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者视角上被政治化了的诗歌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者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政治事件 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 “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古典诗歌的对偶 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树林方向: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50
年代的长篇小说
“
三红一创
”
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
(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
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
1949
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 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
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
《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
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
七月派
” 的诗歌领袖是胡风;
“
九叶派
” 的诗歌领袖是穆旦,“
九叶派
”
又称
“
中国新诗派
”。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
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
“
楼梯体
”。
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
“
楼梯体 ”,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
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
“
六经注我”
。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
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
(《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
手抄本小说
”
《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22、50、60
年代,“
传记式结构
” 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
“
就那么回事
” 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自信
B、能力强
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
现象、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杨朔
B、秦牧
C、刘白羽
D、周涛、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
“
问题小说
”
特征的作品是(A)。
A、《
“
锻炼锻炼
”
》
B、《小二黑结婚》
C、《三里湾》
D、《套不住的手》、创作于
“
文革
”
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A、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公刘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郭路生的《相信未来》、在第一批的“
八个样板戏
”
中,唯一的一个
“
交响音乐
”
是(C)。
A、《红灯记》
B、《白毛女》
C、《沙家浜》
D、《龙江颂》
6、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A)。
A、杨朔
B、秦牧
C、史铁生
D、周涛、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 的是(D)。
A、新写实小说
B、寻根小说
C、新历史小说
D、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1、“
三突出
”
“
三突出
”
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
要英雄人物。
2、“
三红一创
”
《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
青)。、干预文学
干预生活,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四、简答题
1、十七年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宏伟的建构和史诗的追求。
“
三红一创
”
()纪实性的品格。
()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
()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重视诗歌的形式: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
用
“
楼梯体
”
。、《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主题: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
当代文学史上塑造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
他动摇与集体和个人两条道路
之间:
一方面自私,一方面希望儿子成功,而儿子越成功与他的思想距离却越远。
第二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第三章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卓绝古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两千四百七十六)。从篇幅的宏阔看,是我国古典诗歌少有的。《离骚》这篇不朽之作,震古烁今,光照日月,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以至世界诗歌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而且具有“永久魅力”(马克思语)的伟大篇章。
第一节《离骚》释义与写作时期
1、“离骚”释义:A、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B、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C、王逸:“离,别也;骚,愁也。”;D、项安世等:认为离骚是楚地方言;E、游国恩:离骚是楚曲名。--综合各种主张,我们认为,司马迁和王逸释“离骚”为别忧或别愁,还是符合全诗实际的思想内容的。“离”意味着离朝,离宗,离国,离开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最有效的机会,“骚”是愁,是失望,是痛心,是煎熬,是理想无法实现的痛楚,是寻求出路的激越,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
2、写作时期:《离骚》的写作年代,有人认为是楚怀王当朝屈原任左徒时,有人认为是在顷襄王朝屈原被流放江南时,这两种观点都不准确。我们从作品本身考察,可以看到诗中主要写的是他早年急于报国的心情和被楚王疏远后的苦闷,并未言及楚怀王晚期秦楚交兵,怀王客死等事实,更未写到自己被流放的遭际。诗中说“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不同于“流放”,它带有因失望而主动离开的意思,是一种抉择,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期冀。所以,《离骚》的创作应是在诗人遭谗被疏,“自疏”即流浪于汉北之时。
第二节《离骚》的“忠怨”之情与爱国精神
《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一、“忠怨”之情:《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主线,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
二、爱国精神:《离骚》的爱国精神表现为五个方面:
1、表现为伟大的献身精神,在“楚才晋用”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在《离骚》充分表达了他与祖国共命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他甚至要以以身殉国的古人为榜样,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伟大壮烈的献身精神,是足以令人闻之落泪的。
