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勉学
《勉学》
颜之推《颜氏家训》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2.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3.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体会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文言常用词,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
2.难点: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课文提示】
1.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勉学》节选自家教典范《颜氏家训》。
2.勉学:努力学习;勉:尽力、努力。《勉学》着重说明学习目的、态度、方法。【正音正字】
古之学者为己(wèi)但能说之也(yuè)春玩其华
(huā)
然人有坎壈(lǎn)如秉烛夜行(bǐng)譬诸逝水
(pì)【词语积累】
①但能说之也。
(同“悦”,取悦)②春玩其华。
(同“花”)
③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④精神专利。
(专一,敏锐)
⑤然人有坎壈。
(困顿,不得志)⑥所以设教。
(用来„„的)
⑦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⑧古之学者为己。(读书人)
⑨幼而学者。
(学:学习;者:句间停顿)【初学课文】
1.熟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2.归纳三段的大意。
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课文简析】
第一段,对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亲身经历,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为例,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以济功业”还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学说。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弥补不足的地方;现在求学的人为别人只是为取悦他人。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为别人是实践学问以便有利社会;现在求学的人为自己是努力修身以便谋取官禄。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评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努力修身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原文: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翻译:人处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成年以后,思维散漫,因此必须早日教育,不要丧失时机。
原文: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翻译: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复习一下,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荒废了。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翻译: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机会,仍然应当趁晚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原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翻译:从小学习的人,如同太阳初升的光芒,老了学习的人,如同拿着蜡烛走夜路,还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好。
原文: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翻译: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经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对自己的言行有帮助,也足够为人在社会上立身。
原文: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翻译:何必“仲尼居”要用两页纸疏通意义,说它是起居的处所或者讲课的地方,根据在哪里呢?凭这些取胜,难道有什么好处呢?
原文: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翻译:光阴值得珍惜,好像流水。应当广泛浏览重要的东西,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果(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我就没有指责的了。【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六个“思维训练”题。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用比喻手法生动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说明学习是靠寒来暑往,潜移默化的,生动地指出学习目的是修身利行。
2.第2段,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因为后面是用自已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记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的。
3.作者认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4.作者讲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5.“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6.“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济功业”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7.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8.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长辈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故事。请你概括写出一二。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
诸葛亮《诫子书》的开篇,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拓展学习】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完成问题。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1.这段话要说明什么观点? 为了说明“犹当晚学,不可自弃”。2.这段话列举了哪些例子?
正面例子:孔子的话;魏武、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等晚而不弃的事实。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3.这个语段是从《勉学》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2段的哪里? 应放在第2段省略号位置上。因为这里的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学习的,正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此要放在这里。【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教学后记】
第二篇:勉学教案
勉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2、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3、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体会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记文言常用词,体会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2、难点:长辈不辞劳累、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深义。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勉学》节选自家教典范《颜氏家训》。
2.勉学:勉励学习;勉:勉励。《勉学》着重论述学习目的、态度、方法。新授:
一、初读课文,正音释义。【正音正字】
古之学者为己(wèi)但能说之也(yuè)春玩其华
(huā)然人有坎壈(lǎn)如秉烛夜行(bǐng)譬诸逝水
(pì)【词语积累】
①但能说之也。
(同“悦”,取悦)②春玩其华。
(同“花”)③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④精神专利。
(专一,敏锐)⑤然人有坎壈。
(困顿,不得志)⑥所以设教。
(用来„„的)⑦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⑧古之学者为己。(读书人)⑨幼而学者。
(学:学习;者:句间停顿)
二、再度课文,解析文本。
1、熟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2、归纳三段的大意。
明确: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第一段,对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亲身经历,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为例,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以济功业”还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
总之,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作业:
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及加点字。
第二课时 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继续深入研讨文本。新授:
一、解读文本
1、“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用比喻手法生动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说明学习是靠寒来暑往,潜移默化的,生动地指出学习目的是修身利行。)2、第2段,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因为后面是用自已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记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的。)3、作者认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4、作者讲自己七岁背诵《灵光殿赋》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学习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弃的道理,这样既真实可信又有说服力。)
5、“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从反面阐明“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6、“博览机要,以济功业”。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济功业”与开头学者“修身利行”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7、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是有密切关系的,应该认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修养。)8、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长辈呕心沥血教诲子女的故事。请你概括写出一二。
(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诸葛亮《诫子书》的开篇,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二、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完成问题。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1、这段话要说明什么观点?
