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在谈论中国诗歌创作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之前,我想先得看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定义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而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现实主义则是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可以说虽然同为艺术创作类型和思潮,二者却各走各路分向而驰以至于截然不同。
我们要知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说法是在20世纪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是西洋舶来品,传入我国后遂得以广泛流行为人所用。如此说来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古代的谁谁是浪漫主义诗人或现实主义诗人都是我们在知道这两者的定义之后给古人的文学创作风格类型下的定义贴的标签。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去看看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第一位诗人是屈原,他的《离骚》开创了“楚辞”和“香草美人”的传统。其诗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多用香草美人比喻君王美政,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个人情感。套用二者概念可得《诗经》和屈原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作品。不过在屈原生活的时代由于诗歌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诗歌都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理想,鲜有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的出现。因此我们直接跳到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去比较二者的区别。众所周知唐代“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其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这点表现在“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和“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中,而最有名的诗句莫过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他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心理可见一斑。还有,李白为人狂放不羁生活上纵酒狂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难怪他会被后世人当做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了。再来说说比李白小十来岁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圣”——杜甫。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对当时百姓悲苦惨淡生活状况和社会动荡混乱局面的真实再现,有着极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的本质是表现和抒情,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现实主义的内涵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此,“再现”便成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二篇:《平凡的世界》--平凡里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摘要: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主要人物、亲身经历来探讨浪漫与现实主义两方面。他用朴实的言语与细节向我们叙述了一段催人泪下奋斗史,向社会展示了一篇农村变革的故事。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用浪漫主义撰写现实,用苦难意识的共鸣与形象的理想化向我们展示着人生态度和人生际遇。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苦难意识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前言
路遥倾尽毕生心血留给我们的《平凡的世界》,让人震撼与感动。我们赞扬它,欣赏他,绝不仅仅是因为这部作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而是它全然地将那片土地上的生活用朴实“笔杆”展现给我们。中国乡土的沧桑变迁无不被路遥描写得淋漓尽致,图书馆的借阅量、被翻得破旧的书,完全能够说明,他的呕心沥血是直达心底的,也让读者学习到了一种关注:关于我们的乡土、我们的社会、每一个人在时代跋涉前沿中的苦苦挣扎。
我将从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两方面谈谈我对这三部曲的看法与理解。
一、平凡里的现实 — 苦难
在这部被评论界公认为“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中,路遥结合自己在贫瘠的陕北农村的生活,底层中挣扎奋斗的经历,创作出这部具有浓郁的陕北地域文化气息、揭示当时苦难生存状态的巨作。看过之后,我的确被孙少平、孙少安等人物所打动。这部以时代和历史为大背景,以空间为铺垫,讲述一个封闭落后的陕北小山村发生着的苦难以及奋进的故事,与《人生》一样,又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精品。
