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 论文

时间:2019-05-13 07:2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国风 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国风 论文》。

第一篇:诗经·国风 论文

试论《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

摘要: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界对于“误读”的解释有多种,但多数学者赞同乐黛云/勒·比松在主编《独角兽与龙》中关于误读的定义,在该书中作者说“误读是指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自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本文主要是在此条对误读的定义上,论述《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及这种文学误读现象所产生的美学意义这两部分内容。

关键字:文学接受 文学误读 《诗经·国风》 美学意义

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因取其整数,故《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从用途和音乐上来分,《诗经》可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指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指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国风》中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周南、召南是地名。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且《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一、《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

从中学起,我们就比较多的接触《诗经》,比如我们熟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这些美丽的句子都源自《诗经》,那在我们熟知的这些优美句子中,我们真懂了它的含义吗?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那些被我们误读了的《诗经·国风》。

1、《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中说的是卫穆公时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诗中的孙子仲,是当时卫国的元帅。时卫国被狄戎所灭,卫国不足千人东徙渡河,野居漕邑。卫文公经营楚丘,就是所谓的土国。到了卫穆公,在漕邑筑城,故诗中有城漕。构筑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都是在卫国境内,卫人南行救陈,其中艰苦更惨。现今对这首诗学者有两种看法:

(1)、爱情诗,写长年行役于外的士兵思念家乡和妻子。“我独南行”,如果说南行短暂即可返回倒也没什么,但事实却是不知何日是归期,于是就有了“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这种想归乡却又不能归的忧忡。正在此时,谁知安营扎寨时马匹突然不见,“我”想战马也一定是想家了。现世人生多离合悲欢!遥想当年,“我”刚离家,“我们”信誓旦旦,谁料如今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你不知道,“我”多么想与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算一辈子贫穷,至少生活在一起!可惜这么幸福的事,恐怕今世“我”是等不到了!诗中征人思乡的心已经碎了,现今大多数人如此理解也可说得通。

(2)前八句写战士久征不归,所以含蓄表达对统治阶级的怨,后八句写战争中战士之间的情谊。前八句述说了战争繁多,接着说别人都是在国内服役,而自己要随军南行,表达随军南行士兵的幽怨。后文“执子之手”的“子”,据考证,在先秦时期,“子”是一种含有敬意的美称,略似于后世的“先生”、“您”,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时代,普通人一般只会称妻子为“汝”或者“尔”,绝无可能在山盟海誓的时候突然客气、无缘无故称妻子为“子”。于是有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在一场古代战争中,写战士之间情谊的一首诗:“甲与乙牵手立约,希望彼此扶助,保住性命,平安到老。但生死攸关之际,甲不守承诺,甩掉乙,不管乙的死活。因此,满怀悲愤的乙,写了此诗。”这种感情的描写有点类似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比其更含蓄。

2、《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1)诗中“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三秋”指三个季度,与前后句子形成排比,层层递进。《孔颖达疏》中记载“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 孔颖达认为,这是周桓王时,政事不和,朝臣多为谗人所谄,所以人们都十分惧怕谗言,一日不见君王,生怕又去听信谗言;《毛诗序》也理解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2)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 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也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

(3)牟庭《诗切》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近人则多主恋歌说:闻一多《风诗类钞》中说“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朱熹《诗集传》虽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但我们明显看出朱熹认为此诗是爱情诗。

3、《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朱熹认为此诗是借女子思夫来喻求贤若渴,故“伊人”并非“美女”;《郑笺》说同,谓诗中所追慕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2)现今多认为此诗是抒写怀人之情,写一男子对女子的爱慕。

4、《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是以《关雎》,乐以淑女配君子”。(2)现今多认为此诗是描写恋爱的作品,写男女相悦,同《蒹葭》;但现今有学家说此诗是自伤自怜的哀怨之作,据学者考证,“好”读上声(hǎo),“逑”通“仇”,原义为“怨偶”,据《春秋左传》“佳偶曰妃,怨偶曰仇”。所以部分学者认为,整首诗不是甜蜜的情书,不是写淑女君子的恩爱和美。