(为了说明“犹当晚学,不可自弃”。)2、这段话列举了哪些例子?
(正面例子:孔子的话;魏武、袁遗、曾子、荀卿、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等晚而不弃的事实。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3、这个语段是从《勉学》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2段的哪里?
(应放在第2段省略号位置上。因为这里的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学习的,正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此要放在这里。)总结:
课文题目为“勉学”意为努力学习,“勉”的解释是劝勉。第一段先是指出古今学者的学习目的不同,然后以种树为喻,阐明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第二段论述的是一个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作者以自己背诵《灵光殿赋》为例,提出一个人“固须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则“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第三段谈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作者认为,学习经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全其美,还要博览机要。颜之推《勉学》这篇文章,用很高超的话语来感动人,如果把它放在自己的案头,会时时警觉,把读书当作一件大事来做。这篇文章反复地告诉后学,情感真切,精粗具备,本末兼赅,凡是学习的人,都应该熟读,力求弄通弄懂。读颜氏家训-勉学,可以从中明白学习的诀窍。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决不可以向别人炫耀为务。古代的人是这样,现代的人更要如此。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点击》中练习题。
第三篇:教子勉学联
教子勉学联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读书投绛帐;
弄斧拜班门。
吹牛坑己药;
拍马杀人刀。
无德常欺众;
有才不骗人。
学勤劳榜样;
讲礼貌文明。
知足心常乐;
贪财富不安。
礼乐传家宝;
诗书继世珍。
才大生洪福;
心宽出少年。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立家庭美德;
树社会新风。
欲知天下事;
须读古今书。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兴。
正人先正己;
知面后知心。
思得先思德;
取财早取才。
穷不过三代;
富唯了一生。
审美当观表里;
做人须重德行。
认认真真做事;
堂堂正正为人。
凡事皆因忙里错;
好人多受苦中磨。
忍让宽怀心自乐;
谦恭谨慎事常安。
书山迈步黄金屋;
学海追求博士冠。
持家兴业勤为本;
处世为人德在先。
事要成功多努力;
学无止境在虚心。
吃饭穿衣来不易;
读书学习莫贪玩。
学海扬帆酬父愿;
程门立雪谢师恩。
青春有限休虚度;
学海无涯可畅游。
应知自己才能少;
莫忌他人地位高。
克勤克俭持家计;
惟读惟耕教子方。
吃饭当思父母苦;
读书应报国家恩。
育才培德传科技;
教子课孙学读耕。
少小须知勤学好;
老年觉恨读书迟。
兴家创业针挑土;
赌博嫖娼浪打沙。
人能知足心常乐;
公不谋私体自安。
为有才华翻蕴藉;
但从朴实见风流。
英雄自古多忧国;
雅士从来不拜金。
忍一句风平浪静;
