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创新纲要
作文创新纲要
一、立意的创新(确定中心)
1、化大为小,以小见大:通过颇具代表性的小事件,来反
映当今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社会关注的主题。
2、深入挖掘,平中见奇:要透过平常的生活,从平凡小事
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感动。对一件事多想想为什么:他、她、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3、另辟蹊径,凸现个性:对过去写过的、看到过的事例运
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避开一般同学的立意,巧妙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立意,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
4、大气磅礴,意高为峰:在文中充分体现你对人生的使命
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多问“为什么,怎么办”,而后深入思索。
二、材的创新(选什么事例来表现中心)
1、只选新的,不选旧的;——着眼当代,紧贴现实。
2、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从自己的生活中找材料,写身边的人和事。
3、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写熟知的小事,大事把握不了,不要高谈阔论。
4、只选深刻的,不选肤浅的;——事情中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5、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泛的;——要有具体的情节(什么
人在做什么事),不要通篇叙述、说教、分析道理给读者听。
6、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有趣指的是吸引人,不一定全是乐事,可以是感动人的事。
7、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避开一下了就能想到的材料,可以列出来,挑选新的事例。
三、体裁的创新(用什么文体来表现中心)
常见的体裁 文艺文:散文、小说、寓言、戏剧、故事新编、科幻作品。
实用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应用文:书信、日记、启事、合同、诉状、产品说
明书、诊断报告、打电话、新闻报道、节目实录、论坛贴子等。
四、构思的创新(文章的思路:到哪一步写什么内容,哪
里运用什么写作技巧)
(一)开头的方式:
1、点题式——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开头第一句就点文章的题目。
2、交代式——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大要素”。
3、描写式——或描写人物外貌,或描写动物外形,或描写建筑外观,或描写周围环境。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
4、设问式——开头就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注意,或激发读者思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5、引用式——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
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等等。
6、抒情式——开头直抒胸臆,以情感人。
7、倒叙式——从事情的结果写起,引人入胜,再回过头来叙述事情的原因和经过。
8、修辞式——运用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9、故事式——文章一开头就进入所编写的故事。(适合于小小说)
10、题记式——用一句话对题目加以解释,提示人生哲理,即文章的中心。
(二)中间如何构思:
1、片断组合法——就是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
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可用小标题式。(众星捧月)
2、虚实相映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
3、对比反衬法——是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一起,对比烘托。
4、彩线串珠法——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5、尺水兴波法——把事情的情节写得得引人入胜、起伏曲
折。常用技巧:“巧设悬念、巧设误会,巧用抑扬、疏密相间、铺垫渲染”等形式,形成起伏的波澜。
(三)结尾的方式:
1、自然式——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
2、照应式——结尾或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
照应,收拢全文。
3、引申式——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
4、抒情式——结尾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5、评价式——结尾对人物或事物进行总结、评价,表达作者的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
6、引用式——引用诗歌名句,染上艺术色彩,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在内容上又深化了主题。
创新技巧:结尾的创新,我觉得最好来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
那么,怎样去营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呢?
1、想象。想象是作文创造的灵魂。
原则:想象奇特又合情理,夸张、联想到位而不过头,反弹琵琶要自圆其说。
2、多看看《微型小说》。
五、拟题的创新
(一)修辞法
1、比喻——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守住心灵的契约》
2、夸张——以“挫折”为话题:《你别把我看扁了》 《世界很小是个家》
3、反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是谁?》/《阳光不也是很活泼吗?》
4、设问——以“效率”为话题:《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 《我今天做了什么?》
5、借代——“关注生活”话题:《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代指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
6、对偶——以“环保”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
7、拟人——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
8、呼告——以“书”为话题:《别了,漫画书!》。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给生活加点苦吧!》 以“亲情”为话题:《爸爸,再给我一点爱》
(二)引用法
1、引用诗句 :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2、引用流行歌词: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 《都是答案惹的祸》/《走过去,又是一个春天》/《风雨之中昂起头》
3、引用名句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三)扩展法——以风为话题:《寒风暖意》《那阵风刮过以后》《寒风,冷吗?》
(四)悬念法——《风吹出了......》 《风从哪里来》 《那天,我发现„„》
(五)想象法——《假如风有颜色》《我制造了一种风》《我坐在风的尾巴上》
(六)反常法——《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 《珍惜你的痛苦》、《往事并不如烟》
(七)符号法
1、数学符号—— 恒等式: 《天赋+努力=成功》 不等式: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成绩≠素质》
2、标点符号——以“关注生活”为话题:《生活——???》(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
第二篇:学校贯彻纲要创新工作
深入学习《纲要》精神,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为全面贯彻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校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在本学期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大力宣传发动,掀起春季学习高潮
1、通过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迅速掀起春季学习高潮,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2、组织全校领导干部开展集中听评课活动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干部听评课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干部听评课制度,用制度来规范领导干部听评课行为。校长每周听课不少于8节,其他领导干部不少于4节。充分发挥好学校领导听评课的作用,坚持领导干部集中听评课活动与推门听课相结合,面向全体教师、面向所有学科,通过随机听课,了解掌握了学校日常课堂教学情况,获取了学校课堂常规管理的第一手资料,掌握了教师课堂教学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情况,为优化课堂教学管理奠定基础。上学期我校三名参加“同课异构”比赛的教师全部获区片第一、二名,本学期又有三名教师代表镇教委参加“同课异构”比赛;坚持集中听评课活动与汇报课活动相结合,通过听汇报课,评汇报课,帮助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克服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坚持集中听评课活动与“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研究相结合,注意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指导打造高效示范课,促进课堂教学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坚持集中听评课活动与课程实施相结合,利用听评课活动,深入了解地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及音体美薄弱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指导教师按照课程理念教学、落实课程标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以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在全校持续开展“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
