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及其社会意义
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及其社会意义
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追求自由:“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贾政,字存周,工部员外郎,贾母和贾代善之次子。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惟失之于迂腐。他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物,他孝顺贾母,亦想严厉管教子女;他想作好官,但可惜不谙世情,受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政、谐音、正。作者描写他的为人,亦正重一个“正”字,他是封建时代正统主义的悲剧人物。他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
鲁迅《**》
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是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的国民性弱点。
主题:小说描写1917所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无特操”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人物: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执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无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艺术:
①结构特色: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是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赵七爷的出场使**骤然强化.赵七爷的盘在头顶上象道士一般的辫子放下来了,且幸灾乐祸地质问七斤的辫子哪里去了,使七斤,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事件骤变,发展.最后又以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皇帝没有坐龙庭”而矛盾消解.②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选择生动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③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在环境描写上,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由借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作了成功的展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是冯骥才把视角转向市民文化心理的一个短篇。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 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这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夫妇的悲剧。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使人们看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小说抓住人生奇特的不规则的旋律展开艺术构思,充分揭示其背后的生活哲理。高女人在世俗冷眼和政治中伤中抑郁而死之后,鳏居的矮男人还像妻子在世时那样,出进总把雨伞举得高高的,“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这空间对矮男人来说,是无法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合的感情创伤;对于读者来说,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它让人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生活的悲剧。作者留下这块艺术空间,把读者引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去填充它,在这个空间里咀嚼复杂的人生内容与社会内容,获得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
而细节描写的成功,丰满了这篇小说的人生内容。除了雨伞下面那块空间的细节之外,邻居在吃团圆饭时无聊地把长颈酒瓶与矮礅罐头放在一起猜谜的细节,揭示了世俗心理的丑恶,显得同样精彩。作品在生活的不规则旋律中获得哲理的构思,又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显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思维规律。这篇小说曾经红极一时,从它叙述的一对平凡而又奇特的夫妻的日常生活中,读者往往能挖掘一些别致的深意,这次,我就要从这篇小说中引出“关注和忽略”的话题。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身高超群的女人嫁给了矮她很多的男人,但悲剧随之也就开始了。