2、表现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离骚》中,诗人三番五次的痛斥“偷乐的党人”,对他们的贪婪竞进,兴心嫉妒,背绳墨以追曲,对他们祸国殃民的丑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
3、表现为执着的宗君精神:虽然诗人的悲剧命运源自于“王怒而疏屈平”,但屈原始终以高度的宗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对楚怀王竭忠尽志,诗人反复宣称他对祖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存君兴国是自己的天职。
4、表现为不懈的求索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充分表现了诗人为自己为国家不懈地寻找出路的探索精神。
5、表现为严格的自律精神,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在《离骚》中,诗人无数次面对离开自己的国家,“何所独无芳草兮”,诗人也一度产生了“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宇”的念头,但他始终不能割舍自己对宗族对国家的无比深厚的情感。
三、“美政”理想:“美政”理想是《离骚》中重要的内容,它是《离骚》成为“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伟大政治理想的集中表现,美政理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举贤授能:举贤授能上针对当时旧贵族把持政权,骄奢淫逸,卖国误国的行为而发的,就是打破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不分亲疏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在诗中,诗人多次以历史为例说明只要能不拘一格的选用贤能,就能使政治清明,国家富强。
2、修明法度:所谓修明法度,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要“循绳墨而不颇”,即不得骄纵乱法,胡作非为。诗人希望楚王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因“夏(极)康娱以自纵”和“纵欲而不忍”而造成王朝破败的覆辙。
3、俨而祗敬:俨,即严肃;祗敬,即恭敬谨慎。诗人借向重华陈词的机会表述了一个带根本性的政治观念,即带有民本主义的进步思想“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皇天是没有什么偏私的,他要观察人们的德行而决定辅佐的对象,只有思想圣明而德行茂美的人,才能享有天下。
四、《离骚》的抒情结构: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只分为前后两部分,是很难有效把握她的博大精深的内容的;分为三部分也使各部分不够均衡。所以,分为五部分则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思路和创意:(注:除最后一节例外,其它部分每四句为一节)
A、从开头第一节“帝高阳之苗裔兮”到第五节“恐美人之迟暮”共五节为第一部分: 诗人自叙身世:《离骚》从一开始就弥漫着浓烈的色彩,屈原不无自豪的自命是神话传说里太阳神高阳大帝颛顼的后代,因而也就具备了太阳般光辉、崇高、公正、威严、堂皇、伟大、壮美等多种非凡品格。虽然自己的出生就有了神奇的禀赋,但自己并不满足,还要分秒必争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修养。
B、从第六节“不抚壮而弃秽兮”到第三十二节“岂余心之可惩”共二十七节为第二部分:
奋斗失败与反思--诗人回顾了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而不断奋斗,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心路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波动,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思想处于激烈动荡状态的真实表白。
诗人首先以史为鉴强烈的表明自己希望能够充分施展才华,把楚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但他所面对的现实实在是太凶险了:“党人偷乐”,“令修数化”,“士人(众芳)芜秽”,“小人(众)竟进贪婪”,只有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依然保持着圣洁与纯美,真可谓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怎能不产生一系列的消极的情感:他“太息”,哀民生之多艰,他“怨”灵修(最高统治者)的“浩荡”,他以“背绳墨以追曲”为耻,他叹息自己的“穷困”,他甚至有些“悔悟”“相道之不察”,他要“退修初服”,只好独善其身了。
C、从第三十三节“女媭之婵媛兮”到第六十四节“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共三十二节为第三部分:
一次陈词二次飞行三次求女:表现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不懈的求索精神。一次陈词:首先,写道自己的追随者“女媭”对自己固守节操,不肯随俗的嗔怪,却激起了他对伟大理想目标更加强烈的追求。诗人借幻想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向自己最崇拜的已死去上千年的远古圣贤重华,深情地(几乎是声泪俱下)倾诉了自己在现实中没有知音的政治理想,和自己面临的“阽余身之危死”险恶处境。二次飞行:然后,诗人巡行天上,现实中的“屈心而抑志”强烈的刺激了主体意志的高扬,诗人仿佛真的太阳神的儿子,他让为太阳驾车的“羲和”“弥节”,开始了天马行空般的飞行:这是多么华丽壮观,神奇非凡的飞行啊!太阳神的儿子驾御着太阳车漫游天宇,四个白色无角飞龙飞腾拉动,搭乘着象征永生不死的凤凰鸟,在太阳沐浴的地方饮马,在太阳出生的的大树下休憩。折若木拂扫太阳表面的灰尘,使之明亮,不让它沉落。命令月神的御者在前面作向导,派遣风神随后造势。风鸟在前面作侍卫,雷神在后面作后勤。飘风追随环绕,云霓闪烁着彩色的光芒迎接„„这是多么奇妙绝伦的情境!这是美感与灵感的以天宇作舞台的空间舞蹈史诗,这是诗人人性力量的腾扬与欢畅,也是审美的极至和情绪的迷狂,即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这次浪漫的飞行最终因“帝阍”的闭关而不得不接受悲剧的命运。于是又开始了以求“美人”的第二次飞行:即三次寻求理想美人的飞行。诗人对“美女”的迷恋,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暗喻他对君王的依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诗人的伟大。其实伟大的男性,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绿色天地,这片天地是留给与其相配的绝世“美女”的,为此,他可以不惜代价的上下求索,尤其在他正处于失败的逆境中时,这“美女”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并不重要,关键只在于她的完美无缺,美伦美焕,美艳射人。《诗经·卫风·硕人》,宋玉,曹植,苏轼等都进行了刻画。可是,诗人屈原尽管有着超凡的审美激情,有着超凡的神力,但始终也不能找倒,宓妃的美貌尽管令诗人无比眷恋,但她的“无礼”,使她和“有娀”美人及“有虞”二姚一样都不能成为占据诗人心灵绿色空间的理想美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引起了多少代人的强烈共振。屈原的这一悲剧和“浮士德”的求美悲剧有着同样的审美价值。
D、从第六十五节“索藑茅以莛篿兮”到第九十二节“蜷局顾而不行”共二十八节为第四部分:两次问卜一次飞行:表现了诗人在去与留的问题上激烈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无比深厚的感情。如果说之前的就重华陈词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的话,那么灵氛的“吉占”“两美必合”“孰求美而释汝”则是完全的他人认同,这对诗人本来是最需要的,但是它的真正实现要以“何怀乎故宇”为代价,难怪诗人“心犹豫而狐疑”,又开始了第二次对巫咸的问卜。在倾听了巫咸与灵氛略同的“英雄所见”之后,诗人再次省视了自己的处境,产生了一种“义无返顾”的冲动,于是开始了最后一次飞行。这是诗人最后一次飞行,天境界更加壮阔,气势更加辉宏,时空的转换更加博大和自由,屯车千乘,八龙驾御,云旗委蛇,乐舞相伴,极尽帝王之排场,赢得了至尊之神的礼遇。其幻想的奇绝,激情的迸发,实在令现代人望尘莫及,“望之兴叹”。诗人自己似乎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获得了,找倒了,感悟了最高的最神秘的美,在自己构造的神话世界里沉醉着,但当“临夫旧乡”时,诗人一下子就从曼妙的高高的想象空间跌回到现实中,自己又如何能够抛弃深情的祖国,不顾多灾多难的人民!
