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抒情性作品试题A
抒情性作品试题A
(总分100分)
一、判断(每题1分,共5分)
1.抒情性作品主要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主观情感
世界。()
2.在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体验中,一定隐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客
观评价。()
3.就一篇抒情作品而言,抒情动机是多方面的、交叉的,而不是单一的。()
4.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或形象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话语方式。()
5.在抒情性作品中,夸张是服务于情感需要的。()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抒情性作品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2.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相联系的,充满了复杂性。
3.抒情性作品通常包括()和()两大类。
4.人的内心世界是指人们面对外在世界时所产生的()。
5.(),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从而表达情感的一种抒情话语方式。
6.()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强化 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7.语言节奏是指语音的()、()、()的合乎规律的重复。
三、单选(每题2分,共10分)
1.情感的根源在于()。
A主观世界 B客观对象 C自然界 D现实生活
2.抒情文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的间接反映。
A主观化 B客观化 C情绪化 D抒情化
3.以高尚美好的情感把握生活,取决于()。
A现实生活 B社会环境 C创作主体的人格 D作品
4.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的抒情话语方式是()。
A反复 B反讽 C对偶 D反诘
5.()的诗被苏东坡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A李白 B杜甫 C孟浩然 D王维
四、多选(每题3分,共15分)
1.抒情性作品不同于叙事性作品在于()。
A抒情性作品表达的是人的主观感受
B抒情性作品体现的情感成分较多
C抒情性作品刻意描绘动作、展示情节、营造环境
D抒情性作品侧重展示客观现实
2.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但它又与()有着深刻的联系。
A情感态度的道德原则
B价值观念
C作家的人格
D爱憎情感
3.抒情性作品具有抒情主体鲜明而独特的个性烙印,是由于()。
A抒情主体独特的体验
B抒情主体独特的思想
C个性化的情感倾诉
D抒情客体的不同
4.诗化人生具有()的人格境界。
A真诚地直面人生 B深沉的人道情怀 C审美能力 D渊博的学识
5.抒情主体的审美能力包括()。
A审美感受力 B审美发现力 C审美创造力 D审美鉴赏力
五、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在抒情性作品中,作家是怎样呈现其主体的心灵世界的?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有立言的抒情动机,请举具体的作品加以分析。
3.作为两种不同艺术形式,诗与画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4.谈谈你对中华传统美学体系中“形神论”的理解。
5.情感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六、论述与应用(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以具体的抒情性作品为例,分析其中情景交融方式。
试卷A参考答案
一、判断
1.(√)2.(x)3.(√)4.(x)5.(√)
二、填空
1.主体情感活动 2.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 3.抒情诗 抒情散文 4.内在感受 5.夸张 6.对比 7.高低 强弱 长短
三、单选
1.(B)2.(A)3.(C)4.(A)5.(D)
四、多选
1.(A B)2.(A B C)3.(A B C)4.(A B C)5.(A B C)
五、简答
1.(1)通过情感经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通过对现实世界感受的总结。
(3)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
2.抒情者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往往会领悟到鸟语花香、人生世事所传达的生命信息和意义。这样他们就会在赞美天地万物的所得中,通过抒情揭示出生活或客观世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达到情与景的统一。这种对生活本质的解释往往伴随着作家深刻的理性思考,反映着作家的人生观和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受,这样作品就具有某种立言的性质。
3.其一,诗是语言的艺术,以时间性的表现为主,主要诉诸于听觉;绘画
是造型艺术,以空间性的再现为主,主要诉诸于视觉。
其二,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为媒介,因此更具有直观性;而诗是以
文字符号为媒介,其本身并没有可以被人直接感受的形象,是间接的。
4.所谓“形”,即客观物象与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
所谓“神”,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方面是指客观事物自身的精神。
另一方面,直面对客观事物人们所生发的某种内在的精神思维活动,即感
知、意志、想象、情感等。
形神关系的讨论是由品评人物引起的。抓住事物的特征、借助事物独
有的形态或合理地改变这些形态,以为抒发情感所用,这个过程,就是形神关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灵自我表现不断拓宽的过程。
5.其一,情感包含人的主观感受、心理情绪、生命体验等丰富的内容。
其二,情感与人密切相关,是现实中的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情感如果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他便体现了抒情性作品题材的规定性。
六、论述与应用
1.抒情主体的个体建构影响着抒情作品的品质,作品中抒情主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式建立在抒情主体——作者的基础上,所以说,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我们决不能断定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因为作者本身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却出于虚拟的审美视界中。在审美的世界中,作者总会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抒发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即通过审美提炼后的情感。因此,处于创作状态、艺术世界中的创作者,以现实世界当中的作者的真正人格,或者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作者的实际人格总是有差距的,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统一起来,或断定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举中国古代的诗歌为例)
2.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传达出内心抽象的情感。
②情景交融,景情相生:抒情者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创作过程中,总是追求一种更高级的情景关系——意境。借助作品中的实景和由实景引发出的虚景,抒情者与接受者进行着意味无穷的情感与思想的对话与交流。读者在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中获得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审美意蕴。
(可以举柳宗元的小品文或者宋词为例)
第二篇:学会写抒情性文章范文
人间真情,笔端流淌
——学会写抒情性文章
导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是因为有感情,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喜怒哀乐;正是因为有感情,我们才会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才会被诚挚的友情所感动,才会为甜蜜的爱情而陶醉。这一节作文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作抒情性文章,用文字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一、“爱恨情愁”我来写
1、学生讲述生活中深有感触的事情
2、写作练习
以“期末考试结束了,拿着成绩单,我„„”为开头,抒发你的感情。
3、学生朗读写作片断,师生共同点评
