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

时间:2019-05-15 12:5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

第一篇: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

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班级:中文(2)班学号:20082301B082姓名:王璐

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

【摘要】:辛弃疾戎马半生,壮志难酬。其报国之志,平乱之心,多借助豪放词吟诵抒发,总的来说,豪放词是他诗意栖居的基本方式,而他的婉约、多情、细腻之作虽不能豪放词相比,但在他所做的629首词中,仍然有一部分是婉约之作,其中女性词就有183首,这些词的存在,从温婉、细腻的角度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的辛弃疾。

【关键词】:辛弃疾;女性词;类型;美人文化意蕴

自从清代陈廷焯在其《云韶集》中称“稼轩词极英雄之气”以来,辛弃疾便被冠以英雄词之美名,因此,他的婉约词也往往被忽视,实际上,从他的婉约词能够更真实、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有远大抱负和细腻情感的立体的辛弃疾。本文将从他女性词中六种类型的女子和美人文化意蕴来分析。

一、辛弃疾笔下六种类型的女子。

1、纯真活泼女子。

辛弃疾戎马半生,壮志难酬,满腔抱负常常被现实击得粉碎,这些坎坷和挫折所带来的郁闷之情都需要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来排遣,于是,侍女便成了他——也是南宋文人——调节生活的快乐元素。

侍女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宋时的侍女既不同于侍妾又不同于婢,她们的地位比妾低又比婢高,她们往往多才多艺,色貌俱佳,主要以才艺服务于主人,除了陪主人宦游、宴饮、登临、远足等,在主人得意时一起分享快乐,失意时共同承担忧愁,因此颇得主人赏识。”[1]许多的士大夫家中都有歌姬、舞妓、笙妓、侍儿等等,辛弃疾也不例外,家中蓄养了六个侍女:卿卿、钱钱、整整、田田、香香和飞卿。[2]岳珂在《桯史》卷三中曾有记载:“稼轩以词每宴必命侍妓歌其所作。„„特置酒召数客,使妓迭歌,益自击节。”这些侍女们的年龄一般在12—16岁之间,她们不谙世事,在辛弃疾的眼中那些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少女们都是那么的俊俏、可爱、活泼、聪明,与她们在一起,辛弃疾常常能够忘却仕途中带来的不顺意,生活中存在的烦恼,陈晓芸在《论辛弃疾女性词美的意蕴》中说道:“他的作品中就有好些是涉及到这些侍女的,如他的《鹊桥仙·送粉卿行》、《西江月·题阿卿影像》、《临江仙·侍女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等,通过这些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把侍女当朋友看待的词人。”而舒红霞与刘欢的《<稼轩词>“美人”的文化意蕴》一文中说:“辛弃疾作为封建男权社会之一员,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视女性等同于‘物’的思想。他<好事近>词曰:‘医者索酬劳,哪得许多钱物?只有一个整整,也合盘盛得。’”在上文中已提到,整整是辛弃疾侍女之一,在我看来,且不说是朋友,如果辛弃疾把整整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也不会因为医药费不足而把整整当成所属之物来当掉,辛弃疾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家里再怎么贫困也不用把侍女卖掉来付药费,由此可见,辛弃疾并没有视侍女为朋友,她们只是他失意时获得快乐的来源而已。

2、欢场卖笑女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卖身于青楼的女子从未消失,她们能弹会唱,身在青楼仍然保持自身的贞洁,一般来说,宋人社交宴集之时常常会招来这些歌姬舞妓,或给他们表演助兴,或陪他们喝酒玩乐,辛弃疾亦是其中之

一。他在福州时作的《满江红》词云:“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三五钟?颜

如玉。”[3]这是他对早年携妓歌饮生活的总结,学者沈松勤在《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里考证:辛弃疾一生可分为五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与歌妓有不尽之情,共计73首,由此可见辛弃疾与歌姬交流之频繁,关系之密切。

歌姬舞妓一般都被当作玩物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地位极其卑微,辛弃疾对待女性的态度虽有局限性,但相对于其他封建社会的男性来说,他的等级观念并没那么强,他把她们当作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寄托,生活中的伴侣。而当他看到她们被玩弄、被抛弃时,作者则对她们的不幸和怨苦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如 《鹧鸪天·和人韵,有所赠》:

趁得春风汗漫游,见他歌后怎生愁。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眉黛敛眼波流。十年薄幸说扬州。明朝短棹轻衫梦,只在溪南罨画楼。此首词描写了浪子与歌妓的短暂相爱的故事,情过之后,“人似浮云影不留”,“眉黛敛眼波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玩弄之后的女子的凄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悲情伤春女子。

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女子的地位随着她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渐渐下降,《大戴礼·本命》中说:“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贞洁观念等构成了中国宗法社会所特有的压迫和禁锢女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女子常常是男子的附属品,一旦出嫁,便由从父转为从夫,自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以来,下层知识分子有了一个进入仕途的好机会,女子没有读书考科举的权力,因此当丈夫远赴京城时,她们就只能独守空房,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并且,有些男子在高中科举之后又另娶妻子,因此出现了思妇、弃妇、闺怨等词作。辛弃疾也有描写这类人物的词作,如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首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文中女子看到“柳塘新绿”想起了那时温柔甜蜜的时刻,而现在却只能独自回忆着当初,“肠已断,泪难收”,女子已无法忍受着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于是登上了小红楼,希望能在高处看到丈夫归来的身影,却只能望见连绵不断的山。辛弃疾用细腻的笔法刻画了一个缠绵悱恻、凄楚动人的思妇的形象。

辛弃疾不是一个专注于感情世界中的人,即使是婉约的女性词,也不能离开政治上失意的抒发,“词中所刻画的寂寞孤苦的伤春女子实是作者自身形象的真实写照。辛弃疾因言官弹劾而落职,退居江西上饶,表面上悠闲自得,实际上内心愤愤不平。与那些伤春女子一样,有着被他人(朝廷)抛弃的怨恨。”[1]

4、典故传说中女子。

辛弃疾一生只想抗击金国,收复失地,但从23岁进入仕途开始,之后有20年退居在带湖、瓢泉,这段期间的压抑郁闷之情不言而喻,他善于用典,因而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的主人公是仙女,她们有 “洛神”、“嫦娥”、“昭君”、“西子”、“玉环”、“飞燕”、“寿阳”等,她们都有着尊贵的身份,或为可望不可及的仙子,或为高高在上的后、妃,“词人在描述她们时,有时纯是抒情,表示赞美;有时也别有寄托,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注入这些女性形象之中,强调她们被弃的幽怨,抒发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郁闷与怨恨。”[1]其中的意蕴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5、幸福家居女子。

