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典型例题分析
诗歌第8题分析 刘青姣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2012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赏析】这是一首闺中念远怀人词。开首句以“红叶黄花秋意晚”起兴,暗寓闺中人悲年华消逝之忧愁,故思念千里外的爱人,云来雁去,不见来信。又无处可寄音书。离愁别恨,如是之深。触发出泪弹不尽,无尽泪水滴入砚池,纵无处递笺,仍要挥笔摅怀,一派痴情,无以自控。此时墨泪交莹,滴洒不止,红笺湿透,彩色褪尽。墨耶、泪耶、情耶?浑化难分,凄楚欲绝。此词最妙之处在于写“泪”。词中先写泪珠弹淌,衬写相思之苦,还是常事;而以泪研墨,已属异态,以泪和墨作书,更是奇想;不说红笺因泪水湿褪颜色,却说是情深而使红笺无色,则尤见巧思。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2013高考诗歌鉴赏之新课标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②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②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参考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014年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8.【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思路点拨】从词的上半阙看,景物描写中的主要意象是“春风吹雨”“残枝”“落花”“寒渌”“日西”。从“残”“落”“寒”“西”等字来看,这些意象的特征整体上是低沉、凄清的,由此可见主人公的心境也是凄凉的。这便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然后沿着“意象——特征——心境”的思路,进行赏析。“春风吹雨”给人一种凄清迷茫之感,这就更增添了独守空闺的人的孤独、落寞之感。“残枝”意味着花儿不再,却仍被风雨吹打;“落花”满地,沾泥不起。景象惨淡,主人公的内心更为凄凉、悲伤。“寒渌”“日西”描写出风雨虽停,但池水清寒,暮色浓重,进一步为主人公的心境抹上一层暗淡哀婉的色彩。
9.【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思路点拨】“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的大意是:回过身来,接着准备下完残局,沉吟之间,应劫时迟缓了。心中便有疑惑:为什么“迟”呢?下阙的前三句交代了一些原因:半卷珠帘,看到燕子双飞,主人公感到痛苦,想隐藏起来,可是却无奈在眉间显示出来。“燕双飞”引起愁思,大约是人不归、身孤独。后两句,主人公转身下棋,显然是想转移这种愁思,但是既然愁情能表现在眉间,也必然表现在下棋的动作上:心思重重,以致下手迟缓。一个“迟”字就点出了内心的烦乱无绪!2015年(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见,作者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边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致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试题分析
诗歌内容
课标一卷所选诗歌是以唐诗和宋词为主,唐诗2次,宋词3次。诗歌类型上看,写景抒情诗是主流,作者情况
从作者来看,有3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2012年晏几道,2013年陆游,2015年岑参。有两次是相对较陌生的作者的作品。所以学生备考时也不要回避熟悉的大家作品,但涉及的作品往往不是名篇。考查内容
第8题考查思想感情3次,考查景物描写对思想感情的作用2次,考查景物描写的角度一次。应对策略:
对于诗歌鉴赏的复习,要全面撒网,重点还是唐宋诗词。要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解读诗歌的技法和思想感情。诗歌的写景技巧仍要总结分析。
诗歌鉴赏高考知识总结:
1、考查要点:
(1)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①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②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诗眼是最精炼传神,最能表现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字或词);③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④把握谓语动词(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和特殊名词(领悟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
(2)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3)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4)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①联系其人其事,②整体把握作品,③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怀人、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2、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1>写什么(人事物景)2>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3>为什么写(知人论世、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顺序:意象――想像――画面[意境]――情感)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3、答题要领:【全面把握鉴赏要领,做到三练:①练判断,②练理解,③练表述】
(1)“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写景是抒情的基础与铺垫,抒情是写景的目的和升华。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2)分辨把握四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a写景抒情、b咏物言志咏史怀古、c边塞征战、d、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也称杂感)。
(3)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4)“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
(5)“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6)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白描、细节描写,视觉:形、色;听觉:声;状态:动和静、远与近、时间与空间;情感:虚与实;触觉:味。
4、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①抒情:(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②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③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②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①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绘声绘色、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②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
③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