二、《诗经·国风》中这一种文学误读现象所产生的美学意义

布拉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的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文学误读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无可避免,我们来看一下文学误读所产生的美学意义,从表面上看,文学误读给予了读者充分的阅读自由,但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没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样化阅读,文学作品就成了一潭死水,枯燥而无味。读者可以尽情地选取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选取最为看好的视角,以自己的主观理解来拆构审美客体,表达作为主体的自我。对作品审美内涵的个性理解,是读者作为独立个体自由精神的敞亮,但这并不代表读者可以无所顾忌,读者必须在美学的、历史的总原则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来寻求艺术中的真理。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叶尖上的露珠,都能折射太阳的七彩的色彩。把每一滴水珠集中起来,就能构成浩瀚的大海。读者对文本的误读都是对作品审美内涵的有力展现,这更是要求我们在美学的、历史的总原则指导之下博采众长,在综合、比较中见出优劣!

三、小结 关于《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的文学误读现象,在两千多年的时代观念差异影响下,我们现代人对《诗经·国风》产生误读不可避免,但我们不能就此放任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不应该想当然而然的阅读,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在美学和史学的总原则下博采众长!

第二篇: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看周代女性的情爱观

程莉蓉

内容提要:

婚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的作品,而《国风》中的婚恋诗占全部恋诗的百分之九十九强。本文从《国风》婚恋诗中提取周代女子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同表现,体会与感受周代女子情感的纯真和执著追求,感慨她们被遗弃的悲惨遭遇,昭示周代女子情爱的质朴自然与丰富多彩。

关键词:《国风》

婚恋诗

情爱观

女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国风》一百六十篇是其精华所在。其中有半数的作品着墨于女性,而且多半出自女子之口,主要反映她们的爱情婚姻生活。这些爱情婚姻诗不仅使人们看到了几千年前女子的爱情婚姻生活及其社会风貌,也使人感受到《国风》中那些平淡无奇的周代女子的情爱观。她们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诗人。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与情感是它的生命。对此《诗大序》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勰也认为“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文心雕龙·情采篇》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她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追求,加之感情丰富强烈,情动于衷,自然要发乎于声了。透过《国风》中的婚恋诗可以窥探到周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或爱得情深,如:《周南·草虫》、《王风·狡童》;或爱得奔放,如:《郑风·褰裳》、《邶风·匏有苦叶》;或爱得无奈,如:《卫风·氓》、《召南·江有汜》。这些诗歌有的反映了华夏民族女子本来的性格面貌,率直、大方、活泼、热烈,对于爱情的追求大胆无畏,具有反抗斗争的锋芒;有的反映了遭受礼教束缚、被欺凌,性格发生变异的女性,她们毫无生气,优柔寡断,畏缩而柔顺,不敢爱己所爱,屈服于悲苦的命运。(详见《求是学刊》1987年第1期《略论<诗经·国风>中的恋女形象》)由此可见,《国风》中婚恋诗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是值得后辈们探讨,其婚恋观值得一议的。

