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育—语文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
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育—语文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
张健柏
题记:语文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远比数学和英语更重要,学起来也更困难。语文教育的成败,几乎关系到孩子一生教育的成败,也是孩子一生能否幸福和快乐的基础!因为语文就是思维教育,是文化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个性养成教育,是一切教育手段中最重要的教育!
很多家长很关心我对于语文的学习有何方法。平常我很少介绍语文学习的原因,是因为我的语文教育观念与现有的教育体制差距很大,估计很多人难以接受。我也需要时间和实际教学结果来验证自己语文教育理念的有效性,因此这两年的语文教育,都是只做不说,让一些比较熟悉的家长还以为我只关心数学和英语,不重视语文学习!
实际上我认为语文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远比数学和英语更重要,学起来也更困难。语文教育的成败,几乎关系到孩子一生教育的成败,也是孩子一生能否幸福和快乐的基础!
语文不仅是思维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是价值观教育,是成长教育,是一切教育手段中最重要的教育!决非“语言+文字”=语文那么简单。真正的语文,是“语=口能说”----能够流畅表达自己的思想。“文=笔能写”,能够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作为思维训练,语文不仅仅是让孩子机械地认字组词(这是很容易的),也不是死记硬背,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而是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而非有口无心地念书。进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可惜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了解语文学习的重点,以为学语文就是认字组词,就是写作文,感觉上好像很容易。国内所谓重视语文教育的父母,无非就是鼓励孩子看一些课外书和文学作品,上一些作文训练班,并无具体而系统的语文教育理念。
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系统,基本上把语文作为字词训练,很少考虑思维训练,更缺乏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其结果就是我国学生的语文教育水平的整体低下,不少大学生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只会写一些“学生腔八股文”。一些大学教授呼吁要重视我国青年人的中文水平能力不断下降带来的危机。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语文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年轻一代在思维上,文化上的缺失,在价值观上的混乱,已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无数的恶果(其中之一是网络成瘾现象),长此以往,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语文教育可能造成没有文化的一代人!不能不让人担心。
另外,语文学不好,其他课程也不太可能学好:有些学生升到小学高年级后数学学习有困难,中学阶段的数理化学习有困难,究其根本原因,是语文基础不好,思维和理解能力不过关。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无法写出像样的论文,缺乏收集信息的能力,看不懂有一定深度的文章和书籍,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少儿时的语文没有学好,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比较差。
因此语文学习,实际上是初中及小学阶段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西方国家在k12基础教育阶段中,一贯强调的就是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美国高考,三分之二的考试内容是语文(主要内容是阅读和写作),剩下的是数学(很浅,仅仅相当于我国的初中程度)。这种对语文的重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美国大学培养了非常优秀的后备人才,一大批思维良好的年轻人,因为良好的语言教育,准备好了向任何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可是美国即使到了大学,依然不强调“专业”,依然强调思维和价值观教育。
耶鲁的校长说过:如果我们大学本科的毕业生,居然成为了某一行业的专业人士,就是耶鲁大学教育的失败。说明美国的教育家们,非常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以及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
而中国:语文教育十分失败。一方面是教育者,教育官员,家长们都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把语文当成字词教育,强调“文学性”,强调“字词之美”,玩文字游戏。几乎没有人注重语文的思维功能,交流沟通的功能。同时,极为弱智的“英语教育”,又占用了中国孩子大量的时间,一样采用“背单词,学语法”的“字词学习模式”,没学好英语,但严重影响我们孩子的母语能力。网络上大量无厘头的语言,就出自我们这个“辉煌无比”的教育体系栽培。
同时,我们在“数理化”学科上的重视,在“技术科学“上的重视,根本没有带来相应的成果,只是培养了一大批思维能力低下,只会死板地工作的打工仔。因此,我们不能不自己来把语文教好。
正因为非常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我才认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根本就不符合要求,特别是不能作为入门教材使用。小学六年12册课本,其核心任务就是围绕两千多个汉字打转,初中毕业,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教纲要求也仅仅是“认识三千五百个汉字,会写三千个”的要求。这种语文学习的弊端很大,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六年语文学习的结果,仅仅是学会了一大堆汉字,在思维品质上不但没有长进,反而退步。大多数的学生,思维的速度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所谓我国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创造力,没有思想,缺乏思维品质等,都是小学语文教育不当的后果!
