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6课辛弃疾词两首4
第06课 辛弃疾词两首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曾多次上书,陈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但都不久于职。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著有《稼轩长短句》。【重点理解】
1.《水龙吟》词的上片借景抒情,其中的“江水、山景、落日、断鸿”等景物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3)断鸿: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2.如何理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含意。
提示: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第一个动作“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2)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在这里,把词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显现在读者面前。
寓情于景的写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阕。“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那烟波浩渺、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下面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词人已无心欣赏,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只有愁和恨。因而在作者眼里,是“献愁供恨”。恰在此时,夕阳西照,一抹残晖似乎预示着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王朝的命运;离群孤雁凄厉的叫声让词人想起自己无家可归的游子处境。“落日”“孤雁”“游子”的情调和谐,一股悲凉、凄切的氛围迎面而来,已分不清什么是景,什么是情,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统一。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运用了多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举例分析。
提示: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萎靡不振的不满情绪。
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④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形象更加鲜明生动。5.有人评价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用典显得晦涩难懂,有“掉书袋”的嫌疑;也有人评价这首词用典贴切、精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谈谈你的观点。提示:
示例一:词中除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况且他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
B.①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C.①赢得仓皇北顾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 ②赢得青楼薄幸名
D.①楚天千里清秋 ②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6.名句默写。(6分,任选6句,每句1分)(1)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千古江山。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问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678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9.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10.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5分)1.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2.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思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3.刻画了孙权虽然年少,却统率千军万马,英姿飒爽、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的英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对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7.参考答案:上阕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是这首词中的“词眼”。因为,接下去作者以“春”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阕的内容,将他的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
8.参考答案:喻指自己的失意。陈皇后因招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自己也是因小人谗言,满腹大志无处施展。作者在此对那些离间嫉妒者发出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
01114.B C 15.(1)从情感来看,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2)从抒情手法来看,首先是通过“手捻黄花”、“行尽回廊”、“罗巾浥泪”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的孤独伤感;其次通过“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的自然景色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再次通过“无意绪”“却思量”的词语直抒胸臆。(能从情感度正确分析,得2分。能从抒情手法角度正确分析,得4分。从抒情手法角度答对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共6分)
(2017届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鹧鸪天
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注】此人渴望能够收复中原,展露才干,却遭奸臣谗害,被贬如今的江西上饶铅山云烟畔。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两句,词人把官场比作“臭腐场”,拿“酒偏香”与之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
B.“掩鼻”就是捂住鼻子,一个“掩”字充分地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酒之所以“偏香”,是因为酒能解忧。
C.“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是说自己隐退田园后,不再过问世事,以歌舞自娱,寄寓了词人对现实失望后的解脱心情。
D.“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与朋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开放,词人借此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
E.词题是“寻菊花”,却没有写“寻”,上阕写人间臭腐,下阕写菊点到而已,写法不合常规,在于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15.“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14.答案:C、D
15.答案:这一句通过联想,(2分)写菊花的开放还要等到秋风严霜后,(2分)含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2分)(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17届第五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15题。
感皇恩•别情 【宋】赵企
骑马踏红尘①,长安②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③。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注】①红尘:既指繁华长安,也指遍地落花。②长安:京都。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片写与故人久别重逢的相聚之欢,但欢不掩悲;词的下片抒写才相逢又分手远 去的悲苦心情。
B.“未成云雨梦、巫山晓”是借典喻情,意思是说:与久别之人还未能很好地再续前缘,就被无情的黎明破坏了。
C.“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运用典型的移情手法,把离情别恨交付给落花,交付 给啼鸟,无可奈可中又见词人开朗的性格。
D.词人寓情于景,心情凄凉:千里作远别,已令人心痛肠断;穿行于关山古道之间,回 头怅望京都高城已不可见,更摧人心肝。
