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关注文章的语言文字形式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关注文章的语言文字形式,提高阅读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交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学习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关注文章内容的理解,但这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书面语言应该是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语言表现形式的统一体。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理解。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语言文字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形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
一、借助诵读,感受文本内容,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
1、在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形式的美。
面对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通过朗读,可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情感色彩、情味气势等,表达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遣词用句和巧妙的布局,进而对课文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促进了其对语言的思考。
《安塞腰鼓》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散文。全文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描写了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震天动地,描写了安塞腰鼓舞姿劲健,节奏鲜明,赞美了安塞腰鼓艺术精湛,扣人心弦,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文章用词生动,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读上去感觉特别美。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尽情享受由这种别样的语言文字形式带来的起伏跌宕的节奏美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领略语言中蕴藏的奥秘;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形式变成了形象的语言图式根植在了学生的心中。
2、运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概括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提炼。在初读课文时,要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详可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二、抓关键词句,领悟词语作用,发现语言文字的秘妙
现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文章篇幅较长,我们不能面面俱到的把每一个词语都分析的透彻而是应该有所选择。在阅读教学中,把握重点字词并进行比较体悟,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语言魅力,并在比较中判断词句的内涵,领悟语言形式的魅力。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用朱自清的话说,就是“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
如《草原》一课,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恰当地多次运用动词表达情感的。可运用换词、比较等策略,让学生抓住“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中“飞”,体会蒙古族迎接速度快,而此段连续运用“欢呼着,飞驰着”“车子跟着马飞过小丘”。抓住“飞”字,通过前后联系、对比,引导发现,我们的车先是“走”,再“飞”,急于到蒙古包和他们联欢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通过引导体会“飞”的用法,感悟一个动词连续反复运用更能很好地表情达意,透过三个“飞”,学生真切体会到蒙汉情深,能触到文章的情脉,这就是语言文字能传情达意的魅力。《理想的风筝》课后有一道练习,让学生读一读句子,体会带点词“泛”和“漾”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乐观、自信和坚强。
可以说,一词入口,百味皆生。有些词语,孤立地看,平淡无奇,但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下子变得别有情味,境界大异。抓住这样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
三、剖析课文,体会表达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艺术美
我们老师正是要关注到语言文字形式,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知道哪里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式,哪里是精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哪里是精妙的比喻、拟人、排比句等手法,哪里是对比、反衬„„这样,教师让孩子把目光聚焦到积累、规范言语的范式上,并通过理解言语内容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了悟语言运用之妙。
《安塞腰鼓》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对偶工整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优美的舞姿,流畅飘逸,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这样既写出他们舞动中的形、神、貌,又写出他们的动感美、情感美、画面美,把安塞腰鼓的那种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又刻画得细致入微,尽善尽美,有极强的感染力。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实在令人赞叹。课文自始至终保持着跳动的节奏,一个排比接着一一个排比,一个比喻接着一个比喻,升腾着火热的激情,展现了生命和力量的神韵。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课文中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句子优美,充满情感。“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直抒胸臆,铿锵有力!
四、通观全文,把握写作手法,学习语言文字的文体美
阅读教学应该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的。
我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时,把教学的着力点不仅放在引领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还放在了文章怎样写上。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按照游览路线写的;接着通过阅读分析,在品赏美景中梳理出每一处景点都抓住了最具特色的地方进行描摹的;然后还重点学习进洞的一段,让孩子明白写景的文章可以把自己最有感受、印象最深的地方写的最详细。细心地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还发现了文章的明线(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暗线(溪水流经的顺序)相互交替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教学让孩子弄清了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五、学以致用,运用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即可逐渐学会表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如我在执教《夹竹桃》一课时,我出示夹竹桃的影子,引导同学们对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展开想象,进行仿写。在讲授《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去描写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与聂荣臻将军见面的情景。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既能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的积累,又能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
语文素养的形成,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知识积累、思想内容的把握问题,也不是一味追寻语言文字的形式,而是一个人知、情、意、能的心智活动和语文修养的有机统一并逐步丰盈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升华语言,驾驭语言,真正不断提高学生自能读书能力,既有利于对课文中文人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形式表达课文内容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如何让小学生自学语文
人民路小学汤文胜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应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一、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开拓视野,激励学生用心去学习、钻研,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乐观地去参与,轻松愉快地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圆明园的毁灭》、《松鼠》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1-
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3、多读生趣。朗读课文,甚至是反复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品味到文中的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特别是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到文革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喜怒哀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理。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
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就能达到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才会举一反三,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2011年11月28日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
会仪小学 贺成碧
2014春