真正理解“现实”这两个字,是在看了路遥弟弟王天乐所写的《路遥传》之后,是在看了王天笑筹备的路遥纪录片之后。人们都说《平凡的世界》展现出的现实应归功于整部作品的苦难意识,个人认为,所有的苦难意识应归功于他与弟弟前半生的人生经历。
“接着,路遥完全是向千千万万的读者在演说,好像我根本就不存在。他说,实际上我们多年来的对话,一直是围绕这部大书的。是的,我要写一部大书,就像柳青说的那一种大书。是向陕北的历史作交待的一部大书。我要从咱村子写起,写到延安,写到铜川,一直写到西安。我的主人公就是沿着你走过的曲折道路,一直走向读者。通过你的生活经历,带出百个人物,横穿中国1975年到1985年的十年巨大变革时期。作品要在一百万字以上,这是我四十岁前献给故土的礼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物.”1是的,孙少安两兄弟就是他们两兄弟,他们共同体验生活,共同完成这部作品,王天乐可以说是另一位不可或缺的作者。寒暑易节,冷暖自知,写作的苦涩酸辛,除了日月星辰,恐怕只有这两兄弟说得清道得明。
说到苦难,无论是《人生》还是《平凡的世界》,苦难意识根深蒂固于路遥心底,苦难意识是作者与其亲人以及那个时代的农民生“与生俱来”的。他在书的扉页中写到:谨以此书献给我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确,那土地的厚重以及那苦难的分量,支撑着路遥投入巨大心血,用毕生精力完成这部鸿篇巨著,苦难是路遥人生的主题词。他通过孙少平、孙少安等个人奋斗者形象,叙写苦难、正视苦难、赞美苦难甚至超越苦难。
我是悲剧情怀的读者,常常沉浸于书中的各种悲剧与苦难,因为苦难往往比有幸更令人记忆犹新,更何况它基于现实,源于现实。因此,看到很多学者在谈论本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人物形象时都避开对路遥早年人生经历的审视,都没有深刻剖析背后的成因时,我认为是理解的一个偏差。
因为,现实是最大最稳的基石。
二、浪漫主义—理想化
我想专注这点来论述,是纠于越来越多的人侧重分析路遥的作品有很大程度的精神缺陷。“作者笔下是几乎找不到缺陷的‘高大全’人物孙少平!那些对上层社会包括省委书记、地委书记领导干部赞美、神圣化的描写,在小说结尾处让孙少平放弃更高的追求转归煤矿的描写,以回归所谓的‘平凡’的描写,为读者树立了一种浅薄的信仰。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和命运拷问,缺乏对现实冷峻的审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革时期的虚假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缺陷及作者较强的政治功利色彩。”
且不谈当时中国作品里带有政治功利色彩,试想一下,一个在文革时期,2一个决定创作一部农村巨作的作家,一个从小历尽千辛的人,将自身的理想主义寄予作品是一种虚假的浪漫主义?我认为这完完全全是谬论,它是一种理想的寄 12 王天乐 《路遥传》[M].欧阳钦 韦企成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探讨路遥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6 第23卷 第8期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托。比如主角孙少平就是青年奋斗者的典型形象,他渴望摆脱古老传统的世代耕作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现代文明意识。这样的形象设置完全符合历史理性。
有学者这样定义:“一般来说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容易产生历史和道德,理性和感性的悖反,产生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不一致的作品。具体表现为在作家意识形态深处感到历史发展与道德完美的分离,合乎道德要求的不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却没有道德的合理性。”1 但是路遥塑造了一系列既符合历史理性又符合道德情感的人物形象。孙少平道德素质就很高,对妹妹体贴入微,对哥哥给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对奶奶至孝,能在危机时刻挽救曾经抛弃过他的郝红梅,最为突出的是尽管他后来生活在城市甚至快要拿到城市户口,逐步接近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但他从不忘记对传统道德的眷恋与维护。
我认为,作者在创作当初,赋予的就是一种合乎常理的理想化意识,这些因素也共同寄托了路遥的人生理想与道德理想。
再者,小说与哲学不同,不是满篇洋洋洒洒地理性表述,小说之所以动人并且真实,就在于情感的表达。逼真的细节和真情实感的描写, 塑造一个个典型的农村形象并加之理想化,是现实允许并且急需的创作。路遥的确是用了浪漫主义技巧来表现,但“并不像师傅柳青那样有着激越的浪漫主义色彩, 也不像柳青那样对政治怀着浓厚的心理情感, 而是倾向于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 按照人物自身的心理逻辑、命运历程把生活、现实主义情感忠实地再现出来。” 2 正是这种融合让现实残酷但不失希望。
他是在用笔书写苦难, 用笔讴歌理想。
1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三联,1999:13.
2%王海 《现实主义精神的现照—论<平凡的世界>的人物把握》[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平凡”里的现实与浪漫
参考文献
王天乐 《路遥传》[M].欧阳钦 韦企成 《从精神分析学视角探讨路遥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J].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
王海
《现实主义精神的现照—论<平凡的世界>的人物把握》[J].
