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06:3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材分析: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材分析: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

第一篇:教材分析: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

教材分析: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一位伟人,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本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来体现鲁迅的优秀品质。本组的教学目标一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二是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让学生认识鲁迅,还存在诸多困难。困难一,鲁迅的故事,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少;困难二,鲁迅的成长背景,学生知道得不多;因此,特别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难以理解。不过,对鲁迅的认识那就是:亲近鲁迅,走近鲁迅。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就可以了。导读目标:

1.通过鲁迅作品及有关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2.推荐学生课外阅读鲁迅作品书目,以及阅读的方向。3.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以及学习方法。课前准备:

1.老师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2.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过程: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出鲁迅

(一)从词语入手引出鲁迅。

1.同学们,看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想问的? 学生提问。(课件出示:大禹陵、会稽山、勾践、陆游、豫山、长庚、胡羊尾巴)

(设计说明:学贵有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疑才有学,有疑才有思,有疑才有得。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问,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问题提得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2.刚才同学们提的很多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那么,关于这些词语,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补充:

(1)这些有名的地方、这些有名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在我们浙江的绍兴。(板书:绍兴)

(2)老师讲关于“豫山、长庚、胡羊尾巴”的故事。(3)这个拥有这么多名字的人是谁呢?(板书:鲁迅)

(设计说明:一方面,有的词语同学们并不陌生,所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说明;有的词语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师补充。另一方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由学生说起初知鲁迅

1.关于鲁迅,你了解了哪些?(学生说,老师板书。)2.老师补充:

(1)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自己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毛泽东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理解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2)读一读鲁迅说过的话,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唯有民魂值得宝贵的,唯有将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理解鲁迅的珍惜时间、鲁迅的爱国精神。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感知鲁迅

(一)对比阅读

1.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的作品,体会鲁迅文章的魅力。(课件出示: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2.快速默读,想一想,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标注出关键词。重点理解: 从“恭敬”、“老爷”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3.猜一猜:文中的“他”是鲁迅笔下的什么人物?

4.揭晓答案:文中的“他”就是我们第五组课文中17课的主人公:闰土。你想读吗?(1)学生浏览17课。

(2)说说课文中的“闰土”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只要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即可。

(设计说明:让学生的思维来一次大冲击,让他们在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中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强烈的好奇心、巨大的问号,形成阅读期待。)

(二)目标明确

1.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导语第一段,想一想第五组课文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围绕这个主题安排了几篇课文?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初识)

2.我们究竟怎样学习,才能真正走进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呢?请同学们小声读导语的第二段。齐读。

3.前后桌同学讨论,应该怎样学习本组课文,学习本组课文的关键是什么?(同学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

第二篇:六上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 学科 六 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分数乘法、利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百分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2.第三单元的具体内容与编排如下:

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

倒数的认识

整理与练习

3.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计算法则的教学为编排主线,把运算的意义、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优化了全单元的内容结构。

第二,知识发展线索清晰,前后联系紧密,各道例题的教学任务明确。下图是本单元教材里的计算知识结构图。

第三,编排“倒数”知识,为分数除法作准备。分数除法经常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转化需要倒数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在分数乘法的教学基本完成以后,编排了有关倒数知识的一节教材和一个练习,为下一单元的教学提前作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不含带分数)的乘法式题,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与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利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分数与整数相乘――――――――――――3课时

2.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3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与练习―――――――――――――2课时

-1集方圆之慧筑幸福之洲

第三篇:苏教版五上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上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含义刚好相反的两种数量。如,向左边运动的路程与向右边运动的路程,温度的上升与下降,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人数的增加与减少„„怎样区分两种含义相反的数量?人们往往用正数表示一种数量,用负数表示含义相反的另一种数量。小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像上述那些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他们能够接受用正、负数区分具有相反含义数量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初步认识负数的需要与条件。

本单元只涉及负整数,不给负数下定义,不进行有关负数的计算。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的含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例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例 2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 负数的初步含义