1、通过开展普通话诵读、规范汉字书写、教学课件制作、说课、课堂教学等五项活动,促进教师普通话、汉字书写水平不断提高;调动教师研究与设计网络课程及多媒体课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技巧,提升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和提高,带动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树立、培养、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辐射作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营造教师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落实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深入实施我市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今年将有三名班主任参加全市班主任轮训工作,一名班主任参加优秀班主任培训班,至此,我校班主任全部完成培训任务;突出加强优秀班主任的培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全面提高班主任整体素养和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大力提高班主任待遇,在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职称评聘、工资发放、岗位聘任中,主动向班主任倾斜,今年向市、镇、校级优秀班主任发放奖励500、300、200元。
三、强化课程实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健全学习课程理念制度,强化课程实施措施,坚持让全体教师深刻了解课程理念,注重通过会议、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及时全面地向师生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使每一位师生
明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及课时数,重视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建设,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浓厚育人氛围。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科目,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与音体美等课程,没有随意增减周课时数的现象。按照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以及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齐开足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有课程开发计划,有一定数量的学校课程,内容有特色,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
四、认真组织学习四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市领导干部会议暨班主任表彰会议召开后,学校立即召开了专题工作会,积极主动做好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宣传工作,通过校园网、橱窗等有效形式传达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要求,将三级《教育规划纲要》印发至各年级组,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并积极开展学习和讨论。同时学校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供教师学习。认真做好“三结合”,确保贯彻落实取得实际成效:结合学校“十二五”规划,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水平为根本目标,制定学校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结合校本培训活动,精心制定学习实施方案,对每一次学习活动做到时间、内容、地点、人员安排四统一,将各项学习活动落实到细处。目前,已经统一组织学习四次,教师记学习
笔记近2000字,写学习体会一篇,组织演讲一次,根据四级教育工作会议制定工作计划一份;结合学风、教风和校风“三风建设”活动,通过“争当学习标兵”“岗位奉献活动”、“八比四评”等形式,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在师生员工中掀起创先争优的热潮。
五、加强教师、学生管理工作
以教体局会议为指导,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核心,按照“全面规范、突出重点、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加强学校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切实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范畴、细化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常态管理机制,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加强教师管理,建设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完善教师出勤、教学常规、培训、教科研等各项管理考核细则,建立教师业绩考核档案,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工作表现、工作成效的过程性考核。完善班主任管理措施,加强班主任考评管理,建设精干高效的班主任队伍。推行学校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制,细化任期目标和岗位职责,落实领导干部兼课、听评课、包组包班等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发挥干部带头教学、带头教研、带头管理的示范作用。坚持各类考评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坚持绩效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职称评聘、工资发放、岗位聘任“五挂钩”,形成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在广大干部教师
中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干部教师队伍。
2、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在学生管理中,建立各个年级的学生成长阶段性目标体系,细化“学生一日常规”,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抓了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学习常规、上下楼梯、纪律等五方面管理。
第三篇:深圳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纲要范文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深圳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纲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26日
深圳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纲要
为进一步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广东省有关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形势与任务
住房乃民生之本,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事关民生幸福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必须提升至战略与政治的高度予以重视。
近年来,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初见成效,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人才安居工程由点到面逐步推开,住房保障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实施,住房保障工作的重心已由“解困型”向“发展型”转变。
但是,我市住房保障仍然面临土地资金紧缺、供需矛盾突出、存量住房作用未有效挖掘、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随着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住房保障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正视困难,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切实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将我市住房保障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既是中央和广东省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指导思想、改革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遵循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适度保障原则,立足市情,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妥善处理住房保障与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形成政府和市场的联动效应,推动我市住房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思路。