辛弃疾所写的这类女子一般体现在祝寿词中,可以只指他的妻子和岳母。辛弃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他南下之后,孤身一人在朝廷中摸爬滚打,可以说跟妻子组建的家庭是他在南方唯一的家,唯一的依靠,此外,他的岳父与他有相似的经历,妻子又恪守妇道,因而他对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对妻子,为妻子做文章,在唐宋文人中并不少见,但一般写悼亡诗词的较多,如元缜和苏轼等,他们都是因为妻子去世引发生离死别的伤感而写下千古名篇。然而像辛弃疾那样,在平常岁月里,在妻子50岁生日时为她写祝寿的词作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如:

《满江红〃寿内子》

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

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3]

6、田园农家女子。

辛词中的田园农家女子总是伴随着笑声出场,她们很朴素,完全不同于前几类女子那般或忧愁,或悲情,他们是快乐的,是淳朴的,相比之下,他们有一种脱去现代气息的农村的味道。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清平乐〃柳边飞鞋》)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3] 辛弃疾自从23岁入仕途之后,有20年退居在带湖、瓢泉,不仅仅是田园农家女子,他对整个农村生活都有独特的了解,杨丽在《辛弃疾农村词中的和谐图景》中提到:“辛弃疾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沉浸,使他笔下的山水田园优美和谐、淳朴恬淡。所以他笔下的农村词没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的孤寂,而是饱含着‘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的欣喜达观、温馨和谐,给人以别样的审美享受。”

辛弃疾眼中的农村是和谐的,没有农民生活的艰难、劳动的辛苦和剥削压迫的残酷等不和谐内容,因而有人认为他的词只“描写了农村生活中平和静穆的表面,而没有能够进一步把笔触透到平和静穆的背后,真实地反映农民和农村的现实生活,因而缺乏深刻性。”我觉得,杨丽在《辛弃疾农村词中的和谐图景》中的一段描述就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由于辛弃疾眼中的农村是作为污浊官场的对立面出现的,与官场尔虞我诈、排挤陷害的险恶相比,乡村的生活更淳朴真实、景物更恬静美好、人与人的关系更单纯亲近,人的内心更平静安宁,他把农村当成自己精神避难的桃花源,所以,他的农村词充满了理想化的和谐图景,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心灵的洗涤。”

二、稼轩词中“美人”的文化意蕴。

1、理想与事业的化身。

舒红霞在《<稼轩词>“美人”的文化意蕴》一文中说道:“稼轩自幼怀抱恢复大志 ,率众南归 ,力主北伐 ,但是南宋朝廷奉行的主和政策 ,使北伐计划举步维艰。虽然辛弃疾曾官居一方帅臣 ,但其‘归正人’的身份 ,以及其与主和派相对立的恢复大业的忧患意识与民族责任感 ,都使他时常处于畏馋见讥、时遭排斥、仕途坎坷、半生赋闲的不利地位,成为一个官宦场中的‘弱者’。为此,作为一个具有钢铁意志、戎马生涯的将军 ,他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了得不到朝廷理解、受人轻视、无可奈何、逆来顺受的人生境遇 ,而且产生了与封建男权社会受压抑

之女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认同感。”因此,他继承了屈原的“香草美人”的传统,采取创作主体性别移位的方式,以幽怨美人之形象,叙述着臣妾对君王、臣民对家国的政治寄托和政治愿望。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以传统的“天涯芳草”、“画檐蛛网”、“落红”、“飞絮”、“危栏”、“斜阳”等意象创造出一种迷离之境,又借用阿娇、玉环、飞燕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和忧谗畏讥的身世之感,从而使词取得了既缠绵哀怨又沉郁顿挫的双重美感效果。[1]

此外,还有一种完全是《离骚》“香草美人”表达方式之副本的词作,如《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5]

空谷幽兰自妍自芳却无人欣赏,宝瑟古调泠泠悦耳但无人聆听,作者处处寻觅知音却等到年华已老,其心态几乎与美人遭嫉见疏、幽怨痛苦却又无可奈何的情境十分相似。

辛词中的“香草美人”之喻可谓达到了极致,与上文五类型中“悲情伤春女子”和“典故传说女子”有重叠之处。

2、祖国江山和自然山水的化身

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当时已被金兵占有,从小他就受祖父的影响,热爱南宋江山,立志要抗金复国,因而他将美人比喻成他朝思暮想、毕生为其回归奋斗的故国山河和朝夕生存、倾心热爱的天空与大地、草木与生灵。

“花向今朝粉面匀 ,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於尘。自笑好山如好色 ,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辛弃疾这首《浣溪沙》,明白地道出了他对于自然山河的审美态度。在作者眼中,春天的花、柳都变成了心中爱恋着的美人 ,并因江南美丽春景牵惹起对沦陷区故乡的怀念而滋生新愁,作者对山水自然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另外,稼轩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长江以北的远山是:“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沦陷区之山河 ,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位正在经受蹂躏的面带愁情与恨意的娇美佳人。[6]这样的审美情怀是建立在深厚的爱国情感上的,这样深厚的爱国情感膨胀着游子漂泊他乡的孤独,无法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痛苦。

“美人是美丽的江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是可爱的家园,实际上是稼轩内在世界的对象化。稼轩文武兼备,其词豪放而婉约,其叱咤风云、铁马金戈的战争生活和命运多舛、宦海沉浮的人生阅历,不仅造就了他的豪情壮志,也培养了他高尚、细腻、丰富的审美情操。因此,在实现自身对象化的过程中,他能够客观地展开人的‘丰富性,主体性、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既

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7]这就是说,在以‘美人’的倩影描绘‘江山’的词作中,辛弃疾已经在特定的语境中超越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束缚,既能像男性创作主体那样倾注对自然、江山的热爱,又能像女性创作主体那样细心体验、感受江山自然美丽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集豪放婉约于一体的创作风格。”[6]

3、伯乐与知音的角色。

人生难得一知己,历史上“高山流水”的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句话,辛弃疾一直盼望着有贤明君臣能够理解和赏识他,并且像朋友一样懂得他内心的苦闷,了解他从始至终的抱负,因而,伯乐与知音的角色可以说是重合的。

