越高,开始认识到差异教学对于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对各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使差异教学研究在中国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
1.3 国内外研究对比小结
国外关于差异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涉及,并且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在差异教学策略方面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做法,很有操作性。但是国内外的教学环境差别较大,国外的差异教学的实施多在小班化、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进行,便于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但是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每个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同使学生的个人学习品质也大不相同,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远超国外的发达国家,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差异教学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领会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策略,又要切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摸索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教学的内涵
2.1 差异教学的含义
“差异”一词与“差别”、“不同”意思相近。汤姆林森提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1]而戴安?荷克丝指出:“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2]
华国栋提出的的概念则是:差异教学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意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3]曾继耘老师将差异教学定义为:“差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4]
上述观点的阐述非常有利与我们正确理解差异教学的实质,并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笔者简要将差异教学的一些特点概述如下:
①差异教学的研究是从每位学生自身的差异开始,体现在学习方面的主要有习惯、兴趣、能力、认知风格等。
②差异教学进行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学生差异测查,主要是心理和教育方面。
③差异教学的研究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甚至是全面发展,绝不是给学生贴标签、淘汰学生。
④差异教学希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层不变,教学管理过程是具有弹性的。
⑤差异教学自始至终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2.2 差异教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观点不同之处。
第一,差异教学一般只是指智育领域或学科教学活动,而因材施教除此之外,也适合于德育领域或培养品格的活动。
第二,差异教学通常限定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范围内,而因材施教并不限于课堂教学。
第三,差异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孔子的因材施教则将教师放在中心位置上。
第四,因材施教是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而差异教学则是将学生个体差异作为研究的重点。
2.2.2 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西方的教育学者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其与西方追求个人至上、倡导个性教育一脉相承。国外的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等都属于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国外发展情况较好,是因为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技术,而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少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测查和诊断更加准确。在中国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可能性很低。差异教学则是强调立足于群体中的个性,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统一。尤其是提出了如何在常规教学背景下如何关注和发展学生差异。
2.2.3 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依据学生智能水平,制定难易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层次化、课堂练习难度层次化、教学评价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分层教学是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改进,同时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分层教学关注的是团体差异,将学生分层之后进入班级学习,就不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差异教学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分层教学的改进,避免出现一些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度在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差异教学中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是最初级的一种体现,个别化教学是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分层教学是一种策略,差异教学是相对来说更全面、更有推广性。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 前言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综述展望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
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 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 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 到庄子的“顺其自然”, 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 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 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 做到说真话, 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 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重点进行应用文(包括事务性书笺、报告、说明文等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文章)训练。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一个具体目的进行的, 当他们在不同时期面对各不相同的写作目的时,他们就必须学会各种不同的组织策略,不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 不同的表达需要的语气和语调。美国把“处理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其他国家的写作教学理念。英国的母语教育中一直有重视文学性的传统,鼓励学生写虚构性的作文。从小说、诗歌、散文到剧本,重视文学写作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指学生, 编者注)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英国文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注重学生与作家、作品的交流, 强调表达个人反应、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德国的写作教学注重人的素质、修养、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们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一个高远、空阔的心灵空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产生自由的自动的创造性。在写作指导方面,他们一是给学生提供的写作材料或范文均是清楚的、易懂的, 不给学生在学习和模仿上造成困难;二是注重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文章、章法, 从阅读中去借鉴、去模仿、去创造;三是十分强调弄清每一篇文章的读者和对象,从而决定写作的内容和语言,使文章写得得体;四是强调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善于用多种媒体(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等)、多种技术手段(简图、模型、资料等等)进行作文指导。德国中小学越来越重视电脑写作教学。在德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电脑写作是作为写作的一种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出的, 每周有1~2 课时的辅助电脑写作课和不计时数的课外电脑写作任务。
