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定稿]
在给学生做生涯规划中,我发现不少孩子存在人际关系障碍。比如有个小女孩非常令我心痛。她是个刚上初二的孩子,没有朋友,谁也不跟她玩,谁看她都是异样的眼神。原因是她内向,不懂得如何跟人交往。但她又特别渴望拥有好朋友,她有一次默默地跟在同班的两个女同学后面走,人家把她当成傻子,其中一个女孩还推了她一把,叫她以后不要跟在后面。课间的时候,她常常双手托着腮帮子看着人家,还冲着人家笑。因为平时没有交往,其他的同学就觉得她怪怪的,认为她有毛病,就不理她,讨厌她。还有一次她扶着栏杆一个人发呆,隔壁班的男同学上去就把她的书包扔下楼去,还笑话她。她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委屈地流下眼泪,默默地忍受着,自己下楼把书包捡上来。孩子告诉家长,说自己在学校非常痛苦。其实她的成绩并不差,甚至可以说很优秀,在年级处在上层位置,孩子的脑子很好使很聪明,就是人际交往对她造成极大的困扰。家长也不知道怎样帮助她,只好一次次地找学校老师,但老师也不能天天看着她,所以治标不治本。后来有人建议家长到医院找精神科大夫,通过吃药来解决问题。我听了极力反对,为什么?孩子并不是精神上出了问题,孩子的心智很正常,她只是缺少人际交往的观念、技巧,以及最基本的自信和保护自己的意识。是药三分毒,而且精神病科开出的药都是大剂量的,孩子吃了没有用不说,还会产生很大的负作用。假若您的孩子存在人际关系问题,怎样帮助孩子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帮助孩子提升自信水平,这是最大的问题。孩子自信了,人际交往困扰就有可能在实践中慢慢自己去总结和探索,但是没有自信,就没有成长的机会。没有自信,别人就会欺负你,把你当成不正常的人。提升孩子自信的方法,请参照之前相关章节。第二,告诉孩子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人际交往技巧,比如最基本的,不要太在意人际交往本身,否则成负担了,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该干嘛干嘛就行了。平时面对别人要微笑,不要冷漠,注意多关心别人,用行动帮助别人,而不是把注意点放在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上,更不要傻傻的看着别人,等等之类,这里就不赘述了。第三,孩子自己的人际交往尽量让他(她)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家长出面太多或求助于老师。有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四岁半)哭着跑去找老师:“老师,小明欺负我,他把我推倒了,您说我要不要也推他一下?”老师这么告诉她:“你自己看着办吧,自己想办法解决好吗?”孩子想了一下说:“好,我知道了。”孩子跑过去,轻轻地推了一下小明说:“你刚才推了我一下,我现在想告诉你,你推疼我了,所以你下次不要推别人了,不然你这周拿不到红五星了。”第四,假如孩子严重的不自信,或者严重缺乏交往技巧,则考虑做人际交往训练,让规划师带着孩子一步一步地学习交往,直到独立为止。关于孩子恋爱的问题,家长和老师们基本上都束手无策。管吧,怕孩子有逆反心理,欲速而不达,不管吧,又怕孩子把握不好度,耽搁了学习。其实,不管是孩子恋爱还是其他困惑问题,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指导,不是要他(她)如何如何做,更不是强迫,而是给孩子选择。什么叫强迫呢?“你,必须和那个男生(女生)分开,影响了学习,什么都完了。”什么叫给孩子选择呢?“父母理解你的心情,也支持你的决定,父母永远都是你的坚强后盾。不过爱一个人,一定是为他着想,如果恋爱能帮助你们更好的成长,那这是好事。但如果因为恋爱,影响到他(她)和你的学习,将来对方会恨你的。所以你自己考虑。”
在这里,要提醒的一点是,父母不能担心孩子恋爱,而说异性的坏话。有个女孩三十多岁了,博士也毕业了,长得很漂亮,就是不肯找男朋友嫁人,父母都着急的很。原来因为孩子母亲担心孩子恋爱,从小吓唬孩子,向孩子灌输除了爸爸是好男人外,其他的都不是好人,一定要躲远点。孩子很听话,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没和男同学说过话,上了大学还是那样。父母就开始慌了,不断提醒孩子可以谈恋爱了,可孩子一脸茫然的说:“你们不是一直提醒我男人没好人吗,既然没好人,那我干嘛恋爱,我对男人都统统没感觉,不想恋爱。”这不,孩子大学
毕业,上了班,现在都三十二了,连一次恋爱都没谈过。关键是她现在压根就没有恋爱结婚的打算,父母干着急。孩子高三,谈恋爱也许会影响到学习,但是家长一定不要为了高考就警告孩子不能接触异性。孩子的思想还不稳定,价值观还没最终形成,往往认为家长说的就是对的。家长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尽管是为了孩子好,但却害了孩子。
第二篇:如何看待问题
如何看待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谈之六
所谓问题,就是我们工作和建设上的弱项和短板。无论哪个单位或者哪项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决定着领导干部水平的高低。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抓落实、做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的本质反映。
一、强化问题意识,就要善于发现问题
工作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认识中把握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在全面、具体、真切掌握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才能发现认识上的盲点、工作上的缺点、前进中的难点,从而找到攻坚克难,解决问题的招数。一要关注细节。许多问题的产生和暴露都是有症候的,特别是一些案件事故的发生,事前都有苗头和端倪可察。如果我们对此麻痹大意,工作就跟不上,就会使小问题变大,最后酿成大祸。因此,要注意从细枝末节抓起,做到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二要认清本质。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深化过程。因此,看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应当把敏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客观、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三要预见发展。问题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在判断分析问题时,要注意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它的过去和现在,预测它的将来。古人云:“有道 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认知、发现问题也一样,要以点上的问题为线索,在面上搞好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解剖一个点或多个点,了解哪些问题是带有共性的,哪些问题是属于个性的,哪些问题是有必然性的,哪些问题是有偶然性的,从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二、强化问题意识,就要大胆揭露问题。
