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道德与价值观
浅论大学生的道德
--大学生的价值观
101002118
沈恬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存在着差异,我本人认为并不存在着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形形色色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使人们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步入误区,造成严重后果。当代大学生正值成长中的过渡时期,身心正处于由青年向成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由于身心发展的动荡性,以及外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体系,使得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中,难以区分、难以决择。尤其面对诸如自我利益、个人利益这些长期不被“正视”的内容时,使他们更是感到进退维谷。因此,正确看待自我利益,以其合理的内容来引导大学生健康道德价值观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此主要对大学时代的道德与健康价值观的建立作简要论述,仅是个人观点,稍作浅论,还望老师能与斧正。
那何为道德?
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也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道德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帮助他渡过难关。道德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得。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 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意大利诗人但丁也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道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再来看看我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 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综上所述,正如 18 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 论》中所说,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人既要“利己”也要“ 利他”,唯有此,人类才能永恒。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中提到了亚当斯密的这部传世经典《道德 情操论》,并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指出,道德是世界上最伟 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为何这本书有如此的魅力,读过之后才领悟,在物欲膨胀、道德 濒临崩溃、心理危机日益深重的时代,斯密的道德哲学体系将引导人们穿越昏暗的私欲“丛林”,小心地呵护心中的道德烛光,带给读者 心灵的满足。
如果说道德是基础,那么价值观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建筑物!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 ,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遭遇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由此 ,无论有无文化 ,文化水平高低与否 ,价值观是人人皆有 ,只是由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以及哲学素养等等方面的差异 ,人们总结出的人生理论或价值观各有不同 ,甚至以不自觉、不系统或自相矛盾的形式存在着。价值观既是人对人生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关系的一种认识 ,又是一种群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的思想素质如何,我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前途。对我们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使我们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具有正确的苦乐观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困苦并不是坏事,它能造就人也能考验人。谁英雄,谁好汉,困苦面前试试看。人的面孔就是“苦”字组成的,双眉是“艹”头,眼鼻是“十”字,下面是“口”字,加起来就是个“苦”字。人生就是一个苦像,怕苦畏难就做不好人,也干不成事。可不可以这样讲,所有的成功是“苦”出来的,所有的进步是“苦”出来的,所有的幸福是“苦”出来的,所有的名著是“苦”出来的。屈原不苦写不出《离骚》,孔丘不苦写不出《春秋》,司马迁不苦写不出《史记》,勾践不苦,就没有最终的灭吴复越。山东大学一个讲师,在没有四通、微机的年代里靠勤奋吃苦,靠给别人抄稿子,“抄”成了一个副教授。人们常说:“困难象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挫折虽然影响人们前进的步伐,但它却能磨炼人们的意志。成功伴随挫折,挫折使人成熟。时下,有人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领导一批评,就认为和他过不去。这些人脑子里缺少辩证法,不知道批评是“强身健体的蜂王浆、球蛋白”。有个形象的比喻,马和羊同拉一驾车,上坡的时候,车夫使劲地抽打马,而不管羊。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具有正确的道德观
一个人气很正,思想很好,但没有才能,就会成为无用之人,如果有才气,但气不正,品德很坏,就会成为有害之人。有人说:“缺智的人是次品,缺体的人是废品,缺德的人是危险品”。曾国藩有两句话:“有才无德——小人;有德无才——庸人”。作为大学生就要德才兼备,这是大学生作人的标准。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德就是倡导全体公民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我认为必须做到三要:一要学习上成熟,听招呼,守规矩。能够站到班上干好事,干好老师交代的任务。假如作为班上的班干部要做到执政为民,秉公用权,真正让学生放心,让人民满意;二要老老实实为人,胸怀豁达坦襟,与人为善,诚信相待,常言说:“心底无私天地宽,热心助人品自高”。8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流行“雷锋叔叔不在了,雷锋精神过时了”。当看到一则关于美国西点军校张贴雷锋画像的报道,便有感而发,写了篇“有感雷锋出国”的文章,被《解放军报》等国家级报刊登载。雷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的精神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西方人都很崇尚,我们没有理由说他过时了,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正象一首歌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三要洁身自好,慎微、慎独、慎言、慎行。切实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吃的不吃,不该贪的酒杯不端;管好自己身边人,不能因小失大,影响自己声誉;管好自己的“尾巴”,始终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
要自信,但不能自傲,以平常心态对事对己对同学和朋友。要深谙“公生明,廉生威”的至理名言,始终不忘身后有上百双眼睛在看着,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任何时候都不能干那些让人指脊梁骨的事(吃、拿、卡、要、报,让人家讲说),不能干那些丢份子、掉价的事,不能干那些提心吊胆,吓得睡不着觉的事(害怕自己干得事露出马脚)。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会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又多次就科学发展观作了重要讲话。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的发展要求。它是当今发展理论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今后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理论的超越,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是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着重让他们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过去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经过20年的奋斗,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也意味着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而今后的20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20年,就必须用新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建设实践与具体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面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温家宝总理指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西京学院也及时把跳跃式发展战略调整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办学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锻造一流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这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重大意义。