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经历了一个由“文体中心”向“能力与文体并行”的转变。前苏联语文界认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仅能安排文章的体裁,学生还不能独立写作。因此,他们把观察作文看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提出了最基本的七种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这七种能力中,前六种是一般写作能力,最后一种是特殊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一是创设诱人的作文情境,设计具有刺激性的作文题目,激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从而激活写作思维,让学生写好作文。【29】
外国的作文教学也经历着改革的过程,共同点是:1)从外而内注重学生的写作需要,把写作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结合起来。2)注重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指导。注重作文的过程性指导已成为各国作文教学共同的追求,即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而我国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3)更加注重实用作文的教学。实用文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表达, 同样有意境高下、运思巧拙、语言美丑的区别。而且这类实用文,更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更为洗练, 容不得拖泥带水、冗言赘句,以显现它的精干和灵巧。【30】
八、综述展望 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改革体现了自外而内、从单一到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等特点,总而言之,各领域的研究都非常丰富,但是,以前的作文研究大多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的,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如对于学生作文构思的研究、大脑思维特点和作文心智技能的研究依然很不充分,如对构思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构思”,没有从思维角度研究构思,对于作文作为学生一种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意识有待开放。笔者认为,应该从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小学作文教学作纵深研究。【参考文献】
【1】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25 【2】张小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07 【3】韩丽晶.《浅谈中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4】石启奎,徐西遵.《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新课程(教师版).2006/08 【5】俞永军.《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作文教学研究.2004/06 【6】冯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_亚健康_状态的现状及对策》.昌吉学院学报.2002/01 【7】程行军.《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新课程(小学版).2007/08 【8】曾燕美《试析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9】杨恒.《浅谈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中学语文.2008/27 【10】李秀英.《浅议如何突出写作课教学的主体意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11】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12】郭根福,《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 【13】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1 【14】柯孔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2 【15】强洪权《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基础教育》,2004,7 【16】黄喜文《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校长阅刊》2007.11 【17】何中德《“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教资料》2006年7月号下旬刊 【18】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9 【19】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小学教学参考》, 2006, 7~8 【20】张祖庆《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浙江教育科学》,2005.1,P10-12 【21】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陕西教育》,2006,9 【22】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1,1 【23】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3,4 【24】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
【25】吴立刚《小学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6】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7】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8】陈树民《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江苏教育》1999.4 【29】曹建召王娟《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30】范守纲《中外作文命题的显异与趋同》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金蝉脱壳》是由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两大“战神”联袂主演的好莱坞越狱题材动作巨制,作为经典游戏“魂斗罗”原型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此番首次在荧幕中携手,出击挑战史上最森严高科技监狱。在不久前曝光的先导预告片中,两大“战神”依旧不减当年“力挡千军”之势,枪战肉搏样样不落,大胆刺激的动作场面更是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电影《金蝉脱壳》现已宣布定档2013年11月4日在中国全院线上映,刺激鲜有的题材加上两位巨星的加盟使得该片未映先红,引发了影迷们高度的关注。而《金蝉脱壳》讲述的是雷·布雷斯林(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是一个曾在8年内成功逃出14座安全防卫工程最严密的重刑监狱的越狱高手,然而他的真正身份便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狱安管专家,他的每一次越狱成功,就代表着该监狱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安管漏洞,必须进行强化改善了,而雷·布雷斯林不仅能找到这些漏洞,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越狱成功。就在雷决定退休前接到了最后一次任务,要挑战传说中最滴水不漏的超级监狱“坟墓”,就在他成功入狱后,却发现这真的如传闻般是个深埋海底不见天日的死狱,首次找不到破绽的他决定放弃任务,可就在他想表明身份出狱时,典狱长却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他。此时雷终于发现他被人出卖了,面对毫无漏洞的监狱,雷知道自己想要逃出去,似乎只有找狱中最神秘莫测的牢友Rottmayer(阿诺·施瓦辛格饰)来合作。两人一时成为了并肩的战友,不但要一起面对残酷无情的看守员霍布斯(詹姆斯·卡维泽JimCaviezel饰),还要应付野蛮警卫(维尼·琼斯VinnieJones饰)的威胁,在这乌烟瘴气的死牢中小心翼翼地生存,还要想方设法越狱,他们是否做得到呢?......