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女人是一个普通的服务员,而她的矮丈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拿着不菲的工资,邻里的窃窃私语愈演愈烈,也愈加恶毒起来.一切皆因他们俩那引人注目的身高对比.人们只看到他们不和谐的外表,却看不见他们平静的相爱。小说特别描写了一个细节,就是下雨天矮丈夫拼命踮起脚跟为妻子撑伞的场景,但是可惜,文中的邻居们却看不到也不理解。流言从开始的嘲笑讥讽向攻击发展,团结大楼,也就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挺具讽刺性的名字),里面平庸的人们揣测高女人一定是为了钱才嫁给矮丈夫的,而且凭空捏造,说他们夫妻与海外私通。在那个年代,这一项罪名砸下来是会出人命的呀!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终于被隔离批斗了。
批斗会是小说最精彩的场景,从那个闹剧般收场的批斗会中,我可以再一次讽刺人们关注和忽略的东西,批斗会在团结大楼那些心理极不平衡的女人们的叫嚣声中开始,可是她们所抛出的问题却离革委会的意思越来越远。“矮子一个月给你多少钱?”“他拿那么多工资,不是和海外私通怎么可能?”瞧瞧,这就是打着堂而皇之的旗号的正义者们所关注的。他们忽略了人性深处最感人的东西,如爱情,同情,善良。高女人死了,在她生了孩子之后。矮丈夫终于平反了,一个人领着小孩寡居,雨天她仍努力向上举着伞,伞下却永远留着那段让人心碎的空白。
在那个非常时代,人性被扭曲,所引发出的悲剧肯定不少,其实,即便现在的人们,不还是对一些不合习惯的事物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吗?看一个人,仿佛盯着白纸上的黑点,只关注他的缺点,却对优点视而不见。这样的事不是司空见惯吗?一个人构不成大气候,如果全社会都这样,那岂不是会孕育出更多的悲剧? 人们啊,摘下你们的有色眼镜,不要关注花哨的表面而忽略事情的内在本质吧!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是冯骥才把视角转向市民文化心理的一个短篇。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这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夫妇的悲剧。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使人们看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小说抓住人生奇特的不规则的旋律展开艺术构思,充分揭示其背后的生活哲理。高女人在世俗冷眼和政治中伤中抑郁而死之后,鳏居的矮男人还像妻子在世时那样,出进总把雨伞举得高高的,“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的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这空间对矮男人来说,是无法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合的感情创伤;对于读者来说,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它让人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生活的悲剧。作者留下这块艺术空间,把读者引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去填充它,在这个空间里咀嚼复杂的人生内容与社会内容,获得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
而细节描写的成功,丰满了这篇小说的人生内容。除了雨伞下面那块空间的细节之外,邻居在吃团圆饭时无聊地把长颈酒瓶与矮礅罐头放在一起猜谜的细节,揭示了世俗心理的丑恶,显得同样精彩。作品在生活的不规则旋律中获得哲理的构思,又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丰富了艺术形象,显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思维规律。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第二篇:试述贾宝玉叛逆思想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试述贾宝玉叛逆思想
学生姓名 _ 连守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509 学习中心 山东潍坊临朐 学 号 05095011508002 联系电话 _______***__ ___ 指导教师 高长山
2007年11月 30日
试述贾宝玉叛逆思想
连守珍 山东省临朐县卧龙中心小学
摘 要:《红楼梦》中贾宝玉是曹雪芹着墨最多,寄托最深而又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其叛逆思想尤其突出,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叛逆思想的形成.它包括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第二,叛逆思想的表现.包括蔑视功名利禄,反对封建科举;嘲讽程朱理学,反对伦理道德;违背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等三个方面.第三,叛逆思想的局限性.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封建阶级的本质缺乏清醒的认识;反对男尊女卑中产生了偏激思想;不可能完全脱离贵族阶级的本性。
关键词:叛逆思想 形成 原因 局限性