他在《玉蝴蝶·贵贱偶然浑似》中问道:“暮云多,佳人何处? 数尽归鸦。”他一直在寻找,一直在等待,当然,“美人”有时也降临到他的身边。淳熙15年冬,陈同父与辛稼轩在鹅湖相会,陈亮自幼即喜谈兵事,平生力主抗金恢复,与辛弃疾可谓同志。陈亮此次来访之目的是计划与辛弃疾、朱熹一起谋划恢复大计,结果朱熹爽约。陈亮便与辛弃疾在上饶逗留十日,他们一起游历鹅湖,共酌瓢泉,分析时局,商讨恢复大事。辛弃疾终于寻找到了他的知音,一个与他有着共同志向,懂得他内心苦闷的知音,在陈同父走后,稼轩“复欲追路”,并写下了《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来表达对同父的不舍,并且从陈亮的和章《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中“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但莫使伯牙弦绝” 的词句,可知陈亮也是引稼轩为知音的。

这一类女性词已经抽离了一般文化内含,完全摒弃了男性对女性所持有的欲望色彩,具有深厚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是一种精神理想的高度升华。

宋代周辉曾说过:“词作为生活的记录比诗更有原生态的性质,故通过词去观察唐宋文人生活往往可以看到鲜为人知的一面。„„在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他们私生活的许多痕迹,尤其是情感生活的痕迹。当然,关于私生活概念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也许在唐宋文人看来,词本来就是表现他们私生活的最好载体,或者说是他们私生活的日记,但却是公开的日记。”要了解一个作家的全部就必须了解他创作的全部,除了抒发胸臆的豪放词,辛弃疾的女性词则使我们看到了他内心脆弱、细腻的一面,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辛弃疾的情感与思想。

参考文献:

[1] 陈晓芸、应子康 辛弃疾女性词论析 江西社会科学2009

[2] 程继红 带湖与瓢泉——辛弃疾在信州日常活研究 齐鲁书社,2006

[3] 朱得才 薛祥生 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2006

[4] 陈晓芸 论辛弃疾女性词美的意蕴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6] 舒红霞 刘欢 《稼轩词》“美人”的文化意蕴 宁夏大学学报 200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第二篇:宋朝婉约词

提纲 <正文>

一、词及婉约词的概述

二、婉约词的创作原因

三、婉约词的形式

1.与音乐的关系 2.语言风格

四、婉约词的内容 1.题材内容 2.常用意象 3.抒情风格

五、结语

<附录>经典婉约词赏析

几许闲愁几许忧

------关于中国古代婉约词的研究

一、婉约词的出现

1.起源

唐代,诗歌已经走到了其光辉的顶点,至于律诗,已走到了骈偶之路的尽头。格式愈加规整,限制愈加增多,此时有满腔情感却无从发泄的文人便从“小楼深巷”中的歌语中发现(其实早在民间流传开)“曲子词”,并由“小道”、“末技”的位置,渐渐移向文学创作的“兴奋点”所在。在这词的发展过程中,被后人命名为“婉约词”的一种词体类型,也由唐代文人的初始尝试、初步定型,到发展成熟,成为千年词史上不可忽略的美丽风景。2.概述

婉约词是指自《花间》始,以温庭筠、吴文英、李清照等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大都绮丽,其文风绮靡,锦绣斑斓。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委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开始,宋初的、晏殊、晏几道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二、婉约词创作原因

一、首先是因为词的创作一开始就是与音乐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是与游戏、宴席紧密结合的。缓歌艳语,佳人求其制作。这在晚唐、北宋和南宋的相关记录里都可以看见。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就是才子为佳人做丽词的场景。这些辞藻华丽的词都只不过是为了增加佳人演唱时的妖娆之态,而佳人的娇娆之态,更增加了才子们游戏的欢乐。又如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回忆自己在北宋末年的生活场景,也是“佳人万秀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的艳丽情景。南宋姜夔虽长期流落江湖,但他善于自唱新曲,常常依意作词,事后自度曲以吟唱之。而且一有机会,即会应佳人之请而作词曲,作成词曲而得“工妓隶习”。其在苏州石湖为范成大作《暗香》、《疏影》,即为证明。

二、其次,词曲的写作,不仅可以增加才士们宴游的欢乐,还能增加他们被艺伎青睐的机会。才子和佳人之间的感情故事,在唐宋这个带着些浪漫的时代总是特别多。将琵琶之声弹奏得如同“弦上黄莺语”一般的歌姬、“闻琴就解佩神仙侣”的美人、“琵琶弦上说相思”的佳人、为他“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的人儿、和他“相对坐调笙”的知己、令他感到“当初不合种相思”的青钗、“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的红翠,无不是因为词人在特殊场景里与歌伎发生了比较深刻的感情事件,才会写下一篇篇抒发相思痛、见面喜、别后思、死后恋的至情之作,这也使得后来人能于唐宋词中有感,并重新体味当年那些

最丰满、最激烈、最烂漫、最真实、最深密的感情,让读者看到代代词人在恋-别-思-怀感情遭遇中留下的种种爱恨。这种因为才士们与艺伎的纠葛而形成的特殊审美心态和创作风貌,对于婉约词瑰丽妖娆个性的形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再次,当士大夫们遭受政治排挤和冷遇的时候,即使他们并不像酒边宴前的才人一样,抱有轻松的创作心态,或者有着真实的情感遭遇,他们也会借“香草美人”的“楚骚”抒情传统,走含蓄的婉约抒情路径,去抒发自己对于政治遭遇的感受以及自己对将来的憧憬。比如寇准的《踏莎行》(春色将阑)、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等,就是这种柔化政治感受表达的范例。

四、再有,南宋时期,偏安已久的文人们,也开始对这南方小朝廷安之若素。当时的文人,一拨如姜白石之著意写隽语,一拨如吴梦窗一般极力追求辞藻。梦窗词虽有好者,但张炎评他的词,以为“如七宝楼台,眩人耳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这句话足以传达出这

段时代一部分词的真相。同时,也还有很多在家国乱离之际,不能公然表达其政治情感与倾向之人,他们也学会了以借景抒情、委婉其辞的方式,以雅正的姿态,去表达自己的兴废之感、亡国之痛,以及盼望国事复兴之情,因为,就像以婉约的路径去表达遭受政治打击与政治迫害是比较有弹性而相对安全一样,当祖国风雨飘摇甚至轰然崩塌之际,以婉约词的路径表达自己的政治情感乃至遗民情感,是可以充分倾诉自己的感受而少遭文涉讪谤之罪的。在这时期,作家全都半遁入细腻的,咏物寓意的寄托的一条路上去,不能有什么明显的愤语,总感觉他们在压抑着,脊背弯了下去,只能哆嗦着叹一口悲凉的气。愤恨着,却终究无能为力。像“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恨乔木荒凉,都是残照”等而“乌衣巷口清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已是难能可贵!

