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的感受
秋的感受
初一(2)杨鹏
看,一个脚步与我们悄然接近;听,一阵微风洗去了夏的炽热;想,一幅秋的美景既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打开心菲,一起去感受秋的气息.走在林荫小道,一块枫叶落到我的手上,红里通黄;无助中透着坚毅.向前看,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他们大声呼唤:“我们来年再相约.”
看吧,从远即近看吧!远深近浅,金黄色的稻谷,金黄色的太阳,金黄色的人们构成一幅完美的秋日金色图.空中半空中大地顿时成了一个金灿灿的世界.幻想一下,一个农村,地里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忙于秋收,脸上呈现出丰收的喜悦.一阵阵欢快的笑声隐约向你袭来.——这是秋的功劳!
雨是最寻常的,伸出你的手去感受秋的凉爽的气息,淅沥的雨丝是我仰慕已久的女神——温柔,甜美,像一个羞涩的小姑娘花枝招展.雨是最可爱的,像调皮的小孩在活蹦乱跳,它是那样的生龙活虎,让人蠢蠢欲动,甚至不忍心去伤害它.它会打开你已被尘封的心菲.——这是秋的本质!
秋叶是秋天的向征.它向征着夏已归去,秋天的到来,它被人践踏,但它并不会场此而卑微自己,而是明年再次更辉煌.它不会孤芳自赏,更不会哀弃自己从树上掉落,它的风韵让你沉醉.看!空中的它是如此娇柔,美丽.——这是秋的受!
秋是四季的代表,它比冬天温暖;比夏天凉爽;比春天可爱.让我们打开天窗,一起手拉手去感受秋日新鲜.(指导老师:黄文娣)
第二篇:学习感受2013秋
学习《小学数学“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教
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感受
通过学习四位名家的案例,使我感知到了数学前沿教育思想的前卫,教学设计的巧妙。从整体到各个环节,设计得都经得住推敲,科学合理,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其中对我的数学教学启示最大的是以下几个环节:
一、刘清姝老师让学生“分学具”情境。即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感受平均分。又让学生遇到困难,“只有一条彩带”没法分,引出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喜欢刘老师的“送礼物拼图”环节。单一的三角形图片,却能得到多个学生亲手做的手工作品,美!再与数学结合,说出一个三角形占图片的几分之几,妙!
三、赞赏韩魏老师的切蛋糕环节。生活中我们上课都用图片,学生不感兴趣,没有生活感,有欺骗学生的成分,特别还有把蛋糕、苹果、香蕉……奖励给学生的情境,缺乏真实感,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好的影响。一定要避免。
四、韩魏老师的思考题情境“八戒分瓜”,我也特别喜欢。对于思考题的出示,有这样的情境,孩子们一定乐此不疲,争先恐后的急着完成。我在这方面要下功夫。
五、刘薇老师的最后一个环节,“给自己打分,用小数评价自己的表现”有创意,让新课内容与课堂实际结合,激发兴趣,设计非常巧妙。
六、夏志勇老师结合现实生活情境——“社会中学生上补习班”的现实引入,引出百分数的教学,我很受启发。这样的设计让数学与生活更紧密的结合起来,感知学习数学的意义。
还有他的“调查情境”“生活情境”“达标情境”对小学第二学段学生的学习非常适宜。而我正在教五年级,我觉得对我非常有益处,我会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取各位专家的长处,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探索中、模仿中创新教学。
第三篇:感受故乡的秋
感受故乡的秋
秋天再一次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秋天真不愧是秋天,它将我游荡的思绪顷刻之间带回故乡,牢牢地锁在故乡的那棵老柿子树上,锁在故乡的怀抱里。于是我便回故乡了。
