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时间:2019-05-13 07:4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第一篇: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女性心理 性格 形象

反映社会现实 女性意识 爱情中妇女地位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诗经》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 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它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婉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爱情婚姻 生活中以忠贞不渝、情理冲突、重德修身、思念征人等为核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

一、婚恋诗的女性心理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心理是丰富细腻的,既有对丈夫和情人的自然怡情,相思之苦心理, 也有畏惧人言的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既有担心青春易逝,渴望婚姻的心理,也有遭受遗弃后的痛苦 哀怨心理。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一)两情相悦,自然怡情 《郑风·子拎》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青青子铃,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歌末 章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来回走着,虽然和情人只有一日未见,却如 同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情歌。“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短短的 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 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 抓耳挠腮,走来走去。写少女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 少女形象。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二)矛盾踌躇,情理冲突 某些有关爱情的篇章,也表现了情与理的冲突,昭示着封建伦理观念正趋形成。周民族是一个 讲究礼仪的社会。西周初期,在继承商朝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周民族的生活习惯,开始了礼乐文化 的制定。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齐风·南山》中即 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豳风·伐柯》中也说:“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表明娶妻子必须依靠 媒人,没有媒人就不能成全婚事,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桧风·羔裘》中的“岂不尔思?劳心切切”、“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及“岂不尔思?中心是悼”等 句也表现了女子“欲爱不能”的矛盾痛苦心理,程俊英认为这首诗是“一个女子欲奔男子,又有所顾 忌而不敢,所以内心很优伤”。我们虽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女子无法与男子相爱,但却能真 实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和忧思。(三)青春易逝,渴望婚姻 《诗经》中有一些诗歌反映了女子求偶盼嫁的焦急心理,最典型的是《召南·摽有梅》: 摽有 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项筐壁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首诗充分写出了女子迟婚、惧嫁不及时的心理。一位女子望见梅子落地, 引起了青春易逝的伤感。从一章到二章,越来越多的落梅仿佛告诉已经失去了一些机会的女子, 她失去的机会越来越多。从首章的从容相待到次章的刻不容缓,再到末章的急不暇择,一层紧似一 层,短促的节奏和连续变换的场景把女子待嫁的迫切心情推向了高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 求我庶士、追其今兮”、“求我庶士,迫其谓之”,读这些诗句,仿佛感觉一女子在心中默默祈祷机缘 的到来,全诗充分体现了这一女子急切盼嫁的心理,如怨如慕,徘恻缠绵。与这首诗相对比,《周南·桃夭》则充满了对妙龄女郎婚嫁及时的赞美,由此也可见当时人们 的婚嫁观念。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 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 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四)婚姻不幸,痛苦哀怨 美好的婚姻生活并非毫无矛盾,从 《诗经》 中可以看出,丈夫的品行不端是矛盾发生的主要原 因。但由于受男尊女卑制度的限制,一般都只能由妻子含蓄的规劝、提醒,促其觉悟。《陈风·墓 门》便是一支由怨愤的妻子唱出的“相警之诗”:“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 不已,谁昔然矣。墓门有梅,有枭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诗中的“夫”行 为不端正,远近族人对他的行为都“知之”,但他仍不加以节制。妻子无奈,只有一再告诫他,希望他 能够醒悟。《邶风·谷风》写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经过辛勤的劳作,家庭生活有所改善,但富裕之 后的丈夫却嫌妻子年老色衰,转而喜新厌旧。妻子虽然悲苦地诉说了丈夫的薄情寡义,但还是对丈 夫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以浑浊的泾水喻己,用清澈的渭水来喻新人,发出 了泾河停流也会清的悲叹。可丈夫丝毫不为所动。最典型的是《卫风·氓》。这首诗以女子的口气生动的叙述了女主人公和氓恋爱、结婚、受 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痛苦哀怨和悔恨决绝心理。女主人公回想自己婚前对“氓”一片痴 情,“乘彼桅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 兴夜寐,靡有朝矣”。然而,她的青春在辛苦劳作中像桑树那样“其黄而陨”之后,她的丈夫却无情的 把她抛弃了。“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她独自暗暗伤心。“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本想与“氓”白头 偕老,没想到老而被弃,徒增怨恨。最后,她发出了无奈的决绝的心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战争、徭役诗的女性心理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 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与征人的作品互相辉映,表达同一个主题的 两个方面。这类思妇的诗篇,凸显了凄婉哀怨的女性心理。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周南·卷耳》等。《王风·君子于役》刻画妻子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丈夫离家已久,杳无音讯,既不 知何往,又未谙归妻了居家生活艰苦,终日操劳,长年独守。白日忙忙碌碌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每 到夕渐落,鸡入窝羊牛归圈时,她仲仲疲惫的腰肢,眺望暮野崎岖的大路直通向远方,这时百千思, 自然涌上心头,因而唱出:“如之何勿思',来。在大**的春秋时代,人民长期担负沉重的兵役,夫妻 离散,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因此,此诗所反映的内容是周代社会一个遍性的问题。《卫风·伯兮》表达征妇对其英武的丈夫的无法释怀的思念。在《卫风·伯兮》中,征妇首先 表达对其英勇无比丈夫的赞美,并将其夫出征时的场景定格,完全沉浸在丈夫就在眼前时的情景 之中。这是双方相见时的最后一个画面,也成为征妇心上永远的挂念。战争的来临使双方分离, 虽然此时征妇依然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因为其丈夫”为王执受“,而执受之人则周人军队中的勇力 之士,车战中为车上之先锋,其执受在阵前面驰驱开道。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会因为分离而产生思念 之情,当这种思念的心情无法在生活中实现时,这种思念就转化成为忧伤。诗人将因思念而产生心 情变化的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思妇与日俱增的是无尽担心和忧伤。这种复杂 的心理在诗歌中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女为悦己者容先是无心妆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 沐?谁适为容“,接着痛心疾首:”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疼"。这种一步深似一步的 忧伤都是因为征妇对其丈夫的思念所致,是思念在折磨着征妇。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本是人之常 情,并不涉及王道政治,而是人间真情,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歌本意。参考文献: [1]聂永华.《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5,(6).[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2006,(2).[4]李鹏.《诗经》中的媒文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6,(2).[5]冷国俭.诗经婚恋诗研究[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1).[6]郑群,钱宗武.《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性形象的整体观照[J].扬州大学学 报,2005,(6).[7]姚小鸥.《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与周代社会的礼制与婚俗[J].北方论丛,2006,(1).论《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通过《诗经》爱情诗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在男女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里凸显周代礼乐制度下女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主要从女性视角、男性视角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以男女之间的感情发展的不同状态为主要切入点,描写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对爱情婚姻的理想追求,反映她们丰富多彩、迥异不同的形象。体现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总结出几种类型,这些观点中有哪些被后世所接收,举出后世不同时期的作品为例与他们对接,以描绘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与《诗经》比较,体现《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男女性不同视角出发,以及在男女感情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总结出《诗经》中的女性各种形象类型,并结合时代背景叙述她们自身的特点;章惠在她发表的《<诗经>婚恋诗中的女子形象》一文中显现了对《诗经》的精辟小结,她在文中指出按婚恋状况将女性形象分成三个类型:恋爱女性;新婚女性;婚后女性。从诗经中撷取典型诗歌,在各种精彩或悲情的故事中,在各种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中,细致的反映了周代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恋爱女主人公形象,在对这些女性形象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周代女性对于爱情热情奔放的追求,对婚姻的忠贞和专一。本文在对《诗经》爱情诗歌的挖掘中,不仅仅单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在分别从对爱情满怀憧憬的恋爱女性,面对婚姻的女性,满心急切盼望的待嫁女,美好甜蜜的新嫁娘,贤良淑德的人妻人媳,婚后哀婉悲戚的弃妇,惶恐幽怨的思妇,以及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等具体描绘时,同时独具创新的换了一个角度在对男性的侧面描写中,尽可能的深入描绘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男子爱恋相思的女性,以及黯然悲伤追忆的女性。对《邶风•静女》《郑风·褰裳》《郑风•将仲子》《桃夭》《氓》这些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展现出或热情活泼或痴情怯懦或哀婉悲戚的女性形象,在人物的具体分析方面,张国际的《<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郝雪霞的《<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杜娟和宋娟的《<诗经>中女性的爱情悲歌--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杨晓丽《<诗经>中“弃妇”形象浅析》;于淑华的《怦然心动—怀春女子的心灵之歌—诗经女性爱情意识的文学阐释之一》等文章为论文对于《诗经》中爱情诗歌的主题把握,尤其是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描写女性类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在这一研究目的下,论文收集了大量关于《诗经》描写的艺术手法的书籍和文章,章太炎的《诗经二十讲》中论述了《诗经》的“采诗”和“赋‘诗’”,分析了《诗经》的说比兴艺术手法同时分别阐述了《诗经》的艺术表现,在他所述的《诗经恋歌发微中》更有深入描述。朱丽娜的《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栾春磊的《踏寻诗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张彩云的《<诗经>爱情诗探略》以及百度文库中对于《诗经》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各类手法的论文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词赋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常运用比、兴等文法,借物以抒情。这些文中基本都列举诗中充满人文感情异彩纷呈的各类意象。再对于具体典型诗歌进行详细分析,“比”、“兴”艺术手法突出描写的爱情具有含蓄性,本文也从《诗经》的语言方面入手,根据典型爱情诗歌的具体描述,体现《诗经》语言的真实平淡,精炼押韵。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从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观念,尤其周代历史、风俗等方面,对《诗经》中体现出的不同女性类型作研究,总结出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以及女性地位、价值和文化意义。在雒启坤的《<诗经>散论》中作者从《诗经》创作时的西周、春秋社会结构入手,深入探讨“诗”的作者所深之阶层,诗与西周、春秋贵族政治思想及其变迁轨迹《诗经》所反映的西周、春秋地域文化的特点。作者认为《诗经》是西周、春秋时代中国文明为我们留下的最完整、最生动的硕果之一,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石俊霞的《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谷婵娟,王长坤《论<诗经>中的女性美》具体体现了在礼制初成的周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除了外在的审美需要之外,还包括对女性品德、品格的要求。体现出的周代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内外兼修。杨娟的《从<诗经>中的婚恋诗看春秋时期女性在婚恋中的地位》反映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古代的女性,只开放给男性,女性只属于家庭。在对这些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也拓展到对于女性的价值意义的浅析上,不难看出,古代女子,对于寻找归宿,是极为迫切的。婚姻是女性最佳的生存保障,《诗经》中描写的女性有着自己对于婚嫁的自主观念,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束缚,只有极少数的女性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幸福,许多女性还是要承受着不公的命运。

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对于总结的这些形象塑造深度分析,以及反映她们的文化定位对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

