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能力。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如此,对学生而言,谈不上有任何兴趣,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怎样有效的进行计算教学,我认为应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着手。在计算教学中应遵循小学生的思维模式:
1、在情境中观察比较
2、分析归纳
3、建模
4、运用
一、在情境中观察比较,需要创设情境
1、创设旧知情境
数学新旧知识往往有着紧密联系,新知识更多时候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运用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用已知去触类旁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索,从而完成所要学的知识的学习任务。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二位数加二位数(不进位),在情境中,设计二位数加整十数,二位数加一位的旧知直接报得数练习,并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板书:分拆法,来唤醒学生。
2、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计算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计算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讲故事、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出示三个气球,让一名学生上来,手上抓这三个气球,然后放走一个,手中还有两个,通过这个表演,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到减法,也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因情境而活跃,下面的教学也就更顺理成章。
3、创设实践情境 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对动作思维绝对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再由形象转换为抽象。
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需要进行探究
当学生的情绪被积极的调动起来,进入一个情景之中,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这时,将探究计算方法的主动权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尝试理解算理。
1、探究数学计算的多样算法。
如:一年级上册教学“9加几”,教师通过创设有几个苹果的情景,引出算式:9加6。问:9加6等于几?请小朋友们自己想一想,算一算。
师:你是怎么算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扳手指算出来的。生2:我是记住9,再往下数6个数。师: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把6分成1和5,9加1等于10,10加5等于15。生4:把9分成4和5,6加4等于10,10加5等于15。……
呈现算法的多样化后,根据学生探索的成果,再引导计算的优化问题。
2、探究新旧知识的发展变化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三位数被一位数除”,可以通过习题帮助学生复习一位数除一位数,一位数除二位数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依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536除以3,并且通过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具体数据的感知,估算结果,为后面判断计算结果的是否正确,确定一个大概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的方法。由于之前复习了旧知,学生可以借用前者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
三、建模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存在对错之分,优劣之别。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
比较归纳形成计算模型
如:“9加几”,首先通过9加6呈现多种方式,有数数,有凑十,有操作等。教学中,不轻易否定谁的算法,也不对某一种大加称赞,然后通过9加5,以小胖是否聪明,引导统一算法。让学生思考,9加6,可以给9凑1,也可给6凑4。接着通过9加3,9加7,由动手操作到直接圈图,再到直接写出算式的分解过程。实现有形到式的转化。
再次通过9加2直接在头脑中思考。最后通过9+()=1(),将9加几的计算方法模式化。
迁移形成计算模型
如:“一位数被三位数除”,536除以3,生尝试计算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呈现算式多样化。要充分肯定正确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充分利用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交流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如: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3为什么要与5对齐,余下的2怎么办?23表示多少?……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算理,优化算法,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在头脑中建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模型。
建模后需要一个反思、内化的过程。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检查自己探究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优化,不正确的予以纠正,没有优化的予以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
二、同桌交流,在交流与倾听的进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
第二篇: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在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深思的一个课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教材,找到教学基点
教材是集学科知识与教学理念为一体的,是师生得以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有时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地区的学生,为此很多专家、教师都在倡导灵活运用教材,鼓励老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改编或再创造。
1、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都隐含着编者的意图,特别是教材中的主题图,更是明确地贯穿着整个知识点的脉络。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排,为什么要用这个例题。例如,二年级下册的《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
(一)》中,教材编排了一个上船情景,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00以内),这部分内容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在教材的[例1]中安排了“23+31”、“32+39”两道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口算,掌握口算的方法,感受两个算式的不同(一个是进位加法,另一个是不进位的加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在计算时对进位加法引起注意。只有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上主题图、例题和习题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挖掘它们的内在价值,发挥它们的作用。
2、拓展教材的“空白资源”
有时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并不能划等号,作为教师,要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恰当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可以达到填补教材中的“空白资源”的作用。在口算加、减法教学后的练习十九第3题中,教材编排是让学生选择两种学习用具,并算一算要多少钱。我将这题改了一下,要求学生估计如果小朋友带了100元钱能买哪两种
用具?这下课堂活了起来,学生都积极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买收音机和闹钟只要七十几元就够了,有的说不能买收音机与书包,因为超过100元了。在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地用到了估算,虽然也有学生在“实打实”计算,但在课堂汇报交流中,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用估算更简便。估算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方法,往往在日常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更易产生估算的需要,我想通过这一个现实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也使学生明确估算的重要性。这样的设计迫使学生自觉去估算、思考,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二、把握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了解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渠道也越来越宽,在每一个新知识学习之前,我们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积累,特别对计算来说,家长也会有意无意进行提前教学。因此,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学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正确的教学起点。
把握学生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课前的了解,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可以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导入,也可以是利用新知识的生长点,或是抓住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来展开。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有“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节内容是通过提出“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例1]:98+25,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例1基本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同的是过去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以内,所以只存在一次进位的情况。而例1有两次进位和超过100。教学中,我就是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进行计算,然后重点就“十位满十,怎么办?”开展讨论。我们都知道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由于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为例2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把握课堂,重视建构过程
要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知识和方法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们在计算课中更应该关注运用的是什么方法,怎样得出结论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形成思考、探究的习惯,体验思考、探究的乐趣,获得思考、探究的方法。
