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标学习心得
学习三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作文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更顺利地开展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对语文课标中写作教学进行学习,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写作教学的粗浅认识以及在在作文教学中的简单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写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写作教学之本,绝不能为了学作文而去教作文。《课标》中还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说作文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要为学生服务。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要为学生服务,这是作文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考虑的问题。
一、培养”“乐于写”的情感,特别要强调“我手写我心”,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更应始终把“我要写”“乐于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我要写”的书面表达习惯,使学生达到“需之切”“乐其业”的境界。作文的实质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写作过程就是利用内部语言思维、表达的过程。所以我一般是先让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写下来。
二、小学生作文的评价重在展示交流。《课标》中指出: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运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展示交流既可以促进学生“乐于写”,又可以评价出真实的写作能力。习作就是习作,是自己练习写作。决不能拿“作文选”作为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标准。要承认差异,多做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写出来的作文说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应该是他自己的好作文。做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学习同伴的习作,承认自己的差距,树立信心提高自己。
三、爱心评语,激发写作兴趣。
课标中强调,要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自信心从哪里来呢?写评语是作文评价的重要环节,它能让学生从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前我也写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他看了之后他可能还是不知道,最近,我发现,每次发下去作文,学生都是偷偷地捂着本子,一个人在笑。到底写什么评语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尽力找学生的闪光点来激励学然后给以充分的肯定,目的还是在于激发兴趣,当学生运用了好词好句时,我会用红线标出,有时在旁边画一颗红星,有时在旁边写一个“OK”,有时在旁边画一张笑脸,有时在旁边写上一个“妙”字。对于写得好的文章,我这样写道“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作家。”有时我也会在批语中用上歌词、诗句和词语,以此暗示学生学会运用,对于差生的作文,我也会毫不客气写到“干巴巴的内容如同白开水,一点味道也没有,多加些优美语句就好喝了。”“你的字东倒西歪,是不是今天的风太大了,才刮成这样的”这些人性化的激励评语时时为学生传递着快乐,它如雨露甘霖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增强了写作信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
四、找典型、归类进行讲评。讲评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的归纳、总结和提高。讲评的目的在于发扬优点,鼓励进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典型讲评,就是根据本次作文的特定要求,从学生作文中选择有典型性的一篇佳作进行讲评。通过深入分析,以典型指导一般,启发全班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明确佳作好在哪里,哪些写法应该吸取,应该怎样写才好。比如在写《童年趣事》的选材上,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写的是《捉鱼》,还有一个写的是《捉猪》,我问学生,他们两个的作文那个选材好,同学说《捉猪》,我问为什么,学生说捉猪这个题材在这里比较新颖,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我说,对呀,以后在选材上就要写比较新颖的、有趣的材料。在写《放学回家的路上》这篇文章时,针对一部分同学单纯地只写一件事这一现象,或者有一部分的结尾直接写到“这就是发生在我放学回家路上的一件事”,我读了一个同学的结尾“等到自己回到家里照镜子才发现自己的脸被奶油覆盖了,我自己也下了一大跳。”,我问好在哪里?学生说感觉很自然地就引到本篇习作的主题上了,对呀,我们在结尾要学会用上点题的段落。比如在写《读后感》这一单元的习作时,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讲述这本书的重要内容,同样写的《鲁滨逊漂流记》,有同学这样写道,有同学这样写道“”,在我读完之后,我问学生哪一个更好,当然是前一个同学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内容清晰,一听我们就知道这本书在写什么,后一个同学呢?什么也读不懂,对呀,在叙述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时,既要简练,又要完整,还要让别人搞清楚你在写什么。我认为通过典型的示例比直接要求要怎么写,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
第二篇:课标学习心得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汪 丽
红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一)数与代数 1.有理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数轴的应用,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2)重视对乘方意义的理解;(3)重视对有理数运算律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强调明白其中的算理(4)新增对含有较大(或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要求降低的方面:(1)求有理数的绝对值时对绝对值符号内含字母不做要求;(2)有理数运算以三步为主.
2.实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了解数再一次进行扩充的意义(2)新增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探索数字运算的相关规律;(3)重视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4)重视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要求降低的方面:删去立方根表. 3.二次根式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2)没有根式的化简;(3)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二次根式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主要用于实数的四则运算,且明确提出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4.代数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够用于表示具体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规律;(2)重视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3)明确要求能根据特定问题查找数学公式,并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5.整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乘法公式几何背景的了解和公式的推导. 要求降低的方面:(1)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只要求了解,没有要求字母指数幂的运算:(2)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3)乘法公式只限两个——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4)整式除法只限定多顼式除以单项式.
6.因式分解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2)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并且指数是正整数.
