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时间:2019-05-13 05:1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第一篇: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浅论辛弃疾英雄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彭旭红

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英雄词继承了北宋苏轼雄壮的风格,并将之发扬光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中不可一世的英雄之气、沉郁悲壮的失路英雄之情和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之上。其词中,一股雄风英气在驰骋、荡漾,故“英雄词人”当之无愧。

关键词:辛弃疾

英雄词

豪放

沉郁

悲愤

壮志难酬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于唐代,起初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形式,配乐演唱,后历经晚唐温庭筠、韦庄而化“伶工之词”为“文人之词”,为词以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但由于温庭筠的词作风格及花间派的大行其道,使词流于浓艳香软之境。而这时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呈现“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至北宋苏轼词出,另成一派,苏轼之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由此,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今山东济南)。他出生时,济南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下已十二年,他自幼就有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加入耿京的抗金队伍,被任命为掌书记。次年,受耿京委派,赴建康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在返回途中,得知耿京不幸为叛徒张安国杀害,遂率五十名骑兵突入敌营,将张安国生擒缚于马上,送至建康处死。渡江南归后,已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辗转于江淮和两湖一带做地方官。从四十三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七岁。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以气节自负,一意以恢复中原自任,始终把洗血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忠诚,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然而南宋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妥协投降,导致英雄失路,壮志难酬,始终未得重用。当满腔热血,力图恢复中原,为国建功的理想在黑暗的现实中无法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这也是稼轩词常吟咏的内容。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但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发展,直到辛词出现。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了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 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清人王士在《花草蒙拾》中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辛词与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感情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的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感情的浓烈、主观观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还有人说:“坡词极名仕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抗金复国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悲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表现在对恢复统一的向往,表现在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表现在对胸怀壮志无处可用的难以掩饰的苦闷和悲愤,还表现在抒发报国之志时,展现出的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了悲壮的基调。“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弃疾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一位有英雄志向的伟大词人。从小立有报国之志,及冠在家乡揭竿而起,聚二千余壮士。在耿京被杀后,亲率五十骑夜袭万人之金营。其英雄气概可谓冠绝古今。“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 ①“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②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边。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③这都是他戎马生涯、英雄气概的写照。他上马是能征善战之勇士,下马是治国安民之栋梁。陆游赞其才:“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④他的才气胜过管仲、萧何。辛弃疾既是这样的英雄,同时,又把自己的英雄气概、伟大抱负、豪情壮志、审美理想全都寄托在他的词中,达到了人品与词品的完美统一。世人皆称辛词为英雄之词,是因为其词中常常出现刀、枪、剑、戟、弓、戈、甲等兵器,前所未有地描写了众多历史英雄人物。确实,所谓英雄惜英雄,壮士赞壮士。在辛弃疾的词中,反复称颂古代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三国时的孙权、刘备、曹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字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如南朝宋武帝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开创汉业的高祖刘邦“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本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如汉将军李陵“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如飞将李广“射虎山横一骑,裂名响惊弦。”(《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等等。写这些英雄,即怀古言志,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和以英雄自许的豪情壮志,又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在历史大舞台上实现自我完成的伟大志向。他有的词,则直接表现了作者渴望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强烈愿望,显示了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如“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曹介庵》)、“道男儿到死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等句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即使年华已老去,却也壮心不死,如“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辛弃疾的词里,不仅有壮志豪情的直接抒发,而且还有壮烈战斗场面的精彩描写,“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解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比弦翻塞外里,沙场秋兰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以抗金复国为毕生之追求,一生以英雄自许,又以英雄许人,比辛弃疾小三岁的陈亮也是一位“百折不回,饶有铜肝铁胆的英雄。”二人同“以气自负,以功业自许。”他们同仇敌忾的《贺新郎》便是一曲惺惺相惜的英雄赞歌“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把陈亮比做诸葛亮,比做闻鸡起舞之北伐英雄祖逖,希望共同负起收复中原之重任,除了崇拜英雄外,辛弃疾的词还常以英雄自比:“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再次扬州和人韵》)自比年少得意之苏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比赵国名将廉颇“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英雄事,曹刘敌”自比曹操,刘备,这些具体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无不体现出作者崇高的人生理想,无不显示出词人傲立人间的英雄豪杰的雄壮气概,称其词为英雄词,实至而名归也。读辛弃疾的词感受的是风云气多,豪放气足,英雄气长。“须信此翁未死,到而今凛然生气”(《水龙呤》)“少年横塑,气凭陵,酒圣诗意余事”(《念奴娇》)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飒飒英雄气,一种动人心魄的壮志豪情,黄干说:“明公以果毅之资,刚大之气,真一世之雄也。”⑤陆游道:“君看幼安气如虎。”⑥谢枋得言:“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四库全书提要》云:“辛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周济说:“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⑧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正是这英雄之气决定了辛词之豪放风格,辛弃疾以气为词,其英雄壮举本身就充溢了豪情壮志,贯注于词则形成大包大举之豪气,这英雄之豪气,横贯古今,纵通四海,历八百余年,今人读之仍然惊心动魄,心旌摇曳,热血澎湃,不能自已。

