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在厦一(三行诗写作大赛)
“爱在厦一”三行诗征文比赛
母校是我们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菁菁校园,收藏我们渐行渐远的青春;拳拳爱心,陪伴我们无数无知的未来。
对母校,爱是一篇很长的腹稿,说出来往往很短。写给母校的诗,可以短,留给我们的回忆注定很长。
一、活动名称与主题:
爱在厦一——三行诗征文大赛
因为年轻,所以我们的经历与情愫都显得那么深刻,轻轻一碰就惊天动地。
二、活动背景
“三行诗”为“微时代”新兴的诗歌体裁,以三行内容为限,组成一首简短的诗歌,于细节处放大生活,于简约中传达真情。
“三行诗”征文比赛的目的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施展自己的文学才华,倾诉对母校的深情,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活动参与对象:厦门一中全体师生
五、活动简述
(一)活动时间:2014 年 4月1 日——4月15 日
(二)作品要求:
1、征集内容:三行板式,80 字以内,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作品必须原创,严禁抄袭、借鉴。
3、作品提交务必附上姓名、班级。
4、作品投稿截止时间 2014 年 4月 15 日
三行诗
这是一种微型诗。而微型诗是一种有着比较严格限制的独立诗体。所以我们把微型诗定义为三行内、一般不超过30字的诗。三行体诗从古至今都有人在作。三行体诗,这种体裁的诗历史上见诸各诗人手笔;其中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的名著《神曲》便是应用最多三行韵律的诗歌。《神曲》全书一百歌一律用“三行韵律”或“三行连锁押韵法”写成。每个歌都是由三行诗节一环扣一环,连锁接成的长链条。目前是由诗作者李佰忠参考梨花派的形式,以三行为体裁所持续写的诗,被称为“李佰忠三行体诗”,并通过博客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
三行诗
无论一首诗有多少个字数,也无论一首诗排列成多少行,只要多于三行,就不是微型诗。这就是微型诗的“规矩”,这个“规矩”也是微型[1]诗之所以从小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诗体的基本特质。微型诗体,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写作手法等等的任何探索和创新,都必须在这三行之内的“小天地”寻找自己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这是对“自由”的“限制”,唯有这样的“限制”才使微型诗从小诗中脱颖而出,也才确定了它在诗歌王国中作为一种“微雕艺术”、一种独立诗体的地位。离开了这一质的规定性,就根本不可能有微型诗的充分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不能为了三行而三行,把原本不是三行的诗硬性拼凑成三行,而破坏了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和诗意。比如韩瀚的代表作《重量》: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有人硬是把它“修正”成三行诗: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
这种为了“三行”而拼凑“三行”,导致原诗的节奏和重心打打折扣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如同龚自珍《病梅馆记》所云,是一种“斫直、删密、锄正”,以致成“病梅”的做法,所以还是“纵之顺之”,符合诗歌内在的节律为好。
诗,应该是生命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抒写,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不削足适履,该多少行,就多少行。只不过多于三行,就是小诗、短诗甚或长诗了。这应该作为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
不含标题
没有那一种诗体把标题也计作一行,但标题是构成诗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一篇文章的标题靓丽新颖与否,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文章的质量。好的诗题往往是传达诗作主旨、内容和意蕴之神的“眼睛”,用一双动人的眸子和迷人的眼神,给人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由于微型诗限定在三行以内,标题的恰如其分比起长诗、短诗和小诗更为重要。所以,微型诗更应注重标题的选定和提炼。
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现代新诗中,一行,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半句,甚至是一个词、一个字。所以行不同于句,一行未必是一句,一句也未必是一行。这样的例子在微型诗中也俯拾皆是。
如王尔碑的《墓碑》: 葬你
于心之一隅
我就是你的墓碑了 邓芝兰的《忆》: 一枝很瘦的往事 有幽香
来自淡淡的故人
其中“葬你于心之一隅”、“有幽香来自淡淡的故人”均是一句被断成两行,这种断行造成的停顿更能够表达出诗人的心境。
但微型诗的断行不是“臆断”。断行是一门艺术,对断行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呈现诗歌内在的意蕴美、节奏美和外在的形式美、建筑美。断行恰到好处,而且加强了诗的音韵之美。如穆仁先生的《流行病》:
流行的最好,流行的时髦。呵嚏!———这是我刚染上的 流行性感冒!
其中“这是我刚染上的流行性感冒”一句,分成两行,便有一种结构美和节奏美。
又如非马先生的《砖》: 叠罗汉 看墙外面 是什么
在这首微型诗中,“看墙外面是什么”原本只是一句,但诗人巧妙地断行,便创设了一种造型美,并且在吟诵的间歇中留下了畅想的大空白。是呵,不满足墙内的狭小地界,外面的大千世界、广阔天地当是怎样的极富魅力。
再如蔡培国的《月》: 一条银色的扁担 这端天涯 那端 故乡
其中“那端故乡”分行置之,的确有一种“那端”真遥远的感觉,诗人的思乡情跃然纸上。
微型诗的断行更不是“断裂”。断行是一种节奏,断行的控制是节奏的控制。断行必须不影响句子的意境,不可以破坏其内在的连贯性。这是一个大原则。譬如柯岩的《焰火———题卜镝画》:
我问:世界上还有什么 比焰火的颜色更多,邻居的哥哥说:“生活”。又如麦芒的《档案》: 白纸。黑字 一堆
醒着的历史
这两首微型诗正是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焰火的颜色更多”、“一堆醒着的历史”一句分行,增强了节奏感和形式的美感。可惜有的作者,未能掌握住这个要点,却故意的去玩分行断句的把戏。常常把原来很好的一个句子,活生生地劈成几段,弄得意思不能连贯,这也是不足取的。
诗的分行原本就是诗歌创作的必不可少的技巧之一,尽管每个诗人因为各自理解的不同而有差异,尽管有时候不同的分行可能没有多大差异,但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追求的,那就是:要尽可能体现出诗歌的内在的节奏美和外在的建筑美。
第七,微型诗可以空行。
空行是诗的分节,微型诗也可因为空行而分为两节。更重要的是,空行不是空白,“空即是色”,“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空行的出现、位置以及与标题行、内容行的前后联系显然非常重要,能够揭示停顿和“留白”处所寓含的深刻意蕴,发出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空行的恰当置入,可为微型诗创设出一片新的天地,它们在表现时空跳跃间隔、情绪转换、突出强调等方面发挥了微妙作用,对于表达主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值得重视的。
我以为,微型诗的三行排列,比较普遍的是“A/B/C”式,但“A/B//C”和“A//B/C”式的分行排列,在微型诗创作中业已出现不少的优秀文本。
“A/B//C”式比如微石的《摸相盲人与少女》: 皱裂畸形的手握柔嫩的青春 水灵灵大眼望着鱼眼翻白 又一次黑暗战胜光明 这首微型诗中,“皱裂畸形的手”和“柔嫩的青春”、“水灵灵大眼”和“鱼眼翻白”就已经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但空行之后,一句“又一次黑暗战胜光明”则振聋发聩,使人感叹于“摸相盲人”的心机和青春少女的愚昧。
又如兰采勇的《山顶的城市》: 云雾簇拥,高高在上 令平原仰首翘望 一只雄鹰正展翅高飞
这种空行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和心理震撼,显然是不可替代的。“A//B/C”式比如白莎的《梦回红岩村》: 泥泥泞泞的小路 淅淅沥沥的雨声
山村的灯火依然通红……
这首诗“状难写三景如在目前”,是典型的白莎微型诗写法。白莎微型诗细腻,优美,情景交融,而且在艺术上结构上十分精致,巧妙,奇趣昂然。微型诗空行的妙处由此诗也可见一斑。
2鉴赏三行诗 王耀东的《冬天》: 一位严厉的法官 在冰冷的诉讼之中 他脸上绽出春天
我们完全可以说,冬天是“一位严厉的法官”这就是一首一行体的微型诗了,但在一行空白之后,诗人却又写道“在冰冷的诉讼之中/他脸上绽出春天”,便写出了这种“严厉”既有冬的“冰冷”,又有春的“和暖”,诗意更加丰沛盎然。
又如昌耀的《斯人》: 静极——谁在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而立 孔林的《远行》:
告别家乡踏上遥远的征途 把长长的路走短 把窄窄的路走宽
其中空行的魅力是值得我们品味的。
不过笔者还没有见到“A//B//C”式的排列,即使有一天出现了,只要是独到的,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当然,应该说明的是,微型诗的三行是不含空行的。比如著名的十四行诗,有的为4442式,有的为4433式,同样没有把分节的空行计入十四行之内。
第八,微型诗的形式探索有助于诗意的表达。
微型诗可以在外在表现上有新奇的探索,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在《形式的探索与诗意的表达》(《中国微型诗》总第4期)一文中,笔者写道:“诗之内容总是需要借助语言的外壳,通过恰当的形式来表达;而诗之外在的形式如同人体的骨骼,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微型诗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体式,除了在尺幅之间展现博大的诗意之外,对形式进行必要的探索也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对画幅进行精美的装裱,可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并从“排列架构”和“符号嵌入”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两种方式的选择,都是一种阐发诗意的有效方式,运用得好,能够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效果。”
微型诗的倡导者穆仁先生对此曾予以充分肯定。他在《喜迎微型诗坛生力军》(《中国微型诗》总第5期)中这样评价:“《形式的探索与诗意的表达》一文,从‘排列架构’和‘符号嵌入’着手,具体探索‘阐发诗意的有效方式’,论证‘形式的创新应该和内在的诗意和谐统一’,则还是微型诗理论前此未及涉及的领域,尤为难得。”
美国著名诗人非马先生在《我对微型诗的一点看法──寒山石《滴水藏海》读后感》一文中也说:
现代诗的一个特征是形式与内容的紧密结合。寒山石先生在书中探讨诗的形式时,对诗句排列的方式以及断句的运用便有相当精辟的见解,像下面这首《云》:
流浪的 鸟
何处是归巢
把“鸟”单列一行,不但突出了“鸟”的存在,更显出了它的孤独无依。而下面这首《绿叶》里的“堕落”,更让读者如身临其境,眼看叶子冉冉飘坠的情景:
起飞 就是 堕 落
又比如孔孚的《大漠落日》竟凝聚为两行两个字: 圆 寂
“圆寂”合为一词,乃僧人死亡用语,与“落日”妙语双关。诗人只用两行两字,便写尽了从“大漠落日圆”,到“万籁寂无声”的全过程。而且,诗人巧妙地将两字分行停顿,也正好是行消、声寂两个阶段的间隔,既抽象,又具体,可谓匠心独运,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赖杨刚的《英雄碑》: 傲骨一根 捅破 天
在这一字一顿,斩钉截铁的节律中,英雄的伟岸形象拔地而起,高耸云天!