第三篇:《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组长:王建丽 负责人:李文景
课题小组成员: 周艳 2011年6月1日
(论文)
何晓攀
蔺吉祥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本文对计算机课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进行了讨论,认为针对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在课堂上应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特别是针对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关键词:差异性 差异教学 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针对学生差异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进行有效性教学。首先,承认学生作为个体具有差异特性,并将这种差异性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研究。本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形成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较为完整、科学的论述,并在实践上各学科给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有效、优质教学的可操作的方法。力图在学生课堂学习差异性研究及学校文化建设对有效教学的影响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学生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由于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这门课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有些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甚至学习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一切从零开始;而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了,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客观上的差异。
如上课时学生甲比学生乙思维要敏捷;学生丙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丁则擅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同学,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甚至参加过电脑作品大赛,有的则连电脑都从未接触过。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学习兴趣的差异
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也不同。反映在课堂上,如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软件操作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做作品创意不错、美工很好,但对程序设计思想的理解力不强。
如A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C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3.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对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
三、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提几点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和和是认知和技能相结介,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自观教学,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还要注重规律 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对综介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获取成功感。
教师应认真感悟领会教学材料,分析教材的信息技术思想与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思考课堂教学将带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活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确定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依据。2.理解学生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比其他学科课程中的差异更大。原因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信息技术的起始时间不同,即所谓的零起点问题。家庭条件的差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热情的差异、学生所在地区的差异等,使得同一课堂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很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知道如何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它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
另外,信息技术教材在目前很难适应经济科技发展不平衡的地区。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状况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既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要针对学生状况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切介学生学习,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且富有成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有效教学模式的选择
信息技术课程有很多教学模式,比如讲授式、任务驱动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与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有意义的“任务”环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完成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任务”有其质的规定性,它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反映了与学习者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使学习者不是站在世界之外来“学习”和“认识”不相关的“任务”。关于任务的创设,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习者对他所学习和生活的世界有深刻的体会,缺少他们的参与,将影响任务的“真实度”;任务作为学习者认识世界的一个窗日,它与学习者紧密相连,学习者在与任务和教师的对话中开展学习;教师是任务的创设者之一,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他们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4.让学生获得成功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中提出:“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向导、引导学生投入教学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作为体现有效学习达成结果,关注每个学生的成功与否就既是目标,也是教学的手段。”
行为科学认为,对人的激励必须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给他信心,他就有信心取得成功,就会去努力。教师要多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介理设计达到学习成功的方法,比如获得表扬的机会、阶段成功学习目标的达成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的指导也会欣然接受。如果失败,会使部分学生产生放弃或逆反心理,极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
学生更愿意在高质量的学习内容上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更好的记忆力,对学习的态度更积极。信息技术科学的特点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建立推理解决问题能力,鼓励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用这些策略鼓励学生,能使个人的思维模式凸显出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好这种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如何找到教学平衡点,缩短学生间的差距,让差异转变为优势,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所成,有所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建立在有效设计的基础上,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但是我们只要能而向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依据,教学一定会更有实效。
第四篇: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摘要:学习风格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学习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并对学生学习风格中的优点加以利用,使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够更具科学性。本文根据学习风格的差异化特点,对当前学生学习风格的具体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因材施教的理念,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研究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此后,本文又对国内外学术研究领域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学习风格的差异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一些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策略和观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学习风格;差异;教学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学习风格;差异;教学研究...........................................................................................1 前言:..............................................................................................................................................1
一、研究学习风格差异的重要意义...............................................................................................1
(一)加强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深度...................................................................1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
