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学中的终身阅读习惯培养
浅谈教学中的终身阅读习惯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设阅读社会”的目标,读书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巨大的发展;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大会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世界范围内的读书活动朝着长期和稳定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各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非盈利机构到商业组织,都纷纷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在整体上蓬勃发展,呈欣欣向荣之态。
现在是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在这么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里,一个人的成长,成名,成家,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自己的承认,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对各种知识的追求。各种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形式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4)学生独立思考、阅读能力正在退化。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文化积累和传承的重要渠道, 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几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的伟大传统之一就是以读书为尊为贵。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利国利民,意义深远。
有益的阅读让孩子走得更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优秀的书籍包含着巨大的“人文精神”,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把人类崇高的精神引入学生的审美视野与内心世界,在熏陶积淀中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和审美情操,使学生告别低俗,走向高雅,对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学生精神发育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阅读是学校教育之精髓。学校是读书的地方,若学校里缺少“书籍”,缺少文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就会失去了源头活水。把营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也是改进学校德育模式的新视角。作为学校,理应让书籍这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是一个由小及大,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教育教学开始,大力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让学校带动家庭、社会的读书风气。
构建书香校园,开展读书活动,让学校成为读书的圣殿。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学底蕴,提高文学修养,使学校、家庭、社会逐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孩子成长。
增强学校文化底蕴,设计文化墙,用名家集字雕刻古代经典的诗词歌赋,在学校的走廊上、转角处、教室里,悬挂优秀书画作品、双语名人名言,在花园草地布置富有人文气息的宣传标语,力求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
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每年适时适量购置图书,充实更新图书馆图书;坚持每天定时开放,开放对象不仅针对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同样可以到图书馆博览群书。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开设“校园之声”小广播,每周定时开播,由学生主持、播音,其内容有诗文朗诵、欣赏以及有关读书的趣闻轶事等。
通过班级图书角、黑板报、手抄报、读书会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教室板报开辟专栏,轮流由学生填写精彩语句;班级制作书柜,并对书柜进行装饰及自由命名,图书根据班级的读书情况定期更新。并利用成功者的引导、同伴互助交流、成果展示会、建立评价机制等,相关教师认真督促检查,确保计划得到落实,使班级读书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让教室每一处空间展示学生成长的足迹,展现书香班级的成果和特色。
保证阅读时间。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设立阅读指导课、传统文化课等课程,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平时结合语文教学,对配套的课外读本作认真的辅导,除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阅读图书和报刊(参考书目见附录)。
学校每学期定期组织大型读书系列活动。包括优秀图书角、主题黑板报评比;教师“读经典,诵名篇,为人师”主题阅读活动;年级主题活动;读后感评比;经典诵读比赛;课外阅读专题研讨活动;“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小明星”评比等。
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校本课程开发行动研究,在开展阅读活动的同时,对阅读方案、阅读内容等进行优化,将其逐渐形成课程。
打造书香家庭,把读书活动从校园延伸到家庭,让家庭成为读书的港湾。亲子共读,让家长都来做孩子读书的向导和榜样,茶余饭后,全家人一起读书、品书,每天晚上与孩子一起共享读书的美好时光。让读书的热潮不仅在美丽的校园奔涌,还要汇成涓涓细流溢进每一个家庭,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成立家庭读书俱乐部,俱乐部成员由班级推荐、家庭申请组成。参与家庭需热爱阅读,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愿意参与读书俱乐部的活动,最好能配有电脑,会简单的操作(文字录入、邮件发送等)。俱乐部采用“必读书目+推荐阅读”的模式推广课外阅读,每学期由俱乐部规定必读书目和推荐阅读书目,在完成阅读任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阅读。俱乐部成员必须保证每月家长和孩子各读完一本书,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并通过邮件提交作业。家庭读书俱乐部在学校网站开设专栏,及时公布信息,推广阅读。定期以内部资料交流的形式交流各成员读书收获,每学期末进行评比表彰。
亲子共读,建立“流动书包”。“流动书包”由一本书和一本记录本组成,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推荐的方式。学生将“流动书包”带回家,根据各年级段及书本内容决定阅读时限,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内和家长一起完成阅读。记录本主要记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碰撞出的疑问,交流解决过程,以及心得体会,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可以选择其他“流动书包”。
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读书指导讲座,语文教师及时提供亲子阅读目录乃至具体读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确定读书书目,制定好读书计划,明确读书进程,定期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读书情况;鼓励家长投资建立家庭书屋,坚持为孩子的读书情况作好记录,以购买新书作为奖励,促进读书的良性循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家长在生活中通过旅游、劳动等一些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营造书香社会,以校园读书氛围带动社会读书风气,共享书香人生。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自我学习、发展能力,让读书成为人们终身追求的“时尚”。
学校图书馆定期向市民开放,定期添置更新图书的数量和种类,以满足市民读书的需要。适时延长图书室开发时间,也可以错时开放,以方便市民下班时间读书学习。
邀请社区居民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读书活动,并在举办读书讲座,激发市民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的兴致。
为了让读书达到预期的效果,采取“阅读达级”活动来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测定。“阅读达级”共设定12个等级,1—4等级为初级水平,适用于低年级段;5—8等级为中级水平,适用于中年级段;9—12等级为高级水平,适用于高年级段。初级水平前阶段以认读字词句,讲故事等为主,后阶段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测试等为主要评价标准;中级水平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脱稿演讲,摘抄精彩语句,记录读书心得,阅读测试等为主要评价标准;高级水平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编演课本剧,会写读书笔记,阅读测试等为主要评价标准。每学期进行一次常规阅读等级评定,学生可根据自身水平自主申报进行测试,学校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
“书山有路香作引”。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当我们看到学生在“书香”中品味快乐成长,毕生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风尚,成为一座城市的风景和文化时,会忍不住感到由衷的喜悦;当我们自身也在“书香”里提升,一步步向着理想的目标踏步前进时,一种更高的使命感会油然而生。而学校也将在“书香校园”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凸显办学特色,走出一条新课程改革校本化的成功之路。
第二篇: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培养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与培养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1.社会性。人是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的统一体。人之所以要开展终身体育活动,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社会的前进是对人的要求化为个体的需求,个人的需求也会逐渐转化为社会的需求。正是这种转换关系使体育活动必须具有社会社。