例3用负数表示亏损的金额

例4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在数轴上表示并认识负数

从表格里可以看出,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例1和例2,联系低于零度的温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教学负数的知识,包括负数的具体含义,表示负数的符号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等内容。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初步接触负数,初步体会负数的含义,了解有关负数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例3和例4,教学负数的一些实际应用,用正数与负数区分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进一步感受负数的含义。练习一配合四道例题的教学,既有分别与各道例题配套的练习题,也有综合应用四道例题教学内容的练习题。

(一)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知识

本单元教学负数知识的重点是它的含义,认识负数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例1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气温,例2选择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逐步教学负数的知识。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自主体会负数的含义,初步形成负数的概念。

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引导学生首先感知负数。

例1精心选择我国的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温度,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讲解负数知识”的教学线索,让学生意义接受负数。教材编写了三个教学环节,先是营造一种需要,使用不同的数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的知识,包括表示正数与负数的符号,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等;最后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写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巩固例1所教

学的知识。

教材用图画呈现三个最低气温,营造教学负数的氛围。某一天,南京的最低气温是0度,三亚的最低气温是零上20度,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0度。这是三个很典型的温度,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一个刚好0度,一个在零度以上,一个在零度以下,而且三亚和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意义的20度。怎样用数学方法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怎样让人一目了然地区分两个不同的20度,而不致于混淆?这就是首次教学负数的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浓厚氛围,教材问学生“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引导他们看着温度计说说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通过“比零度高”“比零度低”这些描述,突出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是两个不同的20度,感到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并区分这两个温度,从而产生学习负数的动机。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要指导学生看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先在温度计上找到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告诉他们我国一般使用摄氏温度℃。再找到摄氏温度的零度刻度线,指出表示南京气温的温度计的水银柱顶端正好在零度刻度线上,这个温度就是0℃。然后识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指出在零度刻度线以上的温度是零上温度,在零度刻度线以下的温度是零下温度。零上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上看,一般每小格表示2度,每大格表示10度;零下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下看,一般也是每小格表示2度,每大格表示10度。最后读出三亚和哈尔滨的温度,它们的温度计的水银柱顶端分别在零上20度和零下20度刻度线上,分别是零上20℃和零下20℃。练习一第4题在温度计上画水银柱表示某市去年各季度的平均气温-10℃、15℃、20℃、-5℃,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温度计是怎样表示气温的,学会看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教材把正数与负数结合起来讲解,有利于突出负数的含义和表示方法。先指出零上20℃可以记作+20℃,“+20”读作正二十;再指出零下20℃可以记作-20℃,“-20”读作负二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零上20℃和零下20℃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符号“+”与“-”表示。“玉米”卡通的提问“+20℃和-20℃表示的含义相同吗?”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不同的数量,对不同数量作出不同的解释,体会符号“+”与“-”写在20的前面,区别了两种含义相反的温度。

练习一第1题配合例1的教学。读出水沸腾时的温度100℃、水结冰时的温度0℃、南极的最低气温-89.2℃,指出其中的正数与负数。通过识别正数和负数,继续体会负数的含义,消化例题里习得的知识。

2.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

例2用正数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虽然学生缺乏海拔高度的知识,但“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的形象描述,有利于他们体会这是两个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需要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它们。教材利用示意图形象表示珠穆朗玛

峰“比海平面高884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用一条红颜色线凸现海平面,什么是比海平面高、什么是比海平面低,就显而易见了。教材指出:海平面的平均海拔高度为0米,比海平面高8844.4米称为海拔8844.4米,可以记作+884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记作-155米。在用数表达海拔高度的过程中,又一次联系实际突出正数与负数的不同含义,学生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就更加丰富了。

这道例题只表示出+8844.4、-155,没有讲它们的读法。这是考虑到例1里已经教学了正数与负数的读法,这里把读数机会留给学生,他们读出这两个数应该没有困难。

练习一第2题配合例2的教学,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高于海平面3260米和低于海平面422米。这道题与例2十分接近,写数不会有困难。通过写数能再一次体验负数与正数是含义相反的数。