我在大学里遇到一些纯文科的学生,面临问题时根本不知道如何有序地分析和处理,脑子乱成一团。所以社会上有人很尖刻地说“大学中文系的学生90%是废物”。这句话可能有些偏激,但是它反映的就是我们的中文教育一定有严重的问题,破坏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基于以上认识,所以我认为不能直接采用统编小学语文课本给孩子学习。只有在具备真正的语文基础,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后,才可以使用我们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略作了解,以快餐方式迅速地过一下!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绝对不同于普通小学课堂教育,只能把课本当作一种语文知识的系统整理,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绝对不能把“国家语文教材”直接作为语言教材使用,更不能把这套教材学六年,否则本来很聪明的孩子就会被教傻了。
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小儿的语文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完全采用自己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自行选择合适的各类教材,以大输入,大信息量为原则,以思维训练和文化教育,价值观为主体,经过两年多的教学结果证明,学习效果非常良好: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提高,文字理解能力也非常好,词汇量明显超过同龄儿童的水平,日常交流中表达的语言句子长度和复杂度明显超过同龄儿童,知识面比较广阔。在此语言基础上,孩子八岁的时候,才学习小学语文课本。结果只用了三个月,就学完了小学六年全部12册的语文课本。
最令人满意的,是预期中思维品质的提升,带来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在开始正式教育前的小儿(五岁半时),是一个精力充沛,没有一刻安静的顽皮儿童。这种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没有方向和持久力,注意力往往比较差,上学以后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大多数老师的办法是强行压制,结果造成孩子个性上的障碍,在青少年后期乃至成年后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最理想的局面就是:提升孩子的思维力,引导孩子的兴趣,使其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同时要保护孩子的活力,做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种看似矛盾的个性,只有通过良好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才有可能做到。
两年多教学实践的结果就是:老师们普遍认为张钟瑞很活跃,一整天的学习下来后,不停地在三层楼上串上跳下没个停。但是上课时却安安静静,不吵不闹。最有意思的一次是老师们要参加李践的“行动成功学”培训课程,把他带去一同参加,结果从早上9点到下午六点整整一天,刚满7岁的他像大人一样很有次序地听完了全部的课程,肯定有很多内容是他听不懂的,但是他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让在场的人都很惊讶。这就是思维力提升的结果。
孩子的整个语文学习内容很多,教学手段也比较复杂,特别对于12岁以前的教育,由于此阶段的特殊性,必须采用最丰富多采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升儿童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热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必然采用代价昂贵的各种教学工具和多种复合媒体教材。
相反,如果年龄已经达到12岁以上,仅仅通过文字阅读就可以提高,只要采选合适的内容,有良师指导就可以了。而媒体手段就变成次要的!我对孩子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核心,可以总结为三大部分:
一:经典诵读:台湾王财贵博士倡导的经典诵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有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在做。我认为华文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在孩子启蒙的早期就开始经典诵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也是掌握中华文化思维的必要手段。而且通过经典诵读,还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改善大脑的品质,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儿童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达到中国古人所说的“教化”之功。所以张钟瑞的语文学习,经典诵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是教法有所不同,没有单纯采用“小朋友,跟我读”这种较为简单的诵读法。为了达到有效的大脑思维训练,采用了变速诵读,变声诵读等手段,效果较为良好!另外,在学习的内容上也略有分歧:我认为简单地回到[四书五经],回到儒家,可能并不是现代人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最好办法。所以我的经典诵读理念,并不是以[论语]为主的儒家经典为主,而是更为灵活一些,更关注“四书”之外的其它学派!特别是道家经典,如老子,庄子等。即使是儒家,我觉得思想更丰富完整,更重要,更有价值,也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是荀子,但是现在的经典诵读中几乎忽略了他的存在。
