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育背叛者的回归

时间:2019-05-13 05:5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教育背叛者的回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教育背叛者的回归》。

第一篇:一个教育背叛者的回归

一个教育“背叛者”的回归

2010-11-10 17:38:5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跟贴 152 条 手机看新闻

这位“志愿者”今年41岁,有些发福。衬衫、西裤、皮鞋、领带,发型规矩齐整。16年前,他是一名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现在则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他所传授的内容也不再是语文,而是令很多小学教师

感到陌生的公民教育。

一辆银灰色轿车驶过南京市郊浦口区一条铺满黄褐色泥浆的路,停在一所小学校门前。

每隔几天,崔武总要抱着厚厚一摞“教案”,离开位于市中心的办公室,驱车穿过南京长江隧道,到这所乡村小学义务教书。

这位“志愿者”今年41岁,有些发福。衬衫、西裤、皮鞋、领带,发型规矩齐整。16年前,他是一名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现在则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他所传授的内容也不再是语文,而是令很多小学教师感到陌生的公民教育。

像往常一样,刚一见面,崔武就给老师们出了个难题。

“一个大梨摆在兄弟俩面前,怎么分才对?”

“哥哥应该向孔融学习,让给弟弟吃。”他自问自答,老师们频频点头。

“那如果哥哥和弟弟都特别想吃呢?”崔武蹙着眉,继续发问。“还是应该让给弟弟吃,这就是更好的让梨故事了,对小孩的教育意义更大。”一位教师似乎颇有把握,急着插话。

“不对!”崔武早有准备,“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利益纷争,有多少人真的肯扼杀自己的需要而去讲礼让呢?”

他又问在场的老师,如果采用哥哥切梨,弟弟挑梨的分梨方法,会不会更容易被兄弟俩同时接受呢?很多老师想了想说:“风度不够,但是蛮公平。”

“传统的道德教育过分强调义务,以为多讲讲无私的故事就能真的让人变得无私起来。”崔武向天一指,“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圣人,这就像空中阁楼。”

在这位律师眼中,公民教育的实质是重视个体权利意识的培养,而这与一味强调履行义务的传统“圣人教育”模式截然不同。

“从学习尊重自己的分梨权开始,慢慢学会尊重自己的财产权、隐私权,这就是一个小公民的养成之道。”坐在办公室里,崔武表情严肃地说。

在身后的书架上,与公民教育有关的书籍共有11本,崔武尤为欣赏其中一本名为《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的学术专著。他买了十几本放在抽屉里,碰到对教育感兴趣的客人就送上一本,“能拉回一个算一个”。

崔武的“对手”是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16年前,在江苏省东台市做初中老师时,他感到,教育的意义似乎就是“那些分数”。所有学生被分成两类——好学生和差学生。老师是绝对权威,一旦看哪个学生“拖班级后腿”,就罚站,罚蹲马步甚至罚跪。

“所以我就变成教育界的叛徒了!”他推推眼镜,自嘲道。

崔武自学了整整5年的法律知识,并通过司法考试,转行成为一名律师。但投身法律后,他同样面临困惑:一些委托他代理案件的群众,还没开庭便因为私人利益而分崩离析;一些涉及政府利益的案件,法院根本不接受诉讼申请;一些经媒体曝光的案件,上网不到3小时便被一删而净。

经过深入思考,他开始将问题的源头指向公民教育。

“法治社会的前提是公民社会,如果人人都珍惜自己的权利,并且拥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与能力,公权力还会如此不受制约吗?”崔武抬高了语调,“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问题,就是教育臣民还是教育公民的问题!”

2009年3月,“叛逃”教育多年的崔武试图“回归”。他搜集了南京市50所重点中小学的联系方式,然后购买了信封和邮票,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将题为“合作建立公民教育基地”的信件寄往每一所学校。最后,只有以继承陶行知先生办学理念而闻名的行知小学校长杨德清一人给予回复,但这颇为惨淡的结果仍然令崔武兴奋不已。

“专制国所需要的公民,只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崔武一字一句地诵读出这番话。

“这可不是我说的啊。”崔武得意地挤挤眼睛,“这是陶行知早在1919年就提出的公民教育理念!”