总之,婉约词的写作,让唐宋士人们可以表达其对于喜乐闲暇生活的偏爱、对于女性之美的欣赏和对于男女之情的感应沉醉,以及在各种聚散离合关系中感受到的心灵痛苦,可以巧妙地表达他们的身世之慨和政治遭遇的不平,可以表达他们对于美的事物、美的世界的诗性关怀,可以表达出他们生活于江山易代之际的极大困难和心灵痛苦,可以展现他们对于文字之美的创造性才华。

三、婉约词的形式

(一)与音乐的关系

《旧唐书·温庭筠传》曾记载飞卿“能逐弦歌之音,为侧艳之词”。这时的作家们既有文学素养,又都通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词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凝练的语言和曼妙的音乐紧密集合,既抒情达意,又悦耳动听,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一曲罢了,余音绕梁,久久让人沉醉。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往往使读者销魂。而婉约词恰又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婉约词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从婉约词与音乐及声律的关系上说,比起豪放词有时“不喜剪裁以就声律”的恣放,婉约词追求声律的和谐婉转,在词乐未失传的时期,都是合乐可歌的,是合格的音乐文学,而非不讲究声律谐畅的“案头文学”。这也是唐宋婉约词的流行范围甚广、对于世俗生活影响较大的原因之一。即在词乐失传的阶段,因为抒情上并不追求极意所释放的快感,不喜使气入词,不纵横说理,而巧于言情、善于言情,所以,对于严合声律的追求,也一直是婉约词的题中本有之义。同时,令人饶有兴味的是,婉约词所选有的调类,大体来自燕乐系统中的流行音乐,声请优美而新意夺人。其调名,也多带有情感意蕴和联想效果。如临江仙、长相思、蝶恋花、虞美人、天仙子、采桑子、玉楼春、洞仙歌、祝祝英台近、一剪梅、醉花阴、双双燕之类。面对这样的词牌名,读者会对于其中的情感传达和美感本能地有所期待。

(二)语言风格

从语言风格上说,因去象于花鸟,得意于虫鱼,情境于深闺高楼、水乡小楼,低诉着心灵秘密、情感变化,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是轻语、艳语的复合体,而不是豪语、重语、风雷语、龙虎语的复合体。同时,在语言使用上,它以不准确、无赘语为上,即使是锤炼而出的语言,也要达到自然圆美的效果。所以,婉约词中,往往秀句选出、隽语不穷,使人流连不已,在心智的启迪和美的联想上都大受启发。

四、内容

(一)题材内容

从题材内容上说,婉约词最初来自对女性之美、女性之情和两性情感的表达。而这样的原初特性,一直显示在它的发展轨迹里,以至于人们形成了词为艳科的词体认知。男性词人对女性之美的描绘和对女性的相思情感的代为转达,在唐宋婉约词里蔚为大观。就所选篇目而言,就可以见到韦庄笔下就可以见到皓腕凝霜雪的江南酒家女子、欧阳修笔下寸寸柔肠,盈

盈粉泪的红妆女子、司马光笔下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的妩媚歌舞女子、苏轼笔下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的资质幽洁女子、辛弃疾笔下灯火阑珊处的品格幽独女子、姜夔笔下燕燕轻盈,莺莺娇软那般声色两佳的女子、吴文英笔下长波妒盼,遥山胜黛的绝色女子等,这些美丽的人儿,吸引、陶冶、升华着读者对于女性美的渴求和辨认,成为唐宋婉约词吸引力的形成基础。

还有女性的情感,那般热烈,那般痴情。她们的病、怨、娇、痴、寓、思,无不是因为心灵对爱的感动和难堪久别的痛苦所致。这样的情感,吸引着人么人们去理解人类情感的奥秘,体验女性相思的魅力,获得在情感世界恣意畅游的机会。人们会记得那位春日出游,看见陌上“足风流”的少年就一见钟情、一心思嫁的痴心女子,或者是那位希望“换我心,为你心”的痴情女子。人们会理解唐宋词经常营造的两种相思画面:她们或者在画堂内彻夜难眠、独听秋雨而感落叶,或者登上高楼,看尽春色离去、柳絮漫天飘荡、含泪苦苦思念远方的爱人。事实上,当她们以爱娇的形象在爱人的梦里出现。“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时,其实已经在真实世界的风雨岁月里憔悴。当她们因为思念而憔悴了,还要努力振作,因为希望留给万一多情相访的爱人最美的景象,“天涯万一见温柔”呢。她们留给爱人永恒的魅影------“长波妒粉,青山羞黛”、“红酥手,黄藤酒”,可是却很容易成为断红零香,被风吹雨打,落地而亡。

少不了的,还有男子的爱恋与相思。纵观唐宋婉约词,他们与自己所倾心爱慕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几乎总是处在度不完的离别当中。一夕的欢会,有时会成为长久的追忆;偶然的遇见,也曾到达过“夜夜相思更漏残”的极致之境,深慨于“两处沉吟各自知”之痛。他们经常在梦里会见自己的爱人,让别离后长久的相思、无尽的消耗,能得到片时的慰藉、一时的报偿。因为长久的纪念,他们也许会去故地寻找当初错过的爱人,在赤栏桥边、黄叶路上,留下自己心碎的感悟。生离死别的折磨,同样会让他们生病甚至颓废,发出“东风临夜冷于秋”的感慨。总之,他们把自己对于女性的眷恋之情、心动之情,公开表达在婉约词里,不再遮掩。