每一个单位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单位是不存在的。敢不敢揭露本单位的问题,是考验领导干部责任心强不强、工作作风实不实、工作态度端不端正的重要尺度。一要摆脱看待问题的名利思想。有的同志认为“丑事家家有,不露是高手”,喜欢把大问题说成小问题,把小问题说成没问题,主要是怕揭露自己的问题,在领导那里“丢分”,在群众那里“丢脸”,在别的单位面前“丢人”。其实质是名利思想是问题滋长和繁殖的温床,谁遮掩自己的问题,不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捂越多,越积越重,使自己最终陷入困境,积重难返,自食苦果。因此,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揭开比捂着好,自己揭比领导揭好。只有处处以党的事业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反映问题,老老实实对待问题。二要树立正视问题的正确态度。当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时,要及时主动地向上级汇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避讳,不遮掩,以便上级掌握真实情况,帮助总结教训,解决问题。要有“家丑”不怕外扬的气魄,敢于给自己的问题曝光,敢于拿自己的短处跟人家的长处比,敢于听别人说长道短。乐于学习人家的经验和长处,补自己的不足。三要具有直 面问题的宽广胸怀。俗话说,要想了解自己的问题,最好问问别人。基层人员处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平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领导同志工作指导上的问题看得清,知得细。因此,领导干部要有宽广的胸怀,对主动揭露问题的单位,领导干部一定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帮助、少埋怨,切实形成人人都敢揭短亮丑的良好风气。
三、强化问题意识,就要深入研究问题
调查研究,是一个深入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实际的了解,用新的认识丰富已有的认识并作出合乎实际的正确决策的过程,注重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一要结合实际。人社工作千头万绪,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只有扑下身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查找到问题的症结,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克服脱离实际的单纯按上级指示办、盲目学着别人搞、简单照着过去干的工作方法,把心思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从大量的感性素材中提炼带规律性的东西,找到切合实际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二要善于思考。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对问题萌芽的感知度,掌握问题产生的基本途径,增强思考问题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既要时时从大处着眼,着重关注那些关乎全局的问题,又要处处留心小事,盯住最显而易见的部分。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学会多角度观察和评价事物,实现思维的发散加工和收敛加工的有机结合,防止思想僵化,不断推动和深化问题研究。三要相信群众。基层群众是人社工作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研究解决基层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集中群众的智慧,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领导干部要本着对基层长远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坚定地相信基层、依靠基层、关心基层,认真倾听基层的呼声,科学总结基层群众的创造,运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各种形式动员和组织大家,有效解决涉及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四、强化问题意识,就要全力解决问题
邓小平指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领导干部带领班子成员搞建设,谋发展,固然要做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上篇文章,更关键的是要做好下篇文章,一项一项落实各项措施,实打实地地解决问题。一要端正工作指导思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时刻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个人出政绩与推动单位建设发展统一起来,把解决问题真正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要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工作的每一环节中,把工夫下在解决问题的每一项措施的落实上。要把解决难点、重点问题看作是对自己能力和素质的考验,勇于担重任、破难题、克难关,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越是难度大的问题,越要下工夫去解决。越是群众反映最多、困难最大的问题,越要敢于碰硬,敢于触及问题的,主动靠上去解决。二要带头解决突出问题。首先,要加强党性锻炼,带头解决好信念不坚定的问题。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现实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不断增强明辨是非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牢固树立科 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牢记党的宗旨,带头解决好在位不尽责的问题。