爱的纯真与深沉

“十分单纯质朴的”、“多么美妙的”原始氏族社会,“大家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马恩选集》四卷,92—93页)人们的性爱、情爱、婚姻同样是平等、自由的,也是“多么美妙的”。尽管还具有人类童年的蒙昧、蛮性特征,但它却独具超物质关系、金钱关系、功利关系的生命意识。《国风》中的婚恋诗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原始生命意识中的婚恋意识,闪耀着浪漫爱情的美好光辉。《卫风·伯兮》描写了一位情深至致,哀怨相思之苦的女子:“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愿言思伯,甘心疾首。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该诗相当真挚地表达了一个妇人思念出征丈夫的深厚感情:“自从丈夫你出征之后,我的头发如同乱草一样,难道是没有面膏发油吗?只是打扮给谁看呢?”“每当说话就想起丈夫,苦苦思念,即使头痛了心里也是甜的。”“每当说话就想起丈夫,使我心里痛苦难忍。”这位妇女当丈夫不在家时,连修饰打扮的功夫都废了,思慕丈夫竟达到甘心头痛的地步。《陈风·泽陂》是一首女子怀春之诗,亦即女子的单相思。女主人公在池塘边遇见一位身材高大、雍容大方的美男子,一见钟情:“彼泽之陂······有美一人,硕大且卷。”由于深沉思念,始而“涕泗滂沱”,继而“中心悁悁”,终而“寤寐无为”。慕而不得,由流泪到惆怅,由忧郁到焦躁不安,睡着醒着都思念不断,把一个妙龄少女怀人而不得的单相思神貌刻画得淋漓尽致。《周南·草虫》描写一位采菜的女子,在秋天蝗鸣虫跳的季节,忧心忡忡地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并想象着团聚的欢乐。从其“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未见君子,我心伤悲”的反复吟唱中,感受到该女子对丈夫的一往情深。从心神不安到心慌气短再到内心伤悲,情感层层深入;“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想象如果见着了,心才放得下,心情才高兴,内心才能平静。把一个对丈夫忠贞不二,情深意重的痴情女子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桧风·羔裘》描写一个女子很想念那位穿着羊皮袍、狐皮袍的大夫,但由于某种原因又无法达到目的,心中忧伤,便唱出了:“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岂不尔思,中心是悼。”从“忉忉、忧伤、悼”这几个词能体会到女子思夫的煎熬及对夫的浓情厚意。《桧风·素冠》一诗则刻画了一位见到丈夫遗容憔悴,心为之碎,宁愿伴着一起去死的至情妇女。“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憓兮!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

除了以上几首诗以外,《郑风·狡童》、《王风·君子于役》、《邶风·简兮》等诗歌也刻画了一个个对男子一往情深、饱受相思之苦的女子形象。从这些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周代女子感情的充沛和情感的真挚与深沉,她们或劳动中歌唱,或溪水边呼唤,或黑夜里夜不能寐,把自己对青年男子或丈夫的深情和爱意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这是值得称颂的。

爱的奔放与执著

从《郑风·褰裳》等诗中我们又看到一个个对爱情追求非常直率、热烈的女子。她们毫不顾忌地诉说着自己对意中人的思慕和热爱,不加掩饰地表露出对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诗中女子性格爽朗干脆,警告那个男子,如果你再不来找我,我就要找别的男子了。这样的女子,感情多么直率、人格何等自尊、性格多么痛快,令人爱慕啊!这样的女子对男子别有一种诱惑力,她的爱情理想是大胆而健康的,并且有周代妇女身上特有的爱情主动性。《郑风·子衿》写到:“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是说:“你那漂亮的佩玉,令我长久的思念。即使我没有前去找你,你为什么不来找我呢?”在久等不来的情况下急得“挑兮达兮”惆怅徘徊、心神不定、思念深沉、感情真挚,仿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她渴望形影不离、时刻不分,一个痴心、热恋中的少女跃然纸上。

《邶风·匏有苦叶》生动描绘了一位女子焦急地等待未婚夫,久久不愿离开渡口的情景:“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并且从心底发出呼唤:“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年青男子,快点迎娶我吧!趁着这冰雪未融化的时候。一个焦急张望、迫不及待地等待结婚的未婚女子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召南·摽有梅》是一位成熟青春女子对性爱和情爱的呼唤: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用现代白话表述出来,是说:这时候梅子已熟,要落下来了!他结在树上的,十成中只有七成了!好比女子年纪已大,应在许多男子中找一个如意的;叫他选一个好日子,快来完婚吧!这时候梅子已熟,要落下来了!它结在树上的,十成中只有三成了!好比女子年纪已大,应在许多男子中找一个如意的,叫他不必再选日子,今天就来完婚吧!这时候梅子已熟,一起落下来了!装满了一竹蓝拿来,好比女子年纪大了,能够在许多男子中找到一个合意的;只须这时候一言为定,就马上结婚吧!——这个女子在收获梅子的时候,触景生情,把心灵深处的恋情渴望和求情、求爱的紧迫心理,吐露得那么自然、坦率、急切、灼热。这个大龄姑娘,性的成熟,爱的渴望更加强烈;情的积淀,追求合意情郎的心情更加热烈。这是生命意识中爱的呼唤,是对爱的执着追求。