在题材内容上,“艳科”虽是婉约词的核心内容,但却不是全部的内容。家国之情、身世之感和不幸而处于沧桑之变的乱世中那种极度煎熬的感情,也以隐喻、温柔之象,以写意和咏物拟人等手法,被巧妙地含容在婉约词内,增加了婉约词在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扩大了它的意蕴承载能力和表现力。此外,政治上遭遇贬斥的打击而激生的伤痕,不时化为“香草美人”的委婉倾诉,或写“美人”因“密约沉沉”而“菱花尘满”,或写“美人”因“蛾眉遭妒”而感“闲愁最苦”,或写柳花因“似花非花”而无人怜惜,任凭其“抛家傍路”,或写孤鸿独立沙洲的苦寒心境。总之,它以婉约的形体,承载了词人的政治感遇。也有遭遇政治打击而从实现抱负、完成使命的政治理想中抽身退步而出的词人。他们写芳草、写柳絮、写芭蕉、写春燕,观水或观山,但却悟得了一份悠然的心境,获得了精神上的休憩。这样的内容,写来不使气,不粗豪,清新为体,也是在婉约词中渐变出来的新风貌,与传统的婉约词,难以脱离亲缘的关系。

(二)常用意象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彩袖

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锦瑟

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杨花

有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辽西 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

玉阶 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屏风 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的思念亲人。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罗幕 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乱红 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危楼 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海棠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想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明月,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见以折柳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轻轻着地垂,杨花慢慢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刘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地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以其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木

以草木繁盛衬托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胜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是人感慨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苍凉的巷口。

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礼拜《菩萨蛮》:“何处是鬼城?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离恨恰如春草离恨恰如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梅”赋予它“傲霜斗雪”的。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

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流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暗示时间流逝,人生短暂或盛衰兴亡的变化;暗示送别、思乡和愁绪满怀;还可以象征女性和爱情。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

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三)抒情风格

从抒情风格上来说,婉约词是婉转其辞,约而言之的。在风格上,他偏向于柔美型,美的词彩,美的意象,美的形象,结合而成美好的意境。在表达上,它偏向于含蓄型。不说破不说透,留有余地,耐人寻味。因而余味深长,情韵中人,是他突出的特点。他很少劈面而来,往往喜欢平起,也喜逶迤而去,以景结情,余味深长。给予读者参与体味,参与解读的机会。他不会气势奔放,不认为气盛言宜,他也许自身没有大格局,却能启发读者的深长联想,它甚至是温厚的,沉郁的。不时运用意象本身具有的象征隐指,多意复指,来造成词境的多层意义结构,多层解读效果,而且词作者本人的政治身份同样会让读者在看似单纯的闺情题材相思题材上反复斟酌,不能决定其有无寄托,这同样造成婉约词的柔厚风味。当然,也有题材上表现男女之情,而在抒情风格上却采取直接明快的那种方式,带有民间民歌的风味。所谓做决绝语亦佳,这样的风格,使容易定为一格的婉约词顿时出现新变和活趣,是值得肯定的变量。

五、结语

<附录> 经典婉约词赏析 九张机 无名氏

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三张机,吴蚕已老燕雏飞。东风宴罢长洲苑,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四张机,咿哑声里暗颦眉。回梭织朵垂莲子,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五张机,横纹织就沈郎诗。中心一句无人会,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 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恹恹无语,不忍更寻思。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尾,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赏析】《九张机》是宋词词牌名。《九张机》在乐府中原来被称做《醉留客》,主要通过掷梭来描写闺中幽怨凄婉的思绪。丝丝含情,缕缕凝怨。而这一组小词塑造了一个来自民间的少女对爱情无比忠贞的织锦女的形象,她对旖旎春光无比热爱,对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从采桑到织锦,从惜别到怀远,描绘了一幅春光里少女织锦赏景盼郎的生活画卷,展现了采桑少女的春愁春恨和离别情绪。

“一张机”通过写采桑少女美得感受和心的陶醉,来抒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意。“风晴日暖慵无力”展现了少女陶醉在旖旎春景而不愿归去的娇态。而“桃花枝上”三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黄莺人格化了,表面上说黄莺温言细语,不肯放人归去,实际是自己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这三句把无言的黄莺化作有情的女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女子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与留恋。熹微的春光,幽静的田野,温暖的春风,嫩绿的桑叶,嫣红的桃花,在百啭的黄莺歌声中,如何教人不身心俱醉。这几句借景抒情,生动自然。

“两张机”通过行人踟蹰,女子回眸一笑的离别场景,表现了她对即将远行的情郎的无限深情。“行人立马意迟迟”是从女子的眼中看到行人的迟疑不决,欲行又止,真实地描绘出游子依依不舍的矛盾心情。“深心未忍轻分付”写的是女子的内心活动,刻画出正在恋爱的少女小心地隐藏着自己的深情密意娇羞心理和矜持态度。“回头一笑”三句,既是她向对方表示倾心的特有默契,又是她掩映内心秘密的小女儿行为。这一富有意趣的细节描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南华帝子的“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隔水抛莲”和“回头一笑”如出一辙,都是为了掩饰芳心倾许的羞赧和内心。“只恐被花知”则表达出女子对情郎离去的浅浅的寂寥之感,而又不愿表露的矛盾心理。

“三张机”借古代吴王宫女要更换舞衣,写出初夏蚕老时,少女开始紧张的织锦劳动。“吴蚕已老燕雏飞”,点明吴蚕三眠已过,正在吐丝作茧;乳燕双翮初健,正在离巢试飞,用两种动物的不同生态来描绘江南水乡的暮春季节,为下文织锦、相思埋下伏笔。“长洲苑”,是吴王夫差游猎的园囿;“馆娃宫”,是吴王夫差建造给西施住的,都在今苏州的西南。“轻绡”,是柔软的丝织品,是“舞衣”的原料。这两句揭示了这位女子在“催趁”下从事劳动的紧张心理。“四张机”,运用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表现女子饱含深情的思恋之苦。“咿哑”,是象声词,是织机的声音;“颦眉”,是皱起眉头。此句写女子一边纺织一边忧思。她并未因相思之苦而停下机杼,却把相思之意织入了丝锦。所以有下句“回梭织朵垂莲子”。言织锦的梭子在机上来回飞动,很快织下了一朵下垂的莲子。这里的“垂莲子”,是谐音双关,即“垂怜于子”,是吴音歌中习见的艺术手法,以“莲”为“怜”,这里的“垂莲子”,正是前文“暗颦眉”的原因。“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是说要曲折回环地织成美丽的花朵是容易的,而要清理心头的离情别绪则是困难的,这是“泪眼描将易,愁肠画出难”的诗意点化。后一句是说思念远人的心绪像乱丝一样纠缠在一起,这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胚胎。“盘花”与“愁心”对举,“易绾”与“难整”反衬,对比鲜明,铢两悉称,是十分工整的一联偶句。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和诗意刻画,这位少女深情脉脉的内心活动,便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五张机”通过织诗锦上、寄托相思的描写,表达了女子对她心上人的无限深情。“横纹织就沈郎诗,中心一句无人会”。“沈郎”,就是南朝著名的诗人沈约,他在寄范安仁诗中有“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之句。这两句是说,她默默地把相思的诗句只在横的花纹里,却又担心诗中的深意不被情人所理解。那么,她织在锦上的诗意到底是什么呢?“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在这里,她重复着两个“不言”,表明她不愿向对方倾诉别后的内心愁苦,也不愿透露形容的憔悴,而只是在诗句中寄托着自己的寸寸柔肠,屡屡情丝。“不言”之言,大大的超过了“言”的艺术容量。所谓“无限相思意,尽在不言中”,语言是有