④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4、答题方法和步骤:
⑴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总(概括知识点)后分(分析阐释),纲举目张。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所有的古诗不管怎么设题,都要回到“景”和“情”上来,即: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与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
⑵比较阅读类的解题:要把握作品的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求同,析异;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⑶理解文意是关键,参悟意象是手段,情景关系情为主,紧扣诗题析通篇。
5、规范表述:(参见附件《古诗鉴赏答题模式大全》)
(1)古诗鉴赏表述:【分析所运用的手法,分析所描写的景象,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所产生的效果。】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2)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意(表层含意)+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3)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4)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5)词语作用的表述同大阅读。
(6)抒情形象的分析的表述: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
(7)所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8)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9)表现手法的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的情感。(10)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该诗的语言特色+特色体现及分析+表达情感
第二篇:典型相关分析例题结果
Run MATRIX procedure:
Correlations for Set-1
long1 width1 long1
1.0000
.7346 width1
.7346 1.0000
Correlations for Set-2
两组变量内部各自的相关阵
long2 width2 long2
1.0000
.8393 width2
.8393 1.0000
Correlations Between Set-1 and Set-2
long2 width2 long1
.7108
.7040
width1
.6932
.7086 两组变量间各变量的两两相关阵,可见兄弟的头型指标间确实存在相关性,提取出综合指标来代表这种相关性。
Canonical Correlations 1
.789 2
.054 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789。
Test that remaining correlations are zero:
Wilk's
Chi-SQ
DF
Sig.1
.377
20.964
4.000
.000 2
.997
.062
1.000
.803 各典型相关系数的检验。
Standardized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1
long1
-.552
-1.366 width1
-.522
1.378
Raw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1
long1
-.057
-.140 width1
-.071
.187 上面两个表为各典型变量与变量组1中各变量间标化与未标化的系数列表,由此可写出典型变量的转化公式为(标化的):
L10.552long10.522width1,L21.366long11.378width1
Standardized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2
long2
-.504
-1.769 width2
-.538
1.759
Raw Canonical Coefficients for Set-2
long2
-.050
-.176 width2
-.080
.262 上面两个表为各典型变量与变量组2中各变量间标化与未标化的系数列表,同上可写出典型变量的转化公式为(标化的):
M10.504long20.538width2,M21.769long21.759width2
Canonical Loadings for Set-1
long1
-.935
-.354 width1
-.927
.375
Cross Loadings for Set-1
long1
-.737
-.019 width1
-.731
.020 上表为第一变量组中各变量分别与自身、相对的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可见它们主要和第一对典型变量的关系比较密切。
Canonical Loadings for Set-2
long2
-.956
-.293 width2
-.962
.274
Cross Loadings for Set-2
long2
-.754
-.016 width2
-.758
.015 上表为第二变量组中各变量分别与自身、相对的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结论与前相同。
下面是冗余度(Redundancy)分析结果,它列出各典型变量相关系数
所能解释原变量变异的比例,可以用来辅助判断需要保留多少个典型相关系数。
Redundancy Analysis: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1 Explained by Its Own Can.Var.Prop Var CV1-1
.867 CV1-2
.133 是第一组变量的变异可被自身的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第一典型变量解释了总变异的86.7%。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1 Explained by Opposite Can.Var.Prop Var CV2-1
.539 CV2-2
.000 第一组变量的变异能被它们相对的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2 Explained by Its Own Can.Var.Prop Var CV2-1
.920 CV2-2
.080 是第二组变量的变异可被自身的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
Proportion of Variance of Set-2 Explained by Opposite Can.Var.Prop Var CV1-1
.572 CV1-2
.000 第二组变量的变异能被它们相对的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
综合上述冗余度分析结果,只需保留第一对典型变量。
第三篇:库仑定律典型例题分析
典型例题分析
【例1】如图1所示,真空中有三个同种点电荷Q1、Q2和Q3,它们固定在一
-1
2条直线上,电荷量均为Q=4.0×10C,求Q2所受的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
对Q2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Q2所受的静电力为Q3 和Q1 对Q2的作用力的合力。
Q1对Q2的作用力:F12k
Q1Q2r
12k
Qr1
Q3对Q2的作用力:F32k
Q3Q2r2
k
Qr2
图
∴FF12F32kQ2(1r1
1r2
2)
图2
代入数据得:F1.11011N,方向沿Q2、Q3连线指向Q
3【例2】
如图3所示,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A、B,它们固定在一条直线上相距L=0.3m的两点,它们的电荷量分别为QA=16×10-12C,QB=4.0×10-12C,现引入第三个同种点电荷C,(1)若要使C处于平衡状态,试求C电荷的电量和放置的位置?