《鄘风·柏舟》描写了一位少女追求婚姻自由,向父母包办的婚姻抗争,表现了她对爱情专一,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决心:“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王风·大车》是一首女子热恋情人的诗。她很想和情人同居,但不知对方心里怎么想“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所以有些畏惧而不敢找他私奔“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最后,她下定决心对情人明誓“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噭日。”表白她矢志不渝的爱情。而《郑风·山有扶苏》则写了一位因找不到如意恋人而发牢骚的女子,诗中唱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是说:山上有枝繁叶茂的大树,湿地里有美丽的荷花,怎么见不到英俊的男子,只有我的疯狂和失落;山上有高大的松树,湿地里有摇动的狗尾巴草,见不到那好心人儿,只看见那狡猾的青年。把一位春心萌动、渴望爱情的怀春少女表现得淋漓尽致。

《齐风·东方之日》中的女子则敢爱敢做,直接跑到意中人家里去直面爱情追求意中人。她不但白天去“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大清早便跑了来,在“我”的屋子里,在“我”的屋子里啊!是暗地里跟着我的足迹来的啊!而且晚上也去“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那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夜里又跑来了,在“我”的门里面啊,她在“我”的门里面啊!是暗地里跟着我的脚步走的啊!不难看出,诗中女子胆大,有一股子冲劲,面对爱情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勇敢出击;相比较之下,男子则显得被动,有点无所适从。女子的行为无疑是要与情人私奔,这是对封建礼教的约束、阻挠的反抗和叛逆,是追求浪漫爱的行为和生命意识的张力。这与周代女子的性格奔放、豪爽、无所羁绊是分不开的。

爱的无奈与失落

马克思说:“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57页)《诗经》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弃妇诗,约占七分之一,主要在《国风》中。弃妇诗代表着奴隶社会婚姻文化的另一个层面。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社会,纵然这种个体婚制对社会文明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恰恰在此时,妇女的命运犹如系在帷幕上的燕巢,随时都有倾覆之险,遭到灭顶之灾。该现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根源是同阶级压迫相联系的。女性之被奴役,被抛弃是社会问题,而决非哪家哪户的个别现象。《氓》诗是弃妇诗的代表作,这篇叙事性的抒情诗把女主人公同“氓”的恋爱、结婚、被虐待、被遗弃全部过程淋漓尽致地叙描出来: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漣漣。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徳。

三岁为妇,靡室牢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它揭示了这样一些生活真谛:一是爱情不是金钱。作为商人“氓”,他视妻子为商品,既然能利用“贸丝”轻而易举地得到她,当然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抛弃,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牢固的,维系婚姻家庭的基础是纯真的爱。二是人格与道德品质是维系婚姻家庭的另一个支柱。“氓”忘恩负义(女主人公至其家“靡室劳矣”)、背弃信义(当初曾“信誓旦旦”,此时他却“士贰其行”、“二三其徳”了)是造成这场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三是年作为女孩子不可以草率从事,“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轻信就容易受骗。女主人公百无聊赖,只有回忆曾经的誓言与幸福而徒增无限的烦恼与怨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多么的无可奈何与惆怅啊!

《召男·江有汜》描写了一位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抛弃,别无他法,只有对沱啸歌的弃妇形象“江有汜„„不我过,其啸也歌”虽然该女子大度以“江有汜”原谅丈夫的另有新欢,但丈夫仍以“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拒绝,她只有“其啸也歌”。既突显了她对爱情的无奈,更突出了她在婚姻中的无助地位,只好独自忧伤。从中也可看出,周代妇女在婚姻中的从属地位,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妇女被欺凌的悲惨命运。而《邶风·柏舟》中的女主人公又有不同的表现。她自伤不得于夫,见悔于众妾,表现出一种委屈而又愤愤不平的情绪“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朱熹《诗集传》注“群小”曰:“众妾也”。可谓独具慧眼。从诗中可见,这位妇女是因为受到了妾的中伤、挑拨而失宠的。程俊英先生翻译其最后两句说:“审慎考虑仔细想,梦醒搥胸心更焦。”真把一个充满愤懑情绪而又感到失望无告的妇女形象活画了出来。