秋天是一个极美的季节。故乡的秋更让我陶醉。走出家门,眼睛里满是金黄。难怪人们把秋唤作“金秋”。对面山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树木,都褪去了浓艳的胭脂,洗尽铅华,露出本来的面目。黄黄的皮肤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显露出她的天生丽质,万物无不为之动容。我想,面对这般率真健康的美丽,病态的西施是否也会自愧不如呢?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总喜欢到处闲逛。于是带上狗狗到屋旁的小山丘去“登高望远”。故乡的秋风总是很可人,就那么不紧不慢地吹着,好像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与它无关,一副清高的神情,从耳畔、树梢在过,不着有丝痕迹。小狗狗像是被她给迷住了,欢快地蹦着跳着,快活地晃动它的尾巴,似乎上要抓住可爱的秋风。然而秋风毕竟是不可驾驭的烈马。它驰骋开来,将片片树叶儿抖落下来,落了厚厚的一地。眼前这棵枫树被秋风激怒了,它热血沸腾、青筋突起,正准备与秋风决一死战。然而它又是害羞的,它不习惯于表露自己的怒气。于是热血胀红了它的脸庞。它红艳的脸让人想起了腊月里的火和围巾,仿佛它倒成了温暖这瑟瑟发抖的大地的天使了。一片火红的枫叶落在我的肩头,然后从容地滑下,将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继续沿着山上的小路往前走,悠闲自在地挪动双脚,似乎自己也随着秋风一起超脱了尘世,正尽情享受冷眼看世风的情趣。突然,在层层红色的枫叶后面隐约出现了点点新绿。不禁为之一震,这盛夏的浓绿怎么会出现在深秋?莫非……
哦,对了,应该是松柏之类的东西吧。走近一瞧,果然是一棵苍松,根固执地扎向岩石的深处,高傲地挺立于众枫之间。走得累了,便找一块平坦的地方,索性躺下来,躺在火红的枫叶上,换一个角度来观察这枫树,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忽而觉得自己好可笑,这美丽而的神圣的秋――故乡的金子般的秋,怎可以用尘世的语言来形容呢?这般亲切的秋,只能用心――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去思考去领悟。于是闭上眼睛,让思绪随秋风一起飞上蓝天,俯视所有的美好。
故乡的秋只能自己品味。奔波在外的你啊,秋天又到了,回家一趟吧,为心灵放一个小小的假。
第四篇:感受
感受、感想、感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感受、感想、感动中谈谈自己的体会。
感受——从理念到实践 ●自然与做作
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把孩子们放到大自然中,让孩子亲近大自然,特别是他们的寻宝活动、户外的游玩游戏,处处说明了大自然是教学活动的活教材。在许多资料里,看到的都是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学习中心的活动,他们以孩子学会了吗?孩子学到了什么?孩子自己来决定等主旨来指导教师的引导、帮助。●创新与固守
谈到书写,我会直接在头脑中蹦出写字的情境。其实,读写是包含在生活、游戏中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讲故事可以来和孩子一起做书,自制海报、指示牌;还可以把书的顺序打乱,可以让孩子给故事书排序,让孩子们能根据故事的开端、故事发展的顺序,找出高潮和结尾。又如书写的启蒙,可以提供沙子、纸张、粉笔、橡皮泥,捏出数字和字母,在沙上写上自己的名字,通过配对游戏,找出相应的物体等等。而“小学化”倾向,吓得一线老师把原本一些书写游戏藏了起来,生怕越雷池一步。我想,能反思到这些差距,甚至更多的差距是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如果听了就理解的话,做过了就记住了的话就肯定有进步,学习以后总是会有一股力量注入血液会让我们跃跃欲试,试着去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试着去归还孩子快乐的童年,试着去改变当前的幼儿园教育现状。
感想——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幼儿不是一张白纸,他不是一无所知的出生,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不是空荡荡的走进教室,你可以挑战幼儿的经验,但请不要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看待孩子,否定了孩子的自主性、否定幼儿的已有经验、包括孩子自己的知识技能、情感基础,情趣指向,观察能力等。教师和家长不要认为自身的认知经验都是对的,你的童年已过去很多年,你的儿时你已记不清,你不妨先确认幼儿的活动背景和已有经验,更不防让幼儿先放任发展,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生下来就存在差异,不要为能力弱的幼儿而感到烦恼,更不要为调皮的幼儿而感到痛疼,因为他们不是“一样的幼儿”,他们有思想,有经验。