在研究原著过程中,关于这一方面的文化定位而言,《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审美价值以及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影响相当深远的,早期文学代表作《九歌》和《孔雀东南飞》。吴广义1995年《<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刘春燕《谈<诗经>与<楚辞>爱情描写之异同》;刘英波《试论汉乐府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文章都为论文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楚辞》经典中,屈原在九歌中塑造的几位女神形象,就将人类的美德美貌赋予她们,这是对民歌的点石成金,它保留并升华了民间的审美心理而汉末著名民歌《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刘兰芝形象,完全再现了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各种品质的刻画,《楚辞》和《孔雀东南飞》的巨大成功和深入人心,是对《诗经》中窈窕淑勤俭敬孝等等诸多特征的传承,是诗经女性形象的长久文化积蕴的结果,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精髓。姚志国的《从诗经女性作品探析中国早期女性的价值观念》文中深入阐述了《诗经》对封建社会时期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礼制为主要的思想文化,后世却有不同的发展和解说。诗经是我国唯一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中华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情感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诗经》中的爱情诗,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性爱问题的严肃态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忠诚老实的本质、健康的感情、谆朴善良的面貌和崇高的道德水平,《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影响颇大。

在这些相关书籍论文中,主要都是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学者从具体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和真实思想等主题进行论述,并没有将几方面融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经过反复的斟酌修改,最终本文决定针对研究中这个方面的缺陷,试图从《诗经》中爱情诗歌中的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出发,从正面、侧面和深层进行剖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情况和生活经历等,从不同的角度以及文化定位阐述对于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价值等方面的塑造有积极影响。其中刘东颖所著的《<诗经>爱情往事》;刘毓庆的《诗经讲读》以及鲍鹏山所著《第三只眼看<诗经>》,这几本书籍运用的是几近白话的口吻略带小资情调的描绘《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对于女性形象的分析更有现代化气息,结合现实进行比较显得通俗易懂的同时鞭辟入里,为论文提供了很多依据和参考。

但与此同时,由于有些文献对于《诗经》中的社会风俗分析略显单薄,缺乏思想和心理学的深厚底蕴,难以突破常规新颖出彩,本文立足于对《诗经》中爱情诗篇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探究社会时代特征,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影响力,力求在展示《诗经》这一部不染脂粉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时,凸显《诗经》爱情诗中的追求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诗歌乃至世俗爱情观的影响颇大。

诗经中的女性性格

关键词:诗经 女性 婚姻 两性关系

摘要:通过品读《诗经》中形形色色的女性以及她们对爱情,对男子的态度和对婚姻的理解,选择不同的视角看待女性,体现她们的可贵品质和性格特征,以及一些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所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正文] 女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各式各样女性的形象都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过,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诗歌大约101首,约占《诗经》总篇目的三分之一。

同 样在 “诗三百”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中不乏一些弃妇,思妇,怨妇的形象,同样也有敢于反抗权势,勇于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形象。据统计《诗经》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诗歌大约101首,约占《诗经》总篇目的三分之一,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称《诗经》是一部描写女性的作品。

诗经可以说是一部描写女性形象的百科全书,《诗经》中有天真烂漫,大胆坦率的少女和矜持深沉、羞怯痴情的恋女等。也有思念远方的征人的思妇形象。其中有《摽有梅》中那样的大胆追求爱情,渴望婚姻的女性,其中的“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表现了女子期待有爱人来提亲的迫切心情,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体现了女子对于婚姻与爱情的渴望。也有被抛弃的无限哀愁的怨妇形象,如《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诗经》中女子对与爱情的直接表白与泼辣甚至更甚于男子。?《褰裳》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大胆地表达了对男子的态度,说出了难道你不想我,就没有人想我这样的话,甚至还有些理直气壮,简单的言语便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敢于追求爱情,性情豪爽的辣妹子的形象,不扭捏做作,不低级庸俗,让人看了觉得可亲可爱。而在《行露》中的女子,面对暴力权势的不卑不亢,决不屈服的美好品质。“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表现女子不畏强暴,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时间中很长时间对于婚姻和封建礼教是非常看中的,对于女子的约束也是很多,女子要做贞洁烈女,要从一而终,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对于女性来说她们没有可能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婚姻大事也要听命与父母、媒人,很多女性都是在新婚之夜才底一次见到了自己的新郎。可为《诗经》中很多篇幅描写的女子追求爱情的表达是如此直白而炽烈,如此毫不避讳。这要从当时婚姻礼教的大背景开始说起。首先人类婚姻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原始群婚、按辈分划分的族内血缘婚、同一氏族部落的男女不得通婚的族外伙婚(恩格斯称之为普那路亚家庭)、一个男子或女子在众多的妻子或丈夫中往往有一个主妻或主夫的对偶婚及一夫一妻的专偶婚。《诗经》时代大致是由对偶婚向专偶婚过渡的阶段,对偶婚是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婚姻形态。由母系氏族社会的一妻多夫,发展为男女双方各自有一主妻或主夫的同时,还可以有若干临时的异性朋友,也就是一妻多夫与一夫多妻并存。由于主夫、主妻的婚姻相对稳定,所生子女已经能够确认自己的父亲,再加上频繁的战争使男女失衡,且男性具有生理优势,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男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对偶婚也由最初的一妻多夫逐渐演变为一夫多妻而成为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婚姻形态。专偶婚则是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的婚姻形态,是财产私有制的产物,生育合法的子女以继承财产成为婚姻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而在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期,这期间开创了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文化传统,建立起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其中包括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而在周礼中的“男女有别”主要指性别分工与社会地位而言,但贞节观念已有出现。而在西周时期是束缚女性的封建道德观念的萌芽期。然而,这种原则在当时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讲都只是一种道德理想。理论上,礼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情欲的合理性,实践上,礼对于不同地域和社会阶层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同时原始群婚的遗风尚存,而《周礼·地官·媒氏》所载的“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表明官方为适龄男女恋爱择偶提供了相当的自由,对两性关系的限制可以说是极为宽松的。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女孩子敢于大胆地向心仪的男孩子表达爱慕之情会有“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的诗句。而在一些诗中,从生情到谈情,从情到性的过程自然而直接,没有什么礼教的约束。而贵族阶级的许多行为有甚于此,《鄘风》《齐风》《陈风》中就分别反映了卫宣公强占儿媳、齐襄公与其妹私通、陈灵公淫于夏姬的事件,这类荒唐乱伦的行为没有受到任何实质上的追究,而对此类“失节”行为的指责也多与政治或伦理相联系,较少从婚姻规范而言。可见,在“礼教”要求相对严格的上层社会,其中女子的贞节观念也十分淡薄。其中像《褰裳》这样女子对男子直接炽烈的邀请几乎看不出有什么礼教的束缚和父母之名、媒妁之言的痕迹。同样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才培养出了那样豪爽,泼辣,敢说敢做,敢与邀请男孩子的女性形象。所以才有了《野有死麇》中的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和“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对此顾颉刚对此发表看法为“这分明是一个女子为要得到性的满足,对于一向说出的恳挚的叮嘱。”1而胡适则说“‘性的满足’一个名词在此地尽可不用,只说那女子接受了那男子的爱情,约他来相会,就够了。”“《野有死麇》一诗最有社会学上的意味。初民社会中,男子求婚与女子,往往猎取野兽,献于女子。女子若收其所献,即是允许的表示,次俗至尽犹存于亚洲、美洲的一部分民族之中,此诗第一第章说那白茅包着的死鹿,正式吉士诱佳人的贽礼也。”这种露骨地描写男女欢会的篇章在文人艳情诗中是少见的。从儒家正统的诗学思想来看,这些诗歌连同文人艳情诗往往被斥为“郑卫之音”“亡国之音”,是风俗浇薄,人心不古的征兆。但比较公允地评价中国古典艳情诗,我们可以借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论《玉台新咏》的话语:“岁皆取绮罗脂粉之词,而去古未远,犹有讲于敦厚温柔之道,未可概以淫艳斥之。”2

《诗经》中女性的形象不仅被应用于表现爱情,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一些社会现实,表现了思念出征丈夫的如《卷耳》中“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痛矣,云何吁矣。”和《君子于役》中“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通过女子之口,流露出对远方征人的牵挂与对战争的不满。《诗经》对女性又是怎样的评价呢?《诗经·大雅·瞻卬》中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徒降自天,生自妇人。”和《十月之交》中“艳妻煽方处”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就有了“女人祸水论”这样的思想。可见将王国之灾推卸到女人头上在《诗经》时期便已出现。在《孔子·阳货》中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见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时代已经存在了。

《诗经》为我们展现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让我们为她们动容之余同时品读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解读出中国的女性形象。1顾颉刚《史迹俗辨》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 2《四库全书总目概要》集部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01页 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摘 要:《诗经》时代,已是个女权失落的时代,女性从权利的巅峰上一步步跌落下来,从此逐渐陷入虚弱的泥潭,艰难地扯着男性的衣襟,历经一个个或属奴隶、或归封建的朝代,一路哭泣、沉默而来,生活空间越来越窄,甚至并不需要男性的排挤,就自觉地将自己的一生归位于狭小的家庭,直至明清时代,“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理学压制,终使女性的价值等同于私人物品,地位甚至犹低于“宠物”。

然《诗经》中究竟还残留着许多母系氏族时期女性自由、独立、甚至霸气的上古遗风,与后世自敛、被动的女性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这也是《诗经》女性多为历代学者赞赏、揣摩之处,而她们更是后世女性自叹弗如的既往楷模。

关键词:权利;自由;爱情;含蓄;野性

张爱玲在散文《有女同车》中说:“女人一辈子讲得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随着男权的巩固和加强,女性因先天特质等多种原因,社会生活上方方面面都已经让位于男性,社会对女性的期望非常低,不要求她们有自主的能力,只要求她们柔媚、顺从。《易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周易》就开启了中国古人对人体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审美认识。“以乾为阳,坤为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男性之阳刚,女性之阴柔美,是为人类社会所共认的审美要求,女性从此便渐渐与柔、弱、巧、病等词汇绑定了,柔顺、病弱、驯服等几乎类似于宠物的特征成为女性审美的重要标准。(剩余5062字)《诗经》里的女子

小引

环佩叮当,清音激越。诗经,一部流淌了千年的河流,灵动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蜿蜒盘旋,传承滋衍。在诗经的河畔,历史在变迁,气象在幻化,梦回影转间,划出一道道令人心碎也心动的弧线。最美的,却是诗经里朴素的女子,不经意间留在河岸衣袂的余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一侧头的温柔,皓齿流转,笑靥荡漾;“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城隅幽会的甜蜜里,笑语如彩,眉目含情;“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浅吟低唱间,哀怨如酒,心伤如痴„„这些美丽的故事,这些忧伤的心曲,打动了一代代的文人雅士、平凡庶民。淘过时光的细沙,涕尽尘埃,穿过蒹葭,今天,就让我们更走近一步,去回味这些女子满蕴在心中的古典情怀。