《王风·中谷有蓷》是描写一位弃妇悲伤无告的诗。这位妇女被丈夫遗弃于荒年之时,天灾人祸相逼迫,实在走投无路,只有慨叹、呼号、哭泣了

中谷有蓷,叹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叹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叹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该妇女除了哭诉生活的困苦,更多的只有感慨自身命运的捉弄“遇人之艰难”“遇人不淑”,侧面反映了周代妇女悲惨生活的一面。《邶风·终风》是一首倾诉女子被丈夫玩弄嘲笑后糟遗弃的诗。“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终风且噎,不日有噎。”昭示了那位男子的放荡轻狂,对妇女的粗暴虐待。“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寤言不寐,顾言则嚏„„寤言不寐,愿言则怀。”又表达了该女子对丈夫既恋又恨又不胜哀怨的复杂内心。《王风·遵大路》、《秦风·晨风》等弃妇诗,多是“自伤其夫不见答”者。都是那些失宠女子的无奈自白。

综上所述,《国风》婚恋诗给我们展示了周代女子情爱生活的多个画面,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意的女子形象。她们的爱源于内心的纯真与美好,诱发出强烈的感情与大胆的追求行为,同时也由于男子的“二三其德”,随时摆脱不了被遗弃的命运。爱的无助与婚姻的失落更加丰富了周代女子的情感世界。她们呼唤、哭泣、长啸都不能改变被抛弃的悲惨命运。总的来说,《国风》中婚恋诗的许多情爱观是很健康的,摆脱了单纯性爱的成分,又透露了对于两性之间纯真自然的互相爱悦之情,对爱情进行了热烈的咏叹。诗中的恋女、思妇、怨妇、弃妇女等女性形象,为后代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模式,成为中国文学反映女性生活的传统题材,其情爱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正是因为《诗经》中(尤以《国风》)的婚恋诗给《诗经》带来巨大的声誉,也正因为诗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使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①《诗经》(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②冷国俭

《〈诗经〉婚恋诗研究——兼论奴隶社会婚姻文化》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年1期 ③江永源

《〈诗经〉与浪漫爱——中国古代浪漫爱研究之一》

《西部学坛》1991年4期 ④王功龙

《从〈诗经〉爱情词语看先民的情爱观》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3年4期 ⑤徐送迎

《谈〈国风〉》中恋爱婚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哈尔滨师大学报》

1988年4期 ⑥朱杰人

《文化视野中的<诗经>情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3期

第三篇:浅析《诗经国风》中的爱情77

浅析《诗经·国风》爱情诗中女性的爱情

---小米花

中国古代文明灿若繁星,文明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的兴衰更替,古老的文化有如一杯香茗,透过历史的尘封散发出无尽的幽香;古老的文化有如一阵清新的微风,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而来。以文化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也是文学作品永恒的题材,特别是在诗歌作品中更为常见。《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章。所辑录的诗歌由于来至于各地的民间歌曲,许多作品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普通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诗经·国风》中表达爱情的诗歌多达70多首,生动地描述了上古时代青年男女内心对爱情最真实的感受,各种群体女子对爱情的不同追求,描绘了人世间纯美的感情世界,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哀婉,呈现出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这些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深化了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可谓异彩纷呈,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少女对爱情的追求