E、最后一节“乱曰:已矣哉!”为第五部分:绝望的归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读来令人无比悲怆。它深深的表明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与他的崇高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达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不仅有力地收束了全诗,也使全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使全诗表达的如长江大河般的奔涌感情,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综上,AB一般构成《离骚》的第一部分,CDE构成第二部分。前半部分用接近现实主义的的手法展现了所处的悲剧性处境和自己抗争与彷徨的心路历程,而第二部分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的幻想世界,展现了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也不失为一部饱含血泪的现实主义杰作,但还无法成为象现在这样具有浪漫主义的永恒魅力;而如果只有第二部分没有第一部分,那么《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底蕴就会显得单薄,就会缺乏象现在这样主题的深刻性与含蓄性和明确性。
第三节《离骚》的美学内涵与艺术世界
1、《离骚》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我们在《离骚》中可以“约会”到那些类型的美)
(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呈现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在美政政治理想,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革新政治,由出国统一中国)以及悲壮的无悔的献身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无比崇高的人格美和光照日月的形象美。
(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创美;屈原对自己坚持斗争的悲剧后果有着清醒的估计和预知,但他仍然作了“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抉择。为此,他承受了超出想象的人生痛苦和悲剧,甚至最终以自沉结束生命。但洋溢在《离骚》的感情既不是绝望的悲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哀,而是“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怆美,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美。
(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建构的奇丽美:《离骚》中的三个艺术世界,即炫神夺目的神话世界、活跃这无数先贤圣哲的往古世界和芳馨四溢、绚丽多姿的香草美人世界,它们各呈奇观,共同建构了《离骚》艺术世界的奇丽美,强烈的唤起读者一种超尘绝世,璀璨四射,目不暇接的审美体验。
2、屈原在《离骚》中是怎样吸取和运用神话的?诗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在《离骚》中,屈原为了为自己的三次神话性飞行壮行,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大量古代神话传说的运用,已经完全不受故事原创的束缚,更不是动作一般意义上的典故,神话中的神灵和神物,是作为活生生的血肉丰满的形象有情有意地参与着诗人对天国的飞游,这表明它已服从于一个全新的不断求索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部分。
诗中诗人三次游览天界是指:上叩帝阍天庭游,三次求女时空游,欲去还留昆仑游。三次飞行游览的描写,构成了《离骚》神奇壮观,瑰丽多彩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世界的主体舞台,寄寓了诗人对理想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改变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忠君爱国之情。
3、《离骚》—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怎样的含义? 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屈原借对往古尧舜及三后(禹汤文武)的清明政治,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俨而祗敬”的“美政”的高度赞美,为统治者的政治革新树立了榜样;二是通过对桀纣等因“猖披”“康娱自纵”“淫游”“乱流”等而失国的历史的回顾,对楚国君臣提出了庄严的警告,告戒他们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三是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顾,表达了对君臣知遇的渴望,表达了对君王眷顾自己的期待,表明了自己正如古代贤臣一般的英才,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停;四是深刻表明了诗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可以成为裁决真理性主张的标准,显示了诗人朴素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和真理观。
4、《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 在把君王数化,群僚竟进,世风昏暗,英才失节等等看成是“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的思想基础上,诗人经过创意性的构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百花齐放,香飘万里的香花美草世界,《离骚》中把这些缤纷的香花美草作为诗人内在审美世界的外化,作为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形象化,诗人正是以披香带惠,餐英饮露比喻自己道德的自修和人格之高洁。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让我们如睹诗人崇高圣洁之美姿,如闻诗人超凡之德艺之芳馨。《离骚》中的这种表现手法远远超越了《诗经》将得体的服饰仪容本身作为一种美,作为内在美的外在显示和通过人物的外在打扮,礼仪容止的描写抒情,塑造人物形象创作模式,构成了奇异幻美和绚丽多姿的积极浪漫主义审美唤情结构。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遭嫉、苦峦与追求。屈原将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的心理来刻画,就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这不失为一种睿智的解释,但其实也证明象屈原这样一位伟大的男性,在他的内心深处审美地珍藏着一个绿色天地,这片天地是留给与其相配的绝世“美女”的,为此,他可以不惜代价的上下求索,尤其在他正处于失败的逆境中时,对这“美女”的渴望就更加强烈和更加痴迷,而这“美女”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并不重要,关键只在于她的美伦美焕,美艳射人,完美无瑕。这便是人性的审美证明。