让三分地阔天宽。
胸怀有志江河改;
心底无私天地宽。
每遇人非而鉴己;
常思国事应关心。
有真学问穷非久;
无好儿孙富不长。
事不躬行终是梦;
书能自悟始通神。
有志有为勤补拙;
多才多艺学求精。
胸中有法国家大;
心底无私天地宽。
鸟欲高飞勤练翅;
人求上进苦攻书。
勤俭兴家穷不久;
吃穿玩乐富无长。
文明礼貌时时讲;
道德诗书代代传。
统观自己难全是;
细论他人未尽非。
世事洞明皆学间;
人情练达即文章。
书山自有成才路;
学海岂无渡仕舟。
酒能乱性常寻衅;
茶可清心好益神。
读书明理知天下;
攻史求真鉴古今。
莫随世俗争铜臭;
闲坐书斋品墨香。
金钱岂是成才药;
棍棒并非教子方。
富在勤劳穷在惰;
成由奋发败由奢。
做个好人天理近;
行些善事德仁亲。
少年慢说读书苦;
浅学须知就业难。
教子须珍文四宝;
读书莫负饭三餐。
好好读书兴大业;
天天向上步青云。
发家致富勤和俭;
教子成龙德与才。
兴家创业当年效;
教子成才化日长。
书山启步奠基石;
学海开航定目标。
泛舟学海心胸阔;
立马书山眼界宽。
家藏财宝未为富;
室有诗书不算贫。
酒绿灯红欢有度;
诗工联妙乐无穷。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敬老尊贤循道德;
睦邻亲友讲文明。
仁人眼里民为本;
志士心中国是家。
创业须由自己干;
成才不靠别人吹。
追求学历无能力;
取德文凭欠水平。
事不三思终有悔;
人能百忍总无忧。
学海无涯勤是岸;
书山有路志为梯。
纸上得来终觉浅;
胸中悟出始知深。
读书岂为名传世;
做事唯思利及人。
有知莫道他人短;
当众休夸自己长。
竹是虚心先有节;
梅能傲雪早逢春。
黑发未知勤学好;
白头始觉读书甜。
读书勤似衔泥燕;
治学诚如酿蜜蜂。
千勤天下无难事;
百忍堂中有太和。
勤劳节俭兴家计;
礼让谦恭处世经。
事业终归勤学者;
工夫不负苦心人。
为民衣食勤耕地;
爱国科文苦读书。
勤俭人家先致富;
书香子弟早成才。
克勤克俭兴家业;
正己正人教子孙。
妻贤子孝孙伶俐;
人旺家兴事吉祥。
启迪儿孙行好事;
精耕田土夺丰年。
知人其难九德贵;
闻过则喜一生清。
两扇门窗常纳福;
一庭花木又逢春。
苦读西窗棠棣秀;
勤耕南亩稻粮丰。
逸士乐山犹乐水;
贤人忧道不忧贫。
少年总觉为人易;
立志方知创业难。
不以金钱为富有;
常循道德讲文明。
勤劳父子家长富;
和睦夫妻爱永甜。
静向书山寻哲理;
巧从事物悟玄机。
当仁不让仁人让;
见义勇为义士为。
一穷二白有人笑;
三教九流无自羞。
笑赌笑娼贫莫笑;
欺人欺老小无欺。
有书莫道读书苦;
守业须知创业难。
苦读方知书是宝;
勤耕坚信地生金。
怒发冲冠须九忍;
临头大事必三思。
勤俭持家先致富;
德才教子早登科。
教子不求官禄贵;
读书唯愿子孙贤。
人之初要学文化;
性本善须培德才。
凡事皆因忙里错;
好人多自苦中来。
生财有道凭勤俭;
处世无欺守信诚。
自学成才登大雅;
勤劳致富取真经。
荆树有花兄弟乐;
砚田无税子孙耕。
非因报达方行善;
岂为功名始读书。
天地间诗书最贵;
家庭内孝悌为先。
惟勤惟俭传家宝;
苦读苦耕教子方。
忠厚传家安且乐;
和谐处事吉而昌。
千古文章传道德;
一堂忠孝享天伦。
春风大雅能荣物;
秋水明清不染尘。
忠厚一生嫌善少;
健康二字值钱多。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
恕其所短敬其所长。
乐苦安贫还可取;
见钱忘义不能为。
损人利己行为丑;
敬业奉公品德高。
业成实绩方酬志;
人不虚生始见才。
诗社兴邦崇国学;
天工造物利民生。
书无虫蛀因常览;
笔有神传赖苦研。
处世无才难立足;
为人有德易兴家。
做人做事留余地;
教子教孙重德行。
瓜田纳履冤难白;
李树扶冠事慎为。
学海畅游能启智;
书山攀越可医愚。
人之初学习文化;
性本善育培德才。
读书须做回头客;
行路搀扶失足人。
最强回文对联大全
雪放梅花梅放雪;
春苏柳絮柳苏春。
地利天时天利地;
春来福满福来春。
客等车开车等客;
车乘客去客乘车。
夜郎寨美寨郎夜;
新晃城兴城晃新。
乐后忧先忧后乐;