辛词中充溢的豪迈的英雄气概,对古来英雄的人物的追念赞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必然令读者热血沸腾,心旌摇曳,但更令人感受深刻,为之黯然而心生无限感慨,甚至于同情的则是辛弃疾词作中流露出来的浓郁的苦闷和悲愤,还有那无可奈何的痛苦。南宋是一个呼唤英雄的年代,朝廷积弱,外族横行,半壁江山沦落敌手,百姓颠沛流离,大厦将倾,时代和民族都渴望有英雄能力挽狂澜,兴国安邦,救百姓于水火,但这又是一个扼杀英雄的时代,朝廷政治黑暗,只求偏安江左,投降妥协之帜高张,多少忠臣良将不得其用,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投散闲置,仰天长叹,徒呼奈何,辛弃疾之前有岳飞、韩世忠,辛弃疾同辈有陈亮,陆游,辛弃疾之后还有文天祥,谢枋得,皆是如此,因此,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也是一位悲哀的英雄,他上马能征战沙场,金戈铁马,冲锋陷阵,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下马能治国安民,造福百姓,是一位治世之能臣,当辛弃疾带领着万余抗金义军,冲破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平生之志,以实现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 境地中,几乎与他所向往的热血沙场隔离,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所以说辛弃疾是一位悲哀的英雄,这种悲哀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对年华老去的悲哀,是备受压抑,壮志难酬的悲哀,是对奸佞当道,屈辱投降的悲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内心的无尽悲愤,他也曾试图用旷达的心态去调和,但事实上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渲泄内心的悲愤,那些表面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纠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这种矛盾的心态呈现在他的词作中,就使辛词在感情上具有一种沉郁悲壮的美感,陈廷焯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⑨黄梨庄说:“辛稼轩当弱宋未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⑩刘熙载说:“苏辛皆至情至性之人”“辛稼轩风节建竖,卓绝一时,惜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阻,观其《踏莎行》和赵兴国有云‘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其志与遇概可知矣。”《宋史》本传称其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⑪陈廷焯在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第》时说:“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又说《摸鱼儿》一词:“语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⑫确实,辛弃疾的不少词里,都回荡着这种沉郁悲壮之情,产生了极大的感情冲击力,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全词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独酌而醉,挑灯看剑,回忆自己的军中生活,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何等激昂慷慨,痛快淋漓,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羸得生前身后名”。何等的壮志豪情,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词意在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却反衬出这最后一句的分量,这也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延的有力批判壮和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这种爱国志士壮志难伸的抑郁感情在《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气秋天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的上片一开头就描绘了一派冷落凄凉的秋景:夕阳落了,鸿鸟悲鸣,山也献愁供恨,一个江南游子,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登楼远望,可以想见心绪的凄楚 悲凉。然而,更令人伤心的是:没有人能领会词人的深意,看吴钩,拍栏干,点明了报国无路的苦闷和愤激,自他南归以来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商北伐大计,反遭权贵猜忌,始终壮志独酬,孤独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在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了出来。词的下片直接言志,词人连用三个典故,先反用张翰之事,表达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再用刘备讥讽许汜之典,表明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苟且偷安,钻营私利的小人;后用桓温之典,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老去,表现了壮志难酬蹉跎岁月的痛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一动作性极强的想象之句,直写英雄心境,“沉滞下僚,满腹经弦,迄无所用”这种际遇令词人情不自禁,热泪潸潸,这不是多情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泪,词人那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极度孤独感,与上片结句:“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之情相呼应,展现出有心报国无人识拔的英雄悲愤,全词借景物传恨,用典故达意,委婉曲折地道出了失意英雄的内心悲情,秋色无边,江山壮阔,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大志,耻于归田,可谓壮哉!落日残照,断鸿声声,壮志成空,年华虚掷,无人识拔,泪洒高楼,又何其悲也!这首词极尽词人沉郁悲壮之致,这种令人怵目惊心的伤情,这种令人黯然悲悯的情绪,这种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在辛词中处处可觅。如“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回想过去壮烈的战斗场景,更加唉叹今天的不幸处境,沉郁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事业未成,空余满头白发,英雄失路,如猛虎之落平阳,骏马之离沙场,大鹏之坠高空,何其令人叹息、悲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词人自比失宠美人,空有满腹杵,豪情壮志,却横遭猜忌,知音难觅,功业成空,难酬壮志,但又不甘心就此罢体,便警告投降派的器张气焰“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更是壮志难酬,悲愤之情难以自抑的表现。