1、充分暴露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考与数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充满智慧碰撞的交流。在上面所说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教学中,掌握口算的方法,理解百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法口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样的算法,大胆地交流自己的算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然后比较各种算法的优劣,使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从而学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也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思考、类比迁移、抽象概括等方法与策略。例如,在“小数乘法”中,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方法策略意识和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明确数学计算算理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
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这一计算根本并没有扔,只是有时变换了更多的形式展现。像在低年级更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如计算时用摆小棒或是其它教具、学具演示,就是把算理形象化了而已。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计算;只有明确算理,掌握了算法,才有基础和可能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4、适时渗透数学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在计算教学中应该加强口算、重视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可见,估算在计算教学中的地位,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估算作为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的呈现方式也日趋“生活化”,很多时候要正确判断是否要用估算来解决。像前面提到的处理教材中,我通过改编教材中的习题,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有效的将估算融于问题解决中。当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估算的实用价值,而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比如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第70页中例2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够吗?”,这题虽没有出现“大约”两字,却有很大的估算需要,学生通过两种方法比较后会发现,采用估算方法更简便。通过教学也使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当我们不需要很精确地算出结果时,我们才会去估算。在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中,由于学习方式的改革,教材体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新的问题出现,涉及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方向。
第三篇: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论文封面
学科: 小学数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标题: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若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们生活、学习、科研和生产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施后,大家发现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结果作业的计算错误率偏高,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如何在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关键词】计算教学 解决问题 有效性
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事情。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经常听到“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有的甚至开展小组讨论,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但缺乏必要的实际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达到高效低耗,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们都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二、重视算理和算法的教学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任何内容时,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维活动的习惯。计算的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计算的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能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1、如我在教学“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时,考虑到学生对于口算方法的掌握没有任何难度,而算理的理解有一定思维高度,怎样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算法成了我孜孜不倦追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法,起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执教: 6×40,让学生说你是怎么算的。大部分学生都说先算6×40=24,再在24的后面添上1个0,所以6×40=240,我想要学生出现的算理始终不能顺利引出,这样做虽然能使很多学生进行口算,但是对算法的理解学生始终不能很好去体验。第二次执教,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作如下修改:6×40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把40看成4个十,这样6×40就可以看成4个十乘6等于24个十,所以6×40=240。这样一改在6×40这道题中收到了 3 很好的效果,在练习6×800时很多学生都能合理迁移把800看成8个百,8个百乘6等于48个百,所以口算结果是4800。第二次教学,学生能在6×40的基础上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在6×40这个环节顺利形成正迁移,在练习6×800时,既能口算出结果又能说清楚算理,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理解算理促进算法,最终形成口算技能。
2、如我在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 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的有机结合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以往的教学,是强调训练学生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注重模仿和记忆算法,重视单纯的技能训练,通过繁杂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技能和熟练程度。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来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计算教学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计算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这方面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问题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现实的问题,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需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计算的意义,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到的知识都是有用的。
例如,“混合运算”。(媒体出示情境图)小明买4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分步算式解答后引导学生写出综合算式:6×4+15;15+6×4,尝试算出结果。接着引导学生对照情境图说说为什么在这个算式里要先算乘法“6×4”。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再次让学生针对算式和问题情境,总结运算顺序。
本节课的内容是“混合运算”,掌握运算顺序为重点。但在理解时,也必须建立在解决问题上。为此在新知探索中不断从情境引出算式,再将算式回到情境,使“算”与“用”紧密结合,这样既加深了运算顺序的理解,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又突出了运算顺序的技能训练,从题组的对比到独立计算,再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中,逐步形成和提高计算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但叶澜教授认为:“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算法多样化”离不开“算法优化”。在计算教学中,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一道题出现了多种算法后,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并让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实现“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五、把计算教学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数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注重加强直观动手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分苹果、分组、摆小棒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让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常给予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六、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63+37=100,45+55=100,253+ 747=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是日常生活和测量中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及对事物进行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口算、估算的方法外,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口算、估算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如让学生在买菜时计算应付款、应找回款,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到停车棚估计自行车的总数,在公园时估计游玩的人数„„通过这样的口算、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看待生活,逐步掌握口算与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总之,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多思考、多尝试,让学生理解的更彻底、学的更扎实,使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加高效而精彩!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吴正宪、张丹,《小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对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我们该如何定位我们的计算教学目标呢?
