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吴桂金)“一课一得”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一课一得”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广东省四会市黄田学校吴桂金
【内容摘要】“一课一得”是指一节课让学生有一个收获,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者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围绕一点展开学习。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要聚焦,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以单元组织教材,每个单元也就是一个或两个训练点,四篇课文训练同一个点,但目标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正确理解“一课一得”,准确把握“一课一得”,确保落实“一课一得”,恰当取舍教学环节,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遵循一课一得针对性
著名教育专家丁有宽老师的教育思想“一课一得”成为了近期教师口中的热点话题,在追求“一课一得”的同时,一线教师常常思索着:“一课一得”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一课又得什么?我个人认为“一课一得”是指一节课让学生有一个收获,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者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要聚焦,根据低、中、高学段教学目标,然后聚焦每个学段中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以单元组织教材,每个单元也就是一个或两个训练点,四篇课文训练同一个点,但目标的侧重亦是不同的。围绕一点展开学习,这样学生的“学”就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了。教师拿到教材时就应当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分清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再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设计。
一、正确理解“一课一得”
1.让学生每一课都有所收获。要每课定好重点,设计围绕这一重点,教学突出这一重点,结果要完成这一重点。每节课要有一个核心目标,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性的一得。只要老师们在各个学年段,每个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好,就一定会将这无数个“一得”自然而然变成学生广泛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2.对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我们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我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留到以后再讲。具体的来说,我们设定的整篇课文的目标和课时目标。根据目标决定取舍,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哲学上讲有舍才有得,语文教学也要学会取舍,要突出重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3.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胸有全册,组文着眼,课有重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一步一个脚印,螺旋式上升。教学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于训练,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提升。就第六册语文教学内容而言,文笔优美的课文,那就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写作方法巧妙的课文,那就重点体会方法,如《水上飞机》,课文故事性强的,则可训练复述,归纳主要内容,如《日月潭的传说》,人物描写传神的,那就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贪多求全,只取一点,重点落实。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连点成线,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螺旋上升,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准确把握“一课一得”
应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在确立的时候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吃准学段目标《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准绳,教师尤其要把握住学段目标;
(二)吃准教材特点关注教材编写意图,关注文本独特的地方,重点目标才能成立;
(三)吃准学生实际“一课一得”应因人而异,因班而异;
(四)正确处理理解感悟和表达运用的关系把表达运用的训练渗透到理解感悟的环节中,用理解感悟来促进表达和运用,做到内容和形式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准确有效地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一课一得”是很考验一个教师的教育智慧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课程作者的编写意图,对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进行教学。
1.小学语文教材低段的教学,着重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话的训练。
2.中段教学,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发现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可教的内容有很多:①学生字②学词语③抄写句子④学朗读⑤学默读⑥读懂课文内容⑦了解文章结构⑧说写拓展训练等老师们谈谈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取舍呢?第一课时重点解决①学生字②学词语④学朗读⑥读懂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重点解决与习作相关的目标。
3.高段教学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确保落实“一课一得”
1.了解学生,因需而教。例如在《翠鸟》一课,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教师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抓住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抓住特点,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方法。学习了这种观察方法就是这一节课的收获。
2.注重方法的习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以及“怎样学最有效”,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应围绕“学生学”展开,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一法,灵活运用,才学有所得。
3.精要练习。以《翠鸟》为例,这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特点,有顺序”观察的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抓住它们各个部位的形状、颜色、动态、静态等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仿照课文写下来,并进行讲评、修改。这样,一节课就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学到了实在的东西,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恰当取舍教学环节,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七律
长征》
刚接触(19)、(20)班学生,所以第一课侧重于学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尽快地和老师相适应,真正达到课堂的互动,如:诗歌中的颔联,我就抓住了“腾”“走”这个词让学生去思考,同时教会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去分析,所以,这堂课虽上了1课时多些,我想同学们的收获还是蛮大的,同时,虽和学生不认识,从学生周记本上得到的反馈还算成功。特别是诗歌的朗读,我从几个方面指导后,学生的朗读感觉就是不一样。其实,教会学生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础。
《长征组歌》两首
在学习了第一课的基础上,这一课相对就简单多了,画面的出示让学生身临其境,这堂课我更侧重朗读,在第一课朗读的基础上提升,同时想象画面去背读,感觉学生进入了一定的佳境,我想:有时课堂教学也许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胜过老师的灌输,书读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文章就理解了。我想学生都有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不一定每堂课都要老师讲解得很具体。《老山界》
“对精彩的语段进行赏析,指出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场景和环境描写中的应用,说明其表达作用。能结合文章或语境分析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中心的理解。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精彩语段。”是我这堂课的重点,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很积极,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只是你没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将他们的优点扩大而已。受到赏识是孩子心灵处最强烈的需求,有了赞美会快乐, 有了赞美会开朗, 有了赞美会幸福.所以,就让我们的孩子在赞美声中成长吧!《草》
这堂课自认为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这是一篇小说,我从分析人物和情节入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反思不妥之处在于否定的评价没有在积极肯定的同时给予恰当地指导,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并进一步纠正自己的偏差,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来。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的评价,都使学生永远感到的是鼓励,永远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这样的评价循环往复,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因为在学习方面,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学生具备了这种财富,他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财富。这点我一定我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
《长征》节选
一堂课下来,总结不足之处:
(1)教学中使用的资料要有实效性,不能把没经过处理的原始资料给学生,因为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2)在设计教案时,尽量避免出现很难解决的问题。(3)在设计教案时,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有取舍,有侧重点。(4)学生在活动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5)教学中,要注重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对于学生有价值的发言,教师的评价应该使学生有自豪感。第一次作文