事实上,中国的公民教育课程,的确曾在“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教育实践中长期开设,直到1948年后开始从课程体系中逐步退出,被政治教育取代。

早在1988年,时为师范院校学生的崔武就曾慕名来到南京的陶行知纪念馆,他至今还清晰记得博物馆里留存的陶行知名言:“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要做一品大百姓”。

“可惜最终的结果却是,我们培养圣人,培养状元,培养英雄,唯独没有培养大百姓,所以传统教育下的学生要么有依赖人格,要么有专制人格,要么有暴力人格,唯独缺少公民人格。”崔武说。

行知小学杨德清校长视崔武所致力的公民教育推广为“一种教育价值观的回归”,而崔武也常引用陶行知的说法,“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

2009年4月,养成的第一课依然与分果有关。课程主题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对一个苹果的分配方法,而老师只能做游戏的“监督者”而非“参与者”。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决定用写明推荐理由的投票方式决定这个名为“正义之果”的归属。

崔武发现,在全班27张选票中,有13张投给了学习最好的李苗同学,而其他被推荐人的当选理由也大同小异。

崔武拿起了一张写满了推荐理由的小纸条:“张彤小同学是唯一一个把票投给自己的人,她的理由是:我每天都认真打扫教室卫生,我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到教室就擦窗户,然后再收拾书包。”

“同学们,我们分的苹果叫做正义之果,而不是学习成绩之果,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争取,大家怎么没像张彤同学那样自我推荐呢?” 崔武注意到,在场的同学或遗憾或恍然大悟,而在课后老师们的培训心得中,他读道:“学会投票并不难,难的是培育孩子们的权利意识”,“我们过去的人才培养价值观太单一”。

“这就是功民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价值观分歧。”在课后的教师讨论会上,崔武再次借用陶行知的名言,“要知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呦。”

说罢,崔武形象地晃了晃手中的苹果,老师们一阵捧腹。

“崔律师教学方法多变,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杨德清校长说,崔武还专门创作了一篇新三字经,共分为价值、宪政、维权、结社、行知、民主、为政、责任八篇,如今已在学生中口口相传。

“多谋略”三字也频频出现在同事对崔武的评价中。据助手林红燕回忆,崔武曾在法庭上以文言辩护词替拆迁户辩护,引得法官直呼“佩服”。在崔武的书柜上,摆放在最显眼位置的书籍是十余部兵书,据称,他可将《孙子兵法》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

不过,在一些同事眼中,崔武虽有才华,却往往“用得不是地方”。2005年,他创办名为“民告官”的网站,专接百姓状告政府的棘手官司,其间,他曾帮助中国矿业大学一位教授状告徐州市六大行政机关,还在报纸上撰文疾呼,“如果市长行政只满足于批示,那这样的市长,小学生都能胜任了!”

“显而易见,这种官司吃力不讨好。”同事评价道。

林红燕告诉记者,在致力于公民教育推广的事情上,崔武的“才华错位”尤其严重。

在致信各校校长之前,崔武曾推掉手头的两个重要案子,闷在办公室里半个月,草拟了一份《公民教育管理章程》,三万多字的草案,共计八章四十四条。

“搞公民教育的人,自己首先得是公民吧。”崔武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嘛!”

渐渐地,崔武发现,学校的某些地方的确在悄悄起着变化:原来在教师大会上,只有领导席上放茶杯,现在则遵循一人一杯茶的原则;凡学校公共事务,校长只占有七分之一的投票权(校长委员会共有7人);学校会定期开展“跳绳满分与学习满分一样棒”的“更新教师观念”活动;每一位教师的办公室门口设有卫生监督牌,由学生轮流评议打分,并作出公示。