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提高是正确解决国内诸矛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我国现时存在的城乡、工农差距扩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沿海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东西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着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对此,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五个统一”和“五个坚持”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新的发展观。对中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无不拍手叫好,真正体现了民意和人心。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如果我们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是任其发展,必然导致人口剧增,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人文失落、价值失衡、社会腐败漫延,最终导致社会全面失衡,必须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际行动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带头保持学校稳定,协调、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学习进步,以作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
第二篇:道德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2014-7-19编辑 李雪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 作者:李泽泉《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5日 16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因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培植一种有益于国家、社会、他人的道德。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自律性、稳定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基本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要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更要重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协调和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看是否符合这个共同意愿。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普遍诉求,协调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满足这个诉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应当注意和把握以下三点。突出道德建设主体。公民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在价值哲学语境中,公民既是现实的具体存在,又是一种社会关系范畴。无论是从现实主体,还是从关系范畴看,道德建设的主体都呈现出很强的差异性,不同主体由于其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不同,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当前,在充分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积极性、重视各类主体道德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强调领导干部、青少年、先进典型、农民工等四类主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特殊地位,突出他们的引领、示范、影响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先导性。道德建设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有力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坚决的反腐败斗争,使他们成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模范。青少年是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状况不仅是整个社会风尚的重要表现,还代表着公民道德建设的远景。要协调家庭、社会和国家形成合力,加强和改进以德为先的国民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通过创新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方式,增强先进典型的感染力,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性效应。农民工是城市运营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效果影响明显。要针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建设活动,切实提高农民工的道德素质。
创新道德建设内容。道德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信仰。遵守道德规范必须以道德信仰为精神支撑,才能持之以恒;道德信仰只有依靠道德规范来保障,方能落到实处。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将规范建设与信仰建设结合起来,将完善条文规范与塑造内心世界结合起来,将遵守道德规范与敬畏道德信仰结合起来。道德信仰重在培育。要切实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培育,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之间的区别,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道德规范贵在具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结合时代发展新特点,将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广大公民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有了基本的规范遵循。不同行业的公民肩负着不同的职业责任,除了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外,还应有不同的职业操守和自我规约。家庭美德关系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夫妻、长幼、邻里关系,要认真总结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20字家庭美德十多年来的经验,进一步凝练出简明扼要的家庭美德。
改进道德建设方式。要实现道德信仰和道德规范大众化,需要关注道德实践方式的创新。要随着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变化,积极探索道德建设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坚持采取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灌输与互动相结合、道德榜样示范与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制度化手段与非制度化方式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的举措,积极推进道德话语方式和语言形态创新,多讲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真话,增强道德建设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大胆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形式和途径,高度重视政策制定及制度设计,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法律和制度等的导向作用,调节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追求物质利益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之间的关系,使道德的积极践行者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能获益,实现德福配享、德福一致。
(李泽泉,作者系浙江科技学院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路径研究【14NDJC190YB】”成果)
第四篇:教育生活道德文化与价值观
教育生活道德文化与价值观
2014-7-8李雪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第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第二,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五篇:解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解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广州有关部分针对上述观点在各大高校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女大 学生有将近六成的人愿嫁富二代。“名校毕业生照样沦为蜗居族……”“只要有房子,甘当 小三……”一部电视剧《蜗居》引发了无数话题。而艳照门事件、韩局长日记、凤姐征婚等 社会现象也刺激着女同胞们的神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嫁黄世仁,不嫁 80 后”……这些在过去被人不耻甚至唾骂的观点正悄然在女大学生中兴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 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由以往的“精英式教育”转为了“大众式教育”。这有利于提高我国 公民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建设科技强国。但是,人们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的质量已经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明显 下降。这集中表现在:
一、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非 常淡薄甚至根本就没有。在集体活动中,往往只考虑个人,不顾集体,只有对自己有利的活 动才会积极参加,否则便进行抵制甚至蓄意破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同学、对朋友 往往缺乏同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错误地认为集体的事、国家的事、社会的事与自己无关,个人主义倾向十分明显。
二、缺乏远大理想,但又自负,没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客观地讲,现在的大学生,有 相当大比例的人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整天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但 是这一部分人往往又很自负,目空一切,认为自己今后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不能理性地看 待自己所掌握的“资本”,夸张地认为自己肯定比他人强。但是,他们却不行动,整天沉溺 于各种幻想中。他们只是“空想家”,但绝不是“实干家”。
三、急功近利,功利主义表现明显。许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为集体 出力,遇事相互推诿,或是干脆不理不睬,只是忙于自己的事。但是,一旦事情被其他人完 成并取得一定成绩时,他们又会争着在“功劳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可一旦事情失败时,他们又极力推脱责任。类似的情况虽然不是普遍的,但仍然是大量存在的。这足以说明,功 利主义已经严重毒害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以上只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被扭曲的几点表现,但是危害极深,如不及时采取措 施,将会造成严重后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被扭曲的呢?
我认为有这 几方面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以及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冲击与削弱了大学生对道德和价值观的 鉴别能力。自从 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大力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而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也纷纷涌了 进来,有精华,也有糟粕。同时,我国社会曾一度绝迹的吸毒、赌博、娼妓又沉渣泛起。官 员腐败问题也相当严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大量存在。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中国当代大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要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明 辨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没有正确的是非荣辱观。面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他们只能被动 地接受,久而久之,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模仿,这就很容易养成低俗的道德价值观。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30 年来,近我国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加入 WTO 之后,更是加快了建立市 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但是,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获 得更快的发展,有利于尽快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它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不利的 影响。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人们把金钱看得越来越重了,做每一件事都要与金钱挂上钩。助人 为乐的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淡了。相反,损人利己者多了,功利主义者多了,人 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越来越明显了。大学生们受其影响,也开始赶“潮流”,于是就有了“花
钱找人代替上课”、“花钱买论文”“花钱雇‘枪手’”等一个个丑恶现象,大学校园里的 铜臭味也日益浓厚。
三、应试教育体制给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确立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应试教育是中国的 一个特殊产物。从古代的科举制到当代的中考、高考都是“一卷定终身”,应试教育沿袭了 一代又一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更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它已经严重影响了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束缚了中国学生的成长成才,更是不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 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其危害表现 危害表现在: 危害表现
(一)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为了“儿成龙,女成凤”,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子女们 “好好学习”,上他们认为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上,他们为子女包办一切,子女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们根本不管子女的思想道德如何,错误地认为
为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这就使青少年养成了懒惰、依赖的坏习惯,容易滋生个人主义,缺乏 同情心。
(二)学校教育方面。尽管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要求给学生减负,但是,在应试 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全国上下,大部分学校仍然紧抓“智育”不放松,紧紧咬着升学率不放 松。各中小学校的学生没日没夜地搞题海战术,负担不但没减反而加重。这些学校往往忽视 “德育”,一周就一到两节德育课或是根本就没开德育课。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思想道 德怎么能高尚,正确的价值观怎么树立呢?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良好的道德基础,进入大学 之后,又怎么能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怎么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有才无德者,是最可怕的”。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优秀群体,我们有知识,但 是道德并不高尚,甚至呈现下降的趋势。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 备”的人才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具体说来就是两点:
一、回归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虽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很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我们应该主动阅读这些典籍,学习其中的道理,通过阅读典籍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道 德品位和情操。
二、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要关注社会,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会明辨是与非,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自觉地克服自身的 坏习惯。要做到“知荣明耻,扬荣抑耻”,努力在实践中把自己培养成“有学识,有才干,有活力,有涵养”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决定着祖国的命运。目前,我们面临着大学生道 德水平下滑的现实,拯救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已刻不容缓,在这一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广大大学生也应积极“自救”,用实际行动把自己培养成为有远大的理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高尚的价值观的中国当代 大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也只有这样,我 们的社会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