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文的魅力[范文]
大文的魅力
都喜欢上散文是从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散文集中的一些篇章起步的。
“文革”前后,也正值自己的青少年时期。那时,虽然在文化领域清规戒律颇多,各种读物被禁锢,但鲁迅的著作是可以公开阅读的,甚至很流行。
鲁迅多议论式的散文,那力透纸背的文字,那幽默讽喻的语言,那刚烈悲壮的风格,那峻冷峭拔的态势„„给我以极大的诱惑。郑板桥有一副名联:“隔靴搔痒赞何易,入木三分骂亦精!”用此来说明鲁迅的文章,应该是准确的,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正是缘于此,才使我爱上了散文,爱上了文学,以至于后来又读过不少名家名作。
冰心曾说过:“中国是个散文成绩最辉煌,作者最众多的国家”。自“五四”至今,宏观中国散文的发展变化,确如群岳朝天,百川归海,连绵浩荡,难以计数。面对流派纷呈、灿若群星的散文世界,对于一个爱好者来说,犹如春蚕蠕动在嫩绿、茂盛的桑叶上,鱼儿畅游在清澈、碧透的海底里。无论记事或者写景,不管抒怀还是言志,我都是如饥似渴的。再说,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神游于广阔无边的多极世界,其乐融融,也堪称最有味、有益的消遣之一。
散文的独特美在于其“散”。无论抒情、写意、叙事、状物„„“散”是散文的基本神态。用朱自清的表述,散文之散,当为潇洒自然的意思。散漫中透着潇洒自然,让人读起来便有一种宽松、舒适的感觉。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变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也说:“散文比较自由”。因而,散文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再者,散文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评论、回忆录、读后感„„任我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散文就是成功的范例。读他们散文的最大感受是,你几乎看不到作家用力的地方,他们的力量好像不知不觉被分解到了那些文字的碎片之中;这种文字在阅读者的心灵中所起到的效果,也非以冲击力取胜,它更多的是给人智慧,让人舒适。
形散神收,博而不杂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例如周作人的散文《山中杂记》,无论从取材,还是从行文上看,乍读都给人以支离、繁杂的感觉,但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其“杂”中有“精”,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又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散文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极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当代散文的名篇大多也是很短的,如鲁迅的《好的故事》890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
散文也常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而倍受人们的喜爱。譬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仅用了400多字,便揭示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哲理。比《落花生》的字数更少的则是郁达夫的《怀鲁迅》,文章尽管短的不能再短,但细读仍耐人寻味;虽系怀念死者的文章,可郁达夫却没有写得悲悲戚戚,令人心碎肠断。文章叙事部分采用短句形式,白描手法,使读者似乎听到作者急促的足音,似乎看到作者悲痛得近似雕塑的面容,也似乎看到参加葬事的一万余人的庄重神情。由此可见,郁达夫的艺术魅力堪称是“绝”啊!
优秀的散文在文体或曰风格上,给予读者的感觉,总是十分清新舒适的,也总会令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就象郑振铎所描述的那样: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洁的夜月,翠绿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爱,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爱,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丽,明年乃至无数年之后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丽„„清新的文体,常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爽,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今天,我们重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周作人的《雨天的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尽管隔着时间的距离,却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见与审美的享受。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既能读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异邦师长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国人作为弱国子民备受异族人的欺侮的悲惨现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真个是各领风骚,各有千秋!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正是结合作家性格来分析其文体、风格的。他说,鲁迅是“一味急进,宁为玉碎”,“尽是诛心之论”,表现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两语,把主题道破,文字“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其文体“简炼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而周作人则性喜平和、中庸,作文追慕朴素自然,故其文笔舒徐自如,平和冲淡。他评论冰心,曰:“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命,亦即是女士的文章之极致”。其它像:郭沫若、朱自清、刘白羽、丰子恺„„其文体的特征,无不同其生平、性格有直接关系。散文文体之美,确实是丰富多采,难以形容的。梁实秋在《论散文》里曾说: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炼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圣经》文学,是否“空前绝后”,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既有“高超”的思想、
第二篇:走进群文阅读 感悟书香魅力
走进群文阅读