甜来苦尽苦来甜。
孝子贤孙贤子孝;
仁人志士志人仁。
对刻桃符桃刻对;
诗题画卷画题诗。
岭上红梅红上岭;
庭前绿柳绿前庭。
腹满经纶经满腹;
才高德望德高才。
大风坳上坳风大;
清水塘中塘水清。
富致勤劳勤致富;
家持俭省俭持家。
海上明珠明上海;
华中领袖领中华。
福到家安家到福;
春回地暖地回春。
雨顺风调风顺雨;
贫驱富致富驱贫。
福接长春长接福;
门开大吉大开门。
石羊洞内洞羊石;
槐口村中村口槐。
水载舟行舟载水;
天开日出日开天。
苦口婆心婆口苦;
忠言逆耳逆言忠。
学浅才疏才浅学;
文通理顺理通文。
韵押诗词诗押韵;
联征对句对征联。
大龙大晏大龙大;
中寨中和中寨中。
冷水溪中溪水冷;
凉亭坳上坳亭凉。
菜籽榨油油炒菜;
棉花织布布包棉。
党是春风春是党;
民安国泰国安民。
地出金银金出地;
天垂雨雪雨垂天。
水流江海江流水;
云起天空天起云。
地覆天翻天覆地;
龙争虎斗虎争龙。
打假成风成假打;
贪官得利得官贪。
岁岁春来春岁岁;
家家福到福家家。
祸起萧墙萧起祸;
悲生乐极乐生悲。
地门前景前门地;
天府国都国府天。
洞下场街场下洞;
蛇头寺庙寺头蛇。
满面春风春面满;
多谋善断善谋多。
虎卧山中山卧虎;
蛙鸣井底井鸣蛙。
路人行走行人路;
居士隐藏隐士居。
洞中看景看中洞;
山外连天连外山。
骨埋地府地埋骨;
魂上天堂天上魂。
理达情通情达理;
才高德厚德高才。
善气凌人凌气善;
移花接木接花移。
坐井观天观井坐;
知人善任善人知。
起马观花观马走;
生龙活虎活龙生。
祸国殃民殃国祸;
横行霸道霸行横。
水到渠成渠到水;
天摇地动地摇天。
教学相长相学教;
人才辈出辈才人。
大洪山水山洪大;
新店坪街坪店新。
地生金玉金生地;
天降雨霖雨降天。
戏演人生人演戏;
台登再色角登台。
致富多门多富致;
生财有道有财生。
斗满金珠金满斗;
篱围竹舍竹围篱。
响水桥头桥水吃;
香山寺外寺山香。
蝶抱花须花抱蝶;
莺梭柳线柳梭莺。
水潮来水来潮水;
天洞看天看洞天。
政通民惠民通政;
人大权威权大人。
下神祝福祝神下;
中寨村兴村寨中。
广开言路言开广;
虚度年华虚。
烈火真金真火烈;
销声匿迹匿声销。
见多识广识多见;
孤陋寡闻寡陋孤。
耀武扬威扬武耀;
娇生惯养惯生娇。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富致贫驱贫致富;
春联福字福联春。
包里精盐经理包;
图间泰水太监图。
雪映梅红梅映雪;
风翻竹绿竹翻风。
弄假成真成假弄;
封官许愿许官封。
捷报频传频报捷;
真才实学实才真。
我爱邻居邻爱我;
人诚信用信诚人。
佛山香贡香山佛;
星岛港迎港岛星。
浅水滩头滩水浅;
高山顶上顶山高。
古乐城中城乐古;
仙人洞内洞人仙。
苦尽甘来甘尽苦;
今非昔比昔非今。
好事多磨多事好;
丰衣足食足衣丰。
富国强兵强国富;
攻城掠地掠城攻。
党爱人民人爱党;
龙腾世界世腾龙。
燕舞春风春舞燕;
花添锦绣锦添花。
叶落归根归落叶;
标新立异立新标。
地利人和人利地;
居安业乐业安居。
鉴往知来知往鉴;
和颜悦色悦颜和。
价廉物美物廉价;
劳苦功高功苦劳。
疾风劲草劲风疾;
威气凌人凌气威。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对出人文人出对;
联成景物景成联。
木出山林山出木;
炎多夕火夕多炎。
好运来时来运好;
新春贺禧贺春新。
绿色禾田禾色绿;
黄花菜地菜花黄。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华传统诗统传华中
第四篇:曹勉----演讲稿
把青春献给火热的警营
交警大队——曹勉
青春,对于每个人都相同,只有短短的一段光阴,也许美好的时光本来如此,短暂所以美丽。而每个人对青春的选择却不同,直到今天,我还清晰的记得自己第一次头戴国徽,穿上警服时的那份激动,清晰的记得从朋友们羡慕的眼神里读出的那份骄傲。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青春将由此开始书写,我庆幸自己选择了警察这份光荣的职业。六年的时光象流水一样不知不觉从指缝间溜走,青春如同白鸽飞过天空只留下了鸽哨尾音,而我,也从一个青涩的预备警官为一名从容、乐观、成熟的人民警察。
