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编导艺考:《我与地坛》电视散文分析
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编导艺考:《我与地坛》电视散文分析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史铁生
史铁生的这篇大作,是在高中课本中就已拜读的。那时便为他的深郁冷静所打动,觉得非一般残疾人士的自怨自艾,而是一种沉着的大勇,一种冷静的自我剖析。而电视散文《我与地坛》就更令人眼前一亮。将文字图象化后,那种冰凉的温度透过影象透过声音扑面而来,将作者的思想原原本本的表现出来。使史铁生的涅盘重生完完整整的重现在我们面前。
电视散文选取了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并将它们分为三个章节:我,母亲,生与死。以回忆——追悔——超越为线,以老人为线索穿起了整个电视散文。我以为,这种结构是很精妙的。
若是将那老人看作一个看客。他沿着史铁生文章的足迹,踏着他的过去与现在,体会他曾经历的痛苦与醒悟。重新经历史铁生的涅盘,并达到自我的超越。而通过这一过程,以达到感染观影人--也就是我们的目的,在老者和少年史铁生之间的来回转换,能更立体的展现他的心路历程。而若将老者视为老年史铁生--虽然老者是站立的,但我更愿意将这看成是小小的失误。一则整个影片使用第一人称,而老者又是故事的主线。二则将他看作老年史铁生可更深化原文的意境,有了今夕思想上的对比,更突出的表现了史铁生冷静锐利的笔触。这样,整个电视散文就是一场卓绝的自省,就是涅盘的史铁生一场前尘的回顾,情节会更加单纯深刻。
作为影响化的散文,《我与地坛》在声色上也极为讲究。青年和老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便采用了不同的色调,技法。青年时,昏暗的光线,空旷的地坛,压抑的俯拍,是青年时史铁生的绝望显现出来。而到了老年人,温暖的橙黄光,来来往往的人群,平静面庞的直击,不论他是谁,他都是平静而安逸的。此外,在表现母亲亡故后的悔恨时,那一声声敲打人心房的重锤,在悠长的男生哼唱中愈显惊魂,和一下下打击湖面相辉映,表现了青年史铁生的内疚与自责。
影像也能很好的衬托,补充文章。在叙述到壮年残废时,他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面对灾难,他也找不到自己--因此面对镜中,他的影像是模糊的,他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身边的一切。而在“母亲”这一章节中,当讲述到“他 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母亲的面容也是模糊的。那既是回忆的象征,也表明了史铁生的一种内疚--他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当年的母亲承受这多大的痛苦,有着多么憔悴的面容。
史铁生的涅盘是因着地坛的,也是因着思考的。他终日思考着生与死,他说“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那时的他是厌世的,他剥离了生,只一心想着死。而随着不断从地坛汲取抚慰,与地坛共同度过时间的沧海,他终于参透了,他又说“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跨越了生死,超越了灾难,他涅盘重生!这正是因着地坛的陪伴!
第二篇:艺考编导命题散文创作知识点
艺考编导命题散文创作知识点
编导专业对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具体是:考生应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用画面与声音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构思。反映在散文写作中,要求考生在现阶段能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并且是具有形象思维特点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一点,使编导专业的散文写作考试有别于一般的散文写作。例如:小形参加完考试,觉得自己临场发挥不好,心情很沮丧。这句同描写相似,只是增加了对人物心情的陈述。注意,只是陈述,不是描写。陈述是用概念来告诉读者,如:他哭了,他笑了,他很开心,他很难过。而描写是用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的动作——肢体动作、表情动作,来让读者自觉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情感。
命题散文首先要做到文章语言要质朴,要有真情实感,不能只着重于华丽的语言。尽量要写一些自己经历过,有过感触的事情,毕竟凭空想象是很难体会真实情感的。同时也要避免堆砌辞藻,成语。同样,文章的感情脉络要清晰。清晰的脉络是需要坚持的一点,老师在改卷的时候,如果陷入了迷茫,弄不清楚作者的感情走向,甚至作者本身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写些什么、写这些有什么意义,那就坏了。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要强,没有错别字。
老师改卷时读完一篇文章,对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文字能力就已经有判断了,这两点是判断一个学生程度好坏的重要依据,不可小视。
叙事散文的立意要准确鲜明、突出重点、不偏题,要独特新颖、力求深刻,不能人云亦云。立意即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作品的灵魂。在文学作品中,立意要通过文学形象来实现。散文的立意,是通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形象表现出来的。在叙事散文中,立意体现在作品中描绘的人和事上。要准确鲜明,独特新颖,力求深刻。
如果同学写的是与人物有关的散文,要尽量从自己这个视角出发,选择典型性人物。不能用直白的议论去说这个人是好是坏,而是应该通过“我”和人物关系的变化,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感情色彩,让读者不自主地就站在你那一边了,而不是硬让读者去认同你的评论。
细节的描写也是很重要的,要学会以小见大。要挑出具有感情色彩的细节加以描写,放大。一个好的细节描线不仅仅可以体现同学观察生活的细心和超强的感悟能力,更能为整篇文章添加色彩。
汇声教育——让你更动听
第三篇:编导艺考影视作品分析
编导艺考影视作品分析范文(1)
——《哈姆雷特》
在西方文学史上,只有很个别的作家有资格被这样评论:如果没有他,整个文学将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莎士比亚无疑是其中最有资格的一个。
历史剧(共10部):《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四部曲、《亨利五世》、《理查三世》、《亨利六世》(上、中、下)、《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喜剧(共13部):包括《错误的喜剧》、《驯悍记》、《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其中,《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威尼斯商人》代表他戏剧的最高成就。