感悟书香魅力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群文阅读,赋予了普通一线教师“编者”的身份,让其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教师研究群文阅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中理想的语文课堂。因此,群文阅读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孟庄小学的阅读推进工作中,具体实施如下: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来源)
(1)课堂补充的篇目,需要教师广泛阅读,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方面进行补充。
(2)每月一本书的阅读,我们则结合课标以及教材内容,由中心校统一协调,学校出资购买图书。
(3)学校图书室的图书和教室图书角的图书。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读)(1)读书时间的把握
①首先在课堂的阅读,有语文老师把握,通过教材和补充材料的整合,进行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阅读。
②每天课外读书一小时,是我们对学生的最低要求。按照“晨诵——午读——暮省”的思路,做实“221”阅读模式。早晨、放学路队一起诵读诗歌、名言警句、优美片段,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阅读,中午饭间时间静静地素读,晚上回家可以结合亲子阅读,反思感悟读过的文章书籍。
(2)群文阅读的开展
①结合书香校园活动抓学生阅读习惯
通过“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全面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具体实施办法:营造书香氛围熏陶,指导阅读方法促进,榜样引领示范带动,活动开展丰富生活。
②结合课堂教学增量阅读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这样说:建议课堂教学和儿童阅读两手抓,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如果课堂教学、儿童阅读这两手常抓不懈,语文教学定会前程似锦。所以,我们可以从“课堂瘦身”开始,为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学习一篇教材内容,补充多篇阅读材料,横向纵向阅读学习,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比如:五年级学习的《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它出自古典名著《西游记》,课堂我们可以补充《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对孙悟空这个角色有更深的了解,对课文中所描写的“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增添沈石溪其他动物小说《第七条猎狗》《鸟奴》《狼王梦》这些书籍梗概,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感受动物情怀。
③利用好学校的图书为阅读服务
学校图书室的开放,教室图书角的建立,个人捐书、图书漂流等无疑都是学生最好的阅读资源,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我们的阅读生活。
④整合教研活动,开展专项研讨
通过每周一的教研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先说说自己本周要讲的课文,大家来推荐补充的阅读篇目。
结合教研活动,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可以谈感受,可以谈困惑,也可以提出建议;每学期开展一次群文阅读展示课例活动。
⑤研发群文阅读课程资源为今后教学奠定基础
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督查与评价)①结合教研,实施每周一反思活动
②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学生成长档案,实施阅读等级制度。通过“一日一反省”“一周一记录”“一月一展评”“一期一评选”评价策略,引导学生多读书。
③加强阅读课的督查与指导
开学初将阅读课表专门打印出来,领导对照课表推门听阅读课,加强平时的监督与指导。
④开展师生阅读活动
通过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诵读比赛、演讲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⑤举行课外阅读抽测
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表格汇总形式,以及现场答辩等方式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抽测。⑥结合教体局举办的“双十”“三百”活动,评选校级书香班级、书香教师、阅读之星、书香家庭。
坚持阅读,我们一直在路上。只要对孩子有益,我们就乐此不疲。让我们的教学闪耀创意的星光,阅读会使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姹紫嫣红,我相信,坚持阅读,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春色满园!
第三篇:导游协会会长林静文浅谈魅力湘西来源
导游协会会长林静文浅谈魅力湘西来源
在湖南西部,在神秘的北纬28°的地方,有一座莽莽的武陵源群山,群山之中盘延着一条清流——澧水。于是,山与水在这儿交合,孕育了一支蛮朴的背篓民族——土家族。这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巫傩文化传承的民族,信鬼信神。其实,一个民族的信仰传统,是由这个民族的澜源以及生活环境所决定的。我们首先从“巫傩”两个字分析:“巫”字,上面一横代表天(神),下面一横代表地(鬼),天与地之间隔着个人,人与人之间又隔着一条沟。这一道沟,就是情感世界或是某一未知领域。那么“傩”字,是由“人”和“难”构成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类情感或是某一未知领域遇到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困难的时候出现的一种祭祀仪式!——“巫傩” 生活在湘西大山里面的人,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融少,生存环境恶劣,他们把自己无法战胜的困难,埋怨于鬼,把因勇敢和智慧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福气,归结于神。例如,每一年,湘西都会在端午节前后打雷下暴雨,如果因雷电把某一棵古树劈断的话,土家人就认为那棵树里面肯定有一条大毒虫很快成妖而准备出来为害人类了,所以雷神将其劈死。下暴雨出现大面积的山体塌方的话,土家人就说这里有一条龙已经修炼成气候,从地下面出走了。如果塌方伤着人畜房屋之类的,土家人就说这条龙到达“赤龙滩”就会死掉,因为他没做好事,相反,它则能升天成正果„„其实,土家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虽然愚昧,更重要的体现出他们对美丑善恶的评价,希望世人都要以善为本。
湘西人信神信鬼,但从来没见过神,也不知道鬼长什么样。于是,在遇到自然灾害以及生老病死的时候,就认为是鬼在捣蛋。譬如,天上连连下雨,就骂鬼天气,一旦遇到大旱,土家人就派一个巫师求雨,穿上傩衣,拿上牛角,手舞铜铃,进行一番精心的装扮,最后带上面具。只要从带上面具那一刻开始,这个普通的人,就摇身一变而成了神。这个扮神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捉弄给人们带来灾难的鬼。因此,“装神弄鬼”就是这个意思!今天,湘西傩戏里面的土地戏、木偶戏就有此意!
