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说你对写作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识(定稿)

时间:2019-05-13 05:0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说说你对写作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识(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说说你对写作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识(定稿)》。

第一篇:一说说你对写作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识(定稿)

必答题

十九中李继华

一说说你对写作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识。

我认为 初中语文教学写作课程目标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特别注意:

(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在“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一是感情要是真实的,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二是要是自己的感情,不要总说别人的话,说套话;三是感情要健康,要积极向上,要有青春的活力。

(二)写作要力求有创意。写作本来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破除“创造”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段显得非常重要。初中生常常会有智慧的火花和灵感的迸发,要防止在“格式”、“规范”的束缚下,约束了他们的创造,制约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要使“格式”和“规范”成为更加顺畅表现创造的助力器,而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合适的语言,文从字顺地表达。

(三)写作要有文体感。

(四)注重提高独立写作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考虑不同的目的与对象。

2、注重写作过程,把握住写作的几个环节。

3、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4、条理清楚。

5、文从字顺。

6、学会修改。

二结合你在写作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说说下一步有什么新的打算?

我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观察力不够。观察是一个过程,是与思维相结合的。因而文章要感人,并不仅仅因为观察的细致,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而是通过观察事物的表象,经过思维的加工,使景带上了感情的色彩。人们常说:“触景生情”“情由景生”,但并不是有景就有情。要让景生情,必须在观察过程中寓情于景。因此,只有深入观察到事物的内在本质,让外物和内情相互碰撞,才能流出新鲜的思想。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细致入微,全面地观察是学习记叙文写作的基础;抓住特征,比较观察是重点;捕捉机会,比较观察是关键;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立体观察是手段;结合思维,深入观察是由作文到创作的飞跃。同时这各个部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初中生只有广泛地观察、积累,丰富了写作素材,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捏来,才能使初中生的记叙文言之有物。当然,学生的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的这一点探究是十分肤浅的。但我相信,只要语文界的教师们共同努力,学生一定会渐渐喜欢上作文。

三选答题

1写作评价要注意的问题有:

我认为写作评价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1注意依据学段目标,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每个学段都应突出评价的重点。尤其是第一、第二学段,不要过于注重技术层面的评价。第一学段重在兴趣,第二学段鼓励放胆。在写作起始阶段,低门槛进入,尤其要注意培养兴趣和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规矩太多,要求太高,压力太大,心理负担太重,都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每个学段都要关注学生书写的情况。认真、正确、规范、整洁,是写作书写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不仅仅是写字课的事情,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重视学生书写问题。作文书写尤其应该注意。

2、、注意重视写作过程的评价。

写作评价不能仅仅是对写作结果的评价,还应该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比如认真观察,注重搜集真实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写作方法,比如,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搜集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如: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的基本环节。因此,重视过程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注意重视兴趣和习惯、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还应特别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作文修改是学习写作的重要环节。修改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作文内容与文学表达的修改,还应关注学生修改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比如:修改是否认真、细心,是否关注到文章的内容、构思与文字运用诸多方面等等。

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也是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过程。网络和信息技术为互相评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互相评改,是非常有意思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二篇: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内容课件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 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确定了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就可制定一定的教育目标。目的一般体现长期的价值标准,关注总体任务;目标一般体现短期的价值标准,关注具体任务。教育目标一般是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总之,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如何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课程目标是一定 1 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明确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助于提高合理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渗透了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和教育信念。一般来讲,社会、学生和学科是课程目标形成的源泉。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应当从整合的角度全面考察学科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向、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要、社会的发展状况和需要。但是,在具体发的课程实践中,人们制定课程目标往往强调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忽视了其他因素,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如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认为,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核心是情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等)与认知(知识和理智技能)和学生行动的整合。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价值,如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认识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将它们付诸社会行动。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的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我国古代的《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即为典型的“普遍性目标”取向。在古代西方,采用普遍性目标取向的也大有人在,如柏拉图提出的培养“哲学王”(理想国的统治者),视“有德行的生活”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他们为教育实践所设置的科目就直接指向“有德行的生活”和“幸福”;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要培养社会契约的履行者;斯宾塞提出的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等。

我们现行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学校的校训都是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取向仅体现为课程目标的一般性原则,这为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提出了广阔的背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但普遍性目标的涵义比较模糊,不够清晰,有一定的随意性,使人容易模糊或模棱两可而产生歧义,不具有可操作性。

某门课程也有普遍性目标,如高中生物学科中“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等”

(2)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它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如高中生物:能够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等等。