(三)提升教学活动同国际教学趋势的适应性...................................................................2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创新路径...................................................................................................2
三、国内外学习分割研究的趋势...................................................................................................3
(一)国外的现状研究趋势...................................................................................................3
(二)国内的现状研究趋势...................................................................................................4
四、学习风格差异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4
(一)教师对学习风格差异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程度较低...................................................4
(二)教师的学习风格差异指导理念不足...........................................................................4
(三)教师对学习风格不可控因素控制能力较低...............................................................5
五、从学习风格差异研究出发提升教学质量的举措...................................................................5
(一)教师需要加强对学习风格差异的关注、研究、和运用...........................................5
(二)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学习风格差异指导理念...........................................................5
(三)提升教师对不可控因素的掌握程度...........................................................................6 结论:..............................................................................................................................................7 参考文献:.......................................................................................................................................7 致谢..................................................................................................................................................8
前言:
学习风格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都已经加强了对学习风格因素的关注。对学习风格的分析需要借助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进行推进。目前,很多教师都已经尝试使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风格差异化研究的辅助。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而学习风格的形成原因既有学生心理层面的因素,也有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类外部环境影响的因素。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在学习风格方面的差异进行完整的分析研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风格差异研究的质量。
一、研究学习风格差异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深度
因材施教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理念,早在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就已经将因材施教的科学主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却未能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进行正确的贯彻。在近些年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方面,依然有较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对于学习风格这个较为关键的因素,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程度。因此,对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研究,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育策略的过程中拥有更加科学的基础。多元智力是当前教育领域收到广泛关注的理论之一,此一理论对人类的遗传性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了人类在遗传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多种处事风格,而学习风格的差异也在此一理论中得到了科学的分析。由于人类的智力存在多元化特征,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人群的智力情况和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因此,对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提升教学模式选择科学性的重要工作。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风格是决定学习科学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素质教育不断贯彻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素质教育方案的设定,使素质教育的贯彻流程可以更加科学。我国西南大学著名学者何渠书先生在其著作《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课堂教学反思》中,对学生学习风格对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实施了科学的分析,指出:“学生的学习风格对其学习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使学习风格研究领域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学习风格和综合素质关联性的重视。另外,我国很多教学领域在教学方面存在单一化特点,使得素质教育的很多 1
主张难以得到良好的实现,很多素质教育的目的原本很好,但是在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很多科学的理想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有些甚至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实施研究,可以将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风格特点进行教学主体的转变,使教学活动不再以教师为核心而是以学生为核心。另外,学习风格的研究还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可以摆脱对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依赖,具备较强的学习独立性。对学生学习风格进行研究,还能够使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鼓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收到发自内心的积极因素的支配,不必在教师的压力之下进行被动的推进。对学习风格的分析可以使教学工作者更加清醒的了解到学生学习风格的优势,并对优势进行保留,对劣势进行避免,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提升教学活动同国际教学趋势的适应性
学习风格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轨迹,因此,对学习风格的差异实施科学的研究,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准确的进行学生发展战略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发展轨迹实现人生理想,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公民。随着西方教学理念的不断涌入,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情况进行分析,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具有较强的意义。英国教育家吉姆在其著作《学习风格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中,对当前国际主流社会的教学趋势进行了完整的分析研究,并针对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指责,指出:“中国教育领域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教育工作者不懂得正确的进行学生学习风格的引导”。因此,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实施研究和调整,是使我国教育同国际教学趋势实施连接的重要方式。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对学习风格差异情况实施研究,可以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以便教学的内容能够发挥更多的现实意义。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可以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较大程度的升级。以便教师能够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作为常态,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实施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学生的个性优势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教师可以在国际教学理念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对学生学习风格的正确引导方法,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学习风格的优势,并将科学的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切实增强学习基础等级,使教学模式能够更大程度上贴合国际教学趋势。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创新路径
(一)根据学习风格研究城固实施教学风格创新
对学习风格的差异研究能够使教学研究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因此,本文从教学策略的设计方面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创新,使学习风格差异研究的成果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体现。教师可以使用知识呈现的方式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工作的模式设计,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结果,对基础知识的具体传授方法进行呈现方