湘西的魅力,除了山水奇绝之外,更重要的是湘西人对未知领域的神读以及误解。仅仅从神秘的角度来说,湘西之魅力,因有四大古迷:湘西赶尸、辰州符、放蛊、落洞女。如果从传承的角度来说,湘西之魅力,应该是三大古迷:赶尸、辰州符、放蛊!
湘西第一大迷——赶尸。大概起源与明末清初,明朝以前,湘西一直属土司王朝统治,彭氏土司统治湘西八百多年,明朝开始,中原王朝开始将大批汉人迁居湘西,陆续派官入境,直到清雍正八年,“放土归流”正式完成。这样一来,昔日的土司失去了往日的权力,湘西土家人也开始为官远任,同时也有很多人远出经商,为官人和经商人一旦远死他乡,湘西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如果人死外乡不归根的话,就是孤魂野鬼,没有去处,天一黑就会在房子前后嚎哭,这样,土司身边的巫师很快又找到了人生的另一职业——赶尸,用他们所掌握的传统咒语以及民间祭祀的仪式而谋生。
湘西的第二大古迷——辰州符。它最早起源于辰州县,因此而得名,它是巫师用咒语和巫傩仪式为人类解决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灾害的方式,辰州符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譬如九水龙,是把三根吃饭用的筷子砍为三截,共九截,将两端削尖,然后用咒语化一碗水,把九截削尖的筷子吞下去,同时将化水也喝下去,在大山里面,经常有巫师为土家居民用此法解决鱼刺卡喉咙的琐事,还有一种更绝妙的辰州符叫归蛇之法,巫师在野外打坐、嘴念咒语,能将其某一山只蛇全部收尽„„ 湘西第三大古迷——放蛊。蛊为一毒,湘西女儿自由恋爱,山歌为媒也有媒人撮合,父母包办者。如果一女子长得难看,得不到男人好感,而此女人又看上了某一帅伙的话,那么她将在农历三月初三(湖南有“三月三,蛇出山之说”)在自家屋后门挖一深坑,置一大坛子于其中。然后在山上采摘几十种中草药将其捣碎,放入坛内,然后插香于坛边,山上的毒蛇、蜈蚣、癞蛤蟆、蚂蝗闻其味,纷纷爬来跳如坛中,进入一百条毒虫之后,将坛盖上,日久不给坛中放食物,百虫将相
互残杀,最终剩下一条活物,于是这一条活物就集中了100条的毒于一体。随后,女子将自己无名指咬破将血滴如坛中,把此毒物以血养49日,然后取此毒物的粪便和口中腺液,掺和山中淫羊藿、豆蔻、眉子草等等52种中药配制而成,此既为蛊毒!男子如不小心中蛊毒,须依赖放蛊之人给其解药方得解脱。因为在湘西,蛊婆是孤独的,命运也是悲惨的,没有男子敢接近,有时候连儿女都担心。在湘西往往是最难看的女子和最漂亮的女子被人误解为蛊婆,这其实是妇人的嫉妒以及对自家男人的告诫,从此,这个漂亮的女子就没有任何男人敢沾了,也许此女子的命运一辈子就孤苦伶仃,慢慢性格也就孤僻怪异。
湘西第四大古迷——落洞女。以前,寨子里面常听说某女子长大之后漂亮如花,出嫁的那天走到半途以找水喝或以上茅厕方便为由,躲在山洞之中,疯歌疯跳,从此癫狂至死!其实此女子的命运多为逃婚不成而至或是在山中被某一奇怪自然现象而使精神病变,把自己的青春和美丽嫁给土家人传说当中的洞神了!