在《诗经·国风》中反映这类题材的爱情诗为数不少。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首写男女约会的情诗,少女和情人相约在城隅,但调皮的她却故意躲在墙角,爱而不见,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映入眼帘。恋爱中的女子,对爱情怀着美好的期待,她们表现的活泼、天真她们最可爱的地方。还有《诗经·国风》中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荇菜,引起一个男子深深地爱慕的故事。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虽是描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从中也折射出了被追求少女的幸福。诗中从“君子好逑”到“寤寐求之”再到“琴瑟友之”最后“钟鼓乐之”,文中主人公对姑娘爱慕之情大胆又自然地表露出来,这个姑娘内心是喜悦的,她能让对方“辗转反侧”,能让对方“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获得了男子的认可,得到了男子的欣赏与尊重,这足以让女子欣喜感动不已。全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描写细致。孔子曾赞叹《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弃妇哀怨之声

爱情是美好的,但随着平凡生活的冲淡,再美好爱情也有可能失去它的光辉,而一旦失去也是最痛苦的。几千年的历史就是男尊女卑的历史,历史对女人而言,是一部部血泪史,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在很多方面是没有自由权的。在一系列的生活过程中,女性必须不断地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被迫认同于一种客体的身份。《召南·江有汜》中“之子归,不我与”,那人独自去娶妻了,引起“我”无限的忧愁。“不我与,其后也处”,然而“我”仍然寄托希望,但愿以后还有归期。这种在冷酷现实下近似幻想的希望,表现了女子忠于所爱、始终不渝的那种痴情。“不我过,其啸也歌”,但男子绝然背弃,没有丝毫留恋地走了,甚至连我的家门也不过。至此,女子由希望而绝望,最终愤慨并发诅咒:将来看你伤心后悔、痛苦悲歌吧。这是一首被遗弃的女子表现内心怨艾悲愤的歌曲。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婚姻恋爱问题上受压迫的现象。同是表达弃妇的怨诗《邶风·日月》诗中借日月形象抒发感情,反复吟唱“日居月诸”,借一个被遗弃的妇女之口,控诉了丈夫的薄情寡义,发出了内心痛苦的呐喊,诗人在愤懑不幸中也间或表现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与破镜重圆的梦幻,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过去那种甜蜜的生活,但这些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现实不会同情任何人。于是悲剧的效果产生了,“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这种渴望最终摆脱被遗弃的痛苦,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迫使读者去思考。恩格斯说: “正是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正是完全受男子支配的年轻美貌的女奴隶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这段话正是父权制下女性悲剧的最好诠释。在这种制度下,不仅是普通妇女有如此凄惨的命运,就是宫中贵妇也逃脱不了。在《卫风·硕人》中曾被赞美的卫庄姜,出身高贵,姿容美丽,初嫁卫国时,结婚仪式盛大,送嫁场面热烈,然而,尽管是这样一位出身高贵的美人,最终也和许多弱女子的命运—样被丈夫遗弃。男权制社会下,女人的命运不会因为其身份地位而改变,始终摆脱不了男权的支配。而女人一旦被抛弃便只能感叹自己遇人不淑,悲恨相交,怨妇这一群体便凸显出来。

思妇的别样情怀

在古代,由于诸侯各国之间的连年征战,男人要么被征为劳工服劳役,要么被征为兵卒参与战争,常年累月不得信息,生死未卜。在家的妻子就更想念远征的丈夫。常言道:长相聚终归一别,相见时卿卿我我,情深意切,相别后,对夫君的思恋是越来越深,真是挥之不去。《诗经·国风》中不乏描述此种场景的诗歌,《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写的是一位思妇在采集卷耳时,因怀念丈夫而停止了劳作,她幻想着丈夫在征战中驾着久战疲倦的马车,在高峻不平的山上涉足难行的情景,表现了她的思念之苦。无论思念远行之人,还是思念生死未卜之人,相思总是苦涩的,总是让人牵肠挂肚和期盼的,然而,在这样未知的等待中,即便陷入思念夫君中苦不堪言,她们也能够煎熬的过程中酝酿出别样的情怀来,她们理解丈夫离开家乡独自撑起一个家庭,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伟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即使生活怎样艰难,她们还是表现出家国情怀和巾帼风采,默默的承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经受着生活的考验。《诗经·国风》中的这种思妇诗即体现忧虑又化为祝愿,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到思妇内心的复杂世界。这些诗没有甜言蜜语、海誓山盟,但读起来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浮现在眼前,她们的爱是大爱,是有国才有家的爱,呈现出中国传统妇女强烈的家国情怀的形象,感人肺腑,让人对这样的妇女既觉可怜又心生敬意。