努力把第一堂作文课上得富有诗意,所以,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回顾儿时记忆的内容:“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童年是什么?是幻是真;是喜悦是悲伤.或许只是那一串糖葫芦,或许是过节时纸糊起的兔灯,或许是站在河边吹芦苇的沙沙声响„„”学生们在回忆自己的事时说了很多很多,同时把方法指导融入进去,我想这也是作文备课的一个方法吧,以后再努力实践。
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课堂活动很好,特别是教案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特点,也让学生有当主持人的尝试。特别是请学生说说主持人应有什么要求时,学生的发言很到位。但发现学生在练习当主持人的过程中,由于事前没做好成分准备,学生上讲台当主持人时语言不够流畅,很多人要看稿,这是以后在上课时要注意的,事先的准备不能缺少,这样,课堂才能达到预先的效果,不能 “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宗慧敏的写作指导课(组内活动课)
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感受我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美。特别是导语的设计,一下子融进了课堂的氛围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和评价,在学习中让学生明白写景的要求,自然而有序。
学生在谈体会的交流中将几处景物描写的理解说得更透彻,体会更深刻,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同时如果让学生的阅读材料更丰富些,在提前阅读的基础上,上课的效果可能更好,学生写作的效果可能也会更好,如:《小巷》、《狼山脚下》、《异乡听雨》、《心中的石竹花》、《江南水韵》、《遍地金黄》、《心中的百合花》、《绝版的周庄》2篇、《爬上窗台的绿色》、《梦里苏州》、《在水一方》。分类看,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写法,可能实际指导意义更大一些。《枣核》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我明白了:首先,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要尽可能地相信学生,依赖学生,鼓励学生,只有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担当好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语文教师还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在赏析具有中国味的景物时,我变换了原有课件的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在作文中运用这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而这些仅靠教学用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最后一课》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上完这堂课的想法,因为本文涉及到2个主人公,如果让学生单调的去分析人物形象,课堂难免会枯燥,一堂课我让学生在说好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选择分析的人物,一致推选小弗郎士,可能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吧,让他们自己做批注,小组讨论。学生们的热情很高。第二堂课我以一个主问题牵引着这堂课,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只是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上升到高潮的分析。整体效果不错。《古诗四首》
4首我分了2节课完成,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些是我上4首诗歌的目标,结束后,感觉《泊秦淮》上得最好,无论对画面的描述,对主题的理解,对曲笔的运用,是上得最成功的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上得较简洁,感觉对陆游的心境学生还没有理解到位,这是我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
《作文指导课——我的故事系列之二:童年像一阵风》
1、我让学生跟我一起回顾了童年趣事,结果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发言踊跃,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知道了原来作文并不无材料写,学生的思维也发散了,30几个人发言了,大家三言两语的说着一些趣事。(抓住取材)
2、让学生回顾丁立梅的文章,说说写作的特色。(构思)
3、范读文章,请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板书作文要求)
4、翻开自己的周记本,修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2节课的作文时间,集中在一堂课指导,时间很匆忙,如果让学生再说说趣事的过程,画面,可能更好。《晏子使楚》
这是我自己的备课,所以对课文比较熟悉,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重点,所以上课得心应手,这节课是围绕“读”来进行的,个读,集体读,背读„„在分析重要字词时注意了“之”的整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尝试着改变老师范讲,让学生自己提问,联系书下的注释,实在有不知道的再问老师。这节课有2处疏漏之处:第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时,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只是简单的肯定了第二同学的发言而没有指出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好在哪里。第二,在20班上课的时候,扯话题扯得太远了,第一节课时间不够,导致第二节课显得有些匆忙。《背影》
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上成了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习者。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但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很多学生说是怎样的一个背影时很投入,可是说说自己的父亲时没有更多地展示,说的也只是些生病时才能理解的父爱,平常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事情说得不多,情感不够投入。很想以后找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延伸。《甜甜的泥土》 我设置了听读《甜甜的泥土》,听好后感觉学生动了情,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故事情节里去了,我以“从描写中感受人物细腻丰富的情感”这个问题通领课堂,学生们具体分析了文中的“她”,剖析全文,最后上升到文中“大爱”的理解,抓住了为什么“泥土是甜的”去分析,所以我认为一堂课抓关键问题往往能一箭中的,听最后延伸到“听母亲和孩子的真情对话 感受生活中的至爱亲情”画面的深入,让学生旁白,我认为这是我课堂上的亮点所在。《泡桐花开》全校比赛课
上课之前有些紧张,心理素质差,一堂课下来再反思,觉得有很多值得以后注意的地方。
1、口头语过多,有一些细节甚至自己都没感觉到,我要严谨我的细小环节。这样才不会冲淡我上课创造的意境。
2、环节有些处理不当,在请学生小组说说欣赏的画面时,感觉留的时间过多,以至学生自己在思维创造时时间紧迫,课堂时间的调控是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提高。
3、在学生延伸的一个环节上说得过少,就说了3位,让学生真正从文本走出来的时间过少。
4、评价的语言虽有诗意,也给了学生感染,但自己的声音要调控得好。《我的母亲》
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体验看,我对这一教学设计是较满意的。但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请学生说好三件事后充分的朗读,可能开始设置的《懂你》MTV过长,导致时间的来不及,“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有时候光想着如何让课件精彩,如何让气氛浓重是不行的,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对这堂课反思,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小石潭记》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围绕小石潭记的文本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面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作文课
这个星期是上的“至爱亲情”单元,于是就想让学生自己体味父母之爱,指导下来写作的结果是差距太大,好学生写得很好,不好的不像文章,写父母必写“送我上医院”,对《我的父亲母亲》习作做过分析,居然有20%左右的孩子还以此为例。怎样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班级目前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要求学生先从片段写起,写清楚一个细节,找准一个切入口,再看看写作的结果如何,拭目以待!《记承天寺夜游》组内活动课
陆鑫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形、味、色俱佳,感觉本堂课的亮点是在分析好了文章后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一个学生配乐朗读后请学生们评价朗读后的感受,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同时也认为课堂的结尾有些处理不当,想象画面时破坏了文章整体的美感。是不是针对“月”作一番赏析,可能更好。自己在课堂上这一点做改进。《阿里山纪行》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让孩子在老师的评价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是我努力的方向。“你读得又轻又柔,怕惊醒了森林。”“我从你的朗读里已经听到森林小火车了。”„„这些贴近孩子心灵的评价语言,必将促使孩子不断的进步。同时,老师多元化的评价语言,也感染了学生。孩子们也学会了用心去聆听同伴的朗读,并学会了赞美或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让我欣赏到了一幅美景。谢谢你!”“你读得太好了,我要向你学习。”“你读得很流利,只是„„”„„但从书本上看的世界很小,像坐在井底的青蛙,能有一大片蓝天吗?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片蓝天,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提高自己的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丽的西双版纳》
通过图片和课文录音,先烘托了一下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自由地融入到情景中去,孩子们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离开了朗读,语文就没有语文味了。但在评价学生回答的语言方面还不够机智。如果学生能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文本是不是更好。《古诗》三首
备课的时候我就想,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的收获最大最多呢?古诗的教学重在一个字——“读”,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四读法”即:初读学字词,细读串句意,精读评诗句,诵读悟诗境。再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朗读的指导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朗读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读——指名试读——学生评——再练读——再试读„„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了第一首诗后,由学生按这种方法自学其他两首诗。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有用的。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蓝蓝的威尼斯》
