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诚信问题大学课论文

时间:2019-05-13 07: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中的诚信问题大学课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中的诚信问题大学课论文》。

第一篇:《论语》中的诚信问题大学课论文

《论语》中的诚信问题

摘要:诚信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分别从立身、人际交往,为政等方面讨论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关键词:论语 诚信 当代意义 大学生

一、《论语》中诚信道德的主要内容

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信”一字被提到达38次之多,除了少数“信”属虚词之外,其余多属实词,做“诚信,信用”或“相信,信任”讲。这两层意思其实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讲,要诚实无欺,信守诺言;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两层相辅相成,只有自己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为了使他人信任自己,自己必须要诚实守信。

首先,诚信是立身的关键。诚信意味着言语是否符合实际,行为是否符合言语,是安生立命的关键,无信则无以立,无以行。其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关于君子之交的准则,也就是和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恪守信用。最后,诚信是为政之道,立国之本。“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学而》),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要对政事严肃认真,并且守信用。对老百姓诚实,才能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真心爱戴和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护和信任,才能政令通畅。所以在子贡问政的时候,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进一步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在“食”和“信”二者之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在孔子的心目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没有百姓对执政者的信任,国家就不可能存在了,即使有再多的粮食和军队也无济于事。

二、诚信道德的当代意义

《论语》的诚信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后期,朝廷腐化,伦理颠倒,民不聊生的背景下。现实的混乱让孔子油然而生危机感,促使着他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

1、诚信是立世为人的道德品格

诚信是做人应有的基本品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起点。有了诚信的品质,我们就能获得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形式才能通达。失去了诚信,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尤其在“诚信档案”机制日益健全的今天,“一失足”就意味着“身败名裂”,这也意味着社会对于个人诚信的日益重视。

2、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

人都是社会的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总,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相互交往,相互依赖,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对于这种社会关系,所有人都必须承认和肯定,并加以自觉地维护。

3、诚信是执政为民的基本法则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后因失信而家破人亡的史实,是国无信不立的最好佐证。自古以来,治国都必须取信于民。执政者之所以能握有政权,全在于民众的支持,欺骗民众,失掉群众基础,最后必定会被民众推翻。那执政者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执政者自身要讲信用,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在制定政策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决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自然规律地蛮干,搞一些劳民伤财、严重损害政府形象所谓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执行时,要注意延续性,不能朝令夕改,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伤害政策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三、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正如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的确不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都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一个成才的大学生更是所有这些的未来,在所有成才的必要条件当中,对道德诚信的要求又是极为重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毫无疑问的把德放在了首要地位。简单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当前,从总体水平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良好的,但少数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偷窃、、打架等活动还是有发生。尤其现实的大众传媒存在着道德宣传与传授失导的现象,这对乐于接受信息的大学生群体的人生修养、责任意识的养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大众传媒对主流的价值观、责任观推介不明朗,对非责任现象缺乏力度,甚至于在传播内容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健康的因素等,这不仅容易造成那些缺乏辨别力的学生在责任意识规范的认同与责任行为的选择等方面的迷茫,而且由于一些失导的宣传片面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心态,他们往往还能抵消学生的多年来所接受的正面的道德教育的影响,另外在现实中不仅存在家庭责任观教育缺乏观教育缺乏、社会责任观教育不足、学校责任观教育乏力等现象,而且还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对主流责任观理解不统一的问题,这就使得责任观教育在各个环节上脱节。