二、抒情有方我来学
1、说真话,诉真情
▲善于捕捉生活细节
写作时选择那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如父子情、母女情、手足情、同学情等等。▲力求抒写真实感悟
只要把自己的真实体验和丰富情感充分地袒露出来,把自己独有的才情和个性完美地显现出来,就有可能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撞击。
2、表现方法
★敞开心扉道真情(直接抒情)
举例: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 一言一行露真情(叙事抒情)
直接抒情可以给人强烈的震撼,但是咱们中国人往往比较含蓄,很少有父母对孩子说:我爱你。可这并不意味父母不爱你。你是如何感受到亲人的关爱的?
举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晚上十点多了,妈妈还没有回来,我和爸爸都很着急。爸爸手里拿着报纸,眼睛却看着门口;我翻开作业本,只见xyz在眼前晃动,却搞不懂什么意思。只听“叮铃铃”一声脆响,爸爸扔下了报纸,而我早已冲出门外。(学生习作)★ 一草一木含深情(寓情于景)
举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
一下车我就直奔大海,只见海浪翻卷着白色的小浪花,一层一层涌向金色的沙滩,像是在欢迎我的到来。极目远眺,海连着天,天连着海,海天一色,让你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海。(学生习作)
★说理之中见真情(寄情以理)
★歌咏一物赋真情(托物言志)
举例:《陋室铭》《爱莲说》
小结: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寄情以理、托物言志;间接抒情
3、修辞手法
抒发强烈情感:
●排比(排山倒海,酣畅淋漓)
举例: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感情)
举例: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朱自清《背影》)
● 反复(加强节奏,强调感情)
举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形象化: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举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拟人(描绘形象,赋情于物)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第三篇:抒情性散文教学之我见
抒情性散文教学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而且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法以及文体类型。抒情性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它主要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来表达作者的意图。
首先,从抒情性散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上来说,抒情性散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切合新课改下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的要求。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新字词,通过对这些新字词的积累转化为自己的语文写作与实践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与个性阅读,尊重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使学生在自主品味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课文。同时,在把握抒情性散文的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抒情性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借景抒情。抒情性散文中的语言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
一、初步感知,理清线索,找出文眼。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表现灵活多样;神聚,是指散文立意明确,题旨集中。散文之所以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那是因为散文中的线索把文章中看似分散的内容与形式连接成了一个“神聚”的整体。线索是指贯穿全文的某一事物或某一思想,它可以是景,可以是物,可以是事情的发展,也可以是人物的心理或情感变化。散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思路在行文中的体现。抒情性散文的线索有些较隐晦,有些较外露。较隐晦的线索在文章中的表现往往是含蓄蕴藉,文脉时断时续,教师应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与理解后再启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蕴涵的线索。而对于较外露的线索,教师可以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线索,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把握课文的思路,作者的写作技巧等。不少的优秀散文都有“文眼”。文眼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它可以是深含哲理的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可以是饱含激情或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可以是揭示中心的一个词语或词组,甚至可以是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例如《山中访友》的文眼就是饱含作者激情的句子“带者满怀的好心情”。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文眼,给课文定下整体的感情基调,将对学生理解全文的基调起到很大的引导启发作用。
二、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推敲词句。《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抒情性散文的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言美。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灵活而富于变化。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优美隽永,有的含蓄凝重[]。如《山中访友》中的语言轻快明丽,富有童话色彩。所以要想使学生体会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通过反复的朗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除朗读外,还有默读、泛读、精读等阅读方式。朗读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朗读学生一方面可以领会到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所以要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进行口、耳、情皆到的朗读。抒情性散文有的是通过借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的是通过托物言志,如高尔基的《海燕》;有的是通过直接抒发感情的。前两者是间接抒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文中深晦难懂,别有用意的词句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在理解这些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别有用心”。
三、合作探究,展开想象,体会意境。教师在本堂课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缺少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一堂成功的抒情性散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自我陶醉,更应该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所以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可用对话型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的目的。散文的意境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的描绘熔铸在作品中所引起读者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7]。要想使学生有效的体会抒情性散文的意境,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另一方面,教师应抓住文中典型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特点,掌握作者抒情的凭证,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抒情性散文的能力。