想问题、抓工作、做决策、办事情,要多考虑基层需要不需要,多考虑基层满意不满意,坚持从广大基层人员的根本利益出发,科学决策、民主政策,坚持从本单位的财力、物力着眼,量力而行,量力而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抓,重点问题深入抓反复抓,通过完善的制度,形成抓落实的良好习惯,真正把科学决策落到实处。第三,要强化自律意识,带头解决为政不清廉的问题。要严守廉政准则,力戒攀比心理,坚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谨防因权欲、钱欲、色欲的膨胀跌入欲海深渊;要力戒侥幸心理,谨遵“手莫伸,伸手必备捉”的警训;要力戒放任心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和政治本色。三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解决基层建设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和矛盾,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就要大胆地试,积极地改,不能只是等上面下指示、给办法。要善于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在具体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和提炼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在实践经验的反思总结中拓展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新思路
第三篇:家长课程备课:重视孩子的人际关系
重视孩子的人际关系
“多想让老师喜欢我”(与老师相处)“他们都不和我玩”(与同学相处)【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讲课,使家长认识到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了解其重要性。
2、了解一些解决孩子人际关系的办法,帮助孩子搞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切入点】
由孩子与老师或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苦恼的问题切入 【教学过程】
一、讲述书中“多想让老师喜欢我”或“他们都不和我玩”案例故事:
也可根据班级内孩子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适当添加一些内容,以引起家长对此问题的足够重视。
二、教师提出问题:
您认为孩子有这方面的心理困惑,对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有不良影响吗?(可家长发言)【教师总结】
①如果孩子对教师有畏惧、厌烦等情绪,肯定不喜欢教师所教的科目——“亲其师,信其道”;
②和同伴关系不好,孩子就会产生孤独、苦闷等心理状况,必然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健康状况——孩子会分散学习精力,没有学习的良好情绪;心理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三、具体讲解
第一课时
如何成为老师喜欢的孩子
让老师喜欢,这应该说是每一个学生都希望的。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的确是这样的,尤其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好好学习,才会努力表现自己,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可是,老师喜欢我们的孩子吗?这是孩子上学之后,父母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并常常以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作为评价孩子受教育机会与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是评价老师的一个重要标志。“喜欢”不仅意味着家长对老师的一种期待,希望老师能够多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有好感,能给予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与关爱,而且“喜欢”还包含着家长的特殊期待,希望老师能充分关注自己孩子的兴趣、愿望与要求,并根据孩子的发展能有针对性地施予特殊的关照和教育。
其实,每个家长都有充分的权利希望和要求老师“喜欢”自己的孩子,喜欢每个孩子本来就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有责任了解、关心、接纳和热爱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并实施相适宜的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这是孩子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质和潜能,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条件,独特的脾气和性格,在当前小学教师繁杂任务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尚无法一一了解到每一个“独生子女”的特殊要求,有时也难以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每一个孩子,“喜欢”每一个孩子。因此,家长也要充分理解老师,对老师有一个合理的期待。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和老师融洽相处,有的孩子对老师敬而远之,有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有的甚至顶撞、侮辱老师。其实,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从本质上是喜欢老师的,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喜欢,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明显的向师性。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不愿意亲近和喜欢自己的老师呢?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可能的原因:
1、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老师没有让孩子当小干部,没有给孩子一定的工作任务,甚至在课堂上很少提问他,或者老师跟孩子都没有交谈过。
2、孩子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即使老师没有对孩子批评、责备,孩子自认为学习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缺乏感情。