香港诗人晓帆的《比萨斜塔》: 迢迢千里 只看一个 斜的榜样
在形式上有意让第三行错开二字,形成一种“斜”的外观,而内容紧扣一个“斜”字推陈出新,顿然生辉。
所以,我以为,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其功能体现为“四感”: 其一,它丰富和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增强了美感;
其二,它会为读者创设出崭新的视觉形象,增强了精神的愉悦感; 其三,它流动着一种内在的韵律,增强了节奏感; 其四,最为重要的是,形式的创新,绝不单单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外壳”,“形式”同样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总之,外在的结构如同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结构排列是一种进行建筑设计的艺术。丰富的内涵需要通过精当的结构准确地表现出来。正如非马先生所说的:“现代诗是演出的诗。诗人提供的是一座舞台,一个场景,让读者的想象随着诗中的人物及事件去发展,去飞翔。” 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想像和飞翔的舞台或者场景,激发了读者的想像力,增强了读者参与的创造感。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形式的创新应该和内在的诗意和谐统一。“新奇”不是“离奇”,应尽可能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合情合理,易于被大家所理解和接受,并带来愉悦感。否则,脱离内容,刻意猎新求奇就是一种文字游戏、一种不严肃的行为,当然是不足取的。
第九,微型诗一般不超过30字。
诗是用行来区分的,不是用字数。提出微型诗一般不超过30个字,这是鉴于微型诗之“微”而提出的,是对微型诗字数一个相对规范的要求。如果一行几十字甚至更多,三行就能写成了一篇短文章,还能叫微型诗吗?所以,这个限定是“必要”的。
同时,限定微型诗字数一般不超过30字,这也是符合人眼的正常视觉和阅读习惯的。
第十,最后必须强调的是,微型诗首先必须是诗。
对于微型诗而言,1—3行只是它的外形,它的本质必须是诗。既然是诗,那么诗的对象是微型诗的对象,诗的要素就是微型诗的要素,诗的特征就是微型诗的特征,诗的功能就是微型诗的功能。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三行内,拓展出“无限”的空间;在三行的“限制”中,让精神“自由”地飞翔,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微型诗作。
第二篇:题画诗写作
题画诗写作
???·第八讲:—————————————————————————————————写诗章法如构图·国画构图与诗歌章法 ·起承转合·四种起句法 ·起句定韵 ·承句的任务·三种转句法 ·结句的一竿到底与曲径通幽·起结关系 ·诗中见题 ·破题五法懂得了平仄、押韵、句式与修辞,就如同学国画懂得了笔墨、造型和色彩。但还不够,要画成一幅画,得懂得构图。写诗也是如此,诗的章法就如画的构图。中国画的发展,是由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促进的,因而也使中国画不但和书法关系极为密切,也与文学密切相关,这已在本书第一讲里谈到。文人士大夫首善是作诗文,由写字多而工书法,再旁涉绘画,便有国画中与书法相关的笔墨之讲究,也有构图中与文法相关的“起”、“承”、“转”、“合”的讲究。“起承转合”是写作的布置方法,被用到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成为国画的一个特点。画国画的朋友正好可以反过来把国画的构图法,还原用来写诗。我们先来观察大家所熟悉的宋代山水画大师范宽传世杰作《溪山行旅图》的构图:? 画的最前景,也是画幅的最下端,是一堆巨大的磐石。它们后头是一道坡坂,上有小路,一队商旅在路上行进,这是此画构图的“起”。紧接着坡坂小路与商旅,是中景的一座不大的山岗,从中分开,溪流自山后的谷间蜿蜒流来。被分开的山岗,高一点的一边长满古树,寺宇掩露于其间。低一点的一边山岗与其对照,古树较少,以保持疏密轻重变化,这是画中构图的“承”。高一点的山岗头上,一道瀑布从更高的山峰落下,引出陡岩峭壁来,从而将画幅推向高潮,这是构图上的“转”。在瀑布右边,一座险峰由天而降,陡立在山岗、坡坂与溪流之上,成为画面的高潮,这是构图上的“合”。于是,画的主题——通过溪山行旅,表现画家对大 自然雄伟壮美本质的崇拜,便被勾画了出来。诗也一样。五言绝句(包括律绝和古绝)的章法一般是这样布置的,请看王维《竹里馆》:(起)独坐幽篁里,(承)弹琴复长啸。(转)深林人不知,(合)明月来相照。第一句起句,就已解题(也叫见题,留在后面才解释)。诗题叫《竹里馆》,那是指王维蓝田别庄里一处长满竹林的馆舍,所以起句要有所体现地写到“幽篁”。篁就是竹林,诗人在那里独坐。第二句就要承接起句:独坐着干什么呢?原来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啸”原指吹口哨,一般指高声朗诵诗篇或歌唱,这里当是指诵诗。第三句从独坐、弹琴、长啸转开,写到周围环境,那里很幽深偏僻,没有人知道诗人在做什么。尾句是合句,需要与起句呼应:独坐没有别人,只有明月和诗人相伴。这一合,诗人要告诉读者《竹里馆》的主题意境就突显出来了,那是王维所醉心的一种宁静空灵,超脱凡尘,可与宇宙对话的精神境界。再看一首人人都熟悉的例诗——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起)向晚意不适,(承)驱车登古原。(转)夕阳无限好,(合)只是近黄昏。起句写诗人傍晚的时候心情有点不好。承句解题,说他坐上车——马车或牛车,到长安城外一处风景胜地乐游原去散散心。第三句写到了目的地所看见的景色,是一片夕阳创造的灿烂世界,令人感到无限美好,这是由上两句转折而出的感慨。然而,这片好景毕竟不长,因为夕阳很快就会下山,灿烂光明就要随之消失;黄昏临近了,黑暗也必将到来,诗人的感慨更深(但不忧伤,情绪健康)。结句呼应了起句:他心情不好,原因在哪里?原来在于自己渐入老境,象夕阳一样。这一合,又把诗的中心意思和盘托出。七言绝句也是如此。请看例子——张旭《桃花溪》:(起)隐隐飞桥隔野烟,(承)石矶西畔问渔船:(转)桃花尽日随流水,(合)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是唐朝草圣,也是著名诗人。这首诗写得很有意境,而且是用设问句写成的。起句就切准题目,但不直指桃花溪本身,而是写桥。有桥自然就有溪,以桥暗示溪。暗示法在诗中很管用,它可以使诗句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二句承接起句:诗人来桃花溪干什么?他是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说,来寻个究竟的,所以到了溪边的石岸,向渔翁(因须押韵,用渔船借代渔翁)打听。第三句用问句作转,为结句作合铺垫。两句本身也是承接关系:既然能看到桃花随着溪水流动,那么桃花源的洞口在哪儿呢?尾句找不到洞口的疑问,虽然含有传说根本不可靠的内在原因,但表面上和起句说溪上弥漫着野烟密切相关(溪桥都只能隐隐而现,洞口当然更加难觅),这样就呼应到起句。如果结句没能和起句呼应,就会导致神散,主题意境不明。比如我们把结句改一下:桃花尽日随流水,敢是洞天在那边?虽然也是问句,但已似有所见,因不能确定,才询问渔夫是不是就在那边。这样一来,结句接近找到桃花洞的结论,便与起句的模糊气氛不合,首尾脱节。如果再把结句改成:可有秦人出洞天?或者:可有秦人相与还?这样句子本身并无错误。桃花源里的居民,据说都是秦时避乱住进去的,打听有没有见到他们出来或和他们交往,也符合寻幽探胜者的心理。但是,这样一来,便也和起句烟雾弥漫所造成的神秘气氛意境不合。所以,起、结一定得呼应相合,这很重要,否则就会像作画构图太散,失去核心而导致主题不明一样。再看一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起)少小离家老大回,(承)乡音无改鬓毛摧。(转)儿童相见不相识,(合)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兼诗人,他写的这首诗,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别看它象口语一样平易自然,章法照样严谨。起句也是明确点出回乡的标题。第二句当然得接着说明回乡怎么样:诗人老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变。转句往往是有趣的结尾的开端,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一诗的关键所在。转句说:尽管老诗人乡音不改,自己很得意,但儿童们不认识他。紧接着结句说:儿童还是把他当作外地来访的客人,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这依然照应起句的意思:因为是自小离家,偶尔回来,才会被误认为访客。这样一合,诗中所要叙述的既好笑,又难免略带伤感的回乡趣事,就很完整;一完整,读者就好产生共鸣。此诗传诵千年的奥秘无他,就是能得到历代无数离乡背井者的强烈共鸣。如果结句没与起句相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我们不妨也试改一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阿翁何处来?不说是“客”,换成“阿翁”,与“鬓毛摧”也很符合,但意思会变含糊。“阿翁”可能是同村或邻村但孩子们并不认识的老人,不像“客”那么明确是外来人,就与回乡的主题扣不紧。由此可见,结句“合”多么重要。我们只要多读、多揣摩名诗,就能领悟章法的奥秘。下面该看看题画诗的章法,仍先看五言。范例是一首沈周题《菊》古绝,诗的章法是不分古体、近体的。(起)老我爱种菊,(承)自然宜野心。(转)秋风吹破屋,(合)贫亦有黄金。题画诗一般不会象普通诗词那样先命一个题目,画的内容就是标题。此诗为画菊而题,起句就道出菊来。“老我”是我老了的倒置。第二句承接起句,解释为什么老了喜欢种菊花。那是因为菊花的自然本色,很适宜爱好野趣,不愿受世俗拘束的自由画家(沈周一生不应科举不当官)来种植的。第三句笔锋一转,说起自己的破房子被秋风吹得更破,那是雪上加霜的贫困境地。虽然贫困得这个样子,然而画家的精神很富有,他把菊花当作黄金。这样结句的“黄金”,又与起句的“菊”相合。菊花一般以黄色为正色,所以又称“黄花”,才会把它比喻为“黄金”。上面是题花鸟画的。下面看一首题山水画的五言绝句——李日华《题画与石梦飞》:(起)空庭绝壁下,(承)烟霭弄清晖。(转)远望碧天净,(合)横江一鹤飞。题山水画不象题花鸟画那样,可以从所题的花种看出内容,以之代为标题,它们往往就是只称“题山水”。李日华这首诗以题画送人为标题,更和画的内容无关。这种情况在本书所引唐宋诗例里,多可见到,有的标题也是送某某某,这样起句就和标题没有关系。不过,虽然如此,起句仍很重要。一开头就很突然:一座隐士的房宅建在江边绝壁下,院子是空的,说明地处偏僻,隐居孤独。第二句承接起句,描写隐居处的时间与天气。那是清晨时分,阳光明媚,还有烟霭在飘荡蒸腾。第三句一转,从天气写到隐士(此句的主语,被省略)在远望碧空,那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一种表现。然而,这也是为结句铺垫。原来,他望的是一只仙鹤,正从江的对面飞来,它显然是隐士豢养的。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就是本书上一讲已提到的宋代孤山隐士林逋,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常放鹤为戏。此诗所写的是一位林逋式的隐士,正在放鹤。结句一鹤飞来,和起句的“空庭”相合。院子空了,是养着的仙鹤正在放飞的缘故,两句对应得很紧密而又发人想象。七言题画诗也是如此。例如王冕著名的题《墨梅》:(起)吾家洗砚池头树,(承)个个花开淡墨痕。(转)不要人夸好颜色,(合)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开头就切准所要题的梅花。不过它是一棵梅树,而且是作者家的,实际上是暗喻自己。但在句中,严格按咏物诗的要求,规避“梅”字。承句描写梅树开花的样子。墨梅是用淡墨点染的,花色不是通常的白色。诗于是发挥想象,说它们因为是在洗墨池边长成的,染上池水中的淡墨,所以颜色特别。第三句由花的颜色转开:一般诗人都很赞赏白梅花,但淡墨色的梅花更奇特,应该更受夸奖;可是画家并不在意这些,他的愿望在结句。结句表达了作者高洁旷远的情怀,虽然说的是梅花,实际是在说自己,这样便与起句的暗喻相合。再看一首郑思肖的题《画菊》:(起)花开不并百花丛,(承)独立疏篱趣未穷。(转)宁可枝头抱香死,(合)何曾吹落北风中。通篇没有一字提到菊花,也是“避题字”的作法。从诗的叙述,就能明白作者也是像王冕一样,在借花咏怀。作者是南宋遗民,对元朝蒙古统治者不满,采取不合作态度,在历史上被看作是很有民族气节的文人画家。诗的起句说菊花很独立,不和百花在一起开放,隐喻自己不同流合污,和失去民族气节者混在一块。承句进一步说明菊花自己的乐趣,也就是作者的乐趣。然后笔锋一转,说到花死,但那不是一般的谢落,而是依然抱着余香,枯萎在枝头而不掉,显得与众不同,那是隐喻作者不肯丧失民族气节。