这节课我没有用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喊了7个学生站起来读文章,结果不尽人意,我想会读课文是学生的基础,以后再这方面要加强。这是一篇游记,我紧扣住“蓝蓝”这词的理解,层层深入。①有自然色彩;②有人文和谐色彩;③有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说明方法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从这节课中,我意识到语文教学应以文为本,要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学会表达,要向课本里的作者学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运用修辞,让课堂变得真实、朴实、扎实。期中考试分析:(7、8、9号期中考试)
高分人数19班20人,20班10人,两班严重不平衡。今后提高20班中等生的分数是我努力的重点,80分以下人数19班10人,20班5人,也是不平衡。月考之后已经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但仍然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班级其他学科吻合情况分析:两个班各有一人不吻合,情况可以。同时<<不知有花>>这个阅读理解上许多学生没看懂,今后也要多加强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从试卷学生错的题目看,主要是复习的时候真正把题目训练到位,扎实巩固,特别是解题的思路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今后拟采取的措施:1.抓实基础,多训练一些新题型,多阅读美文。2.训练解题方法,答到要点,答全要点。解题的技巧和习惯要掌握。3.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练笔。语文课可以更美一些 ——南通优课比赛后心得 “语文天生浪漫。”——题记
11月16日,南通语文优课评比的文章发布了,共4篇文章:《陶醉壶口》、《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春风》、《周庄水韵》。看完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选择《周庄水韵》。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总想把语文教得富有诗意的人,骨子里总认为我和学生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唯美的语文课堂。而读着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而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中。古镇周庄任何季节、任何时侯都能感受到的音乐的美感。
课堂教学犹如读一首美伦美奂、精彩纷呈的诗,而诗意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学生在课堂中能忘却了自我,醉心于惬意地交流,欢快地思索,同作者一起惊喜,一起感动。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备课时我想到的是如何让这堂课可以更美些,刚开始试上的时候,我设计了《梦里江南》的视频剪辑,结果上下来感觉离梦中的水乡相差太远,于是再重新备课。“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他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他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他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他的神性。”特级教师王崧舟如是说。是的,诗意语文能滋润心田,学语文是活的,是整体的,是生命的对话。教师应该让孩子的心灵富有意义、光泽,显示生命的价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对文本充分解读,才能加宽、加厚文本,使文体立体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周庄水韵》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 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童话般的神奇。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在这点上是文章的中心,所以把握好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语文充满情感,语文课堂是张显情智魅力的课堂,文学的生命是细腻的,如果我们有个很好切入点,那么美也可以铺满整个课堂。在《周庄水韵》中,我设计了用填词唱歌的形式让学生再次感受周庄的美,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语文的浪漫,似散落的樱花,似飘落的白雪,似春天的艳丽,它以千姿百态的形态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以五言六色的色彩侵入你的心灵。在音乐中让周庄在我们学生的心头宛如古代朱楼绣阁中的秋千绣女那样朴素清纯,有时又宛如一身着五彩曲裙的女子那样娇艳动人。
语文的世界,幻想与博大;语文的世界,真实与浪漫。如果用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那么我想语文会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幽径悲剧》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者写于1992年,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此文触动人们的神经,让人感觉悲伤,使人感动。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教读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文章的层层铺垫,“出家门,„„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作者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并对它的形、香、色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为“这一棵”古藤“悲剧”的发生作了蓄势。文章的第7—12节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这里关于“我”的震惊、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写,也为下文写自己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了伏笔。
“文似看山不喜平”,季先生的这篇精美散文便是最好的明证。他通过一次次铺垫蓄势,将普普通通不为常人注意的现象写得如此生动、深刻,值得我们学生很好地学习。《明天不封阳台》
《明天不封阳台》是杜卫东写的一篇随笔。这篇课文叙说“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为类似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在材料的选择、组织及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人类究竟应该如何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这此问题学生未必都能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文本提供的详实、丰富的材料中,揣摩作者鲜明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体味文章的语言所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培养学生联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封阳台、要封阳台吗?不封为了什么?”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生动、议论精辟的语句,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主旨,领会夹叙夹议的写法。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让老师跟着学生思维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讲生听,真正实现了教师“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变教师的教学过程 5 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但同时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点,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提高。《治水必躬亲》
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从一课一练的情况看,学生对字词的解释还不到位,自己根据意思解释,而不注重固定词本身的解释,文言文字词的固定解释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课外文言文的字词解释的能力也欠缺。《从小爱科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目的。能启发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激趣引入、生活中科学的探究、未来科学技术的运用设想,使学习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稍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奇妙的克隆》(刘继莉 组内研讨课)
优点:1.层次清楚,条理清晰。上课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三个片段教学。
2.朗读形式多样。在三个片段分析的过程中,有齐读、默读、个人读、浏览、同组读,分析文章离不开朗读,教者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3.说明的方法到位。在第一个片段中,让学生如何理解了什么是“下定义”?在第二个片段中很好的解决了说明的顺序。
4.课堂设计的问题简洁精练。三个主问题贯穿全文。
5.拓展延伸比较好,课堂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克隆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有待改进的地方:1.评价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现场作答的内容。2.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要及时纠正。
3.评价学生发言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忌出现一些“看来你很自私。„„”语言。换个方式评价可能更好。4.必要的课堂机智在我的课堂上也要多努力。《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存在的问题:1.两部分的设想还可以,但是具体实施时,由于事先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第二部分的时间还是不够。由于学生利用电脑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查找资料的环节上耗时过多,造成最后的评价部分时间不够充足,不能让学生尽情畅谈。或许可以把第一部分在压缩一下:尤其是分析“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这样简单的问题时可以一带而过,这样可以更突出后面的重点,而不仅仅只是走马观花。
觉得课堂气氛确实调动得不错,学生也表现得挺自如和自信的,不容易。学生们后来的争辩确实是自发而精彩的,转基因技术本身利弊的不确定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果时间足够的话,让这种争辩再延续3、5分钟就更为出彩了。学生们那种较真的模样真的让我们很感动,这样的神情是世上最美的表情!
我想,通过这堂课学生一定深刻的领会了“科技以人为本”的真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这一主题又正好是我校科技文化节的主题。看了朱市长的日志,我觉得对该课的领悟更深了一层。
文章结构训练
教学目的:学习给记叙文合理安排结构 教学重点:如可安排记叙文的结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确立了好的中心、选择了好的材料,是不是就可以写出好的作文呢?——那可不一定。
有一个人,要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这是中心),买了名牌的衣帽鞋袜和装饰品(这是材料),可是,他把衬衣穿到毛衣的外面,鞋穿反了,帽子带歪了,把胸章别到了裤兜外„„结果别人看他不仅不漂亮,反而感到他很可笑。为什么?因为他把穿着打扮的顺序搞乱了,一点条理也没有。写作文也是一样,也要讲究顺序、条理,应当让人读起来清楚、明白,感到脉络分明、言之有序。所以,在构思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给文章安排一个好骨架(结构)。让我们先来读一篇例文吧!