二:国外原版百科全书和科学历史类读物: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经典诵读的价值,并不在于返古复古,除了可以提升大脑的思维品质外,还希望达到把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与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结合,因此儿童教育必须体现中西并重的原则。西方教育的先进性,并不在于其手段和方法,关键是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工业革命以来,以百科全书为代表的西方儿童教育,把认知的重点从童话和文学作品引向大千世界,引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引向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培养了孩子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采用这种教育方法,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绝对不是读几本课本所能相比的。而我国学生无论课本还是课外阅读,均以文学作品为主,仍然停留在农业时代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个人品味,缺乏有序的思维训练,更缺乏广博的知识结构。我认为这是我国与西方现代教育差距的思想理念上的原因。因此,基于与西方现代教育接轨的想法,百科全书就是张钟瑞语文学习的第二项重要内容,如从学习的时间上来说,是耗时最多的课程,也是思维训练中“自然主义思维能力”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一律不采用国内编写的可读性很差,学究气十足的百科全书,而是直接采用多种版本的英美原版百科全书及各种丰富多彩,内容全面的电子版视听百科教程,同时配置良好的音像系统。投入固然很大,但是教学效果的确特别好!特别是超大的信息量,满足了儿童时期大脑迅速发育的要求!一部1个小时的自然百科DVD影片就有一万字左右,采用问题式,研究性学习法,一般需要正式学习两至三天。还经常采用快速播放的手段,对于孩子适应海量信息,快速思维和快速阅读都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这也是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方式(语言都是相通的)。
三:电影大片
电影课是今日学堂一个很重要的课程 估计很少有家长会考虑把电影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从一开始就把经典大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和教育内容。当然,在孩子看来并非学习,而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欣赏体验。家里收藏有近两千部影片,选出其中合适的作为语言和思维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的良好工具。
作为语言教育的工具,电影大片的功能并非是提供一个语言场景来模仿。实际上,如果仅仅作为语言模仿的对象,电影影片主要是对话体,并不是很合适。采用配解说词的纪录片会更好,所以我对“看电影学英语”之类的东西总是有些怀疑。我选择电影大片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体系,扩张文化视野,这也是语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功能。因此用于语言教学课程的电影大片,显然不能随便选用。选择上应有明显的倾向性,影片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否值得推崇,是选择影片首要的问题。一些历史和文化影片,是选择的一个重点,其次还要考虑儿童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如[亚历山大]的传记影片已经看过三个版本,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电影等。另外,电影课决不是像看电影一样看完了事,而是利用电影手段来整合儿童的思维力,深入理解其内容和价值,并解决孩子的疑难。因此在观赏的时候,老师的引导方式和不断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是最为关键的!否则沦为普通的看电影录像,也就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了!
12岁以前的语言学习,基本上是从以上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可以让孩子真正把语文作为思维的工具,能够使用好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在交流中应用自如。通过六年左右的时间,已经足够吧孩子培养成一个终身阅读者了(我们的传统教育机制里,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人数只有5%)。十二岁以后,文学和历史,文化类的作品,将成为扩充阅读的主流,把孩子的视野从广阔的世界,拉回到关注人类自身和自我内心,进入到内省和自我认识阶段。这对于养成孩子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这部分教育内容还未开展,这里不多说了!)
第二篇: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育
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育---语文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
三个月学完六年语文课程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在张钟瑞的学习安排中,数学采用的是人教版小学课本,由于是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学习进度很快,用了两年不到时间,刚满七岁就已学完小学六年12册数学课本。学完后就没有继续学数学,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语言学习(英语和汉语)。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手段,学习数学很有必要,但是我认为也没有必要精益求精,不停地学,今后有机会的时候复习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是我2005的认识,现在(2009年)我认为数学的学法需要改变,12岁的时候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就够了,不需要提前学,更不需要天天学,先让孩子过语言关最要紧(英语和语文)
很多家长很关心我对于语文的学习有何方法。平常我很少介绍语文学习的原因,是因为我的语文教育观念与现有的教育体制差距很大,估计很多人难以接受。我也需要时间和实际教学结果来验证自己语文教育理念的有效性,因此这两年的语文教育,都是只做不说,让一些比较熟悉的家长还以为我只关心数学和英语,不重视语文学习!
实际上我认为语文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远比数学和英语更重要,学起来也更困难。语文教育的成败,几乎关系到孩子一生教育的成败,也是孩子一生能否幸福和快乐的基础!