3.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在例1和例2中,陆续出现了+20、-20、+8844.4、-155等数。如果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可以把+20、+8844.4分在同一类,把-20、-155分在另一类。教材指出: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用列举的方式,初步揭示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学生在这里再认表示正数的符号,以及表示负数的符号,根据符号区别正数与负数。回忆例题,重温这些正数和负数的实际含义,初步的负数概念就产生了。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教材突出讲述了这一点。可以联系0℃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海拔高度0米既不在海平面之上、也不在海平面之下,体会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配合例1和例2的“练一练”在给出的七个整数中有正数,有负数,还有0,识别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能够加强对负数表示形式的直观感受,同时也再一次突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关于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只是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知道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学生不仅要在形式上识别正数与负数,更要联系零上温度、比海平面高的高度都可以写成正数,零下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都可以写成负数,支持正数与负数概念的建立。

教材还指出:正数前面的“+”也可以省略不写。因此+20、+8844.4,也可以写成20、8844.4,这就把正数与以前教学的数联系上了。由此联想,-20、-155前面的“-”不能省略,如果把-20写成20、-155写成155,其含义就完全变了。于是进一步明白,1、2、3„„都是正数,-

1、-

2、-3„„都是负数,负数表示的意思和正数刚好相反。

练习一第3题要求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帮助学生既从外在形式上,又从内在含义上,体会正数与负数的区别。

(二)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行走的路程等现实情境中,应用正数与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例3和例4,以生活中常见的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为素材,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负数,加强对负数意义的体验。

1.两道例题的教学,设计了不同的方法。

例3呈现了一张反映新光服装店去年上半年每个月盈亏情况的统计表,在盈亏金额栏目里有正数,也有负数。教学任务是了解正数与负数在这道例题情境中的具体含义,看着统计表里的数据,逐一分析去年一到六月每个月的营业是盈利的还是亏损的,具体的钱数是多少。还可以分析这半年盈亏的整体情况,包括有几个月是盈利的,有几个月是亏损的„„这道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告诉学生“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这个规则,再由学生依据规则对统计表里的每个数据作出具体解释,并对这半年的盈亏情况进行整理评价。从而体会正数和负数可以分别表示盈利和亏损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白菜”卡通问学生“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引导他们体会统计表里数据的具体含义,交流对各个数据信息的理解。

例4为文字叙述的情境配了一幅示意图,图画表示小华以学校为起点向东行走2千米到达邮局,小林以学校为起点向西行走2千米到达公园。这道例题的教学任务是知道相背运动中,如果一个方向行走的路程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个方向行走的路程可以用负数表示,再一次体验负数的意义。前面几道例题里,用正数表示零上温度、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盈利金额,用负数表示零下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亏损金额,这些已经是人们共同约定了的,在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遵循这些规则。而例4中朝哪个方向行走的路程记作正数,朝哪个方向行走的路程记作负数,一般没有共同约定,是个人在解决问题时临时确定的。所以,例题提出“如果”向东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让学生体会向东与向西是两个正好相反的方向,向西行走的路程应该用负数表示,即向西行走2千米可以记作-2千米。当然,“如果”向西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东行走2千米则应记作-2千米。

2.两个例题的延伸,提出了不同的认知要求。

例3的“试一试”给出了新光服装厂去年下半年每个月营业的盈利或亏损金额,让学生在盈或亏的情境中应用负数的知识,加强“盈利通常记作正数,亏损通常记作负数”的印象。与例3相比,“试一试”在认知水平上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是变换了思维的方向。例题是根据“规则”体会统计表里各个正数或负数的具体含义,“试一试”是应用“规则”把盈利或亏损的具体数据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到统计表里。学生完成“试一试”一般不会有困难。

例4在设定向东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向西行走2千米记作-2千米以后,要在数轴(小

学数学称为“直线”)上用点表示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能清楚地表现出非零自然数都是正数,正数比0大;负数是与正数意义相反的数,负数比0小;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知识曾经在例2里已经初步得出,现在呈现在数轴上面,能更加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正数、负数以及0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关于整数的知识结构。教材呈现出一条比较完整的数轴,它是一条标有箭头(方向)的直线,上面有表示“0”的点(原点),以及表示1、2、3等正数和表示-

1、-

2、-3等负数的点。教学应该仔细规划出现完整数轴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数轴上已有的数的位置及其意义,初步注意到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顺序。下面提供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首先给出一条箭头向右的直线,在直线上有许多间距相等的点,其中一个点的下面标注数“0”。接着联系例4中向东行走的千米数记作正数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右边下方依次写出1、2、3、4,表示如果从“0”点出发向东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数轴上的正数一般不写“+”。然后突出例4中向西行走的千米数用负数表示的约定,在数轴的“0”点的左边下方依次写出-