童年趣事
你也许知道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吧!它就座落在我的家乡——灌县的小镇上,我的许多童年趣事就发生在这里。
每次回到家乡,一走下汽车,那浓烈的汽油味便随即消逝在清新的空气中。这里虽没有大城市繁华的街市和灯火辉煌的夜景,却有幽静迷人的田园风光,有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间小路;虽没有鲜花盛开的圆型街心花园,却有曲折的山路,有随风摇动的苍翠的松林„„
这里是我儿时的乐园,每寸土地都埋藏着我童年的趣事:春天,田边开满了白色的野茶花,我和小伙伴们便拿着剪子,剪下一束束的茶花,把自己心爱的小花瓶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夏天,我们女孩子儿们虽不敢像男孩子那样,在浪中嬉闹,却也能光着脚丫,手提小篮儿,在沙滩上寻觅好看的石子和贝壳。这样,我们又能在男孩子面前炫耀一番了;秋天,这里会举办盛大的清明会,人们都以各种方式寄托对死者的哀思,艺人们舞着龙灯,耍着猴戏,在路边招揽游人。这时,也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便可向家里人要上点钱,到路边买上一碗碗辣豆花和玉米面饼什么的,或是跟随着父母去看热闹了;冬天,春节到来,各家各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都杀鸡宰鹅,摆上丰盛的酒菜。小孩儿们却并不被令人眼花缭乱的佳肴所吸引,偏对地上厚厚的积雪着了迷,顾不上大人们端着饭碗又追又喊,只管在一边堆雪人儿,打雪仗。
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夏日到房后的小河边去钓鱼。尽管钓鱼好像不是女孩子干的事,可看着哥哥钓,心里也怪痒痒的。于是,我便乘他那股高兴劲,央求起来。不想哥哥竟真的把那从不肯放下的鱼杆递给了我。接着,他把拖鞋放在靠近水边的阶梯上,在河边玩起水来。看着哥哥走远,我立即坐下来,急忙拿出放在罐头盆里的蚯蚓,笨手笨脚地套在鱼钩上。线放在河里后,我坐在那儿,想到鱼被我钓起时,哥哥和小伙伴们一定会惊呆的情景,心里又欢喜又紧张。嗨,我今天可得争口气!手握鱼杆等了好久,却不见鹅毛浮子往下沉,我不由得四下张望„„忽然,我只觉得手一沉,不由得失声叫嚷起来:“哥,快来呀!钓上了!钓上了!”哥哥光着脚从远处跑过来,我慌忙提起鱼杆,是一个蓝色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只拖鞋。我气极了,没想到第一次钓鱼就在大伙儿面前出丑。于是想把它重新抛到河里,哥哥大声叫起来:“别丢!那是我的鞋!”幸亏我手快,把鱼杆收了回来,“你可真有本事啊,没钓着鱼,倒是钓了只鞋。”哥哥一边取下拖鞋,一边说,我真是哭笑不得。当伙伴们分发战利品时,我不免有些眼馋。哥哥向我空空的鱼篓里“支援”了两条,紧接着伙伴们都纷纷把自己的鱼,装进了我的鱼篓。我看了看伙伴们被太阳晒得发红的脸,犹豫地说:“我可是一条也没钓着呀。”“你不是钓了只拖鞋吗? ”机灵的“瘦猴”说:“要不是你给钓起来,你哥回家准挨骂!”„„至今仍使我不能忘记的是,我第一次钓鱼得来的战利品——一只拖鞋。
现在,虽然我远离家乡,但我的心却时常伴随着她。因为我早已把我的心,连同童年的趣事深深地埋在了故乡的泥土中。讨论:
1、这篇作文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篇作文的整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琢磨一下,如果把原文的顺序改成1—4—3—2—5段排列,有什么不好?
这篇例文的结构是很有条理的,好的文章都应当有一个好的结构。有的按照时间顺序写,有的按照空间顺序写,有的按照逻辑顺序(比如由浅到深、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等)写,有的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看一看所有好的作文,哪一篇是杂乱无章、结构混乱的呢?没有吧!
二、方法指导
怎样才能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呢?今天我们只重点练习3个要点,更多的方法,随着同学们作文水平的提高会逐渐掌握的,大家不要太着急。
第一点:要想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就要首先练习安排好段落的顺序。
下面的两段描写都有毛病,找出毛病改写,使其“康复”。
1、他(肖像描写)
他,高高的个头,一双眼睛整天笑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卷发,和“吹了风”没有两样。它的脚上,经常穿着时髦的旅游鞋,走路像水上漂。方面大耳,一脸福相。他最爱穿西装,打红领带,很有气派。
2、担水(场面描写)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进行了一次劳动。主要任务是担水,解决学校断水的问题。因为学校水管坏了。一些身强力壮的同学肩挑手提直向学校食堂奔去,女同学们身体较弱却也不甘落后,提的题,抬的抬。劳动场面是热闹的。那桶子的磕碰声,说话声,就像一曲动听的歌。担水的路上像刚下过小雨似的湿漉漉的。池塘边,又是一番景象,班主任老师帮同学们打水,同学你帮我,我帮你,看来还是一个生龙活虎、相互帮助的场面。
第二点:要练习在作文构思阶段写出写作提纲,然后再作文。
在文章的中心确定下来之后,就要考虑选用哪些材料,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结构全文了。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编写提纲。就像盖房子之前要画好图纸一样,写作之前要先给文章搭个架子,把审题、立意、构思中落实下来的东西用文字条列出来。所以说,编写提纲的过程实际就是清理思路、安排材料,组织结构的过程。提纲要确实反映自己的思路,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扼要,突出文章每一部分的要点。至于文章细部的安排,可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提纲有不当之处,还可进一步修改。
编写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由于文体的不同,提纲的写法也应有所区别。如:记叙文可以按时间、空间的顺序或事件发展的过程来编写;议论文一般可以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搭起架子,并体现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说明文则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空间、或时间、或逻辑顺序编写。
第三点:是一个具体的结构技巧,叫“春夏秋冬顺序法”。本讲例文《童年趣事》就采用了这个技巧,作者先概括记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趣事,然后详细叙述夏天的一个故事,使得文章有面有点,点面结合,有略有详,详略结合,全面而又深刻地记叙了整个童年阶段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意思。这个方法,适用于记叙在时间上跨度大、空间上范围广的事情,可以使文章写得透,又写得全,再加上好的语言,文章就可能写得生动、实在。
三、实战演练
请以《快乐的三人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合理有序地安排文章的结构。
1、审题:结合课本p118第一作文题的内容,可知 写作对象:我的一家三口,我、爸爸、妈妈 写作范围:发生的事情在家里 写作内容:家庭里的事情 写作题眼:快乐
2、方法指点
过渡: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A、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B、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C、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D、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照应: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 三种情况:
A、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B、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C、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3、温馨提示:
文章限定了文章的感情基础,是快乐的、积极向上的,不少同学一写家庭类的作文不是家长沉迷于麻将就是不理解子女,这点需要特别小心;文章交代了人物要素,只写母女之间、父子之间均为不妥。家庭琐事数不胜数,所以还要注意选取那些有价值的事情,要能够从这件事情折射出社会的某个方面,以小见大的反映生活。
4、例文导航:
【作文提纲】《快乐的三人世界》
一、运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写爸爸妈妈打游戏机的语言,设置悬念。
二、插叙一段,交代电脑VCD的来历。写好一个矛盾:爸爸的提议和妈妈的异议;补 充一个对比:妈妈的游戏瘾比谁都大,前后呼应。
三、我回家后发生的事:饭没做,爸爸的埋怨等。注意语言描写,突出快乐的内容。
四、结尾段,“我”赶走爸爸自己学电脑,暗示“我”的志向。
快乐的三人世界
“快快,就摆这边,堵住这个空眼!”一听就知道这是妈妈的大嗓门。“就放这儿,一
会儿来四格竖条了,一消就是1500分。”不用猜,理所当然这是爸爸的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文开篇不落俗套。)
瞧,周末放假回家,还未走进家门,就听见了爸爸妈妈打游戏机的声音。看样子还打得满投入的。(间接交代故事诸要素。)
提起这台游戏机,还真亏了我和爸爸当初结成的统一战线。去年腊月,爸爸说准备用他
做泥瓦匠挣的钱买套家庭影院,但妈妈不同意,理由是不要才离开了穷日子就想着奢侈腐化。我呢,当然是一百个支持爸爸,还提出要买就买电脑VCD,像那什么神舟全功能的电脑,这样就游戏机、电脑、影碟机都解决了,岂不是一举多得。爸爸没有想到他女儿比他的胃口还大,哪会不同意。妈妈人单力薄,没办法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了。不过,VCD机一买回来,她的游戏机瘾比谁都大„„(插叙,交代电脑VCD的来历,亦写出了一家三口人不同的消费观念。不足之处是叙述似乎平淡了一些。)
我一步跨进屋里,将书包往床上一扔,爸爸妈妈这才发现我回来了。我大声说:“妈,我肚子饿了,饭呢?”妈妈“哟”了一声,站起来就往厨房跑,嘴里还没有闲着:“你看你爸,不听我的硬要等那竖条,哪有这么好的事!”(打游戏机忘记了做饭,母女对话颇富喜剧色彩,一个“哟”、“站”、“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一看电脑屏幕,俄罗斯方块已经给爸爸砌成了一座空中楼阁,这样打不死机才怪呢!果然,爸爸叹了口气停下手来:“就是你妈,好不容易打了一万分就在一旁唠唠叨叨,活的都给烦死了„„”(人物语言简练生动,且符合生活实际,值得提倡。)
我哭笑不得,眼睛一瞪说:“都别吵了,今天放假,该轮到我了„„”不由分说把爸爸
推到一边。我也打游戏机吗?不对,我可是认认真真学电脑,练习五笔字型呢!因为我知道,在今日社会,不懂电脑的人,便是新型的文盲,而且,美国的那个电脑天才比尔.盖茨,还是我心中的偶像呢!(作文结尾别具一格,轻松幽默之余,也点明了小作者的远大志向。)
话题作文
徐雪峰
教学目的:学会写话题作文,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重点:指导写作方法,引导构思方式。课前准备:范文两篇。教学过程:
(一)话题作文的概念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如1999年高考作文题是有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高考作文题由四种各不相同的图形的分析,引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二)话题作文的特点