《红楼梦》是艺术性,思想性极高的优秀作品,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勘称是艺术瑰宝。曹雪芹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作了这部长篇巨著,把我国的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向了空前的顶峰。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许多的人物形象谱系中,最具历史性的代表人物是贾宝玉。现将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作尝试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红楼梦)》的那种创作时代。
一、叛逆思想的形成。
贾宝玉是从贵族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叛逆者,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在等级森严,对三纲五常伦理道德顶礼膜拜的豪门世家,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在清初的一百多年里,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逐渐恢复了明清交替严重破坏的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萌芽并得以初步发展,出现了清代统治的“盛世”局面.由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同时土地兼并现象愈来愈严重,导致大量土地集中到皇室贵族、地主手中,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被迫做了地主的佃农。一些中小地主在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下,也面临着破产的境地。这就不能不使农村经济状况再度恶化,加上天灾人祸,盗贼迭起„„这一切,都预示着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与经济基础相对应,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顽固地维护封建制度没落统治的儒家正统思想与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尽管清朝统治者采取了诸如“文字狱”等残酷的压迫手段,来加强其在思想上的专制统治,但思想领域内的阶级斗 争仍然没有被强力所扑灭,终于出现了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对朱程理学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在这种社会大气候下,戒备森严的贾府尽管自以为固若金汤,但也并非生活在真空当中,照样难以抵挡民主主义的渗入,这就为贾宝玉的叛逆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社会条件。因此说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是封建末世的必然产物。
2、家庭原因 首先,他是一位叛逆者与不孝子孙。在儿孙一代不如一代 的贾家,本来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盼着他读书中举,扬名显亲,成为地主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可是贾宝玉走的却是相反的道路。小说的第三回,作者借两首《西江月》词,寓褒于贬,概括地介绍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愚顽”`“乖张”就是指他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他对是文(八股文)十分痛恨。他把四书以外的儒书都烧掉。同时他又旁学杂搜,读《西厢记》`《牡丹葶》。他把读书上进的人称做“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把那些“仕途经济”的说教斥为“混帐话”他不肯走当时一般贵族子弟所走的“学而优则仕”为官做官的路,无论是贾政的残酷毒打,贾母`王夫人的小心防范,还是薛宝钗`花袭人的温情规劝,都不能使他有丝毫改变。民主主义的思想播下了,它还需要一定的湿度、温度、肥沃的土壤才能得以发芽、成长。贾宝玉生活的家庭环境就为他的叛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这方面的条件。贾宝玉自幼生活在贾政的暴力管制和祖母的娇养、宠爱的矛盾之中。贾政作为“爷们儿”中唯一的正统人物,他只有一副灵魂空虚的假道学面孔。除了热衷于科举,狂热的鼓吹孔孟之道以外,他唯一能施展淫威的,就是挖空心思,力图用儒家学说僵死的伦理道德来扼杀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按照他的思想、处世哲学,必须把贾宝玉调教成一个忠臣孝子,使之热衷科举,学而仕则优,立声扬名,光宗耀祖。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皇恩祖德,才能达到封建家长的目的。同是作为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在贾母的心目中,虽然不绝对排斥贾政的愿望;但是,她把宝玉首先看成是荣国府传宗接代的“心肝宝贝”,是她晚年解闷的“玩物”。因此,在第八十四回中,当贾政谈到宝玉不大肯念书,辜负娘娘美意时,贾母争辩到:“你们时常叫他出去写诗作文,难道他都没作上来么。小孩子家慢慢地教导他,可是人家说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吃的’。”对此,贾政只能默不作声。
由此可见,在贾母的娇惯、溺爱之下,贾政的暴力管制不能得以彻底地实施,迫于贾 母的威力,贾政不得已时常作出让步。在这两种教育方式的矛盾间隙之中,贾宝玉才有了接触民主主义思想的机会,才有了贾府这个典型环境下的叛逆产儿,也就有其叛逆思想。
二、叛逆思想的表现
正是有了这种叛逆思想,使得贾宝玉没有按照贾府统治者的愿望成为忠臣孝子,而 是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他的叛逆思想。
1、蔑视功名利禄、反对封建科举。