莎士比亚的喜剧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是因为:首先,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 观开朗的基调。其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第三,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戏剧氛围。最后,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士比亚所运用的喜剧语言有关。哈姆雷特故事简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某夜他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哈姆雷特》情节与思想意义: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乾坤颠倒”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写,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乾坤颠倒”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1、复杂多面的人文主义形象的创造;
2、对人和理性的深刻反思;
3、对腐朽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
4、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
5、对人性矛盾性的认识,对复杂内心世界的揭示。
艺术特色:
1、巧妙的情节安排:一个鬼魂、一场戏中戏;两个国家(丹麦与挪威)、两个家庭(哈姆雷特家与波洛涅斯家);三种复仇(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与福丁布拉斯)、三种疯狂(哈姆雷特的装疯、奥菲利亚的真疯与小丑的亦疯亦狂);四种对立(想象与现实、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五种死亡(老王被害而死、波洛涅斯与王后因误而死、奥菲利亚因疯溺死、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等因复仇而死、克劳狄斯弄权而死)。(艺航教育整理
2、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人物(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王后与奥菲利亚、新老国王、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等)与情节(毒药在不同地方发挥的作用、两种疯狂、戏里戏外等)。
3、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风格:高度书面化、凝练而富于哲理、华丽夸饰。
4、悲剧观念的变化:古希腊悲剧是人与公理、命运和外在自然的矛盾构成中心冲突;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想象与现实、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斗争成为中心冲突。
祝励志艺术梦想的你:马到成功、金榜题名
第四篇:编导艺考培训:电视节目分析
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编导艺考培训: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片内容概括: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3.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占总分 20%
4.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占总分 25%
5.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占总分 20%
6.缺点与不足:占总分 10%
7.结束语:占总分 5%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
1·节目内容。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
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的第二集把十一世纪时世界的样子缓缓的呈现在我们面
——浅评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
跨越十一世纪
题目:观看专题片《千年沧桑》第二集,并对此片作出分析,1000字左右。
前,这部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专题片以深邃的主题、精美的镜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 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光。远古的时代是古雅的,又是沉重的。而人类的先进文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中慢慢堆积呈现了。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听到的历史面貌,既是厚重的,又是灿烂多姿的。本片的编导作者自然贴切的调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让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出色。
本片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主题,为了使观众理解的更加
一、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清晰明白,全片重点采用了解说词加画面的表现手法。全片要表现的是十一世纪一个世纪的文明,时间跨度大,于是又细分为分为:文明、宗教、科学、经济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每一个素材的指向性都很强,如经济方面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基督教的兴起等。
同时为了增加叙事的真实性,本片采用了多种手法:
1、人物扮演:找一个人来扮演孔子,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表现对外战争的残酷性也是采用了扮演的手法,增强视觉的震撼力。
2、图配乐: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单纯的介绍一副作品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为此给它配上舒缓的乐曲,琴声悠悠把观众带入那个国泰民安的世界。
3、权威人士说明:为了更好介绍北宋的文化,请了王渝生研究院等来介绍这方面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权威性。
4、脸谱化:选取有标志性的道具去表现,如为了表现北宋的繁华选用开凿大运河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来表现。
5、动画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形象生动,在介绍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文化的时候还采用了动画制作来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主题,以上这些叙事手法使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化历史类专题片也变得丰富好看,富于变化,这不得不说是《千年沧桑》这个专题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本片在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外,还充分发挥调动了多种镜头语言,视觉听觉效果丰