案的选取,使学生可以保持对基础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根据学习风格理论实施教学分各个创新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结论,对组织讲解工作进行调整,尝试使用不同的思路对同样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切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理性的对问题的认知。教师可以在学习风格差异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互助学习模式进行设计,使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互相影响,提升对小组其他成员的风格影响,使小组成员的学习方法科学性方面可以实现共同进步。
(三)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风格创新
教师可以将创新机制使用于复习巩固阶段的教学,并通过语言解释、图像展示,音频传递等多种形式相互穿插的方式进行复习阶段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化特点,对教学方案结合方案进行确定,以便学生在既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同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另外,对学习风格研究方案的创新可以带动教学策略制定机制的创新,使新型教学机制具备较强的灵活性,能够结合学生学习风格的实际状态进行时间的准确设计,提升学习风格的应用质量。
三、国内外学习分割研究的趋势
(一)国外的现状研究趋势
随着西方国家心理学的不断完善,学习风格的差异研究日臻成熟。目前,西方很多国家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已经将学习风格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很多西方理论家认为,学习风格的差异虽然很大程度上属于心理学范畴,但这却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不亚于深远影响了人类生活的现代科学。早在1955年,英国心理学者沃伦就已经开始了对学习风格的理论研究,并且在心理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教育学领域,也有很多专业人士加强了对学习风格研究的重视,并很快将学习风格的学术研究活动推广到教育界的更多领域。因此,在学习风格研究开始之初,此项研究就受到了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显示出较大的社会基础和较广阔的发展前景。西方的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对学习风格的研究进行了阶段的科学划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时间段内,对学习风格的研究理论性较强,这一阶段通常被称作学习风格研究的初期阶段。在初期阶段,学习风格的理论性研究主要从具体的学习方式和相关策略入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认知情况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学生学习风格的具体特征。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学习风格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进入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理论家对学习风格的研究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学习风格的具体体现状态,而是对关系到学习风格的各项因素进行专有的分析对待,使学习风
格的研究活动趋向细致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尼克里的影响下,学习风格研究活动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组织基础。
(二)国内的现状研究趋势
学习风格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早在大思想家孔子的时代,就对学习风格具备了初步的认识,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不同行动风格的学生实施了差别对待,使得后人在研究学习风格问题的过程中,具备了较为理想的理论参考。例如,孔子曾经对其弟子颜回和子贡实施了差异化教学模式,在对待道德水准较高的弟子颜回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孔子更多的使用激励的方式对其进行鼓励,“贤哉回也”就是较具代表性的话语。而在对具备高傲性格特点的学生子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孔子则更多的使用委婉的批评话语对其进行敲打,“器也”就是批评性话语的典型。当前,我国理论界在实施学习风格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情况有着较高程度的重视,而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其兴趣爱好等因素也是学习方法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刚刚恢复高考的一段时期内,社会各界对教学活动的实际成效关注较大,这使得很多学习风格的理论研究更加趋向学生的智力培养,而新世纪以来,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学习风格的理论研究更加趋向于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因素,因此,我国教育界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接近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目前,对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广泛的存在于我国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而相关理论研究也正处于快速累加的阶段。但是,我国教育界的学习风格研究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理论研究大多针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缺乏足够的创新,使得理论研究难免出现雷同。另外,一些学习风格研究活动对实践探索的涉及较浅,使得很多研究活动不能通过实践的形式获得理论科学性的提高。
四、学习风格差异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学习风格差异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程度较低
目前,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之下,对学习风格差异的关注度较低,出于提升全体学生教育质量的目的,一些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统一教育,这虽然保证了所有的学生能够获得基础知识建设方面的成就,却很难使学习风格存在的差异被教师充分了解,而教师也很难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情况对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进行运用,使教师错过了使用学习风格研究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宝贵机遇。
(二)教师的学习风格差异指导理念不足
当前,虽然有一些教师根据学习风格差异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但是一些教师仅仅按照完成指示性任务的方式对学习风格进行研究,并没有将学习风格的研究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致使教师的学习风格研究工
作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学习风格不可控因素控制能力较低
在教学模式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结论进行教学模式的科学性控制,但是,在进行学习风格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不可控因素,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得到妥善的应对,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学习风格研究质量,使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科学性受到损害。目前,关注学习风格差异研究的相关理论正处于完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风格的差异研究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学习风格差异研究的难度,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案制定受到不可控因素的较大影响。
五、从学习风格差异研究出发提升教学质量的举措
(一)教师需要加强对学习风格差异的关注、研究、和运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风格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习风格的关注,并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对学习风格进行研究和利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质量。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具备足够的预见性,并且秉承科学的理念对学生存在学习风格方面的差异进行理解,以便教师能够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对学习风格的具体效用具备充分的掌握。教师还需要将差异化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并严格按照学生的学习风格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江苏省某教学机构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学习风格研究的方式进行了学生学习风格的调查,使用问卷调查和作业风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使学生的学习风格被教师充分掌握。教师还需要按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习风格进行利用,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提升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师要对学习风格的属性进行全面的研究,充分了解学习风格的多维化特点,使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得到全面的引导。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学习风格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必要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高质量的运用。教师还要将公平教学作为引导教学风格的基础原则,对任何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要采取相同的引导方法,保证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必要的引导。教师还要对学生现有的学习风格进行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研究,在保证学生充分适应教学习惯的状态下,对学生进行学习风格的再塑造,使学生现有的学习风格能够在科学的引导下变得更加完善,提升对学习活动的适应性。
(二)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学习风格差异指导理念
首先,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研究和改良,并加强对学习风格理论的研究,使教师能够更好的进行差异性教学的实践。另外,教师要秉承全面发展的