1.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对这一话题,学生能有所感触,能有话可说。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头,材料引出划定的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发,但又不机械地拘泥于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来写。
3.话题作文的内容不作较死的限制,要求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宽泛,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拓开写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写材料的狭小空间,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4.文体淡化更为彻底,在文体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避免了大家共写一种文体、单调专一,限制学生选择的现象。
5.话题作文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较为灵活。文章的字数较以前放得更开,一般不少于800字。
6.话题作文不限定文题,考生可以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的选材特点、文体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文题的个性。
(三)1.研读提示语,进行创造性思维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为写作方面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提示。这些近乎清楚的“暗示”隐含着各种信息,有利于同学们进行发散思维,创新和想象。研读提示语要反复咀嚼,仔细品味,丰富的联想。
2.选准切入口,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总话题的规定下,在诸多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不少学生面对话提往往有一种茫然而无从下手的感觉,怎么办?最好的办 法是“大题小做,以小见大”。3.确定文体,发挥特长
话题作文的文体往往不限,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选材和立意选择最适合,最有效,自己最能驾驮的文体来写。比如,2001年高考的作文以“诚信”为话题,“赤兔之死”用的是寓言,“一分病历”用的是就诊记录的形式,“诚信的自述”用的是自我介绍的形式,“小白兔的朋友们”用的是童话。4.拟好题目,引人入胜
“话题作文”往往自拟题目,拟好题目,能使文章锦上添花。题目的拟定要根据文体,内容。中心要反复推敲,尽量要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话题作文”一般不能以话题为题目,因为这种题目太笼统,更谈不上新颖独到。
话题:沟 通
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
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邻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是出点别的事,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他怒气冲冲地敲开了邻居的门,对邻居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里。写作要求:
王生的问题是出在和他人非常严重地缺少沟通,沟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要,?quot;沟通'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领航
1)续写故事。邻居不知哪里得罪恶了王生,便追到王生家问个究竟,王生便把自己在路上所想的一切和盘托出,邻居恍然大悟,赶快解释并把斧头送到门上,两家从此成为好邻居并影响了其他人,整个村庄成为安宁祥和的幸福村。
2)'沟通'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之路,可以想像一篇'鸡犬专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故事。比如一个现代人穿越时光隧道到达远古社会,他游历了几个相邻而无来往的部落,发现了许多趣事„„
3)从现代社会中人们?quot;沟通'的态度--某种意义上,沟通亦即开放--对国家、民族发展的作用。
4)达到相互沟通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难隧人愿。老黄是某局局长,老张是某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老巩是演艺界中的大腕,他们三个同住一幢楼中。他们都想进行沟通:有的想利用别人的权力,有的想利用别人的名望,有的凯觎别人的钱财,结果是„„ 范文:沟通的终结者 关键构思
1.以'终结者'喻指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沟通所造成的障碍。
2.将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前后人们沟通的情况进行对比。
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电脑、传真机、移动电话、网络等科技产品已广泛地被人接受,并完全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中。当您有事儿要告诉另外一个人时,您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打开电脑,敲一通键盘,给他去个E-mall „„如此之多的联系方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发现没有,从始至终的交流过程中,您没有跟一个人见过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说过话,您面对的只是毫无表情的机器。往往地,我们总能看见人们'抱着'电话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叫、一会儿跳;或是在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脑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状,作失望状,作兴奋状„„
今天,这些机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们快乐地抱着它们,并渐渐离不开它们的同时,我们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我们曾以我们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骄傲,我们也为这个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亲情而苦恼;数字化世界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字那冰冷无情的一面。
我小的时候住在湖北的一个小镇里,那时各家都还没有装电话,只是靠着串门、聊家常来传播消息。小伙伴们也都乐衷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很充实,很有人情味。
现在我来到了北京--一个繁华、拥挤的大水泥城中,却时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迷失自己,感到孤独、空虚„„
如今的人们情愿和千里之遥的陌生人在网上聊个热火朝天,也不愿对近在咫尺的老邻居问声你好。在城市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时候,网上社区却越做越火:想找亲情吗?去网上社区;想倾诉衷肠吗?去网络社区聊天室;想找朋友吗?去网上社区交友中心„„
我们渴望沟通。但在现实中得不到沟通的他们无奈只好用一种虚幻的交流来慰藉自己那空虚寂寞的心灵。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在不远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人们不再需要开什么会议,因为有了可视电话;人们不再上班,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进入公司的网站便可以了;人们不再上学,网络会教给学生一切;甚至,人们不必再去相亲,因为,现在网络爱情就已经出现了„„
也许从电话发明的那一刻起,它便注定要成我我们沟通的终结者„„
范文二:沟通
1.将社会比作一张'网,人比作'网'上的'点',形象地展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性。
2.从上网画水粉画,人与豹的故事等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论述。
这个世界的人孤独得不得了,许多人蓄意保持距离,却希望别人先行靠近,许多人预估是否能够收获,再酌量付出;许多人渴望被人理解,却又将沟通束之高阁;许多人想要被爱却又不肯主动去爱,仿佛爱已经成了不合时代的事„„
你呢?是不是已经很久没有同朋友联系了?反正我是,而且还总是习惯去罗列一些似是而非的借口为自己的疏忽开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结果自然是'风萧萧兮易水寒,'朋友'一去兮不复还'了。我曾寄希望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永远保持'牛势'如今看来,可能只能算是凯觎了。
我曾做过无数的梦,我梦见过层峦叠嶂中凫凫腾腾的烽火狼烟,我梦见过古城栈道外馨香醉眼的驿路梨花,我梦见过一个身影,借着昏暗的烛光,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封飘洋而来的瓶中信。当然,我也梦到过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在虚与委蛇的应酬下,在纸醉金迷的漩涡里,在口水与广告纸的杂糅中,在灯红洒绿的觥筹交错间„„
也许是我落伍,跟不上时代,才感觉生活中.com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自由进出各种国际互联网的速度远要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速度'奔腾'多了,据说其中不少人还成了线上的'猎情高手'。然而问网上情为何物?真叫我混身麻木。因为想要在那里赚取一句真实性超过70%的话可能比减肥更让人痛苦。于是面对尔虞我诈的网络天空,我也只好抱持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态度了。
长期以来,我一直迷恋作水粉画,究其原因,竟是因为涮笔,因为每每看到几种单调的颜色在杯中与水调和幻化成另一种颜色,我都感到欣喜。同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人本身,其实也只是代表一种颜色罢了,然而通过沟通与交融又可以创造出许多奇妙的组合,丰富我们生活中的色彩。
我读过一篇名为《沙漠里的爱情》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置身沙漠孤立无援的法国士兵,几乎奄奄一息,昏倒在岩洞里,待他醒来时却发现一只野兽躺在他的身边,原来是一头嘴上还沾着血迹的豹子。所幸花豹吃饱了,对他并无恶意。士兵原想用匕首杀死它,随后又改变了主意,用温柔的动作抚摸雌豹,他不仅同它友好相处,而且建立了感情,一同嬉戏玩耍。然而,士兵还是害怕,趁豹子睡熟之际逃跑了,但走不多远豹子赶了上来,这时他已陷入流沙中,豹子咬住他的衣领,把他救了出来。文中最后,士兵杀死豹子也纯粹出于偶然,豹子轻轻咬他的大腿,他以为是要吃他,便用匕首刺进了野兽的脖子,花豹挣扎时居然毫无恼怒地望着他。文中主人公在讲到这段以历时讲?quot;我看哪里都比不上沙漠','那里没有人,只有上帝。'的确是这样,他在人类社会感受不到的东西,在沙漠里感受到了。