限的,而情丝是无穷的。所以“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才是最值得玩味的。

“六张机”,通过锦上的蝴蝶双飞,窗前的停梭独看,表达了女子纷繁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相思情愫。“耍花儿”,意为可爱、有趣的花儿,这是当时流行的方言。《九张机》的另一组诗中也有“中心有朵耍花儿”之句,不过那个“耍花儿”是“娇红嫩绿”的花朵,而这里则是花间双飞的蝴蝶。锦上添花是美,行行都是可爱的花就更美,以争妍斗艳的繁花为背景,配上翻飞留连花间的双蝴蝶,那就美得不同凡响了。这象征着青春幸福的双双于飞蝴蝶,对于初恋中的少女来说自然是特别敏感的,所以她情不自禁的“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第一句是她望着自己指出的双蝶出神,既为自己精心织成的艺术品感到十分满意,也引起一番伤感。第二句是以环境的幽静暗衬她内心的情感翻涌。第三句以“独”和“双”对举成文,前后照应,让双飞花间之蝶,反衬独坐机畔的孤独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相思之情,在对女子的细节描写中流露了出来。

“七张机”,通过鸳鸯戏水的图案遭到“轻裁剪”而担心,突出青春幸福生活的被离别毁灭而疑虑,表现女子对前途和命运的无穷隐忧。织成了鸳鸯戏水的图案,应该是高兴的,为什么反而“迟疑”起来呢?原来是她“只恐被人轻裁剪”,从而引起一种难以排遣的离恨。这是以锦上的鸳鸯,象征人间的情侣,以鸳鸯的遭到“轻裁剪”,象征情侣的无端“轻别离”,以鸳鸯的“分飞两处,无计相随”,象征自己的独处深闺,欢聚无时。用丰富自然的联想,生动而形象的比喻,使一个惆怅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八张机”,通过读遍回文所产生的苦闷心情,表达了女子的无穷幽怨。“回文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这里用了前秦女诗人苏蕙的故事,《晋书·窦涛妻苏氏传》:“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明明知道回文诗是苏惠寄给她丈夫的,为什么要偏偏要发出“阿谁诗”的疑问呢?就是因为她的思恋之情,她的凄凉之意,跟苏氏的回文诗熔铸在一起了。苏氏的回文诗表达了她的思想感情,她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苏氏的回文诗中,浑然一体,是难以分辨的。“行行读遍”,说明读的仔细与内心中无限的思量。“厌厌无语”,“厌厌”同“恹恹”,烦恼,愁苦的样子。写出了女子读后的忧愁心情。“不忍更寻思”,“寻思”事仔细思量的意思。说明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往事不忍回首的伤感,从而使语言的感情色彩得到了加强,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

“九张机”通过并蒂花、连理枝的比喻,表达了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对薄情男子的深切指责。“双花双叶又双枝”,是锦上织成的并蒂花和连理枝。三用“双”字,加强了对“独”字的反衬作用,既表达了她对“双花双枝”的向往,又流露了她独处深闺的苦闷,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薄情自古多离别”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反语,“薄情郎”、“多离别”,“自古”皆然,;然而“多情女”呢?却要“从头到底,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就是要用一根包含着甜情蜜意的丝线,把红花、绿叶、柔枝都紧紧的串联在一起。这“心”与其说是花心,无宁说是男子和女子的心。这“一条丝”,也就是永结同心的相思,语意双关,意味深长,突出了少女真的感情,善的性格,美的愿望,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组词运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个对纯洁的爱情无比向往的少女形象,既可以独立成篇,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少女思念情郎的感情的描摹可谓是丝丝入扣。以江南织女子的闺怨情怀为题材,用清丽的语言与熟稔的措辞展现了古代少男少女对美好爱情思慕与渴望,可谓是婉约词中的典例。

【文案】九张机

一掷梭心一缕丝,连连织就九张机,从来巧思知多少,苦恨春风久不归。

——借来的题记

这位不曾留下姓名的宋代才子,用九章短歌轻巧的抓住了无数人心灵深处的那份温暖,尘世浮华,十丈软红,千情万怨,用织锦少女略带天真的口吻倾吐而出,明快而艳丽,清新而妩媚,恰似那宋时一弯清澈的流水,划过手心,流入心中,带着那份特有的明媚。

“一张机”桃花灼灼,草暖风熏,莺啼春色,绿柳正柔,只不知谁的春衫如玉,遮了这无边春色?似乎自古而来,烂漫的春色中总要有恰值花季的采桑少女踏歌而来,用柔柔的目光撩拨多情的杨柳,用温软的指尖采摘慵懒的阳光,仿佛这样,才衬得出这明媚春光。不要诧异她归去的脚步迟迟,只是那娇美的莺啼迷住了初绽的心芽。这样美妙的春光与伊人,谁不会为之一笑?总归是春风十里,不如她。

“两张机”分别在即,将行的恋人在马前踌躇不已,而初恋的少女还保持着那份矜持娇羞,不肯轻易的开口吐露心中的万千情丝,却更显出那份淡淡的不舍与甜蜜。待到他终于要策马而行,正要离开的少女却在正烂漫的花丛中回眸轻笑,匆匆而去,脚步为何慌乱?难道怕那盛开的鲜花窥到那温柔的笑容?诗人没有极力渲染离别的不舍忧愁,两人并未在分别时刻倾诉那无尽的相思之意,只这恰到好处的微微一笑,便化作细密的情丝,温柔的绕在心头,映出一片情深。因为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光,还未有太多忧思,离别也似乎不那么痛苦,还带着青涩的矜持试探,那就让她在背后默默微笑吧,只有那天盛开的鲜花,见证过这温柔的离别。

“三张机”雏燕羽翅已丰,在暮春的暖风中恣意飞翔,口衔柔嫩的落花,春蚕已老,绵长的东风不知消逝在谁的怀袖,化作将至的点点夏意。若是从前,王宫中的宫女怕要被催着更换轻薄的舞衣了吧?此时织锦的少女正开始忙碌,用纤细的双手将五彩的丝线化作轻薄艳丽的锦缎,那柔软的丝线穿梭,又不知绕住了谁的心?