这是贾宝玉叛逆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他对僵死的八股文深恶痛绝,把那些热衷于科举,所谓“读书上进”的人,一律骂为“国贼路鬼之流”、“沽名钓誉之徒”。如第一百一十五回,当宝钗问甄宝玉长得是否像贾宝玉时,贾宝玉道:“相貌倒还是一样的,只是言谈间看起来并不知道什么,不过是个禄蠹。”了了数语,将贾宝玉对追求功名利禄之辈的反感刻画的淋漓尽致。他还斥责清朝盛行的八股文是“饵名钓禄之阶”,是禄鬼们拿它“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可见他对科举制度的蔑视、痛恨。有了这种思想,反映到行动上,贾宝玉极力抗拒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为官作宦的生活道路,而是与林黛玉专读杂书,谈论杂书;不肯“留意于孔盂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贾宝玉要求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这就断然否定了正统儒家所提倡的封建科举制度。
2、嘲讽程朱理学,反对伦理道德 作为贾宝玉叛逆思想的第二个方面,它主要表现为贾宝玉轻视封建主义的纲常秩 序,反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等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作为贵族少年的贾宝玉,瞧不起贾雨村之流,不愿与官宦交往,却与艺人蒋玉涵感情甚合,结为好友;在贾府的日常生活当中,贾宝玉也无视“主仆之分”、“贵贱之别”常与丫鬟,小厮们打成一片。在贾府里最讲究“主仆名分”,可在怡红院里没有等级,小厮兴儿说他:“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在丫头群里闹,再者也没有个刚气儿。有一遭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得去。”他为鸳鸯将被贾赦讨做妾而不快„„他要求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制度,他认为世界上最 纯洁的是女子,说“天地间灵淑之气只忠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的这种观点,与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是针锋相对的。他同情妇女的不幸遭遇,司棋、金钏和鸳鸯的不幸,引起了他的同情;晴雯的不幸,更使他震动,他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沉痛悼念这位品格高尚的女奴,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抗议;更有甚者,他 把“文思谏、武死战”的纲常理论说成是“胡闹”。他对这个社会已不存幻想,唯一是女孩子,她们身上保存了天地之灵秀,保存了人的美好本性。他把女人分成三等:宝珠、死珠、鱼目,为什么会如此?我们可以看出宝玉认为封建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谁呆的时间越久,谁就越差,希望人都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样纯洁。而出嫁之后,接触社会,就丢掉了单纯纯洁的性情,就成了死珠。这些纯洁的姑娘毁灭之后,他感到绝望,不存在一丝一毫留恋之处,就出家当了和尚。
他的这些言行,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虽然被所谓的封建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但在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等级观念,打破了尊卑贵贱,体现了民主主义思想。
3、违背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
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故事和中心线索,也是贾宝玉违背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叛逆思想的表现。作品当中,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纠葛到一起,通过贾宝玉对薛宝钗、林黛玉的选择展开矛盾冲突,面对贾府日益衰败的客观形势,封建统治者为贾宝玉选择怎样的对象做为妻子,是由贾府的切身利益决定的。林黛玉本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薛宝钗家族则“根基不错”,是个符合封建礼教的典范女子。而且,封建家长要想叫贾宝玉“重振家业”,读书,中举,扬名显亲,这就必须为他选择一个符合封建规范要求、能够帮助贾宝玉走上“正路”、挽回整个家庭颓败局面的理想人物——薛宝钗。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却出于个人意愿,在叛逆的道路上互相支持,在反封建的共同思想基础上,结成了忠实伴侣,产生了深挚的爱情。这无疑违背了封建家长的意志,触犯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利益。这种矛盾冲突实质上反映了两种思想,两种生活道路的斗争。尽管迫于贾府统治阶级的淫威,落了个黛死钗嫁酿成了宝、黛爱情悲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体现了新一代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要求。由此可见,作为封建阶级叛逆者的宝玉,不仅是封建统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有形的社会机构的破坏者,而且是封建社会无形的意识形态的异己者和典章制度的怀疑者。’