美国国家委员会至国民的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不是生产“廉价计算器”的流水线,而应以数学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因此,计算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需要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的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思想。计算教学目标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上。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学会的思考方法、学习能力可以顺利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
第五篇:对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08年3月份教研综述
3月份的网络教研内容是围绕有效教学开展的,从网上各位老师的留言中,看到大家对有效教学的概念都有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3月份,我也参加了广东省学前教育协会组织的优秀课例展示研讨会,看了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的12个教学活动。面对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强烈对比,我思考最多的是教育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一、教学有效性必须考虑效率问题
效率同时间有直接关系,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具体到教学活动,应该与教师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时间成本有直接的关系。当前,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不计时间成本的,教师主观安排的不必要的环节、虚假的游戏情节和过于啰嗦的讲解等等,使得教学的时间成本增大,与幼儿获得的微不足道的经验相比,效率非常低。所以,这些对幼儿发展毫无价值的东西,其实是在浪费着幼儿的时间。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我们从来没有关注过幼儿的课堂感受,因为他们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只能用不专注的眼神和调皮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抗议。曾经听到一位中学生讲述自己的课堂感受,“老师总是讲一些无聊的笑话来调动课堂气氛,但我们觉得一点都不好笑,他总是让一些无关重要的内容浪费我们的时间,而课后又以大量的作业来试图提 高我们的成绩,我们很烦,我们很想让老师在课堂上多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系的东西”。不知从这位中学生的讲述中,黛安能否感受到幼儿的课堂心声。可见,教师认为教学中需要的环节和内容并不一定是孩子们需要的环节和内容,更不全是有价值的环节和内容。在不计时间成本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像慵懒的老人,内容繁杂但无重点,表述过多但不清晰,环节琐碎而无条理。要知道孩子的童年是非常宝贵的,一个人身心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在幼儿阶段,我们必须砍掉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呈现给孩子的教学要简单而简练,让孩子在其中度过有意义的童年。
二、教学有效性必须考虑效益问题
效益指效果和利益。企业以经济效益为根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幼儿教育虽然不是企业,但是同样应该追求效益。与效益有最直接关系的是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我们应该追求低成本高产出,而不能追求高成本高产出,更不应该出现高成本低产出,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追求教育的低成本,应该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心愿。从材料成本来说,同样一个美术活动,我们可以选择纸黏土来操作,也可以用普通的橡皮泥,还可以用泥沙等自然材料,达到的教育目标是相同的,但成本却相差很远。又如同样是一条绳子,有的老师能引导幼儿多形式多层次地操作,而有的老师即使增加了许多辅助材料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目标。可见,教育成本与教育效 果不完全是成正比的。当前,教育成本在不断增加,幼儿教育的富贵病正在蔓延开来,有条件的幼儿园越来越追求教玩具的高档次、现代化,但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却不一定与投入成正比。与此同时,条件差的幼儿园面对竞争,只能选择不断降低成本,成本投入越来越少,教玩具不足,幼儿操作材料短缺。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幼儿园,都应该引导教师追求教育的低成本高产出,即思考怎样使用来自于自然生活的低成本材料,思考怎样拓展幼儿园现有材料的使用方式,怎样最大限度地挖掘单位材料的教育价值。从人力成本来说,一个教学活动,我们需要考虑几个人准备和参与。一些教师喜欢请其他老师或高年龄幼儿参与教学,或扮演角色,或进行表演,却没有思考如此人力成本能有多大的教育价值,没有考虑用更好的东西来替代,这里不仅是人力成本增大的问题,还有影响他人学习工作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教师是在孤军奋战,而不像一些公开示范课是全园参与,这种情况下,幼儿园如果能够为教师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师就不用每次教学活动都从零开始,就会大大降低教学的人力成本;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个教学活动需要多长时间准备,如果教师能做个聪明人,就不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好看而不好用的材料,而要选择低结构、低成本又随手可得的来自于自然和幼儿生活的材料,这些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幼儿非常喜欢的材料,却常常有多种操作方法,幼儿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得无意、感受颇深,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总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思考,要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力求单位时间、人力、材料中教育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