尽管在制度改良方面成果不小,但崔武觉得“问题也不少”。比如,虽然设立了教师办公室卫生评分公示制度,但校领导的办公室常年满分;很多班级尽管成立了公共事务促进社,但学生们仍习惯由老师引导讨论议题;学生们虽已张口就是“小公民”,却仍然分不清“公民”与“人民”的差别。

“这就是现实。”崔武沉默半晌,说道。

对于崔武来说,更大的现实是公民教育在初、高中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

他告诉记者,尽管公民教育早已提上政策层面,但从推广的效果看,公民教育的普及仍多集中在小学阶段,很难进入初、高中领域,“这是因为公民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在今年年初的大学同学聚会上,崔武和仍然坚守在教师岗位上的昔日同窗聊起自己的近况。

“我也回归教育啦,在做公民教育的普及。”崔武说。

“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什么教育?”同学问道。

“这就是现实啊!”崔武重复着同样的话,只是语气加重了很多。

第二篇:回归课本,追求一个实(最终版)

回归课本,追求一个“实”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感悟

2012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学校组织的课堂诊断中,我进行了《分数初步认识》的一次试教。教学片断

出示喜洋洋与美羊羊分苹果,可乐,披萨饼的情境图 师:4个苹果怎么分给两只羊? 生:每只羊2个。师:2瓶可乐呢? 生:每只羊1瓶。

师:分东西时,我们应该做到什么? 生:平均

(师板书平均分)

师:1个披萨饼该怎么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生1:每只羊分得半个。生2:一半 ……

师:把你手中的圆当作饼,折一折,分一分,找到其中给美羊羊的那一份。(生动手操作)师:把一个披萨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披萨饼的一半,这一半该用怎么样的数来表示?

生:二分之一

师: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师:一起观察大屏幕(电脑动态演示分饼的过程)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饼的二分之一的? 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师:另一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师:饼有二分之一,那下面这些图形的二分之一你能找到吗?如果可以请把它的二分之一用斜线画一画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操作,交流反馈)

师:观察这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如果不能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师:那请你判断下面的图形,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与上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重复)师:如果青青草原又来了两只羊,这1个披萨饼又该怎么分,美羊羊这次得到了这个饼的多少? 生:四分之一

师:请你拿出长方形纸,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把它表示出来。(学生操作,交流反馈)

感悟一:回归课本,返璞归真。

走上三尺讲台已经第六个年头,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数学课的“根”究竟是什么。是精彩的故事情境?华丽的图片衬托?还是实实在在地抓基础?

课后评课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她指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回归课本,认真钻研教材,简单设计教案,轻松学习知识。

静心想想上课的片段,课堂一开始给学生呈现的东西太多,华丽的图片已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掩盖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其实只要同一样东西——披萨饼,在数量上稍做一些变动,完全可以引入课题。

再次翻开数学课本,细细研读《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呈现的两个例题,我发现第一个例题是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通过“分月饼”的情景来认识“二分之一”的过程;第二个例题是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折一折,找到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来认识“四分之一”,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折法,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含义。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再细细分析课后的练习题,其实课后练习是对例题一和例题二的综合应用,让学生通过涂和写进一步巩固“几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不论一个怎样的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课后我一直在想其实数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数学课不能仅仅是有“味道”,更要有“营养”。回归课本,追求一个“实”,还数学课堂的本真。课前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和练习,呈现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真真切切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情确定实实在在的教学目标。立足课堂,实施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面对生成,运用实实在在的教学评价,追求实实在在的数学课堂。

于是根据对教材内容的重新解读,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出示喜洋洋与美羊羊分披萨饼的情境图

两个披萨饼分给两只羊怎么分?两个呢?该怎么分?(分东西应该平均分)一个呢,还能分吗?每只羊分到多少?

