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继续教育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数学: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瓮舍教学点:赵毅
2011年4月
教学内容:认识年、月、日
教材P17——1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2005年全年有365天。
2、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一张大的2005年的年历卡。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2005年的年历卡,黄、蓝色彩笔各一枝。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2005年的年历卡)这是一张2005年的年历,(教师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老师刚才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吗?能在自己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
指名到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问: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有哪些了解,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年、月、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活动后,组织全般交流。
谈话: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充分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有28天„„)
2、认识大月和小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怎样把我们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整理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研究呢?先在小组内议一议。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中。反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方法。
问: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都是可以的,请大家再比较,在这些方法中,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最合适?
谈话: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书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在P17页的表格里。填好后,再读一读表格下面的一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后反馈:先说一说填表的结果,再说一说从表格下面一段话里知道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记住大月和小月。谈话:请同学们再看自己填好的表格,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月、小月和2月是怎样排列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格里把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再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组织交流:学生带着涂上色的表格到台上去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则组织如下活动:
讲解:老师也有一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可以吗?老师是用自己的拳头来帮助记忆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4、计算全年的天数。
谈话: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的算法反馈。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年历里圈出来。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反馈。
四、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谈话: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很多年、月、日的知识,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想办法解决好吗?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月)一年12个月 小月30天:4、6、9、11(月)28或29天:2月
三年级下数学:认识年、月、日说课材料
瓮舍教学点:赵毅
2011年4月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1993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篇:继续教育作业——教学设计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学号:105
学校:乌鲁木齐市第97中
姓名:曲蕾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97中
曲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自由诵读,加深印象。
4、思考讨论诗人的情感基调(郁愤)
二、知人论诗,把握主旨
1、启发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
2、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
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样的艰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接下去写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从下面这首诗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鲍照的形象特征。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
1.案:放食器的小几。
2.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垂羽翼:失意丧气的样子。
3.孤且直:孤寒而又正直。
【评析】使诗人吃不下、坐不着、拔剑击柱、叹息不已的,不正是因为自己有才不能为国家效力,有翼不能在蓝天奋飞吗?结句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作了不平之鸣,写得情横古今,感慨淋漓。在封建门阀等级制度的桎梏下,或因身世寒微,或因为人正直。曾使多少圣贤、志士困顿终身,壮志难酬。“弃官”以下六句,尽力发挥想象,以还家的乐趣陪衬出行路多艰,仕途多险。语言愈通俗,意思愈高雅;极沉痛的感情,用极诙谐的语调表现出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以七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这种乐府歌行体裁是鲍照的创新,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力。他的诗歌融合了汉魏乐府的刚健质朴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俗,加以辞采,灌注激情,形象飞扬,极大地影响了李白杜甫。
五、拓展:
背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的不同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第三篇: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读讲议演讨论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师:我们历史课本上的文字是什么字?生:汉字。师:想一想,在没有文字以前,人们靠什么来记事呢?生:结绳记事,特殊符号等.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文字的演变。
二、讲授新课:
(一)文字的演变
师:展示陶器上的符号若干图片,并回顾: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是我国早 期文字的雏形这一知识点。生:阅读课文一起来了解甲骨文 师设计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 生:按教材内容回答。
师补充:在已考证的甲骨文 中,37%的字属象形文字。除此之外,指事、会意、形声等今天主要构字法,甲骨文中都已齐备。这些构字法同后世文字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们今天汉字的基础。
师过渡: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此后又出现什么文字呢?
生:有金文(铭文)、大篆、竹简、丝帛等。师:引导学生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一个简要的了解)。这里要特别强调文字的演变和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
字体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写工具的变化: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纸
师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学生看书找出这一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1、天文:教师结合教材进一步讲解:
强调一: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做马车没命的狂奔,为什么?