(2)若点电荷A、B不固定,而使三个点电荷在库仑力作用下都能处于平衡状态,试求C电荷的电量和放置的位置?
【解析】
(1)由分析可知,由于A和B为同种电荷,要使C处于平衡状态,C必须放在A、B之间某位置,可为正电荷,也可为负电荷。
设电荷C放在距A右侧x处,电荷量为Q
3∵FACFBC①∴ k
Q1x
2图
3Q1Q3x
2k
Q2Q3(Lx)
②
∴
Q2(Lx)
③
∴ 4(L-x)2=x2④∴x=0.2m
即点电荷C放在距A右侧0.2m处,可为正电荷,也可为负电荷。
(2)首先分析点电荷C可能放置的位置,三个点电荷都处于平衡,彼此之间作用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C只能在AB决定的直线上,不能在直线之外。而可能的区域有3个,① AB连线上,A与B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C电荷必须与A、B均产生吸引力,C为
负电荷时可满足;
② 在AB连线的延长线A的左侧,C带正电时对A产生排斥力与B对A作用力方向相
反可能A处于平衡;C对B的作用力为推斥力与A对B作用力方向相同,不可能使B平衡;
带负电时对A产生吸引力与B对A作用力方向相同,不可能使A处于平衡;C对B的作用力为吸引力与A对B作用力方向相反,可能使B平衡,但离A近,A带电荷又多,不能同时使A、B处于平衡。
③ 放B的右侧,C对B的作用力为推斥力与A对B作用力方向相同,不可能使B平衡;
由分析可知,由于A和B为同种电荷,要使三个电荷都处于平衡状态,C必须放在A、B之间某位置,且为负电荷。
设电荷C放在距A右侧x处,电荷量为Q
3对C:kQ1Q3
x2kQ2Q3(0.3x)
Q3Q
2(Lx)22∴x=0.2m 对B:kQ1Q2L2k∴Q31691012C,为负电荷。
【拓展】
若A、B为异种电荷呢?
【解析】
(1)电荷C放在B的右侧,且距B 0.3m处,电量的大小及正负无要求;
12(2)电荷C放在B的右侧,且距B 0.3m处,C为正电荷,Q31610C
学生归纳后进行总结:
同种电荷放中间,异种电荷在两边;
远离大球近小球,平衡位置连成线;
三个小球都平衡,电量正负有条件;
第三小球能平衡,电量正负任意选。
【例3】
如图4所示,把质量为0.2克的带电小球A用丝线吊起,若将
-8带电量为4×10C的小球B靠近它,当两小球在同一高度时且相距
3cm,丝线与坚直方向夹角为45,此时小球B受到库仑力F=_____。
小球A带的电量qA=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小球A处于平衡状态,分析小球A受力情况如图4 图5所示。小球A受到重力mg、丝线的张力T。小球B对小球A的静电力F,三个力的作用。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Fmgtg45mg①
3代入数据解得:F2102N mgr由①式可知: qA② 9kqB10C③代入数据解得:qA5 小球B受到库仑力与小球A受到库仑力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小球B受到的库仑力
-3大小为2×10N。小球A与小球B相互吸引,B带正电,小球A带负电,所以:
qA=-0.5×10-8C
图5 【说明】本题在解答过程中,物体的平衡条件成为关键内容,因此分析物体的受力,对力进行分解合成就成了必须的步骤。其次,小球A带电量为qA=-5×10-9C中的负号在答案中不是可缺少的内容,必须重视。
第四篇:等差数列典型例题及分析
一、【经典例题导讲】
[例1]等差数列an、bn的前n项和为SS
n、Tn.若nT7n1a
4n27(nN),求7
b;
n7
解:a7a7a7S137
bb13192
77b7T134132779
[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5-5n,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解: n(455n),n5
2
(205n)(n5)
250,n6
[例3]已知:an
n1024lg21(lg20.3010)nN
(1)问前多少项之和为最大?(2)前多少项之和的绝对值最小? 解:(1)an1024(1n)lg20
a1024n102413401n11024nlg20lg2lg2n3403∴n3402
(2)S(n1)
n1024nn
2(lg2)0
当Sn0或Sn近于0时其和绝对值最小
令:S1)
n0即 1024+n(n
2(lg2)0得:n2048
lg216804.99
∵ nN∴n6805
[例4]项数是2n的等差数列,中间两项为a2
n和an1是方程xpxq0的两根,求证:此数列的和S222
2n是方程 lgx(lgnlgp)lgx(lgnlgp)20的根。(S2n0)
证明:依题意anan1p
∵an(a1a2n)
1a2nanan1p∴S2
2n2np
∵lg2x(lgn2lgp2)lgx(lgnlgp)20
∴(lgxlgnp)20∴xnpS2n(获证)。
[例5]设an为等差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77,S1575,TSn
n为数列
n的前n项和,求Tn。
解:设等差数列a的公差为d,则 S1
nnna12nn1d
∵SS7a121d7 ,即
15aa13d1 ,77,1575,∴解得:a12,d1
1105d75 ,a17d5 ,。
∴Sn
na11
12n1d22n1,∵Sn1
n1Sn
n1
2,∴数列Sn