三、叛逆思想的局限性。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也表现出了诸多局限方面:
1、对封建阶级的本质缺乏清醒的认识。
贾宝玉生长在荣国府这样的豪门世家,虽然他没有完全沉浸于贵族阶级的糜烂生 活,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显示出封建制度的怀疑和叛逆。但是,他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完全突破封建贵族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处于,迷茫、彷徨之中。尽管他不满足于封建阶级的残酷统治,不满于贵族阶级对下层青年妇女的蹂躏,但他看不清封建阶级的本质,而是把一切罪恶归咎于生在这没有“自由”的富贵之家。可见,他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并没有认清统治阶级吸血的本质,看不到真正被压迫被剥削的是用血汗供养他们豪华生活的农民,他们才是最值得同情的。
2、反对“男尊女卑”中产生偏激思想。
贾宝玉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盛行的时代。贾府中的世俗男子,诸如贾蓉、贾琏、贾赦、贾珍等,他们过着荒淫无耻的 生活:眠花睡柳、偷鸡摸狗、聚赌斗殴、花天酒地„„无所不为。特别是在两性生活方面,随意糟蹋、蹂躏一些年轻女奴,无异于禽兽。
在贾宝玉的思想感情里,男子无所不为的暴行与女奴的辛酸悲苦,形成一种鲜明的强烈对比。使他产生了对“世俗男子”的轻蔑、憎恶。因此,他得出了“山川日月之精秀只种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这种与“男尊女卑”、孔孟之道完全对立的结论。这在当时生活环境之中,无疑有它的进步性,体现了贾宝玉的反封建思想。但他的理解未免有些偏激,仅仅因为厌恶,憎恶世俗男子的丑恶行经就得出这样“男尊女卑”的结论,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没有对社会现象进行辨证的分析,在反对“男尊女卑”的斗争中,无疑由“男尊女卑”的极端走向了“女尊男卑”的极端。同样有它的不合理性。
3、不可能完全脱离贵族阶级的本性。
贾宝玉的身份,首先是荣国府的贵族少爷,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象他出身的这个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从小就过着膏量锦绣、花天酒地、奢侈无度的生活,司空见惯了贵族阶级的挥金如土、倚强凌弱。尽管对下人的不幸遭遇有些许的同情,但这只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贾宝玉依然过着丫鬟簇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寄生生活。这种阶级烙印在他的言行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在第六十二回中,当林黛玉同他谈到荣国府经济状况“如今若不省俭,毕致后手不接”时他却若无其事地回答:“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并劝探春“只管安富尊荣才是”。他对封建社会与封建礼教的批判还是有所保留的。天恩祖德不敢忘情。究竟出路在哪里,找不到,一走了之,这使整个《红楼梦》带上浓 郁的感伤主义色彩。
由此可见,贾宝玉不满的并不是封建剥削制度,他没有彻底地背叛他的阶级。相反,面对家道的没落,贾宝玉表现出来的却是悔恨自己“无力补天”,幻想剥削阶级永存。他叛逆自己的阶级,却又依赖于这个阶级,这是他致命的弱点,也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注释:
蒋和森:《曹雪芹的〈红楼梦〉》。
参考文献:
1.舒芜,红楼梦前言。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87.1.26.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市银湓南路67号,1991.9.3.王恒展,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8 4.方克强,中国古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5.5
第三篇:分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分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一贾宝玉的“男性解放”形象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是封建社会崩溃前夜的新人形象。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处处流露出对传统的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颠覆。虽然,受其时代的局限,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性别角色是怎么回事。但在他的身上,却凝聚了男性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这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同时又是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叛逆者。
1、贾宝玉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儒家文化观念下的理想男人应该是:正心修身齐国平天下。贾宝玉是被其所属家庭寄予厚望的一个人物,贾政等人对宝玉的期望,自然是“深精举业”,平步青云,光宗耀祖。然而,贾宝玉一生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