结 语

《诗经·国风》当中的爱情诗篇拥有不同的故事与色彩,在这些男女相与咏歌的篇章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思念情人独自承担的伤痛隐忍,也在河畔邀约的盛景中触碰到那个时代青年男女们的内心,在田野歌咏中看到家庭面临分离时的哀痛,更在那些追逐与思念中感受爱的真谛。其中无论是爱情喜剧或悲剧,都为我们再现了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最真实朴质的向往与追求。总之,《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了爱情生活中的各个侧面,生动地展现了上古时代的社会人文背景、恋爱和婚姻习俗,以及当时女性的个性、品格和情调。为后世爱情体裁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对后世的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四篇:诗经论文

中国文化之《诗经》导读——读书报告

姓 名:李 扬 生 学 号:2 0 1 0 6 5 7 8 学 院:化 学 化 工 学 院 专 业:应 用 化 学 班 级:2 0 1 0 级 0 3 班 指导老师: 张 峰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又称为《诗三百》。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说明。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还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有的学者认为,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

从孔子开始,《诗经》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经典,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作为一部经学典籍,它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义也是极为卓著的:

(一)《诗经》中的诗歌表现了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以及对爱情美好的追求,也表现出色彩浓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如《周南•关雎》这首诗中,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

化,让人忘却世事的功利纷争,去挽思这执着永恒的感情,说明了常年征战对当时百姓生活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家庭时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更加导致社会整体秩序的恶性循环。因此,《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诗经》开创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古人强调“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序》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高度概括了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特征,“言志”与“抒情”不能截然分开,“言志”的实质就是“抒情”,古代采诗就是借以察志观情。文以叙事说理,诗以言志抒情,这种大体分工是合理的。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诗经》总体属于一类抒情诗。无论抒情诗或叙事诗,都强调内在的韵律,情感的消涨。汉乐府诗以叙事见长,建安诗、南北朝乐府诗、唐代杜甫、白居易都有叙事诗,同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说明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中国诗歌以抒情诗居多,估计大部分是受诗经的影响吧。

(四)《诗经》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南宋诗人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

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代著名学者姚际恒评价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五)《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举例来说,《豳风〃七月》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四时田园诗;《王风〃君子于役》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写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盼望外出从役的丈夫早点儿回家,展示着中国古代诗歌中日暮思归这一重要母题。此外,《魏风〃硕鼠》开创了中国文人对桃花源般“乐土”的憧憬和追寻。这些都足以说明《诗三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成就。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也就是《诗经》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屈原《离骚》、《九章》中忧愤深广的感情,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唐代陈子昂提倡“兴寄”标举“汉魏风骨”,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

第五篇:诗经_论文

《诗经》学习领悟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一个学期对于《诗经》的学习就这样在忙碌中告终了,面对古人圣贤遗留下来的诗句文字,深深地品味一下,可以说是余韵无穷,韵味无尽啊!静心沉思,领悟那至圣先贤的千年智慧。《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源头,对此有所了解必会对以后的文言古诗的赏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诗经》是一部反映先秦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诗歌总集,由儒家创始者孔子编定而成,在民间广泛流传了两千年多年。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采葛》;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在课程中间时不时的一起吟咏几句诗句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

《诗经》是古代配乐吟诵的诗词文本,有比较强的音乐节奏感,适合于反复朗读,但是由于只是浅显的了解接触老师在实际授课时,相对来说没有把握这一点。不过老师的课程将的还是相当的形象生动,可以细细品味那份古典的韵律。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没有礼教的束缚,没有掺杂世俗功利的考虑,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生活,是一种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下面我们简单的赏析几首有关于女子爱情方面的诗歌: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漂亮的女孩似乎很顽皮,她将诗作者约到了城楼,自己却藏了起来,在暗中望着诗作者“搔首踟蹰”。她送给诗作者一支“彤管”(红色的笔管)和几根茅草,在诗作者的眼里不但彤管很美丽,而且她更美丽了。简单的礼物却能加深爱慕的情意。送礼物的人也许有很大的随意性,但这却被精心准备的更会人喜欢。若是茅草变做鲜花,彤管变做更加值钱的东西,也未必能使对方更加地真诚与痴情。诗歌生动地表现了这对情人热恋中的情趣