“英雄无泪,枭雄无情”这并非是说英语就不流泪,英雄落泪,血气为之“丈夫不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无情未必真豪杰”会流泪的男儿才是真男儿。“追往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可以说辛弃疾的英雄词中,字字悲愤,字字血泪,然而正是这沉 郁悲愤之情,正是这男儿铁血之泪,穿越了千年光阴,深深地叩问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对这位铁血战土,这失意之人抱以深深的敬意和深深的同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衣襟” ⑬辛弃疾临终时高喊的“杀贼”之声永远地回想在历史上长河的最深处,回想在中华民族骨髓的最深处。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为还展现在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多样不拘一格上,或比兴,或象征,或对比,或抑扬,或借古讽今,或衬托,或寓庄于谐,或用典抒怀,极尽婉转曲折之美,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片一会儿伤春,一会儿惜春,一会儿怨春,一连用了四个春字,但用的都是象征手法,春既象征词人自己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无奈,又象征南宋朝廷的风雨飘摇,岌岌可危,通过象征手法的使用,表现了词人复杂的内心矛盾和难以言表的忧虑和苦闷,用陈皇后遭嫉,比喻自己遭受投降派的压抑、嫉恨、排挤、打击,知音难觅,壮志成空,用玉环、飞燕的典故来警告宵小,“佳期又误”一个“又”字隐含了作者雄才大略,报国之心被一误再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这是怎样的一种苦恼和愤恨啊!又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此词抒发的是爱国伤时之情,采用的是“借水怨山”之法,作者对沦陷区人民饱含着深切的同情,对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极大忧愤,对壮志来酬的无限感慨,都有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山、通过水、通过典故、通过鸟声,千回百转,重山复水,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就是写“泪”也不愿直写,既不说词人感时伤事掉泪,也不说人民丧乱流离落泪,而是拐个弯,说江水中含有很多行人泪,这样,不仅超脱空灵,而且曲折尽意。辛词中还娴熟成功地运用了反衬逆转的手法,形成一种跌宏起伏,一波三折之致,展现出委婉曲折的美感。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如《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由“醉里挑灯看剑”引入梦幻之中,通过吹角连营,分麾下炙,沙场点兵,战马飞驰,金戈铁马,既摹写了战争的激烈与惊险。也表达了词人的报国壮志。写得波澜壮阔、酣畅淋漓,让人激昂振奋,热血沸腾,基调是何其雄壮激昂,可梦想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可怜白发生”,文势陡然跌落,气氛,情调,境界大变,由“雄壮”转为“悲愤”,壮志难酬,而今白发已生,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便只能“醉里挑灯看剑”,全词感情跌定起伏,但又前后呼应,行文一波三折,前九句酣畅淋漓,正反衬出最后一句的沉重,词尽而意不尽,令人唏嘘感慨万千。辛弃疾的词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多用于讽喻,托古喻今,与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相通之处,借助一连串典故的类比暗示和启发作用,扩大了词意的深广度,增加了词的含蓄性,曲折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爱与恨,如《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享》一词中,在下片,词人连用数典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虽说壮志未酬,便耻于辞官归乡,再用三国许汜典表明自己的坚定的理想和抱负,后用东晋桓温的典故表达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这三个典故,孤立地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呈现出含蓄婉转的艺术美。又如《贺新郎·绿树听鹈鴂》中的串典:“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送别被贬桂林的茂嘉十二弟,曲尽柔肠,惜别痛楚之情溢于言表。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之妙莫妙于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反,皆是。”此言用来说明辛词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也是非常适宜的。