一是保障对象从户籍低收入家庭扩大到户籍无房家庭,以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解决户籍无房家庭住房困难;二是保障范围从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向非户籍住房困难人才家庭延伸,以公共租赁住房、租房补贴解决非户籍人才家庭住房困难;三是创新保障性住房产权管理模式,由政府直接投资与运营转变为政府与社会投资并举、政府与企业运营相结合;四是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筹集方式,由新供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住房转变为盘活存量土地、城市更新配建和利用地铁、公交场站集约节约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为主建设保障性住房;五是创新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整合资源,明确分工,由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全市统筹协调、各区属地管理以及企业分类分层次管理。
(三)总体目标。
优化住房保障的建设、管理、准入、分配、退出和协调机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政策,形成新时期具有深圳特色的“多渠道、分层次、广覆盖”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率先打造以宜居宜业、民生幸福为特征的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努力建成住有所居的全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示范城市。
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市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套数的比率由25%提高到35%;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户籍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率(含实物配置和货币补贴)达到70%,其中户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率达到98%;非户籍住房困难人才群体住房保障率达到80%。
三、改革创新的基本内容
(一)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建立和完善“租售补”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方式。
在全面实现户籍低收入、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定位、土地承载力、财政承受能力、产业升级以及结构调整等因素,将住房保障对象从户籍低收入家庭扩大到户籍无房家庭,从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向非户籍住房困难人才家庭延伸。
建立和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为主,以货币补贴为重要补充的住房保障方式,合理确定“租售补”比例关系。探索租售转换机制,缓解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压力,兼顾住房消费习惯,促进住房保障与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
减少直至停止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供应,逐步建立安居型商品房配售体系;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将廉租住房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以租为主;在实物配置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采取货币补贴方式,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存量住房,满足不同住房保障对象的多样化需求。
(二)科学制定租售价格与货币补贴标准,引导合理住房消费。
保障性住房租售价格应当参照商品住房价格以及社会其他存量住房价格,综合考虑保障对象承受能力,实施差异化的租售价格。建立租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渐引导树立以租为主的住房消费理念。
针对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和其他住房困难家庭出租的公共租赁住房,分别按照市场租金的10%以下、30%至50%、50%至70%确定。
货币补贴标准应当综合考虑保障对象收入、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价格、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针对户籍低收入、低保、人才等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不同的货币补贴标准。
(三)建立轮候制度,实现常态受理、以需定建。
建立保障性住房轮候制度。对符合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统一纳入轮候库,分类轮候,分批解决。轮候顺序依照取得本市户籍、缴纳社会保险或提出申请时间的先后等因素确定,对残疾人、抚恤定补优抚对象以及人才等住房困难家庭,予以优先轮候。
建立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轮候管理信息平台,实行住房保障申请常态受理。轮候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实现保障性住房阳光分配。逐步缩短轮候时间,力争将轮候时间控制在3至5年,形成合理、稳定的住房保障预期。
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的制定,应当参考轮候库采集的住房需求信息,提高规划及计划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实现以需定建。
(四)建立诚信申报、动态核查机制,严格准入与退出管理。
建立诚信申报制度。申请人应当如实申报相关信息,并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资格审核和动态核查,对弄虚作假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或骗取货币补贴的,除依申请人承诺实施失信惩戒外,还应依法严肃查处。整合全市户籍、住房、收入、资产、社保、学历和职称等信息,建立互联互通的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降低行政审查成本,提高资格审查效率,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开、公平与公正。
加强保障性住房使用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未按合同约定使用保障性住房或存在转租、转售等违法违约行为的,严格退出管理,同时作为不良行为予以记载、公示,并告知当事人所属单位和征信机构。
(五)严格保障性住房产权管理,建立内部流转机制。
实行保障性住房有限产权制度。保障性住房在规定年限内不予批准取得完全产权。对已售出的经济适用住房,达到规定年限经批准取得完全产权并转让的,政府收取不低于50%的增值收益。
逐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内部流转机制,实行内部循环、封闭运作。对新售出的保障性住房,买受人需转让的,应面向在册轮候家庭出售。
(六)深度挖掘存量土地潜力,盘活存量住房资源。
落实土地储备制度,优先单独列出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指标、明确空间布局和具体地块,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严格执行新供商品房用地和城市更新项目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规定,充分利用地铁、公交场站集约节约土地综合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
在符合规划原则下,鼓励单位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纳入全市供应计划管理,优先面向本单位符合条件职工供应;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等,由政府直接配建或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用工单位或者园区其他单位符合条件的人员出租。
鼓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利用非农建设用地和征地返还用地等存量土地,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投资、建设和运营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公共租赁住房。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纳入政府统一监管并按照政府指导租金出租的公共租赁住房,政府指导租金与市场租金的差价由政府予以适当补贴。
研究探索通过征收、租赁、收购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集资房、“城中村”自建房,或没收违法建筑等方式,拓宽保障性住房筹集渠道。积极采取“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引入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规范出租屋管理等措施,不断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
加快历史遗留政策性住房房改审批及产权登记处理工作,加大清理盘活机关事业单位自建住房及其他存量住房力度,提高存量住房的使用效率。
(七)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加大市、区财政性资金投入,明确财政预算中投入住房保障的资金比例,每年安排不低于土地出让净收入10%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有效途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将我市纳入国家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在优先保障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