3、孩子因为纪律问题或个别错误常常受到老师过多的批评。如果孩子受到太多、太严厉的批评,就会在老师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造成师生之间在感情上的隔阂。
4、如果孩子被老师冤枉过,老师又没有认真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的情绪,与老师感情日渐疏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对老师的喜欢依赖于老师对他们的情感,而孩子的年龄尚小,还不足以依靠自己的能力与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那么,父母就要为孩子与老师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情感链接担负起至关重要的责任。所以,孩子与老师是否能够建立良好、和谐 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家长的。为此,家长一方面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家长还要学会巧妙地与老师沟通,从而让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让老师逐渐喜欢上自己的孩子。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和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下面几点谨供家长参考:
1、家长在和老师沟通时,要避免彼此抱怨,要理性地反思自己与老师沟通的态度与技巧。这些问题值得家长进行深刻地反思:
(1)你是否以请教专家的态度去拜访老师?
(2)你是否提供一些老师想了解孩子在家中的生活资料?(3)你是否理解老师的一些想法和感受?(4)你是否理解老师的一些困难,包括牢骚?(5)你是否对老师的一些做法表示支持?(6)你是否专注地听老师的叙述?(7)你是否相信老师的专业能力?(8)你在谈话结束前是否感谢老师的辛劳?
2、在反思以上问题时,家长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同时深入地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是否对老师存有戒备的心理?(2)是否自认为懂得的比老师多?(3)是否防卫心太强?
(4)是否缺乏和老师沟通的经验?
3、家长要拥有平和的心态,避免怀着太多的功利性色彩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具体表现为:
首先,信任老师:要想和老师合作,尊重和信任老师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要想得到老师的尊重,就要先对老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对老师持有一种无条件的信任,家长要相信只要自己的态度和悦,老师都会乐意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因为每位老师都会衷心地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第二,避免批评:家长跟老师谈话时,要尊重老师的专业,家长可以跟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但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跟老师说。家长要充分地认识到,由于所站的教育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事情的方向也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别忘了给老师一些支持和肯定,不要直接给老师提出意见,也不要强硬地要求老师改变教育行为。即使有一些意见,也要把批评夹在厚厚的赞美之间。例如,真诚地表示:某某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我是某某学生的家长,我常听到孩子谈到您的一些教法,非常敬佩,谢谢您这么认真地教孩子„„,今天孩子回到家,说他在学校里发生„„,我想这问题得请教您,看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配合„„,然后,耐心地倾听老师的想法。有时,孩子回家会说一些可能引起与老师误会或冲突的话,孩子也许无意说谎,史是由于认知和语言的缘故,可能表达不够清楚,或者只说了利于自己的一面之词。这时,家长既不要责怪孩子,也不要太着急,即使听起来很严重,冲动也只会
误事,先打电话或拜访老师,把事情加以澄清。其实,大多数的事件在证实之后通常都是些小事,不必过分在意。
第三,分享喜悦:家长平常可以多主动跟老师聊天,在聊天时可以多跟老师分享孩子在家的点点滴滴,老师不仅能感受到家长的喜悦,同时也能感受到家长对老师的敬重,老师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继而会更加关注孩子,“喜欢”孩子。而有些家长往往是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再去找老师,我想这样的效果就会差了很多。
第四,紧密配合:老师的教学是需要家长的配合的,尤其是当老师告知家长,孩子有出现不好的习惯时,一定要跟老师配合,不要一味地责骂孩子,反而要多听听老师怎么说,最重要的是要一起帮孩子导入正确的方向,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4、拥有了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家长还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以及掌握一些与老师沟通的必要的技巧:
(1)父母首先要认真地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学生必须尊敬老师,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有了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也是人,难免有缺点、有错误,如果因为教师工作中有缺点、有错误就不尊敬,那是不对的。最忌讳的是家长站在狭隘的立场,对老师评头论足,一旦家长对教师失敬,再教育孩子是很难的。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感人的尊师故事,或者是带孩子一起去看望自己的小学、中学时代的老师,给孩子做出示范。
(2)家长到学校跟老师交谈,请老师给孩子成功的机会,是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之一。孩子不喜欢哪位老师,家长先主动与这位老师沟通。家长这样做,会促使老师自省。当老师态度平和之后,家长跟孩子一起请教老师,当面分析孩子的优点与不足,请求老师在课堂上或课下给孩子一定的表现机会,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3)如果想更有效地增进与老师的沟通,家长还要多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如亲子教育讲座、读书会、教学成果展览、运动会等。如果有机会,家长要主动协助学校开展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且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上的示范都有其深远的意义和效果。