对于警察这份职业,虽然谈不上刻骨铭心地理解,却也饱尝了从警的苦涩与艰辛。从刚入警时的“我骄傲”,到褪去入警激情后的“我思索”,再到经历欣喜与自豪,艰辛与责任后的“我懂得”。我骄傲,我骄傲自己能够成为警察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思索,我思索自己应该怎样理性看待警察职业,怎样拥有自己的警察人生;我懂得,我终于懂得选择了警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与牺牲。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与责任、与奉献、与牺牲结下了不解之缘,奉献与牺牲已经成了我们终生都要追求的警察精神。如果说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却了然无痕。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就完成了,而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面对警察这份职业,需要我们遇险而冷静,临危而淡定,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壮举,责任早就化作了日常岗位的默默奉献与坚守。
看看身边的战友,看看眼前的兄弟姐妹,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警种,来自不同的岗位,却都有火一样激扬的青春,都有一腔沸腾的热血。
激扬的青春和沸腾的热血汇聚到火热的警营中,汇聚到如火如荼“站
前列、争先进”的创建活动中,紧张、拼搏、创新、奉献就成了我们
当今工作生活的全部。紧张,意味着加班加点全情投入;拼搏,意味
着勇挑重担奋勇当先;创新,意味着面的拓展、点的突破、质的升华;
奉献,意味着舍己为公,以苦为乐。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无论是正常工作,还是加班加点,从武当山之巅到太极湖畔无处不留
下了我们人民警察的身影和足迹。我们把警营当成自己的家,把百姓
当作自己的亲人,我们肩负着党和政府的期望,肩负着人民群众的嘱
托,我们用努力的工作,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特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换来了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蒸蒸日上。不必说青春在警营中逝去,从
那铿锵有力的脚步中,会深深感受到青春澎湃的韵律;不必说选择警
察是一种错误,从那坚毅闪亮的目光里,分明流露出无怨无悔的神情;
不必说警察工作很辛苦,那热情的笑脸上,早已体现出对“人民警察”
这一光荣称号的万般珍惜;不必说警察生活无浪漫,那坚定执着的信
念中,就已经告诉太多的人,这永远是一首无声、浪漫的青春之歌。
亲爱的战友们,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日子里,在热火朝天的工作中,用我们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为武当山特区公安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武当公安的美
好明天奉献我们的青春年华。青山和大地会证明我们的忠诚,蓝天和
白云会昭示我们的誓言。国旗在上,我们的一言一行,决不玷污金色的盾牌。法律在上,我们的一思一念,决不触犯法律的尊严。我们将把火一样的青春奉献给我们的火热的警营,用靓丽的青春装扮出五彩缤纷、安乐祥和的美丽家园!