低年级如何更好地进行识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又如何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主动识字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1、创造性地进行识字教学,营造轻松愉快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会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学生就会感兴趣,主动地识字。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新课标规定: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识字量占小学六年识字量的60%、平均每学期要认识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很难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实践发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2、游戏识字。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钓鱼”,在第三册识字的教学中,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很多带生字的小鱼。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并组词,看哪个小组钓的鱼最多。
3、谜语汉字。把一些生字编成字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 记生字。例如:分开是三个,合起来无数(众)
4、说儿歌识字。教师编一些儿歌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儿歌识记生字。例如:乱(七嘴八舌发言学习环境就会乱);(俯身用手往下打,固定帐篷为驻扎)
5、形体动作识字。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记忆字形,例如:把手放在眼睛上看,双臂伸直,双腿并拢
6、图像识字。运用生动的画面,把枯燥的识字变得形象,有趣。如教学“采”字,出示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地采摘着树上的果子。
总之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小学生识字的特点是记的快,忘的也快,因此要及时巩固,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要创设多种途径,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习和巩固。教材的本身安排了丰富的识字内容,在编排设计上能促进学生识字。
在生活中识字也是很重要的识字途径,例如:在识字课的教学中,老师会让学生说说这些字中哪些是你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学生有时会说:“我是在广告牌上,请教父母认识的。”„„
就会增加识字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主动在家里,在生活中识字。从而教师要开展生活识字比赛,这样学生就会留心路旁的广告牌、路标、单位名称牌、标语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随时可以利用的识字资源,他们还收集商标字向同学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感受到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大教材,既扩大了识字量,又不断巩固课内所认的字。
另一方面新教材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汉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如:充分利用像形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掌握这类汉字。
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运用记忆规律帮助学习生字。要尊重学生,倡导自主识字人各有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选择方法,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掌握规律,有的孩子愿意小组交流识字,有的孩子愿意随文识字,有的孩子愿意借助拼音识字,只要能记住它,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就可以了,在识字要求上不要千篇一律、一刀切。要承认个体差异,要敢于放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心有余力的学生多识字,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要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认真研读新课标,把握识字标准,多认少写,不要加大学生的负担。
第四篇:语文教师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
摘 要 小学语文生活化即将教育教学融入现实生活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偏远山区,还停留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为成绩搞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绝大部分小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为此,本文就小学语文生活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活化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小学语文教育是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实际的语文是空洞的。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自己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现实的生活环境去剖析课文,从中领悟。我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思考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材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的教材每单元四篇课文,三篇精读,一篇略读,再有语文园地。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二年级的课文来说,围绕季节特点的文章:春天《找春天》、夏天《雷雨》、秋天《秋天的图画》、冬天《看雪》等文章,便于小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使复杂的课文简单化,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探索的兴趣;围绕节假日:教师节《一株紫丁香》、国庆节《欢庆》、学雷锋纪念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与节日有关的文章,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生活、电脑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便于轻松地理解课文;围绕环保《浅水洼里的小鱼》,围绕思想品德“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还有围绕“科学探索”等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结合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学生能通过生活理解课文,亦能透过课文去热爱生活,从而自发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升自己的语文理解能力。
二、让学生透过教学内容理解生活,热爱生活
小学生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停留在小伙伴间的嬉戏、打闹,但不是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是他们还不会冷静下来思考总结。他们对生活不理解但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热爱,教师正要就这股热情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互帮互助,理解同心协力;在犯错时懂得知错就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学会思考与总结,从而热爱生活,理解生活。
三、提升语文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设置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情境再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本内容生活化,容易激发小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首先我通过课件给学生们营造了唐朝的一个画面,接着我和学生都坐上时光机回到了唐朝,我们想象自己的着装、说话的语调,打招呼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一起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南的庐山风景区,接着课件展示当时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谈感受。此时课堂气氛已至高潮。接着我们一起来聆听李白是何感受,配乐朗诵,学生已慢慢走进李白内心世界,似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起模仿李白吟诗,全班师生晃着脑袋望着庐山瀑布为之感叹,竟连下课铃声都听不到了。
(二)引导学生质疑、思考,适时帮助学生解惑
小学语文生活化,利用生活实际可以使教学内容简单,从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适时指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争辩,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争辩后仍然存在的疑惑,教师需适时提供帮助,并把该问题视为教学重点,与学生共同深入分析。
(三)加强实践,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必要的生活资源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教学《充气式雨衣》一课时,我们亲自制作了充气式雨衣,还做了很多小制作,有风车、瓶盖花、机器人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还让学生学会了步骤的正确使用,更加培养了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更愿意勤于动手、主动思考。
(四)将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书本和生活是存在差距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回归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很单纯,教师不能错误地引导他们——书本等于生活。书本知识教会我们正确思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立足于现实,有时又高于现实。然而生活则是现实,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我们要回归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
参考文献:
[1]邓颖.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3,(09).[2]李国青.小学语文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2010,(09).