多年来,我一直被这个故事感动着,它向人们转述了沟通的无限可能性,即使在人与兽之间,并且让我们对于我们人类自身的交流更有信心。同时,它又影射了人类社会中一个公式化的现象--因沟通走到一起,再因猜忌彼此分离,之后,又习惯将事件本身囿于一种僵持的回忆状态。
社会是一张网,个人只是网上的点,其实不管你做什么,你都在以某种方式与别人发生关系。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也是他人际关系的成功,与人协作也就是认识别人的价值,借用别人的价值,哪怕是在最纯粹的理论研究领域,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觉得人生更像拼图,从生下来就在找寻所需要的那些部分,拼成家庭、邻里、同事、朋友„„每一片单独的拼图或许都是残缺的,而它的每一次结合又都是令人欢愉的。并且,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拼合过程中,人们变得深刻,变得理智,变得成熟;同时,在这里,人们心灵中的四季也永远是绿色!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一课一得
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一课一得
汉王镇初级中学陈勇
就目前语文教学而言有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是围绕考试教学,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功利目的很强;二是还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致课堂杂乱无章。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上很多作秀环节。动辄“小组合作”,再者“拓展延伸”、“展示风采”热闹非凡。但要论其效果却不尽人意。其实语文教学首先要弄懂“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两个问题。然后针对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踏踏实实的去贯彻落实。根据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看,语文首先要姓“语”。即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兼顾其人文性特点。具体到每一节课就应十分明确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力求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哪怕只有一得。不可求全求广。
那么,怎样才能让每节语文课都扎实有效一课一得呢?下面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深钻教材,简化目标。
一节课要想上得卓有成效,就要深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真正了解了一篇文章所承载的内容,才有可能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以及怎么教。目前,我们每篇课文往往都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去定位教学目标,致使一节课有时有五六个目标。试问短短45 分钟,如何能将这众多的目标一一实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目
标是会落空的。诚然这些目标都是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但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便能全部达到的。我们何不设置一两个非常重要而又实现的了得目标扎实的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逐步推进,逐一落实?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一节一个收效,循序渐进,最终形成系统的语文能力。以《羚羊木雕》为例:本文主要是通过“我”该不该把爸爸送给我的羚羊木雕再送给好友小芳的故事记叙,反映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障碍。此文教学可以只设两个目标:第一,学会如何与家庭成员沟通,从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第二,理解本文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法。课堂上只要实现了这两个目标便很好的突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至于文章涉及的其它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感悟体会,无需在课堂上面面俱到。
二、注重实效,不求热闹。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的生成,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这并非就是要连环提问,遇到问题便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交流合作,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形成独特的体味感悟。不要只为了形式上的热闹好看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一节课结束,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或答“不知道”;或答“好玩”。这不完全违背了教学本愿吗?以《散步》为例:有节公开课教案设置这样四个环节。第一感悟亲情,第二感受亲情,第三感读亲情,第四感恩亲情。结束还听了《感恩妈妈》这首歌曲。整节课十分热闹。但因为只围绕“亲情”教学,上成了一
节德育课。而对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这对学生的写作尤为重要),平凡中见真情的语言特点(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只字未提。很明显是“舍本求末”。
三,联系实际,夯实基础。
作为一节优质的语文课标准是:老师教得轻松且完成课目标;学生学得愉快且有收获。但现实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设计出符合我们山区农村学生实际的教案。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一般基础差、底子薄。如果一味的照搬参考教案,往往会出现一节课设计的问题完成不了或出示的问题无人作答的“冷场”局面。就此情况,或许老师会怒气冲冲,甚至还认为学生愚笨。岂不知是老师自己设置的问题太难或太重预设。老想引着学生往“口袋里”钻。其实只要我们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知晓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不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根据这些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最终让其语文能力全面提升。以古文教学为例,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量小,古文知识储备更是不足。我们在教学时就应从字词开始,一点一滴的教。注重字词意思的积累;注重翻译的教学;注重背诵检查;注重语感的培养。使之逐步提高。不要怕花时间。通过一定量的古文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古文知识,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再提速这才有可能。如果这一基础没打牢固,古文学习很难突破。
第四、简化过程,精要练习。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线索清晰过程简明;紧扣目标弄懂一两个问
题;给学生充分思考探讨的时间。不要为追求课堂的好看、板书的美观而生硬的去拼凑环节。导致教者辛辛苦苦,学着迷迷糊糊。我们有些课失控的原因;一是因为缺乏很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二是设置环节过多过杂。让人感觉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缺乏深度。三是错误理解了新课堂理念中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从而使课堂陷入争论误区。连老师也不知所措。语文教学中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听得明白;说得有理;读的深入;写得流畅。只要围绕这一目标教学,课堂就简单有效。课堂的效果又要靠精当的练习去检测和巩固。练习的布置要紧扣课堂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上的一得能否真正落实,关键就看作业安排是否合理。只要每节课作业设计得当,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提高语文能力尤为重要。以《女娲造人》为例,这篇课文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教学时就紧扣课后两个练习题进行。先让学生读练习一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进行对比。看作者运用想象补充了哪些精彩的细节,体会想象构思方法和神奇的作用。可以运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根据练习二的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这样,一节课就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学到了实在的东西。很实用。
当然,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方法很多,以上仅是个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如果能把语文课上的精彩纷呈,学生又收获多多,岂不是两全其美?