二、镜头语言生动丰富。
富。全片以全、远景居多,使内涵更丰富,同时注意光效的变化,选取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用的内容。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如拍摄大运河时的空中拍摄,让人们更直观的看到了大运河的全貌,理解起来更容易。色彩上根据地域来变化,如北宋的黄、伊斯兰的篮。声音上以模拟为主,解说词在其中起着推动全片发展的作用,担纲全片。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通过编导的以上努力使这个文化历史类专题片变得生动好看,不枯燥,似流水般涓涓而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跨越十一世纪,领略到古老文明的魅力。
第五篇:我与地坛散文赏析
在这个充满浮躁、充满压力的年代,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是公认的建国50年来最好的散文!其丰沛的力度,让所有去阅读《我与地坛》的人都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人生的诸多大问题。读《我与地坛》,无法绕开生与死,无法回避生活的痛苦,还有命运。史铁生更是一开始便写到了地坛的荒凉,想到了自己与这园子似乎是有着四百年的宿命和缘分,终究要走到一起的。他这样写道: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是的,因为这园子给他的不仅是春天树尖上的呼喊,夏天呼喊中的细雨,秋天细雨中的土地,冬天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而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思考。生与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内容。而对生活的无所适从也让史铁生在煎熬中不断蜕变。
这是个历经沧桑的古园,在史铁生的眼里却到处是生命窜动的景象,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他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想,一个人伤魂落魄的时候看到别人的精彩,会心生悲凉,而这些同人一样有着生命的小东西恰恰给了他心灵的补偿,给了他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说: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这样的释怀如何是常人可以轻易领悟的释怀。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乐。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一定感受不到在那苍凉的底色下的滚烫衷肠。
苦役终有竟时,然而人却不必焦虑结局。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也因此,死也是一件不必去探究的事情,这一点上孔圣人是对的,“未知生,焉知死?”一个人不去尝遍生的诸般滋味,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值得怀疑。向死而生才是最大的现实态度。自戕是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的,这是逃避,是放弃尊严。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一个人固有的能力和智慧是只有在艰苦的境遇中才能极尽挥发的。尽我所能并不委弃,就是尊严。只是,遍历痛苦的人还能不能感受欢乐?我想是可以的,一个始终在坚持着某些东西的人,他是可以从这种坚持中获得莫大的欢乐的,这就是他的救赎。十五年间,园子里也有少许的一些人来访,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一对夫妇,从作者的眼里由中年流向白发。弹指一挥间,却是有着多少辛酸路程。十五年里,这里来过唱《货郎与小姐》的歌者,也来过腰间挂一个扁瓷瓶的饮者,而作者写的最多的则是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他这样写道,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谁又能将这世界想个明白呢?而事实上,史铁生自己却是终日在想。他想象着这世界何以给他这沉重的一击,又为何偏偏让他看到生命中那繁多的美丽,让他如此矛盾。他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确切的说是看着这个园子,从太阳升起的清晨到夜幕降临的黄昏,其间的轮回是多么美妙无比。
有时我们觉得欢愉无法祈求,但有时,我们也感到它的翳影曾翩拂过我们的心房,在那些格外宁静的时刻。正象瓦雷里在《海滨墓园》里所说:“多么不易,经过那么漫长的跋涉之后,终可以放眼眺望那一片神奇的静谧。”有时,我能从史铁生的个人内心起伏中解读到这种宁静。对于史铁生来说,生命的本意已经不是生命的存在,则是一种思考,他的身体撑着一个灵魂让他洞悉这这个猖狂又温和的世界。命运永远是对的,此处的不公总有彼处的公正来替代。罪孽和福扯总是相形并促,永不分离。正如作者说的: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是没有道理好讲的。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德国诗人席勒曾感慨到: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精神!我要说史铁生是占了人之伟大精神的人,一点也不过分,他的对于世事的态度,对于岁月本体的体验,都足以让我钦佩之至。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一个人,那就是母亲。在文章里,母亲是写在前面的,也正说明在史铁生的心中母亲是在一个怎样的地位,儿子想使母亲骄傲毕竟太真实,而母亲盼望儿子找的那条路究竟是什么,却永远埋在了他的未知。母亲是个理解儿子的人,言语不多,却多在用心,她默默注视儿子远去的身影,内心却是揣着怎样的爱惜和惶恐呢。那无疑是一种毫不张扬而透彻的母爱,史铁生笔调清淡地叙述着,却多为忏悔之意,他终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忏悔自己当初的脾气,忏悔为什么当初总是不知道疼惜母亲对自己的疼惜。而人的这种伤怀,又为何总是发生在失去之后。当初读《我与地坛》的很多时候,我总在想,写这些关于母亲的文字时,史铁生是否在落泪,又或许他是强忍着泪的。我这样猜测着,也这样体会着。时至今日,我又想,他一定不会是在落泪,因为他明白世间让人无法预料的各种展转。母亲的痛苦需要他的坚强来做弥补。而母亲盼望他走的那条路也绝不是哭泣和死亡。
我喜欢史铁生的散文胜过他的小说,史铁生在他的小说中藏匿不深,容易让人联想他的生平,在小说中情绪激荡是一种缺陷。但散文不一样,散文正要求一个人率性,赤诚相对。《我与地坛》是描写人的作品,更是描写命运的作品,现代的文人很少有将自己与自己的文字关联的如此紧密,又毫无掩饰地将自己的痛苦与对生命的体会表达得如此坦然和凄美。想象着那些一遍遍捧读《我与地坛》的深夜,和那些催人落泪的语言。伴随着马修·连恩《布涅瑟农》哀伤的曲子,再多的浮躁也会在此时烟消云散。留下来的,唯有深深的思考。我总在想,地坛也许是上帝苦心的安排,等待史铁生的到来,又或者他曾经也接待过另外一个与它共命过的人。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就以史铁生的这段话结束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