请用手中的圆代替披萨饼,折一折,再用彩笔用斜线画一画,哪一份给美羊羊?每人分到多少?(半个)怎么表示? 1.认识二分之一(1)操作演示

一起看老师手中的圆,仔细观察,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圆的二分之一的?(教师一边操作,学生一边说)(2)教师一边书写,学生一边说。(3)请学生一边书空一边说。(4)让学生一边折一边说。

(5)个别交流,说二分之一的含义

2.判断题(下面图形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3.折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 4.交流反馈(呈现学生作品)

第一组:全部是正方形纸,全部表示的是四分之一。第二组:不同的图形,相同的分数 第三组:相同的图形,不同的分数 感悟二:重组构建,灵活高效。

原本分数的大小比较原本是分数初步认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在第一次试教收集学生作品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时,我发现让有不少很好的错误资源,学生出现了不是四分之一的分数。课后我想为何要把学生限定在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上。图形可以不同,分数也可以不同啊!于是我对例题二和三进行了整合,放手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图形,折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在反馈交流时,我完全可以有目的地收集学生生成的作品,实现三个教学目的。

第一组图形的呈现,都是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明白分数的含义,虽然折法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第二组图形不但折法不同,图形也不同,但是任意一个图形只要平均分成了四分,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四分之一(为分数的意义单位1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第三组图形的呈现,其实就是例题三分数大小的比较第一步,借组图形,直观形象的经历分数大小的比较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为进一步分数大小比较奠定了基础。

对例题二和例题三进行组合,这一次小小的灵活改动,很顺利地实现了两个例题的教学目的,不但给我学生呈现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材是编者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使得教学过程有序高效地进行。但返璞归真,回归课堂,追求实在的数学教学绝不是画地为牢、裹足不前,绝不是我们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按部就班,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有些时候,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对教材灵活地进行重组,对教材进行一些扩充,一些开放,使得数学课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做一个教材的再创造者而非复制者。

第三篇:语文教育的回归

语文教育的回归

通过第一模块的学习,让我感到《语文新课标》定位更为全面准确,语言表达更为清晰明确,课程目标更具适切性,教学实施更具可操作性。《语文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回归,即弘扬母语教育传统,凸显语文时代特征。

《语文新课标》更加注重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读书积累,重感悟体验,重书写训练。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写字的重要性,降低了第一、二学段的写字量的要求,提高了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明确“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各个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要做到天天练字。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而可见新课标强化主流意识渗透,同时还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关注学习方式的推新。

总之,新课改使语文教育更加适应时代的变化,在方式、方法、观念等方面都进行的相应的变革,以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四篇:回归本位教育

回归“本位”教育

邵 明 祥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有过彷徨,也有过收获,但我们更多的是在反思。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拓宽认识,提高成绩,发展能力呢?鲁迅先生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说过:“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我将之引申过来,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回归“本位”,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和实践: 1.强化知识“本位”

知识本位,即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唯书本论,课本上有什么我们就只讲授什么,应该既加强知识间纵向联系也要进行横向比较。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改动,为知识教学和学生的知识架构服务。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6和例7,这两道例题中都包含有两个小题,但这两个小题在教学时总是感觉不是很流畅,于是我把其中的两个第一小题与两个第二小题重新进行了组合,并归结为被除数中有0的除法竖式和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占位两种类型,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对于课本上没有明确命名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命名,只要利于学生理解就可以。如:在四年级我们学习统计图时,有一种初始值与其他每格代表的数据不一样的统计图,学生在叙述起来总是觉得别扭,于是我把它称之为“压缩式统计图”,对于这一点我已经与人教社的丁国忠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也给予了认可。2.落实课堂“本位”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一节好的课堂不是热热闹闹,而是实实在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因此,我在确定教学密度时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并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这时就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补救措施,因材施教,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对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很重要,后面我还要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个小案例。3.突显学生“本位”

学生本位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法都离不开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智力水平等,是我课前、课中、课后都要考虑的,课前进行预设,课中进行实施交流,课后进行回顾反思。

另外,教学中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因,使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在每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我都要学生经历一个“报标、论标、修标、验标”的过程,让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最后的考核成功感。还有对于作业处理,我一直采用“老师我不会”这种方式,学生对于不会的作业只要写上这五个字,就算合格完成,这样老师可以获得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反馈。4.健全教师“本位”