行为性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行为性目标具体、可操作、容易评估、但它的局限性:一,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如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等。二,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把学习看做一个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行为性目标具有还原论取向,把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加以分解,支解了“完整的人”,背离了教育的本性。三,实现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有“控制本位”的倾向。人的行为是主体的行为,带有很大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行为性目标把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抹杀了对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3)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这是爱帮助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必须考虑的目标。如果说行为性目标关注的是结果,那么,生成性目标注重的是过程,它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萌芽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命题,他认为,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英国的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课程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或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即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展开,在课程与教学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一些规定的东西作为教育目的或结果来评价学生,而是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持一种审视、研究和批判的态度,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创造的主体。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人本主义课程强调学生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认为课程的功能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罗杰斯指出,凡是可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即对人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有些极端)。

当代受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较明显地体现了生成性目标的特点。伴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在此得到了集中体现。

如“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查阅资料说明现代通信技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成性目标的优点是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属于自己的目标,它不是教育者代表社会所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有权力自己选择要学的东西,同时,教师也被从目标中解放出来而成为研究者,教师的主动性得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这一目标的缺陷在于:面对着这种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控制,教学时机的把握,社会、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各种要求等方面,始终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较多的不确定性与教育教学的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存在严重冲突,势必导致教学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

(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一般来讲,它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结果则是开放的。因此,表现性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开放性。

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认为在课程计划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和 3 “表现性目标”。教学性目标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通常是从既有文化成果引出的并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表述。表现性目标主要描述儿童在教育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与个性。表现性目标旨在成为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可以运用已经学到的技能和理解的意义。通过主题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发展那些技能和加深理解,并使其带上个人特点。

相信表现性目标的教师有时使用一些粗略的一般性术语陈述的目标来表示学生将要做什么。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同的课程目标已经拥有各自的地位,正在发挥各自的作用;复杂的课程目标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多元价值这个“利器”,多元的目标在课程活动中存在切合点、融合点。

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是“以社会为本的”,属于控制本位,普遍性目标采用经验描述守法,实施定性控制,行为目标借助科学手段,实施定量控制;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以人的,个性解放为最高追求。人本主义学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个人的成长、完善和自主。它强调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目标与手段的连续性、过程与结果的连续性,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所以,以上四种课程标准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及其合理性,但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每一种目标形式在解决某类问题较为有效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些难免的副作用,我们应该综合利用,互为补充,扬长避短。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各种依据。一般而言,大家比较认同的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

1、学习者的需要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学生的需要是“完整的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当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兴趣、认识发展和个性形成的特点,明确学生发展的要求。根据泰勒的观点,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应调查其健康、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系、消费者方面的生活、职业生活、娱乐活动等不同生活方面。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就空间维度看,它指学生生活与其中的社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需求;就时间维度看,它既指当前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又涉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要。

如何将社会生活的需要确定为课程目标呢?其基本的方法是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社会生活需求,并根据以下三个原则从社会生活需求中推导课程目标:第一,民主性原则。当前已进入“大众主义”时代,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民主与公平的原则。第二,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原则。国际化的社会趋势要求课程目标既要具有国际视野,又要坚持民族传统的个性特色,把本社区、本民族、本国的需求与整个人类的需求统一起来。第三,教育先行原则。教育不能被动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而应超越当前的社会现实,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总体上说,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学校强调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学生发展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把社会文化遗产传递给青少年一代或者引导学生关心 4 当前社会紧迫的事情。在传递社会文化遗产和关心社会紧迫事情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才能得到实现。

3、学科的发展

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方式,人类的知识才得到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以学科的发展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之一,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从学科知识传递与发展的需要中推导出课程目标。学科知识及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研究方式、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学科的知识的典型类型有“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所涉及的描述性知识”旨在通过一定的概念符号和数量关系,反映不同层次自然界所存在的一些“事实”和“事件”;社会科学知识(如语言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它所涉及的知识是一种“规范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旨在借助一定的理论传统和价值立场,对“”社会事实“社会事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化、类型化和模型化的分析,并得出或暗示着有关的实践建议或策略了三十人文科学(如哲学、文学、艺术学等),它是一种“反思性知识”,旨在通过认识者个体对于历史上与亲历的价值实践的总体反思,呈现出认识者个体对与人生意义的体验。

二,以学科专家提出的建议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不同学科的专家对课程领域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大多数课程的教科书多由学科专家编写。(宋心琦清华大学)

确定课程目标应注意到学科的两个功能:意识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它是专门化的研究领域所必备的一种属性,指向学科本身的创造与发现;二是学科所能起到的教育功能,这就是学科的工具价值,它指向学科知识的应用,满足个人或社会的需求。