一,简介《诗经》

《诗经》三百篇,反映了周人农牧渔猎、婚恋风俗、徭役战争等方方面面的生活状况,诗中活动着从天子贵族到农奴贱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动地表现了周人的七情六欲、宇宙人生、伦理道德等各种观念,是窥视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这些活脱脱的人物中,最纤巧灵动、令人过目难忘、心动情怡的,莫过于《诗经》里的百态女子。

二、《诗经》里的百态女子

我用这样一个排比来形容《诗经》中的女子: 诗经,是一首婉约的歌,你是歌里灵动跳跃的音符;

诗经,是一条蜿蜒的河,你是河岸灿烂的惠兰花;

诗经,是一个充满玄奇的秘密,你用飘渺的七弦琴悠悠诉说„„

《诗经》里的女子,永远是一曲绝唱,无法企及,更加无法超越。一蹙眉,忧愁顿生,日月黯然;一展颜,笑靥如花,倾国倾城。一切源于自然,一切源于真情,没有矫柔,没有造作,那么朴素。

《诗经》中与女子有关的的诗篇主要集中在《风》中,《雅》中也有一小部分,数目超过了《诗经》总数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女子”在《诗经》中地位的重要性。

《诗经》里的女子众多,最具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朦胧在诗意深处的女子 诗经的开篇《周南》即描写女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周南•关雎》

这首诗是大家很熟悉的,它被称为我国爱情诗之祖。大家看,雎鸠鸟儿关关地唱,在河心小小的岛渚上,好姑娘多么美丽又漂亮,真是我的好对象。这是一幅多么清晰和丽的画面。春风微微的吹拂,男子信步走在河堤上,突然,一位采荇菜的女子映入他的眼帘。姑娘采荇的美妙姿态,印入“君子”的脑中,真是难以磨灭了。荇菜油啊油,女子采啊采;荇菜摇啊摇,女子摘啊摘。荇菜柔美地飘荡就好像女子轻盈的姿态。荇菜流在水里,女子的身影摇在君子的心里。竟让他“寤寐求之”,“求之不得”,会怎样呢?“寤寐思服”。相思之苦,真是反侧辗转,寝食难安啊!

我们在中学就学过这首诗,这么优美的情诗,这么优美的画面,大家应该都很喜欢吧?尤其是那些正沉浸在爱情的河流中和正要蹦入爱河中的男生特别有感情吧?可是这么美的一首诗在孔子及后代经学家那漫长的岁月里,一直都被灌以“后妃之德”之名。他们凭什么就说这么美的一首诗是在歌颂“后妃之德”呢?

他们认为,“窈窕”乃幽闲之意;淑,善也。这些词不是形容女子的外表美的,而是形容她的德行美,是说她能深居而自重,风度娴雅,慎守贞操,并将会对自己未来的丈夫感情真挚而专一。具有如此德行的少女,在经学家看来,自然是够理想的了,这样的女子是标准的后妃人选。

当然,我们认为经学家从为政治服务的角度来解释难免牵强附会,被他们这样一解释,这首诗的韵味便减折了很多。但是,他们所提倡的择偶观,首先强调对方的德行美,而不是外表美,这对我们今天人来说,都是很值得肯定的。

在高中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一首《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曲《周南•关雎》,一曲《秦风•蒹葭》,写尽了女子的美,写尽了君子对于“淑女”、“伊人”的爱慕与相思。诗中都弥漫着一种对于幸福的憧憬与期待,一种飘渺迷人的气氛,一种缠绵而略带伤感的情调,一种执着而不免失落的情绪。这样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这样一种若即若离的亲近,也许它表现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具体的人生故事,而是一种期盼的心境,一种不带杂念、不带世俗的心境。

(二)天真活泼的纯真少女

《诗经》中,有一些天真活泼、单纯顽皮的少女,她们的天真烂漫凝集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美。

我们在中学期间学过《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可爱的女孩子,与男朋友约会,却偷偷地藏了起来。女孩顽皮与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份浓浓的情意静静蔓延。女子的恬静、典雅、活泼、羞涩在这首诗中表露无疑。相比《邶风•静女》中透出的那份淡淡的羞赧与青涩,《卫风•木瓜》里的女孩则更加活泼开放了。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很浅显,大家多看两眼就懂,但就是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古诗,古往今来析其主旨的说法竟有七种之多,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其中最受重视的有四种。

一,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春秋时卫国人受狄族人的侵略,以致国破家亡,后来幸亏得到齐桓公的救助,才得以生存下来。卫国人为了表示对齐桓公感激之情,想要报答他,就做了这首诗。现在学者对这种说法的看法是附会历史,是在宣扬一种国与国相处,大国强国应该帮助小国,小国应当感恩图报的思想。

二,第二种说法是“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这种说法,是把这首诗运用到了君臣关系上,宣扬一种君臣之间的报施关系。我认为这种说法违背了本诗那种忠厚、纯朴的味道,带有一种功利性质了。

三,宋代时,又有“男女相互赠答说”。“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为男女相赠答之词”。可能谁也想不到,提出男女之说的竟是一直被人说成是迂腐老夫子的代言人的朱熹。这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见得少。

四,清代还有另一种批判朱熹的说法,“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

现代学者一般遵从朱熹之说,明确指出这是一首爱情诗。

其实,他们的说法,都是说要以厚报回赠他人的恩情。《诗经•大雅•抑》里也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句。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投桃报李”就是出自《诗经》。我们读《诗经》,要学会体味其中的韵味。我觉得,朱熹对这首诗的解释最得其韵味。

诗首就是动作性很强的一个“投”字,给人以突如其来之感。是谁这样大胆地投出木瓜、木桃、木李?诗中虽未言明,但是据学者考证,木瓜、木李、木桃在那个时代全是乡间很寻常的水果,也是女子身边所有之物,想来是当地所产,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用以报答的是琼琚、琼瑶、琼玖的等佩玉,这些装饰品是女子们用得着的,也是她们所喜爱的。

《诗经》中,写女子赠送男子礼物,常用动词“贻”,《邶风•静女》中女主人公“贻我彤管”,《陈风•东门之枌》中,有“贻我握椒”。还有用“归”和“赠”的,如《静女》中“自牧归荑”,《郑风•女曰鸡鸣》中“杂配以赠之”,这样的字给人以一种温情脉脉的静感,而这首诗却用动词“投”。“投”就是“扔”或者“掷”的意思。姑娘不是把木瓜、木桃、木李温情脉脉地或悄悄地送到她所心爱的人的手里,而是公开地、大胆地扔了过去。一个“投”字,姑娘的热情活泼、纯真泼辣、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活灵活现。但是姑娘虽然热情泼辣,但是又不失东方女子的古典与端庄。她不像现代人开口闭口就是“我爱你,爱着你,爱你爱到骨子里”,她仅仅是向小伙子投过去一个瓜、一个桃、一个李而已,把内心热烈的情感用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种对女孩子在爱情面前十分细腻的心理描写——既大胆,又含蓄。

(三)急于成婚、大胆直白的大龄女子

《诗经》中有大量的情诗,而这些情诗多是以女子的口吻来表达。奔放的感情、直白的表述,有时候令我们这些在琼瑶的爱情剧里浸泡得身坚体硬的现代人也面红耳赤。

请看这首: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

“摽”是落的意思。暮春时节,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树上的梅子落得只剩七分啦,追求我的小伙子,莫把好时机错过呀!树上的梅子落得只剩下三分啦,追求我的小伙子,莫把今天来错过呀!树上的梅子落尽啦,追求我的小伙子,快来聚会呀!”首章“迨其吉兮”,似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这位“老姑娘”到底多大了呀?怎么这么不害臊急着成婚?我们开放的现代女孩也不会对着一大群男人直接说要人家娶你吧。

这就要从古代的法定婚龄说起了。

经学家解释这首诗是写当时的人民由于受到了周文王的教化,而“男女得以及时”,就是说男女青年到了婚龄,就能及时婚配而不耽搁。古时候的人感情质朴,所以姑娘到了婚龄,就直抒其意,急切地盼望有小伙子来求婚。

那么,所谓“及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呢?东汉的郑玄言,“梅子的果实还剩七成没有掉落,比喻女子的最佳婚龄即将过去。女子二十还没嫁,就晚了,就好象春天快完,将进入夏天了。”汉代的毛公解释这首诗说,“男子年龄到了三十,女子年龄到了二十,还没有婚配就可以不受婚礼的约束,自由结合成婚。”看来,男三十,女二十,可能是古代按礼进行婚嫁的最高年限。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大家还记得以前学过一篇《勾践灭吴》,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西汉惠帝时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而不嫁,就要罚交五倍的人头税。还有更早的,大家猜猜是多少岁?北周建德三年和唐玄宗时规定,男子十五以上女子十三以上就可依法婚配。

在座的同学们,想想我们十三四岁的时候在干吗?还在跳皮筋、玩弹珠吧,可我们的祖先却已经要准备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了。这也难怪诗中的女子急于成婚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现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无奈。古代的法定婚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苦涩。古代一直实行的都是早婚制,统治者不是不知道,但是当时的生产力落后、人口稀少,他们不得不采取鼓励早婚的政策。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常常关注的是诗中那优美的画面、淳朴的感情,可是在真正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后,我们思考的也许会更多。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青年男女在爱情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不能公开自由恋爱。如《齐风•南山》里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我们学过的《卫风•氓》里也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礼教”文化已经在当时社会上逐步形成、发生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大的约束力。

(五)贤妻良母、琴瑟和谐型的女子

《诗经》中主旨在写夫妻和睦,琴瑟和谐的并不多,只有几篇,下面这篇诗歌的表达方式在诗三百中独具一格——通篇都是对话,而且它所描写的情景也与我们现代生活很相似,很有生活情趣,可能大家都经历过。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齐风•鸡鸣》

这种画面大家都很熟悉,寒冷的冬天早晨,妈妈叫你起床,可是你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妈妈叫“儿子啊,起床,八点了。”你回答,“等一下,眼睛都没睁开呢”。过一会,你妈又叫你“还不起床!八点半了!”你揉揉眼睛敷衍一下“哎!知道了,马上就起来了”然后倒头又睡着了。这诗就是这样一个场景。

天要放亮了,鸡叫起来了,妻子催促丈夫,“快点起来,要去参加朝会了”,丈夫怎么说的?“那不是鸡叫,那是苍蝇在叫呢!”我真想不出来,鸡叫和苍蝇叫后什么相同之处。你说,这丈夫要耍赖也找个好点的借口啊,可是,丈夫以这么违反常识的话回答,妻子似乎默认了,因为后面还有——大概过了一会,妻子又催促,“快点起床啦!天都大亮了,朝里人都满了。”丈夫怎么回答的?“那不是东方天明,那是月亮的光呢!虫子叫得我好困,真想和你再躺会”。妻子最后哭笑不得得说,“会都要散啦,别人骂你懒汉啦!”