当然,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有许多家长就做的很好,比如我们班的多数家长能够前来听取报告,并且在会后认真写了听后感,那么我相信这些家长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面一定会有所改进,对孩子来说,无疑这是一件好事。还有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会让孩子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我知道布置这样的作业他们是很难靠自己去完成的,那么这就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参与查找资料的这一过程,就是很好的亲子机会,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重视与关爱,而且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乐意学习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会由此产生。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许多家长也都做的非常好,比如侯柏杨的妈妈、武元玺的妈妈等等很多家长,每次孩子都能带来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材料,在展示这些材料的同时,孩子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在同学面前他们会感觉很骄傲,对培养他们的自信也
有一定的帮助。再比如我们每次的学校活动,像捐款、捐物、捐书等活动时,也能充分体现我们家长的心理,有些孩子能够非常积极地参与每一次的活动,而有些孩子就体现出了比较自私狭隘的一面,我想这与我们平日的家庭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感人的事迹,在这里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其实大多数家长都做得很好,很称职,在对我的工作的支持上,我非常地感谢。
第二课时
怎样与人相处
目前就我们班来说,多数孩子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但也有个别孩子显得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总是不能融入到集体当中来,不能正确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主要服从老师和家长的权威,往往感受不到伙伴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和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逐渐下降,孩子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伙伴关系,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一个只有好的成绩而没有好的伙伴关系的孩子,往往容易引发很多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都很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重视或者无意中忽略了孩子的交往能力。而不会与人交往所造成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与现在的孩子从小生长在“421式家庭“(也就是4个老人、2个大人、1个孩子)中有很大关系,1个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换位思考。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会与人相处,不会与人合作,将来又怎样适应社会,怎样生存呢?
造成孩子不受欢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应该为孩子把准脉,找准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孩子不会交往与不尊重别人有关。有的孩子很出色,可是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老师的问题刚刚提出,他就有了答案,如果别的同学回答错了,他会不由自主地嘲笑别人,使回答问题的孩子和其他同学产生反感。当别的同学请教他问题时,他会随口说出“这么简单都不会,太笨了“之类的话,即使不说,也会在神情上流露出不屑。这些言行就是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墙。所以,教会孩子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向某些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热情地帮助周围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优秀的学生因为自身优秀往往会有优越感,瞧不起周围不如自己的同学,家长应该及时帮助这样的孩子认识到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孩子不会与人交往与孩子的个性有关。有的孩子因为某些方面不够优秀,过分自卑,认为大家都看不起自己,就把自己封闭起来。除了学习成绩不优秀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外,还有一些性格上天生就非常内向的孩子,也会因为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内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还有的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或者别的原因。总之,他们的共性就是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认为没有人喜欢自己,因而不愿与人交往,没有朋友。但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第三,孩子不会与人交往与自身存在的缺点有关。有的孩子缺少群体生活经验,不遵守游戏规则,使大家反感,或者是自身存在一些小毛病,总是想当“小霸王“,游戏中总想自己说了算,或者爱打人,爱找别人的事,还有爱动别人东西等。有的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毛病,却不能正确引导,认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这种情况很正常,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结果孩子被大家冷落,没有朋友。