在从学科发展角度确定课程目标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知识的价值何在?知识的价值究竟是理解世界,还是控制世界?人们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生活的意义,还是为了人的功利需求(青霉素、原子弹、毒品)?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人们逐渐认识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使生活的意义得以提升的知识,是使人获得自由解放、社会不断趋于民主公正的知识,这类知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三,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任何知识都负载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负载并衍生着文化、种族、民族、阶级的差异和不平等。因此,确立课程目标,应当考虑知识所负载的价值观是推进社会民主和公平,还是维持社会的不平等。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社会和学科等方面的要求。采用恰当的目标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对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

1、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它对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即如何看待学生、社会与学科三方面的关系,把哪一方面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怎样处理处于优势地位与从属地位的目标来源的关系?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形成不同的课程目标,这是去诶到呢个课程目标的关键。例如,学科中心论使儿童服从分门别类的教学科目,儿童完整而统一的经验被支解;儿童中心论满足于儿童兴趣和能力的自发性,排斥对儿童心智的训练;杜威则把儿童和课程统一起来,消解二元论倾向,认为教师的使命就是把教材解释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指导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

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这一环节要求在“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取向之间做出抉择。目标取向的选择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陈述奠定了基础。值得指出的是,每一种课程目标取向都有其特点。“普遍性目标”有利于教师对目标做出创造性的解释,可以适应各种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但这类目标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含以上不够清晰常常出现歧义;“行为性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一些内隐的目标如思想品德很难用外线行为方式来表述;“生成性目标”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变化等内隐方面,但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很难落实;“表现性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独特性,但很难保证使所有的学生达到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选取哪种取向的课程目标,应依据课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而定。一般来说,若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行为性目标”较为合适;若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标”比较合适;若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精神,“表现性目标”较为有效。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需要评估模式是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那个调查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并确定各种需要之间的饿先后顺序。该模式一般经历四个阶段:一,系统阐述实验性的目标。全面系统地确定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来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二,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根据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程度将课程目标加以排列,确定目标的主次;三,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对学生目前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程度评出等级。四,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课程计划。

(五)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目标要涉及学习、教学、评估,以及它们之间是否一致等方面。

1、涵盖了学生要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

2、非通过特定教学过程不能让大多数学生产生高水平学习

3、提供准确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信息的工具和程序

4、使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

二、课程内容

在某种意义上说,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课程内容的安排而展开的。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标是选择和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

(一)课程内容的涵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关于课程内容的理解,需要重点把握如下三点:

一,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教育是人类社会组织帮助个人习得种族经验以缩小个人发展与种族发展之间差距的专门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人类经验,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定性。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人类经验具体化为课程内容。在人类通过教育传递种族经验的过程中,存在着人类种族经验的无限丰富性和个人学习种族经验的时间、精力的有限性之间矛盾。所以,课程内容必须要经过选择。即课程内容不可能包括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人们只能选择出那些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化来说最有价值的、最基本的和最需要的经验,把这些选择出来的内容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为他们从事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最一般的帮助。对个人成长最有价值的、最基本的和最需要的经验,从教育的视角看,无疑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部分。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科学知识和活动技能等。

二,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文明成果往 6 往是以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规范体系(价值体系)的形式存在的,不一定能为学生直接理解和接受。人类文明成果只有经过加工改造才能适合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人类文明成果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必须符合学生认识的水平和特点。如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前后呼应和互相衔接等。事实上,在教育活动中传播的人类文明成果,都是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改造的。从教育角度出发改造加工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是依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造学生学习对象,从而确定课程内容的具体过程。课程编制就是从总体上设计一种便于学生学习的教育内容体系,即把人类文明成果转化为供学生学习的课程和教材。

三,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教育活动的宗旨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发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活动主要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展开的,是认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种过程提高能力和思想境界的过程。教育活动能否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与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征密不可分。

概括起来看,课程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度,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体制与教育目的不同,课程内容也不相同。社会主义社会学校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充分发展智力和体力、完善道德品质修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等。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课程内容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以及相应发的课程目标而选择出来的。如前所述,学科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要时确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相应地,课程内容也有三种基本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学科取向)课程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形式。课程计划需要考虑各类课程应当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具体的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等,即人们以往所说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即原来所说的教学大纲,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某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顺序等,是编写教科书的指南。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编写的教学材料,有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等形式。