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

所谓美女,是个什么样子呢?颜如木槿,这是意识里可以呼吸的肤色,感觉里带着露的花。体态轻盈优美,几预迎风翱翔,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无不幽雅贤淑,这是懂得人心,懂得万物的气象

植物里的木槿花,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幕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含有欢喜,似乎朝幕不是一舜,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循环。艳丽的花融在绿叶里,和谐有致,是以高洁之姿,坐在你身旁的。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者一车同行的,一定要面朝晴天旷海,胸画十字,默默祈愿,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因为木槿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一瞬间,记忆里长久远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祷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此处有着生死两伴的感觉,看过不少武侠小说,女子痴情的较多,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男子也有解不开的柔情!想起郑风中的一篇《鸡曰鸣鸣》,这首生活小趣,让人感觉很温馨,与子偕老,在打猎、烹调的小事中延续„„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 木瓜》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

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2500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作,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修养。诗经是最有生命,最伟大的艺术

课时虽然不多,但是老师教授了很多内容,从中获得了很多以前不曾获得的知识。从诗经的基本情况到诗经的各个部分的鉴赏,中间还穿插着养生知识,使我又一次的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

烂光辉,激发了我学习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的兴趣。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如《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可爱的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他来时见不着她,急得搔首踯躅。等到他发现姑娘已经来了而且情意深长的带给他一些礼物时,便大喜过望。幽静的城角,情侣来调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

爱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满了甜蜜,然而现实却给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许多束缚。在那个时代男女的婚姻大事已经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参与,不再是完全的自由的了。《礼记·曲礼》中讲:“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礼记·坊记》中有:“伐柯如之何?匪

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艺麻如之何?横从其母。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可见,那时对男女之情已经有所限制了。而具体到对女性而言,受到的束缚更多,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反父母的命令,《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丈夫生而愿为有官,女子考而愿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诗经》的爱情诗对于女性的描写是真实自然的,用“思无邪”来形容里面的感情真正是恰到好处。

另外,《诗经》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总集,里面记载的诗歌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我们从这些爱情诗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民间的风俗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诗歌的具体年代我们不甚清楚,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婚姻恋爱的风俗应该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各个诸侯国和不同的地区风俗也有所差异。如评注者常说“郑声淫”,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只不过郑国的诗歌多是大胆表露男女之情的诗歌,只是更大胆更热烈而已。而从《褰裳》到《将仲子》,同为《郑风》又可以看到有所差别,前者更加开放,后者却顾虑重重,这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同,也许是因为作者身份不同,但总体来看,当时的婚姻制度并非如后来封建时期有严格的规定,较之封建时期还是相对自由的。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

下载诗经·国风 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国风 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论文

    我读《诗经》 诗经很美,有着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这就是我对《诗经》的第一印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

    论文《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优秀范文五篇)

    论文提纲 论题:《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点:通过对《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的分析,论述其中爱情、婚恋诗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出来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婚恋风俗。这......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摘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婚姻诗,在这些诗歌中水意象大量存在。《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中与水有关的诗歌就......

    浅析《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水意象

    浅析《诗经·国风》爱情诗中的水意象 摘 要: “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文学源头《诗经》中,爱情诗多与水有着......

    诗经期末论文

    《读书报告》之情说《诗经》 选课顺序号:63 年级专业:大一药学学号:20145921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诚如其所言,与世共存的我们都无法逃出一个情字......

    《诗经》导读论文定稿

    《诗经》导读论文 对战争诗的赏析以及对后世作文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真实反映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极其广泛。其中有相当......

    诗经论文(五篇)

    小论《诗经》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其内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

    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摘要:《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伟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和情爱中创作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