5、《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写实;《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离骚》的比兴把物的某些审美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理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融,物中寓情,见物知人,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境界的审美扩张力。在《离骚》中,诗人把香花美草,佳木奇林,男女情爱等本身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融为一体,以此美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使全诗更加绚美奇丽,光彩照人。在《离骚》中,诗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比兴传统,并把它发展成为以香花美草,男女情思为象征和载体的一个形象五彩斑斓,情致缠绵悱恻的香草美人世界,不仅衬托了诗人美的人格、美的心灵,而且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取之不尽,赏之不竭的具有永恒魅力的审美世界。这不仅是《离骚》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开拓,也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无法企及的伟大贡献。
第四章 情理兼备长篇咏史诗《天问》
(四言诘问体咏史长诗)
第一节《天问》释义与主旨
1、《天问》定位:古今中外罕见的四言诘问(抒情)体长篇咏史诗。
《天问》是伟大诗人屈原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全诗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五百多字,全部采用问句体写成。从邃古之初,宇宙洪荒问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微。古往今来一直被推许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也是楚辞中最为难解之作。
2、“天问”释义:王逸认为《天问》写作缘起是屈原放逐(汉北),见楚国先王宗庙和公卿祠堂,画有天地山川神灵,以及贤圣诡怪之物事,因而题书其壁,诘而问之,虽成此诗。所谓“天问”,即问天,向天发问的意思。——根据古、今人考证,王逸的说法是可信的。咏史诗为何取名《天问》呢?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天”,是无所不包的,既包括自然,也包括人事,又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所以,“天问”就是仰天而问,就是在自然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探究天道的问题。
3、《天问》主旨:古近今人的三种解释:一是抒愤说(王逸),诗人含怨,表达了一种“痛极呼天”的沉痛;二是诘问说(戴震),《天问》所问的问题是天地间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曲学异端”进行诘难,从而批评旧说,追求正确说明的意思;三是究理讽谏说(王夫之),在王夫之看来,屈原以为历史总是“有道而兴,无道而丧”,因此,以古为鉴,讽谏楚王,是《天问》的主旨。我们认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把《天问》看作是屈原仅次于《离骚》的伟大作品而且“悲其志”:其志何在?这显然是指屈原呈现在这首宏篇巨制中对真理的大胆探求精神,特别是诗人那种企图通过探寻历代兴亡之故,以为楚鉴的苦心孤诣和一片爱国情怀。这正是《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继续,是“皇舆之败绩”之隐忧的深化。
第二节《天问》的内容与结构层次
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一般认为《天问》一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实际上,《天问》总体应该分四个部分:即问天,问地,问人,问现实。
1、问天:即对天体以及日月星辰等诸天象的发问:
诗人首先对宇宙的始源问题,进行发问,诗人以反问的口吻分别提出问题,其中既含有哲理的推测,又表现出一种睿智而穷究底里的理性气势;其二又对宇宙结构、天体运行进行发问,天有九重,谁有如此神功营造?天若有盖,怎样维系而不坠?八柱擎天,其位在那?地倾东南是怎么回事?其三对日月星辰的布局于运行变化进行发问,问太阳,问月亮,问风,他把我们带到一个光怪陆离的古神话世界。
2、问地:首先用了很长篇幅就鲧禹治水,重建大地这桩惊天动地的人类伟业进行发问,除了表现出某些不解和怀疑外,更是通过发问把这一故事传说中的神奇伟功一一写出,再现了古人在战胜自然灾害中曲折艰难的历程;然后诗人又针对古老传说中关于大地四方的许多奇闻异说进行一一发问,神人聚居的悬圃位在何处?哪里冬暖夏凉,哪里石树成林,哪里怪兽能语?哪里有不死之人?“一蛇吞象”又是怎么回事?这些发问不仅显示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而且表现了强烈的怀疑求实精神,不仅具有哲理意义,又具有文学性。
3、问人事:“问人”是诗人在长诗的后半部分,用如椽巨笔,开始由鸿蒙蛮荒的神话时代转向对人间历史的发问。首先,诗人对夏王朝的兴衰起伏,以至最后被尚汤所灭,作了一连串发问。在这些发问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历史,夏后启作为大禹的儿子,从既定的禅位接班人伯意那里巧夺了权力而拥有了夏国,但他由于偷天乐枕于享乐被后羿代替,后羿却因贪于女色,迷恋田猎遭寒浞暗算,寒浞儿子浇因淫乱与嫂私通被少康杀死,夏桀更是因为宠幸妹嬉被成汤流放。其二,在对殷商的发问中,我们可以得知,商的兴盛得益于商汤诚求伊尹的辅佐,而殷纣的覆亡则是因为拒谏饰非,刚愎自用,迷恋女色(妲己),残害忠良,任用小人。其三,在对周朝的发问中,诗人同样告诉我们,周族能够取得伐纣的胜利,是因为得到贤臣吕望的辅佐,周昭王的船沉不返,是因为溺于玩好,至于西周的亡国之君周幽王则是因为宠幸美女褒姒而使朝政昏乱,最终被犬戎所杀。——诗人对历代兴衰存亡的诘问,特别集中在亡国败身之君的陈述上,因为诗人从中发现,一个有位者或一个王朝的衰亡,不外是杀害贤良,枕于游乐,溺于女色,这些祸身亡国之由,正是诗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4、问现实:诗人写长诗《天问》,其思想感情之所系,最终还是在现实,是在楚国。当诗人眼见楚王朝君昏臣暗,国事日蹙,日暮西山,江河日下,大厦将倾。他独立于苍茫大地之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诗人看来,历代兴亡之迹,历历可鉴,可他所尽忠的楚王,却如此倒行逆施,毫无醒悟。他失望的感到,他的喋喋不休又有谁来听呢?但在极端忧苦矛盾的心情下,诗人仍对君国表露出一片忠贞拳拳之心。