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应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科学与道德、艺术的关系。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活动取向)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经验的取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把课程内容看作学习活动,这是对“课程内容即教材”的挑战。活动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某种活动。以学生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往往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而忽略了学生深层次的学习结构。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儿童取向)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质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18世纪法国的卢梭,20世纪美国的杜威,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等都把学习者的经验置于课程内容的核心。其特点是:一,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强调课程选择真正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形成丰富的、人性化的课程;强调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者的自我选择过程。二,确立学习者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课 7 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共同开发自己的课程。三,关注学习者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通过日常生活、班级与学校交往,生成自己的个人知识和同伴文化,这是重要的社会生活经验。

三种课程内容取向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必须转化为学习者经验,才能成为相应的课程内容。同时,离开了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价值,学习者的经验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知识的无限丰富性与学习者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选择课程内容要遵循如下原则:

1、注重基础性

基础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教育,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而,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因而,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致力于促进儿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养成,同时要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全面的综合的基础。它包括系统知识的基础,即基本知识和技能;一般学习能力基础,即组织学习和查找资料的能力;方法的基础,即科学探索方法和学习方法;使用工具的基础,即手工工具及计算机操作与技能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即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现代文明习惯;艺术鉴赏的基础,即鉴赏力与艺术技能;健身的基础,即身心健康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等。需要指出的是,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并不是不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但学习的重点要放在学生牢固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上。

2、贴近社会生活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在保证课程总体稳定的同时,力求开放课程的结构,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性的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到课程内容中。比如,在当前,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使用各种帮助自己提高的工具,包括图书馆、计算机、因特网,都是社会生活的新要求。也就是说,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儿童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但是,课程内容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入股不顾学生的实际和接受水平,一味地追求课程内容“现代化”,也会走入误区。因此,课程内容不仅要贴近社会,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尊重学生经验

课程要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课程内容必须注重联系学生经验。要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只有结合学生的经验来开发课程,课程才能为学生所理解。

课程是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可能生活世界的桥梁。当前,小学课程内容指向的是“科学世界”,而不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课程内容应加强综合性,通过各类课程、各种领域内容的统整,来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使课程进入学生生活。要强调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与领悟。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教育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倾向和道德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传递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人格。小学课程内容应渗透爱善憎恶、崇尚公正、珍惜生命、尊重人权等道德伦理精神和社会奉献精神,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1、概念和主题。概念时课程内容的最基本的构成,如物理学中的力,化学中的元素、生物学中的细胞。

2、原理

此为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3、技能

如读写算的技能,实验技能,资料搜集与解释技能,各种专业技能等。

4、价值观

如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等,它是支配行为的基本理念,是支配课程的核心因素。

一般来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地组织起来的知识,特指学科知识和技能;一类是没有经过学者系统组织和处理的实际知识。有人认为学校应该指关心学科知识,有人认为实际知识具有更大的价值,折中的看法是,小学阶段的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大多数是实际知识,中学阶段则兼有两类知识。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在课程论发展史上,课程论专家对课程内容的组织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博比特提出要制定详细计划,即对为达到教育目标而提供的各种活动、经验和机会加以设计。

查特斯提出要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内容。泰勒提出了“怎样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问题,确定了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标准与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性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展开;整合性是指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1)学科取向。

优点:以学科逻辑为依据,知识系统明确。缺点:难以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

优点:根据学生心理逻辑组织课程内容,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动参与者。缺点:增大了课程编制者研究的难度。(3)社会问题取向(活动取向)

优点: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根据,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缺点:易使人只注重外显活动的热烈,而忽视深层次的学习结构,从而偏离学习的本质。(4)混合取向

注重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三方面的整合统一。

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垂直组织又称纵向组织、序列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其基本标准是“连续性”(强调课程要素的重复,将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给予重复。)和“顺序性”(根据学科逻辑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入深地组织起来)。

水平组织,又称横向组织。是指各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其基本标准是“整合性”。即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

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逻辑顺序是按照有关科学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程序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按照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学生的心理顺序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采取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方式进行排列。

螺旋式又称圆周式,是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门课程内容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直线式和螺旋式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考虑到了学生的认识特点,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

1、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1)基础性原则(2)时代性原则(3)适用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设置综合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艺术)

2、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1)小学语文

搞好幼小衔接、平稳过渡;

体现语文学习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加快识字,重视写字的编排;

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加适应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2)小学数学

具有科学合理的内容结构; 具有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

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新颖实用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以上知识可以帮助小学教师对课程进行评判(如对教材和教辅材料进行评价)10

第三篇:入党谈话内容入党谈话内容_谈谈你对自己认识

入党谈话内容

篇一:预备党员谈话内容

预备党员谈话内容

一、请谈一谈你们入党的动机(入党为什么)?