结句呼应起句。菊花死而不凋,花瓣没有落到北风(影射蒙古统治)中,和起句没有同流合污的隐喻相合。七言的山水题画诗,章法与此相同。例如文征明的这首《题画》:(起)细路盘盘转石根,(承)苍藤古木带斜曛。(转)短筇不觉行来远,(合)回首青山半是云。起句写画中人(也是作者自己,但都被省略)沿着小路在山石脚下盘旋。承句接着写在路上看到的景色:夕阳照着青藤和古树,一片葱笼。第三句很自然地一转:拄着竹杖不知不觉走了很远了。尾句和起句呼应:画中人(或作者本人)回头看到半山都是白云,原来他是从山中走下来的。在山中还有夕阳和古树,到山下就只看得到白云了。如果结句写成:已到山前一小村。那么很显然,便和起句毫无关系,完全是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原诗的中心主题在于表现山的深邃,特别是结句说的半山都是云,更突出这一主题。从第一句开始,就围绕这个在写:又是小路盘盘,又是古树青藤,还有走得好远,都与深邃有关。由此可见,章法不能乱,更不能没有章法。总而言之,诗的章法基本如此,学诗一定得掌握它。轮到我们自己写诗时,章法如何运用呢?我在这里以自己的拙作为例,稍加剖析,以供朋友们参考。下面是两首和华山有关的题画拙作,一首为《自题华山西峰图》:(起)万丈玉圭谁劈成?(承)云中欲阻日车行。(转)峰头已距苍穹近,(合)伸手扣天应有声。华山西峰是一大块巨石矗成的,形状像古代的玉圭,高立万丈,所以起句一开头就表明这种印象,并由此点题。承句接着进一步形容西峰的高,像要在云中阻止太阳前进似的。中国古代神话说日乘六龙之车,由羲和驾驭,这里引用了该典故。转句为结句铺垫,为的是要用扣天有声的想象,来创造一个高伟壮观的意境;同时和起句相合,都是在赞叹山高的主题上做文章。另一首为 《自题夜宿华山苍龙岭图》:(起)奇峰欲搏月魂惊,(承)万籁无声涧水鸣。(转)今夜傍它河汉宿,(合)一灯如豆假天星。这两首拙作都是我1978年第一次到华山写生时写的,回来后据此创作了两幅画,并把它们题在画上。那时山上还没发展旅游,住在苍龙岭下一间小石屋,只有一盏油灯,所以尾句才会那么说。如果是近年去的,山上旅游业太过发达,夜里灯火通明,就不是这般意境。起句就点明标题的主要内容,一是华山,一是夜间。但避题字,华山只用“奇峰”和高到想要抓住月亮来借喻,“月魂惊”一边表示夜间,一边也配合形容山高。承句由高处接到低处,用“万籁无声”继续描写夜的特征;但还有涧水的声音,不是一片死寂,这样夜境才有诗意。转句自然说到夜宿。一方面继续点题,一方面再度强调华山的高峻,夸张它高到天上,我们是住宿在银河边,好为结句铺垫。尾句和起句相合:夜空有月也有星,只是我们这颗星是油灯假冒的。首尾共同建构一个夜宿华山的神奇意境。本书前几讲所举拙作,也都是这样运用章法的。例如《梅乡画梅并题》,起句写到梅花乡里表演画梅花,承句描写梅乡花开的盛况;转句写对梅画梅的激情,结句以观画者是农民来映照梅乡,并反映现代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文艺精神。又如《题菏泽牡丹图》,起句写农村种植牡丹的盛况,承句进一步说明它与农作物的密切关系;转句和结句一起,推翻世俗对牡丹的富贵成见,肯定它原来的朴素性质,与起承句呼应相合。其他几首引过的题画拙诗,也都是学习古代诗人,按“起承转合”的章法进行布局的,这是我个人的习作经验,仅供画友们参考。初学写诗在章法上,和初学国画在构图上所犯的毛病一样,都不懂“起承转合”的道理和规律,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很容易杂乱涣散。例如下面我一位学生的题《漓江写生》习作,就是如此:两岸烟云绕竹湾,心中又喜日光长。一江碧水随峰转,此境谁能融笔端?诗的平仄是对的(他才刚刚学诗,很快就掌握平仄,说明平仄并不太难,朋友们不必生畏),但第二句出韵,“长”与“湾”、“端”不同韵。还有更须注意的毛病,是整首诗散乱没有章法,需要修改。下面我们来改改看。首句“两岸烟云绕竹湾”可以保留,它写的是漓江早晨之景,还相当贴切。第二句“日光长”的意思不明。它是顺着起句说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呢,还是说阳光照到山或水上,十分耀眼呢?“长”字都说不清楚,而且还出韵。“喜”本来就是发自心里的,说“心中又喜”,在散文里还可以,在诗中就太多余,应该省略。这一句可改为:初阳照处远峰欢。这样改动,一来“欢”与“湾”押韵;二来仍像原句一样写到阳光,但意思明确,并且承接起句,说明是早晨时光;三来以拟人法写山峰照到阳光的喜悦,会比直写自己欢喜有诗意。山峰本是没有知性情感的,用拟人法写它感到高兴,其实是暗示作者自己高兴。再有一点,写了两岸近处之物——烟云、竹林,还应该有远处之物——山峰,才有空间对比之美,这和画山水的道理相同。这样起句与承句由近及远地写景,也符合写生时观察对象的艺术规律。原诗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写情又写景,第三句又写起景来,没有转折,没完没了。尾句综合前三句的景色,感慨没有谁能画好它们,这样布局一览无余,把话道尽,没能回味,也就没有诗的意境。可以把三、四两句改为:一江倩影谁能画?轻舟正下急流滩。第三句应该转。把谁能画的设问尾句,提前上来,景色描写才有转折之处而不会没完没了。尾句须与起句呼应。能看到两岸与远处的一江景色,通常是在江中泛舟,写轻舟下滩,就可以和起句相合。同时进一步渲染漓江的环境,点出写生者所处的位置,也更能切题。至于转句的设问,这里不必作答,让人去琢磨:画不了是因为景色太多太美画不完呢,还是因为画家所坐的船只正在下滩,来不及画呢?这样就有了供人想象回味的余地。下面把整首改过的习作再列如下,以便比较:(起)两岸烟云绕竹湾,(承)初阳照处远峰欢。(转)一江倩影谁能画?(合)轻舟正下急流滩。如此一改,漓江写生才能显出应有的意境。原诗还可以这样改:把第三句作为起句,不用改动。第一句改为承句,并把“烟云”改成“清烟”,去和起句对仗。“清”借音“青”,和起句的“碧”作颜色对。“绕竹湾”和“随峰转”虽然对不上,但作为宽对,问题不大。把原来的尾句改为“此境凭谁能画好”,用作第三句。尾句则在第二句的基础上修改为“晨光明灭水天间”,使其能和起句相合。这样虽有重复“水”字之嫌,但能和起句照应,问题不大。改后变成:(起)一江碧水随峰转,(承)两岸清烟绕竹湾。(转)此境凭谁能画好?(合)晨光明灭水天间。设问一般是为增加诗境不可言状的奥妙而设的,其他句就应该和它配合。尾句这样改,目的就是要将前两句的写景,再推向不可言状、难以描摹的境界,使谁能画得好的问题,提得有根据、有道理,但又很含蓄,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当然不是只能这样改,还可有别的改法,所谓“诗不厌改”,有时确实是越改越好。章法的关键在起、合两句,承、转也要讲究。起句有所谓明起、暗起、陪起、反起。明起,就是开句即就诗题的意思说起。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很直接点出回乡。暗起,是不直接说到题目,但意思自见。如:“隐隐飞桥隔野烟”,没说到桃花溪。陪起,是指借别的事物说起,就是所谓“兴”,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先借红豆说起话题,再说到相思。反起,是指不直说题目正面,而从反面说起。例如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先说在楼上所见,才提到登楼本身。起句一般贵高起突兀,避免一味平淡,才能使全诗拥有气势、格调高远、吸引读者。而要做到高起突兀、富有声势,必须一开始就扣紧主题,用生动超凡的意象引人注意;或用动词、形容词突出声势。选用响亮的韵字,也能产生效果。例如李白《将进酒》一诗的起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古体诗,字数不定)一下子就使人犹如身临黄河壶口瀑布似的,感受到磅礴气势而过目不忘。又如王维《观猎》一诗的起句: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这是律诗,起句有两句)一开头就扣紧打猎的主题。“风劲”的“劲”是形容词,“弓鸣”的“鸣”是动词。两个词组既表示动作,又表示声音,从而产生动感场面,使起句显得高起突兀、富有声势。两例的韵脚“来”、“回”、“鸣”和“城”音调响亮,对声势也很起烘托作用。上析拙作《自题华山西峰图》的起句“万丈玉圭谁劈成”,《自题夜宿华山苍龙岭图》的起句“奇峰欲搏月魂惊”,也都是想起得突兀有气势些。动词“劈”、“搏”和韵脚“成”、“惊”,在动作和声音两个方面,都能助势。不过,起句也可以自然落墨,不着痕迹,在平淡中显出意味,前面所举的诗例多属此法。例如“独坐幽篁里”、“少小离家老大回”等等。起句往往还起到定调与定韵的作用,这一点很重要。前面分析张旭《桃花谿》一诗的起句,就是最明显的定调例子,起句不同,全诗的情调便完全不同。关于定韵,我们在本书第四讲已经接触过,那里说的用韵就包括起句的定韵。起句定韵,既要选择适合表述诗意的韵字,又要确定该字所属韵部其他字,是否适用于后面各句做韵脚。这里存在一个宽韵与窄韵的问题。如果起句选择的是宽韵,韵字多,可选用的字就多。窄韵字数少,选择韵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起句定韵时务必注意的事情。第四讲引过的拙作《自题漓江泊舟图》,可以用来说明起句的定韵问题。该诗初稿起句是这样写的:放棹清漓来此歇。“歇”古读入声【注】,所以此句不入韵。承句“农家小院绿成堆”的“堆”才是第一个韵脚,这样就确定押旧韵的灰韵。转句“群峰供在餐台上”不用押韵。结句“醉倒游人不肯回”,韵脚用了“回”字,也是灰韵。可是后来担心“歇”字现代读成平声,读者会误以为是韵脚,却又怪其不押韵,于是改为:放棹漓江暮泊来。“来”也属灰韵。然而这样一改,用现代语音读起来同样不押韵,因为“来”字现代已和“堆”、“回”不同韵。为此试着用新韵重新定韵,以起句“来”字为准,换押开韵。
二、四句的韵脚跟着选韵,句子也不得不改。可是开韵是窄韵,可用的平声字太少。承句为了押韵,改成:农家小店傍江开。虽然符合原诗泊舟投宿的意思,但已和实际感受相去甚远。漓江农居给我的好印象是“绿成堆”,“傍江开”太一般化。转句没有韵脚问题,不必改动。结句为了押韵,找不到合适的字,只好勉强用“怀”字,写成:醉倒游人尽忘怀。变成有些“趁韵”的味道,也和原诗的意思相去甚远。这就是定韵选用窄韵的结果和教训。原诗的意境是由转、合两句体现的,起句定韵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因此又确定以合句的韵脚“回”字为准,来修改全诗。原诗合句的“回”字属新韵微韵,承句的“堆”字,新韵也属微韵,不用再改,需要改的是起句。起句改为:放棹漓江暮泊炊。不但同押微韵,叙事也比较具体。接着,考虑到音调的统一,合句的韵脚“回”字又改用“归”字。两字意思相同,“归”也属微韵,并且和“炊”、“堆”都读阴平声,感觉更和谐。微韵相对较宽,便于选择适合用来表达诗意的韵脚字。平仄格式首句入韵的起句,才有定韵讲究,不入韵式的起句就不用考虑。但正如上述例子所看到的,定韵是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目标是把诗意表达到最佳效果,并非起句一槌定音就不再更改。承句要紧扣起句,承接其意,推波助澜,并为转句做承前启后的酝酿准备,像上举各例那样。起句不够叙述的,还要在承句里补充,以配合总括题目的大概,并一起和结句相呼应,表达本诗的立意。遇到起、承两句对仗时,更是如此。例如郑板桥那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臣括》,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就是不但承接起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先行表达画家借助画竹寄托对民间疾苦的关怀,还和结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继续呼应,进一步袒露这种高尚的“德治”情怀。拙作《题菏泽牡丹图》的第二句,也是补充起句,说明菏泽牡丹本是一种农民种植的作物,和瓜、蔬、桑、麻相似,来为结句的议论作酝酿准备和呼应配合。而本书前一讲引过的拙作《自题梅月图》,起、承两句对仗,也是互相配合,描写梅花在月下的风姿美态,为转、合两句赞美它的情操提供条件。如果承句不管这些任务,撇开起句和转句而写,结果会如何呢?我们试改一下李商隐的诗看看:向晚意不适,闲吟对酒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心情不好,还怎么把酒闲吟?这就和起句的意思接不上。既然有把酒吟诗的闲情逸致,诗后半的慨叹就没有来由而顿显突然。我们再试改一下郑板桥诗的第二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三更风雨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写,也很符合听竹的逻辑与生活真实性,但诗的后半就与前半完全脱节,令人莫名其妙。因为关的是什么情?为什么要求州县吏这样做?前面都没有说明。而拙作《题菏泽牡丹图》,如果承句也改一下:田里种成千亩霞,芬芳四播更无涯。牡丹本是农家物,却被人称富贵花。牡丹有色有香,同样合理,但只靠起句一个“田”字,还不够作为它是农家物的证据,结句的翻案就缺乏说服力。由此可见,承句不是无关紧要的句子,写时必须前瞻后顾、通盘考虑,不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漫无边际、随意凑合。