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以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直是中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维时常跳跃,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一半一半,很是不完整,要是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它们了,不要说是10来岁的小孩,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吃力。但是,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写事文章我总结如下: 概括文章首先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情,结果怎样了?这一思路展开,同时语言也要围绕主人公进行表述,详写的事情一定要表达具体,略写的部分用一个短语或是简单的话简明概括就行了。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稍加对此法进行补充巩固,不断的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的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除此之外,概括段意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概括的内容要具体。有的同学常用“经过”“结果”之类的词代替内容,太空洞,这不行。应该写出经过是什么,结果怎样。二是概括的要点要全面。一篇文章的内容往往有几个要点,要抓全,不能丢要点。三是语言要简明,不罗嗦。就是要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表达得简单明了。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刻理解课文,才能达到精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
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
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课题扩充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送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
二、段意合并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三、分析比较,突出重点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如《落花生》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还需要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
四.将设计的问题串起来
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例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让学生阅读,然后设计以下问题: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鲁滨孙漂流的原因是什么?漂流了多少年?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认真思考然后回答,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五、抓重点语句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文章的不同题材,采用不同的概括方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私的共产党员形象。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4)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以上方法的运用能帮助学生从浅易处人手,消除概括课文大意时无从开口、无从下手带来的苦恼,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尽量准确、全面。当然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与平时的教学工作,扎扎实实的进行语文教学,不断地探索,创新。
第二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范文]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
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
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1、段意合并法。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要注意: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第二大段主要写了: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阻挠他回国。最后,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关心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2、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回答出来这些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后,我们就可以提以下问题:本文讲的是谁?(当然是邱少云。)讲了他的什么事情?(他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这件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战斗取得了胜利。)把这些回答连起来,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即:本文记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在夺取 391 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在烈火中一动,直至壮烈牺牲。
3、课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学会从课题入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4.重点突出法(取主舍次法)。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具体的操作: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概括出来了。如《落花生》一文,重点部分是第二大段: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以花生喻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边品尝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来比喻,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5.句子摘录法。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如《伟大的友谊》,直接摘抄过渡段作为全文大意: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串”。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6.要素归纳法。
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点不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先罗列出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再加以整理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事情发生的时间:1948年5月25日;地点:隆化中学;主人公:董存瑞;起因:敌人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经过: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结果:消灭了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把六要素内容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暗堡的火力封锁了部队的前进。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冒着炮火,冲到桥下,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炸药包,舍身炸毁了暗堡,使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重点罗列法”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再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概括: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候,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这里,时间是战国时候;地点是邺这个地方;人物是西门豹;事件是破除迷信,兴修水利。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第三篇:怎样概括文章内容,感知中心思想[定稿]
怎样概括文章内容,感知中心思想
教学目标:
1、了解阅读的各种概括的题型,掌握概括题的答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运用答题技巧答题
一、概括文章的内容,汲取文章的精髓
1、常见的题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答题思路: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抓住文章的内容,弄清楚其主要讲的是什么,即本文写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状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讲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事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概括时务必做到“简洁”“清楚”“准确”,不能把其变成简单的原文复述。在此采取相对应的句式概括,如记叙文:(什么时间+地点)+人+事或“什么+怎么样”
3、答题技巧:
(1)、追溯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已经交代了主要内容,我们只需在此基础上用精炼的语言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充,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并段意:文章都是由部落组成的,我们先概括出每段的大意,找出重点段和非重点段,运用恰当的过渡词,有删有减地将其综合概括,即成主要内容。
3、借助句段:寻找文章的重点句段总结内容。
4、串联“六要素”,用恰当的词语串联起来,就能清楚地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感知中心思想,抓住文章的灵魂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等。
答题思路: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3、分析文章的关键词语
4、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练习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
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阅读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
2、“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女儿。(2分)
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5、你是这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
《阳光的香味》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哲学。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闻到什么没有?”