二、考察党的基本知识了解掌握情况。

1.中国共产党是那一年成立的?

答:1921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 7 月 23 日在上海举行)

2.党的性质、行动指南、最高理想、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党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党的三大作风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

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4.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中国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

①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②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

③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5.党的义务、权利各有几条?内容是什么?

答:共产党员必须履行以下八项义务: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杨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首选,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答:共产党员党员以下八项权利:

(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6.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7.入党誓词的内容是什么?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8.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四个服从是什么?

答: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9.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答: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10.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什么?

答: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13.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答:发展

14.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在权利和义务上有什么不同要求?

答:义务一样,权利不同,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5.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多长时间?如何算起?

答:1 年,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

16.党员的党龄从什么时间算起?

答:从预备期满转正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17.党员在什么情况下被认为是自动脱党?

答: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被除数认为是自行脱党。

18.党的纪律处分有几条?

答:①警告 ②严重警告 ③撤消党内职务 ④留党查看

⑤开除党籍

19.新修订的《党章》是什么时间通过的?

答:2019 年 11 月 14 日通过

《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党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任务、组织机构、组织制度、党员的条件、权利、义务、和纪律等方面。

20.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

答: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

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

21.简要回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

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三、新党员在岗位的工作表现情况(在党干什么)? 篇二:预备党员谈话准备内容 2019

预备党员谈话准备内容

一.谈话主要内容

1.了解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是否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2.了解掌握党的基础理论知识情况。如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党员义务和权利、党的纪律等。

3.了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如何;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态度如何等。

二、发展党员谈话提纲

一、对党的认识

1、中国共产党是那一年成立的?

答:1921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 7 月 23 日在上海举行)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是什么时间召开的?

答:2019 年 10 月 15 日至 21 日在北京召开

3、结合中共党史及中国革命史、建设史谈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答: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从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是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八十年的奋斗、求索,开拓出今天的局面,的确来之不易。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的。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艰难曲折和对 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终于实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 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 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实践证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现如今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自己的九十华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明、正确的党,它善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自己,保持正确的航向;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广大人民同甘共苦;它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实行民主的科学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它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 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坚持实行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它积极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种爱国力量,加强同港、澳、台同胞的联系,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它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5、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任务是什么?

答:在新的世纪,继续推动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6、入党的动机、目的是什么?

答:只有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更好的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才是真正的目的。

(正确的入党动机是,入党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只有端正入党动机,才符合党章规定的入党条件,入党以后才能发挥一个党员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战斗力。对于我们这些要求入党的同志来说,端正入党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动力,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我认为:入党就意味着责任与使命,意味着拼搏与奋斗。入党决不是为了捞取个人的 某种政治资本,也不是为了达到升官发财、贪图金钱与名利的目的。入党为的是能比别人多吃苦、吃得亏、吃大苦、耐大劳;为的是不图名不图利,不计个人的得与失;为的是任劳任 怨,踏踏实实,抛弃个人私利。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事事当先锋、处处作表率,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的先进性。这次学习加深了我对党的认识,思想上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礼和升华,同时解答了我思想认识上的疑惑,由此更坚定

了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并且从细节上让我更加端正了我的入党目的和动机:立志将我毕生献给党的伟大事业,要求自己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入党,不断学习,提高对党的认识,终生为共产主义奋斗!)

7、你对入党的态度如何?党委批准或不批准怎么办?

答:入党的态度是坚定的,如果批准了,我将继续努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我都将起到模范作用,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没有被批准,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应该看到,支部大会通过了自己的入党申请,说明自己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上级党组织又没有批准,说明自己入党条件不够或者发展手续还不完备。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要认真听取党组织没有批准自己入党的理由和意见,如果是自己还存在着某些缺点和错误,就应该努力改正,切不要讳疾忌医;如果是发展手续还不完备,或者有些问题还没有弄清楚,就应该积极主动配合党组织尽快地搞清问题。总之,决不能因为上级党组织一时没有批准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更不能因此而产生灰心丧气等思想情绪,而应该把党组织没有批准当成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的考验,当成进一步克服缺点、继续努力的新起点。只要自己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开拓进取,多做贡献,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心 愿。

二、党的基本知识

1、党的性质、行动指南、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中国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

1、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2、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

3、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4、党的义务、权利各有几条?内容是什么?

答:党员的义务是:

答:共产党员必须履行以下八项义务: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

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杨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首选,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党员的权利有:

答:(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

出。

(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5、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入党誓词的内容是什么?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7、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四个服从是什么?

答: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8、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答: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9、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行动。

10、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什么?