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应该能有效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非常喜欢你的时候,一定会特别喜欢上你的课,当然,这个“亲”的缘由肯定不是靠表面上甜言蜜语“哄”得学生开心,也不是靠简单的小技巧、华丽花哨的表演吸引学生眼球,更不是天天挂在嘴上的“我都是为你好”,而是老师所具有的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我们小学数学界有许多名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条小学数学教学的阳光大道,如:素有南许北徐之称的许卫兵、徐长青老师提出了“简约数学教学”,华应龙老师提出了“容错教育”等,但我要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拿来主义”不可取,我们要学会“悟”,悟出这些名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对于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恰当运用、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潜心钻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羊肠小道”。5.合力教育“本位”

教育过程我的理解是无形在有形中游走。单纯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合理的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是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工作中,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获得成功,我们常说的“人熟是一宝”就是这个道理。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个我真实的教育案例《一次善良的暴力教育》。(略)

以上是我自己对于“本位”教育的一些浅显理解与做法,有许多片面之言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同仁们谅解并给予指正,谢谢!

第五篇: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离孩子近些,离真正的教育也就近些》之感悟

李村小学朱红丽

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值此周末拜读了张志勇厅长的这篇文章,尤其是关于“四个考虑得远一些”、“三个利益的统一”、“三个负责”、“四个竞争力”的解读,感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了很多错误的意识。

教育以学生为本。当代的教育已经转型为服务型,家长和社会的口碑是学校立身的保障。我还拿自己上学时教师的标准来实施教学,也就是说我认为教师义务仅仅是教授,学生的成绩就是教师的成绩。虽说自己今年是上岗第三年的教师,但还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所以自己并没有把时间分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正如张厅长所说,学生时代的学生的其他素质包括人格、道德、创新等的培养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期,老师干的是良心活,学生的一生我们耽误不起。教师不直接创造物质和精神成果,而是通过学生的成才来间接创造。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孩子不能只看短期目标,即学生现行的成绩,这样的话,学生小学时代的成绩是优异的,但是教师们能保证中学,大学和社会上的成绩都是优秀的吗?不能。教师要高瞻远瞩,以长远目标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生活的本领,教师的劳动成果才能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肯定。以后自己要转变态度,成绩与能力并重为目标,努力朝素质教育发展。

其次自己一直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可是四个月来,似乎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上课经常说话甚至扰乱课堂教学的学生对自己有一种不服之气,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只记住自己对之的批评教育而继续不完成作业等等。我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张厅长的这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我应该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孩子们,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教育。一个微笑可能温暖了在学习中迷途的羔羊,一个眼神可能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一次真诚的一对一的谈话可能感化了一颗倔强的心灵。教师都应该向许三多学习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下载一个教育背叛者的回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教育背叛者的回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教学要回归本真

    教育教学要回归本真 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易以思,回归本真 “和易以思出自《学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学就是要追......

    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本质

    回归教育的本质 初一年级王志伟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林格老师的教育理论专著《教育是没有用的》。书中的观点可谓独辟蹊径、精辟独到,对教育的本质......

    让教育回归“本真”2

    让教育回归‚本真‛ 灵动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是课堂艺术的享受!课堂教学艺术又来自于丰厚的底蕴和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校长负责制的逐步强化,一些学校甚至实行了校长、书记同一人的集权,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基本靠领导的印象,教育民主的气氛......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回归教育常识》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应学校要求读了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全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

    探寻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主业

    案例描述: 探寻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主业 ——綦江区课堂教学五步督导法案例 根据年度督导工作的整体布署,督导组一行人将对綦江区陵园小学的课堂教学进行督导。通过历年上报信息......

    以人为本 让教育回归本真

    以人为本 让教育回归本真 【摘要】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根源仍然是教育的发展不够充分,尤其是优质教育的资源不充足。面对问题种种、乱象环生,作为教育人......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范文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新闻也要回到常识和原点。于是,有了我们诸多关于教育常识的系列调查和分析报道,我们试图以关键词为经,以报道为纬,织起‚教育‛这张网。 实践证明,每一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