7.分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重视分式模型思想和对分式意义的理解要求降低的方面:(1)最简分式的概念没有要求,没有分式的乘方;(2)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不要求后,降低了分式化简的繁难程度.
8,方程与方程组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模型思想——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出方程或方程组,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重视估算——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3)明确配方法的名称及意义:(4)重视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可化一元一次的有要求(分式不超过2个);(2)没有高次方程、根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3)没有韦达定理;(4)没有用求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不等式模型思想的建立和对不等式意义的理解;(2)重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3)重视用数轴确定解集.
要求降低的方面:(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限2个不等式;(2)对不等式的整数解没有明确要求,但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用到.
10.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函数的模型思想,并能举出函数的实例;(2)重视理解和运用图象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3)重视用多种函数表示法刻画问题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4)重视函数的作用——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预测;(5)重视对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6)重视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
要求降低的方面:求自变量取值范围没有根式,只要求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11.一次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对一次函数意义(反映均匀变化的一种数学模型)体会一一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2)重视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3)新增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4)重视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2.反比例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2)重视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二次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1)重视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表达式——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重视通过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3)新增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值:(4)重视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求降低的方面:(1)没有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性质;(2)图象的顶点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3)没有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4)用代数法研究函数的要求进一步降低.
2011年12月14日
第三篇: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用心思考,受益匪浅。下面就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学会放手,欣赏创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就要学会放开手中的“枷锁”,绕开“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老路子,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起来,互动起来,主动起来,成为课堂里的学习小主人。老师退居课堂舞台幕后,学做学生学困时的摆渡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成为课堂舞台上自由发挥的小演员。
语文课堂不能禁锢在老式的“死记硬背”的泥淖里,不能只看中学生掌握了多少的“硬件知识”,而是积极开拓更为广阔的学习新视野,开辟多元的学习思维能力。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一条“局限路”,一棒子打死一群富有创造力的灵魂,鼓励学生紧跟新时代的潮流,主动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真实想法,给予学生勇于攀登“知识悬崖”的自信和力量。每堂课都要期待学生的新奇学习,哪怕有一点点的自主创新,总该用欣赏的眼光和心灵去加以肯定,相信学生会用自己独有的学习思维方式,烹饪出一道道惊人的知识盛宴。
二、共同参与,平等对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全面”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禁止带上“有色眼镜”区别对待学生,而应该一视同仁地去坚持“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关注全体孩子和孩子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才能真实有效地成为孩子们学习真本领的摇篮,绝不能搞“冷落”与“热烫”打架的冷热教学。同时也点醒我们的课堂不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虚心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地平等对话,给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率真、坦诚和互敬的环境里一起学习。学生是课堂里的主角儿,只有共同参与中实现平等对话的教学,那才是新时代里的流行教学。
三、牢固基础,重视迁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宏观上强调了语文教学特别要注重“听、说、读、写”四中能力的培养,微观上也指明了每个学段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加强识字、写字教学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强调多背诵多积累……。所以我们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牢固必备的基础知识,在授课时,根据本学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老师就该竭尽所能地寻求适合本年段的教学表达艺术,尽量减轻孩子的接受难度,活跃孩子的理解思维,在轻松易懂的教学言语中消化一个个的重点知识。强调牢固基础知识并不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学会走路是为了更好地去飞翔。我们的课堂不能枯燥无味地“硬塞知识”,老师牵着学生死学、苦学。老师应当适时地打开运用的大门,引领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让自己的所学开枝散叶,在需要的每个地方轻而易举的大显身手。牢固基础知识是知识迁移的起点,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的有效迁移能力才是成功的教学。
四、联系生活,关怀人文
生活既课堂,教师要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树立大语文观,我们的教学当然离不开“生活”这个包揽万象的锦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注重的乐于习作、写话和口语交际方面,其实学生的书面表达内容和口头表述的语言,都来自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除此之外,学生拥有的基础知识、阅读文章等这一切书本知识都源自生活,最终也只能回到生活里去实践运用才会体现知识本身的价值。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的生活,尽可能地回到生活中去,找出生活与书本知识的切合点,给语文教学增添一份厚实的生活画面感和真实存在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相对工具性而言,具有强大的内在感召力,那些“动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秀美的风景……”都能熏陶着我们的内心世界。书本上的一切是那么的充满生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了内在美的特质,联系实际的语文教学充满无穷魅力,完美的语文教学是从生活中走来,关注书海里的人文情怀,挖掘潜藏在文字中的高尚品质、远大理想、优秀传统文化等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