“我闻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膛;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决心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原因。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地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概括文章内容(精)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 地 +干什么 +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 +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常见考点三: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答题技巧:(1情节的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 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2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 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 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适用于较短篇幅或试题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 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内容概括的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
概括方法三:根据中心句或过渡句来概括。(一般结构思路清晰的文章采用①熟练阅 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②根据已有的故事情节的提示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 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 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 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 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 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 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 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 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 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 , 今 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 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 , 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 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 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 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 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 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文意把握。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思路提示: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 +干什么 +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 +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命运随时可以拐弯 □孙道荣
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避之唯恐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
母,一 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 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 拟定一份名单报给当地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
很显然, 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上这份名单, 有幸被选上名单的, 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会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该同学学习和表现情况的材料,这是关键的一张纸,很多 捐助者就是据此选择他们要帮助的孩子。因此,能上名单,就意味着不但可能得到一份资助, 而且,也是一份“荣誉”,它说明了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又一批名单报上去了。
一天早晨,还没有上课,他早早地来到了学校。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早走进学校。在 班主任的办公室外徘徊了许久,他下定决心,走了进去。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 纸片,递到老师面前,“老师,这是我昨天收到的汇款单,是一位上海的叔叔捐给我的学费。谢谢老师!”
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也受到了捐助?而老师清楚地记得, 报上去的名 单里,根本没有他的名字啊!老师接过汇款单细看,收款人果然写着他的名字。虽然心存疑惑,老师还是决定, 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班同学。
当老师在班级上宣布这一消息时,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都齐刷 刷投向他。疑惑,羡慕,感叹,什么表情都有。而第一次被这么关注,他激动得满脸通红, 腰板挺得笔直。他从来就没有坐得这么正过。
这天,他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捣乱,每一堂课,他听得都非常认真。
放学了,他才收拾书包,跟在同学们之后,走出学校。这是他难得一次没有早退, 按时放学。
他惊人地变化着,不再迟到,不再早退,不再恶作剧,不再四处捣蛋。
上课时,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老师讲课。老师提问时,他第一次举手发 言。月考时,他的试卷上,第一次没有出现刺眼的红色„„
班主任对他做了一次家访。
他拿出了一沓信。“这都是资助我的叔叔寄来的。”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叔叔 在信中说,是老师推荐我的,老师在推荐信里说我是努力、上进、优秀的孩子。我没想到老 师会这么夸我。”他偷偷瞄了一眼老师,黑黑的脸,泛出红晕,“叔叔还说,他会一直支持 我上学,直到我上大学。我不会让老师和叔叔失望的。”他紧紧地咬着嘴唇。
老师一脸迷茫,这份推荐信显然不是他写的。怎么会这样呢?老师也想不明白。但 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彻底改变了。老师坚定地拍拍他的肩膀。
谜底直到几年后才揭开。他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资助人也赶来庆贺。班主任老师 私下里问资助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这样一个问题学生? 资助人一脸不解, 你们的推荐表上写的是优秀学生啊!资助人正好带来了最初的那 张推荐表。
班主任一看,上面潦草地写着许光军,那是另一名学生。而他的名字叫许辉。(选自《北京晚报》 2010年 11月 17日
认真阅读本文,梳理出文章的故事情节。