第三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差异(范文模版)
异①在背景上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
③、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则强调对人和事物作如实的描绘,它写的是生活本来是怎么样的。浪漫主义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地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现实不存在而应该存在的生活。④、人物意象的建构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则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普通人身上,将其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心理状态等,逼真、客观地再现出来,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受。浪漫主义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从而绘制理想中的英雄伟人形象。
⑤、艺术表现的手法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则往往要求细腻的描绘、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朴素的语言、讲究细节的逼真刻写。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
⑥、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的差异
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而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
第四篇: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异同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异同
现代主义诗歌相关:
“五四”时期,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孕育、萌发,直至1925年李金发的诗集《微雨》的出版,才真正标志着纯粹的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出现。其后20年代象征派的诞生、30年代现代派的探索、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开拓、50~60年代台湾现代诗派的喧嚣、70~80年代之交朦胧诗派的崛起、80年代中后期“新生代”诗歌的潮涌。
在20世纪20年代象征派诞生的时候,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由于受西方现代主义人文观念的影响,他们对“人”和社会的关注不同于同时代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新诗人,郭沫若们欢呼的是如凤凰再生般的“人”和国家民族的新生,而李金发们却从另外的向度向我们展示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即表现悲剧性的人生和对社会的绝望。如李金发转向象征主义后的发轫之作《弃妇》。这首诗“从一个受到荒野狂风的怒号而颤栗的妇女的遭遇,传达出一种人生命运的悲剧气氛。”这个被命运所抛弃的妇女的形象“象征了人生不幸和悲苦的经历。当人为命运所愚弄并最终被抛弃,仿佛就是诗中这位‘徜徉在近墓之侧,永无热泪’的‘衰老的裙裾’发出的哀吟。”其后的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胡也频等象征派诗人大都以死亡、尸体、枯骨、荒冢等饱蘸颓废、没落气息的意象来象征悲苦的人生,对生命的价值表示怀疑,对生命的存在表示绝望,对个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流露出无所期待的浓厚的感伤意绪。
30年代的现代诗派植根于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面对着时代的剧变—大革命由蓬勃热烈的高潮突然跌入沉寂的深谷,一群情感脆弱、神经敏感的热血青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人生挫折、命运打击,在理想幻灭之后,幽梦惊醒,无路可走,深感前途茫然。一时陷入了极度的彷徨和苦闷。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现代派诗就带上了浓重的这一特定时代下的特定的“时代情绪”,即施蛰存所谓的“现代的情绪”———感伤、忧郁、迷惘、彷徨、苦闷、绝望。戴望舒的《我的素描》中的两句诗正是此时的现代派诗人的典型写照:“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但即使心灵遭受了重创,他们仍在寻找个体生存的意义和归宿。
救亡与民主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新诗派对此也有他们独异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末现代中国政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从此中国在政治版图上被迫一分为三,两岸三地分别进入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政治的分治,使得许多当时现存的机制被中断,当然也包括文化机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就进入了一个历史时段的真空状态,直至50年代中期台湾现代诗运动的潮涌。台湾现代派诗产生在民族分裂、家国隔绝的历史情势之下,面对台湾孤悬海外的政治现实和地理现实,诗人们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存处境和民族的何去何从。祈盼中华民族早日结束分离状态、思念故国家园而产生的精神还乡也就便成为台湾现代诗运动的永恒主题。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运动,是作为对“文革”的消弭个体、反人道的倾向的反拨出现的,因而重新发现、肯定自我并表现、确立自我便成了朦胧诗的重要主题。主体意识的觉醒成为朦胧诗的鲜明特征。年轻的朦胧诗人们在经历了十年**之后带着被伤害了的浓重的怨愤和茫然的失落感在追求与寻找,寻求人的自我价值的确认,追求心灵自由的获得。同时他们还“始终自觉地坚持:在主体意识之上还有时代意识和人民意识,并且,主体意识越鲜明,便越能表现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真实,越能为祖国与人民立言”。中国在经历了经年的消灭自我、扼杀人性的黑暗岁月之后,终于迎来了自我挺身而出为民族承担命运的新时代。年轻的诗人们纷纷敞开心胸、放开歌喉,纵情呐喊、歌唱。北岛的《回答》以一句石破天惊的“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的呼号,喊出了新一代的心灵破土而出的声音。
