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声音说课(模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知识是全章的核心内容,后面三节课是对它的扩展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十分重要。新课标对本课题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以探究实验为主线,安排了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解释大量生活中的声现象,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二 学情分析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八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知道生活中存在声音这一物理现象,但了解不够深入,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都非常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来演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另外,还应采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所有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置为声音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而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为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讲练结合的多种教学法,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五 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是情景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让学生听音频中都是出现了哪些声音,之后加以简短的解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疑问: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的心理,从而导入本节课内容。接下来进入新课讲授环节,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为了更好地顺序性地呈现知识,体现物理课堂的逻辑性,我将把新课分为三个小标题,分别是:一,声的产生;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速。这样为学生自主学习时抓住重点提供了方便。首先是第一个部分,声音的产生,通过学生观察、感受的自主探究活动来认知声音产生的机理,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小实验。一,让学生把手指放在喉咙处发声,感受声带振动。二,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鼓棒敲击鼓面,观察碎纸屑跳动以发现鼓面在振动。三,用音叉棒敲击音叉,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小球的跳动,并用手触摸音叉,以发现音叉在振动。以上三个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及亲身感受及思考,找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由此得出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同时教师以信息快递的方式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肯定。第二个部分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们观看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看病的图片,提出问题,医生是如何听到病人心脏跳动的声音。让学生假设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东西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验探究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接着,进行真空铃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然后,用ppt课件展示一首古诗,让学生思考诗中钓鱼的小儿为什么面对路人的询问默不作声。最后,让同学们对前面的实验做出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播声音。第三部分声速,让学生阅读教材一些物质中的声速,然后讨论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最后,我对这几部分的内容做一个总结,让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目的是促成知识的保持。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采用的提纲式的板书,简洁明了,方便学生记忆,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第二篇: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初中物理说课稿-《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教案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师招聘说课课题
初中物理教师招聘说课课题
课题
一、液体的压强(人教版九年级十四章第二节)课题
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课题
三、光的反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课题
四、温度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课题
五、重力(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二节)
第四篇:初中物理说课教案:《摩擦力》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初中物理说课教案:《摩擦力》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http://gx.zgjsks.com/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a.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b.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c.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http://gx.zgjsks.com/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
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http://gx.zgjsks.com/
第五篇:说课重力物理 -
《重力》说课稿
丰台八中
孙连红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采用了抛锚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其基本环节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确定课题《重力》,依据力的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自主协助探究学习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最后由课堂发言和探究实验的参与度、数据收集、实验结论及习题进行效果评价。本节课突破教学重点时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有效引导的高效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章的第三节。第一节力、第二节力的测量都为第三节重力做好了铺垫。由于重力是力的一种,按照力的概念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拟定了学习轨迹,使学生有章可循;而第二节力的测量为探究重力的大小做好了实验准备。重力是力学中的重要的一种力,是今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压力的学习、力学综合应用的基石。本节课运用实验探究的的手段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在物理研究能力和知识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重力是最常见的力之一,学生对重力有一定的认识,但有些认识是模糊的,通过这节课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力的概念及重力的三要素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学习物理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物理的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即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还不太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因此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数据的处理,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因此从学生身边现象创设情境引入知识,利用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明确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的学习方法。另外,学生知识储备: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方法与技能:具备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会正确使用测力计,为学生实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教法:
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论证法、讲授法。
4、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法。
5、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质量相同(均为50g)的几个钩码(学生分组实验)、铁架台、重锤仪、小皮球、坐标纸、橡皮泥、不倒翁、多媒体、体积相同的铜、铁、铝、小剪子、刻度尺。
三、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重力的概念
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收集实验信息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 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小故事:惊弓之鸟;
图片:惊险刺激的蹦极运动、瀑布的水总是向低处、抛出去的物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请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感受这个特点。
(资源设计: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特点,学生的亲身体会:抛橡皮等小物体。注意安全)
2、理解重力概念:
介绍牛顿发现苹果落地:重力之时万有引力的分力。重力的定义和符号、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提问:重力消失将会怎样?
(资源设计:播放视频达到现实与物理知识的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3、感知重力的方向:
观察现象、动手操作,分析现象的结论。从物理走向社会: 中考链接:
(资源设计:图片、学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4、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归纳总结:
实验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资源设计:测力计、铁架台、细线、钩码)
5、重力的公式及简单应用:
公式: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其中g=9.8N/k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N
m----质量----kg
物理走向社会:一辆载重汽车及所载的货物共重4.9×104N。当行至某桥头时,司机发现
桥头矗立着“最大限重6t”的提示牌,问这辆车能否安全驶过这座桥?(资源设计:PPt.)
6、重心的概念:
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学生体验:小组合作:找刻度尺的重心。
物理走向社会:不倒翁。
(资源设计:PPt.和不倒翁、刻度尺)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参与度。
2、实验操作正确性及信息收集的准确度。
3、数据的处理情况。
4、课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5、课后习题解答的正确率。
六、本次教学设计的特点:
1.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抛锚式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
知程度和心理水平,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
本节课难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运用实验探究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验研究能力,同时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学会新知。提高了综合物理素养。3.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通过实例分析,学生亲身感受,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