词之豪放派,乃词中之伟丈夫。其始于北宋苏轼,却兴盛于南宋辛弃疾。辛弃疾之后,一大批英雄词人: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他们共同高擎抗金大旗,用雄浑高亢的嗓音,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辛弃疾以英雄之气创作的英雄词,洋溢着豪放雄浑的气质,激荡着壮怀激烈的英雄之气,漾动着沉郁悲壮失路英雄的情感,闪耀着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在漫长而姿彩纷呈的中国文化长河中,展现出动人心魄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英雄已逝,但“杀贼”之声犹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在每个爱国之士耳边呼喊。

参 考 文 献

① 洪迈《稼轩记》:《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出版 第259页。② 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辛弃疾词选》 黄山书社 2007年10月出版 第79页。

③ 辛弃疾《鹧鸪天》:《辛弃疾词选》 黄山书社 2007年10月出版 第37页 ④ 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剑南诗稿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 第136页。⑤ 黄干《与稼侍郎书》:《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出版 第164页。

⑥ 陆游《寄赵昌甫诗》::《剑南诗稿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 第97页。

⑦ 谢枋得《寄辛稼轩先生墓》:《辛弃疾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出版 第48页。

⑧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宋四家词选》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年6月出版第3页。

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词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第33页。

⑩ 黄梨庄《词苑丛读引》:《词苑丛读》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第21页。

⑪ 刘熙载《艺概》:《艺概·词曲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第146页。

⑫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词话》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第25页。

⑬ 杜甫《蜀相》:《杜甫草堂诗选》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7第68页。

年10月出版 年6月出版 年12月出版 年10月出版 年3月出版

第二篇: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第三篇: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学生朗读资料介绍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四篇: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 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这是一首题壁词。(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这首词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感悟理解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勉强作诗,硬要说愁。

教师辅导: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这种“愁”是不需要说的,去拼杀,去收复,才是少年的意愿。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也许是不恰当的。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想说。也可能不愿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止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谈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青玉案·元夕》。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写作背景:

《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国词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1182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之情与之共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大功将成,调子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2.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作者自己说是壮词,“壮”在哪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提示: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梦回吹角连营”是回忆,更是理想,现实和理想一开篇就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挑灯”“看剑”的举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

你如何理解本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这句深深的叹息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⑶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还有语意双关的含义。既是用典,又表示连营之广,阵容之壮。

⑷ “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表现出一望无际的边塞特点。

这首词与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很相似,抒发的情感也相似。为什么会如此相似,说说你的看法。三.《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可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重点词语:

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出自东汉《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双调,六十七字,仄韵。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元夕赏灯,灯如火树银花。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花灯舞动。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雪柳饰以金钱、称“捻金雪柳”。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灯火零落稀少的样子。2.词意概说:

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行文到此,元宵的狂欢繁华热闹景象,已经写足了。最后三句是点睛之笔。在这样的狂欢极乐的元宵节里,“我”在欢乐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发现了她,原来她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写元宵佳节,上阕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下阕先写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妇女,意图又是什么?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上阕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渲染出元宵之夜一种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繁华喜庆的氛围,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那人”在作品中直接用墨不多,但她的品性,读者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重点研讨: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赏析要点: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又有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小结:爱国词人辛弃疾,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杰出豪放派的代表。大家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第五篇: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阅读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④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⑤珊处。