转句是创造结句效果的先声,既要承前,又要启后,成败往往维系于它。转可以顺着转,使事件进一步发展。例如“深林人不知”和“夕阳无限好”两句的转折,就是顺转。前者是从独坐弹琴,顺理成章地说到没有人知道他在那里,否则就不是独坐了。后者从在乐游原上散心,转到对所见的夕阳加以赞叹,也很自然顺畅。下例拙作《自题康乃馨图》也属于顺转:姹紫嫣红别有情,西来异卉已流行。一从慈母西归后,花肆怕逢康乃馨。康乃馨被称为“母亲花”,西俗在“母亲节”专门用来送给母亲的时花,转句自然由花想到已经离世的母亲,结句呼应起句对康乃馨的描写,但因丧母伤痛而怕再见到它,其情也顺理成章。转句也可以推转,即推一层意思去转。例如:“桃花尽日随流水”一句作转,是为了结句提出疑问而推出的。拙作“牡丹本是农家物”一句,也是就田里种植的情景,进一步推出主题意思。再如下例拙作《自题蝴蝶兰图》:缤纷蛱蝶化兰开,仿佛飞从大理来。盛世繁花观不尽,中华国运已轮回。结句的意思也是由转句推出。转句还可以反转,即逆着起、承句之意,来个转折,会有出人意料、别开生面、引人注意的效果。“儿童相见不相识”就是一例。老诗人在承句里虽然感慨年老了,但也很得意外出这么多年,乡音依然没有改变。可是转句忽然发现儿童都不认识他,那会发生什么事呢?读到结句,才知道原来他们把诗人当客人了,这就有了令人难忘的戏剧性效果。王冕的题《墨梅》诗,突然在转句说:“不要人夸好颜色”,也是逆转,使人一下子就注意起来,要看看结句是什么意思。拙作《题学生芙蓉图》也学用这种反转法:霜风萧瑟百花残,秋水波愁日色寒。独有芙蓉擎火炬,沿江烧片小春天。转句在此起了大逆转的作用,使得一片萧瑟的秋天,突现春的气氛,这样寻常的画面,就有了不寻常的立意。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诗和题画诗,都在转句下功夫,我们只要认真琢磨领会,就不难写好。“一篇全在尾句。”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如是说。确实,结句通常总是一首诗的精华所在。它经过前几句的铺垫,犹如猜谜,到这里才见到谜底,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得特别用心用力。结句不同,全诗立意也就有异,例如本书第三讲引用过的拙作《自题樱桃图》,就有三种结句:上市新樱桃,价高过粱肉。乐透菓农心,秋后可起屋。上市新樱桃,价高过粱肉。肥了菓贩腰,菓农依旧瘦。上市新樱桃,价高过粱肉。乐透菓贩心,看窘老教授。第一种体现“浪漫主义”立意,把樱桃高价往善良的效益和影响去考虑。第二种则是“批判现实主义”立意,揭露不合理的流通环节造成的伤农现象。第三种可谓“现实主义”,果价太高,老教授买不起只能看着发窘。又如拙作《自题幽兰图》,也有两种结句:种在阳台已几春,市嚣声里度晨昏。车流废气长污染,犹肯开花娱世人。种在阳台少逸姿,市嚣声里绽花迟。车流废气长污染,应忆山中清静时。前者表现自我牺牲精神,后者寄寓环保意识。究竟采取怎样的结句,就视立意而定,而立意又看需要而定,这已超出写诗技巧而属艺术思想范畴,我们在以后几讲再来涉及。结句有的用来总结全诗意境,有的点明全诗主题,或补充说明题意,或借此寄寓某种哲理。一般不是就诗题本位收住,辞尽意也尽——我称其为“一竿到底”,就是放开思路,辞尽意不尽——我称其为“曲径通幽”。好诗都是言尽而意无穷。例如:贺知章《回乡偶书》结句“笑问客从何处来”,使人从中体味许多由回乡引起的人生感喟,而不是读完就完了。张旭《桃花溪》结句“洞在清溪何处边”,也是辞尽而意未尽,令人由此对桃花源这个传说中的世外净土,产生疑问、憧憬、向往等等复杂的因人而异的遐想。王冕题《墨梅》结句“只留清气满乾坤”、沈周题《菊》结句“贫亦有黄金”、郑思肖题《画菊》结句“何曾吹落北风中”,也都是“曲径通幽”,让人产生题外联想,因此很有艺术魅力与价值。比较下面两例拙作,大概可以分出“一竿到底”和“曲径通幽”的结句效果。路旁一树倚墙东,正值花期腊月中。岂止向阳枝最美,通身焕若早霞红。(《自题冬梅图》)云霞满树已迷人,铁骨虬姿弥足珍。色相非徒娱俗目,岁寒为世立精神。第一首结句只是赞赏梅花的物质性美感,第二首却在前两句的赞赏之余,作了转折,揭示寒梅的精神性审美价值,显然较有意味。后一首是为纪念创办厦门大学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画而题写的,具有针对性,因此特别强调精神风范。这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曲径通幽”结尾,写起来比较难,除了难在写作技巧,更难在思想境界。如果没有思想深度,精神境界不高,再有技巧也写不出能够“曲径通幽”、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句。有时结句不是“单独行动”,还得和转句“联手出击”。例如上述郑板桥那首题竹诗,后两句就是“联手”说明全诗的主题:地方官员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而拙作题牡丹的后两句,也是一起为牡丹翻案,否则单靠结句讲不清楚。以下拙作,更能说明“联手”的作用:买花馈情人,时尚效欧美。牛郎无音问,织女病不起。买玫瑰花送情人本是西方习俗,如今中华文化日益西化,传统难以为继,令人不免忧虑。题画诗自然联想到传统最负盛名的一对情人——牛郎与织女,也许在时尚冲击下,“七夕”这一天牛郎没有照例经过“鹊桥”去和织女相会,而是买花去送新欢,导致织女病倒。没有转句与结句“联手”,很难讲清意思。结句和转句的关系固然密切,与起句的关系更加密切(已见前述)。它们犹如锁之与钥匙,都必须符合预先设定的同一结构,这个结构就是诗篇的立意;所以一开篇,起句就应当预先留给结句一个意境前提,结句才能与之相合。比如,贺知章《回乡偶书》这种题材,起句要是写成:“三载离家今始回”,也是扣紧回乡主题,但它所提供的意境前提,会导向另一种发展结果,变成:三载离家今始回,春风又绿社前槐。儿童相见犹相识,笑问叔从何处来?因为离家只有三年,不可能是一位阔别故里的老人,而是回乡探亲的打工仔,结句再问“客从何处来”便不合情理。由于起句定下的前提,诗的意境也由老人长期离乡的伤感,变成年轻人回家的愉悦。又比如,要是张旭《桃花谿》起句写成“日晒飞桥散紫烟”,结句也不能以疑问作合,而是整首得换成另一种立意:日晒飞桥散紫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洞在溪东岸,肯否为篙一箭穿?太阳很大,烟雾就散尽了,桃花洞没有屏障,可能看得见就在溪对岸,便不再神秘了。接下来可做的,不是找渔翁打听洞在哪里,而是需要买渡了。如此一改,也很合乎情理,自有另一种诗意,已和原诗意境不同,由此可见结句与起句在立意上的结构性关系。总而言之,起、承、转、合是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如何变化、对立、起伏、跌宕,都应像国画的构图那样“兜得住”,不能散架。讲完“起承转合”后,现在补充解释开头提到的“见题”。诗的标题,不一定在起句体现,但必须在诗中其他句里有所反映。五代宋初景淳《诗评》指出诗有四种见题体:一是在第一句见题;二是在第二句见题;三是在第三句见题;四是在第四句见题。如果不见题,就算“大谬”。第一句见题,如前引王维《竹里馆》一诗。起句“独坐幽篁里”,就以“篁”字联系“竹里馆”。第二句见题,如前引李商隐《登乐游原》一诗。承句说“驱车登古原”,道出了题目的意思。第三句见题,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前两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三句才提到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和诗题相扣。第四句见题,如王之渙《登鹳鹊楼》一诗。到结句“更上一层楼”,才说及题目。见题又叫破题,破法也有多种。成书于五代宋初的《文彧诗格》说有五种破题法:一是就题。他举例如周朴《湖州安吉县》诗,首两句为“湖州安吉县,门外与云齐”,就是直接用题目作首句。二是直致,把标题的意思直接写在首句里。例如崔补阙《咏边庭雪》:“万里一点白,长空鸟不飞。”以“白”形容“雪”。三是离题,和标题距离远一点,以免太直接,但意思仍然有关连。例如齐已《渔父》:“湘潭春水满,湘岸草青青。”以和渔父活动有关连的湘潭水、湘江岸及青草等事物,来见“渔父”之题。四是粘题。例如《别友人》:“昔年相别今又别,今别还将昔别同。”开头两句有重复的词、字破题,与标题关系更紧密,好像粘住似的。五是入玄,对题目只以意会,不以言传。如贾岛《送人》:“夜半长安雨,灯前越客心。”长安半夜下着雨,浙江客人归心似箭,但又感到友情的温暖,标题“送人”的意思自现。该书作者认为第五种破题法最好。题画诗和一般诗作在标题上略有不同,它们直接题在画上,本身并不署以什么标题。只有另外抄录时,才再冠以一个标题,所以往往不注意写作时见题或破题。其实一旦确定为一幅画题诗时,画的题材内容通常就是诗的标题,诗中就应该有所体现,否则很容易离题。不过,初学写诗,最容易忽略,或根本不知道的写作方法,还是章法。它不像平仄、押韵、句式、语法与修辞那样,有许多相关教科书条分缕析、一目了然,需要靠自己分析研究,才能有所了解,所以还得下点功夫
第三篇:写作改写木兰诗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力争学生能当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学生分析:
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指导朗读促进鉴赏
三、体会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教学理念: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质朴生动语言中,洋溢着浓郁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及分析人物时体会情感。
1、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熟悉课文,了解大意,休味语言的民歌特点。
2、在教学过程中,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引导他们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文中的略写之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教学思路:
本课可按以下几种思路设计教学方案:
1、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诵读课文为主要任务。此思路如有安排预习,可以一课时完成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快速背诵的方法。
2、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全文共七自然段,各段的内容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采用逐段分析的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本文在语言、修辞、详略等方面颇有特色,可以围绕这几点进行一定程度的赏析,最后落实于写作的实践运用。
4、综合以上三种思路,这样教学容量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对师生的要求也更高。若按“诵读课文----分析鉴赏”这一思路,则比较容易操作,也便于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本课件正是以这一思路来设计的。辅助手段:
本文可采用的辅助手段较多,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思路选择。如:
播放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MP3或电影片段),或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导入。
采用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图案为剪纸)为投影素材,实现教学目标。
剪辑播放香港电视剧《花木兰》片段等,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对照。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链接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放映演示课件第1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花木兰的信息,为了能证明“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有许多同学已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接下来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些什么。
2、点击“资料”,链接展示32—39页的内容。主要有木兰像 木兰祠 豫剧 京剧 连环画 电视剧 动画片 书法作品 木兰扇(拳)等。中间随时欢迎学生补充他们所知道的内容。简介内容如下:
32页: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谓木兰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远古而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等。
河南虞城木兰祠还存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形成了“木兰文化节”。
33—34页 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现代木兰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奇境迭现、妙趣横生,非常精彩地设计了木兰的12年征战。戏中最有名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乐观生动、平白如话地讲了个“大道理”——“谁说女子不如男”,被这出戏影响的人何止千万?
35页: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艺术成就极高。本页图片为火花和邮票构成。.36 页:连环画及民间连环画
37—39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花木兰的事物或艺术作品?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电视剧、动画片、书法作品、木兰扇(拳)等等。
页: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可能是你没想到的吧? 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3、小结:
这众多的木兰形象,被建筑(木兰祠)、雕塑(木兰塑像)、电影、戏剧(京剧、话剧、豫剧《花木兰》)、(美国)动画片、(香港)电视连续剧、拳术及剑术、连环画、年画,甚至还有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等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他们对木兰之美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解读。注意这一点:老师为什么搜集这么多的物品?是因为以上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正是源自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也就是说《木兰诗》是他们的“鼻祖”),众多的创作者通过反复阅读《木兰诗》获得灵感。可以这么说:由《木兰诗》开始,到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像一颗最有活力的种子长成了大树。(木兰事迹在史志、碑刻、野史、杂记中多次出现;考据学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对她的研究渐次深入。自杜甫、白居易起到民间歌曲、小调对《木兰诗》的手法、技法争相效仿。)今天我们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一不小心我们班里或许也能产生一两位哈姆雷特呢!
二、诵读 ㈠学生诵读
好诗文总是适于朗读,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朗读一次,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
1、学生朗读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2、学生朗读后检查预习
① 正音 点击“读写”,链接演示课件第44—61页(为方便使用链接较多)② 根据需要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下列词语(以多媒体展示)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著裳 扑逆迷离 帖花黄
3、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朗读
要求:同学认真听读,注意该生或快或慢处、或高或低处及断句节奏的处理,品味其优缺点。(可请全体同学点评优点)
4、全体同学自由默读全文,请认真准备,因为老师将发出“挑战书”:默读之后,我们再请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诵读全文。老师将挑战这位同学,看谁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当评委,好不好?
5、㈡教师诵读
教师范读前,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然后声明:老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下面是教师朗读中需注意的要点提示: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甚至如“快板”,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结合“安能辨我是…”句朗读,教师可以用双手自抚面颊,一字一顿以反问的语气念出“雄”、“雌”,使有余韵,效果更好!
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定能博得学生满堂喝采)㈢学生品评:
请学生评价教师刚才范读课文的优缺点,多肯定学生的见解(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范读中大多数的优点都能被学生点评出来)。如有较大的出入的,可提出全班探讨,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明确较好的读法(当然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更要欢迎学生指出朗读中的不足)。
运行中点击POWERPOINT右下角的黑屏,以免影响学生读书及品评 ㈣全体齐读,赏析品味
三、概括要点
1、复述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
2、概括要点
(在复述的基础上)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怎么样?”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概括发言,形成板书。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3、小结:了解情节,有助于我们下堂课进一步分析课文……
四、背诵课文
参看板书(课件第20页),了解全文大意,试着当堂背诵课文。
五、课外作业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完成1-2题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作业本》课堂巩固题5~9 第二课时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课前准备时,布置学生齐读或试读全文)
一、导入:
昨天我们已“认识”了花木兰,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木兰诗》。
二、详略分析,挖掘主题
以下问题的设计,纯属抛砖引玉,上课时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建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我们上节课(昨天)已熟悉了课文的情节,(以多媒体出示上堂课学生概括的每自然段意)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课件出现以下板书内容)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鼓励学生讨论。2、200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上就印有全文,(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的四张图案)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 观察这四枚邮票,上面的文字大体上是按照什么来安排的,你看出来了吗? 邮票上也分出了段落,甚至可看出详略分布来。瞧瞧,与我们所确定是否一致? 放映演示课件第11页第二项 明确:图一:木兰纺织(略)图二:木兰从军(详)图三:木兰征战(略)图四:木兰还乡(详)
这四枚邮票是按课文的情节并以时间为序安排。
4、为塑造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诗歌是如何安排记叙的详略的?略写是不是表示不重要或无关紧要呢?
提问后放映演示课件第12页并点击鼠标,出现问题: 略写的第一段“停机叹息”向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6页答案。
第四段“征战沙场”,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点击邮票或右箭头,链接到27页答案。
第四自然段略写的这几句诗文,只有三十个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讨论明确:征途之遥 生活之苦 英雄之勇 战斗之多 时间之长 功勋之巨 还为下文的侧面描写诗句“策勋十二转”“不用尚书郎”埋下伏笔遥相呼应。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及赫赫之功。
评:这是全诗中语言最为凝练的部分。(板书)这正是诗歌的一大特点。看看这一段与上下是怎样衔接的?读---------悟(前过渡后顶真)
5、详略与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放映演示课件第14页,点击“详略与中心”,链接到25页答案。
作者在文章中处理详略是为文章的主旨(中心)服务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原则”: 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无关中心----不写
另外还可以利用邮票图案(这图案来自于对课文文本的充分挖掘与深刻理解),明确这几幅图案主要交代了什么?(文字与形象的交流!)
图案:交代身份(人物)、点明变化(女变男)、事件、英雄气概、儿女情怀(性格)
《教参》91页 6 中四种主题均可出示,让学生讨论认可,说说理由,不求标准答案。课件中的“中心”是教师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那么木兰诗作者略写木兰征战,详写了应征、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也就是说详写是未曾开战前后时的内容,从这可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突出)怎样的主题(中心)?探讨一下: 提示:注意出处是《---------------》,乐府诗实质是民歌
作者应是-----------------,战争的受害者往往是-----------------。
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老百姓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生活的追求。链接到25页“质疑2详略/中心”出示答案
三、质疑讨论,分析形象
“质疑”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当然也可参照以下问题进行.1、出自本文的成语的成语你知道哪几个呀?能造句吗? 放映演示课件第15页 学生造句后,再出示例句。
2、怎么理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然后链接到29页 讲解“互文”之后,返回课件第16页继续探讨3、8、本文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找出来,试着说说其表达效果。放映演示课件第16页第二项
4、木兰是以什么身份从军的?讨论一下看看全文哪些情节与这身份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情节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
明确:勤劳善良、忠孝两全、淡泊名利、热爱和平、谨慎机警、坚强勇敢、英勇善战
提问:如果离开这一身份,全文大多数情节是否还有存在意义?