n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为2,公差为1
2,∴T12
n4n9
4n。
[例6]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及公差d都为整数,前n项和为Sn.(Ⅰ)若a11=0,S14=98,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若a1≥6,a11>0,S14≤77,求所有可能的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Ⅰ)由S14=98得2a1+13d=14,又a11=a1+10d=0,故解得d=-2,a1=20.因此,{an}的通项公式是an=22-2n,n=1,2,3…
S14772a113d112a113d11,(Ⅱ)由a0得ad0即
111102a120d0,a16a162a112
由①+②得-7d<11。即d>-11
7。
由①+③得13d≤-1 即d≤-1于是-11
7<d≤-1
13又d∈Z,故d=-1
将④代入①②得10<a1≤12.又a1∈Z,故a1=11或a1=12.所以,所有可能的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12-n和an=13-n,n=1,2,3,…
二、【典型习题导练】
1.已知an
13且anSn12,求an及Sn。
334n(n1),求证:n(n1)(n1)2
2.设an222an2。
3.求和: 1111
12123123n
4.求和:(1002992)(982972)(4232)(2212)
5.已知a,b,c依次成等差数列,求证:a2bc,b2ac,c2ab依次成等差数列.6.已知数列1
a为等差数列,且a1113
3,a5
n267,求a8的值。
第五篇:高考诗歌鉴赏典型例题
高考诗歌鉴赏之典型例题
(2004)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第16题:诗歌鉴赏。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注重对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的考查。解析:⑴一定要注意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因此,只要找出诗句中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即可。⑵此题只要读懂诗歌内容,体验到其中情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总结:从2002年`起,高考用简答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的应对措施。首先,要求我们要真正读懂诗歌,学会鉴赏。从具体的一首诗来说,基本的鉴赏方法应从标题入手,知道作者写什么,把握重点之后,进一步感受作品所描写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并寻求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揣摩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内蕴。其次,要学会答题。要看清试题所问的内容,然后根据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答案而言,一般应找出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切不可抛开具体诗句作空洞分析,或胡乱套用的概念乱贴标签。
04:(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2005)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析: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05: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2006)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1]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06:(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007)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07:(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008)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08:(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9)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资源网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09: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