简单的几句对话,便把丈夫睡意还浓,赖在床上不起来的样子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而妻子的语气,则温柔和顺、隐含怜爱。妻子两次催促丈夫参加朝会,丈夫都以明显违反生活常识的话回答,但是妻子似乎都默认了。这一催一推的过程中,流露出妻子对丈夫的温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妻子似乎有些着急了,第三次催促丈夫参加朝会,怕他因为留恋床笫而遭到别人议论。表面上看,丈夫留恋床笫,妻子催促上朝,态度有别,实际上,丈夫是半真半假地寻找借口,妻子是半嗔半爱地迁就默许。在这种矛盾的对话中,妻子的温柔贤淑、对丈夫缱绻的爱表露无疑。

(六)当爱已无望,不得不做出人生选择的女子

有人从《诗经》涉及女性的数量出发,说《诗经》是一部描写女性的作品。我认为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诗经》可以反映女子一生的写照。从天真活泼的纯真少女、经过热恋结婚,到婚后生活,一部《诗经》,写尽了女子的一生。人生百味,酸甜苦辣交替着浸染。爱情灿烂的时候,笑若桃夭;爱情不再,就不得不做出人生选择。面对这个选择,有的女子选择了奋起反抗,有的女子则选择了默默忍受。《卫风•氓》和《郑风•遵大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首弃妇诗。下面我们就女主人公在面对被丈夫抛弃时的做法来进行比较。《氓》,我们在高中课本学过,在此不做赘述。下面看《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郑风•遵大路》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副画面,在一条漫长的道路上,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紧紧拉住丈夫的衣裳,拉住丈夫的手,声泪惧下,苦苦哀求他不要遗弃自己,不要厌弃故人。她和《氓》中的女子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是在面对无望的爱情时态度完全相反,《卫风•氓》中的女子,对爱情执着,冷静,对家庭辛勤操劳,但是在男尊女卑开始盛行的风气中,她还是被丈夫无情地抛弃了,并且受到社会的非议,甚至家人的不理解。这样一个女子,当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后,发出强烈的感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最后,她毅然与丈夫决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在受到夫权社会的压迫,女子被任意遗弃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憎恶。这位女子难能可贵,她虽是弃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而这首诗中的女子在被丈夫遗弃后,却依然希望丈夫回心转意,她不断地重复“不要厌弃我,不要忘了我们曾经的恩爱”。这反映了她的优柔软弱,被抛弃后仍然藕断丝连,割不断旧情。然而,这才是当时社会妇女的真实写照,妇女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赖丈夫。如果被丈夫抛弃,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生活上也失去保障。

《诗经》中女子众多,少妇、思妇、怨妇、情妇不一而足——当然,我说的情妇不是大家想的那个意思,而是指“多情之妇”。

三、诗经中女子与后朝女子的比较

从天真可爱的纯情少女,到欢欣快乐的恋爱,到成为美丽的新嫁娘,再到婚后的生活,象征着女子的一生,也隐含了封建礼教制度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周礼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表明官方为适龄男女恋爱择偶提供了相当的自由,对两性关系的限制可以说是极为宽松的。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女孩子敢于大胆地向心仪的男孩子表达爱慕之情,为什么会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诗经》一些诗中,从生情到谈情,从情到性的过程自然而直接,没有什么礼教的约束。如《召南•野有死麕》描写的“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如《郑风•野有蔓草》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都表明当时的男女结合是非常偶然直率的,女子的地位也比较高。

但是,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父系社会的逐渐确立、国家机制的逐步完善,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时期,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开始形成了,女子在追求爱情自由的时候也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

《诗经》中《鄘风•柏舟》有“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刚才我们看的《郑风•将仲子》里有“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些诗都反映了女主人公心中都有了心仪的对象,但是在父母包办婚姻的社会习俗中,她们的爱情受到了家长的反对,和来自礼教的干扰,从而不能自主。随着历史的继续向前发展,女子的地位开始越来越低。我们都听说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它们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

周代贵族阶级的礼教比较严格,要求妇女“牝鸡之晨,唯家之索”,但平民阶级对礼教还是漠然视之。但是,同期间,尊男轻女、多娶多生的观念开始产生。西汉初期提倡、宣传、扩散贞节观念,有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而到了东汉班昭作《女诫》,则系统地把压抑女性的思想编撰起来,为妇女生活立了一个总则,就是常说的“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如果说汉代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观念是束缚中国人精神的枷锁,那么《女诫》则是专门为中国妇女铸造的一副镣铐——并且,令人痛心的是设计这副镣铐的是个女人,一个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女人!如果她生在现代的话,我相信肯定会有人说她心里变态,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不得不说她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牺牲品。到了清代,妇女的非人生活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清朝法律面前,男女是绝对不平等的。在经济财产方面,妇女只能分得一点点嫁资。在夫妻关系方面,清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即使被打伤了,也需妻子自己去告发,妻子虽然可以据此提出离异,但丈夫仍有权力否定。

四、诗经中女性地位的变迁,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今天,当我们高喊着“男女平等”的口号时,想想女性在人类历史中地位的变迁,总让人在唏嘘嗟叹之余带着几分侥幸。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天地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首先要确保自己的“人性”是完全自由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只有在地位完全平等的条件下才能真正享受到对方的尊重。就像《卫风•木瓜》里描绘的,“投桃”,才能“报李”。

因此,《诗经》中女性对于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以及她们的结局,让我们为她们动容之余同时品读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解读出中国的女性形象,显示出一个个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悲喜命运,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摘要 :《诗经》里以女性口吻叙述的诗篇,大致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女性意识,通过这三种女性意识的分析,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当然,我们在时代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女性这三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无论是从汉唐至现代,或是从中国放眼看世界,我们都能从一个个活跃于时空舞台上的女子明显感觉女性意识的多样化,然《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诗经中的“她”所表露出的特点女性独立人格和个性意识,傲立于中国文学史,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 :《诗经》、婚姻制度、女性意识、封建礼教、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韵文的灯塔,是诗歌的泉源,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 商 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在 《 诗经 》 作品丰富的女性 意识 形态变迁中具体体现了出来。

1970年,米利特曾在她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中从意识形态、生理、社会学、阶级、经济、教育,以及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理论清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当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心理气质、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区别都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由一种后天的文化形成的。① 这种现代化的观点亦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各种各样女子意识形态变迁的因由,以及社会形态对古代女性意识的影响。

《诗经》中的“她”极具个性化,既有处于家庭支配地位的赘婚之女,也有哀怨凄婉的弃妇形象;既有天真烂漫的少女,也愁肠百转的待嫁女;既有不畏世俗流言,为爱义无返顾的女孩,也有顾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于天命舍弃爱情的女子。无论是何种形象,其意识形态都颇受当时社会范畴中婚姻制度与父权思想的制约,表现出特定的时代性。

分析 《 诗经 》 里以女性口吻叙述的诗篇,大致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女性意识:

1、女性的独立意识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的地位。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是“他者”,始终处于被看的地位。表现于文学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的陪衬,是服务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臆造的产物。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许多体现女性完全独立自主意识的诗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审视者,男性则成为“被看”的“他者”。如《诗经》中的《箨兮》、《著》等即是用此类视角进行描述。

2、女性的依附意识

在男权社会,在政治,经济都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产生对男性的依附意识是很自然的事。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种男性中心意识正是她们要颠覆和批判的压迫性意识。而身为女性,认同并附和这种意识,对于分析和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无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价值。《诗经》中的《竹竿》、《伯兮》等诗篇即是对此类话题的延伸。

3、女性的反抗意识

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这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女子的命运?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自由地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②

中国的女子在父权制家庭长大的过程中有了女权意识,她们既从外面往里看,也从里面往外看,这样通过生活中印在她们意识中的整体观便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反抗的世界观。简单来说,是因为有了压迫才有反抗,她们正是看到了压迫所在,才有了反叛的呐喊和抗争。因为她们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想让自由结束她们受人控制的生涯。

女性的反抗意识,是指女性在面对男权的压迫和损害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与反抗。由于这种反抗是被动性的,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因此其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也是有限的,挣扎的,矛盾的。如上述的《氓》、《大车》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备此类意识的形象出现于诗中的。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在《诗经》80几首的婚恋诗中,表达女性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诗就达到了21首,占了总数的1/4,而弃妇诗虽有13首之多,但总数明显少于前者。前者再加上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反抗意识的4首诗,显示出绝对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我们在时代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看到女性这三种意识状态的存在。无论是从汉唐至现代,或是从中国放眼看世界,我们都能从一个个活跃于时空舞台上的女子明显感觉女性意识的多样化:或追求个性的自由,或甘心依附于男权制度下,或在依附中自发地反抗„„然《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

应该说《诗经》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但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诗经》中的女性自由意识如同星星之火燎原,烧红整片《诗经》的天空。它如同一株生长于野外的蕨类,未受过任何的侵染与压迫,自然而然地让文字弥漫着一种野性的张扬气息,令人手捧《诗经》,轻吟其中的诗句,心儿即随着流连于口齿间的诗句砰砰直跳,那感觉如同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火一样的热情足够将读者燃烧,让后世饱受礼教束缚的女子较之晦涩,毫无光彩可言。

妇女的女性意识,实际应该包括社会对妇女的认识和妇女的自我意识两个方面。而妇女的自我意识,是指妇女作为有感觉能思维的人的认识主体,对自身客体存在的价值、道德、审美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认识、感受和评价。而中国妇女女性意识的历程,就是一部女性意识在男性社会和个体家庭中沉浮的历史。女性意识沉潜的过程,就是女性权力被剥夺,自由失落陷入依附地位的过程。

《诗经》中的“她”远比男性大胆、直率。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约、也未尝讳言。她们虽受到封建礼制的压迫,但这样的压迫仍处于浅显的层次,情爱意识依然热烈张扬,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从今天的敦煌资料来看,唐时女子在社会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当时敦煌的少女可以亲自选夫、问夫、直到满意为止。但到了宋明之时,虽有反映自由之声的民歌,但理学对女子的贞节观却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为学之道,对女子的贞节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与疏远,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轻死重节之道。而到了清代,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管制和压迫可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有资料显示,各个朝代的烈妇由于所处时期的不同,在数量上有着天壤之别:宋以前187人,宋金302人,元代742人,明清两代则达到了48152人。后面两代烈妇的数目让人只能用“瞠目结舌”四字来形容。

由此可见汉代以后,随着纲常理论的确立,女性的社会地位附属性日益加深,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地位的日益下降,反映女性依附意识的作品逐渐成为主流,间或有作品体现出挣扎意识,而女性独立意识则基本消失。因此,诗经中的“她”所表露出的特点女性独立人格和个性意识,傲立于中国文学史,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注释:

① 米利特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 1970年 ②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 [美]贝尔·胡克斯著 晓征、平林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10月

参考书目:

《诗经译注》 程俊英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2年2月第一版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诗经远古婚俗透视》 易思平《北方论丛》 2002年第6期 《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 唐文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1版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 [美]贝尔·胡克斯著 晓征、平林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10月

《诗经散论》 启坤著 商务印书馆 2002年10月第一版

《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 萧华荣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二版 从《诗经》看女子在爱情中地位的转变

 摘要:爱情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便是这源远流长的男女情爱诗的一部分,其中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从恋爱时的主动、被热烈追求、称颂,到婚后家庭地位的卑微的转变。《诗经》用其淳朴、优美的文风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女子命运的缩影。

关键词:《诗经》爱情 妇女地位

人类在两性关系中产生爱情,是性意识的觉醒、人的个性及自我意识有了一定发展之后的事情,这个过程的完成,大约在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即人类从群婚的混沌迷蒙中走出来的时候。随着爱情的产生,便出现了男女情爱诗。①《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便是这源远流长的男女情爱诗的一部分,其中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从恋爱时的主动、被热烈追求、称颂,到婚后家庭地位的卑微的转变。《诗经》用其淳朴、优美的文风和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女子命运的缩影。

一、恋爱是美好、幸福的

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爱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女性在恋爱时,大胆主动并被男性热烈追求、称颂。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热情地表达了男子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我们看到了小伙子从最初爱上这位姑娘求之不得时的焦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到求而得之后的喜悦(窈宨淑女,钟鼓乐之)过程,把年轻人的爱情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窈窕淑女在男子心中的重要地位。由此看来,恋爱时的男性便显得被动,在追求爱慕女子的过程中他们诚恳付出、痴情煎熬,只有讨取女子欢心才能终成眷属。

《邶风·静女》中我们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美丽而又文静的姑娘约自己的心上人在城角处见面,当小伙子来赴约时,姑娘又故意躲起来,小伙子十分焦急,又是挠头又是徘徊不安。看到小伙子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姑娘忍住笑,轻轻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将一支红色的管箫送给了小伙子。诗中对女子的顽皮、大胆和小伙子的憨厚、老实,描写得淋漓尽致,小伙子收到姑娘送的爱情信物后欣喜难耐,虽然这礼物不是什么奇珍异宝,但是这是他爱慕的姑娘送的,姑娘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心上人送的信物也便是珍异。这首诗文风活泼,对男女在爱情中的角色和表现细节描写独到,耐人寻味。

女性在爱情上的主动在《郑风·蹇裳》中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我们可以看到女子爽快的话语,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在恋爱中的价值,表面上显示出自己的直率和对爱情的不在乎,实际上心底却热烈地期盼着心上人的到来,由此展示出女性大胆而主动的恋爱观,以及那几分娇嗔、几分催促、几分期待。

《诗经》中描写男女恋爱的诗简短而活泼,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淳朴、简单的民风,看到女性的自主、大胆而主动,她们思念、爱慕着男友,等待相见时也会焦急、忧虑,却流露出娇嗔、顽皮的一面,她们对爱情的坦率、不矫揉造作或许与先秦时期古朴的民风有关,若有爱从心生,并不刻意掩饰隐瞒,而是努力追求。小伙子为了所爱的姑娘更是耗尽心力,苦苦追求,甚至不知所措,女性在恋爱中的地位之高由此可见,所以恋爱时的情景常是美好而幸福的。

二、婚姻是痛苦、绝望的

我们必须注意到:《诗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起步时期,至西周时期已建立起森严的等级

制度,出现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礼教。正如恩格斯曾说过:“女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② 在《诗经》所反映的婚姻悲剧中,妇女成为受害者,处于弱势地位。不少的诗歌就反映了饱受情感折磨的女子的痛苦。

在爱情之初,女性在男性心中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男人可以为了追求心爱的女子辗转反侧,甚至放弃尊严,只为抱得美人归,而在结婚之后,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了。“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最初有着恋爱时的美好、浪漫时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但是婚后却要一心从夫,料理家务,那时的已婚妇女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作为母亲,嗷嗷待哺的孩子等着她的照顾;作为妻子,她要与丈夫分担家事,下地劳作,赡养公婆。《卫风·氓》中的女性尽着妇女的本份却仍然失去了丈夫的爱,在其变心后,她抚今追昔,历数往事,悲愤的情怀,悔恨的心情以及孤独无助的感慨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在男子的背叛之后女性的痛苦与无助,而自由结合的婚姻却使得女性在被遗弃后得不到应有的同情。文中女性鲜有地敢于直面现实,伤感沉痛中显示出的刚毅,却使我们对该女子更为惋惜,对女性在婚姻中的附属关系更为悲痛而无可奈何。

《邶风·谷风》中的主人公最初也是贫贱夫妻,女子靠与丈夫同甘共苦、辛勤劳作,才使得家庭富裕起来。在这之后,她本该安享幸福安康的生活了,然而现实往往并不遂人愿:丈夫开始变得暴戾无情,终至喜新厌旧另娶新人。她的辛劳使家庭走出困境,却同时使她的婚姻走向危机。本想以旧情打动丈夫的她,却在其铁石心肠的形容下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家,而此时她却还在担心留在夫家的子女。全诗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述性的语言,把她善良温柔又略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禁对其产生了无尽的怜惜之情,也看到了即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婚姻也可能是如此痛苦而绝望的。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古朴的情感生活,文风淳朴而简洁,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从恋爱时的主动、被热烈追求、称颂,到婚后家庭地位的卑微的转变,这是女性在爱情命运上的缩影,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①《先秦大文学史》赵明 吉林大学出版社 ②《诗经选》余冠英 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诗经解析》许志刚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 1 翻开《诗经》,便进入一个久远的时代。《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是周代的,最早的是西周初年,最晚的也在孔子之前,上下跨越五六百年,其写作年代还在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的初期。但那三百多篇绝唱却是极富魅力,在千载流传中长盛不衰,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更是光彩夺目。《诗》的作品虽有文人模拟女子口吻写成,但大多为女性诗人所作,她们是民间歌谣的作者,虽绝大多数无姓名可考,但作为女性参与创作的文本,其女性意识却是非常浓郁的,甚至可轻易将之与男性诗人的作品区分出来。从数量上看,《诗经》中描写女性及其情感世界的篇章超过半数。从立意上看,谈及女性的作品呈现出细腻真挚的情感之美,或含蓄婉曲,或真情直露,或嬉笑怒骂,或旁敲侧击,可谓女性内心情感的全方位外化。从表达上看,其文字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总体上似乎更胜男性诗人一筹。女性话语者又远比男性大胆、直率。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幽约、也未尝讳言。直率的性格使她们牢牢掌握了话语主动权。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下文将从女性的情爱意识、自我价值、叛逆精神、勇气和智慧等美好品行这些方面去透视《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自诗经始,以女性情爱为表述对象或话语中心的文本在所皆有,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讲述关于女性的性爱意向。可以说,《诗经》开启了女性情爱的第一章,是楚辞、唐宋诗坛中女性性爱的开源发流处。在之前的母系社会中,女性是生命、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当时的情爱意识以女性为中心而形成,女性不仅被崇拜、爱慕和尊敬,还有着主宰自己感情世界的自由。诗经时代,女权的失落是不争的事 2 实,因此,在情爱关系中,女性虽还不曾受到壁垒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吃人礼教的迫害,但却不再占据着绝对主动的地位,有的甚至还备受凌辱和抛弃。虽则如此,在诗经中,女性的情爱意识已初步形成,这从大量的爱情诗章中可窥见一斑。《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百般滋味 :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6�1静女》,有写情侣游春的《郑风�6�1溱洧》,有写野合欢娱的《召南�6�1野有死麇》,有写挥之不去的情愁的《周南�6�1卷耳》,有写痴盼情郎的《郑风�6�1子衿》,有写情侣斗气的《郑风�6�1狡童》,有写距离带来的绮思和惆怅的《周南�6�1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秦风�6�1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6�1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6�1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6�1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这些爱情诗歌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的情爱意识热烈张扬,如同行将落山的夕阳晚霞最后那色彩绚丽无比灿烂的光芒,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张扬的情爱意识构成了《诗经》时代女性情爱意识的主旋律。首先表现在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或许与当时古朴的民风有关。先秦时期人心淳朴,若有爱从心生,并不刻意加以掩饰,更不如封建卫道士般压抑与否定,而是大胆地歌之唱之,发心之所想,可谓天真直露,却又不让人觉得俗气。如《郑风�6�1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中的这个女子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爱情中的价值,在爱与不爱之间,她去留从容。当然,她是爱这个男子的,所以她的说话语气中便多了几分期许,几分催促,几分娇嗔。这也是身处美好爱情中的女性宣言,告诉我们,在爱情面前,女性不必过分矜持,不要患得患失,不应回避猜测,而要争取主动,大胆表达内心感受,有追求的自由与被爱的甜蜜,适当的时候可稍加放纵,以退为进。这是何等的趣味盎然,这是何等的自然率真,这是何等的自信满怀。这是情感奔放的民间女子在以自由个性全身心地投入去迎 3 接爱情的到来。其次,《诗经》中的情爱意识还表现在它的目的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生育的责任。享受爱情与生育责任相比,前者只是婚姻生活中的一个过程,后者却是一种生为女子必须完成的使命。在宗法时代,子嗣代表生命的延续,多子多孙成了众人的期待,而女性便被付予了生育的责任。从《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大雅· 文王之什·思齐》以及《大雅·生民之什·假乐》诸篇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多子多孙的期望。《周南·螽斯》也借着繁殖力惊人的螽斯,作为子孙众多、家族兴旺的象征。《周南·桃夭》全诗更藉由结实累累的桃实,暗示女性的生殖能力,和乐美满的婚姻是与生儿育女的神圣职责紧蜜联系在一起的,试想桃夭一般的女子,如果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她的婚姻的前景堪虞,出嫁时的祝福会变成诅咒的利箭。子嗣的观念,成为女性的责任与压力,也成为她是否受到肯定的评定标准。关于这一点,《诗经》时代的女性也是认同的。祝福出嫁女子多子多孙的话语应是由陪同的女人说出,她们因袭了一个时代共同的思想观念。而在古人的意识中,也早就有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小雅·斯干》中有诗句:“维雄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分别叙述生男生女的不同待遇和期望,其中「寝床」、「衣裳」、「弄璋」和「寝地」、「衣裼」、「弄瓦」相比,一是尊贵盛饰,一是普通平凡。对女性,只要求她学会持家,不连累父母就行了。女性被杜绝了参政议事的意识,于是,一门美好姻缘对她们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嫁个好男子,终身有靠,生下男嗣,可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再加上贞洁操守,这辈子便可以安稳无忧地过来了。这是当时大多数女子所祈求的平实的幸福生活。古代女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不高,但在《诗经》的情爱知识性章中女性可谓处于中心地位。以《诗经》首篇《关睢》为例。该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窈窕淑女”的一往情深。在他的追求中,我们看到的是被追求者的美 4 貌盛德和不轻许予。正由于此,才使得诗中君子“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甚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她以自尊自爱赢得对方的爱慕与尊重。舒芜曾准确地评价了诗经中的男慕女现象:“这都是些什么声音,不是轻薄调笑的声音,而是真挚严肃的声音,不是施以爱宠的声音,而是祈求允诺的声音。不是任由我去爱她的声音,而是惟恐她不理睬我的声音。”(《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光明日报》83·l·11)正因为女性的自尊自爱,集娇美与灵性于一身,不可亵玩,才使她有了让谦谦君子魂牵梦萦的魅力,时时活在爱人的心中,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关雎》透露了古代男子择偶的条件,君子心目中的「好逑」,是一位淑女,而且是幽闲、贞静、举止安详稳重的淑女。当男女相遇,一见钟情,多重在强调女子的美,如《郑风·野有蔓草》、《卫风·硕人》,尤以后者的描写,更为细致。然而,如果没有贤德,再美好的容貌也都是罔然,如《邶风·燕燕》中的诗句“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由此可知,古代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对象,是美与德兼备的淑女,而以品德为尤重。女性对自身的修养和自持,可使她赢得优秀男子的爱慕。《召南·野有死麇》中就塑造了这样的一位女性的形象。这首诗将镜头直接对准男女肌肤相亲,在《诗经》中类似的篇章并不多见。故事发生在野外,“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开头借写獐、鹿的皮毛光滑柔顺,描绘人的肌肤与躯体美好、微妙的感觉,这一对少男少女在亲密偷情,相偎相依,有些羞涩,有些害怕,却又兴奋无比。但情至浓时,少女依然守住了底线。“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少女的三句话,一是要那男子动作慢一些,二是要小伙子不要动她的衣裙,三是要小伙子不要惊动了狗。这些委婉的话语,既传神地写出了少男少女初涉爱河的好奇与饥渴,也让我们看到了姑娘的害羞与自重。这样的直接描写让人会意,而不会让人产生亵渎之感,而其他篇章描写情爱更是含蓄婉曲了,难怪孔子会如此感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少女怀春,无可厚非,而她此刻的矜持自爱,获得了他人的理解和尊敬。即使是身处逆境,也不否定自己,要重新开始,在《诗经》中大量的怨妇、弃妇诗中,也不乏昂扬进取的乐章。古代女子的命运,是建立在男性的沙文主义之下的。男性的意志,左右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婚姻生活,女性只能扮演被动者的角色,没有自主权,没有参政 5 权,一生以家庭为主要的活动范围。而女性与生俱来只能任劳任怨,吃苦受罪,若无端见弃,也只能乖乖地回娘家,几乎没有为自己争取自由的权力。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庭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男子喜新厌旧,女子终而见弃,这是古代社会常见的悲剧。失去经济主导权的女性深陷男尊女卑的苦难之中,强暴残酷的夫权制对妇女经济独立的剥削,成为弃妇诗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不幸的婚姻产生了怨妇和弃妇,她们在诗中诉说着自身的悲惨处境,控诉着薄情男子的寡情薄义,真是字字血,声声泪。《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这些被遗弃的妇女有的是平民女子,有的是贵族公主,甚至还有被废黜的王后。这些诗或言遭弃之苦,或诉丈夫无情,凄凄楚楚哀婉动人。她们在幻想中渴望着,在不幸中思索着。她们大多沉溺在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未能深切地领悟到爱应该是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通过发展他的理性而对一种自由、和谐的生存状态的渴求。然而《诗经》中的某些女主人公却在爱情的世界里始终拥有着自我的尊严。《诗经》中有不少的怨妇诗。这些遇人不淑的女子,在《诗经》中比比皆是,她们虽则心中怨恨难平,但大多含悲忍泪,默默承受对方施加给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和旁观者的冷嘲热讽,屈辱地生活。却也一些清醒着的妇女,她们奋起控诉负心人的恶行,捍卫自已的尊严,要辨明是非,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例如《氓》中的女主人。《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6�7�6�7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洽,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而有时 6 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6�7�6�7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6�7�6�7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而在 婚姻制度尚不成熟的西周,女子的婚姻是没有任何保障的,男子却因掌握了家庭的主宰权而肆无忌惮,朝三暮