第五篇:寓关注语言形式于教学内容选择之中
指向提升语用能力的阅读教学
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郑晔
【摘 要】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实践才能让他们习得语言。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语言的内容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形式。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读中学习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学习表达运用。【关键词】写作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一直思考着为什么学语文,学语文有何作用?个人认为学习语文便是让学生学习文本精美的语言、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再通过运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随时随地为自己所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最佳结合体。学语文不仅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随着课标的修订,小学语文教学进入理性阶段,它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指文本信息的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指文本如何获得传递信息方式方法的能力。换言之,就是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色引导学生输入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并将方式方法输出。笔者结合实例加以阐述。
1.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素材
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工作,是关键的起步。所谓品味,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语文老师若长期进行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必将会用生动地语言进行表达。
人教版四年级叶老先生的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笔者曾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位老师在教学第三段爬山虎的“脚”时,做到了对文本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从而体会使学生体会到叶老先生精细而又准确的描写,绝不拖泥带水,也不饶舌重复,是如此的素淡、传神,同时在品读语言中,还感受到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我们看看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爬的(出示段落)“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能找到爬山虎“脚”的动作了吗?
生:触、巴、拉、贴。
师:巴住墙这里的巴的意思就是什么? 生:抓的意思。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写“抓”住墙,而说是“巴”住墙呢? 生沉默不语。
师:那好吧,让我们来做做“抓”和“巴”的动作吧!
老师请一名学生上讲台配合老师一起来体验“抓”和“巴”的动作,一体验学生明白了用“巴”一词更精确。
„„
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传神呢? 生:作者对它观察得很仔细。师:是呀,作者观察甚微,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一些列的动作描写,让读者一读就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的了。课后,我们能不能学学叶老先生,仔细观察一株植物,模仿着叶老的表达方法来写一写。
上述片段的教学,显示了教阅读就是为了教写作,课文也就无非是个例子了。2.领悟方法,学习行文技巧
所谓文本的行文特点,从大处而言,是文章在文体归属特点下的独特表达特点,如散文的“形散神聚”,说明文的“理趣并重”,议论文的“逻辑严密”等等。就小处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某一个段落在表达上的独到之处。就儿童阅读而言,我们更应关注微观角度的行文特点,进行语言训练,增强其语感。
笔者在执教《赵州桥》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第三段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值得学生学习仿写。并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地讲。经过讨论交流后,学生得到一致的答案:赵州桥是既坚固又美观这正是第三段的第一句。这个句子简洁明了地写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既写出了桥的两个特点也使两个不同的特点自然连接,这是过渡句的作用。随后,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时候可以运用过渡句把前后两个意思进行衔接。对于习作刚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谋篇布局的不同表达方法要给予引导并恰当运用。让学生理清文本大致的内容后,对坚固一段再进行细读,并试写过渡句,把坚固的两个原因(一是桥的独特设计;而是桥的作用)连接起来。经过仿写运用,学生对过渡句就有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学生定会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探究思路,学习谋篇布局
文本是我们学习作者表达方式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必将懂得如何作文章。
人教版三上《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文本在表达结构上有一大特色,就是在结尾处,通过教育家的语言,点到了实验曾多次失败的经历,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对比描写,说明了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此外,通过教育家实验成功之后激动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突出了实验成功的不容易,从侧面烘托出了小女孩的优秀品质。于是,我在执教时,从“成功”与“失败”这组反义词入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通过找关键词语体会、探究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里主要采用了对比阅读法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结构,一次成功的实验还安排了描写失败的部分,目的是为了突出这个实验要做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到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到比对描写的效应。笔者在最后执教时,还让学生想象之前实验失败的时候,教育家当时的神态、动作,然后仿照课文来写一写。原本这样的想象写话,学生是难以描写的,但是由于阅读教学过程中,把教育家成功后的喜悦神态与动作进行了有效的学习,所以,到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写失败的神情、动作就信手捏来,容易得很。
表达是语文教学之“精髓”,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表达,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