首先,我想说的幼儿情感。虽然孩子们没有大人们那么多“情”,但是对于“爱”与“情”却也非常敏感。希望别人爱自己和关心自己,如果孩子在幼儿期情感体验缺乏,会在其一生发展中隐伏很大的后遗症。比如成年人情感中压抑、冷淡缺乏同情心、孤僻、自卑等,都可能是婴幼儿期所造成的,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关心和爱护幼儿,而不是冷淡严厉,我们必须满腔热血的对待幼儿。
其次,教师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把不开心带到课堂上,时时刻刻都应该是积极的。
再次,幼儿的情感从幼儿的表情上一眼就可以看到的,教师活跃的情绪,容易让幼儿找到独立存在的价值,幼儿的情感不是一张白纸,家长和老师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加以引导幼儿的情感,这样就会让幼儿产生最佳的情感。
最后,让幼儿感受悲剧,体验酸甜苦辣,在幼儿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必须适应复杂的人生,因此我们又责任去争取让幼儿尝尝酸甜苦辣滋味的机会,特别是悲剧中的情感体验才能健全幼儿的情感和心灵但是也应该注意方法,不能让幼儿感觉世界是灰暗的。
感动——相逢是首歌
茫茫人海中孩子们和老师能相聚在一个集体里,这是点线面无意识的一种机缘、巧合,这概率在大千世界是很难再次寻觅的。我和你,你和他,千言万语化作千丝万缕的情愫。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在一起讲故事、玩橡皮泥、做实验、捉昆虫……孩子们带着我穿越时空,往返于快乐的童年,让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一些问题,尊重孩子,用爱心开启童年那好奇的脑袋。
如果你是一位幼儿教师,就请你好好带好这个班;
如果你是一位园长,就请你就去影响一个幼儿园; 如果你是一个地区的教研员,就请你去辐射整个区域的幼儿教育;
我们将各尽所能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让孩子的笑声笑得更远……
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奇妙……
第五篇:感受
五年求学路
——之大学校园感受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时光总在不经意间就带走了青春的痕迹,留下了岁月的烙印。在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里,我们用青春的汗水铸造无悔的青春!
时间真快,转眼间五年过去了。回想起当时初中毕业时,一个傻傻的自己,转变到如今现在的自己,真的像是做了一场梦。突然一下天亮了。和任老师聊天的时候她说的很对,刚来到学校时大家都一样,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几年里有的人堕落了,但是,自己一直在向前努力,见证了有付出就有回报,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道理。
2006年9月,刚毕业时就来到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教学点(校名:西安江河资源专修学校)。直到现在和别人谈起来也有很多人惊讶!西安还有我们学校。在这里我再次声明,西安校区只是本院的一个教学点,曾经为我们学校输送过四批同学,从04级五年制开始到06级五年制,07级就输送了高职。07年取消了五年制学制,所以西安校区也就不给本院输送了,开始给本地的一个职业学校输送学生。在那里,没有固定的校区,都是租用别人学校的地方,所以截至我走的那一年,也就是07年7月学校又一次搬家(前后共搬了3次)。宿舍里面,插座是没电的,灯泡是晚上8点到11点会发光的,自来水是11点之后会关闭的(夏天晚上热也有顺着栏杆爬下去开的),给手机充电和吹头发是要早早跑到教室里面占那个唯一一个插座的,伙食一天十块钱那是必须的,你吃泡面我喝汤那是常见的,买上几块钱的饼放在抽屉里慢慢肯是真没钱的。说了这些,肯定看了之后会很寒颤吧?哈哈,那没办法!刚离开家里的孩子那是没有规划的....这学年快结束的时候,班主任和我商量看我要不要留在学校帮他们招生,回去考虑了下,放假也没什么事情就留在学校招生吧。就是从这个暑假开始自己才很熟悉的了解了我们学校的专业及发展前景等等。就这样大学一年结束了,没学到多少东西,但是把我自己的性格磨出来了。