理念,对学生的后续发展环节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风格的塑造。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氛围的关注,保证课堂教育在和谐的氛围内推进。教师既要保证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风格的考核,也需要对存在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学习风格的差异化引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不同学生在学习风格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完整的分析,使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能够及时被教师了解。教师可以通过改变组织结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学习风格当中的优势可以进行互补互鉴。教师要注重引导过程中的方法,避免在进行学生学习风格引导的过程中出现强迫性手段。另外,学生要学会使用突出的优势对团队其它成员进行弥补,要在对学生学习风格具备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学习风格的发扬性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风格的转化。教师要在进行策略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对学生进行匹配策略的设计,以便学生能够受到同自己学习风格相对应的正确引导。教师要指定在学习风格方面具备较强优势的学生进行学习风格互鉴工作的指派,使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实现,既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够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同龄人科学的学习风格。教师要按照学习情境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引导环境进行设计,以便学生可以不受学习内容的影响,充分发挥学习风格的优势进行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提升教师对不可控因素的掌握程度
教师要对学习活动的不可控因素具备充分的了解,以便指定的学习风格引导方案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贯彻。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教育,避免学生过多的重视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而忽视了对学习风格的转变。教师要对学生不适应的学习情境进行模拟,以便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学习风格对学习质量的具体影响,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习风格的转化过程中,提升学习风格的改良效率。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我主导的环境内进行错误性学习风格的实践,使学生通过实际产生的问题加强对学习风格不科学之处的认同,以便学生能够掌握转变学习风格的正确方法。例如,浙江省某重点学校的教学人员,根据教学机构的硬件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可控因素实施了假想,并提前进行的预案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可控因素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及时启动相关预案对危机进行应对,使教学质量不会受到影响。教师还要科学的调整学习风格的转变策略,不能采取强制执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使学生可以减少学习风格转变带来的负面压力,以更加轻松的心理状态对学习风格的转化活动进行适应。教师要对学习风格转变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负担进行减弱,使学生不会感受到学习风格转化对自身学习成绩的不良影响,以便学生能够制定科学的长期学习目标,并将目标同学习风格的引导机制进行一致性处理,以便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6
能够在学习风格的转化过程中得到根本性提升。
结
论:
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对提升教学质量十分重要,目前,在我国新课改推行逐步加深的大背景下,很多教育人士都加强了对学习风格差异情况的重视,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学习风格的差异研究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实施完整细致的分析研究,不仅能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方面提升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还能使学生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中保持心理因素的健康,因此,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进行科学的分析解读,可以使教学工作的质量得到根本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鸿.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课堂教学反思[D].四川师范大学,2005.[2]李红燕.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匹配性对学习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3]刘燕.上海市高中生生物学习风格的差异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4]曹妍.中学生数学学习风格差异及其教学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7.[5]王林艳.学习风格的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53-155.[6]王庆,张鸿.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 7
会科学版),2006,03:142-145.[7]崔峰.初中生语文学习风格调查及教学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8]李洪霞.城乡中学生地理学习风格差异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9]杨炯照.学习风格视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差异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8.[10]周春英.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2.[11]张笑雪.如何弥补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之间的差异[J].宜春学院学报,2010,03:167-169.[12]祝茵.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与教学对策设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56-59.[13]易红.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14]赵文英.中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的特点及其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D].河南大学,2010.[15]徐苹.基于学习风格的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16]胡娜娜.场认知视角下西藏自治区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研究[D].西藏大学,2015.[17]王艳峰.学习风格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启发[J].家教世界,2012,14:31-32.[18]肖隽.基于网络环境的差异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19]张旭霞.高中生物课堂合作学习能力与个体差异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20]图雅.学习风格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5:173-174.致谢
本文从文献查询到创作再到完成,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在论文的创作阶段,导师对作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辅导,众多社会力量为作者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作者在此对各位导师和社会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篇一: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
前言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综述展望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
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 “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 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 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
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1)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 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 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 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 到庄子的“顺其自然”, 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 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 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 做到说真话, 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 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 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 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 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 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 篇二: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从无法计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一、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 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郭根福,《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一是作文序列训练。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
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二是作文分格训练。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是作文素描训练。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四是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是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六是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七是童话引路作文训练。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八是言语交际作文训练。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篇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分析与思考文献综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分析与思考研究的文献综述