他是一个问题孩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谜底揭开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 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② 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①她是个不幸的孩子, 19岁那年, 正当步入人生花季和芭蕾舞台生涯巅峰之际, 却 意外地发觉自己双眼模糊,后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
②经过家人的劝说,她接受了手术,可结果是她仍然无法恢复正常视力。医生建议 她卧床一年,叮嘱她不能练习抬腿绷脚尖,不能扭头,同时需要控制脸部表情,才能达到调 养效果。
③她心急如焚, 跳芭蕾舞的人都知道:芭蕾一天不练自己知道, 两天不练同行知晓, 三天不练观众明白,她明白一年不练在芭蕾艺术里等待她的是一条死亡之路。
④她苦苦哀求,丈夫只得辞去工作,陪伴在她身边。每天,她让丈夫的手指替代脚 尖,在自己胳膊上表演古典芭蕾剧目。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虽然不曾舞蹈,但她内心 那份感觉却真实地存在。
⑤一年以后,她重新登上舞台,一下子就找到了久违的自己。她手持纱巾,翩翩起 舞,尽情地出演了《吉赛尔》《天鹅湖》《胡桃夹子》《海盗》《卡门》等经典芭蕾舞剧。凭着精湛的舞技,她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受到人们的好评。
⑥表演事业蒸蒸日上,可视力却一天天衰弱。不久,她仅有的一只眼睛视力也模糊 了,丈夫劝说她放弃芭蕾舞,可倔犟的她又选择了双人舞,因为在双人舞舞段中,一般规则 是由男演员来引导女演员。在舞台上,她的舞伴都是精确定位,引导着她婀娜多姿的舞步, 而台下的观众根本不会觉察到舞台上的她视力有问题。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激情燃烧了半个世纪,她呕心沥血打造出的 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成为了世界十大顶尖芭蕾舞团之一,她就是赫赫有名的阿隆索。2010年 7月 9日,这位著名古典芭蕾舞演员摘取了西班牙巴勃罗艺术大奖。
⑧当媒体曝光她“双目失明”的事实时,她再度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奇人。每当记者 好奇地追问“为什么双目失明还能取得如此佳绩?”阿隆索总会淡淡一笑:“不给自己任何 借口,将 ' 借口’踩在脚下,翩翩起舞,也就一路走到了今天„„”
⑨不给自己任何借口!一个人如果能秉持这种信念, 就能斩断后路, 不断超越自己, 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请你简要地概括故事情节。(50字以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时,考生要在通读全文 的基础上,先确立主人公,再按照何人在何时何地何境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不能丢失了 本该有的要素;另外还要在概括完后,调整字数,删去无关紧要的字词。
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对孩子说人话 □吴 霜
去年暑假,一个朋友把十三岁的儿子送到澳洲的朋友怀冰家,说是让他见见世面, 请怀冰照顾一下。怀冰开始了对一个未成年男孩的“照顾”。
①刚从机场接回男孩,怀冰就对他说了一番话: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爸爸托我照 顾你在澳洲的一个月暑期生活。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 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十三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 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你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 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那不是我的责任。洗 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的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 自己看好地方决定要去哪里玩,弄清楚路线和车程以后,自己去。总之,你要独立起来。因 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最后,当怀冰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十三岁的小男孩眨着眼睛说:听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的,更不欠自己的。自己已经十三岁了,是 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决自己的早餐以及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这类常 识问题。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北京的家中。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 会做了!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 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他的爸爸妈妈把怀冰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施了什么 魔法让我儿子一个月之间长大了? 无独有偶,前不久,我的一个女友带着她八岁的儿子到我这里来玩,看到我在用苹 果手机打电话,小男孩说:我妈妈说了,只要我的架子鼓考过七级,她就给我买一个这样的 苹果手机。
②我说:这事我不同意。你一个八岁的小孩,有拥有手机的必要吗?再说了,你考 过七级,完全是应该的。因为你这样年纪的孩子,学习是必须的。要什么奖励!因为考过了 一个普通七级,就狮子大开口跟妈妈要苹果手机,妈妈挣钱容易吗?你这样做不觉得很羞耻 吗? 他和那个十三岁的孩子一样,眨着眼睛看着我,听着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你给妈妈洗碗了?帮妈妈扫地了?你洗过衣服?擦过桌子?妈妈下班以后回来, 你 问过她累不累„„你什么都没做过,你有什么资格跟妈妈要钱买这买那? 在我这样和小男孩对话的时候,他的妈妈一直坐在那儿不说话,时不时看我一眼, 眼中有笑意。她可能早就想说这些话,却从来没有“忍心”对自己的儿子说过。
我说,这个手机是不是不能要?小男孩竟然叹了一口气,看着我,点了点他的小脑 袋。
我对女友说,姐们儿,他才八岁呀,你跟他说什么他都会听进去的,就看你给他的 是什么影响了。如果你总这样无节制地满足他,你给他多少他都认为是应该的。
女友说:真是这样!给多少都不觉得多。
怨谁呢?孩子吗?当然不是。
看到许多人在抱怨如今的孩子是怎样的不争气、不节省、不体贴、不刻苦„„这就 叫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我的女友说,你知道我先生他总是对儿子说,家里的一切都是你的,连公司都是你 的。我说:那如果儿子不懂经营之道,你把公司给他,他赔掉你的老本可怎么办?这回轮到 女友眨眼了,她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父母们有一个严重的错误:从不把孩子当成人,孩子永远等同于小猫小狗一样的动 物!所以呀,奉劝为人父母者,对孩子说人话!告诉他们做人应该怎么样做。这是必须 的,因为他们真的不是猫猫狗狗,他们是人。
(选自《新民晚报》 2011年 8月 22日
1.请用一句话概括①处怀冰对朋友的十三岁儿子所说的话的中心内容。2.请概括②处“我”不同意的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只眼睛也能看见天堂 □包利民
在法国南部有个叫安纳西的小城,城中的广场上有一尊雕像。他是一个叫约翰尼的 士兵。二战中,他所在的部队在这里战至只剩下他一人,他却没有退走。他精准的枪法,使 上百名敌军把命丢在这里,最后在敌人的围攻下壮烈牺牲。战争胜利后,小城的人民为了纪 念他,在广场上竖起了这尊雕像。
可就在这一年,约翰尼的雕像却时常发生怪事。有一天早晨,人们发现雕像的左眼 被人用泥封住了,清洁工把泥弄掉后,第二天,依然发生了同样的情况。为此,人们
自发地 组成夜巡队,试图抓住恶作剧者,可是一连几晚都没有进展,而那块泥依然神不知鬼不觉地 出现在雕像的左眼上。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帕克的老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 要单独解决这件事。
那天上午,帕克老人来到雕像对面的那片平民区,站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举手敲 门。良久,门开了一条缝,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探出头来问:“你找谁?”老人说:“我路 过这里,可以进去坐一会儿吗?”