总之,诗人是借对宇宙自然之演化和人间历史之兴亡的思索,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第三节《天问》的独特形式与文学价值
《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问》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特的通篇诘问体整体结构模式;全诗由一曰字领起,一连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由宇宙的形成,问到天文星象、地理变迁、万物变易,再问到夏、商、周的史事,以及各种神话传说等等。在类似的提问中诗人有意只问不答,或者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在问题的提出或提法上,诗人明显的表现出对一些穿凿附会的旧说和传统的观念的大胆怀疑和批评精神,显示出诗人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在宇宙天地以及自然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诘问中,屈原比较充分的表现了他的天道观念和认识论观点,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观念;在对历史神话传说的诘问中,诗人进一步升华了已经表达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举贤授能则国兴,淫乐任小则国亡,天命不可信,治乱在人为等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天问》又是诗人诗意的思,诗意的问,诗意的怀疑,诗意的否定,诗人并不奢望清晰的科学答案和严密的逻辑结论。诗人《天问》中表现了诗人政治的失意和忧愤不平。在《天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满怀爱国热情和君国家邦的强烈忧患意识,历尽坎坷而又报国无门的老人,仰视苍天,激愤而问,嘘唏而叹的情景。所以,《天问》的性质和成就,不只是理性的陈词,而是理性的思考和强烈的感情相结合,两相交融,铸造了这篇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长诗。
(3)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天问》这篇长达三百七十六行的咏史诗全部由问句构成,显示了巨大的创造性。《天问》是屈原所有作品中唯一不用“兮”字调的,但它通过不同语词的运用,使全诗诗句错落有致,疾徐相间,而且一气充盈,独具风采。在句式上,《天问》以四言为主干,但也有四分之一的句子,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平填了错落之美。《天问》在问式上,有一句一问,两句一问,四句一问问式的错综变化,读来不仅急徐回环,而且气脉贯通。《天问》的文学价值:《天问》作为一首四言诘问体咏史长诗,是一首以咏史为内容,史论兼备,情理相融的作品。而它在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是绝无仅有。从体制的宏伟,风格的雄奇说,在屈原的作品中,《天问》可以与《离骚》并驾,若鸟之双翼,若车之两轮;而其形式的奇特,结体的新颖,语气的奇崛,可以说更比《离骚》有过之而无不及。《天问》无论就其主旨看,还是从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以至动人的艺术效果来看,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篇美文;它与长诗一样,也是一篇表达诗人理想,蕴涵炽热感情的优异诗作。
第三篇:现代抒情诗
《这里的落花》
牛汉
不是深秋 正当初夏 树阴下
落了数不清的花朵
落花
在湿润的草地上 挂满露水 散发着芳香 红艳艳黄灿灿 久久地不蔫
落下的花苞
还像长在树枝上那样 继续开放
蝴蝶和蜜蜂绕着它们飞翔
这里的落花 不是凋谢
也不是被风吹落的花朵
在葱郁的树上 愉快地开着
又愉快地落着,落着„„
它们,美丽的生命 在树干的周围 聚成了一个花环
虔诚地奉献给养育它们的土地
这里的落花 没有悲伤
《淡泊》
大解
淡淡地泊着这一片房子
宛如水边的青萍 年年绿得好看 如今我走回家来 是第几重秋天 芦苇的风声比夕阳更白
远山浅浅像在梦的边缘抚触记忆 我望着来路 岁月模糊的地方 无声之水绕过一片片庄园 这些村子必是来了很久了 这些水必是我命定的根源 在相思和呼应变得柔软以后 日子渐渐安宁下来
总有一只悠远的手 幻觉般伸出
把我心绪的波纹 轻轻荡开 究竟从哪儿继袭了清静 民间的烟霞里
水鸟一群群出没芦荡 阡陌上人影婆娑
落日下飘着平和亲切的语言 我在家的土地上过活 没有人感伤这经久的气息 没有人向我诉说来年的事情 这一片房子仿佛自古 就淡泊在乡情的水上 不沉沦也不漂移„ 静静地等待孩子 和春天
《风干的记忆》
叶延宾
一张褪色的照片
暗去的时光象黄褐斑留在上面
那些风干的往事
从你眼前掠过
变成一滴挂在腮上的泪珠
一片树叶落下了
那些夏天的葱郁和春天的萌动
都老练地变成树干
虬劲地在大街两旁
写出许多象形的回忆录
一再晴朗的天空
孤雁的影子成为绝版
也许春去秋还会再来
只是在我们仰头寻觅的时候
风干的雁唳被风吹散渺无踪迹
风干的记忆
一首诗的题
不知没有被风吹干的那滴泪
能不能泡开风干的墨汁
那狼毫笔尖像朵等待绽放的花蕾
《沉默的砖头》
周庆荣
会有这么一天的。
一块一块的砖头,在建筑的下面,它们来决定一切。
苔迹,不只是岁月的陈旧。
蚂蚁,或别的虫豸,访问着这些沉默的砖,它们或许爬出一个高度,它们没有意识到墙也是高度。
有一天,这些砖头会决定建筑的形状。富丽堂皇的宫殿或不起眼的茅舍,这些砖头说了算。
上层建筑是怎样的重量?
沉默的砖头,寂寞地负重。它们是一根又一根坚硬的骨头。
它们就是不说话,更不说过头的话。它们踏踏实实地过着日子,一块砖挨着另一块砖,它们不抒情,它们讲逻辑。
风撞着墙,砖无言。风声吹久了,便像是历史的声音。
《杏花》
牛庆国
杏花 我们的村花
春天 你若站在高处
像喊崖娃娃那样
喊一声杏花
鲜艳的女子
就会一下子开遍 * 家家户户 沟沟岔岔
那其中最粉红的就是我的妹妹和情人
当翻山越岭的唢呐
大红大绿地吹过
大朵的谢了 小朵的也谢了
丢开花儿叫杏儿了
酸酸甜甜的日子
就是黄土里流出的民歌
杏花 你还好吗
站在村口的杏树下
握住一颗杏核
我真怕嗑出 一口的苦来
《没有人能把我还原为露珠》
白连春
没有人能把诗歌还原为
白纸,把字还原为
精,血,泪和乳汁
原始,本质,象征生命
拒绝比喻和赞美
没有人能把灰烬还原为火焰,把火焰还原为森林,把斧头还原为铁
把铁还原为石头
躺着是海的深
站着是山的高
没有人能把秋风中颤动的坟墓
还原为春光里劳作的父亲和母亲
把父亲还原为咳嗽 把母亲还原为炊烟
没有人能把我
还原为露珠,大地最小
最干净的孩子
喊故乡》
田 禾
别人唱故乡,我不会唱
我只能喊
喊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江南
我对着江南喊
用心喊,用笔喊,用我的破嗓子喊
喊出声、喊出泪、喊出血
故乡便听见了我颤抖的声音
对着太阳喊
对着月亮喊
喊出山脉、喊出河流
喊出村庄
喊出了草坡、牛羊、田野和菜地
我更要大声地喊。风吹我,也喊
站在更高处喊
让那些流水、庄稼、炊烟以及爱情
都变作我永远的回声
《路边蒺藜丛》
孙方杰
这就是仇恨啊,这就是路边的蒺藜所有的仇恨!没有谁,能够像它一样,静静地卧在大路的表面上。
开着一身嫩黄的小花,在它身体的另一侧,长满了带刺的结,只要你赤裸的脚敢于踩踏,它就会用生命的全部,把你狠狠地刺伤。
没有谁能像它一样,在与人类的赤脚、野兽唇舌的斗争中,锋利了自己一身带刺的骨头。
没有谁能像这路边的蒺藜丛,一株一株地连结在一起,把生命和大地结成同盟。
那一朵一朵指甲盖大小的黄花
默默地发誓,把所有的践路都扎出血来!