院(系、部)名 称 : 人文艺术系
专 业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指 导 教 师:
2014年3月18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小学生语文写作问题越来越关注。网上随处可见小学生各种荒谬的语文作文。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也非常多。本文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性质和任务改革、小学语文作文现状问题、小学语文作文问题成因、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建议四个个方面,结合相关文献,并整理分析了国内研究者的主要观点,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现状;成因;建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写作是小学高年级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学,先从低年级的听、说、读、写训练,然后到高年级的写作训练。这是一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知识的训练,也是一种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检测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原因之一是写作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学会真正的学以致用。但是现在小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问题,实在让人们对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很担忧!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写作水平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性质和任务改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成因和对策等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四方面。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任务和性质改革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断作出调整,这也说明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
1.20世纪50年代的变革。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能够写短的文章,能够写工作和生活需要用的文件。”
2.20世纪60的年代变革。1963 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3.20世纪70年代的变革。1978 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20世纪80的年代变革。1987 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的 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
5.20世纪90的年代变革。1992 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可以从三方面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 一是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二是课外阅读; 三是各种事件活动。作文训练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自己拟题作文”。在作文教学方面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
6.2001年的变革。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像作文。
7.2011年的变革。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作文要求更生活化具体化,把“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改为“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删去“日常生活”的要求。
半世纪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王铭在《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中谈到,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要求降低,文体淡化,训练减少;二是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鼓励自由表达,实现先做个性化;三是关注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写作兴趣;四是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把作文教学看作为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掌握技能、领悟知识和体
验生活的过程中自主成长。
[1]
二、关于小学语文作文的现状问题的研究。
近十年来,因为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教学各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还是有一些普遍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众多研究者将小学作文问题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 1.小学生的语文作文虚假化非常普遍。李新农的《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杨瑞的《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赵东阳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杨柳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均指出,作文呈现虚假化,学生胡编乱造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学生为了得到一个高分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等虚假材料。例如《上海教育》曾公布命题习作《母爱》,结果在学生的笔下“去世”了一批母亲。另外胡编乱造问题现在也相当严重,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互相矛盾。
2.小学生语文作文的抄袭蔚然成风。小学生在写作文当中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很多都是东拼西凑,不加修改。夏文丽在《小学作文现状的思考及对策》指出,在学生的作文中,活泼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朝气的幻想已经越来越少,冠冕堂皇的公共语言、老气横秋的无病呻吟越来越多。许多时候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格式相仿、立意相似、构思雷同。至于其他诸如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句子不通、表达不清楚等问题更是比比皆是。[2]
三、关于造成小学生语文作文问题现状的原因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明确提出:“习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为什么现实中还是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原因有几方面:
1.学生自身的问题。《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中谈到,书籍记载了人类的文明,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源泉。阅读可以为学生拓宽审美的视野、为其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打开想像的闸门,带入知识的海洋。而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不分离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而现在的小学生明显阅读量不够,也缺乏对生活观察和发现,而且语文功底也不扎实,错别字、标点符号的错用、词语的误用等随处可见。这是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之一。
2.学生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在《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一文中,作者明确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小学生,其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赵东阳在《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也指出,学生时作文教学的对象,本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特点进行作文教学,但是,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似乎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没有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视学生作文思维的阶段发展水平。致使小学生的语文作文成人化。
3.小学生语文作文的读者对象不明确。林一平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杨柳的《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都指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忽视语言的交际作用。一般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语文作文的读者非常固定,那就是语文教师。这给小学生无形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写作。
4.对小学生语文作文评价的标准过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赵东阳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认为,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仅仅注重对学生作文成品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评价为主;评价方法片面,以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关于作文评价标准,张文彬在《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同样也提到,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作文评价形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
[4][3] [5][6] 5.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误区。在王琪的《小学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研究》、鲁进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杨柳的《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中提出,小学作文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对象上普遍存在误区。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小学语文作文及作文教学的本质,因而造成小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