答: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12、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答:发展

13、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在权利和义务上有什么不同要求?

答:义务一样,权利不同,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多长时间?如何算起?

答:1 年,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

15、党员的党龄从什么时间算起?

答:从预备期满转正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16、党员在什么情况下被认为是自动脱党?

答: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17、党的纪律处分有几条?

答:1 警告 2 严重警告 3 撤消党内职务 4

留党查看

开除党籍

18、新修订的《党章》是什么时间通过的?

答:《十八大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章程》2019 年 11 月 14 日通过

《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内政 治生活和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党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任务、组织机构、组织制度、党员的条件、权利、义务、和纪律等方面。

篇三:入党谈话内容,必过

1、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答: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实践证实,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美好新中国。我是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的青年,深知党的温暖和英明伟大。所以我愿意加入党的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培养教育下,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用人才,全心全意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取得群众的满意,这就是我加入党组织的想法。

2、我们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

的性质。

3、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或说行动指南是什么?

答: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

4、目前我们党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我们党的四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坚持民主集中制。

8、什么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9、党员的义务和权利个有几条?

答:党员义务有八条、党员的权利也有八条。这是党员必须履行和努力

做到的,我要反复的学习对照自己。

10、入党誓词你知道吗?

答:誓词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1、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有什么不同?

答:预备党员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其它和正式党

员一样。

12、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多长时间,延长预备期不能超过多长时间? 答: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一年。延长预备期的时间最长不能

超过一年。

13、党内的组织原则是什么?

答: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14、党的纪律处分有几种,分别是哪些?

答: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分别是: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15、党章共有多少章、多少条?

答:党章共有十一章五十三条组成。

16、党的宗旨是什么?

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7、你还有向组织说明的问题吗?

答:没有。

18、八荣八耻的内容?

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 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

奢淫逸为耻。

1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是什么?

答: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四篇:认识你自己写作指导

“认识你自己”作文讲评

一、作文题目 “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他回答:“认识你自己。”人们又问“什么是最容易的事?”他回答:“给别人提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

泰勒斯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二、【参谋审题,谋划行文】

两则材料的共性是:强调

。行文前要完成三项任务:

1、进一步明确概念(确定作文主旨):

2、思考三个问题:⑪“认识自己”的涵义是什么;⑫为什么要认识自己;⑬怎样认识自己。

3、选择作文体裁。就这个作文来说,应该是议论文更容易些,记叙文相对难。关于“思考的三个问题”阐释

1、涵义:正确认识自己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①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短处和长处。

②正确认识自己的的潜在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类型,准确把握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从而弄清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关于“思考的三个问题”阐释

2、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这不光因为“身在此山中”,难识“庐山真面目”,更因为人们的自卑或自以为是。因此,人们常常缺乏同自己对话,即缺乏对自己的审察、发现、怀疑、反省、忏悔的能力,因而常常会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损人又误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审视自己,认识自我,是一种能力、一种品德、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

准确认识自己,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健康、情绪状态,目的是使自己在人生定位、职业规划、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找到正确的答案,使人生朝积极、成功的方向发展。能够准确认识自己,于己、于人、于社会都会增加正能量,避免副作用。

2、为什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作用)这个角度作文可供参考的分论点:

①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并正确定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②认识自己,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获得成功。③成功源于自信,自信源于对自己的了解。

④不断审视自己,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你眼中的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而能够自知之人才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⑤人不仅要有很强的知人能力,更要学会认识自己。认识自我,是一种能力、一种品德、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

⑥认识自己,就不会盲目地和别人攀比 „„

3、怎样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方法、途径很多,也会因人而异。有人总结为以下十种,可助我们打开作文思路。

①.从现实和历史的状况中认识自己。②.从个人和大家的评价中认识自己。③.从工作和学习中认识自己。④.从事业和生活中认识自己。

⑤.从自己的强项的和弱项中认识自己。⑥.从以往的成功和挫折中认识自我。⑦.从感兴趣和讨厌的事情中认识自己。⑧.从单位和家庭中认识自己。⑨.从生理和心理上认识自己。

⑩.用传统的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己。怎样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要有不隐恶不扬善 正确认识自己,要有目标和榜样

正确认识自己,要有科学方法,态度端正

正确认识自己,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缺点,要像邹忌那样勇于坦承不及城北徐公之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认识自己,要触及灵魂,要不断地解剖自己,发现自己,并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写议论文常用的三个切入点: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