2、贾宝玉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沉湎于儿女情长而不可救药。男人本应有男人的事情去做,什么事情呢,自然是求取功名。但贾宝玉却偏对女孩子们做的事情感兴趣。这或许出于他的性别平等意识。
传统男性社会性别角色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便是男性霸权主义,是高高凌驾于女人之上的那份“权威”。在贾宝玉生活的时代,男人是社会的主宰,女人是奴仆,是被轻视与奴役的。
宝玉具有男人解放主义所要求的对女人的尊重,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他甚至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世界如鲍鱼之市,女人世界则若芝兰之室。
他与女性交往的平等观,以及对女性的爱护,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第二十一回,宝玉用湘云洗过脸的水洗脸,这绝对是传统的“大男人”形象所不容的。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宝玉同样没有身为男性或“主子”便高人一等的概念,3、贾宝玉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对男女差异有着明确的规定,男人的“阳刚”对应女人的“阴柔”。为了塑造这一不同的性别形象,男性和女性在幼年的游戏内容上便有区别,而贾宝玉却要打破这区别。第六十二回,香菱等人斗草,“可巧宝玉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这种女孩儿们的游戏,荣宁二府中,恐怕也只有宝玉这一个男性会热衷参与。贾宝玉被公认为多情公子,而这多情,也恰是男人的阳刚形象所不容的,是贾宝玉对传统男人性别角色的另一背叛之处。
4、贾宝玉不理睬“男人老成持重”的性别塑造
直到今天,“老成持重”、“成熟稳健”的男人仍是社会性别角色要求下的“理想男人”,而宝玉“谤僧毁道”,用袭人的话讲,就是“说话不顾禁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和女孩子吟诗作对、嬉戏打闹,没上没下。这种性情的自由随意,不受约束,同样是男人解放主义者心目中的理想。
5、宝玉反叛了男性友谊的“君子之交”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下,男人间深刻的友谊受到抑制。儒家文化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二.贾宝玉的背叛,是阶级叛逆与社会性别角色叛逆的统一,正是这一双重叛逆决定了他背叛的彻底性,也使其人物形象变得更生动而鲜明。再以贾宝玉对男性的态度为例,《红楼梦》全书中,贾宝玉对于男性的态度主要基调是反感的,而他之所以同秦钟等人往来十分密切,以往红学家们基于阶级背叛的观点,对此做出的解释是,贾宝玉反感的男性是上流社会的人士,而他的朋友都是生活在底层的。贾宝玉对他们的喜爱,表现了男性对俊美同性的欣赏,且这种欣赏又不是基于性爱的。而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女性对美丽同性的欣赏受到认同和理解,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男性身上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或会立即由此联想到同性恋。所以引入男人解放视角,有助于我们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全面体察,以及对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第四篇:坚持性格对孩子的意义
坚持性格对孩子的意义
培养孩子坚持的性格非常重要。
眼寒假已过一周了,6号考完试7号大宝开始上硬笔书法寒假班,每天上午1个半小时,加上路上的时间,一个上午就结束了。
这是大宝上小学后第一次假期报课外班(网络在线英语不算),加上上周姑姑带妹妹过来,他下午陪妹妹玩,作业除了语文生字的书写外其它基本没动。
前天和同学QQ聊天,可能同学说到自己的作业都完成了什么什么,大宝突然觉得自己还没太动笔,觉得比别人落后了好多,周四晚上回去和我商量周五上午书法班不去上,请假在家写作业。我没有同意,当然决定权是交给他的,周五早上起床后叫醒他,他依然讲到这件事,我依然是让他决定。结果我到单位后,9点半大宝该出发上课的时候,突然打电话,告诉我依然想请假在家里写寒假作业,希望自己也能尽快完成作业,不想把作业拖到最后。我依然告诉他,决定权在他手里,但是自己选择的书法班,要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尊重他自己。还有当初上书法班是他想把自己的书写更规范些,而假期作业是整个假期要完成的,加上现在并不是说缺少两三个小时,真的自己要是重视的话,下午完全可以缩短和妹妹玩的时间。还有我告诉他今天他的主要想法并不是想写作业,真正请假了在家里也不一定就能写作业,真想写作业早上起床完全有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可是他并没有写。我说这是到了一个瓶颈期了,妈妈也能理解。从考完试第二天连着上了6天,心里确实有些感觉不那么新鲜了,甚至有些烦了,但是一旦今天坚持下来,将会换来更开心的时刻。大宝后来听取了我的建议,洗漱换衣服,没有吃早饭带了零食赶紧和奶奶打车去上课,当然是迟到了,这是7天来第一次迟到。可是等下课我打电话的时候,他自己高兴的告诉我说:妈妈,太开心了,明天我还继续上课,一直上完。开学后我还想上长期班。
这就是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天生有当母亲的天赋,还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比较用心,我总是能很好的理解他的内心,也总愿意去陪着他去慢慢的磨炼他的意志。在广州群贤治平文化中心的沟通交流,让他知道坚持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要不不做,既然选择就要坚持。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我不自己主张给他报课外班,只要他自己极力要求的我就去满足,但是一旦要求了就要坚持,这是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的尊重。