利用政策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可面向经认定的重点企业出售。企业持有的公共租赁住房,只租不售,用于解决本单位职工的住房问题。
研究建立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平台,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及相关配套商业设施保值增值的新途径,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维护、保养、运营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八)提高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品质。
新供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应当尽量安排在周边配套较成熟、公共交通较便捷的地区;已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区域,应当加快交通、生活、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户型限制)坚持适度保障原则。保障性住房应功能齐全,结构合理,以中、小套型为主。按照三人及以下、四人及以上家庭人口结构分别配置建筑面积为65和80平方米左右的安居型商品房;按照一至两人、两至三人、三至四人、四人及以上家庭人口结构分别配置建筑面积为35、50、65和80平方米左右的公共租赁住房。人均住房保障基准建筑面积按照不低于15平方米配置。以职工集体宿舍形式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
在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行代建总承包、大标段招标,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进度。以转型发展、低碳发展为导向,逐步实行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新建保障性住房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实行一次性装修,按规定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普遍采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技术。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强化质量责任终身制,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品质。
(九)引入市场机制,提升保障性住房管理效率。
根据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筹集渠道的不同,采取政府直接管理、产权单位自主管理、引入专业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推行单位住房保障专员制度,强化单位住房保障专员在保障性住房管理中的作用。
建立全市统一的保障性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全面掌握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努力打造保障性住房“智慧社区”。制定保障性住房管理和服务标准,引入第三方认证和评估机制,不断提升保障性住房管理效率和水平。
建立公共租赁住房租户扣分制度,规范公共租赁住房日常使用管理,探索建立租户自治管理委员会制度,强化承租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扎实做好基层信访维稳工作,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十)创新住房保障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运作的住房保障组织架构。
按照统筹兼顾、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市、区两级分工。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及市属事业单位、经认定的重点企业人才安居由市政府实施保障;其他人才及户籍低收入、低保住房困难家庭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实施保障;户籍无房家庭由市、区统筹实施保障。
参照香港、新加坡相关经验,加大资源投入,建立高效运作、封闭管理,涵盖全市住房保障需求预测、土地储备、资金筹措、规划选址、建设运营、准入退出全过程的管理体系,为住房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完善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网络,加强区、街道住房保障力量和基础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管理体制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根据本纲要明确的相关改革举措,推动《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深圳市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的修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既有改革创新的成果以立法形式予以确认和固化。
推动出台住房公积金条例,加紧制定公共租赁住房轮候和配租办法,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租售价格标准、收购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促进和规范住房保障工作。
(二)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市委政研室、编办,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人居环境、卫生人口计生、公安、监察、民政、人力资源保障、住房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参加的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我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建设局,负责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考核机制。
将本纲要的执行情况纳入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全力推进,狠抓落实。落实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责任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和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
(四)舆论宣传。
加大住房保障工作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改革创新的透明度,增进公众对住房保障改革创新和相关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本纲要所涉及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应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做好相关风险评估,确保改革创新举措平稳有序实施。
第四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创新文化建设纲要解读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积淀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的建设是航天企业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需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与航天文化体系的需要,更是当前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需要。中国航天报特对新推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创新文化建设纲要》进行解读,希望广大干部职工加深对航天创新文化的认识,通过不断创新,为航天事业作出新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致辞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还铸就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其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在中国航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内在的、无形的重要推动作用。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的代表,肩负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50多年的发展反复证明,中国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自力更生是航天发展的基础,自主创新是航天发展的灵魂,勇攀高峰、以新图强是中国航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不竭动力。面对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臻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传承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航天特色的创新文化,不仅对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内在需要。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积极挖掘、继承、弘扬和发展航天创新文化,坚持追求卓越、创新无限的理念,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加速推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而努力奋斗!