四、个性体验,情感共鸣,拓展迁移。教师通过巧设情境,批文入情导入新课,学生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就老师的提问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教师通过提出“读出问题”这一教学目标,把文中富于哲理的经典语句指出来并和学生共同探讨,以使学生的思路迁移到对作者内心世界、思想感情的体验与理解上。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宽松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体验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发生碰撞,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情境、语境,从而与作者、文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3]。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披文入情”,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布置课堂或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摘抄文中或优美或富有哲理的句子,使学生形成摘抄积累的好习惯,为他们日后写作提供优美的语言素材。加强学生对抒情性散文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使学生间接的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生活阅历”。
第四篇:抒情性散文的考查点
散文的考查点
1结合语境,练习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3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句子的妙处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
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以是事或物,也可以以情感为线索。理清文章线索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常以“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在文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地变化,需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文中得到的感悟和启示。
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1抓线索 抒情散文的线索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或作者的情感,有时文章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A 明白一篇散文是通过什么来抒情的,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还是把感情寄托在某物上?B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C 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记叙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把握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明确人称 掌握结构 A 开头和结尾
B 过度
C 连贯
D 照应:文题照应 首尾照应 文中前后照应 4 段落层次的划分
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
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分
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
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线索
事件人物 思想感情或其变化 时间地点 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可有单线和复线 6 记叙顺序 顺序
倒叙
插叙
7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 如何分析人物的性格
A 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 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及心理等描写 C 抓住关键性词语
D 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
如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2 怎样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A “文中词语的含义”指“语境义”,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需要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特定含义
B 了解词语本身含义,其次分析语言环境。
C 词语出现的地方
注意文章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转折连接词等 如何体味和推敲文中某些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和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方法:
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抓关键词语,强有力的动词,富于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一些特殊的副词 根据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整体上把握,联系上下文,培养语境意识,构建对全文整体感知 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密切联系 从表达方式入手
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4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情更具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使事情更具真实性
不同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解题技巧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第五篇: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抒情性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论述, 阐述了柴科夫斯基 在俄罗斯音乐发展史及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探讨了柴科夫斯 基音乐作品的抒情性,并讨论了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及风格.关键词: 关键词 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抒情性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Chaikovsky's instrumental music works, this paper expounds Chaikovsky's important station and contribution in Russian music history and European music history, disserts cre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s of Chaikovsky's instru2mentalmusic works.Keywords: Chaikovsky;music works;
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抒情性
一,引言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Elyich Chaikovsky 184021893), 19 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 第一次把俄罗斯音乐送上欧洲乐坛, 使俄罗斯音乐 成为世界的艺术.19世纪俄国乐坛的世界地位因这位“悲怆”音乐家的声名而奠 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 通过他的音乐使世界认识了解了俄罗斯音乐特有的民族 色彩和浑厚的活力.然而, 正是这样一位以民族音乐所特有的个性, 塑造了鲜明 深刻而动人的旋律形象, 充满着沁人肺腑的抒情, 具有无与伦比感染力的伟大 音乐家的精神上却始终摆脱不了痛苦的折磨, 他本人时常被心情抑郁, 悲观绝 望的情绪所困扰, 始终处于无所适从的矛盾和彷徨之中, 许多人认为正是他性 格当中悲观,神经质的因素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并塑造了他的悲怆音乐.