明确:木兰是以“女郎”的身份代父从军的。如果早知木兰是女郎就什么戏也没了!
5、伙伴的“惊忙”“不知”表现了什么?
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才能)及谨慎机警的性格特点。
四、课文小结
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一项
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的人)”来评价一下木兰。
1、教师小结
《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叙事诗。它叙事生动,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无论情节、人物形象,或是民歌特有的语言风格,都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因而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2、提问: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至今,木兰仍为世世代代人们景仰的巾帼英雄。请你说说,木兰这一传奇人物“奇”在哪里?从她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思想品质?
右箭头连接---20页情节与性格,分析后返回放映演示课件第17页第二项 由此可见,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特殊的形象。这也是木兰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吧。
3、提问:这堂课你认为自己学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试着说说吧。
4、全体有感情地齐读或背诵全诗,再次赏析品味。
本文属于叙事诗,请同学们不要看原文,回忆一下课文都写了一些什么事?不要求按顺序说,可以相互补充。
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四、拓展想象(写作训练)放映中点击“拓展”,链接演示课件第18页
点击右上角“拓展延伸”可以连接到文档《千秋家国木兰情》.1、观察邮票(投影式多媒体出示《木兰从军》邮票第4枚图案),试将“木兰还乡”部分进行改写或扩写,要求充分发挥你那丰富的想像,别忘了注意细节描写。
2、教师口头范文(引出开头之后,如有学生跃跃欲试,可将“接力棒”传之┅┅
3、学生练笔---读---评(如时间不够,可作为家庭作业)完成后,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五、作业: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已完成1-2题
3、把课文编成故事,说给邻家的小朋友听。
4、多渠道收集我国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女英雄的事迹,在“我也追星”活动中交流。
演示课件第19页第二项“再见”
教学反思:
a)以“读”贯穿整节课,生意盎然。
b)利用国家名片----邮票来促进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将重难点突破并落实,无疑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c)努力凸显课改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主要集中设计于第二课时的第四个环节:分析形象、质疑讨论,这需要学生充分预习且形成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实现。
d)利用第4枚邮票上的图案,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从而进行思维想象扩展练习是成功的,实现了美术(剪纸)与文学(诗歌)的联姻。e)备课仓促,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第四篇:(2011)写作大赛策划书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第十三届现场写作大赛
及文学交流会
策
划
书
天心阁文学社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
联合主办
2011年4月
卷首语
四月的和风,打造着又一个季节的轮回,邂逅着工院明媚的春光,我们携手前行。
为了活跃我院的文学氛围、加强与各高校间的交流沟通,第十三届现场写作大赛即将拉开它绚烂的帷幕。以文学的名义给同学们展开了一片任君驰骋的沃土。
文化不死,精神不灭,文学永存,生生不息!朝气蓬勃的我们,将手中的笔高高挥起,用激扬的文彩讴歌似火的青春!
第十三届现场写作大赛及交流会
一、活动名称
“萌情青春,挥毫梦想”——第十三届现场写作大赛及文学交流会。
二、活动目的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倡导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良好学习风尚,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给那些想写、能写、会写的同学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并加强与外校文学社的交流合作。
三、活动宗旨
文化不死,精神不灭,文学永存,生生不息!
四、活动时间
暂定四月初(根据文学社杂志出版时间而定)
五、活动对象
工院全体学生以及外校文学社代表
六、主办单位
天心阁文学社、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
七、活动流程
1、比赛前期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宣传部的作用,利用海报、横幅为主要宣传形式,在全校展开宣传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动员参赛的工作,鼓励成员发动同学参加比赛。并且由文学社外联部成员通知长沙市各大高校文学社邀请前来参加比赛及交流会。
备注:横幅由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准备,海报由学生会与文学社合办。
2、校内报名时间为四月初,到时将有工作人员设点摆台。通知邀请外校文学社参赛时间与校内报名时间同步,将由文学社发出请帖通知。(摆台人员安排由主编杨乐负责,联系外校文学社由文学社外联部负责)。
3、比赛之前由毛灿月老师拟定题目,题目不得外泄,由负责人严格保密。试卷在比赛前由文学社准备好,比赛时发放。赛前由学生会准备好备用笔,以防止参赛者未自备笔的情况发生。另外,参赛者要写好姓名、系别、联系方式(外校参赛者要写好所在学校名),我们将密封装订评选作品。
4、比赛时限为2个小时,比赛时不得中途离场,但已完成作品的同学可以交给工作人员并离场,离场后不要在比赛场附近逗留、喧哗,以免影响其他选手进行比赛。比赛时请各位参赛者把手机关机或调成振动或静音。
5、文学交流会与写作大赛同时进行,地点在学院办公楼。由文学社负责人、经管系学生会学习部负责人主持,并请文学社与经管系学生会学习部成员做好对外校文学社参加交流会的接待工作。
6、比赛后期,由天心阁文学社成员及经管系学生会学习部派人评选参赛作品,地点为文学社开例会的1308教室。评选出获奖作品后,交由毛灿月老师评定获奖等级。
7、与外校的文学交流会所讨论的话题须事先决定,在讨论时希望各高校与会人员积极发言。交流会所得出的成果将公布在下一期文学社的《为了》杂志上。
八、工作安排
1、设点摆台人员、时间安排由天心阁文学社主编杨乐负责,必要时,需要
经管系学生会学习部工作人员协助摆台。
2、宣传横幅、海报由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负责。同时,天心阁文学社
宣传部应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申请活动资金由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负责。
3、摆台所需要的桌子、报名表、笔等物品由文学社与学生会共同准备好。
报名时间结束后,将名单交给文学社副社长朱家琪,再由其将参赛名单整理出来。
4、文学社外联部须在校内报名结束前一天做好通知外校文学社参加比赛及
交流会的工作。
5、比赛期间,院报、文学社记者站成员负责比赛及交流会现场拍摄和新闻
采写工作。经管系学习部以及文学社派人维持秩序。
6、比赛结束后,评审作品的人员、时间安排由文学社副社长刘益新负责,经管系学生会学习部须派人员协同评选作品。评选结果出来后,由天心阁文学社宣传部张贴喜报,外联部通知外校获奖人员。
7、奖品由文学社负责人以及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负责人准备好,待颁
奖晚会时颁奖。
8、颁奖晚会具体事项在评选结果出来后一个月内进行,经管系团学联合会
学习部继续与天心阁文学社合作。
备注:颁奖晚会具体策划在写作大赛获奖结果出来后一个星期内策划好,由文学社负责人及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负责人共同协商写好。
九、奖项及奖品设置
特等奖一名荣誉证书 + 100元奖金 一等奖两名荣誉证书 + 80元奖金 二等奖三名荣誉证书 + 50元奖金 三等奖四名荣誉证书 + 30元奖金 优胜奖六名荣誉证书 + 精美奖品一份
十、经费预算
备注:附:
湖南工院第十三届现场写作大赛及文学交流会
总顾问: 天心阁文学社社长 钟佑铭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部长 刘正果 总协调: 天心阁文学社主编 杨乐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助理 谭志平总负责: 天心阁文学社副社长 朱家琪
策划书撰写者:朱家琪、刘正果
天心阁文学社、经管系团学联合会学习部
2011年3月底
第五篇:《写一首诗》写作指导
谈谈《写一首诗》一课的写作教学
《写一首诗》是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我上这一节课时,正值南安市教育局中学教学常规检查组来校检查,检查组的成员之一听了我上的这一堂课,给了我较高的评价。现针对这一堂作文训练课,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
一、课前试写,加强作文教学的针对性
写一首诗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用书》在提到本单元的写作时,也只是说“要求学生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的,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个词——“模仿”,可见,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为了更好地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我让学生事先试写了一下,然后收上来,以便在教学时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训练。后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也正是由于这一课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可以看到学生诗歌写作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使得作文的训练指导更具针对性,也就较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作前指导,加强作文教学的导向性
1.写作要求,让学生明确
但凡写作,都必须首先仔细审题,注意作文的要求。在这一步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要写的是“所感、所思”,并认识到在什么状态下的“所感、所思”,通过分析,对引起“所感、所思”的状况并没有作太大的限定,重点是要写出“所感、所思”,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情感。了解了写作的内容、写作的重点之后,我指导学生注意作文的要求。这次作文的要求有3个:
1、情感要真切;
2、注意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3、最好押韵,要有一定的节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3条要求并据之写诗,一方面我以课文中的例子作说明,另一方面又以课外的诗篇作注解。例如,在讲到情感要求时,就提到郭小川的诗作,李白的诗篇,使学生认识到诗歌表达的情感真切,而且表达的情感浓烈的特点。在讲到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时,提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闻一多的《有的人》;在讲到押韵、节奏的要求时,还以《山行》作为例子。我觉得,经过这样的分析、指导,学生对作文的要求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了。
2.习作优劣,让学生体会
我结合学生前两天的练笔,让学生根据这三条要求来谈谈习作的优劣,并加以一定的指导。
习作一《珍惜时间》:时间啊,时间啊,/你是不要离开我。/时间啊,时间啊,/你是我生命的唯一。/如果没有了你,就没有了我,没有了人类。/如果没有了你,/就是世界的尽头了。
点评:情感不真切,矫揉造作,并且没有扣紧题目“珍惜”来写。
习作二《不回来》: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一样的开。/美丽的小鸟飞去不回来,/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点评:太懒了,把人家的歌词都抄过来了,这是剽窃!记住一句话,其实也是我们以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巴金的文章可以给它评上100分,而你抄了他的,也只能得0分!”
习作三《夜晚》:寒风四起,天上落雨,/寂静的夜里,/只有我自己。//时间溜去,/心中想美女,/就像老鼠爱大米,/老鹰念小鸡,/泥鳅爱淤泥。//解衣欲睡,/哇,忘了写日记,/一写写到十点几。
点评:押韵,也有一定的节奏,朗朗上口,但是修辞用得不够恰当,用“老鼠爱大米”来比喻“心中想美女”,不妥;再者,诗作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小小年级就想七想八的,不好!