2007年9月,一大批为了求学的莘莘学子,火车上一节车厢全是我们的同学。次日,来到了长江工院赤壁老校区。来到这没什么惊讶的,因为在06年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来过一次,就是内个读五年制3+2还要考试,所以已经见过了就没什么叹为观止的了。再说了,这里也不是怎么繁华。到了晚上,时不时学校门口路灯阴暗,抢劫的都有。唉!真不知道那些人怎么想的,8月15晚上就连我一个同学买的一些月饼和水果也洗劫一空了。悲哀啊!哈哈...在这个校园里第一个认识的可是咱们的李冬冬同志哦!在这里的一年还算一般吧,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内幕就不说了)!但是这里环境比较好,学校坐落于雪峰山脚下,操场后面就是一条陆水湖。从操场顺着湖看上去几百米吧,三峡实验坝。那个时候还在基础部,上的都是基础课,还不了解这些水工建筑物!嘿嘿。。在这一年当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熟悉了很多人际关系的交流。次年,也就是2008年9月坐着开往武汉新校区的长途汽车统一出发了....2008年9月,记得当时因为校区还在建设当中,开学推迟了十几天。那天,坐车到达了新校区,一下车大家都矇了,“黄土高原”啊!呵呵,一下车同学就各自分开了,各种专业都住的地方不一样。来到新宿舍就是不一样,不愧交了1000元的住宿费啊,条件设施什么都蛮好!开始正式上课了,一个新的班级成立了,由原来基础部的四个班级部分同学组建了一个「五年制水工0601班」大家庭,当时刘建飞老师担任班主任,任红侠老师担任辅导员。在这个新组建的大家庭里,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为班级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感到非常之高兴。同年11月份,自己也担任了水利系团委委员一职。班级第一个团日活动的举办就被院团委评为“优秀团支部”称号,并代表全院为此次活动做总结,也给同学们增加了些许的快乐和高兴。在此后的工作中自己更加的努力、刻苦,经常带领班级参加、组织学院里面的各项活动,并且得到了肯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自己不断的学习、努力,同时向老师请教和同学交流,自己不断的在一步步成长,也时刻以身边的优秀同学为榜样,时刻鞭策自己,为自己以后定了标准的目标。五年求学路,可以说坎坷,也可以说幸福。坎坷的是在大学五年里,自己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不懂的想法,有了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帮助我才以化解;幸福的是在这五年里,我收获颇多、成长更多,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完了求学之路。用三个词形容我自己:细心、负责、自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直伴随我走过风风雨雨的五载求学路,自己将会更加的努力完成所剩下的校园时间,为自己的学生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里祝福我大学一路上教导我和鞭策我的恩师:葛民民老师、刘建飞老师、任红侠老师、赵志杰老师、王平老师、吴洪琳老师、谢永亮老师、李培老师等全体老师祝你们鹏程万里、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同时祝福我大学路上伴随的伙伴和同学们:高海涛、郑伟涛、高卓、赵京、付利娜、严凯、王倩、史雪剑、李冬冬、顾亚辉、皇甫晋文、王斌、李林静、康路明、牛小环、李林、吴玉良等全体同学们,因为有了和你们的交流我才得以一步步成长,有了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才能带着自己的梦想飞向成功的彼岸。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一份感激,感谢你们给了我那一份终身难忘的回忆。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都要迈的有力,走的踏实,这样才不会摔跟头。我们的人生之路才刚刚起步,衷心地祝福你们:事业有成,在人生道路上有所成就;愿你们是航船,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愿你们是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此致。最真诚的敬意!
吴
蕾
2010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