第五篇:教学设计《勉学》
《勉学》教案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性
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定义,体会它们在论证中的作用。
积累文言实词(说、玩、登、秉、经、注、疏、济、间)虚词(之,以,所以,宁)
教学重点:
1、识记文言常用词: 说、玩、登、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定义。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从学习目的、学习时机、学习的方法三个角度勉励后学的行文脉络
2、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中国的家教传统
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这个单元课文的设置都是围绕学习的方法展开的。同学们读了八年的书,八年下来,抗战都胜利了。大家在读书这场“战斗”中,也一定多少摸索出一些方式方法、心得体会。其实,我一直都坚信我们中国的学生是最懂得教育的,甚至比外国那些教育家都要更懂教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从小都读过一本世界闻名的伟大的教育学专著,这是外国小朋友想都不敢想的,是哪一本呢?——《三字经》。同学们小时候都多少背过一些《三字经》,即使没有特意背过,但《三字经》的前几句总还是知道的,有没有同学为我们背一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一开篇除了简单介绍了教育的基本理论,之后便为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是窦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而且在编排的次序上还特意先说“养不教,父之过”,之后才提:“教不严,师之惰”。请问各位小教育家,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预设: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是家庭教育。
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被看作教育最最基本的模式,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基石。直到现在,我们说一个人没文化,不懂礼貌,都是说这人“没家教”“没教养”。可见,中国人历来看中家庭教育,甚至把“教”放在了“养”的前面,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中国古代历来有注重家庭教育的传统,其中有一个叫做颜之推的人,也写了一本伟大的教育学专著,而且本成为中国家训专著鼻祖,这本专著就叫《颜氏家训》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颜之推是个怎样的人
颜之推“三为亡国之人”虽然自己身在乱世没有能够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的后代却人才辈出,如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可见他所撰写的《颜氏家训》确实很有一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勉学》便是其中的一篇。请在座的年轻的教育家们也来分析分析颜之推对于学习有哪些见解。
二、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查看注释,正音正字。辨明文体。
二、齐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中,颜之推给读者说明了哪些道理?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勉学”的?
①阐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②分析少年学习与老年学习的利弊,指出学习的时机是“固须早教”。
③说明学习内容不能繁复、面面俱到,指出学习的方法是“粗通注义”,最后自然引出论点“博览机要,以济功业”。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地看一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论证这些教育观点的。
三、课文串讲
第一段
1、落实字词
第一节中,作者是论证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应当是修身利行。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让我们进入课文。
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专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为己”的翻译需要参照“以补不足”进行补充以使其易于理解:,后面是要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前面的“为己”是指为了充实自己。
“为人”的解释也需要参考后面的“但能说之”才能理解得通。但:只
说之:夸说自己的学问。
所以前面的为人是指为了向别人夸耀。
请同学自己串连起这句话的翻译: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2 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
同样的道理,我们来看看后面这句相似的话应当怎样来理解
原文: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这里“为人”的理解与前面一样,需要按照后面的“行道以利世”来理解。行:推行。道:理想主张。以:介词;来。利世:对社会有利。利:利益,名词作动词。从后面古代求学人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我们可以明确,这里的“为人”是指为了有利于他人。今天的“学者”“为己”。同样的,我们看后面一句话以此判断这里的为己是什么意思。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以:介词;来
求进:谋求做官。
中国古代“进“有做官的意思。
我们知道如今求学的人的目的是通过提高自身修养的手段来谋求做官。
请同学自己串连起这句话的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有利于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来求做官。
原文: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犹:如同。
玩:赏玩
华:本意“花”
登:de,五谷丰登,得到,收获。利行:以利于行
翻译:学习好像种植树木,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解讨论文章就是赏玩春天的花朵;涵养德性提高自己的操行是摘取秋天的果实。
2、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作者介绍的是学习的目的,请用文中的四个字概括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修身利行”
2、第一段中的哪些地方点明了“修身利行”具体指的内容?
为己,以补不足也。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3、第一段中作者说明的道理就是学习应该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修养,涵养自己的德性,通过提高自己的操行来造福社会
3、写作手法赏析
(举例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作者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一、赏析对比论证
1、作者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
将古代求学的人学习的目的与如今求学的人学习的目的进行对比。
2、你认为古代求学的人的求学目的与今天求学的人的求学目的从根本上说有什么不同?
古代求学的人学习是出于崇高纯洁的目的,今天求学的人学习是出于的世俗功利的目的
3、作者赞同古代求学的人的学习目的还是今天求学的人的学习目的?
作者赞同古人的学习目的。
4、你认为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将古今求学的人的求学目标进行对比,突出古今求学的人在目标上的鲜明差异,清楚明确地表现作者的态度。
总结:对比论证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两件事物之间的差异,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态度。
二、赏析比喻论证
1、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
将学习比作种树,将讲论文章比作春天赏玩花朵。将修身利行比作秋天收获果实。
2、设置这样的一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和什么的关系?
设置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学习与种树”的关系(什么关系?具有相似性的关系)。“讲论文章”和“修身利行”的关系
3、你认为学习和种树有什么相似性?