生:因为发生了日食。古代人不懂科学,所以才四处躲藏。老师补充相关知识。(日食,月食现象。)
强调二:“(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新疆北部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正好是天亮之际。据你猜测,这是什么现象呢?“天再旦”是何意?你会从1997这次天文现象中得到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日食。天再旦指的是天亮发生了两次。这说明我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果。)
2、历法:
师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生看书总结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
师设计问题:这些发明都与什么有关,你认为这些成就是怎样发明的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由此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能说明科技是生产发展的最有利的推动力。
师强调:夏朝的历法的出现、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24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深入思考它们的作用,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学生看书“认识”扁鹊,可以通过表演看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关于屈原
展示屈原图片说说屈原的故事,激发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激发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兴趣;
欣赏屈原的诗歌了解屈原的贡献;
小组讨论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从中受到启迪2.关于编钟
看教材彩图,让学生听《编钟乐曲》品味优美的音乐,体验古典音乐之美。并了解相关知识。
三、总结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呢?对于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 ?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四、作业:课后练习、基础训练。随堂提问。
板书设计: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一、文字的演变
字体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写工具的变化: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纸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日食、月食、天再旦;
夏历、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24节气。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楚辞 整套编钟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范围广,知识点也特别多。但也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照本宣科,一定索然寡味。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知识点、看图片、讲故事、表演、讨论等等。从头到尾贯穿了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并且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文字的演变以及书写工具的变化,是两条既平行又交叉的线,学生容易混淆;历法从夏历出现到商朝逐渐完备到战国的二十四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都要特别强调,学生才有印象。
三是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内容。一般情况下,小字内容都让学生自己看,但这一课的小字部分都是很丰富历史材料,通过分析材料再得出历史结论,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四是注意知识的融合。比如端午节与夏历,相关的公历、阳历、农历、阴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对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这样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不足:一是课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够好,往往是展示的东西多了,讲和记的时间就少了。二是板书设计,因为内容多,头绪多,还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第四篇: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心得
继续教育学习心得:教学设计模板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其实,备好一节课需花一辈子的努力!是啊,备课-----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只要心中有爱,不断积淀,不断创新,我们的课才能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所以,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备课的五步:
1、备好课标。《课程标准》是老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老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研读《课程标准》。
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老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老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老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
5、备好教学方案。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总之,学习了这些课程之后,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从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我想通过我的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克服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中学继续教育培训教学设计
X X中 学
教 师 继 续 教 育 培 训
思想品德
主讲教师:XX 《“一德四新”与中学思品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 “一德四新”,中学思品课与“一德四新”的有效结合必要性,及其具体实施措施。使中学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学科育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等的综合素质,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2.能力目标:
具体教学生活中如何将“一德四新”精神灌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强化教师备课、研课、上课、观课、说课及议课的能力,增强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倾听、思考、交流、提问和应对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目标,以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为主要内容,树立新的价值观、质量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鼓励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教学重点:
中学思品课课堂问题诊断与“一德四新”的指导解决。教学难点:
“一德四新”的概念理解
教学时间: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学习,才会不挺的收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这一行业更是如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必须实力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而在新时代“一德四新”的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中学教师也应将这“一德四新”思想与实际思品课教学活动长期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新课讲授。<一> “一德四新”。
“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
1、师德教育
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新理念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目标,以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为主要内容,树立新的价值观、质量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鼓励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新知识
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实践成果,更新学科专业知识,使中小学教师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学科育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等的综合素质,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4、新方法
要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体验式等适合学生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力、知识建构力及学习实践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创造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5、新技能
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强化教师备课、研课、上课、观课、说课及议课的能力,增强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倾听、思考、交流、提问和应对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
<二>中学思品课课堂问题诊断与“一德四新”的指导解决。1.学生不重视主题探究活动怎么办?
学生不重视主题探究活动有形式无效果,甚至课堂秩序较乱,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是在探究,问题原因也讲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分析。