E.该词风格悲凉深沉而又高远雄浑,表现手法多样。尤其在布局谋篇方面更具特色, 它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15.简要赏析词人在上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14.C E 解析 选C得2分,选E得3分。C项,“又见词人开朗的性格”词中无此信息。E项,该词没有“高远雄浑”的风格特点。
第二篇: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第三篇: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阅读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④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⑤珊处。
[注释]①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②玉壶:明月。③鱼龙:泛指戏法等类杂耍。④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戴在头上的饰物,这里指盛妆的妇女。⑤阑珊:零落。
②
③
1、辛词以豪放悲壮风格为主,此词风格当属 类。词的上片运用了 和 的手法描写了,下片从、、的角度写。
2、请你概述一下抒情主人公所苦苦追寻的“意中人”的形象,它反映了词人什么样的追求?(不超过40个字)
3、后世词人王国维曾借用本词中的哪几句词(可在原词中直接划线表示)来比喻研究学问终有所成的一种奇妙境界。王国维还借用了另外两位词人的词句来形容做大学问,成大事者所经历的另外两种境界,请分别写出有关词句。① ②
参考答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1、婉约 比喻和夸张 元宵灯会的盛况 视觉、听觉、嗅觉 人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奇女子(答案可不拘一格);反映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尚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语言简明练习
1.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地方有的可以删去,请把可以删去的词语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孔雀鸟,头上长着①有美丽的羽冠,雄的尾巴的②羽毛很长,展开时像张开的③扇子。常见的④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他们⑤成群居住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吃谷类的果实等食品⑥。饲养孔雀可以用来⑦供玩赏,羽毛可以用来⑧做装饰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使之简洁、没有语病。
在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有清西陵,在位于河北易县的这块风水宝地上有14座诸如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的陵寝和后妃、公主、阿哥的陵寝,殿宇式的陵寝里共埋葬这些人76位。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绿山林中的仙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去掉哪一组最合适?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缺乏鉴别力,因此,学校的⑦老师应对学生加强指导。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⑤⑥
4.在下面的一段话里删去四个多余的词语,只删不改,不得损害原意,将删掉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在刘晓庆偷税案事发之后,一位税务官员说:“目前,明星与一般普通百姓的收入悬殊很大,明星中的多数人是依法纳税的,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有的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国家的思想任其泛滥。” 答:应删掉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无车日”为内容,拟写两条广告用语。(4分)背景:“无车日”最早在西方汽车发达国家出现。2005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2007年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是由建设部发起的,9月16日至22日在全国108个城市开展。活动主办方称,9月22日为“无车日”。
参考答案
1.①③⑤⑥⑦⑧
2.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共有14座殿宇式的陵寝,埋葬着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和后妃、公主、阿哥,共76人。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海中的仙岛。
3.C
4.应删掉的词语“一般”、“很大”、“法律”、“任其”
5.例:让蓝天更蓝,让大地更绿,无车日来了.净化环境,节约能源,无车日走近有车一族
四、默写
1、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2、落日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3、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4、元嘉草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五、写作(作文审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座塑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以“雕塑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
【审题提示】
什么是雕塑?大艺术家罗丹说:删去一切多余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留下过“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千古名句。如何雕塑自我呢?正像雕塑“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凸显一座完美的雕像一样,善于审视、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然后无情地删去,你才能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
行文上,一方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暴露自身的不足有感而发,缘事说理,揭示大胆改过、勇于解剖自己对于雕塑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童话、寓言的文体,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对“雕塑自我”的内容进行“全新包装”,使思想性、趣味性较好地融为一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有种敬畏。鲨鱼无鳔却成为海上霸王,这“无鳔”现象引发我们什么感想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这是一种新的话题作文形式——引话题作文。引话题作文没有明确地给出话题,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写这样的话题作文,我们应善于联想类比,才能打开思路。譬如在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下海的闯荡者,他们无钱无房无户口使他们无“鳔”,他们四处游荡,不惧深浅,生命力旺盛、最终他们成为太鲨大鲸大鳗,这无不启迪我们应自强不息才能变劣势为优势。
第四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4课柳永词两首4
第04课 柳永词两首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老七,世称柳七,著名词人。一生仕途坎坷,饱尝羁旅苦况,晚年中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故称柳屯田。
他精通音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词深受人们喜爱。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被誉为“才子诗人”,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第二次又落榜。柳永写了首牢骚极盛的《鹤冲天》。
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宋词: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重点理解】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4.试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对”字表现的深刻意蕴。
提示:“对”是“面对着”的意思,而词中表现的是即将离别的人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默默无语的情景,1 一个“对”字就表现出离人情深意长,依依不舍,胸中千言万语,口中却无一言的留恋伤感之情。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提示: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难点探究】
1.《望海潮》中具体描写杭州富庶繁华的词句有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千古名句又有哪些?