1、-

2、-

3、-4,表示如果从0点出发,向西行走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所到达的位置,强调负数的“-”不能漏写。上述的教学设计,给抽象的数以形象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体会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次体验负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看着数轴上的数,体会数的排列顺序,可以分两步进行。先仔细观察数轴上“0”的右边和左边分别是什么样的数,明白“0”以及它右边的数是以前就认识的数,“0”左边的数是本单元教学的负数。联系“正数都大于0”体会“负数都小于0”,感受数轴上的数分布的合理性。再仔细观察正数1、2、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左到右;负数-

1、-

2、-

3、-4等,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从右到左,发现正数的排列方向和负数的排列方向相反,正数和负数以“0”为分界。还可以回忆温度计上的刻度和海拔高度的含义,体会数轴上正数与负数的排列方向的合理性。练习一第7题是在数轴上填数的习题,帮助学生把握数轴上正数的排列方向和负数的排列方向。

3.带着例题里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在练习中继续体会正数与负数所表示的一些具体对象,加强负数概念。

练习一选择了丰富而宽广的题材,实际应用负数的知识,加强对负数意义的体验。如,第5题里升降机上升的高度与下降的高度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粮库运进粮食的数量和运出粮食的数量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得分与扣分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第6题日常生活中,钱的收入与支出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第8题公共汽车乘客上车人数和下车人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些练习题在编写上的共同点是:通过一个或

几个已知的数据显示用正数、负数表示的规则,要求学生看懂规则并按照规则,把同一情境里的其他数分别记作正数或负数。这些练习题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一是让他们自己读题,独立理解问题情境;二是让他们自己寻找和理解记作正数与负数的规则,独立照着规则表示其他的数;三是让他们交流写出的数,并说说写数时的思考。

第四篇:六语上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我的小伙伴

我有一个特别好的同学,也是我的好伙伴,我们一起玩、一起快乐的学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从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开始,我们就同班,直到四年级才分开,这更让我留恋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了。

她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剪着一排整齐的刘海,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总是迥迥有神,她的嘴巴虽然不小,但有一些笑话和幽默的语句常常从她的嘴里快乐地蹦出来。笑的时候,别提有多灿烂了!

记得在这三年里,我们同是班长,同是竞争对手,在学习上常常是你追我赶,从不妒嫉对方,在私底下,我们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虽然也有时为某件事情争执,但过不了一会儿,就马上和好了。在上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班发生有一场传染病“水逗”,好多同学都被传染上了,全身长满了痘,有些还没有完全好的同学怕学习掉课,没等好了就来上课。这样也是有传染的。老师没办法,只好采取了分隔的形式来上课,没得的坐在前面,得了的坐在后面,中间还隔了一个走廊。有些同学在上课进教室时很慌乱,我们做为班干部,要维持纪律,同学们总是发出一阵阵尖叫声,我也有些不知所措了,但这时,她紧皱着眉头,眉宇间形成一个“川”字,拿起教鞭就在讲台上使劲地敲起来,喊道:“安静、安静……”同学们一愣,都安静地进去教室。我对她在慌乱中表示镇定的心态暗暗的表示佩服。

我就是这样喜欢她、留恋她,多么想再在一起呀!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小木船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扔在了地上。就这样,我把陈明手中船也踩坏了,我俩差点儿打了起来。经同学劝说,我们各自回到了座位。你瞪我一眼,我恨你一眼,眼珠恨的快要掉了出来。我们两个就这样上了一堂“有气课”。

放学后,我没有再找陈明一起同路回家,他也没有来找我。我回到家后,坐在椅子上想:陈明有什么权利弄坏我的木船,他明明就是故意的嘛。一定是他看我的木船比他的木船做的好,所以才故意搞破坏。我的思想一下子又扭曲了,“无,无价的友谊”,是我与陈明友谊的宣告。但是,他今天确实是太过分了,居然踩坏了我的小木船,我永远都不可能再理他了。可就在下了这个结论时,我的心里面还是有一点儿怪怪的。