五、重视阅读,加强积累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加强课内知识的读背力度,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不断积累有用的词句、片段,把握好基础阅读关。“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把课本的课文会读会背,还要培养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把阅读的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较为丰富的世界。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里的阅读包含着有限的课内阅读和广泛的课外阅读,想要高质量的阅读效益,就得培养出优质的阅读思维习惯,语文老师就该与家长相互配合,在校内、家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总之,教育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引领孩子循序渐进地步入知识的殿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是我们师生共同前进的标杆。学无止境,在往后的教学生涯里,我会继续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找差距并进行自我反思,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第四篇:课标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发现我是该要看书充实自己了。我选择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时一个月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我就谈谈对新课程的一点拙见。
1、必须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2、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那还有什么矛盾,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
有了充分而全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觉得主要是两个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第五篇:课标再学习心得
课标再学习心得
杜有虎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配套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观念的更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产生新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教学对象具有以下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决定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1、学生不是无生命的物,而是具有独特生命意义的人。学生是有主动生命形式的人,孩子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学习的机器,或当作宠物来养。不仅要关注学习、健康等外显的东西,更要关注孩子是否快乐、情绪是否稳定等心理的东西。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心灵健康的人。这是现代健康的主要标准。
2、学生学习生活不是为成年做准备,而是人生最美好、最主要的阶段。我们普遍存在的一个观点是,孩子的学习是为成年做准备。因此不会说话就开始认字,会说话就开始数数。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把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完全占据,使孩子非常疲劳和紧张,使童年失去了应有的欢乐和美好。从人生的起步,或者说刚开始懂得感受生活,就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应该淡化或放弃这种功利的目的,把学习看成孩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看成人生的重要阶段,给孩子松松绑,多制造一些属于孩子的乐趣。这样,即使您的孩子不能成为人才,至少也是个快乐的人。
3、知识不是学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学那些有用和有价值的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才是知识。因此也不只是看书写字才叫学习。因为书本教材更多提供的是理论型的知识,如概念、原理等。还应包括经验型的知识和方法论的知识。因此,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广阔的领域。如: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提高生存能力等都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知识。
什么知识是有用的?反过来说,就是有些知识是无用的,如(带分数加减法,繁杂的四则运算,作文技巧),这些今天学生不会用,明天不可能用。未来不需要用的知识塞给学生,是在消耗孩子的生命。有用的知识是对学生未来发展、自身素质提高有作用的,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识。或者说“物有所值”的知识。我向来反对作文教学教技巧。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有多少种开头结尾方法等等,形成新的“八股文”。我从来不给孩子买作文技巧、作文入门之类的书,鼓励孩子看书、写日记,用文字表达心声,这才是正路,社会上有些班,看似见效很快、速成,实则在坑害孩子。
4、学习是主动的建构,而不是被动的灌输。一是要主动获得知识,强调学习的态度。因此要注重孩子的内心需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学习轻松主动的。高压之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会很好,或者产生逆反的心理,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一看书,就头痛犯困;一上学校就拉肚子。使学习无法进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丧失学习的动力,甚至从此打下灰色的人生基调。二是要愉快地获得知识,说明学习的情感十分重要。因此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但能给人以强大的学习动力,而且能够激发无穷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不太注重学生的兴趣,上课和活动往往从学科体系的建构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从学校的要求出发,而最根本的一条——学生是否感兴趣,恰恰被严重地忽略了,从而造成了“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一种普遍性的错误认识。三是要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要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小学生而言,方法和习惯常常是统一的,许多习惯本身就是方法。比如读书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关心时事的习惯以及课堂上专心听讲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这些都既是习惯,也是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就掌握了学习方法,不仅于获得知识有益,而且对于孩子的终身学习,增强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都是有好处的。
5、学生的智力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各有特点、各具潜力的。目前我们对智能这个概念的界定或者说是认识是非常狭隘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8226;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并成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有以下七种,即:语言智能,就是诗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数学逻辑智能,就是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模式的能力。音乐智能,就是人对声音和乐感的感受和领悟能力。身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就是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两条:一是要如何看待智能。可以肯定地说,这七种智能对不同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没有等级之分,没有雅俗之别。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每一种智能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水手的群体中,智能就意味着航海的能力;对于音乐家来说,智能就意味着乐感;对于厨师而言,智能就意味着能做出精美的菜肴。智能的高低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智能的内涵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二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智能类型来因材施教,也可以说进行智能培养。首先要发现孩子的智能类型,如果孩子的语言智能比较发达,就可以进行文学方面的有意识的培养;如果感觉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差,那肯定是身体运动智能较差,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智能的高度发展或者每几种智能的优化组合都能够造就出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并非都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高度发达的结果,我们的眼界大可以放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智能发展的出路,而不是强制改变他的智能发展方向,那样很可能造成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
让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些空间,使他们自由健康地成长!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