“四张机”千年的时光赋予汉字幽深的意蕴,人们往往在简单的词汇中寄托那份缠绵的情思。垂莲子,垂怜子,只是相思之意却难倾吐,只好将波动的思绪织入光滑的锦缎。悠长不断的纺梭声此刻也成了一支柔软的歌谣,仿佛在哀怨这空付的韶光。只是这精妙回环的盘花能轻松绾就,纷乱的愁心却百转千回不可收拾,凌乱纠缠,迷住了织锦女子美丽的双眸。纷杂的丝线可用织机织就美丽的织锦,不知这一腔相思流转,能否在某个人温柔的目光中,也化作一份圆满深情?

“五张机”千年的时光,都仿佛织在那些柔软的锦缎之上,在微凉的月光下泛着曼妙的光泽,传递着那些美丽的心情。我想大概是因为那锦缎恰似人心,可以素雅精致可以华美璀璨,只那份柔软缠绵,便如绵绵的相思,美丽中带着些许凉意。于是她将雅致的诗文绣在横斜的花纹中,带着几分期许不安,渴望借此倾吐内心的情意,又怕这份深情不被那收到的人读懂。离别许久反而怕了倾诉,她不在诗中埋怨离别的苦涩,也不会告诉对方自己因相思而形容消瘦,只是用柔软的语调,徐徐的,轻轻地吐露那寸寸柔肠,点点芳心。锦上诗未必是什么高妙的词句,但我想每个人读到这里都会去想那锦上娟秀的字迹,婉转的文字,无关才学与技巧,只因有那份天真的深情,一切都显得美好而珍贵。

“六张机”织锦轻薄,锦上花正艳,蝶欲飞。双蝶缠绵,对于待字闺中的少女来说大概是再美不过的意象。蝶翼轻动无声,却似乎拂过了少女的心,惊动那一潭温婉的碧水。只不知她的相思与等待,是有形或无形,那相似的人竟在何方?窗外春意阑珊,不知多少蝴蝶如这锦上双蝶般缠绵。少女停下了穿梭的纤手,只悠悠望尽那一片春意。明媚的阳光将她美好的剪影映在窗上。我想这样青春的画面,总会轻轻触动人心。不道相思,尽是相思,那份属于青春少女的美好情怀在一双蝴蝶的映衬下便清晰起来。只是这默默无语的一望,胜过了多少精致的描画,更使那份欲说还休,朦胧不尽的相思流泻,使人读来就如在那美丽的下午与少女轻柔的目光相遇,眼波流转,春色宛然,清澈的,幽深的,在薄薄的阳光下看到她最美的年华。

“七张机”碧水映华叶,鸳鸯浴红衣,大概是古人最爱的场景,织锦的少女织就这样充

满欢喜幸福的图案,却未见笑容,而是略有迟疑,担忧那华美的锦缎被无心之人轻轻裁剪,便划破了那圆满的幸福,一对鸳鸯各自纷飞,再无相会。本该满溢欢乐的画面,却因少女的多情敏感而染上忧愁之意,更隐隐道出对命运的怀疑不安。我们无从得知这样的不安,是缘于情感的不易还是她在这样的年华本就具有的幽怨,只是被这样的忧思轻轻打动。因为美丽而愈显珍贵的岁月,如精致的水晶般易碎,毕竟良辰难得,更多的只是无奈的分别,世间有太多意外,谁有只今天的相依为命,不会化作明天的相忘江湖?只恐被人轻剪裁,但太多时候,谁也无法抗拒命运精致的银剪轻轻合拢,水面徒留缤纷的羽毛。

“八张机”我想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某本书上发现某段文字与自己的心情不谋而合,一时竟难分清那究竟是出自作者笔下,还是自己内心吐露的情怀。女主人公读罢苏惠写下的回文诗,忧伤之意氤氲于怀,那始终流泻的点滴凄凉之意,不正是她此时此刻的相思之苦,思恋之忧?然而苏惠终究与她的丈夫相守一生,她的命运却像江河中飘摇的的孤舟,一切都充满未知。于是她只好恹恹无语,甚而不忍再看那些凄苦的语句,只怕再次被那幽怨的情怀触动,心中那根相思的琴弦颤动,绞痛心中柔软的一寸。衣上酒痕诗里字,点滴都是凄凉意。那流传千秋的回文诗,不知在多少个清冷幽深的夜晚被微凉的指尖拂过,被多少哀伤的女子用清冷的语调吟出,又在那一轮相思的明月之下,浸润了多少苦涩的泪水与叹息? “九张机”只一“双”字声声重复,道尽多情女子一片痴心,她们心中满是美好的情怀,只愿一生一世一双人,盼望着圆满幸福。只是自古薄情的男子太多,她们纤弱的身躯阻挡不了分离的命运,只好在幽深的夜里声声叹息,去指责那负心之人。薄幸儿郎的辜负自古皆然,但依然有满怀痴情的少女,愿把她一腔柔情蜜意化作绚烂的丝线,紧紧穿起两人的心,从此一双伉俪相守,正如那被花心穿起的花枝花叶,再无分别。数千年的月光中,流淌着多少美妙的誓言,也沾染着多少苦涩的泪水,但只有心怀纯真爱恋的少女,愿用自己的命运做抵押,义无返顾的奔赴这场迷局。她们生生世世,都在许下灿烂的誓言,用清澈的目光,纤细的指尖,描绘出最美的画卷。总有人会在百年后,用冷漠的目光指责那些青春的单纯偏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情怀,毕竟是浮杂尘世中的一道绚烂微光,待命运的浮花浪蕊纯尽,唯一不变的,只有这不曾沾染杂念的,最初的爱恋。