20世纪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人是以朦胧诗的反拨者的姿态出现的,他们尤其反感朦胧诗所追求的诗歌的社会性价值,致力于诗歌语言形式的实验,但从诗学主题的角度看,他们创作的着眼点仍在人的生存这一层面上,只不过他们“关心的是作为个人深入到这个世界中去的感受、体会和经验,是流淌在他血液中的命运的力量。”
现代诗歌的特点是: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浪漫主义诗歌相关: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是新诗移植西方浪漫主义之后在中国的产物,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40年代政治抒情诗时期、20世纪下叶的新生代时期。郭沫若的《女神》当推新诗、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中国浪漫主义继承了西方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二者同样推崇神秘的创造力,推崇天才,以自我为文学的中心,蔑视规则,强调情感的宣泄,提倡想像力的作用,对此,中国浪漫主义作家因中国现代社会的巨大变革而有清醒的自觉。
20年代初,创造社诗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等人,接受拜伦、雪莱、济慈、海涅、歌德、惠特曼、华兹华斯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对初期白话新诗的拘谨、单调、缺乏想象与激情,对写实派过于拘泥于现实,对小诗派和湖畔诗派狭小的境界与格局,深感不满,起而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激情与想象,主张诗歌形式“绝端的自由”,由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浪漫主义诗学体系,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浪漫主义诗歌。
《天狗》一诗一口气用了30个“我”,这个我把日月星辰都吞了,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宣言。这个“我”就是上帝,这个“我”是极度膨胀的自我,郭沫若在诗里形象地显示了浪漫主义的自我观。
政治抒情诗也在极力塑造一种“当代崇高”。从50年代开始的政治抒情诗,主张:“首先是思想内容上强烈的政治性,以及对诗的政治功能的强调,它要求诗人服膺政治斗争的需要,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关注和表现国内外正在进行着的政治斗争,反映社会的重大矛盾。题材的这种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特点,使诗歌的主题通常是一个普遍性的政治主题,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常常不是富有独特个性的诗人自己,而往往是一个作为阶级代言人的抽象的 “大我”。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严阵等。
共同点: 现代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产生一定的时代背景,都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现代主义诗歌吸收概况了西方的浪漫主义,追求个性的解放,重点突出人的作用,在思想上寻求个性的解放,在艺术上追求自由的抒发,在政治上提出民主。
3浪漫主义诗歌往往以夸张手法见长。诗人利用独特而新奇的现象,从瞬息变化的世界中表现精神动荡不安的现实,加上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使浪漫主义诗歌色彩绚丽,注重节奏的自然明快,极富音乐性。而现代主义诗歌和谐的音乐性是其特点之一。
4浪漫主义文学时代最发达和最有成就的是抒情诗,而现代主义诗歌也有浓烈的抒情诗篇,两者具有一定的抒情性。
5以主情与自然流露为主要内容的浪漫主义诗观也是与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现状相关的,所以说它也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现代主义诗歌反映内容有一定的共同性。如五四时期的中国,一切都处于新旧交替之中,新的要战胜旧的,就必须对新的东西特别张扬。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就是在反叛旧有存在的同时大力张扬新思想、新观念,这时和新兴的现代主义诗歌反映了重叠的内容,有共同的主张。
不同点: 浪漫主义诗歌萌芽于“五四”时期之前,现代主义诗歌萌芽于五四时期,并且在“五四”时期成为诗歌主流。浪漫主义诗歌主要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而现代主义诗歌主要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浪漫主义诗歌,偏重于主观抒情,表现个人思想,特别注重对内心感情的表达,而现代主义诗歌具有民族性,现代主义诗歌除了吸收西方外来主义,还有揉合了传统文化,“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是对传统诗学“回归”主题的回归。浪漫主义诗歌内容比较单一,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然,诗人歌颂大自然的丰富,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界的深切感受与心灵契合。现代主义诗歌随着时势变化呈现反映现实,反映现代情绪的思想内容,两者语言和内容侧重不同。浪漫主义诗歌发展过程比现代主义诗歌要短,现代主义诗歌发展时间较长。两者的流派不同。浪漫派诗人较重视情和力,象征派较重视 音和色。
第五篇:从杜甫的生活经历看其诗歌的现实主义体现
从杜甫的经历看其诗歌艺术的现实主义体现
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 陈啸