希望在生活中能慢慢的陪着大宝养成一些好的品质,后面我们更需要的是在时间的管理上,这个假期很短,作业应该也不算少,想要有质量的完成也不是说几天就能搞完的事,寒假班结束大宝就该回老家了,过年回来也就一周的时间就要开学了,希望下周他能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将作业有质量的慢慢完成。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我愿意陪伴大宝一起慢慢成长。
期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第五篇:社会思想萌芽
我的社会思想萌芽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对我的社会思想做简要的讨论,围绕我对法家思想的理解,尤其是李斯,从而得出对现实一些有思考意义或帮助的结论。简要介绍了我的社会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对社会模式,生活模式,人生观、价值观及对于国家的探讨。关键词:社会思想,社会思想萌芽,法家李斯,中国近代法制(一)什么是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生活问题、生活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
(二)什么是社会思想萌芽? 我的理解就是还没有完全或没有上升到纯理论高度的简单的社会思想,可能对社会生活、生活问题、生活模式的理论或构想还做不到高度的概括,只是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及思考,这便是萌芽的含义。我们出生在80年代末期,属于擦边的80后,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经历过上一代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从小虽没被完全像温室的花朵似的呵护,也很少受到什么委屈,所以无法完全的了解社会。
(三)关于李斯
如果没有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我并不会对此这么关心。我最近读了《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感受颇多。史记有云“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旋‘从荀卿学帝王之术’。知六国不足有为,乃入秦,因吕不韦以说始皇。二十余年中由长史仕至廷尉。天下既定,斯奉诏议封建,独排众论,以郡县为长久安宁之术。后为丞相,建议焚书。”然而曹昇却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斯,李斯的“精明之道、辞说之风”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仅数抑数扬,不仅数让数争,而且弄得主客异位,大肆功成。他的法家思想没有师兄韩非全面,史记说他嫉贤妒能,把韩非杀害。但换作你是李斯,对于秦王最为看重的治国理论家韩非,能是几句谗言所能够杀掉的吗?难道秦始皇是傻子或者李斯是疯子?
有人说李斯是专制历史的排头兵,我想这是一种夸奖,说明李斯的法家思想贯彻的好。荀子的“隆礼重法”使李斯选择了忠君,在诸多大家并存的战国时代,有几人能够做到宰相?传说中的法家大弟子韩虽说是王室,也并不得志。法家的思想的践行者非李斯莫属。说到这我们不妨说说商鞅,商鞅的《刑赏》,大良造,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霸主之路。而李斯却助秦王走上了统一中国的大路。李斯有他的原则:
一,尊君。这是李斯献媚始皇的一大倡议。奴才对于主子,向来是不吝赞美之词的,大意是说,以前五帝那会地方不过千里,诸侯有的朝拜有的则否,“天子不能制”,到了陛下你这就不同了,“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一统,设置郡县,颁布法令,可谓“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所以“臣等昧死上尊号王曰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下自称曰朕。”,不过建议虽好,始皇自有主张,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功勋远过三皇五帝,所以干脆摘“皇”取“帝”自称“皇帝”,“然从此先秦王侯之谦称尽废,君主遂成为至尊无上之人物。”
二,集权。本来当初始皇要继踵周天子分封八百诸侯的旧路,从丞相王绾之议立诸子为王的,“以镇新亡六国之地”,下议群臣时候,李斯发话了,觉得反正民脂民膏取之无尽兼无禁,尽可“重赏赐”与诸子功臣,何必重蹈周朝尾大不掉弗能禁止之覆辙,“始皇从其议,二千年郡县天下之局遂归确定。”
三,禁私学。那会的私学在我看来就是某种程度上的“自由主义”。始皇三十四年,齐人淳于越复兴封建之议,“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李斯又上书了,大意说先秦时天下未能统一,诸侯各因自身利益而“道古以乱今”兼“虚言而乱实”,现在陛下天下一统了,不能再出现那种“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的局面,是该统一思想钳制人心的时候了,所谓“辩黑白而定一尊”正当其时,还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道理,不外乎如果不堵住臣下妄议胡说的源头,禁私学,对于皇上的权威,对于朝廷的威信,都是大有损伤的,于是“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今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于是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后,萧公权所谓“震惊千古之焚书政策遂以出现”。