习作四《噢,考试》:从邻家小姐姐的哭声里,/我认识了你。/以至于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恨你。//上学的第一天,/便遇见了你。/看着考卷上那刺眼的分数,/我讨厌你。//当我在题海中迷惘时,/我寻找着你。/你告诉了我我的错误,/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不足,/我怕你。//在孩子们好奇的话语中,/在同学们疑惧的眼帘中,/噢,考试,/我终于读懂了你。
同学们的反应:这首诗大家都说好,为什么呢?同学们认为,它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在这一个步骤中,让同学们根据习作的要求来评判自己的习作,来评判同学的作文,使同学们对诗产生了亲近感,使他们认识到诗歌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真情实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触动,产生了作诗的思想和渴望。为什么呢?他们从诗中看到了思想的流露,情感的宣泄。
欣赏品评完几位同学的诗作后,同学们就开始写起诗来了。这时离下课时还有15分钟多一点点。同学们都安静地写着,我也在巡视着看看同学们写了些什么。
三、平时辅导,加强提升素养的紧迫性
在讲这一节课之前,同学们对我说:“老师,你要不要当导演,事先给我们演练一下?”我对他们说:“按照进度上!”因此,在我教到这一堂课的时候,也正值上级领导来检查听课,我也没有因为上级领导的听课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教学十几年来,在公开课的教学问题上,我追求的是“真”,我觉得课堂上的“冷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到“冷场”就害怕!越是遇到突发问题就越是能显示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我几次公开课教学都没有在本班演练过,有一次还借班上课并荣获课堂教学评比三等奖。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实施的课程改革,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学会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一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修养,迎难而上。如果这样的话,以后公开课教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不启就发,所作的回答和教参一模一样!
我想,我们只有不断追求公开课教学的“真”,才能一方面产生进取的动力,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一方面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的“真材实学”,而不是一味地都在演戏!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会感受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正在你的带领下扬帆起航!
四、作后欣赏,加强作文教学的趣味性
在这一节课的最后3分钟,我让同学们欣赏了本班戴少宏同学在读了《一片槐树叶》之后而写的《归》。告诉同学们,由于他是模仿旧体诗写的,所以不提倡,但是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把它当作今后努力的方向:
花瓣纷坠思乡忧,/梦里恋花意沉醉。/今朝终踏归故土,/心中喜渗忧中透。/浪抚海岸击心碎,/稀花消落扑眼前,/顿觉此景边又生,/只因归乡人已非。/碎步小迈拾花视,/花萎似人时如梭。/风拂阵阵添忧愁,/心思旧人花飘泪。
一堂写作训练课就这样结束了,同学们还停留在美妙的意境的享受之中,诗意的浪花还在拍打着思绪。我不禁想起了两句诗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标也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的诗歌写作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实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会和实践,切实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写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实现“两个学会 ”: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教师学会教学,从而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以便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8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写一首诗(绵阳市实验中学
梁晓波)写作训练目标
1.表达真情:了解新诗特点,初步学习用诗歌表达真情实感。2.运用技巧:学习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写出诗味。3.体现形式:分行分节排列,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训练重难点:
1.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感动或启迪,要有真情实感。2.体现诗歌的形式,分行分节,基本押韵。
3.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教学过程:
导入一:相信吗?人天生就是诗人。因为,没有人不会感动,没有人没有梦想,没有人不想用最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没有人不想借助语言说出自己的所爱所感——艾青在监狱的小窗前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乳母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纪弦在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槐树叶子里,看到了故土家园的影子。游子深深的乡思从心田弥漫到纸上,于是化作《一片槐树叶》„„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你心中有一种激情涌动,当亲人的关爱拨动你的情丝,当生活的波澜触发你的感慨,当大自然的春华秋实、风霜雨雪引发你的思考,把你的所感、所思写下来,就是一首诗。
导入二: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山路边一朵花开了,你心有所动,想到了生命的可爱可敬,你把它写下来,这就是诗。如废名的《小花的信念》:“在山石组成的路上/浮起一片小花/它们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块的冷遇/它们相信/最后,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诗歌比其它文学样式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应当把生活中的感动和启迪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来,人生或许就可以多些诗心、诗情和诗的追求。
一、预备练习: ●指导:
1.请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摘抄出你认为的妙词,摘抄5个以上(妙词可以出自课下注释、课后字词积累)。至少运用其中5个以上的妙词写一段话。你所写出的这段话,要符合体现诗歌的形式,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训练要求,要有明确的中心。例:
秋风划过发际 / 落叶叱骂着枯死的瓦菲 / 我的心 / 在一瞬间破碎 /苦心经营的期盼 /
却只换来一句乌黑的再见 / 我不可思议地忸怩了 / 留下一地/ 凄苦的祝福
二、课外借鉴(促兴)
品味名家经典,汲取内容和形式上的精华为我所用,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阅读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分析并借鉴诸如语言词汇、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你一定会获益非浅。
祖
国
米哈依尔•莱蒙托夫(俄国)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战胜。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那两棵闪着微光的白桦。无论是充满了高傲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慰藉的幻梦。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但我爱——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我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它那大海似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看着那伴着口哨的舞蹈,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我爱乘着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惦念着自己夜间的宿地,迎接着
道路旁荒村中那点点颤抖的灯光;
(选自《莱蒙托夫诗歌选》)跨越自己 汪国真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不要给我太多情意 却无法欺瞒自己让我拿什么还你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感情的债是最重的呵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我无法报答 又怎能忘记
向上的路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总是坎坷又崎岖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真是不容易
仿佛春天 温馨又飘逸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选自《汪国真诗歌选》)
借鉴技法示例:文章结构上,用“我爱„„”形式来结构诗歌的主体,描绘祖国的形象。(《祖国》)
理由:这种句式便于直接抒情,用在节首,使全诗主体结构显得整齐,同时造成情感上一浪高过一浪的气势。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真挚热烈的爱。写作技法借鉴参考:①用词精当,精细而多变。②用排比、拟人描绘画面;③情感真挚充沛。
三、本次作文指导:
题目一:以“奋斗进取”为话题写一首诗。
要求:1.紧扣主旨,有真情实感。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3.基本押韵。4.不少于16行。题目二:母亲
要求:1.围绕“母亲”选材,感情真挚。2.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手法。3.不少于16行。
题目三:自拟题目
要求:1.任选题材。2.恰当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3.作到基本押韵。4.不少于16行。●指导:
题目一:以“奋斗进取”为话题写一首诗。
1.审题:这是话题式的作文,必须安要求紧扣“奋斗进取”这个话题来写,同时要结合你的生活感受来写。2.立意:“奋斗进取”就是你要写的诗歌的主旨,宜从正面立意,表达哲思即可。但要注意这个哲思不要写成口号式的句子。
3.选材:首先,要围绕主旨来选择具体的情绪:或思索、或乐观、或痛苦、或迷惘„„它可能来自生活中某个瞬间的见闻,或者来自生活中长时间的思索。其次,要围绕主旨来选择具体的形象来表现这些情感,或景、或物、或像。这些“形象”必须是清晰的、美的、新颖的。尽量要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描写来间接地传导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一平方丈”
4.结构:分节来写,节数不论。可以像《长城谣》一样长短不拘,句式参差,也可以像《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样基本整齐。在节内句式的划分上,可以将一个完整意思的长句划作两句,如席慕容《乡愁》中的: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也可以划作三句,如冰心《繁星》中的: 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5.语言:诗歌的语言讲究简洁凝练、形象生动。这里应力求通俗简炼,同时根据此题目需要,可安排一两句富于哲思的凝练准确的核心句。如汪国真在《是否》中的: 是否 你已把我珍藏
不然为何 微笑总在装饰我的梦 留下绮丽的幻想
6.拟题:题目一和题目三都需要完善题目。
诗歌一般要简短,形式多种多样,可为情感触发点,如“一棵开花的树”;也可以是一个没有实意的词或短语,如“可能”;也可以是描写句或直接抒情句,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四、学生写作
五、评改: 评改要求:
1.常规要求(格式、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语言)2.是否表达真情实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 3.是否行节有致 4.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5.是否有一些诗歌的意境
《写一首诗》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诗,首先献给母亲,因为对母亲的爱体会最深。本单元所选的几首现代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练、意境深邃,其中最能让学生体会深刻并产生共鸣的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因此本教学设计从献给母亲这个角度出发,通过感性的认识和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写诗的兴趣。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主要通过“写作引导”“初步品读”“拓展阅读”“试一试”等几个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和创作。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
二、写作引导
1、老师深情地朗读:
“母亲”,人间最美好的词语,最甜蜜的呼唤!她蕴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像种子隐藏在地心里。当我们极度孤苦无助的时候,在我们无比幸福欢乐的时刻,不经意地,她会从我们嘴里蹦出,就像芳香在晴空里或细雨蒙蒙时从玫瑰花蕊中散发那般自然。
“母亲”,人间最庄严、最圣洁的称呼!她意味着哺育的责任和爱的义务。譬如太阳是大地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热量哺育大地,用自己的光芒照彻大地,用海浪和溪水的音乐温柔大地的梦乡。
“母亲”,人间爱的使者,美的化身!她饱含着希望、爱戴以及人类心灵中所能包容的一切温柔、甘美和甜蜜。她是怜悯、慈悲、同情、宽容的源泉。她爱并被爱,她奉献爱的同时也传播爱的美德。世界因此而美丽。
2、我们每一个人都沐浴在母爱的阳光里,享受温馨的同时,感激的情愫便自然地漫上心头。母爱是如此美丽和高贵,我们怎样才能回报其万一呢?(学生谈回报母爱的种种方式)
明确:——爱,只有用爱来回报。把心里爱的情怀抒写出来,让母亲看到一个懂事的、智慧的你,这该是多么令人兴奋!
3、那写什么呢?要说抒发情感最热烈、最直接的方式,非诗歌莫属了。就让我们一起来写诗吧!愿激情洋溢的诗歌载去我们对母亲的爱和祝福,载去我们对母爱的景仰和赞美。在母亲生日或者母亲节的时候,把自己的诗献给母亲。
4、写作提示:不要认为只有诗人才会写诗。只要你有诗的情愫,用最简朴的语言,也能写出最精彩的诗歌来。
5、明确目的:当然,诗歌也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如押韵、重章叠词、锤炼词语„„但今天我们主要是体会诗歌的情感、想像。
三、初步品读
幻灯演示: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美丽的红色康乃馨,孩子一声轻轻的祝福,母亲一行灼灼的热泪。
母亲一行灼灼的热泪,流进孩子未垦的心田,孩子未垦的心田,萌动了爱的新芽。
(选自《新语文写作》)
简评:母亲节、康乃馨、祝福语、懂事的孩子、感动的母亲,而母爱则隐藏在幕后。诗歌开头用时间短语婉转地表示母亲节,不仅避免了语言直白的粗陋,而且阳光五月本身也给人佳节的温馨感觉;献给母亲的花,渲染了一片温馨的抒情氛围;诗末两行,仿佛能听到爱在滋长,比生命的乐曲更美妙。
四、拓展阅读(幻灯演示下面几首诗)
阅读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下面两首诗,仔细品味其中蕴藏的深厚感情。
2、思考:这两首咏母亲的诗,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挑出你最喜欢的一首或一句背诵下来。
母亲之歌
(俄)拉苏尔·加姆扎托夫母亲和母亲彼此相像,如山脉之间的重重海洋,高山与高山彼此相仿,我从碧空中向群山凝望。
层峦叠嶂依傍着雷雨,越接近山巅岩壁越陡峭,世上的山峰纵有万千,没有一座比得上母亲崇高!