《木梳》
路 也
我带上一把木梳去看你
在年少轻狂的南风里
去那个有你的省,那座东经118度北纬32度的城。
我没有百宝箱,只有这把桃花心木梳子
梳理闲愁和微微的偏头疼。
在那里,我要你给我起个小名
依照那些遍种的植物来称呼我
梅花、桂子、茉莉、枫杨或者菱角都行
她们是我的姐妹,前世的乡愁。
我们临水而居
身边的那条江叫扬子,那条河叫运河
还有一个叫瓜洲的渡口 我们在雕花木窗下
吃莼菜和鲈鱼,喝碧螺春与糯米酒 写出使洛阳纸贵的诗-在棋盘上谈论人生
用一把轻摇的丝绸扇子送走恩怨情仇
我常常想就这样回到古代,进入水墨山水
过一种名叫沁园春或如梦令的幸福生活 我是你云鬓轻绾的娘子,你是我那断了仕途的官人。
《缓慢的爱》
唐力
我要缓慢地爱,我的爱人 当我坐在这个屋子里
我要缓慢地爱着这傍晚的月光 从窗前移到窗台
我要缓慢地爱着这些时间
我要把1小时换成60分,把1分换成60秒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我要一秒一秒地爱你
就象我热爱你的头发,我也是一根一根地爱,把它们一根一根地从青丝爱成白发 而其他的人只会觉得,一瞬间 飞雪就落满了你的头颅
就象我在你的眼角,热爱你的鱼尾纹 我也用60年的光阴,一丝一丝地热爱。就象我们并排而坐
我们中间有0.5米的距离 我就会把它分成500毫米,一毫米一毫米地热爱。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就象在艰苦的日子里,我爱你的泪水 我也是一滴一滴地热爱„„
在我缓慢的爱中,我飞快地度过了一生
无怨的青春(席慕容_台湾)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那么
所有的
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青春》诗歌
——沈庆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青青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枯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洋溢着眩目的光华象一个美丽的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都不能入睡,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的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上,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
青春四曲
(1)三月飞雪
三月里飞来一场雪
我的母亲绝尘而去
天空中消失的岂止是冬日阳光
还有鸽子飞翔的身影
琴弦断了
我伏在云涛深处的山巅哭泣
三月本是花开的季节
而我收获的确是全世界花的枯萎
飘雪的路上
枯叶起舞
我坐在地上
夜夜仰望天堂的门口
和那条无法泅渡的河
星星早已隐去
沟渠上没有月亮的轻抚
我在自己的眼泪上调试
拨弄着一曲雪夜里的相思
(2)暗恋
眼睁睁地看着你
把嫩绿撒在我寂寞的秋天里
长成疯狂的春草
(3)我的青春
冬季昏暗的天空
没有美丽的鸟儿飞过
一汪孤寂的死水
没有鱼儿欢快的游弋
我飞上天空
俯瞰投影在流水上的花
发现它已在岁月的风中苍黄
童年是一面完整的镜子
青春却是一片斑驳的树叶
是谁铺着满山满谷的忧思
是谁枕着白云悠悠的梦
春天的布谷鸟夜夜歌唱的可是曾经流逝的激情?