关于这个问题,萧公权还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认为春秋以前封建天下方盛之时,学术为贵族所专有,本无私学,只有王官之学,因为“私家本无著述,故私学不待禁而自止。”到了春秋以后,“学术渐布于平民”,特别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传播知识促进思想的功绩,“尤为可观”,哪怕有些“末流”至于“邪说”纵横,但站在文化史的立场看,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等到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后,禁止私学,从此“思想自由之风遂遭一重大之顿挫”,并被后来的专制君主“多袭始皇之故智”,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策略或手段,这对中国学术之影响实“至深远难测”。后世有些学者比如康有为还斤斤考辩所焚之书乃私书而非官书的细小问题,看不到禁止私学就是禁止思想,思想不自由学术就会停滞,人民就会愚昧,并因盲从而陷入水深火热的恶性循环当中。由此可见,虽贤如康子,不善读书的流弊也是很大的。
四,行督责。这是申韩之术在李斯头脑里的绝妙运用。是两千年专制中最明白最极端的理论框架。在李斯看来,尧舜禹汤之所以劳累不堪,是因为躬行国事,体念民瘼,“以天下为桎梏”,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而徒务苦行劳神以身殉百姓,非畜天下也,何足贵哉!”所以提醒二世人君独断专行权不在臣才能“灭仁义之途,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作为贤主要学会“拂世摩俗”,善于用自己的心意来左右舆论,自己所讨厌的就要废掉,自己所欲求的就要立于朝堂公之于天下好指鹿为马,并且光能独断还不够,还要用严刑峻法以“慑服臣下”,并借同门韩非的话说“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就是因为严刑峻法的缘故。好比商鞅以前所订的法律,“刑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罪也。”因此真正的“明主”要能够“深督轻罪”。什么叫“深督轻罪”呢?也就是轻罪重判之意。在李斯看来,轻罪都重判了,何况重罪呢?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老实了,因为有严刑峻法当前嘛。“若此则谓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史记。李斯列传》)
可以这样说集法家大成的韩非子的思想在李斯的努力下很大程度在秦国得到实现。用今日的眼光来看法家,李斯功大于过,我崇尚李斯的一些思想,所以法治思想在我的社会思想中根深蒂固。
(四)关于现今社会
法制的构建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提出了“六个必须”,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面对现今的社会问题:人口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不平等等的问题建立法制社会,刻不容缓。对于建立法治社会我有以下建议:
首先,市场经济是法治社会的基础性推进力量。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了,上层建筑才能搞得好。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终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而且在实践中有了显著成效,这是法治社会形成、发展的最具基础性、广泛性、深刻性和现代性的强大动力源泉。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最有力的政治保障。党的绝对领导权不能动摇,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其仍然是中流砥柱。
最后,中西人文精神的合璧是构建法治的精神基础。黑格尔说:“历史对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靠了历史,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法律、礼节、风格和事功上的发展历程,法律所表现的风格、礼节和设备,在本质上是民族生存的永久的东西。”社会主义中国在法治建设中,在反思自身历史的同时,在人文精神方面,应吸取西方之长,以补己之短,达到精神文化及理性文化的交融。
总体而言,要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法治建设并不只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所应尽的力量。
新的社会,要有新的思想,只有好的思想才有好的社会制度为之建立。这是我的社会思想,对待世界,对待社会还有很偏激不够成熟,就像孙凯老师说的我们社会思想萌芽是黑板上三个圈中最小的,我会践行我的社会思想,不断完善,不断学习去创造更辉煌的人生。参考文献:
《天上或地下之间》 陈斌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社会思想史读本》 曾亦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思想家的治国之道》 崔永东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 黄忠晶等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社会思想史》 王处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