四、喜新厌旧遂成社会恶习。“吁嗟鸠兮�6�7�6�7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不要把太多的希望和幻想寄托在山盟海誓的情人身上,那些花言巧语都是不牢靠的,这是这个女子受到欺骗与伤害后对同性姐妹的痛彻心肺的警示;“士之耽兮�6�7�6�7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以及从爱的迷途中清醒后的悔悟,令人同情。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婚后生活勤苦,起早贪黑操持家务,丈夫却已变心,甚至对自己施暴,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最后女子抱定了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复杂情绪一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清醒在于她看透了负心男子的本质,认识到这样的婚姻是一个骗局;坚强在于她没有哭泣着四处求告,没有拉扯在氓的身后承受着他的残暴和对自己感情的再三玩弄,而是决绝地离开,绝不委屈自己,低三下四,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所以也没有任何愧疚之意。转身,走一条新的路,何等的洒脱与理智。她后来会有什么际遇,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男权文化中,女性是作为“风景文化”、“娱乐文化”或生育繁殖的工具而存在。女性意识的觉醒,势必与主流的男权意识构成一种紧张、尖锐而无法解决的矛盾。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是这样认为的:“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氓》中的女子爱的时候不盲目,爱过以后不糊涂,她是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价值的人,也是一个有尊严的女性典范。因为身处被人离弃的境地不妄自菲薄,这些可敬的女性才能在孤独落泊的时候超越了俗世,守住了自我,没有堕落。几千年来,正因了这种自尊自爱的精神之光在激励 7 鼓舞着逆境中的女性们奋勇前进,所以到了今天,女性才取得了与男子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并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日益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巨大的贡献。女性是爱情、婚姻、家庭的主角,在古代社会她们的生活核心是围绕着这三点而铺开的。《诗经》中谈及的都是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从她们身上,最值得我们欣赏的是她们直面无奈现实的坚忍的勇气,拼出勇气和撑起坚强也是女人成熟与成功的重要标志。《诗经》时代的女性是勤劳的,尽管她们在社会工作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远远不如男子,但她们却在辛勤劳动着并感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关于古代女性的工作,《小雅·斯干》一篇已明白指出「唯酒食是议」,女性的生活,以家庭为主,其工作自然与家庭息息相关。《豳风·东山》写妇人洒扫屋室,等待丈夫归来,《小雅·楚茨》吟咏妇女准备祭品,及彻馔的快速,《召南·采蘩》及《召南·采苹》更详细描写了妇女在祭祀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除此之外,田里的工作,妇女虽不是主力,但也是少不了的,《豳风·七月》、《小雅·甫田之什·甫田》、《小雅·甫田之什·大田》以及《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载殳》》《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良耜》诸篇,都可看出妇女在田里的重要性。还有蚕织,也是妇女的工作,从《豳风·七月》、《魏风·葛屦》、《陈风·东门方枌》等篇,都可以了解,纺织是古代女子的正务。劳动着的妇女是快乐的。她们虽然从事着艰辛劳累却不被人看重的工作,但她们却视之为己任,敬业乐业,力图把它做得更好,并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我们从《诗经》中的很多篇章中都可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点。如《周南·关雎》一篇,人们往往只看到其中的相思与爱慕,却忽略了对被追求的女子劳动情景的描写。“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那是一个手脚勤快麻利姑娘,她正在忙采着摘水中的荇菜。她的身影苗条健美,她的动作轻快敏捷。这样的一个女子,看来贤良淑德,如果娶过家门来,一定能撑起家庭的重担,给全家人带来和美幸福的生活。这或许正是君子思慕不已的原因之一吧。8 《诗经》中有不少的思妇诗。所有的思妇的内心深处都是凄苦、哀怨的。这是战乱、动荡的时代给她们灵魂蒙上的阴影,这是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为她们酿成的悲剧。正如《王风·君子于役》中有言:“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丈夫行役在外,全家糊口的重担,全落在妇女身上。男子的服役远征,造成了家庭物质生活的缺陷。男子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而丈夫的服役则割断了家庭物质生活的主要来源,以妇女的微薄之力,养家糊口成了天大的难题。同时,家庭精神生活出现缺陷,男子的服役造成了母亲、妻子、儿女在情感和天伦之乐方面的短缺,绵绵无绝期的相思之苦,从此笼罩在女性的心头。又如《王风·君子于役》的诗句所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面对着种种的苦难,妻子担负着生养子女、赡养父母老人、采集食物、砍柴伐木、放养牲畜、田间劳作的义务,女性的肉体与精神承受着双重的苦难,无边的思念,无人理解的悲哀,没有丈夫关爱的苦痛如针般刺痛着那脆弱而又多情的心。此时此刻,带给女性的唯有苦难唯有不幸,但她们却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默默地等待着丈夫或情郎的归来,所有的勇气与反抗只源于对远行人的一片痴情。这亦是一种对困难与不幸的反抗。这样的抗争不激烈,不壮美,但它们却向今人展示着女性所有的生命价值和其抗击灾难的顽强与不屈,亦能让我们体味到悲剧的情感,因而长久地感动着。这样的故事,这般的唯美,它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感到爱情的魅力和悲剧的凄美。所有的爱与恨在时代的舞台上经受严峻的考验,那绵绵的长相思诉说着像《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爱情经典。悲剧是面临困境时的坚强、勇敢,诗经中的这些女性让我们体验到了悲剧的美丽。这些坚忍顽强、自立自强的女性让我们肃然起敬。中国历代的妇女意识,是植根于中国历史土壤的产物,是中国宗法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和小农意识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为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这些观念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国的男男女女的头脑之 9 中,习以为常,根深蒂固。《诗经》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起步时期,至西周时期已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有了对女性不公正的吃人礼教。《郑风·将仲子》便写了一个女子因畏“父母之言”“诸史之言”“人之多言”,怕被别人斥为“淫奔者”,而不敢让他的情人前来相会。可见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这幽会的自主权都没有,涤荡着苦痛与思念,又夹杂着淡淡的哀怨与不平。这是父母之权,兄长之权及众人的习惯势力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婚配。与之相对应,便有了反叛者的呐喊和抗争。《诗经》中的反叛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的抗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反抗婚姻不自由,二是抨击吃人的礼教。反映青年婚姻不由已的诗篇在《诗经》中还是不少的。如《鄘风·柏舟》,其诗云: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彼两,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彼两,实维我特。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要求婚姻自主的女子,断然拒绝母命,至死不愿意改变她的初衷。在漂荡着柏木船的河上,她爱上了一位梳着刘海的小伙子,她单纯无邪,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却遭到了母亲的断然拒绝,受到世俗礼教的阻挠,没有“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的爱面临着强大的舆论压力。然而似乎爱情具有激发抗争意识的超常潜能,为了捍卫爱情的尊严,温顺的弱女子发出“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强烈呼号。这是她爱坚情贞的自我呼唤,也是她对阻碍婚姻自由者们的控诉。不管多么严酷的礼教束缚,多么强悍无情的外界压力,这个少女依然坚毅刚强,对少年男子的追求和爱慕是一往情深、宁死不易其志。其中饱含的由爱情波折而引起的无限辛酸以及对婚姻不自由的深沉怨恨,是对“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的蔑视和反叛,使我们不难体察到旧礼教的桎梏是怎样摧残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的,其社会意义无疑是深刻的。这一呼号有力地抨击着世俗礼仪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偏见无形中也受到了嘲讽与轻蔑。10 结婚是恋爱的深化和升华,是爱情的归宿和结晶。没有爱情的婚姻自然是不幸的。那么,大胆地反抗无爱情的婚姻便是自我意识的张扬,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显现。《国风·行露》反映的就是对仗势逼婚者的坚定反抗。其诗云: 厌邑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维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塘?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亦不女从!这首诗表现了女孩子的坚强意志和反抗强暴的战斗精神。开始时“厌邑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只是怕遇人不淑,如同露水沾湿衣服一般。“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亦不女从!” 这话语中包含着悲剧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强者,她依然坚强不屈,机智地捍卫自我的人格与爱情的尊严。她不愿意受金钱、虚名的诱惑,这就使得她不同于时代的平庸女子,她不顾权势的威逼,这更是她勇敢的表现,她用自我的行动愤怒地捍卫着作为女性的尊严。其间更多的是悠悠的怨,是对男子强行逼婚的怨,是对男权至上的怨,是对一夫多妻制的怨,是对男人的喜新厌旧的怨、重色薄情怨,是对女性地位的卑微的怨,她的怨代表着所有时代女性的心声。这是《诗经》中第一首反抗妻妾制度的诗歌,这个勇敢的女性成了后世.