明确:学习和种树一样,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默默的耕耘才能在最后得到甜美的收获
4、作者是要说明“讲论文章”与“修身利行”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重点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讲论文章是过程和手段,修身利行是结果和目的。重点说明学习应当把“修身利行”作为目的,不能误把“讲论文章”作为目的
5、你认为这里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将枯燥的道理讲解得生动形象。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更有说服力。
小结:第一节,作者将古人今人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用春华秋实作比喻,说明了学习的正确目的应当是“修身利行”。这是从学习的目的的角度来讨论的
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的注释
2、找出第二第三节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在相应句子边注明
板书设计
角度 第一节:学习的目的第二节:学习的时机
第三节:学习的方法
观点 “修身利行”。
“固须早教”。
“博览机要,以济功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理解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定义,体会它们在论证中的作用。积累文言实词(秉、经、注、疏、济、间)虚词(之,以,所以,宁)
教学重点:
1、识记文言常用词: 秉、所以、经、注、疏、宁、济、间。
2、明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定义。教学难点:
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引入: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整体把握
1、请将第二节划分层次,说说划分的理由。
明确:分为两段,“人生小幼”——“便至荒芜矣”为第一层次。“然人有坎壈”为第二层次。
依据:第一层次说明求学的人应当及早学习接受教育。第二层次说明即使壮年时没有学习,年纪大了也不能自暴自弃。
三、课文串讲
第二段前半段
1、落实字词
明确:“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固:故,因此
勿:不要
机:时机
因此必须早日教育,不要错失时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专利:古:专一,敏锐,今:
已后:以后
散逸:发散、分散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成年以后,思维容易分散,原文: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 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理:整理,引申为温习
二十以外:二十岁之后,荒芜:荒废。
翻译: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复习一下,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荒废了。
2、理解文意
1、第二段前半部分的议论的中心是那几个字? “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2、“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逻辑上是什么关系?
前一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的原因。
3、作者自己的读书的经历体会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之间是什么关系?
通过一个例子补充证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作者以自己读书的经历体会,说明了少年时读书与年长后读书在效率上的差异。
这里作者强调的是求学的人应当抓住少年时光及早学
3、写作手法赏析
1、作者为了证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的道理,运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3、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
明确:将自己七岁时学习的效率与如今学习的效率进行对比。
4、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突出说明年轻时学习效率比年长后大得多,从而有力地证明“固须早教”的道理。
5、结合在《黄生借书说》中学习的知识,说说作者在这里举自己的例子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真实更亲切更有说服力
第二段后半段
作者希望求学的人抓住少年时光及早学习的意思已经表明得很清楚了,那接下来作者 又说了什么呢?有什么用意?带着问题看下面的句子
1、落实字词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然:但是
坎壈:困顿
失于盛年:于盛年失:在盛年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翻译:而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机会,仍然应当在晚年学习,不能自暴自 弃。……
原文: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秉:拿着,手执。
瞑目:死不瞑目,闭眼
翻译:从小学习的人,如同太阳初升的光芒,老了学习的人,如同拿着蜡烛走夜路,仍然胜过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2、理解文意
1、你认为作者进一步说明人即使在年长之后还需要抓紧学习的道理有什么原因? 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严谨,排除已经错过时机就可以不学习的错误认识。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3、论证手法赏析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主要论证了什么道理?