可以在一篇作文中依次写三个层次,谓之递进式结构;也可就其中一个层次论述,可用并列式结构。确立作文主旨(文章中心)和行文结构,便完成了理论依据和逻辑顺序的构思,接下来考虑作文素材。议论文讲道理是必须的,但事实胜于雄辩,因此要写好这篇作文,还需要从我们的“作文论据积累库”中提取与本次作文相关的事实论据及理论论据。

三、作文素材

一、正面素材(一)古代

1.鲍叔牙:认清自己的能力,荐管仲为相。2.皇太极:认清形势,不急于大举进攻明王朝。

3.刘邦:攻进成阳后,能认清实力和形势,虽爱财而秋毫无犯,并约法三章收服民心。4.庄子:充分认识自己的本性,在楚国相位诱惑面前持竿不顾。(二)现代

1.史铁生:认清现实,从事文学创作。

2.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央认清中国 是人均GDP耗能最高的国家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战。3.丁俊晖:认清自己兴趣所在,小小年纪成为台球名将。4:周杰伦:认清自己,坚持走自己的音乐之路,不跟风。

5.张越:央视《半边天》主持人,认清自我,不盲从,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6.李素丽:认清自己的工作岗位,虽然平凡但能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7.刘翔:原来从事跳高,后来认清自己的优势,改练田径110米跨栏,终成世界冠军他还拒绝剧组邀请出演。8.马连良:能认清自己嗓音沙哑的特点.创造低回婉转、回味悠长的马派唱腔。9.陈省身:认清自己不善交际,埋首数学研究,终成大师。(三)外国

1.赖斯:认清自己,从学习钢琴转向从政,成为国际政坛风云人物。2.德国:正视耻辱历史,认清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3.新加坡:弹丸小国能认清自己独特的旅游优势——阳光。

4.马克?吐温:开始热衷发明,后来经商,都不成功,逐步认清自己能力所在,从事写作成名家。5.爱因斯坦:认清自己兴趣和能力在物理领域.拒绝出任以色列总统。

6.梵高:即使生前没卖出一幅画,但能认清自己的理想追求永不放弃,终被后世认可。7.卓别林:认清自己,把容貌不佳转化成喜剧优势。

8.比尔·盖茨:上大学时中途辍学,从事软件开发,找准了人生定位,终成世界首富。9.霍金:身体虽残,但能认清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写成《时间简史》等畅销世界的科普著作。(四)文学作品及其他

电影《霍元甲》:霍元甲经过一番磨难,认清了武术的精神,终成一代宗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驼走大漠,虎啸深山:它们都找到各自生命的位置。象棋:每个棋子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二、反面素材(一)古代

1.杨修:恃才放旷,认不清自己的位置,终被诛杀。2.六国:面对强秦,认不清形势,反而争相赂秦,国力日弱。3.赵括:认不清实战状况,盲目自信;终致失败。

4.项羽:乌江自刎之时,尚不能认清自己的过失.以为“天亡我也”。5.李煜:认不清自己的职责,终成亡国之囚。

6.诸葛亮:认不清天下大势。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7.韩信:认不清自己的位置,终被贬杀。(二)现代

1.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谋职时,认不清自己,好高骛远。2.芙蓉姐姐:认不清自己,在网上搔首弄姿。

4.超女:其负面影响就是使得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盲目跟风,迷失自我。5.哈韩、哈日族:盲目跟风模仿,丧失自己的个性和风采。6.大跃进:没有正确的估量实力和认清形势,造成国民经济的后退。7.李登辉、陈水扁:认不清世界局势,一意孤行搞台独。(三)外国

1.牛顿:认不清自己,受聘于英国铸币。

2.日本某些政客:不敢正视侵略他国历史.继续美化侵略,继续“拜鬼”„„。

3.德国少年师:德国法西斯即将覆灭时.由少年组成的一支部队。认不清实力和形势,狂热参战,全军覆没。4.尼采:狂妄地自称“太阳”,认不清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四)文学作品及其他

1.堂吉诃德:认不清世界,盲目效仿中世纪骑士的做法,处处碰壁。2.黔之驴:认不清自己的实力,终被虎吃。

3.相声《主角与配角》:陈佩斯扮演的“配角”认不清自己的配角位置,争当主角.闹出笑话。

第五篇: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参考答案一

论述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

参考答案1: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①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

④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参考答案2:

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这样的判断: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宣言》第一次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阐述他们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意义:以其科学的洞见、深邃的思想和磅礴的气势,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在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共产党宣言》透彻地阐述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宣示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共产党宣言》对新的世界观作了第一次集中而简明的阐释。