语文不仅是思维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是价值观教育,是成长教育,是一切教育手段中最重要的教育!决非“语言+文字”=语文那么简单。真正的语文,是“语=口能说”----能够流畅表达自己的思想。“文=笔能写”,能够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作为思维训练,语文不仅仅是让孩子机械地认字组词(这是很容易的),也不是死记硬背,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而是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而非有口无心地念书。进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可惜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了解语文学习的重点,以为学语文就是认字组词,就是写作文,感觉上好像很容易。国内所谓重视语文教育的父母,无非就是鼓励孩子看一些课外书和文学作品,上一些作文训练班,并无具体而系统的语文教育理念。
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系统,基本上把语文作为字词训练,很少考虑思维训练,更缺乏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其结果就是我国学生的语文教育水平的整体低下,不少大学生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只会写一些“学生腔八股文”。一些大学教授呼吁要重视我国青年人的中文水平能力不断下降带来的危机。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语文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年轻一代在思维上,文化上的缺失,在价值观上的混乱,已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无数的恶果(其中之一是网络成瘾现象),长此以往,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语文教育可能造成没有文化的一代人!不能不让人担心。
另外,语文学不好,其他课程也不太可能学好:有些学生升到小学高年级后数学学习有困难,中学阶段的数理化学习有困难,究其根本原因,是语文基础不好,思维和理解能力不过关。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无法写出像样的论文,缺乏收集信息的能力,看不懂有一定深度的文章和书籍,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少儿时的语文没有学好,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比较差。
因此语文学习,实际上是初中及小学阶段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西方国家在k12基础教育阶段中,一贯强调的就是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美国高考,三分之二的考试内容是语文(主要内容是阅读和写作),剩下的是数学(很浅,仅仅相当于我国的初中程度)。这种对语文的重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美国大学培养了非常优秀的后备人才,一大批思维良好的年轻人,因为良好的语言教育,准备好了向任何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可是美国即使到了大学,依然不强调“专业”,依然强调思维和价值观教育。
耶鲁的校长说过:如果我们大学本科的毕业生,居然成为了某一行业的专业人士,就是耶鲁大学教育的失败。说明美国的教育家们,非常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以及什么是最重要的教育。
而中国:语文教育十分失败。一方面是教育者,教育官员,家长们都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把语文当成字词教育,强调“文学性”,强调“字词之美”,玩文字游戏。几乎没有人注重语文的思维功能,交流沟通的功能。同时,极为弱智的“英语教育”,又占用了中国孩子大量的时间,一样采用“背单词,学语法”的“字词学习模式”,没学好英语,但严重影响我们孩子的母语能力。网络上大量无厘头的语言,就出自我们这个“辉煌无比”的教育体系栽培。
同时,我们在“数理化”学科上的重视,在“技术科学“上的重视,根本没有带来相应的成果,只是培养了一大批思维能力低下,只会死板地工作的打工仔。因此,我们不能不自己来把语文教好。
正因为非常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我才认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根本就不符合要求,特别是不能作为入门教材使用。小学六年12册课本,其核心任务就是围绕两千多个汉字打转,初中毕业,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教纲要求也仅仅是“认识三千五百个汉字,会写三千个”的要求。这种语文学习的弊端很大,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六年语文学习的结果,仅仅是学会了一大堆汉字,在思维品质上不但没有长进,反而退步。大多数的学生,思维的速度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所谓我国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创造力,没有思想,缺乏思维品质等,都是小学语文教育不当的后果!