(4)明媚三月
明媚三月
花影重重
风摇绿叶
我打开窗子
阳光跑了进来
把阴影赶了出去
我听见孤寂断裂的声音
飞鸟掠过的破帛般的青春水面粼粼发光的不是我的忧伤吗
都忘记吧
曾经喝过的鸩酒
曾经迷失的山路
山上的积雪已经溶化
在这美丽的三月
让我们一起聆听花和梦的私语
2、你是我的青春
你轻轻的来了,带着一点顽皮。
你是那么的纯真,虚伪无可逼进。
你轻轻的来了,带着一点梦想,你是那么的可爱。
你幽幽的来了,清新是你的气质,单纯是你财富。
我想拥你入怀,但,你哭了。
于是,我不再亵渎你的清醇。
只因为,你是我的青春。
3、青春无绪
<一>
当我再次回望
背后那只
分明挥动多时的手
却
还是一无所见
只有背后那些树上的叶子
正在风中
轻轻招摇
<二>
这些宁静的日子里总是默默的望着窗外
看那光秃秃的大树是一个过冬的独身老人
身上冻裂的伤口还缓缓淌着僵滞的血液
孤零零的枝桠是裸散的发在寒风的轻拂下
根根错乱的抖擞着
几只雀儿在屋檐下跳蹦着不时地朝这边张望
却始终没有远离它们那暖暖的家
太阳总是苍白苍白地在凝重的天空发着
一遍又一遍单调无声的叹息
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面容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
<三>
久未落雪的枯草地依然散布着七八颗星星
一只鸟儿静静的躺在草丛中仿佛已死去多时
曾走过的这片地方却总找不到曾留下的深刻标记
那条清清的小河上浮满了大大小小的叶子
在一个宽谷里悠然制造了许多陷阱
小心翼翼地踩着堆积的落叶
在一种非凡温和的声响中辨识路向
间或找寻到岁月这个老猎手留下的弹壳
恍然大悟中才知这原本是用一些美丽的花
瓣铸造的钢片
<四>
是为那干涸了一万年的黄土地再次祈颂大风绵绵之歌吗
是为那歌的尽头再次弥渡你四处漂泊的魂灵吗
是为那魂灵超越一棵原本就是若干年前远离丛林的独蕉吗
是为那棵独蕉在空朦的世幻时便续下了这飘忽的前缘吗
天却是一天一天被雨水浸泡被烈日晒的疲惫不堪
地却是一日一日被风尘脚印搅拌的模糊
多少次的泪水涨满了一汪汪海一汪汪洋
环境却是渐渐变坏无法重创一个全新的人类
前世苦与咸的生活依然围成你举步的坝堤
<五>
又坐在河边 坐在那粗糙乌黑的沙石上
又在构思那莽莽的荒原那昏黄的泥日
远离了好久的家什么都远去了
最厌恶死一般的静寂竟然比什么都随和
任岁月的脚印把黑黝黝的浮土漂成空白
两只嘴巴终成了浑浑噩噩的死海
任经一百万种风雨还是不朽的沉默
<六>
笑声自远方接踵而来
随风翻乱了桌上的书页
仿佛遥远的你踏浪走近
是冬日雪野盛开的莲。。。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断章
【卞芝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情歌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别丢掉 【林徽因】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的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
云游
【徐志摩】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哪方或地的哪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相遇已成过去 【闻一多】 欢悦的双睛,激动的心; 相遇已成过去,到了分手的时候,温婉的微笑将变成苦笑,不如在爱刚抽芽时就掐死苗头。命运是一把无规律的梭子,趁悲伤还未成章,改变还未晚,让我们永为素丝的经纬线; 永远皎洁,不受俗爱的污染。分手吧,我们的相逢已成过去,任心灵忍受多大的饥渴和懊悔。你友情的微笑对我已属梦想的非分,更不敢企求叫你深情的微喟。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们重逢,你的风姿更丰盈,而我则依然憔悴。
我的毫无愧色的爽快陈说,“我们的缘很短,但也有过一回。”我们一度相逢,来自西东,我全身的血液,精神,如潮汹涌,“但只那一度相逢,旋即分道。” 留下我的心永在长夜了怔忡。
她这一点头 【曹葆华】
她这一点头,是一杯蔷薇酒;
倾进了我的喉咙,散一阵凉风的清幽;
我细玩滋味,意态悠悠,像湖上青鱼在雨后浮游。
她这一点头,是一只象牙舟;
载去了我的烦愁,转运来茉莉的芳秀;
我伫立台阶,情波荡流,刹那间瞧见美丽的宇宙。
蕙的风 【汪静之】
是那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的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诗八首
【穆旦】
一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哎,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二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三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底殿堂,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四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而那未形成的黑暗是可怕的,那可能的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那窒息我们的
是甜蜜的未生即死的言语,它底幽灵笼罩,使我们游离,游进混乱的爱底自由和美丽。
五
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
那移动了景物的移动我底心,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
那形成了树木和屹立的岩石的,将使我此时的渴望永存,一切在它得过程中流露的美,教我爱你的方法,教我变更。
六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我底使唤,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七
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丢失,记忆,永续的时间,所有科学不能祛除的恐惧
让我在你底怀里得到安憩——
呵,在你底不能自主的心上,你底随有随无的美丽形象,那里,和我底平行着生长!
八
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定型;
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
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
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它对我们不仁的嘲弄
(和哭泣)在合一的老根里化为平静。
错误
【郑愁矛】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心底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落花
【穆木天】
我愿透着寂静的朦胧薄淡的浮纱,细听着淅淅的细雨寂寂的在檐上激打,遥对着远远吹来的空虚中的嘘叹的声音,意识着一片一片的坠下的轻轻的白色的落花。
落花掩住了藓苔幽径石块沉沙。
落花吹送来白色的幽梦到寂静的人家。
落花倚着细雨的纤纤的柔腕虚虚的落下。
落花印在我们唇上接吻的余香啊!
不要惊醒了她!
啊!不要惊醒了她,不要惊醒了落花!
任她孤独的飘荡!
飘荡,飘荡,飘荡在我们的心头,眼里,歌唱着,到处是人生的故家。
啊,到底哪里是人生的故家?