第四,除了上面这些孩子自身原因之外,还有的家长的原因,比如“不要跟成绩不如自己的孩子玩“或者家长总是把孩子困在家里,不让孩子跟外面的世界接触等。
第五,来自学校老师的原因。有个别老师因为某某同学比较顽劣或者成绩很差,就孤立这个孩子,让同学们都不跟他玩,从而造成孩子性格怪异、孤僻等。
第六,来自社会的原因。这是针对一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而言的,在这里就不再多说。
总之,孩子不受欢迎,不会与人交往就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家长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难关,克服自身和外在的种种原因,走向群体。
那么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做呢?怎样去引导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呢?下面几点供各位家长参考:
一、家长要反省自己的问题。
存在交往问题的孩子,家长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错误的言行误导了孩子。很多孩子存在交往问题,原因是在家长身上。所以,家长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跟孩子交流,不要错误地引导孩子,不要过多干预孩子与小伙伴的交往,要充分信任和鼓励孩子。
同学之间在相处中发生摩擦是很正常的,家长应引导孩子在自己错了的时候,及时向同学道歉,还要鼓励孩子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决不回避。道歉的态度一定要真诚,只有这样才会重新获得友谊。
二、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
即使所有的人都对你的孩子没有信心,你身为他的父母也要真诚地鼓励他,发现他的优点,毫不吝啬地鼓励和表扬他,使他充满自信和快乐,并以满怀的热情期待自己的孩子爆发出无限的潜能。你的期待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如果你对事物有所期望,那么事物很可能就会向你预期的方向发展。
家长还应该与老师积极地联系,交流自己孩子的问题和自己的期待,取得老师的配合。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他可以在老师和家长那里得到认可,获得自信,逐渐改变自闭的状态,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从自我的圈子里走出来,获得美好灿烂的人生。
三、遵守游戏规则。
比如,爸爸妈妈下棋,让孩子当裁判,下棋之前,先讲好规则,比如下棋时不许悔棋。在下的过程中,一方因为走错,非常后悔,想要悔棋,另一方坚持不肯,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请裁判定夺。让孩子跳出“身在其中“这个圈子,比较客观地评判是非,孩子会站在相对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维护游戏规则,感受到规则的力量。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旁敲侧击的方法,比直接的说教更能让孩子接受。
规则游戏除了下棋还可以扩展到球类、扑克等,只要是有明确规则的游戏都可以进行。
四、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实践机会。
家长有意带孩子到有小孩的朋友家里做客。可以提醒孩子带自己喜欢的玩具、书籍或者食品与小朋友共享。在他们游戏时,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在与他人共处中存在什么问题。离开后可以跟孩子交流,温和地提醒孩子哪里做得很棒,哪里还需要改进。还可以讨论小主人的做法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是不对的。
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里做客。对于以前缺少此类经验的孩子,家长可以先邀请家里有年龄相仿的小孩的亲戚朋友带孩子来家里做客。在比较亲近的人际圈子里,孩子会比较放松,然后再一点点地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
还可利用节假日或者孩子生日的机会,邀请同学到自己家中,让孩子当小主人,招待朋友。当被邀请同学确定之后,家长要跟孩子交流请来的同学的爱好特长、脾气性格等,指导孩子做必要的准备,当好小主人。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换到客人的角度想问题。在同学到来后,要让孩子们有单独相处的时间,家长不要过多干涉为好。
此外,作为家长我们还可以对孩子提出以下要求:
1、学会向他人学习。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要明白向别人学习的必要性,尤其要学会从别人身上学习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点,做到谦虚谨慎。
2、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温习功课,就算浪费点时间,却可以让自己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获得情感上的愉悦,许多帮助过别人的同学都有很快乐的感觉,这说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让孩子主动去和他人做游戏。有些孩子其实很想和别人一块做游戏,但就是不敢上前。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说服他们勇敢地加入到游戏的队伍中去,不要当看客。一开始也许会被人拒绝,但只要坚持,而且努力地去和别人玩在一起,相信会渐渐被接受的。
4、在交往中教会孩子不要只等别人来跟你玩。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热情的双手;在同学不舒服的时候,送上一句关切的问候;在同学取得成绩的时候,给出你的赞美和掌声。所有这些都是赢得友谊的方法。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班的多数同学就能够做得很好。比如,有时同学不舒服,就会有许多同学围上去问候;有时同学要上厕所而未带纸,就有许多同学立刻将自己的纸拿出来;还有未带铅笔、橡皮、彩笔等学习用品的,也会有许多的学习用品立刻送到他的面前;有同学被表扬,就会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等等一些看似小事的事情,都在很大程度上感动着我,也感动着那些被帮助被鼓励的同学。