学生方面: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养成了以来的习惯,不愿意动脑筋。
(2)学生积极主动和参与性未充分调动起来,认为活动课即游戏课。
(3)学生综合能力不够强,知识积累少,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教师方面:
(1)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在安排和组织上不得法。(2)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者引导不够得法。
(3)没有采取有效的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4)教学手段有些陈旧,无法开启学生的心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又弄到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主题活动注重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认真对待生活,愉快对待生活,提高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应道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解决策略:
一是准备时间要充分。二是过程管理要到位。三是注重效果的课外延伸性。四是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活动。五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讲解及评析。
思想品德课中的“主题探究”教学的几个步骤:(1)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赢遵循的几个原则。第一,启发性;第二,层次性;第三,可行性。
(2)明确目的。一是理解巩固知识。
二是要解决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
三是要提高学生的或送能力,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分组探究。
分组过程中赢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是科学分组。二是适时指导。三是及时反馈。(4)成果交流。(5)评价探究。第一,重过程;第二,重参与; 第三,重效果; 第四,多元化。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处理好“主题探究”与本但愿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2)要优选教学方法。
(3)要应道学生学会手机和处理信息。(4)要建立“主题探究”教学资源库。2.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强怎么办? 学生参与度不强原因分析: 学生方面:
(1)学生认认为思想品德是实行开卷考试,到时候借同学笔记抄一下,就可以应付了事。
(2)学生对一些理性性的东西觉得枯燥,没意思,不感兴趣。学生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2)教师的教学方式既陈旧又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若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的人屈指可数,整个教学具有严重的局限性,那么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强这种现象必须要改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新《课标》作为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它追求的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为此,作为一个教育者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想方设法动员权益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同的人可以学习不同的知识。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思想品德课程,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积极自主的感悟人生的意义,提升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的善、恶、是、非的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如果没有全体学生的参与恐怕是难以到达教学目的的,那我们的教学就是不成功。
解决策略:
(1)情景教学法——燃起参与欲望(2)活动教学法——提高参与的热情(3)激励性教学——唤起学生的表现欲
(4)运用多种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诱发学生的激情 成功案例讲解及评析。
三,课堂小结:
“一德四新”是一个贯穿我们整个教师工作与生活的主干骨,“一德四新”就是要对我们教师继续进行师德教育,让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和接受新的知识,采取新的方法,运用新的技能去教新时代的书去育新时代的人。
四,学习讨论交流。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一德四新”学习心得。《听评课的现实局限与问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思想品德学科听评课存在的现实局限与问题; 善于反思和批判传统听课制度,努力避免走入听课活动中的常见误区。
教学重难点: 思品课听课问题解决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只有清醒的认识低效率听课的现实局限问题,才能痛定思痛,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听课评课。而这些正本书要探讨的改革传统听课评课的原因,本话题也正是我们对“为什么要改革传统的听评课,走课堂观察之路”的回答。
二,新课讲授。
1.思想品德听课的认识误区。
传统的思想品德学科听评课活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下五大误区:
(1)事不关己,高高挂起(2)当面一套,背后一套(3)缺乏主见,人云亦云(4)有色眼镜,感情用事(5)不负责任,片面虚夸
事实上,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即使是名教师也总会有不足之处,“良药苦口利于病”,在评课既要肯定有点,也要之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有所长进。评课时要坚持“优点谈足,缺点抓准”的原则,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何庸俗化,既要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提出不足。如果只谈成绩不谈缺点,或者对一些明显存在的缺陷,讲一通模棱两可的话,甚至把缺点也说成有点,讲假话,吹捧,无论对授课教师本人,还是对于参加评课的其他教师,都是有害无益的,要坚决避免。
2.思想品德课听课的症状。症状一:散漫 症状二:粗放 症状三:离散 症状四:表层 症状五:作秀 症状六:范式化 症状七:一刀切 症状八:少对话
3.鉴于思品课传统听课出现的汇总中问题,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要努力促进三项转变,实现三个传统,追求三种品质。(1)促进三项转变: 教师个人理论的自觉转变 教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变 学校科研功能的重要转变(2)实现三个统一: 目的和方法的统一 描述和诠释的统一 建构和行动的统一(3)追求三种品质。一线的。学术的。持续的。案列讲解及评析: 听课评课要先“备课” 评课岂能带着“面具” 评课,究竟谁说了算
三,学习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
传统的听课存在着散漫、粗放、离散、表层、作秀、范式化、“一刀切”、少对话等症状,其长生的原因是重要形式,轻内涵;重数量,请质量;中流程,轻跟进;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所以,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扮演着“温水中的青蛙”这一角色,研究的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我们彻底地变革,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五,作业布置:
回顾自己尽力的一次极其日常化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研活动,根据案例分析讲解,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
《走向促进发展的课堂观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效开展课堂观察对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发展、教研组建设及思品课学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理解思想品德学科课堂观察的基本内涵、程序及主要特征。
3、能根据思品课课堂观察的基本要义组织课堂观察活动。教学重难点:
课堂观察多方面的功能。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课议课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不是一种形式。在我们描述与分析的听评课的“症状”中,核心问题在于我们流于形式而忘记目的,忘记了“促进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观课议课就会出现种种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形式化”。课堂观察形式化的表现:
1、重程序,轻内涵:
传统意义的听评课或是科研意义上的课堂观察,总有一些基本的程序,我们通常也按照这样的程序开展活动。但是,形式化的观课议课的“程序”是缺少内涵关注的,缺少内涵关注的“程序”就是走过场。这样“走程序”的听评课活动,必然低效,所以,丰富内涵是提高观课议课效率的当务之急。
2、重场面,轻日常: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总结”,说我们这学期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多少多少次。这种“非日常”的、“做样子”的、“礼节性”的听评课必然是形式化的。
3、重应付,轻实质:
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考核,就下发若干“课堂观察表”让教师填写,表填完了,任务也就完成了。
二,新课讲授
(一)关于认识(课堂观察是什么)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二)关于价值(为什么要观察)
观察是为了研究,观察是为了改进,观察是为了学生,观察是为了自己,教师要观察自己,解放自己,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关于操作(如何观察)之一:程序 之二:关键点 案列讲解及评析.三,学习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研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创新教研方式,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五,作业布置:
结合自己参与的一次课堂观察研究,在小组范围内叙说对于课堂观察促进发展功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