第三篇: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学生朗读资料介绍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四篇: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 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这是一首题壁词。(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这首词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感悟理解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勉强作诗,硬要说愁。

教师辅导: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这种“愁”是不需要说的,去拼杀,去收复,才是少年的意愿。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也许是不恰当的。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想说。也可能不愿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止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谈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青玉案·元夕》。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写作背景:

《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国词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1182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之情与之共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大功将成,调子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2.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作者自己说是壮词,“壮”在哪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提示: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梦回吹角连营”是回忆,更是理想,现实和理想一开篇就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挑灯”“看剑”的举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

你如何理解本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这句深深的叹息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⑶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还有语意双关的含义。既是用典,又表示连营之广,阵容之壮。

⑷ “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表现出一望无际的边塞特点。

这首词与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很相似,抒发的情感也相似。为什么会如此相似,说说你的看法。三.《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可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重点词语:

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出自东汉《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双调,六十七字,仄韵。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元夕赏灯,灯如火树银花。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花灯舞动。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雪柳饰以金钱、称“捻金雪柳”。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灯火零落稀少的样子。2.词意概说:

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行文到此,元宵的狂欢繁华热闹景象,已经写足了。最后三句是点睛之笔。在这样的狂欢极乐的元宵节里,“我”在欢乐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发现了她,原来她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写元宵佳节,上阕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下阕先写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妇女,意图又是什么?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上阕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渲染出元宵之夜一种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繁华喜庆的氛围,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那人”在作品中直接用墨不多,但她的品性,读者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重点研讨: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赏析要点: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又有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小结:爱国词人辛弃疾,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杰出豪放派的代表。大家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第五篇: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阅读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④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⑤珊处。

[注释]①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②玉壶:明月。③鱼龙:泛指戏法等类杂耍。④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戴在头上的饰物,这里指盛妆的妇女。⑤阑珊:零落。

1、辛词以豪放悲壮风格为主,此词风格当属 类。词的上片运用了 和 的手法描写了,下片从、、的角度写。

2、请你概述一下抒情主人公所苦苦追寻的“意中人”的形象,它反映了词人什么样的追求?(不超过40个字)

3、后世词人王国维曾借用本词中的哪几句词(可在原词中直接划线表示)来比喻研究学问终有所成的一种奇妙境界。王国维还借用了另外两位词人的词句来形容做大学问,成大事者所经历的另外两种境界,请分别写出有关词句。① ②

参考答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1、婉约 比喻和夸张 元宵灯会的盛况 视觉、听觉、嗅觉 人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奇女子(答案可不拘一格);反映了词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高尚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语言简明练习

1.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地方有的可以删去,请把可以删去的词语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孔雀鸟,头上长着①有美丽的羽冠,雄的尾巴的②羽毛很长,展开时像张开的③扇子。常见的④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他们⑤成群居住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吃谷类的果实等食品⑥。饲养孔雀可以用来⑦供玩赏,羽毛可以用来⑧做装饰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使之简洁、没有语病。

在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有清西陵,在位于河北易县的这块风水宝地上有14座诸如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的陵寝和后妃、公主、阿哥的陵寝,殿宇式的陵寝里共埋葬这些人76位。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绿山林中的仙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去掉哪一组最合适?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缺乏鉴别力,因此,学校的⑦老师应对学生加强指导。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⑤⑥

4.在下面的一段话里删去四个多余的词语,只删不改,不得损害原意,将删掉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在刘晓庆偷税案事发之后,一位税务官员说:“目前,明星与一般普通百姓的收入悬殊很大,明星中的多数人是依法纳税的,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有的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国家的思想任其泛滥。” 答:应删掉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无车日”为内容,拟写两条广告用语。(4分)背景:“无车日”最早在西方汽车发达国家出现。2005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2007年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是由建设部发起的,9月16日至22日在全国108个城市开展。活动主办方称,9月22日为“无车日”。

参考答案

1.①③⑤⑥⑦⑧

2.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翠色横空的永宁山中,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共有14座殿宇式的陵寝,埋葬着清朝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皇帝和后妃、公主、阿哥,共76人。登高远望,座座殿宇宛如碧海中的仙岛。

3.C

4.应删掉的词语“一般”、“很大”、“法律”、“任其”

5.例:让蓝天更蓝,让大地更绿,无车日来了.净化环境,节约能源,无车日走近有车一族

四、默写

1、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2、落日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3、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4、元嘉草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五、写作(作文审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这座塑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以“雕塑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限。

【审题提示】

什么是雕塑?大艺术家罗丹说:删去一切多余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留下过“冗繁削尽留清瘦”的千古名句。如何雕塑自我呢?正像雕塑“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凸显一座完美的雕像一样,善于审视、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然后无情地删去,你才能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

行文上,一方面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暴露自身的不足有感而发,缘事说理,揭示大胆改过、勇于解剖自己对于雕塑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童话、寓言的文体,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对“雕塑自我”的内容进行“全新包装”,使思想性、趣味性较好地融为一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鱼靠着能胀缩的鳔,储气浮沉。但鲨鱼无鳔,它需要拼命游才能不葬身大海。那是它的悲,也是它的幸。结果,它成为海上霸王。当我在水族馆里看着鲨鱼永不疲倦地游来游去时,隔着玻璃,有种敬畏。鲨鱼无鳔却成为海上霸王,这“无鳔”现象引发我们什么感想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这是一种新的话题作文形式——引话题作文。引话题作文没有明确地给出话题,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写这样的话题作文,我们应善于联想类比,才能打开思路。譬如在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下海的闯荡者,他们无钱无房无户口使他们无“鳔”,他们四处游荡,不惧深浅,生命力旺盛、最终他们成为太鲨大鲸大鳗,这无不启迪我们应自强不息才能变劣势为优势。

下载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弃疾婉约词之女性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

    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一人一首成名词之婉约词

    一人一首成名词之婉约词 梦江南 温庭钧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

    宋词鉴赏之辛弃疾词两首

    宋词鉴赏之辛弃疾词两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首词初读时,一......

    第十三讲 李清照婉约词★

    第十三讲 李清照婉约词欣赏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理解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掌握李清照词的创作,体味其中的感情内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结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掌握咏史怀古词......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一) 《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