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有:“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2.“虚实结合”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你觉得《望海潮》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提示:词中“钱塘自古繁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为虚写,其他词句均为实写。词中的虚写与实写,相辅相成,相互烘托渲染,丰富了词中意象,开拓了词中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从而突出了作品主旨。
3.《望海潮》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
采用铺陈的表现手法,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4.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提示:同意。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残月,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在内容上交代了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提示:(1)在内容上“念去去”三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就此一别,人各东西,所经过的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路程遥远,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
(2)在结构上“念去去”三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烟波千里,暮霭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黯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6.“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体会这句词的感情。
7.请结合《雨霖铃》中有关词句分析其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提示:词的上片除“念去去”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短短几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为虚写。虚写中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
8.总结《雨霖铃》这首词的写作特色。
提示:(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学%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珠玑/畸形
B.参差/参商
C.钓叟/瘦削
D.凝噎/呜咽 剑鞘/画桥
罗绮/涟漪
菱歌/棱角
暮霭/和蔼
镶嵌/天堑
无涯/山崖 骤雨/妯娌
箫鼓/萧瑟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D.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3.下列对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下面对词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无语凝噎
B.此去经年
C.东南形胜
D.羌管弄晴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经年:经过一年。形胜:地理形势极佳之处。弄:吹奏。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柳永于词的贡献,_________,_________。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_________,大胆引进了巿民生活、市民情感、巿民语言,从而创造了巿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_________,基本上不用比兴,_________。
①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②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 ③是里程碑式的 ④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⑤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 6.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词又称作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7~8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8.《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2题。
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9.简述开端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10.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并勾画出特征,对赞美钱塘可收“以一当十”之效。试举一例说明。11.词中对“形胜”展开铺叙的句子是()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C.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D.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12.“形胜”“繁华”四字在词的上阕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谈谈“绕”“怒涛”的艺术表现力。“珠玑”“罗绮”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展现杭州的哪方面特点? 1.C 【解析】A项,分别读jī/jī,qiào/qiáo,qiàn/qiàn;B项,分别读cēn/shēn,qǐ/yī,yá/yá;C项,分别读sǒu/shòu,líng/léng,zhòu/zhóu;D项,分别读yē/yè,ǎi/ǎi,xiāo/xiāo。2.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D项,良辰好景。3.D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7.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
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
9.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承平景象。
10.如选取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桂子”“荷花”,均为具有西湖乃至杭州特色之景物;“三秋”点出桂 6 子飘香季节,“十里”渲染荷花种植之广,工整的两句,高度概括了西湖、杭州美的特征。11. B 12. “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绕”字,写出了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和浩荡。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描写,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生活的殷实反映出来,以小见大。【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忆帝京 柳 永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1.“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两句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对这两句加以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3.这首词的上片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⑤
③
④②
①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5.这首词起笔不凡,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分析。
6.“渐霜风凄紧”中的“渐”字在这首词中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7.柳永是较早把游子羁旅情怀纳入词中的人。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归。陈廷焯称此词为“古今杰构”,是“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大雅集》);王国维更以此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媲美,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1.这两句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把相思者床头辗转反侧、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景,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出来。
2.“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语句通俗而又对仗工整,包含着沉挚的感情:“我”对你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但现在“我”却只能让你孤单无依,虽然你泪眼望穿,彻夜难眠。这一句恰到好处地总结了词中彼此相思的意境,突出了以“我”为中心的怀人主旨。
【解析】对这两句的鉴赏,可以从语言、修辞和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结合这两句在词中的作用分析。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地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解析】宋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也不例外。抓住上片所写景物的特点,可以看出是动静结合。
5.这首词起笔不凡,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 8 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6.“渐”在首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领起下文。“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
7.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归,章法结构细密,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思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上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思绪表达得明白如话。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对”“渐”“望”“叹”“误”等单字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由此可知柳永的《八声甘州》为何会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5山东高考试卷)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答案】
(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这两字的本义出发,结合诗句大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的字眼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其对诸如使诗句内容更形象生动、使感情表达更酣畅淋漓等方面的作用。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
【模拟试题】
(广东省肇庆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统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15.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6分)14.A、C A项开头描写的是凄清雨景。C项错在“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
(湖北省2017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1)
李煜
樱桃(2)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1)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2)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15.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6分)14.DE D 项,上片、下片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E 项,“直白浅显”不妥,词作语言形象哀婉。)(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 分。
(广东省2017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阳羡歌
贺铸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①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②灵。长桥千载犹横跨。解组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③非复少时豪,耳根洗尽功名话。
【注】真游:犹仙游。阳羡有张公洞,相传汉代天师张道陵曾修行于此。②斩蛟:西晋周处,少年时凶强使气,谓为“三害”之一,后斩虎杀蛟、折节向学。③元龙:三国名士陈登的字,曾对来拜访他的求田问舍的许汜表示鄙弃之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芙蓉”两句是”芙蓉山秀,罨画溪明”的倒装,目的是突出阳羡境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境,给人以江山如画、美不胜收的感受。
B.“真游”句写阳羡的溶洞,词人用“沧波下”三字表现“真游洞”天工造化的神奇,表达词人对阳羡的热爱和生活在阳羡的快乐之情。
C.“临风”两句咏史,通过当年斩蚊处的长桥如今依然横跨河上与名溪一时的英雄豪杰却杳无踪迹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伤。
D.“临风”两句表达了对周处的倾心赞誉,但更多的是感慨;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既总结上片,又为下片描写做了铺垫。
E.下片的“黄鸡白酒渔樵社”句与“小桥流水人家”“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用了列锦手法,即整个句子都是名词组合而成。
15.请简要解说“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两句词和辛弃疾的《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的“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答案】14.CD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5课苏轼词两首4!