啊,寂寂的听着落花,妹妹你愿意罢
我们永久的透着朦胧的浮纱,细细的深尝着白色的落花深深的坠下,你弱弱的倾依着我的胳膊,细细的听歌唱着她,“不要忘了山巅,水涯,到处是你们的故乡,到处你们是落花。”
预言 【何其芳】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疲劳的奔波,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脚知道每一条平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昙花的秘密 【席慕容】
总是
要在凋谢后的清晨
你才会走过
才会发现昨夜
就在你的窗外
我曾经是
怎样美丽又
怎样寂寞的一朵
我爱也只有我
才知道
你错过的昨夜
怎样皎洁的月
等你,在雨中 【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
刹那,永恒
在时间之内,等你
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地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第四篇:抒情诗:教师节
教师节
清晨的一声铃响 让我从梦中苏醒
原来 是教师节的祝福 让人受宠若惊
尽管短信上的句子稚气未脱
我还是 激动
第五篇:《莎士比亚抒情诗精选》读后感
《莎士比亚抒情诗精选》读后感
坦白地讲,我第一次读莎士比亚的抒情诗,从夜莺到西风无一不是激荡如春起的潮水,间或夹杂着莎士比亚的一两首十四行诗,却是另一番安谧静美的气质,那样的细细的爱与欢喜,像一朵花努力开满的整个初夏,细心嗅去有安神的清馨。后来终于知道在诗歌之外还有喜剧、在喜剧之外还有悲剧,于是如同冒失地闯进了迷宫,兜兜转转徘徊在艰涩与困惑之中。
读他的十四行诗,使我看到影像的跳跃与更替,感到音乐的飘荡与亲切。我也隐隐体味到他的十四行诗如明镜般反射出人生的全貌,概括了人世间一切悲喜哀乐。虽然这154首十四行诗的创作时间距今甚远,但跨时空的永恒作品不会因为历史的磨砺而有丝毫褪色,因为它更简洁,更纯朴,更严肃,多些灵魂,多些爱,多些情感,因为简单,却融入了最初始的人性,它至少理应被我好好地珍爱。于他的诗歌种种,大抵第十八首十四行诗是颇负盛名的,以至于我的童年为数不多对莎士比亚的记忆均来自于它。而今再读,寥寥的诗句格外单薄,然而这正是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他娴熟地驾驭并超越了既定的形式和结构,既尊重规则,又不刻意墨守陈规。对诗人而言,诗之结构愈严谨,就愈难以抒情,而莎士比亚自由奔放、热烈真挚的感情却在诗歌中娓娓道出,毫不拘谨,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犹如淙淙之溪涧,时轻时重,似缓似急,于是讶异,于是愉悦,于是觉得美好素朴的力度应当如此持久。若是抛却了十四行诗固有的章法,单单主题和内容却是分外厚重的。在哈姆雷特口中反复颂咏的人文之美也毫不吝啬地在诗中彰扬,只是出于技法的缘故而显得更加隐晦。他的诗亦歌颂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表扬和赞颂人高贵的尊严和理性,用温柔而深刻的语言阐释人文主义的思想。席勒说:“对素朴的要求是,自然要享有由它而来的对艺术的胜利,而要实现这个要求,要么靠人的知识和意志,要么借助于人的充分领悟。在第一种情况下有惊异的素朴并使人快活,在第二种情况下有信念的素朴而让人感动。”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在艺术的基础上超越了艺术本身。喜欢这样的示爱:“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她可爱,也比她温婉。”在绿荫繁茂、花枝缤纷的季节,这样简洁而直白的表达让人内心通透。喜欢这样的坦然:“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在夏天极为珍惜郑重的时候,时时担当与之隔绝的落寞,坦然于自然盛衰、转瞬即逝的规律。喜欢这样的理性:“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热,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被机缘或无偿的天道所催折,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自然虽然伟大,亦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受自然规律的约束。这一份朴素的平常心,是我们与世间周遭和睦妥当相处的道理,不剧烈,也不卑微。喜欢这样的颂扬:“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这样安然的美,抽象,鲜活,真实,永恒,却是属于人类的,这样生命的美,不仅仅值得迷恋。喜欢这样的高潮:“或死神夸口你在他的影里漂泊,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因为纯粹,所以有了美对死神的抗争,有了美的力度的不灭。喜欢这样的迸发与思考:“只要有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美,因为与智慧和爱紧紧相连,故而存在于人的价值,仿佛又一个哈姆雷特在讴歌“人类作为万物的主宰,拥有丰富的情感,高贵的理性,无尽的智慧与爱的能力”。这样的诗,只要人类延续,生命就会绵延,艺术就能永恒。在莎士比亚的情感世界里,真、善、美是生活的最高标准,三者的结合就是我们人类所要求索的全部的主题。他在其十四行诗第105首中写道:“美、善和真,就是我全部的主题,美、善和真,变化成不同的辞章;我的创作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三位一体,产生瑰丽的景象。”他灿若朝霞的十四行诗令我忆起了南美诗歌女皇米斯特拉尔的成名之作《死的十四行诗》和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前者以超越爱情与死亡的坚定执着,宣泄着郁积已久的情感,放射出闪电般的耀眼光芒。这一组十四行诗作,语言质朴健康,格调清新明朗,与当时拉美诗坛流行的句子剥离、形式散碎的所谓现代主义诗作迥异。后者则以亲身经历加上卓越才华,写就一首爱情和死亡拼搏的协奏曲,爱与死的争夺与较量,爱情战胜死亡,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这一组十四行诗是勃朗宁夫人内心深处生与死、痛苦与挣扎、感激与柔情的交织,忠诚地记录了爱情火苗的点燃、熄灭、进而复燃为熊熊烈焰的过程。
夸张的说,莎士比亚是雄踞在文艺复兴峰巅上的高吻苍穹的鹰。在他站立的地方,没有第二个人同他比肩。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是另一般滋味,浑然天成、单纯、自然并且美好,如同在夏天的季节里,此起彼伏,如浪水席卷而来的花朵,在错愕的美中格外心安。读着这样简单而深邃的句子,我很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