《共产党宣言》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宣言》的发表,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又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完整、淋漓尽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宣言》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在长期的实践检验中显示了真理的光芒,并将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继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宣言》的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必将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而发展,始终成为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旗帜和精神动力。

参考答案3: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诞生具有划时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经典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宣言》中所包含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

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宣言》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美好理想,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参考答案4:

《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剖析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深入挖掘了阶级实质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对反动的社会主义如封建的社会主义,指出其实质是披着宗教主义的外套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和镇压,享受资产阶级的工业文明,贪婪地谋取私利的反动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或是想恢复封建时代的社会秩序,或是想在封建的框架里塞进现代资产阶级工业文明的内容。而这两种想法明显是反动的,空想的。由小工业者、小金融家、农民组成的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使其成为风中稻草,这也就说明了小资产阶级无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也指出了小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软弱性,只可作为中国革命中的“可拉拢力量“.而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产生,无疑是一种小丑行为。德国著作家只是从他们的哲学观点出发去掌握法国的思想,这种社会主义不过是“德国专制政府和僧侣、贵族、官僚们用来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稻草人“,不过是“僧侣贵族专制政府用来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相比这些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把自己的要求说成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把自己标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它主张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但不是通过革命的方式,而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至于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构建的“乌托邦社会“,是一种不基于现实,完全摆脱客观条件的理想国度,其十足的虚构性决定了它的不可能实现。虽然这种空想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它抨击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启发了工人的觉悟。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是纯粹的空想,它所构建的理想社会,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共产党宣言》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其思想的光芒和信仰的光辉至今仍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历久弥新,不断彰显着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笃守正道的精神之源。共产党人之所以用“共产党“三个字冠之以名,就是因为这一群人对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有着坚定的信心、对于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有着坚定的信仰、对于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因此,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所必须坚守的“正道“,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构建的共产党人的集体精神家园。《共产党宣言》对这一理想信念的阐发与精神家园的构建,并不是出于伦理道德的一般批判,更不是基于少数慈善家的善心义举,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进而揭示了以生产方式为主导、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革命运动为“火车头“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一大批知识分子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的远大理想、科学信仰和宏伟目标的感召下,走上革命道路。他们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地接续推进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改变着人民的面貌、国家的.面貌、民族的面貌、世界的面貌。因此,《共产党宣言》中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体化在当代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所具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是不动摇不懈怠、不停滞不折腾、不为困难所惧、不为干扰所惑,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信仰本色。《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力量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运用《共产党宣言》,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此,人民的利益的实现、群众福祉的增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共产党人是最具有先进性和无私性的政治组织,是能够真正为全人类谋利益、求解放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共产党人的无私奋斗精神、无畏斗争精神、无惧革命精神以及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情怀,正是不断激励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干净纯洁、进取创新的重要力量基础。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继承和发扬这股力量,一是要能够牢牢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在宏观部署方面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当前的奋斗目标;二是要能够在中观的实践过程中把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此为原点而不断展开;三是要能够聚焦重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微观操作过程中重点解决好民生问题,重点关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让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人民的中间,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武装头脑的思想之魂。《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政治立场鲜明、奋斗目标明确、阶级属性彰显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诸多重要理论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阶级斗争的阶段性特征、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性使命、对资产阶级的科学批判、对未来社会发展原则的科学预见、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科学擘画等等,涵盖了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涵盖了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历史、党建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第一次完整有效地交到了无产阶级的手中。无产阶级的头脑从此得到了科学武装,无产阶级的运动从此找到了灵魂,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此指引着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在历史的合流中成为了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强大力量。

《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具体化、生动化,在中国大地焕发出了更加光彩的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但是对《共产党宣言》中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继承,同时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捍卫与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实践证明,共产党人要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在世界观层面指导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坚守;在理论层面指导共产党人正确地应对各种复杂考验、不断推进新的伟大斗争,因此必须深入研读研究;在意识形态层面指导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各种错误思潮敢于亮剑,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因此,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下载一说说你对写作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识(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说说你对写作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识(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参考答案一

    论述题(3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进入21世纪,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比......

    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力度会逐渐加大,任何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体都不能忽视、轻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某......

    谈谈你对师德的理解与认识

    谈谈你对师德的理解与认识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 一

    浅谈对学生党员的认识 一、何谓“学生党员” “学生党员”包含了“学生”和“党员”两重属性。作为这两重属性的结合体的“学生党员”注重两者的有效结合是至关重要的。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参考答案一

    论述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四个伟大”的认识(一)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四个伟大”的认识。答: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四个自信”的认识参考答案 一

    论述题(30分):2016年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

    阐述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认识参考答案 一

    论述题(30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