我在大学里遇到一些纯文科的学生,面临问题时根本不知道如何有序地分析和处理,脑子乱成一团。所以社会上有人很尖刻地说“大学中文系的学生90%是废物”。这句话可能有些偏激,但是它反映的就是我们的中文教育一定有严重的问题,破坏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基于以上认识,所以我认为不能直接采用统编小学语文课本给孩子学习。只有在具备真正的语文基础,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后,才可以使用我们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略作了解,以快餐方式迅速地过一下!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绝对不同于普通小学课堂教育,只能把课本当作一种语文知识的系统整理,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绝对不能把“国家语文教材”直接作为语言教材使用,更不能把这套教材学六年,否则本来很聪明的孩子就会被教傻了。
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小儿的语文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完全采用自己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自行选择合适的各类教材,以大输入,大信息量为原则,以思维训练和文化教育,价值观为主体,经过两年多的教学结果证明,学习效果非常良好: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提高,文字理解能力也非常好,词汇量明显超过同龄儿童的水平,日常交流中表达的语言句子长度和复杂度明显超过同龄儿童,知识面比较广阔。在此语言基础上,孩子八岁的时候,才学习小学语文课本。结果只用了三个月,就学完了小学六年全部12册的语文课本。
最令人满意的,是预期中思维品质的提升,带来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在开始正式教育前的小儿(五岁半时),是一个精力充沛,没有一刻安静的顽皮儿童。这种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没有方向和持久力,注意力往往比较差,上学以后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大多数老师的办法是强行压制,结果造成孩子个性上的障碍,在青少年后期乃至成年后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最理想的局面就是:提升孩子的思维力,引导孩子的兴趣,使其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同时要保护孩子的活力,做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种看似矛盾的个性,只有通过良好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才有可能做到。
两年多教学实践的结果就是:老师们普遍认为张钟瑞很活跃,一整天的学习下来后,不停地在三层楼上串上跳下没个停。但是上课时却安安静静,不吵不闹。最有意思的一次是老师们要参加李践的“行动成功学”培训课程,把他带去一同参加,结果从早上9点到下午六点整整一天,刚满7岁的他像大人一样很有次序地听完了全部的课程,肯定有很多内容是他听不懂的,但是他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让在场的人都很惊讶。这就是思维力提升的结果。
孩子的整个语文学习内容很多,教学手段也比较复杂,特别对于12岁以前的教育,由于此阶段的特殊性,必须采用最丰富多采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升儿童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热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必然采用代价昂贵的各种教学工具和多种复合媒体教材。
相反,如果年龄已经达到12岁以上,仅仅通过文字阅读就可以提高,只要采选合适的内容,有良师指导就可以了。而媒体手段就变成次要的!我对孩子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核心,可以总结为三大部分:
一:经典诵读:台湾王财贵博士倡导的经典诵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有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在做。我认为华文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在孩子启蒙的早期就开始经典诵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也是掌握中华文化思维的必要手段。而且通过经典诵读,还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改善大脑的品质,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儿童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达到中国古人所说的“教化”之功。所以张钟瑞的语文学习,经典诵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是教法有所不同,没有单纯采用“小朋友,跟我读”这种较为简单的诵读法。为了达到有效的大脑思维训练,采用了变速诵读,变声诵读等手段,效果较为良好!另外,在学习的内容上也略有分歧:我认为简单地回到[四书五经],回到儒家,可能并不是现代人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最好办法。所以我的经典诵读理念,并不是以[论语]为主的儒家经典为主,而是更为灵活一些,更关注“四书”之外的其它学派!特别是道家经典,如老子,庄子等。即使是儒家,我觉得思想更丰富完整,更重要,更有价值,也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是荀子,但是现在的经典诵读中几乎忽略了他的存在。
二:国外原版百科全书和科学历史类读物: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经典诵读的价值,并不在于返古复古,除了可以提升大脑的思维品质外,还希望达到把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与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结合,因此儿童教育必须体现中西并重的原则。西方教育的先进性,并不在于其手段和方法,关键是其基本理念和内容。工业革命以来,以百科全书为代表的西方儿童教育,把认知的重点从童话和文学作品引向大千世界,引向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引向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培养了孩子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采用这种教育方法,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绝对不是读几本课本所能相比的。而我国学生无论课本还是课外阅读,均以文学作品为主,仍然停留在农业时代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个人品味,缺乏有序的思维训练,更缺乏广博的知识结构。我认为这是我国与西方现代教育差距的思想理念上的原因。因此,基于与西方现代教育接轨的想法,百科全书就是张钟瑞语文学习的第二项重要内容,如从学习的时间上来说,是耗时最多的课程,也是思维训练中“自然主义思维能力”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一律不采用国内编写的可读性很差,学究气十足的百科全书,而是直接采用多种版本的英美原版百科全书及各种丰富多彩,内容全面的电子版视听百科教程,同时配置良好的音像系统。投入固然很大,但是教学效果的确特别好!特别是超大的信息量,满足了儿童时期大脑迅速发育的要求!一部1个小时的自然百科DVD影片就有一万字左右,采用问题式,研究性学习法,一般需要正式学习两至三天。还经常采用快速播放的手段,对于孩子适应海量信息,快速思维和快速阅读都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这也是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方式(语言都是相通的)。
三:电影大片
电影课是今日学堂一个很重要的课程 估计很少有家长会考虑把电影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从一开始就把经典大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和教育内容。当然,在孩子看来并非学习,而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欣赏体验。家里收藏有近两千部影片,选出其中合适的作为语言和思维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的良好工具。
作为语言教育的工具,电影大片的功能并非是提供一个语言场景来模仿。实际上,如果仅仅作为语言模仿的对象,电影影片主要是对话体,并不是很合适。采用配解说词的纪录片会更好,所以我对“看电影学英语”之类的东西总是有些怀疑。我选择电影大片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体系,扩张文化视野,这也是语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功能。因此用于语言教学课程的电影大片,显然不能随便选用。选择上应有明显的倾向性,影片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否值得推崇,是选择影片首要的问题。一些历史和文化影片,是选择的一个重点,其次还要考虑儿童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如[亚历山大]的传记影片已经看过三个版本,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电影等。另外,电影课决不是像看电影一样看完了事,而是利用电影手段来整合儿童的思维力,深入理解其内容和价值,并解决孩子的疑难。因此在观赏的时候,老师的引导方式和不断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是最为关键的!否则沦为普通的看电影录像,也就没有实质上的意义了!