内容摘要: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的风格是紧扣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发展脉络,与诗人自身经历息息相关。由此可以看到杜甫诗歌的创作经历了盛唐的豪迈气概,安史之乱的颠簸流离,经历战乱之后的忧国忧民,对社会现实的写实也由感性转为理性,以此成就了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杜甫 经历 诗歌 现实主义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精深程度,在我国文学史上少有比肩之人。大家公认,“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因此,杜甫诗歌享有“诗史”的称誉。笔者认为,这与杜甫生活的年代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也正因为如此,杜甫诗歌的写实由表及里,由感性而理性,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盛唐颂歌(公元712年—747年)
这一时期,唐帝国正是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虽然杜甫二十三岁应试落第,但正值风华正茂,抱负远大,性情豪迈,当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期的游学经历,使杜甫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其诗歌创作也是以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作《望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题张氏隐居二首》、《饮中八仙歌》、《春日忆李白》等。《望岳》一诗借泰山直抒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饮中八仙歌》则通过饮中八仙豪爽洒脱的饮酒情态,描绘出一幅盛唐气象。二、十年困顿(公元747年—756年)
这一时期,正是安史之乱前的十年。因李林甫妒贤嫉能,杜甫应试落选。虽然杜甫多次献诗自荐,但没有结果。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 的潦倒生活。乱象的社会现状和困顿的个人处境,使杜甫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诗歌创作逐渐从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社会现实,初步形成了 “沉郁”的诗歌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丽人行》、《兵车行》、《后出塞五首》、《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杜甫的名篇《兵车行》中的诗句,真实地描绘出百姓被驱往战场的悲惨图景。这首诗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从此形成了诗人在思想上的主要特征:写实,批判,忧国忧民。
此后,诗人创作了《丽人行》,揭露杨玉环的亲族腐朽、荒淫、奢侈的生活;写出《后出塞五首》,讽刺朝廷的好大喜功;创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十年困顿的生活使杜甫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确定了杜甫以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忧国忧民(公元756年—770年)
这一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致使帝国将倾,生灵涂炭。“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而衰。此间,杜甫携家逃难,颠沛流离,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苦难,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忧国忧民”思想完全走向成熟,诗歌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蜀相》、《又呈吴郎》、《岁晏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一系列具有爱国精神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不朽诗篇。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作者以极深厚的同情和极生动细致的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石壕村的老妇一家的苦难:“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人又用“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两语来表现夜深静寂、泣声如缕的悲凉气氛,深刻地写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严酷。
晚年的杜甫流离失所,最终病逝于湘水舟楫中,此时的他有着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八首》抒发了诗人对国运由盛而衰的感叹和无奈。“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借对历史人物凄凉身世、壮志难酬的同情,感慨着自己的悲郁情怀。
然而个人生活的困顿也使得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更加深刻、强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天下百姓的痛苦,希望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春夜喜雨道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憧憬和希望。
杜甫一生饱经忧患,颠沛流离,但始终爱国忧民,正视现实和人生,正因为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亲身经历,才能使他在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上有更深层次的提升,达到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
参考书目:
1.《杜甫选集》 聂石憔 邓魁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11月一版
2.张浩逊《唐诗导读》1版
3.余恕诚《唐诗风貌》第1版
4.林继中《杜诗选评》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三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