第二篇:诗经论文

中国文化之《诗经》导读——读书报告

姓 名:李 扬 生 学 号:2 0 1 0 6 5 7 8 学 院:化 学 化 工 学 院 专 业:应 用 化 学 班 级:2 0 1 0 级 0 3 班 指导老师: 张 峰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又称为《诗三百》。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说明。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还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有的学者认为,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

从孔子开始,《诗经》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经典,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作为一部经学典籍,它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义也是极为卓著的:

(一)《诗经》中的诗歌表现了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以及对爱情美好的追求,也表现出色彩浓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如《周南•关雎》这首诗中,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

化,让人忘却世事的功利纷争,去挽思这执着永恒的感情,说明了常年征战对当时百姓生活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家庭时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更加导致社会整体秩序的恶性循环。因此,《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诗经》开创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古人强调“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序》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高度概括了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特征,“言志”与“抒情”不能截然分开,“言志”的实质就是“抒情”,古代采诗就是借以察志观情。文以叙事说理,诗以言志抒情,这种大体分工是合理的。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诗经》总体属于一类抒情诗。无论抒情诗或叙事诗,都强调内在的韵律,情感的消涨。汉乐府诗以叙事见长,建安诗、南北朝乐府诗、唐代杜甫、白居易都有叙事诗,同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说明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中国诗歌以抒情诗居多,估计大部分是受诗经的影响吧。

(四)《诗经》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南宋诗人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

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代著名学者姚际恒评价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五)《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举例来说,《豳风〃七月》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四时田园诗;《王风〃君子于役》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写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盼望外出从役的丈夫早点儿回家,展示着中国古代诗歌中日暮思归这一重要母题。此外,《魏风〃硕鼠》开创了中国文人对桃花源般“乐土”的憧憬和追寻。这些都足以说明《诗三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成就。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也就是《诗经》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屈原《离骚》、《九章》中忧愤深广的感情,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唐代陈子昂提倡“兴寄”标举“汉魏风骨”,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

第三篇:诗经_论文

《诗经》学习领悟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一个学期对于《诗经》的学习就这样在忙碌中告终了,面对古人圣贤遗留下来的诗句文字,深深地品味一下,可以说是余韵无穷,韵味无尽啊!静心沉思,领悟那至圣先贤的千年智慧。《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源头,对此有所了解必会对以后的文言古诗的赏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诗经》是一部反映先秦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诗歌总集,由儒家创始者孔子编定而成,在民间广泛流传了两千年多年。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采葛》;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在课程中间时不时的一起吟咏几句诗句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

《诗经》是古代配乐吟诵的诗词文本,有比较强的音乐节奏感,适合于反复朗读,但是由于只是浅显的了解接触老师在实际授课时,相对来说没有把握这一点。不过老师的课程将的还是相当的形象生动,可以细细品味那份古典的韵律。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没有礼教的束缚,没有掺杂世俗功利的考虑,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生活,是一种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下面我们简单的赏析几首有关于女子爱情方面的诗歌: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漂亮的女孩似乎很顽皮,她将诗作者约到了城楼,自己却藏了起来,在暗中望着诗作者“搔首踟蹰”。她送给诗作者一支“彤管”(红色的笔管)和几根茅草,在诗作者的眼里不但彤管很美丽,而且她更美丽了。简单的礼物却能加深爱慕的情意。送礼物的人也许有很大的随意性,但这却被精心准备的更会人喜欢。若是茅草变做鲜花,彤管变做更加值钱的东西,也未必能使对方更加地真诚与痴情。诗歌生动地表现了这对情人热恋中的情趣

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

所谓美女,是个什么样子呢?颜如木槿,这是意识里可以呼吸的肤色,感觉里带着露的花。体态轻盈优美,几预迎风翱翔,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无不幽雅贤淑,这是懂得人心,懂得万物的气象

植物里的木槿花,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幕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含有欢喜,似乎朝幕不是一舜,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循环。艳丽的花融在绿叶里,和谐有致,是以高洁之姿,坐在你身旁的。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者一车同行的,一定要面朝晴天旷海,胸画十字,默默祈愿,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因为木槿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一瞬间,记忆里长久远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祷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此处有着生死两伴的感觉,看过不少武侠小说,女子痴情的较多,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男子也有解不开的柔情!想起郑风中的一篇《鸡曰鸣鸣》,这首生活小趣,让人感觉很温馨,与子偕老,在打猎、烹调的小事中延续„„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 木瓜》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

诗人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各样的情感,都可以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在2500年前就产生如此众多的抒情诗作,表现如此高度的文化修养。诗经是最有生命,最伟大的艺术

课时虽然不多,但是老师教授了很多内容,从中获得了很多以前不曾获得的知识。从诗经的基本情况到诗经的各个部分的鉴赏,中间还穿插着养生知识,使我又一次的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

烂光辉,激发了我学习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的兴趣。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如《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可爱的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他来时见不着她,急得搔首踯躅。等到他发现姑娘已经来了而且情意深长的带给他一些礼物时,便大喜过望。幽静的城角,情侣来调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

爱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满了甜蜜,然而现实却给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许多束缚。在那个时代男女的婚姻大事已经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参与,不再是完全的自由的了。《礼记·曲礼》中讲:“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礼记·坊记》中有:“伐柯如之何?匪

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艺麻如之何?横从其母。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可见,那时对男女之情已经有所限制了。而具体到对女性而言,受到的束缚更多,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反父母的命令,《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丈夫生而愿为有官,女子考而愿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诗经》的爱情诗对于女性的描写是真实自然的,用“思无邪”来形容里面的感情真正是恰到好处。

另外,《诗经》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总集,里面记载的诗歌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我们从这些爱情诗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民间的风俗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诗歌的具体年代我们不甚清楚,但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古代的婚姻恋爱的风俗应该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各个诸侯国和不同的地区风俗也有所差异。如评注者常说“郑声淫”,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只不过郑国的诗歌多是大胆表露男女之情的诗歌,只是更大胆更热烈而已。而从《褰裳》到《将仲子》,同为《郑风》又可以看到有所差别,前者更加开放,后者却顾虑重重,这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同,也许是因为作者身份不同,但总体来看,当时的婚姻制度并非如后来封建时期有严格的规定,较之封建时期还是相对自由的。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

第四篇:诗经论文

我读《诗经》

诗经很美,有着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这就是我对《诗经》的第一印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完美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场合中缓缓流淌,三百干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大雅与小雅前呼后应,三颂声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那些蕴含着古典情怀的女子,仿佛山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重返时光隧道,去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讨伐,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李国的历史叙事诗。

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目的是诗性地活在大地上。诗是对生活的揭示、还原、歌唱、吟咏,在创作与歌咏间享受了美感、还原了自我、升华了人性,得到了自由。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土国城漕的劳苦和死生契阔悲凉,似乎是真的回到遥远的古代。一本诗经千百人有千百种读法,谁也无法保证谁能准确解读诗意。

同一篇诗,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究竟谁正确,谁不正确,就有看谁的论据更足,谁的说法更有说服力,谁能把故事说的更好听,更好看。《召南?野有死麕》历来众说纷纭:“ ‘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卫宏《诗序》),‘贞女欲吉士以礼来,……又疾时无礼,强暴之男相劫胁。’郑玄《诗笺》,‘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 朱熹《诗集传》。“(安引)而在安意如看来,这完全是一对青春少年浪漫相遇相爱的故事。《诗经》短短二三十个字,经她一还原,就成了一个跌跖起伏,意蕴幽长,生动活泼的小故事。这是何等的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啊。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解释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幽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些征夫思家恋工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的歌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蒹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价值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北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地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人生百味,酸辣苦甜交替着浸染。经历,也是一种财富,铸造人的一种个性。自古有多情女子负心郎,面对不幸,敢于控诉与抗争的女子,是生活的强者。高中读过《氓》,当时仿佛从资历行间就能深深体会到女主人公的悔恨及哀叹,并深深地同情她,也对她夫君的所作所为予以抨击。

《氓》中女主人公是为奇女子,海誓山盟已不在,倒不如一刀两断,有思想,敢作为!她以个过来人的身份回忆往事,经历过《蒹葭》,《静女》,《桃夭》中的任何一种情感,她将自卫情感经历仔细回想一遍,最后只好发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深深感慨。那是怎样一种刺痛心扉的疼痛啊?一个三千年前的古代女子就可以把一个虚伪男子的爱情看得那么清楚,需要怎样睿智的眼光。不畏舆论的压力,把事情看得这么清楚明白的女子,真是空谷里的一朵奇葩!