12岁以前的语言学习,基本上是从以上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可以让孩子真正把语文作为思维的工具,能够使用好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在交流中应用自如。通过六年左右的时间,已经足够吧孩子培养成一个终身阅读者了(我们的传统教育机制里,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人数只有5%)。十二岁以后,文学和历史,文化类的作品,将成为扩充阅读的主流,把孩子的视野从广阔的世界,拉回到关注人类自身和自我内心,进入到内省和自我认识阶段。这对于养成孩子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这部分教育内容还未开展,这里不多说了!)
附注:关心我们语文课教学方法的可以看我博客中[千万不要读文科系列千万不要读文科一:中国学生专业选择和文科教育问题],以及我亲自授课的语文课堂纪录---[今日学堂论语课讲记]张健柏讲论语 第一讲 现场讲课记录
第三篇:我心中的语文是庄子的人生感悟
我心中的语文是庄子的人生感悟——做人忌妄自尊大,因为山外更有青山高;是魏征的为政方针——治国要广积德义,用人要简能用之、择善从之;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是房龙的寓言——对待不同的思想,要持宽容的态度;是马丁·路德·金饱含深情的演讲——他梦想有一天能获得自由、平等和幸福。
语文能丰富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无比精彩。随孔子四处奔波,听他宣传自己的思想;看屈原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曹操、诸葛亮会与你在三国纷争之机,共商国是,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水浒好汉们也许会邀你同游山寨,看他们如何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李白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苏轼豪迈豁达,心骛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金庸向你敞开武侠世界,你会醉心于武林的豪情而由此心胸豁达;琼瑶的言情小说娓娓道来,向你讲述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瞧诗人对生活有什么样的见解——我要做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与你平等又与你相依;看英雄如何排遣人生忧愁——山河破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聚散离合,依旧奋发图强;睹豪杰如何成就伟大人生——首先立其德,其次立其功,再次立其言,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你善待语文,她就会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她能让我们治国、齐家、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可以先秦诸子通学;她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庄子》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她能让诸位具有领袖风范,因为你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胸怀天下,口吐莲花;她能让诸位气质高雅,谈吐不俗,字字珠玑。
语文对有些人来说是三毛的撒哈拉大沙漠——游历了多少年,却青春依旧,情怀依旧;对有些人来说却是席慕容笔下寂寞的树——在你我必经的路上,等待了千年,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一树的花,却被一再错过。
学好语文吧,她能让你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游目骋怀;学好语文吧,她能让你视野辽阔、情感丰富、受益终生。
第四篇: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师
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师
阮兴刚
我心中理想的语文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那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如何才能接近自己心里的最理想状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造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读书
语文教师大部分不读书,这是不争的现实。我说的“书”,当然既不是课本、教参和习题集,也不是为文凭的应考书。我这样一说,有老师会立马跳出来愤愤不平,找出N种理由来为自己不读书开脱。但不管怎样,我们身边已有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那些特级教师,他们也面临过并仍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现实问题,很多人的成长环境甚至比我们还差,但却没有一个不博览群书的,没有一个不以嗜读为乐的。
在这方面,年轻的高级教师、全国赛课多次获特等、一等奖的史建筑的感受很能说明问题:“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史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优秀教师都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名师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 1
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综观名师们的读书历程,愚以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
我们要让读书成为我们生命的一种常态,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写作
“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这是南京市首批教授级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话,也是千千万万名师们的心声。
王老师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他从1988年开始给报社写专栏杂文,十几年间发表了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4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出了台湾版,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他说,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他还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我的许多同事都公开发表过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有同感。语文教师不会写,会不会被当作假冒伪劣?”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也有同感,常有熟人、朋友甚至长辈,为文凭和职称来找我代写论文,每当此时,我就涌起一种无名的悲哀。我常想,教美术的会画画,教音乐的会唱歌,而今大多数语文老师竟写不成像样的文章,教师平时不动笔,作文课却能大谈“构思、技巧”,又怎能避“谈兵”之嫌?“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
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所以我要呼吁:语文老师,请拿起你的笔,下“水”!