今天,我去公园跑步。恰巧我碰到了陈明,我伸着一只手,挥了一挥,立刻又放了下去。而陈明的脸上也露出了一点儿笑容,但又立刻收敛了。显然,我们刚刚都忘了昨天不开心的事。但我俩并没有打招呼。反而是擦肩而过,彼此“瞪”了一下对方。但眼神里却并没显示出憎恨、愤怒与斥责,反而眼神里充满了友好、可怜与求和,最重要的是,彼此的眼神里都清清楚楚的写着:无价的友谊。由于陈明没有看路,“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我猛地一回头,急忙跑过去,快速扶起他,并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把他的脚包扎好后,我便把他送回了家。他坐在床上,我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他的脚,慢慢地走向门,直到开门时,我的目光才依依不舍地走向了外面。我正准备走时,陈明叫住了我,“喂,等一下。”我一下子回过头,看着他问:“干什么?”“其,其实我不是故意要弄坏你的小木船,只,只是一时失手,你别再生我的气了,好吗?我……”

陈明忙下床,可跌在了地上。我赶忙扶起他,对他说:“其实我早想与你和好了。”我又把他扶到了床上。

我双手紧握着他的双手,我们两个同时说出了一句话:“友谊无价。”他看看我,我看看他。我俩紧紧抱在了一起。

第五篇:五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 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⑷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⑴ 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⑵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⑶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⑴ 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⑵ 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⑶ 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⑷ 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⑴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⑵ 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⑶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⑸ 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⑹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

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

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课一定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1、简介作者:

学生先介绍各自收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山东荣城人。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任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3、交流预习感受:

⑴ 课文主要讲什么?

⑵ 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4、质疑:

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⑴ 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① “我穿过一排派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②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冒然要钱而内疚。)

③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④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

⑤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将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⑥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⑵ 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① 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② 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③ 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

⑴ 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⑵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拓展:

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寄母亲》是冰心早期时期写的一首诗,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

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誊写、出版、慈祥、谨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3、全班交流:

⑴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

⑵ 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⑶ 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⑷ 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4、点拨引导:

(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⑴ 语段一: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⑵ 语段二:

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⑶ 语段三: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⑷ 语段四: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四、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1、有情感朗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否与小巴迪有一样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披文得意,自我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2、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

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关于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3、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4、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那样“ 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

5、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那就是说,父亲的评价也是事出有因,他不想让巴迪走向极端,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对巴迪严格要求。现在我们分角色读1~14自然段,感受一下人物的不同心理,好吗?

二、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我们清楚了,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一件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2、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3、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4、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到了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三、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让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成熟了不少。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都有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

2、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3、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式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要求的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

⑴ 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 有些后悔。

⑶ 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

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

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⑴ 文中的母亲

⑵ 文中的儿子

⑶ 自己的父母

⑷ 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

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口语交际·习作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并用讲故事的方法使父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

2、在交流的过程中,练习口语交际的能力。

3、在习作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在习作中,尝试使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方法。

5、学会评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故事、谈看法

1、自己出声朗读“父母的爱”中三则小故事。

2、指名读第一则小故事。

3、小组内交流。

4、班级交流:

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5、指名读第二则小故事。

6、小组内交流。

7、班级交流:

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8、指名读第三则小故事。

9、小组内交流。

10、班级交流:

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11、交流对这三则故事的整体的看法。

二、说自己、明事理

1、同位之间讲自己的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

2、指名在班上讲。

三、熟记故事、讲给父母

1、读熟这三则小故事。

2、先讲给同位听。

3、回家讲给父母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敞开心扉、吐露真情

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们的时候呢?敞开你的心扉和同学们说一说你心中的困惑吧!