第05课 苏轼词两首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先后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到三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重点理解】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提示: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通过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样写对下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上片通过描写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高插云霄的陡峭山崖、汹涌骇浪拍击江岸、滚滚江流卷起澎湃雪浪等景物形象,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了一种惊心动魄、奔放豪壮、雄奇壮丽的意境。作用:为下文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4.从内容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提示: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三个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6.“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7.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有怎样的内涵?
提示:(1)自然景象:气候变化之快。刚才还是风雨交加,现在已是山头斜照了。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2)内涵: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亦不定,祸福难晓;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一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幻莫测。8.试分析《定**》一词中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
提示:作者借描写疾风穿林、骤雨打叶、春风料峭、夕阳斜照等清冷景象,通过风雨肆虐的恶劣环境更衬托出坦然面对风雨坎坷的旷达洒脱的情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探究】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6.《定**》这首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提示: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学%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但作者却在常事之中体现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处世精神和开阔胸襟,表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忧的心情。词中流露出的哲理并非消极的解脱之道,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联系作者后来在海南岛所写的《独觉》诗,也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句子,可见作者这种学养、胸襟和人生态度,确是一以贯之的。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1.下面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ng)
(guān)
B.笺注(qiān)
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
赤鼻矶(jī)
蓑衣(suō)料峭(qiāo)
5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
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3.下列对《定**》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14.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答案:
3.C 【解析】“烟雨”指江湖上烟波浩渺,雨丝风片的景象。4.AB 【解析】AB中“丝竹”“管弦”借代音乐。5.D 【解析】“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有误,诗人最后的感慨是一种无可奈何。6.B 【解析】并没有表现词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7.(1)也无风雨也无晴(2)淡妆浓抹总相宜(3)只缘身在此山中(4)故书不厌百回读(5)又恐琼楼玉宇(6)但愿人长久(7)—年好景君须记(8)春江水暖鸭先知
8.大江、故垒、乱石、惊涛、樯橹灰飞烟灭。景物特点:气势宏大、雄起壮丽。作用: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9.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借古事以抒怀。下阕由“遥想”领起,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自己一生壮志难酬、华发早生、功业难就。在此对比中表达了词人的郁愤和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意在拿自己与周瑜比较,以显现出自己至今功业未成的忧愤。
10.(1)烘托:词中以“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用众多的豪杰来烘托周瑜,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12.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答案:B 13.解析:D项,“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答案:D 14.答案: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诗,在于它反映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
切
都
已
成为
过
【课外拓展】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
10“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 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 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答案】 16.C 17.①C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18.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C.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D.“飘坠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E.整首词,词人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15. 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蹭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6分)14.BC
15.(1)感叹光阴虚度,功业无成。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词人面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却感叹自己“寸阴虚度,了成何事”。
(2)于苦闷中见旷达。词人虽然对自己当前的困境感到苦闷,但又从“ 丝莼”、“玉藕”、“珠粳”与“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
(3)怀念京城生活。诗人想象的仙境生活亦可看作是对往昔和旧友痛饮沉醉的京城生活的怀念。
(4)想要超脱苦闷而不得的无奈。词人虽然借美食,仙境,回忆来自我疏解,甚至还要“抱素琴”向月独奏来遥慰旧友,但任有“此怀难寄”之感。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重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茸城北旧台,并让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胡国:这里指四川眉山。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阕首句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以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娴媚动人的姿态。
B.“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储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情,引起下阕的抒情。
D.全词意境清晰,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意。
E.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
15.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广西南宁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④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句是说遍地黄芦苦竹,仿佛自己像遭贬的柳宗元泛舟九江边。
515.词的最后两句含蓄蕴藉,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14.AE 15.①间接描写。通过灯油熬干侧面写出了思妇长夜难眠,从而突出了思念之深。(3分)
③以雨中香蕉自喻,写出内心的凄凉、冷落、孤苦。(②③两点答出一点即可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