湘西四大古迷:前面两古迷是男人用来赚钱以及湘西人解释自然现象的,后面两大古迷是代表女子在婚姻上悲惨命运的!
湘西美,美的让人忧伤哦!
湘西的魅力除了神秘之外,还在于她的风格独特,女儿出嫁前半个月每天晚上啕嚎大哭、哭中带唱、唱中带训、训中带悲、悲中带爱,湘西一个哭嫁场面是很讲究的,娘哭女、女哭娘、兄弟姐妹一起哭,左邻右舍大陪哭,哭得好不好,哭的怎么样,关系到女儿嫁到男方以后的身价和地位。在湘西,人去世了不说“死了”,而说“老人了”,“老人了”之后一般不允许哭,每天晚上九点钟开始,巫师以及乐师一起,在灵堂唱歌、跳舞,越唱越起劲,越跳越疯狂,这就是湘西超渡亡灵的“死亡摇滚乐”。
其实,我们仔细剖析一下这种独特的“红白”习俗就会发现湘西人那种含蓄的思想:哭嫁的内容基本上是母亲教女儿怎么做好人家的媳妇,如何孝敬公婆,女儿哭父母的内容则是对父母的担心!因此,哭嫁是土家人孝道文化的传播。而人去世之后要唱要跳是因为湘西的生存环境很恶劣,人在生前受尽了磨难,当一个人九九八十一难都受完了之后,他就应该离开人间而进入天堂去享受荣华富贵去了,人去世之后他的灵魂进入天堂必须用仪式,用歌唱欢送,这样,就会激起生存的忍耐和对前途充满希望,敢于接受和挑战磨难,如果人去世都哭的话,那哭声将触动活着的人对未来充满迷茫和失望!
湘西魅力跟湘西人对生活的总结分不开,土家儿女不仅会唱而且会跳,有茅古斯舞、摆手舞、铜铃舞、花灯舞、河蚌舞„„其中,茅古斯舞有人类舞蹈活化石只称,据说几千年以前,大山的土家先民处于母系社会时期,最高女神叫梅娘,一日,梅娘上山采药,被一只老虎追赶,后因走投无路,逼下悬崖而死!女神死了,大山的子民很悲伤,于是土家先民就选出年轻力壮的汉子,把全身脱光,一丝不挂,然后站在梅娘被逼下悬崖的地方跳一种原始、野蛮、粗犷的舞蹈,以性的方式吸引梅娘的灵魂回来,跟舞者交合,繁殖土家族的后代与希望!因此,今天的茅古斯舞为什么会在插秧播种和秋季举行,这就是由原来的性生殖崇拜发展到今天的播种希望收获未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湘西魅力在于她的美丽、神秘、纯朴„„要真正品读湘西,就要走进湘西土家人和苗人生活的舞台,她将成为世界巫傩探源之地,吸引五湖四海游者对其青睐。而今天的“魅力湘西演义中心”归纳了山水的灵魂,打造了一台雅俗共赏、美丑搭配、动静结合的巫傩文化宣传窗口,体现湘西儿女的情仇爱恨,以及大山民族的生活轨迹,向世界人们展示她的魅力!