1、同位之间交流最想给父母说的话题。可从下面选择:

⑴ 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

⑵ 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⑶ 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要求:

所说要真实,语言表达要清楚;举的事例要完整。

2、整理自己和同学交流时的发言,列成提纲。

3、阅读《回顾·拓展六》中“交流平台”,细细体会文章写作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

4、习作成文,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教师总结,指导批改

1、总结此次习作的共性问题和修改意见。

2、指导批改:

要求:

⑴ 出声朗读你要批改的文章,标出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⑵ 看文章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实。

⑶ 看是否运用了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⑷ 在感受深的地方写下感受与作者交流。

⑸ 在文章最后写出总的看法以及修改意见。

二、放给学生,互评互改

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指导同学间交换习作,互评互改。

三、佳作品读,集体评价

同学推荐(或自荐)一两篇习作,在班上朗读,请大家一起评论。

四、整理评语,修改习作

认真思考同学给出的评语和修改建议,把习作重新抄写一份。

《回顾·拓展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2、读悟范例:

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

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4、拓展练习:

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3、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

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4、展示:

运用各种方式检查积累。如齐背、开火车背、指名背等。

5、拓展:

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三、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

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3、拓展漫画:

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夫与子》读懂的其它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它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4、课后延伸:

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有关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教学反思】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回顾·拓展”尚属新生事物,也是我们五年级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如何处理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一直在摸索。我个人的理解是,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某组教学内容本身的“回顾”、“拓展”,而应该把它嵌放在一个“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之下,这样,这一新生事物才会显得更有生机和魅力。《回顾·拓展六》包含了三部分内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日积月累”的句子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依次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蕴意丰富而深刻,不过读起来却拗口,原因是句子意思晦涩,难以读懂。

鉴于备课时的感受,于是不敢掉以轻心,让学生自行试读前,便布置用字典查出“敦”“笃”“明”“致”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扫除部分阅读障碍。学生放声练读了三遍,询问结果,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畅读。于是让不会读的跟着其他同学齐读,混个耳熟也好。然后请同位的读给对方听,并互相帮助。接下来抽查了几位刚才自感读不好的同学,都读正确了,不枉刚才一遍又一遍地读啊。

虽然并不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有透彻的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想办法引导学生读懂其涵义。可能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的所获也是显而易见:有理解作基础,背诵会更省力;理解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理解体会的同时亦 感悟如何做人。因此虽然会在理解这一环节费时较多,但我仍觉值得。

为了降低理解的坡度,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源于生活高度凝炼的名言警句,通过恰当的引导,依旧还回到生活之中。学生们在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碰撞中逐渐由困惑到释然,眼神也逐渐明亮起来。剩下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了,我只好匆匆带过这一环节,布置学生把名言警句抄写两遍。我鼓励他们每一遍都边抄边记,提高学习效率。因为课堂上用于背诵的时间过少,课后心中略有遗憾。可中午,竟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到我这里来背刚学的这几个句子,而且其中不乏学习吃力者。看来,“注重理解”功不可没啊。对于漫画教学,在以前的小语教材中相见甚少。在本次漫画《父与子》的教学时,我没有单纯地就“漫画”而学“漫画”,一笑了之,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读”漫画、“看”漫画、“欣赏”漫画的方法,学会从漫画本身读到高于漫画本身的东西,从而受到教益。

下载教材分析: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材分析: 六上第五单元“初识鲁迅”[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上第五单元教案(共五则)

    第 十一 册 第 五 单元 教案设计者: 黄雪云 授课者: 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班级: 17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

    六上第一二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

    九上第六单元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研修 曹王教委李强高玉连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以古代杰出人物为专题(史传文学)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

    六上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精选]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下面,我将从三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六年上第五单元最新

    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 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班级 : 姓名:学号: 成绩: 出题人: 辛长虹 检查人:董莉君 一、看拼音,填汉字:(24分) yí tǐ zhì jìn......

    五上第五单元作文(精选合集)

    第五单元作文 一个小女孩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扎着两条羊角辫,身上穿着一条紫色的连衣裙,连衣裙上零零碎碎地点缀着黄色的小碎花。无意间,她发现,路旁的垃圾箱前随处可见人们随手丢......

    鄂教语文(六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鄂教语文(六上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转眼间,鄂教版小语教材已走过六个年头。 作为该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继续体现了以往的编写思想“整体构建,注重体验,强化探究,主动发展”。......

    五上第六单元写给父母的心里话

    金手指作文训练宝典 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给父母说说心里话 1 2012-10-27 五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作文练习 姓名一、帮你搜集素材、选材 (一)本次习作,写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