创新文化建设意义、目标和思路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意义
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实践科学发展观,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需要。创新文化建设是集团公司深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航天文化体系的需要。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坚持在继承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推进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航天创新文化。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套完整、合理并能持续激发员工创新活力、满足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要求、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航天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将创新观念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打造出知名航天品牌及一流的航天产品,树立创新形象,为航天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航天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要求,牢牢抓住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条主线,继承航天“三大精神”,吸收航天文化精髓,丰富创新文化内涵,坚持倡导并实践创新文化理念和行为体系,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技术、管理、组织和制度创新,把创新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和外化于形,最终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创新文化的传承
万户飞天——古代航天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敢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中国是第一个敢于向茫茫太空、浩瀚星河挑战的国家,是古代火箭诞生的摇篮。
虽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飞天的尝试失败了,但万户敢于冒险、追求创新的精神长存浩宇,激励着现代中国人孜孜不懈,勇攀航天事业高峰。
航天三大里程碑——现代航天创新精神
1960年11月15日,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东风二号装载着核弹头的首次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人首次载人飞天的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传回了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使我国跨入世界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现代中国人继承了先人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求索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缔造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更是激励了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取得了今天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
航天创新文化定义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创新理念、创新行为准则及规章制度体系等。
航天创新文化是航天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航天特色文化之一。航天“三大精神”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构成了航天创新文化的主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新时期的航天创新文化。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
航天创新文化结构包括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
精神层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主要包括:创新方针、创新理念、创新价值观。
行为层亦称制度层,主要包括规范创新活动的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创新行为准则是爱国奉献、唯实求真、百家争鸣、系统思维;创新行为规范是指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
物质层是创新文化的物化部分,是航天创新理念与创新行为的外在表征。包括:高新的航天产品、知名的航天品牌、一流的技术设施、完善的工作系统。
创新文化核心内涵
创新方针。国家至上。航天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航天的创新活动要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以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开展创新工作。
技术引领。从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着眼未来,超前部署和创新发展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突破和跨越,推动国家现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和开拓市场,推动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和工程前沿的高技术群,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创新工作要不畏艰难,敢于超越,不懈探索;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动摇必胜的信念,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攀登新的航天科技高峰。
追求卓越。航天事业具有技术高度先进性、系统性和跨学科性,必须把创新作为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强调永无止境的创新,做到尽善尽美。适应和引领市场需求,致力于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技术国际领先、产品和服务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创新理念
以人为本。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航天人才观,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充分依靠人、尊重人、理解人,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潜能,实现企业价值。
第五篇:纲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之际,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就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请简要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制定颁布教育规划纲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在研究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握七条原则:一是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有力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袭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努力把握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整体考虑、超前部署,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规划纲要的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五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充分考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进行探索和试验,努力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注意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相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
5.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是什么?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其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6.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7.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规划纲要在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重大措施?
教育规划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6项改革任务。一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思路,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四是改革办学体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五是改革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六是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提高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8.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哪些政策措施来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
为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6项保障任务: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二是保障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机制;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四是推进依法治教。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加强教育督导、教育执法和监督问责。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安全稳定。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9.教育规划纲要设计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有哪些?
教育规划纲要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设计了要在近期启动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10个重大项目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合作。10个改革试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希望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在解决“能上学、上好学”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希望通过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