小孩犹豫了一下, 还是把门打开了。在院子里坐下后, 老人缓缓地问:“小提米拉, 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孩吃了一惊,下意识地后退了两步,说:“你说什么?我听不懂!”
老人笑了,说:“小提米拉,我知道是你干的,虽然我不能亲眼看见。不过你别害 怕,我是不会说出去的!”
小提米拉盯着帕克老人看了好一会儿,才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又怎么 知道是我干的?”
老人说:“几年前我就听说过你,一场意外使你的左眼失明,从此你就面对许多人 的嘲笑。你的事这一带有谁不知道呢?”
沉默了好一会儿,小提米拉抬起头,右眼中放出仇恨的光来,对老人说:“你知道 他们叫我什么吗?他们叫我独眼鬼!还有不少小孩向我扔石头,跟在我后面辱骂我。我要把 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也弄成独眼鬼。”
帕克老人听后,说:“孩子,我来找你,并不是要责备你,我只是感到好奇,你是 用什么方法把泥弄到雕像的左眼上去的?”
小提米拉有些得意地说:“我自制了一把枪, 把泥巴团成丸装进去, 然后爬上房顶, 就射在雕像的左眼上了!”老人哈哈大笑,一边鼓掌一边说:“真是聪明,枪法也准,那么 远的距离,那么暗的路灯,你居然能瞄得这么准!”
小提米拉垂下头来,说:“我瞄得准,是因为我只有一只右眼!”
老人站起来,用手抚了抚小提米拉的头,说:“孩子,这个雕像,也就是士兵约翰 尼,在战争的日子里,他用一只眼睛的时候也是最多的。他要在城里狙击敌人,要闭上左眼 瞄准,他枪法那么好,就是因为只用一只右眼。而你打得这么准,也是只用一只眼睛的缘故。所以,不要抱怨上帝对你不公平,也不要痛恨那些嘲笑你的人。命运夺去了你的一只眼睛, 是让你把目标看得更清楚,更准确!”
小提米拉的右眼中淌出泪水来。帕克老人转身向门口走去,出门前撞到了墙上,他 回头笑着说:“忘了告诉你,小提米拉,我的双目许多年前就失明了,你这个院子我不熟悉, 才会撞到墙!”
从此,雕像的左眼上再也没有泥出现,人们也渐渐淡忘了此事。几年之后,在射击 大赛中,一个独眼的人一举夺魁,而且打出了历届冠军中唯一的满环。站在领奖台上,小提 米拉的右眼中放出热切而坚定的光,再无怼怨与愤恨;因为他明白,一只眼睛中的世界,也 可以是完整而美丽的!请你以小提米拉为叙述主题,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永远的灯光 □林少华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 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 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 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 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 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
距离。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 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初春,灯光柔柔地吻 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 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寒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 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暖意。
漫步河堤,或满天星斗,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 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凝视不 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拜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 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 早已铺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 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儿歌。于 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 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 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 啊!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 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 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 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 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 外祖母仍没回屋, 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 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去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 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 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 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 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 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 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选自《读者》 2010年第 20期
请你找出文章中“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和“对于外祖母的回想”的内容并概括成两 幅图画。
第五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转载)
一、段意归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认真的读,读懂每个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见课本语文园地八。
二、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加以概括,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主要写了桂林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三、综合归纳法,如写事的文章。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桥》一文:时间是下着大雨的黎明,地点是木桥前,人物是老支书,事件是老支书不顾自己的儿子舍身救群众。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下着大雨的黎明,在木桥前老支书不顾自己的儿子舍身救群众的事。
四、抓重点词句(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串”。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五、取主舍次法即重点归纳法。
有时一篇文章,其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议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尝花生,议论花生的好处的情形。
六、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草船借箭》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在什么情况下借箭的?②他们是怎么借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