2.发展性。体育就是人们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过程。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虽然收获的大小因人而异,但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总能得到丰厚的回报,终身体育可以促进全面发展,在吸收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人的身体潜力、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从人出生到死亡之前都要参加体育运动,即将参加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当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基本国情,高校体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努力开发大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挑战。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人健康生活、工作并能长寿。学校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不仅看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提高多少,而且要看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后是否具备了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是否养成自我独立锻炼的习惯。因此,高校体育要把握体育的本质,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终身健康。我们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此,切实抓好“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1.终身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是以普及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爱好运动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为基本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有了明确的任务,就要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意义,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链条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高校体育是中、小学体育延续,在“终身体育”的长链中,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一环。高校体育担负着传授给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任务。
3.强调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是体育教育成果的一个主要标志。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的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是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体育兴趣入手,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趣味化,使学生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增养个性,感受到体育课的无限兴趣,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意识倾向,爱好体育活动。
4.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针对大学生现实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
(1)加强体育理论教育。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战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将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念。
(2)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对高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把激发与培养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强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等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保护、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体育活动的无穷乐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的前提,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材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项目上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高校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多开辟场地,不断增添体育器材,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为深化体育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四、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基本教育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教学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意识,还是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又缺乏培养的方法和具体措施,致使学生体育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运动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学会自我卫生保健。提高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能力,是提高其体育能力的首要条件。
2.增强脑力活动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积极调动、挖掘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开发体育潜能,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主要条件。
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条件。
4.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这是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心理条件。
5.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人的健康,更是增强体育能力的基础条件。
五、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笔者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能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一)终身体育的有关概念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锻炼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彻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终身体育锻炼者是指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必须坚持不懈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人。终身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二)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第一,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毕业后,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每次30分钟。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在校期间,学生表现出对体育有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走上工作岗位,表现出对一个以上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学校通过体育教学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接受闲暇体育教育、竞技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教学产生快乐体育的情感体验;进入社会,在身体活动中消除忧郁、烦闷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校内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离开学校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的体育意识的程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中学或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它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
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体育宣传工作是培养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学校举行运动会等活动时,可特邀家长和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竞赛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扩大学校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体育媒体的作用,不断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二)激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因,目标则是通过活动最终期望获得的具体结果。体育锻炼是一定动机唤起,并指向一定活动目标的行动过程。动机和目标是唤起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学生的良好体育动机还需要靠有意识去培养。首先,教师要从激发需要入手。学生对体育没有需要,或者主观体育意识极低,无法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体育教学要激发体育需要,传授终身享用的体育保健知识与方法。其次,教师要创造环境,形成产生动机的诱惑。只有具备满足需要的环境条件,需要才会转化为活动的动机。最后,让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