第四篇: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是充满人文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要让课堂教学氛围活起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维飞翔的地方,让学生真正溶入到书中并乐在其中,使学生个个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学生都能成了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我们的希望。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以下为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课文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的课文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激趣,目的就是使其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吊起他们的“胃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有迫切求学的欲望,可设计出很多导入方式:如可配合文章插图导入、让学生猜谜语导入、生动形象地讲故事导入、欣赏景物导入、播放音乐歌曲导入等等。在教学《北京》时,用《北京欢迎你》歌曲导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教学《坐井观天》时,用《坐井观天》故事导入,直接切入主题;在教学《古诗四首》时,用徐文长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趣联导入,增强了语文阅读兴趣比如,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如《鲜花和星星》一课的导入用谜语为:“长在绿叶中,五颜六色它最美。(鲜花)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星星)这就把学生引入到了今天要讲的课文是关于“鲜花和星星”的。具体讲它们什么内容的,引导学生再读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有了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喜欢猜谜语,一首谜语就把他们的思维激活了,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讲作文指导课《春天》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他们非常爱听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从歌曲中,学生们知道了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红花,有绿草,有小黄鹂,有青山,有绿水。很自然的把学生?Ы?了美丽的春天,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把一向觉得作文难写的同学思路拓展开了。
二、讲课不能浅尝则止,要深挖课文的精髓
教师要深挖课文的精髓,教师讲课有深度和广度,这样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文能力,学习兴趣也会持久不衰。根据课文内容,恰当有特色地设计教学环境和学习形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智特征,无疑会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秋天的怀念》一文在品析重点的语句时,让学生找出“躲”、“扑”、“挡”三个字,并紧扣文句子,“躲”字体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宽容;“挡”体现母爱的呵护。试想想,身患绝症的母亲一系列的表现难道不体现她真实、朴实而伟大的母爱吗?通过真实、朴实的自然点拨,让学生融会贯通,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语文,长智慧。从言、行、色三方面入手,借助于文本体会到了浓浓的母爱,不仅看到了纸上的文字,更看到了文字背后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母爱就是理解,母爱就是呵护,母爱就是担忧……像这样,不能学生读懂什么算什么,学生没有深入到此层深度,但老师要领会到,要深入文本理解到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琢磨到,并点拨到。
三、发掘审美意境,引导学生美的体验
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山光水色的愉悦,领略鸟性人心的空灵,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在《颐和园》里,我和学生领略颐和园皇家公园的美景;在《巨人的花园》中我和大家一起感受人世间最真切的情感;走进许地山的《落花生》,感受“生长在地下,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个特点,懂得“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读李白,领略什么叫大气磅礴;读杜甫,明白什么是深沉爱国…….文学之美,就是这楚风汉韵、唐诗宋词;意境之蕴,就是这风土人情、人间真爱……
让学生从内容或表达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语文教学上始终把学生当作全面发展的人,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我敢于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根源。可许多老师害怕学生提出“为什么?”,因为有些问题可能教师本身也不知所以然,但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得到发展,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教学为主。
四、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集中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现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有监督。保证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参与。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我们心系学生,不断思索,不断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真正地活起来,真正让兴趣的培养像“随风潜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训练(吴丽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训练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摘要:朗读,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看,只用目用脑。读,既要用目用脑,还要动口。看,只能会意生情,而读能表意传情,出声与不出声,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课堂上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教师要注重分数的多少,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时间少,又缺乏指导,很多学生不会朗读,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
关键词: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呢?我认为最关键是让学生自觉参与朗读训练,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及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朗读可按照下面两个步骤进行:
首先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熟,不漏字,不添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是进行朗读指导。这一环节较为重要,前面学生只是以自己的判断而进行朗读的,对于那些相对深奥的句子或内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也很难读出感情,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就可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使学生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趣‛,让学生受到美熏陶,情的感染。如我在教《瀑布》一课时,让学生先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启发学生想象层层大浪涌上岸滩发出的响声,师生共同模仿体验,让学生感悟到瀑布从千丈青山倾泻而下的雄伟气势,感受到瀑布鲜明动人的色彩美,多姿多彩的壮观飘逸美。赞美的语言自学生口中情不自禁地吐出,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样,经过反复朗读,学生熟悉了课文的语言,并积累了其中的优美词句,在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既能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可发展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才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模式,以光、声、电、形、色来作用学生的感官,大大地改变教学活动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增加信息含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没有兴趣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小学生都对影视、音乐等有声有色的媒体特别感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里,许多课文都采用图文相结合,但课文里的插图是静止的,不能满足小学生活跃的心态。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以色泽鲜艳的画图、生动逼真的音像、动画、灵活方便的交互手段,让学生耳闻目睹作者所描述的一切,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幸福是什么》一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金发姑娘与三个牧童的对话,然后演示三个牧童十年后的体会,这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也就展现作者所描述的动态情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心随之活跃,兴趣十分浓厚,就能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记忆。
二、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具体,帮助理解,培养情感。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具有科学性以及作者所描写的情景和所表达的情感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会挫伤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其中蝙蝠的飞行方式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学生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它们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就容易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教学时间,增加信息含量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阅历浅,知识结构差,缺乏自控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常常需要较长时间的讲解、分析,有时就给教学活动罩上一层枯燥乏味的阴影,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恰当运用图像、动画、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去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使学生自觉动脑进行思维,并找到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明显节省了教学时间。当学生对学习处于浓厚兴趣的情景时,教师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增加信息的含量,学生也乐于接受,变‚苦学‛为‚乐学。‛