与其沉迷于爱情不知归途或成为物质努力的女性相比,《氓》中的女主角是勇敢又个性的。儒教,有的女性心甘情愿做一条寄生虫,在物欲的腐蚀下丢失个性与尊严,成为捕猎者的食粮,实则可悲!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叙述了自己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悔恨和决绝,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安命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反地,女主人公的丈夫却以一副忘恩负义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古代的男子总认为女性地位低下,便不把人当人,玩弄感情不说,喜新厌旧,不负责任。这无不提醒着我们要擦亮自己的双眼看清人。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第五篇:诗经期末论文

《读书报告》之情说《诗经》

选课顺序号:63 年级专业:大一药学

学号:20145921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诚如其所言,与世共存的我们都无法逃出一个情字。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着情谊——地震中的温情,家庭里的亲情,出门在外的友情......各种情感交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和性格各异的我们。从现如今追溯到千年以前,古人们吟诗作对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或感性,或愤恨,或哀婉,或慷慨。《诗经》正是那情的交汇,意的传承。《诗经》,中国诗歌的源头。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它太久远了,久远到如果没有注释,我们将无法理解。其实,它只是民歌,是我们普通人的歌,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正因其“思无邪”而情至深,而情至真。《毛诗序》也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①这至真至美的感情也将是我们赞美的永恒的主题。

一、《诗经》中的友情

1、《诗经》中对友情的渴求

友情,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让你在绝望时找到依靠,它让你在失落的时候找到放声大哭的理由,它让你不由自主地勾起嘴角心中充满希冀。古人把朋友关系作为 “ 五伦 ” 之一, 留下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友谊佳话《诗经》中“嘤其鸣矣 , 求其友声”的诗句反映了人们对友情的渴望。②诚然,《伐木》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助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友情而作。毛诗序有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③诗的第一章描写了一个孤独的伐木者和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在静谧的山谷中,苦苦地追寻,追寻一个与自己志向相同,可以共同吟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可以像钟子期和俞伯牙一般,子期殁,伯牙不复鼓琴。知己,知己,有多少人一生颠沛流离,只为了寻找一个人,一个像自己的人,为了他的一句“我懂你”。第二章,诗人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最遗憾的不是寻不到知己,而是明明寻得却知己丝毫不愿搭理自己。穷其一生,寻得一人,却得不到他的认同,何其痛苦,势必成为一生的遗憾。诗的第三章,作者高声呼吁,呼吁友情的可贵,还呼吁团结的重要性。作者希望看到的是志趣相投,亲密无隙,一片和乐的景象。人与人间的和乐即政治的和平。《伐木》的三章由理想描写到现实,最后又回归到理想,①【宋】朱熹集传 【清】方玉润评 朱杰人 导读:《诗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6月,第12页。

②朱友旺:《绵绵长长话友情》,《公关世界》,1999年第10期,第40页。③【明】徐光启 撰 朱维铮 李天刚主编:《毛诗六帖讲义(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11月,第294页。

最后,境界升华--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由此可见,友情难得可贵,而存在于《诗经》中的友情更是真实且现实。

2、《诗经》中的交友原则

现实中交友需要谨慎,结识后需要维护之间的友情。在《诗经》亦然。《小雅·裳裳者华》中有“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分别写出了“我”见到君子时,我的心情舒畅、君子的才华世无双。“择其善者而从之”,孔老夫子留下的千古交友宣言自是真理,在《诗经》得到了印证:诗的结句“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则赞美了君子表里如

一、德容兼美的风貌。

珍视友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维护友情则需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不计得失。正如《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卫风·木瓜》)虽是爱情中男女之间的给赠,用于友情却毫不过分,只有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不像小人那样斤斤计较得失,方能获得永恒的友情。

《诗经》中的交友原则在当下仍然适用,现实社会需要信任,需要友谊的存在,这友谊应纯洁如雪。这亲密无间而举世和乐的友谊存在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诗经·秦风·无衣》)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愿意和你披同样的战袍。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愿意和你穿同样的汗衣。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虽然毛诗序说此为刺用兵之作,可在作战中的战士们,不计较衣资的短缺,互相宽慰,互相鼓励,协同作战。“与子偕作!”“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战士们一心为国,在战场上的兄弟情谊铸就了他们一心求胜的信念,不畏生死,不为寂寞。可以说,是友谊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的岁月。从一定角度上来讲,是友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种友谊。

二、《诗经》中的亲情——父母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将母亲的爱描绘地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母爱让人暖心。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类接触的最自然的感情即是亲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①其中感天地,泣鬼神的即是亲情。《诗经》中对亲情的描写表现在父母之情与同胞之情。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周南·葛覃》)这是一名将要归家的女子,言语中毫不掩饰自己对归家的喜悦--快去告诉我的女师,我就要探亲回娘家,衣物要勤洗干净,一件一件地安排好,干干净净见爹娘。归家为何喜?自然是为了家中父母,家中亲人,家中有爱,家中有温暖,这爱的港湾,这心的栖息地怎么不让归来的人喜悦。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周南·葛覃》)少女归途中,自然界中的生物也为其庆贺,一切都显得富有生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与《葛覃》不同,《魏风·陟岵》中却表现出另外一种风格,在这首诗中,主人公无法见到自己的亲人,只好把这种思念埋在心里,“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魏风·陟岵》)作者实际上并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而是用幻想来排遣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序》曰:《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

①【宋】朱熹集传 【清】方玉润评 朱杰人 导读:《诗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6月,第12页。

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①人在最无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家中的亲人,家中的温暖。求学在外的我们,如今想起家,也会有无法用语言表现出来的思念,这思念在回家的那一刻到达极致,那一刻的泪水折射出来的是对家的爱,对父母的挂念。相聚可喜可贺,可游子离家之时,父母亲内心的万般挣扎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在分离的那一刻,父母嘴上说着,不会牵挂,不会牵挂,可是转过身,却让泪水模糊了双眼。纵然千万个不舍得不愿意也不能阻止自己的孩子去追梦,去历练。

父母为了子女操劳一生,可子女却无法用一生来报答。如今有人在体会到“临行密密缝”的关爱后,却又经历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诗经》中《蓼莪》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小雅·蓼莪》)表现了父母为了养育自己而辛苦了一辈子,疲劳了一辈子。主人公在父母的关爱下,无忧无虑地成长。然而“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小雅·蓼莪》)欲报父母德,如天不可测,别人生活好,我独难尽孝。主人公不可以自己的父母尽孝是他一生的痛苦,一生的遗憾。所以,趁父母还健在,为他们做一点小事,不要恐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你的一声招呼,一次问候,一个小礼物,足以温暖他们的心。

三、《诗经》中的爱情

爱情,看到这个词语,我不禁想问,爱情是什么?谁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唯有用一生来阐释,来领悟。我所理解的爱情,不是一时的冲动,不是一时的感兴趣,不是轻易就说出口的承诺。有人说,爱情就是永远的陪伴。永远又有多远?永远,只是生命中的一瞬间。.爱,是一个梦,一个让人不愿意醒来的美好的梦。有时候,《诗经》中的只言片语真的给人以梦幻的感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这是古人的择偶观,窈窕淑女与君子,才子佳人。后文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男子对佳人的思、恋,欲求而不得的痛苦与心烦,一个辗转反侧足以表达。优秀的异性拥有独特的吸引力,这在《淇奥》一文中亦有体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卫风·淇奥》)有如此俊美的君子,教人如何不想念。这诗中描写的人儿们,如同“远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那般,可望而不可求。“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周南·汉广》)不可求,不可求。是啊,心上人就像是天上的星辰,你只可以看到它的光芒,却无法用双手触及,也不敢去接近,因为你不知道,结局会怎样。种种的不确定因素会让人胆怯,让人惶恐。

未尝爱情滋味的人苦苦地找寻着自己的良人,恋爱中的人们自然是享受着此时的甜蜜与幸福。这在幽会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召南·野有死麇》和《邶风·静女》就

是两首描写幽会的爱情诗的佳作。这两首优美的情诗,基调都是欢快而浪漫的。② ①【宋】朱熹集传 【清】方玉润评 朱杰人 导读:《诗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6月,第176页。

②关利革:《网络财富・文化研究》,《论《诗经》中的爱情诗》,2010年9月,第158页。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召南·野有死麇》)表现出男女约会时女子愉悦而羞涩的情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这个小伙子从开始的抓耳挠腮找女友,到对女友及女友赠予之物的大加赞美,让我们看到一对处于热恋中的幸福恋人。①

热恋是美好的,自然希望这爱情可以维持,到长长久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这是女子的期望,与心爱的人成婚,一起携手到白头,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有异曲同工之妙。却说《诗经》亦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这是一个将要出嫁的女,她如同盛开的鲜艳的桃花般美丽。此时的女子是喜悦的,经历着成为心上人的结发之妻的幸福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爱情的梦终有实现的时候,你要相信,会有一个人,穿越茫茫人海,来到你的面前,牵起你的手,伴你一生,只是,在那之前,你要等,耐心的等。

总结语:无论友情、亲情还是爱情,一旦属于我们,我们就要珍惜,切莫等到失去后才后悔。然而,不属于自己的不可强求。对于友情,我们要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选择的人,因此,交友时不可莽撞,要谨慎,当找到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时,不可得过且过,友情的维持是两个人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对于亲情,多花点时间与家人交流,多费点心思为家人挑选礼物,多出点力为家人分忧。对于爱情,充满希冀不是件坏事,但不可心急,缘分是一件说不准的时候,唯一做的到的,就是等。在爱情中需要双方都能够负责,维护这份美好的感情,白头偕老,绝不是一句说说而已。

①关利革:・文化研究》,2010年9月,第158页。《网络财富《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下载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导读论文定稿

    《诗经》导读论文 对战争诗的赏析以及对后世作文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真实反映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极其广泛。其中有相当......

    诗经·国风 论文

    试论《诗经·国风》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学误读现象 摘要: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界对于“误读”的解释有多种,但多数学者赞同乐黛云/勒·比松在主编《独角兽与......

    诗经论文(五篇)

    小论《诗经》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其内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它凭借女性丰富......

    诗经鉴赏论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精选5篇)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

    诗经论文:《诗经》酒文化研究

    诗经论文:《诗经》酒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这些诗歌包含了春秋中叶之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社会风......

    论文——诗经(共五则范文)

    论《诗经》中对婚姻爱情的描写 ——一幅关于远古中国人婚恋的风情画卷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据说是由儒家......

    诗经鉴赏基本汇总

    《硕鼠》赏析: 这是一首农民反抗统治者残酷剥削的诗。农民负担重,无法忍受,因而发出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愤怒和控拆,并以大家所憎恶的“大老鼠”比喻他们,十分形象而贴切地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