无论我欣喜或是悲伤,你都是我可靠的山峰。
夜晚的星斗黎明的霞光,妈妈,全都被你纳入心胸。
如今,我凝视四面八方,到处都呈现你的形象。
你在百花盛开的大地,你在波光万顷的海洋!
大地难包容你的慈祥,天空容不下你的高尚,妈妈,我真觉得奇怪,你怎么能,怎么能走进,那低矮狭小的木板房?!
(选自《中外抒情诗歌欣赏》)
呵,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选自《舒婷诗集》)
五、试一试(任选一题)
你是否也可以试着写写诗,因为你自己就是一首诗。
1、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那么,父亲节是哪一天,你知道吗?与温柔、甜蜜、慈祥的母爱相比,父爱具有怎样的特点?让人联想到哪些物与景?
——山?海?
——严厉?深沉?磅礴大气?
请回想父亲在日常生活中为你做的点滴小事,感受其中爱的内涵,写一首歌咏父爱的小诗,用漂亮的字体,精美的装帧,作为礼物祝贺父亲的生日或节日。
2、写一首歌咏老师的小诗。
【教学探讨】
初中生写诗可以培养发散思维,培养联想、想像等能力,而且可以展示优美的语言,提高文学修养。在充分阅读示范诗歌的前提下从感性的角度去领悟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而不做太多的理论灌输,这样才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也更能激发其阅读和写作诗歌的兴趣。
⊙设计亮点
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真情地导入,在课的开始就营造一种诗的氛围,能让整个课堂和所有的语言都打上诗的烙印。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用风格和深度不一的范文引导学生阅读,能符合更多学生的审美习惯。作业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更多探索的空间和方式。
⊙专家点评
对初中生进行诗歌创作的指导,这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不多见,而且也无定法。本设计没有把诗歌创作的一些基本理论灌输给学生,主要是一种纯感性的认识和教育。可以想像学生在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约束的情形下文字的表达将是畅快淋漓的。教师语言也相当诗化,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创作。
我喜爱的一个戏剧人物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戏剧人物的形象、语言、行为、性格等方面做出分析。
2、在评价人物时结合具体情节,避免空发议论。
3、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出发,不必面面俱到。教学重点:
1、要从戏剧人物的形象、语言、行为、性格等方面做出分析。
2、结合具体情节评价人物。教学难点: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一点,写出个性化的评价。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你读过的剧本和看过的影视剧中,一定会有一些剧中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定会有一些人物赢得了你的喜爱.你能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二、同学小组间评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要说出喜欢的理由。例如:
“香姐”虽然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她变得十分乖巧懂事,她饿得实在没有力气了仍然“勉强支起身体”想要继续卖艺,直到“倒在地上”。当她爸爸用鞭子抽打她的时候,她一点也没有怨恨,而是替她爸爸求情。她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为饥饿造成的,而造成她一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东洋鬼子呀,可恨的东洋鬼子,夺了我们的家乡,抢去了我们靠着活命的田地”。香姐的命运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同情,据说在当时演出时有不少群众把这当成了真实的事件。
“青工”是这个街头剧中作者所着力塑造的一个主要形象,他具有高度的觉悟,是正义的化身。是他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夺下了“卖艺汉”手中打人的鞭子,和他扭打了起来。他认为:“我们都是一样穷苦的人,用不着谁来欺侮谁。”“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这种人吃人的道理!”他对香姐的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当“卖艺汉”认为是自己的命运不好时,他说出了根本原因:“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他所喊出的“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正是喊出了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
黄省三是个可怜巴巴的角色,他无权无势、拘谨老实,是个受欺凌的小人物。他在银行里整天抄抄写写,身体孱弱、疾病缠身,穷困潦倒。戏中,演他被解雇后走投无路,又回银行来乞求再雇他回来,遭到地位稍高于他的另一银行职员李石清奚落嘲讽,黄省三情急之下,撕开衣襟,要李石清朝他胸口赏一老拳,成全他离开这悲惨人间。那场运动结束后重新上演此剧,为效果逼真,导演特意安排一名十年来受迫害的演员扮黄省三,让一名十年来主要迫害别人、但又受别人迫害的演员扮李石清。哇,演出效果真好,人物都入戏了,表情动作真叫绝!正当黄省三极其绝望地撕开衣襟,李石清握着老拳,为增强凶狠效果,该演员恶狠狠骂一句“酸臭文人”,忽然,他发现不对劲:“黄省三”僵直地站着,张口瞪眼,一丝不动,眼里已无光泽——他瘁死了
三、小组小结评价人物的方法:
1、从戏剧人物的形象、语言、行为、性格等方面做出分析
2、结合具体情节评价人物,避免空发议论。
3、选择自己感受最深一点进行评价。
四、出示此作文的要求及目标
作文内容:在你读过的剧本(包括课文)和看过的影视剧中,一定会有一些剧中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定会有有一些人物赢得了你的喜爱。试从中选择一个你认为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以“我最喜爱的一个戏剧人物”为题,写一篇简单的戏剧评论。作文要求:
1、要从戏剧人物的形象、语言、行为、性格等方面做出分析。
2、要结合具体情节,避免空发议论。
3、可以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出发,不必面面俱到。
五、作文范文+ 示例一:请看“鸣鸣”是怎样在“默默”中惊人撼世的 ——我最喜爱的戏剧人物张鸣鸣
我不大喜欢电影,但《一个独生女的故事》看了两次。这部电影讲的是:主人公张鸣鸣原本也有一个幸福家庭,但因爸爸突然心肌梗塞去世,而张鸣鸣的妈妈本身就患心脏病,丈夫的去世给了她极大的打击,她的病恶化,住进了医院,从此不满十岁的独生女张鸣鸣担负起了家里所有的事情 „„ 你问我最喜爱的戏剧人物是谁?就是她——张鸣鸣。因为每次看都被主人公感动得眼泪鼻涕一起泛滥。为什么?
她是一个体贴的女孩儿
鸣鸣的妈妈病重,失去了劳动能力。新学期开始了,为了不让妈妈操心,鸣鸣没有跟妈妈提起任何关于学费的事。夜深了,万籁俱静,鸣鸣拿出自己攒了很久很久的钱(五角、一元、两元„„很零碎的钱),用这些钱,鸣鸣交了自己的学费。多体贴的女孩儿啊!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宁愿用自己积攒很久的零花钱来交学费,也不愿意让自己重病的妈妈操心。扪心自问,我们从不缺钱花,但我们是否做得到勤俭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多少同学一衣一食都依赖着自己的父母,且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与同学比吃穿,看到关于鸣鸣的故事,我们该认真地反思一番了吧?
她是一个懂事的女孩儿
鸣鸣过生日那天,正在住院的妈妈给了鸣鸣钱,让她给自己买个蛋糕过生日,可后来鸣鸣却给妈妈买了营养品,当妈妈问她是否买了蛋糕的时候,她回答妈妈:“外面买来的蛋糕摆久了吃了会拉肚子。”很让人感动的一个场景。我绝对相信十岁的鸣鸣也很想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也很想在生日那天吹蜡烛吃蛋糕,但她很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做。她已经失去了爸爸,她只想要妈妈快点好起来,跟别人的妈妈一样健健康康,我相信这是她唯一也是最大的愿望!
在我们的周围,很多同学还会在过生日时要父母开派对,要父母买双层蛋糕,要父母买高级玩具„„在这样的幸福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她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儿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妈妈突然犯病,呼吸困难。鸣鸣赶紧去拿氧气袋,可是老天好像有意考验鸣鸣——氧气袋用完了。看着被病魔折磨的痛苦不堪的妈妈,鸣鸣顾不得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披上雨衣,飞快的向医院跑去„„我不知道你看到这一幕时是否跟我一样泪流满面,但你一定看到了鸣鸣的勇敢。设身处地,我们能否在关键时刻能像她一样地坚强和果断呢?
十岁的鸣鸣——用顽强的抗争精神,默默地谱写了一曲震天撼地的生命交响曲。
简评:二中实验的方能能同学写的这篇单元同步文章本文条理清晰,列出三个小标题来写,使读者对鸣鸣的可爱之处一目了然。文中列举了电影中的几个生动的情节,故分析和议论均有依据,不空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单元作文.
示例二: 我 看 小 燕 子
“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还有一些嚣张;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叛逆,她还有一些疯狂„„”
相信你已经猜到了,她就是那个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还珠格格小燕子。
我爱小燕子,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像全国上下千千万万喜爱她的观众一样,是被她的青春活力所感染。我不知道一千个观众眼中有多少只不同的“小燕子”,我只知道,在我的心目中——
她,是一只古灵精怪的小燕子。她来自民间,在嬉戏玩闹中长大。她不会四书五经,却爱歪解诗词;她不会琴棋书画,却会跟人打架„„然而,神差鬼使地她进了皇宫。从此,她总能让乾隆皇帝乐得笑哈哈,总能把皇后娘娘气得吹胡子瞪眼(尽管皇后好像没有“胡子”),总能搞得老佛爷老人家哭笑不得„„戒备森严的皇宫竟也能被一个小女子搅得鸡犬不宁,怎能不叫人佩服?跳出剧情,回到现实,这种大胆创新、轻松幽默的风格也是从前古装电视剧中少有的。然而,就是琼瑶笔下的这只“小燕子”,轻轻松松地飞出了封建礼教的包围,穿着清朝满人的服装在荧屏上疯疯癫癫,活蹦乱跳„„她颠覆的不仅仅是剧中的皇宫„„
她,是一只情深义重的小燕子。尽管今天才和紫薇结拜为金兰姐妹,明天也可以替“妹妹”奋不顾身地去闯围场、见皇上;尽管当了“格格”,却跟“明月彩霞小邓子小卓子”打成一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尽管大大咧咧的她平时没少闯祸,但她愿意“一人做事一人当”,最难过的是连累了朋友们„„这样的一只“小燕子”,怎能不叫人肃起敬?
她,是一只嫉恶如仇的小燕子。“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本该是形容水浒英雄梁山好汉的,岂能用在一个小女子身上?不过,她的性格确实是如此。遇上恶霸欺负平民,二话不说就把他打个落花流水;“赶车棋社”的黑心老板、老板娘也栽在她手上;尽管皇阿玛是她最爱的人,但是非分明的她还是义不容辞地把香妃娘娘救出了皇宫„„她就是这样的“巾帼英雄”。
她,是一只自由自在的小燕子。就像小鸟热爱蓝天,不愿被人类禁锢在囚笼之中,小燕子永运是崇尚自由的小燕子,不愿被条条框框束缚;不愿失去自己的个性。大概,这正是“小燕子”这个名字真正的含义吧!
就是这样一只“小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飞进了我的心中。(指导老师: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