当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设计课件,注意课件的教学的适当性、装饰的适当性、程序的适当性及课程的适当性,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达到省时和高效的目的,真正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作用。
浅谈初写作文的问题与对策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学习,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写作文了。小学生开始写作文,不知从何着手,怕这怕那、缩手缩脚、一筹莫展。即使写出几句话的短文,也语病百出或不达题意,离题万里。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尝试,对初学写作文的小学生的作文存在问题采取以下应对方法。
一、克服心理压力,使之畅所欲言。
三年级的小学生学写作文,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不知从何入手,怕这怕那,总怕不是这样写,真是含笔杆而掉泪,半天写不出三句话。
面对初写作文时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在写作文前,我便组织学生谈谈写作文时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把你们的感受全说出来,学生畅所由言,发言积极,课堂活跃,各抒己见地讲出了写作文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思想得到放松,减轻了心理压力,这时我便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指导学生根据作文题,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程序大胆去想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写作文就不会怕写不好了,没有顾虑,就能写出语言流畅的小短文。
二、从观察入手,加强引导。
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思路窄,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有的学生甚至找不到写的。根据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便指导学生从细致观察事物入手。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给烈士扫墓,扫墓前给学生布臵了作文题,并指导学生对活动的情况进行细致地观察,包括活动的顺序、场面、参加活动的主要人物和发生的事等。并指导学生通过活动,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简单的感想。通过预先安排布臵和指导,学生在经历活动过程中能亲身体验活动的感受,能细致地观察活动中发生的人和事的细节,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找不到写的,学生就能写出按活动顺序记叙的作文,有的还能写出通过活动的联想和感受。这样的作文虽说不上华丽,但最起码一点来说,对学生写作的视野、构思和兴趣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由于学生写作文时有思路、有写的,这就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三、认真分析,紧扣中心
刚步入三年级写作大门的学生,写作文时容易跑题。不管是半命题的作文还是全命题的作文,学生写起作文来没有顾及到作文题的要求,考虑不到怎样围绕作文题的中心来写。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内容部分或全部与作文题的要求不符。
学生写作文跑题的症结是抓不住写作的中心内容。于是,我便让学生以《 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由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的事多,难忘的事也有好几件,但使学生最难忘的事通过比较却只有一件,要求把这件事的始终和发展过程写出来。这就抓住了写作的主题思想,抓住了写作的范围,与这件事无关的内容学生就不会写入作文之中。我还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等为题让学生练习写作,训练学生抓住作文题的主线的能力,通过数次反复训练、指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再跑题了,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加强训练,克服语病
初学写作的学生作文存在着语句不通或句子不完整的毛病。其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能把说话用书面语准确表达出来。学生平时说话虽语言流畅,但都是地方语言,要让学生把平时说话的语言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还需一定的时间进行过度,关键在加强训练和指导。首先,让学生根据拟定的作文题用说话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表述,通过学生表述后,再启发学生用书面语言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经过训练和指导,解决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学生作文基本上解决了语句不通,句子不完整,口语较普通的现象。
总之,初学作文的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不甚枚举,只有坚持长期的指导和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古语有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写下去,一定能写出象样的作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
吴丽霞
摘要:教学也同任何事物一样,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就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
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的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乾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牟过程,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尊重、真诚、理解、热情、平等相处,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基础,为教学起到了铺垫作用。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教师自身对所教学科要有浓厚兴趣,从此熏陶和感染学生,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教师授课要注意美,用清晰、流畅、准确无误、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牢牢地掌握,储存在大脑仓库里,永久不忘。如在讲假分数时可用这样的语言:‚这个假分数头重脚轻,多不协调,让我们给它减减‘肥’吧。‛然后再讲这是数学运算的最终要求。这样的讲授,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教学还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因为一幅好的图画和图形能引导起学生兴趣。例如在上加法应用题时,老师在黑板上画3只公鸡,4只母鸡,问一共有多少只鸡?学生看到老师画得形象逼真,一下就来了兴趣,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尝试成功,增强学习兴趣
尝试练习,是学生自我表现的良好时机。人的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会表现这种行为。尽量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无异于给学生注入兴奋剂。相反,动辄就批评,会使一个人迷失方向,丧失信心。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方面,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好、中、差)确定符合他们发展而且通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例如在每次练习时出一些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的习题让学生做,即不能让学生有满足感,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兴叹。让学生感到‚桃子‛好吃不好摘,但跃一跃是能吃到的,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摘‚桃子‛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三、在‚动‛中学,发展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年龄特征就是活泼发动,喜欢动手动脑。再则他们积累的经验有限,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从感性认识中获取知识面。为此,要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激发和培养起来,从而形成学习兴趣的巨大功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准备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动手、动脑多种感观中获得知识。例如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平均分,对概念不理解。教师可把12支铅笔分给4个同学,先每人分一支,问:他们每人分的是一样多吗?分完两支又问,直到分完,最后告诉学生每人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然后再让学生分小棒、分木块。通过具体操作,避免了干瘪无味的教学。学生在‚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找到了乐趣,把学习变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对未来的事业的成功又起着准备的作用。兴趣使人在快乐中求得学业的长进,取得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