运用对比论证论证和比喻论证。通过对比和比喻形象而鲜明的表现出了年轻人与老年人在学习效率上的差异,也更清楚地说明了即使人到老年也不应该放弃学习的道理
小结:第二段作者从学习的时机角度,阐述了年幼时勿失良机,年老时不可自弃的学习态度。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说自己的读书经历,七岁诵读,十年不忘,二十以后,“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从而阐明“须早教,勿失机”的道理;再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说“日出之光”、“秉烛夜行”与“瞑目而无见”的不同,从而阐明“幼而学”有余“老而学”、“老而学”由于不学习的道理。言之谆谆,情之殷殷,通俗形象,说服力强。
第三节
1、落实字词
在前两节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清楚的向我们阐明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修身利行”,学习的时机上应当“固须早教”“不可自弃”。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在文章最后最关键的地方,作者要讨论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所以:用来„„的。
所以设教:是用来教育人的 明练:明白熟悉
注:注解经书的文字
使言行有得:使自己的言行能从中得到指导。
为人:俗话“做人”,在社会上立身。
翻译: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读懂经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常常使自己的言行能从书中得到指导,也足够在社会上立身。
原文: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仲尼居”为《孝经-开宗明义》中的三个字,后来的研究者不断对这三句话进行注解。最后竟然长达两页纸之多。仅仅一个“居”字,后来的学者就为了到底是解释作“燕居”(闲居之所)还是“讲堂”(讲习之所)争论不休。作者是什么态度呢?“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作者对此是否定的态度。
翻译:何必“仲尼居”要用两页纸疏通意义,说它是起居的处所或者讲课的地方,根据又在哪里呢?凭这些取胜,难道有什么好处呢? 原文: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可惜:值得珍惜
譬:像,如
诸:之于
机要:指书中的机要之处,精华。济:完成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翻译:光阴值得珍惜,好像流水。应当广泛浏览重要的东西,成就自己的功业;如果(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我就没有指责的了。
2、理解文意
1、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在这一节中作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读书要博览书中的精要之处,不要拘泥与细枝末节。
2、作者认为读书学习最重的目的是什么?
“以济功业”——成就一番对社会有意的事业。
3、这与文章中哪一句话是相呼应的?
与“修身利行”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通过这个地方,作者在此强调了学习的最终目的。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3、写作手法鉴赏
分析反问句的作用
1、作者在这里连续使用两个反问句,你认为这里运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通过使用反问句,加强语气,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鲜明更有力。反问句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使读者更容易认同作者的观点。分析举例论证
2、“仲尼居”一句,作者运用了的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3、作者举的例子是正面例子还是反面例子?
反面例子
4、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个反面例子否定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可以用自己的话谈谈。
否定了只关注文章的字面意思和细枝末节的地方,死读书的学习方式。
从反面说明了对于书本知识,应当着眼于是否能够提高自己立身处世的能力,只关注书本上的字词,死读书是没有益处的。
5、你觉得通过举这样一个反面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
通过呈现反面的例子让读者看到死读书的荒唐和可笑,从而从反面阐明了“当博览机要”的道理,更有说服了 分析比喻论证
1、有哪位同学自愿为我们分析一下,“光阴可惜,譬诸流水”一句论证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2、“光阴可惜,譬诸逝水。”一句与下面一句在层次上是怎样的关系
作者通过说明光阴易逝,告诉我们,人们应到用有限的时间广泛地学习书中的精要,汲取各种精华,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字句知识
思考:从最后一句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一些什么?
应当为自己的学习立一个大志向,大目标。为着这个志向目标而努力。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小节:第三段,阐述学习的方法:博览书中精要之处,不要拘泥细枝末节。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哪些解释经书的人对“居” 字,有的解释为“燕寝”有的解释为“讲堂”,各执一端。作者认为,这是浪费时光。从反面论述了“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的道理。
四、写作方法总结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理论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论证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证明作者观点服务的。
五、课堂练习(依课堂进度而定)
词语解释:
1.《勉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2.但能说之也。
(夸说)3.春玩其华。
(同“花”)4.秋登其实。
(摘取,收获)
5.所以设教。
(用来„„的)6.光阴可惜。
(值得珍惜)
7.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8.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9.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句子
1.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 2.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3.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4.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5.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6.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7.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六、总结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的《颜氏家训》,讲述立身治家、辨正世俗谬误、训诫后世子孙及世人,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寄予在优美的言词、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学问之中。其中《勉学》篇更为广泛传颂,是因为它不仅仅说了“勉学”,也阐明了做人的一般道理,融入了作者对后世子孙及世人浓浓的关爱之情。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贴切的比喻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习中的困惑方法——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行”、学习态度要“早教”且“不可自弃”、学习方法能使“言行有得”并“博览机要”。
作业设计
1、背诵“然人有坎壈„„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2、抄写《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的翻译
拓展: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这段文字的主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
这段文字是原文中的一段,你认为应当还原在哪里,为什么?
明确:还原在省略号处,因为这段文字用具体的例子(举例论证的方法)补充说明的老年学习仍然不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