四、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定,体育兴趣的培养更加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新的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培养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可趋向某种事物并由此能获得情感满足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直接体育兴趣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一但产生这种兴趣,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间接体育兴趣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体育效果感兴趣,它离不开自身的意志努力。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一是丰富教材内容,一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促使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尽可能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从学生兴趣出发因材施教。三是选择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材,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体育欣赏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按兴趣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结合学校实际,每次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选项分组教学。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兴趣产生于活动对象的持续接触,只有持续的接触,才能产生心理相容。在持之以恒的锻练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五、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积极组织和参加群体活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指导等能力,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学生自觉地锻炼身体。
第三篇:《培养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读后感)
《培养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读后感
联立小学教师:李媛
培根在《论习惯》中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却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
马基雅弗利也说:“人的性格和承诺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习惯。”这都说明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而现代知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对教育定义:“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许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将对一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美术课上,经常会有手工造型的练习,这个时候“剪刀”便成了课堂的主角。如何给别人剪刀?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手握着剪刀柄给别人,手握住剪刀的尖头给别人”分别问问你同桌的感受。同学们说:手握住剪刀柄给别人的时候容易被扎到,会伤到自己。而手握住尖头的时候,别人接的时候不会被刺到,同时也不会伤到自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既降低了课堂事故的发生,又能使孩子学会如何为别人着想。
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训练,无数次的重复,这就需要老师来督促及时鼓励学生坚持好习惯改掉你的坏习惯,作为老师,要做的不仅是督促学生,更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中习惯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慢慢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我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激发探究欲望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在指导学生预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课前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并做预习笔记,“在预习中我学会了什么知识?”“我还有什么不理解?”以备课堂上有的放矢,重点解决。另外利用导学案自己检查预习效果,同时,导学案的设置还包括对有关知识的链接回忆,便于对本节知识作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这对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可以起到“树楼梯”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测量物体的高度》时,让同学们课前回忆总结你以前学过哪些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可以试一试?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归纳,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再如有些课上没有条件做,需要课后做的活动,我也放手学生课前去做。在学习《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时,教材安排一节课讲两种形式y=ax2+k和y=a(x-h)2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点多而且容量大,这就需要强有力的课前预习。因为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会画简单的二次函数的图像,那么在这一节的导学案中我就设计让同学们画出两组图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x2、y=x2+1和y=x2-2的图像;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2x2、y=-2(x-2)2和y=-2(x+1)2的图像,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轻松的学习新知识,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这两种形式二次函数的性质,并有充足的时间通过练习理解、掌握、运用性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焕发课堂生机
新《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数学课堂应充分由学生来掌握,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三课时,课的开始以实际问题来创设的情境:某公司的大门呈抛物线型,大门地面宽AB为4米,顶部C距地面的高度为4.4米。(1)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抛物线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一辆满载货物的汽车欲通过大门,货物顶部距地面2.56米,装货宽度2.4米,那么这辆汽车能否顺利通过大门?在处理这一部分知识
时,我在导学案上多画几个抛物线形的大门,供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思索、探究:直角坐标系建在不同的位置,所得的表达式的形式是否一样?个人自主探索后,小组交流,小组成员层次不一,所以有的同学想的方法多,有的同学想的方法少,又各不相同,他们就会相互交流,探讨,共同进步。有的同学在解决第二问的时候有困难,就会请他人帮助,学生的讲解最大的好处是节奏适宜学生,给学生一个思考和领会的空间,所以看似慢,其实接受效果好。学生在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我求的表达式都对吗?到第二问做完就会发现:不管哪种表达式最后求的结论一样,殊途同归,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没有小组合作,他们就不好意思问老师,就这样跳过去了。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相信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师通过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学习任务的学习,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三、多角度思考,拓展数学思维
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见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
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例如九年级上册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例题:用总长为30米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S(m2)于它的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出x的取值范围。讲完这道题后我又设计了两道变式练习题。
1、要用30米长的篱笆,一面靠墙(墙足够长)围成一个矩形花园,求矩形花园的面积y(m2)与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并求x的取值范围。
2、要用30米长的篱笆和一面8米的墙(作为其中的一边)围成一个矩形花园,求矩形花园的面积y(m2)与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并求x的取值范围。
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我运用“观察这两道题与例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语言,来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当前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靠的是习惯的培养。作为数学老师应多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多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每个细节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能力,学习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既需要指导,也需要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学生拥有好习惯、好人生。
第五篇:教学中要注意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什么是习惯?所谓习惯,《辞海》上解释为:在长时期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我把人生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而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习惯的力量是一种巨大而顽固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正常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练习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当我们疏忽时,就蓬勃地蔓延起来。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例如我们学校在本学期要培养学生以下五种习惯:听铃习惯,即听到铃声后就要离开操场走向教室;升旗停步习惯,卫生习惯,装素习惯,自习习惯。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的培养。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