[注释]①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②玉壶:明月。③鱼龙:泛指戏法等类杂耍。④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戴在头上的饰物,这里指盛妆的妇女。⑤阑珊:零落。

1、辛词以豪放悲壮风格为主,此词风格当属 类。词的上片运用了 和 的手法描写了,下片从、、的角度写。

2、请你概述一下抒情主人公所苦苦追寻的“意中人”的形象,它反映了词人什么样的追求?(不超过40个字)

3、后世词人王国维曾借用本词中的哪几句词(可在原词中直接划线表示)来比喻研究学问终有所成的一种奇妙境界。王国维还借用了另外两位词人的词句来形容做大学问,成大事者所经历的另外两种境界,请分别写出有关词句。① ②

参考答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1、婉约 比喻和夸张 元宵灯会的盛况 视觉、听觉、嗅觉 人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奇女子(答案可不拘一格);反映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尚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语言简明练习

1.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地方有的可以删去,请把可以删去的词语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孔雀鸟,头上长着①有美丽的羽冠,雄的尾巴的②羽毛很长,展开时像张开的③扇子。常见的④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他们⑤成群居住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吃谷类的果实等食品⑥。饲养孔雀可以用来⑦供玩赏,羽毛可以用来⑧做装饰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使之简洁、没有语病。

在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有清西陵,在位于河北易县的这块风水宝地上有14座诸如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的陵寝和后妃、公主、阿哥的陵寝,殿宇式的陵寝里共埋葬这些人76位。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绿山林中的仙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去掉哪一组最合适?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缺乏鉴别力,因此,学校的⑦老师应对学生加强指导。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⑤⑥

4.在下面的一段话里删去四个多余的词语,只删不改,不得损害原意,将删掉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在刘晓庆偷税案事发之后,一位税务官员说:“目前,明星与一般普通百姓的收入悬殊很大,明星中的多数人是依法纳税的,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有的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国家的思想任其泛滥。” 答:应删掉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无车日”为内容,拟写两条广告用语。(4分)背景:“无车日”最早在西方汽车发达国家出现。2005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2007年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是由建设部发起的,9月16日至22日在全国108个城市开展。活动主办方称,9月22日为“无车日”。

参考答案

1.①③⑤⑥⑦⑧

2.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共有14座殿宇式的陵寝,埋葬着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和后妃、公主、阿哥,共76人。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海中的仙岛。

3.C

4.应删掉的词语“一般”、“很大”、“法律”、“任其”

5.例:让蓝天更蓝,让大地更绿,无车日来了.净化环境,节约能源,无车日走近有车一族

四、默写

1、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2、落日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3、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4、元嘉草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五、写作(作文审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座塑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以“雕塑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

【审题提示】

什么是雕塑?大艺术家罗丹说:删去一切多余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留下过“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千古名句。如何雕塑自我呢?正像雕塑“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凸显一座完美的雕像一样,善于审视、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然后无情地删去,你才能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

行文上,一方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暴露自身的不足有感而发,缘事说理,揭示大胆改过、勇于解剖自己对于雕塑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童话、寓言的文体,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对“雕塑自我”的内容进行“全新包装”,使思想性、趣味性较好地融为一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有种敬畏。鲨鱼无鳔却成为海上霸王,这“无鳔”现象引发我们什么感想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这是一种新的话题作文形式——引话题作文。引话题作文没有明确地给出话题,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写这样的话题作文,我们应善于联想类比,才能打开思路。譬如在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下海的闯荡者,他们无钱无房无户口使他们无“鳔”,他们四处游荡,不惧深浅,生命力旺盛、最终他们成为太鲨大鲸大鳗,这无不启迪我们应自强不息才能变劣势为优势。

下载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弃疾词二首 整理

    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昌 辛弃疾词二首其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

    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浅谈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摘 要】本文由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入手,突出了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以线代面的艺术特色,最后上升到中国画的精神方面,主要阐述了中国画受到中国的传......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一) 《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辛弃疾词两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课......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范文]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回顾鉴赏辛弃疾的《破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