第四篇:“群文阅读”构建魅力课堂(姚静怡)
“群文阅读”构建魅力课堂
“寸寸粉笔,指点千帆竞渡的学海迷津。不忘桃李芬芳的初心,采撷爱的种子,播撒在潋滟的西子湖畔。”在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有幸参加了在扬州江都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群文阅读研讨观摩会。
此次活动,众多名师、专家汇聚一堂,来自不同地区的名师们,如特级教师李祖文老师、杨纯彦老师,更有来自宝岛台湾的赖玉莲老师等,他们向我们呈现的是最新的课堂探索与新型群文阅读教学课堂,让听课老师不由自主跟着他们走进了“群文”,感受到了“群文”的无限魅力。
来自广东的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李祖文老师执教的是《你言我语话曹操》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老师诙谐幽默,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吸引孩子一步步走进阅读的美妙世界中。他通过“你对曹操的新印象”议题的辨析,让孩子们建立起了对于远离我们生说实际的曹操的印象认知。在群文阅读中逐步让孩子们学会了在多种形式文本的阅读中提炼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更是对于曹操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有了全面的认识。而赖玉莲老师则用她那特有的台湾软语带着孩子们沐浴了一场爱的洗礼。丰富的积累,出色的表达,引领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探究等策略运用,达到阅读的目标,一节节展示课,虽有相通之处,却各有个的精彩,赢来了现场阵阵掌声,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群文阅读更深刻的思考:
与传统的单篇阅读相比,群文阅读确有不同,且有它的优势在:单篇里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群文是学生讲得多,老师讲得少。教师不再是一味地讲讲讲,问问问,不再是拎起关键词,死气掰咧地要挖掘作者创作的意图。而是等你去发现,引你去思考,听你去提问,鼓励你去辩论佐证自己的观点;单篇阅读的教学目标切入点是文本内容的理解、词句的赏析、情感的体验、语言的形式、描写的方法等,而群文里转变为知识层面、表达能力、阅读策略、思考能力,可见单篇阅读教学是夯实知识的基础层面,群文更显得丰富有内涵;单篇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是讲,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地扣文章背后的意义;而群文阅读教学是老师抛出几个问题,学生思考、交流、不断地追问、得到多种的答案去佐证自己的观点,最终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样的一个探究学习过程;单篇阅读里学生对于问题的答案是归一的,也就是说教师的精讲是寻找答案式的学习,而群文阅读教学里提倡学生,是发散思维似的学习,是思维碰撞式的学习。单篇阅读教学如果是条线段,那群文阅读课堂就是条射线,射得越长越好„„如果说海绵式思维是单篇课文以知识为切入点,那淘金式思维就是群文阅读教学以能力的角度为切入点。群文阅读教学是多元的阅读,是真实的阅读,是文学的阅读。群文阅读教学上的是智慧课堂,这个思维螺旋上升的最终成果就是我们想要的思考力。当然,我们目前对于群文阅读的研训模式仍不够深入,还停留在“集体观摩+个人反思”的层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更为广泛的推广和更深入的研究,回顾两天的活动,每一场报告、每一个课堂,思想在碰撞,智慧在迸发,无不触动着听课老师的心弦,不禁感叹:千课万人,不愧是一场立于教育前沿的学术盛会!正所谓“欢聚千课万人的盛会,共沐课改的熠熠光辉。”感谢有你,远方路上我们一起风雨兼程。
第五篇: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群文阅读之感受诗歌的魅力
设计理念: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以知识树为主线,实现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的知识对应,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在交流吟诵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写作特点。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导谈话:
同学们,诗歌一路走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浩瀚的诗海里,有无数的珍宝熠熠生辉。出示《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今天,我们就到这诗歌的海洋里去捡拾那颗颗闪闪发光的贝壳吧!
主题回顾
前几节课中,我们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的百花园中徜徉,采撷了一路馨香。学习了书中的四首古诗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经.采薇》艰苦思乡
《春夜喜雨》及时喜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恬静热爱
《天净沙.秋》游子思乡
阅读概览
(一)初读诗歌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内合作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合作解决,读通顺诗句。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3.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能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
(二)学生汇报
1.这四首古诗词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先读一读,再说说体会。
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诗歌特点:
a、凝练的语言
b、和谐的音韵
c、鲜明的节奏
d、丰富的情感和想象(板书)
2.结合学生汇报引出主题。
《秋登兰山寄张五》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晚晴》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四时》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名句分享与精彩赏析
通过提前诵读,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相信你有了很多收获,在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中定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词句,通过他们你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看到诗人眼前的景象,你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吗?
要求:先吟诵诗词句,再说感悟。
主题拓展
通过刚才的吟诵,我们进一步感悟和理解了古诗词,走进诗人内心去再现当时的场景。诗词,用凝练的语言,传递了无限的情感,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吟诵着这些音韵和谐的句子,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同学们,泛舟诗歌的海洋,你还有那些体会呢?生自由交流。
总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就是那一朵朵奇葩,相信与这些奇妙的文字相伴,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你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诗海拾贝
凝练的语言
和谐的音韵
鲜明的节奏
丰富的情感和想象
晚晴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四时 【晋】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