讲了这么多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孩子如何与老师、与同学相处、沟通。并懂得如何能让老师、同学喜欢自己,从而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快乐的学习。
第四篇:老师对孩子批评家长应该如何看待
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家长应该如何看待 一位家长,或多或少都会面对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中午不睡觉,总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话。。。”老师的批评,因人、因事、因时各不相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成人需要注重孩子的一切:品行、知识、情感等。
作为家长,如何对待这些批评呢?我认为,理解、换位、配合,是准确看待老师对孩子批评的三步曲。
理解——心态准确对待
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批评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老师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描绘——“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确实,老师的职业透着一份执着。工厂产品有不合格,工人就挑出来扔在一边,但学校的老师对自己的“产品”会苦口婆心,努力想出最好的方法,追求着孩子获得成功后的那一份喜悦。老师最大的希望是班上的孩子能齐头并进,但孩子之间存有着差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老师从孩子的个别差异出发,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批评是方法之一。如果家长理解到,老师的批评是另一种爱的表达,也是促动孩子发展的一种手段。那么,心态就会平和些,对待老师的批评就会采取准确的态度去接受,采取准确的方式去和老师沟通。
心态平和,彼此真诚,就事论事,是家长、老师理解批评的前提。沟通是理解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能能营造融洽的氛围。家长主动和老师联系时,应从事情本身出发,真诚聆听老师对孩子“错误”的分析,往往会提升交流的效果,使双方在教育方法上取得一致。如果在沟通上有距离,或带着成见实行交流,那结果不是教师“一言堂”,家长闷声倾听,就是双方意见不合,各执己见,沟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致使家长不能真正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被“批评”,老师不能取得家长教育上的支持与配合。
所以,家长应即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并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看批评的意义,理解和寻找老师批评的价值。
有的家长把老师向家长的反馈看做“告状”,看做是对家长的“传呼”。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有必要作一下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老师,我会……”
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去看孩子的“错误”,然后审视老师的“批评”,有助于家长理解老师的立场,理解老师的“苦心”,对于一些批评方式上的欠妥就能多一份宽容。
换位——善意建议共同进步
教育是双向的,是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老师、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在慢慢进步。反思一个阶段的教育方法,即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对老师、家长都十分有必要。虽然老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有时批评的方式并不一定恰当,如缺少耐心,或带有个人情绪色彩、与事实情况不符而冤枉孩子、批评过于粗鲁……当家长认为老师的批评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时,能够就自己认为不妥当的原因和老师实行探讨。如果老师是一个民主的教育者,会很乐意与家长交流,家长也能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协助教师了解什么方法是最有效的。
配合——观点上的配合 有一位家长,他一年级的孩子因为课上总和同学讲话,挨了老师的批评,孩子所以没有得到小红花。孩子放学回家后吵着要小红花。妈妈就说:“宝宝不哭,那小红花有什么了不起,还那么难看,明天妈妈给你买上一大堆。”如此教育,不但使老师的批评失去意义,而且与老师的教育背道而驰。这样的爱,就不是理智的爱了。要知道,适当的挫折对孩子发展也有意义,即时适宜的批评能让孩子直截了当地明白事情的对与错,能提升孩子的判断水平和交往水平等。
配合——方法上的配合 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同说话一样,也需要艺术。如,一家长对老师的批评很支持,总是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不乖您即使骂,打也没关系。”“我孩子有不好的,老师您要批评,不要容忍他。”当知道孩子被老师批评了,首先不是问清原由,而是“配合”老师的批评,回家狠狠骂孩子一通,甚至打一顿。这样虽然也是在配合老师,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配合。准确而理智的做法是丢掉一份急躁,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分析被批评的原因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孩子对教师的批评才不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能从正面去看待老师的批评,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配合——时间上的配合 现在家长大都很忙,但家长应能忙中抽闲,即时和老师联系,即时配合教育。这也是教育好孩子的关键所在。保证时间听取老师对孩子的意见,慎重处理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意见,是配合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家长,应该善于接受孩子的“犯错”,积极与老师配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来说之,为了孩子的未来,让我们藏起一半爱,让爱变得更深沉、更理智些吧!!