三、向学生学习
很多同行都习惯于摆老师架子,做高高在上态,以为唯此才有老师的尊严,才能得尊重。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优秀教师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亲近学生,向学生学习。
经常深入学生的老师还会有这种感受: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在教学上。北大附中校长、特级教师程翔总结说:“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好老师也是学生托起来的,没有学生的敦促,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给我的启发影响不限于学习,在做人上,学生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基本路线,是一条普遍的真理,对教育也同样适用。我们的“群众”就是学生,善于向学生学习,会加速老师的成长,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教育教学的“群众观”。
四、反思
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什么是反思?“民主教育”代表人李镇西老师诠释得非常好:
“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盲目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李老师自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他刚参加工作带的“未来班”的教育浪漫主义尝试,到后来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现实主义探索,再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观踏上教育理想主义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长征程,他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四个不停”,成就斐然。
五、勤奋执著
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因此,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勤奋和执著,一个也不能少。
六、学会做人
这一点年轻教师尤其要重视,加强修养。有个性、有才能的年轻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异见,听不进批评。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于延长了成长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业也难有大成。青年人有主见是完全应该的。坚持主见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某种能力欠缺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以增强自觉意识。”
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贤的两句名言温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转益多师是汝师”。良好的同事关系与 自我修养是有助与我们成功的不法二门。
蛹的成长,需要在黑暗的壳子里积蓄力量,默默坚忍,痛苦裂变,最后才能突破自我,羽化成蝶,翩然而飞。人亦然。
教师成长是长跑,须有“韧”的精神,惟其如此,才能更接近我们心中最理想的状态。
第五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1.以„情‟为纽带,让课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在教学《麻雀》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我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随后,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颂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我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以读为本。“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我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了以读为本的原则。在导入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去上学?从哪些精彩词句看出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感人、撼人心腑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沟,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
(2)角色体验。
中小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像力,增强自信和勇气。我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我启发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像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像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即兴练笔。
有的课文,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李时珍》一课,有一段描写李时珍不怕严寒酷暑,翻山越岭采集药材的描述,虽寥寥几笔,但却十分感人。我以《采药》为题,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采药的环境,李时珍遇到的困难,他又是如何想、说、做的描绘出来, 表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通过续篇,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字里行间映射出一颗颗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美好心灵。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阅读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学《小珊迪》一文,“我”在小珊迪临死前,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此处,我启发学生想像“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有的说:“我会把小利比接回自己家,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有的说:“在我的资助下,小利比读了许多书,成为了有作为的人。”;有的说:“我会经常带他到小珊迪的墓前去,教育小利比要向他哥哥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小利比在我的教育下,经常去帮助那些孤儿,长大后成为了福利院院长。”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答案,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又如《麻雀》一课,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猎人把狗带走了,可是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修改。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有的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又捧起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有的说“我担心小麻雀再受伤害,爬上树,把小麻雀的窝搭得结结实实的。”;有的说“我放回小麻雀,看到老麻雀飞回窝里,才放心地离开了。”;有的说“我把鸟巢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让它们的家又安全又舒适。”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在创新活动中闪现着人文精神的美丽。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
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后,我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我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语言无不感动着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汉清‟的业绩。”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