二,柴科夫斯基创作中的抒情性 柴科夫斯基另一个突出的创作特征就是真实地表现个人的亲身感受.他所追 求的创作题材是 “建立在我所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 能使我感动的情节和冲突上 的”.作品强调主观抒情性.也正是因他作品体现出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才深深 触动着听众的心灵.听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常常让人感到撕心裂肺,销魂荡魄, 总 有一种情感被强烈地震撼.柴科夫斯基虽然直接以民歌为主题, 但是他认为民歌 只是珍贵的“种子”, 艺术家要象园丁一样善于培育出自己的花朵.他还善于在 创作中把深刻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起来.他说“我竭尽全力, 热望我的音乐广为 人知, 希望爱它并从中获得安慰和支持的人越来越多.” 1 采用俄罗斯音乐体裁 柴科夫斯基曾在《俄罗斯新闻报》上发表如下的论见: “俄罗斯民歌是民间 创作极其珍贵的典范.它那别具一格, 独特的气质, 它那无比美妙的曲调变化, 必
须在作曲者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下才能呈现俄罗斯歌曲的和声规则, 又不歪曲 其意念和精神.”在他的创作中常常会投入自己的爱好,不着痕迹地在乐曲中加 入民歌的旋律或和声.他曾经自豪的说: “我热爱俄罗斯音乐的一切表现, 因为 我是一个地道的
俄罗斯人.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积极地运用民歌, 在作于1866 年 ” 的《第一号交响曲》G小调和作于1872年的《第二号交响,曲》C小调中均有体现.其中《第一交响曲》的题目是《冬日之梦》, 它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标 题为“忧郁的,迷蒙的疆土”其旋律是《暴风雨》幻想曲中一个叫做“伏尔加河 岸寂静的夜晚” 的爱情主题;第四乐章的主题是古老的俄罗斯民歌 《花儿开放》.而 《第二交响曲》 因其中大量采用乌克兰的民间音乐, 故称为 《小俄罗斯交响曲》 , 第一乐章的旋律取自俄罗斯民歌《沿着伏尔加河而下》;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柴科 夫斯基的歌剧《水女神》中最后一幕“悲壮的婚礼进行曲”.钢琴曲《四季》, 作于1876年, 这个著名的钢琴曲集附有十二首性格小品的副题, 是柴科夫斯基 早期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部钢琴题材的作品, 描写的是一年中各月份不同的性 格与风景的音乐.曲集中最著名的两首乐曲, 第六曲 “船歌” 和第十一曲 “雪橇” 都采用了民歌的主题.2 体现斯拉夫音乐风格
在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作品中除了采用俄罗斯民歌体裁外也非常注重斯拉夫 音乐风格的融入.早期著名的弦乐作品 《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1号》 作于1871 , 年, 乐曲就忠实地取材于斯拉夫民谣, 其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由于旋 律极为优美哀怨, 时常被人们以各种方式单独地演奏,它的第一部分的主题来自 斯拉夫民歌的旋律.在柴科夫斯基写作的三部钢琴协奏曲中, 《降B小调第一号 钢琴协奏曲》 ,作于1874年, 是他前期所有大型作品中最明朗乐观的一部,在世界 钢琴音乐文献中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此曲具有洗炼的西欧风格,豪放的斯 拉夫特性, 曲中的斯拉夫民谣风主题更是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第一乐章中呈示 部的主部主题基于作者在乌克兰采集到的一首盲艺人的民歌;第二乐章是他作 品中最优美, 也是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 由长笛吹出优美的牧歌风主题;第三 乐章的旋律上来自乌克兰的轮舞歌曲《伊万卡, 快来唱春歌》(“春歌”原是民 间在春天农事将始时唱的一种古老歌曲).
三,结论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强烈的抒情性.他善于把自己对于 时代,社会和个人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刻体验,通过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分别 概括为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幸福与恶运,欢乐 与痛苦等对应形象的冲突, 并寻找到生动和恰当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来家以展 示.当我们欣赏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即第四,第五,尤其是第六“悲怆” 交响曲和歌剧《黑桃皇后》等杰作时,心灵受到的震慑真是难于用语言来形容.在这些作品中, 柴可夫斯基常常用一个冷酷
酷无情的简短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人生道 路上的障碍或敌对势力, 它同以巨大篇幅描述的正面形象和美好事物形成鲜明的 对照.这个主题往往自始至终贯穿在音乐作品中,以此来象征人们在追求光明幸 福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同这个恶势力发生对抗冲突,必须同它进行搏
斗,主人公要经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牺牲生命.正是这 种现实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构成了柴可夫斯基代表性音乐作品的抒情性内 容.这种来自生活的艺术概括,充分显示了柴可夫斯基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艺术 魅力.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毛字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汤元龙.柴科夫斯基四季赏析(钢琴)[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卞国福.外国音乐大师传略[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陈丹青.音乐笔记[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保罗贝克, 房龙译.音乐的故事[M].北京: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3.多慕尼克夏代尔, 卢晓等译.音乐与人生[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