第五篇:探讨教育孩子问题家长发言稿
探讨教育孩子问题家长发言稿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发言稿,发言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发言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探讨教育孩子问题家长发言稿,欢迎大家分享。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长孩子们:
你们好!
我是xxx的妈妈。首先很荣幸能有这样好的一个机会,让我与大家在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孩子们的精心培养。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家长们,对在座的老师们说声:“真心的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谈到家庭教育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推介一本书,就是知心姐姐卢勤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可能会有所启发。
我想今天做父母的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把什么留给孩子,是把财富留给孩子,还是把孩子变成财富。我想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要把孩子变成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时刻关注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家校共同努力,把孩子的最大潜能挖掘出来。要想挖掘孩子的潜能,爸爸妈妈就要能用独特的眼光看孩子。在非洲有一所学校,老师给孩子上课,老师拿出一张白纸,上面点着一个黑点,老师问孩子:“这是什么?”“黑点!”孩子们说。老师说:“太遗憾了,这么大的白纸你们没看到么?”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上面点着一个白点,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孩子们很聪明,喊道:“亮点!”老师说:“对了,再黑的纸也有亮点。”所以我想啊我们父母今天看待孩子,都应该用从黑纸中看到光点的教育思想。别把孩子看扁了,所有的孩子都是最棒的,你因为棒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今天在座的孩子都是最棒的,孩子们!是不是啊?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宝藏,阿里巴巴打开宝藏大门的秘诀是:芝麻,开门。打开孩子身上的宝藏也有一句秘诀,就是:“孩子,你真棒!”
陶行知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让他有成就感,促使他继续努力,退步时要能够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也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做对比。说实话,我们家孩子有时候考的分数很低,情绪很低落的时候,我心里也很着急,原来也是批评的多,直到这一段时间,我读了赏识教育之父周弘写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才改变了做法,那就是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世上没有“笨”孩子,只有笨家长。周弘的女儿周婷婷是一位聋孩子,三岁以后才开始讲话。七岁上一年级,第一次做数学题,10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周弘把那9道错了的题没管,而是把那一道对了的题画了一个大勾,然后抱着女儿转了几圈,说:我的女儿竟然这么棒,这个题都做出来了,你真棒!好多比你大的孩子都不会做呢!。
周婷婷的`学习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你想啊她3岁半才开口说第一个词,8岁竟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数,16岁成为中国首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1岁被评为首届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时代人物,同年留学美国,24岁同时被评为哥伦比亚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她就是周婷婷!
所以我也尝试着赏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在孩子写作业时,要时时刻刻看着孩子的优点在哪里,要及时赞赏及时鼓励。不再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谁谁谁哪儿比你好,谁这次考了多少分,你为什么没有达到?这样是在别人孩子的一点优点面前,放大自己孩子的缺点。所以应该要反过来,放大自己孩子的优点,在孩子面前,把他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把他夸大,赏识他,然后把不足带过一下。其实孩子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教育方式。
相比之下,你的孩子在家,写作业时,如果孩子做错了,你这样说:怎么又错了两道题,你上课干什么去了?没听讲吗?就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就会认为:我听了讲也不会做,我很笨。如果你换成:这道题,这么难你都会做?真是了不起。或者说:你昨天做错了3道题,今天只错了两道,有进步!这样改变一下说法,情况会大不一样。你会发现,在你的赏识教育下,你越来越像一位教育家了,而你的孩子也在一天天进步。卢勤有个同学在美国,孩子的学校里有中国孩子有美国孩子,一块在操场上打球。中国孩子10个球进了9个,中国妈妈说:那个球怎么没进哪?还是不努力。美国孩子10个球进了1个,美国妈妈乐得鼓掌:太好了,真棒!最后充满成就感的是进了1个球的美国孩子,充满自卑感的却是进了9个球的中国孩子。
所以知心姐姐说的好,激励比指责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最后我要给在座的孩子们说几句话:面对生活,要微笑着说‘太好了’面对困难,要勇敢地说‘我能行,要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你们一定会健康的成长,你们将会是我们的骄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