“人因诚信而立。”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个人认为每个青年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至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是一个长远而有意义的品格持续过程,看似简单却对个人和他人乃至社会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进,一个有诚信的社会是文明的,一个文明的社会必然飞速发展,对于小到个人,大到种族和国家发展是智慧而民主的,值得每一个人严肃去审视;去鞭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诚信,呼吁一种不容丧失的社会责任,理论性的道理也不在少数,而社会依然始终还是在法律的约束框架下逻辑性程序中予以制约而保持稳定和平衡,自觉自愿的人始终是在少数,这实在是一种人的不理智和不文明而制使社会走向落后的体现。诚信意识需要得到广泛的普及,这不是一种思维,而是一种自觉的理念,现在我们对诚信的认识远远不够,甚至是扭曲的,呼吁力度也远远不够,甚至成了一种遭人唾骂的牢骚,这令“诚信”二字在社会中显得很苍白。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诚信的礼仪之邦,我们有过在人类史上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也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民族,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却失去了很多精神文明的财富,导致了文明社会下的不稳定性,我们匮乏的不止是能源、物质和智慧,还有我们的精神良知和道德。好在诚信是可再生资源,我们需要一种不宣的共识,捍卫诚信,是在捍卫一种不容丧失的社会责任,捍卫一个文明社会的尊严!

第二篇:《论语》中关于诚信和信任的语录

《论语》中关于“信”的语录

学而篇第一

1巧言令色,鲜仁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乎。传不习乎。(交友)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2,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国治民)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3,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言行谨慎)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4。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交友)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5,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有子曰:信6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言行一致)

为政篇第二

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治学态度)3子曰:人而无信7,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里仁第四

1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行谨慎)2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谨慎)

公冶长第五

1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表里一致)

2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8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9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10之,少者怀之。

雍也篇第六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述而篇第七

1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9。(教育内容)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5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泰伯篇第八

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10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3子曰:笃信11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4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而不信12, 吾不知之矣。子罕篇第九

1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2子曰:主忠信13,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颜渊篇十二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14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15不立。

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3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4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16,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5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路篇第十三

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17,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治国治民)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18,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宪问篇第十四 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19,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能随便华裔和盲目信任)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君臣相处)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卫灵公十五

1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20,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21以成之,君子哉。季氏篇十六

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诚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友)

阳货篇十七

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22、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23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治理国家)

2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24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加强学习)

子张篇十九

1子张曰:执德不弘,信25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子夏曰:君子信26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治国治民)

尧日二十

1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27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治国治民)

《中庸》中关于“诚”的语录

1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

《大学》中关于“诚”的论述 1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论语》中关于“诚”的语句

1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论语》中关于“忠”的论述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3.19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5,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篇第一》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8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4主忠信, 徙义, 崇德也。颜渊篇:

5主忠信, 毋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子罕!篇: 6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篇)

7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20,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8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乎。传不习乎。1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9。(教育内容)

1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学而篇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参读森,舆,骖也,参亦可读骖。孔子尝曰:「参也鲁」。然勤能补拙,人一能之己百之。夫子之道,终由曾子一以贯之。

此章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全力也。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传习,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习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传不习乎之习字,与前章学而时习相映。忠信是学习之要点。

【雪公讲义】

【考证】礼大学篇: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本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按】道德仁义礼乐,以及修齐治平诸端,均须以忠信为主施行之。具此笃纯始得其成。学亦如之。仍与崇仁求学互映。至「日」字、「三」字,各注纷然,要在省身,余不拘泥求异。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此说国家大事。道,包咸注作治字讲。乘,音胜,兵车也。古时能出千辆兵车,谓之大国。治大国有五种要道。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所求之学有其先后。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于艺也。

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出则弟。弟亦作悌。读替音,又读第音。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弟道。皇疏:「善兄为悌。」邢疏:「弟,顺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是谓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于己者是为出则弟。

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竹氏会笺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以证信属言,谨属行。

泛爱众。博爱众人也。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以养其平等容众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择仁者而亲近之。泛爱众,无选择。此从仁者学习,故须选择。

行有余力二句。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行此五事,非无余力学文,是言学文先求其本,无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文,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邢昺疏:「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

【雪公讲义】

【考证】程子曰: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张南轩曰:非谓行此数事有余力而后学文也;言当以是数者为本,以其余力学文也。

【按】张语较程语义达,可遵也。陆陇其松阳讲义,载于论语集释,可参考之,则知今之教育与今之学风矣。

(陆陇其松阳讲义: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固愈习愈坏,即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坏。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养之道失也。后世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无论矣;即有能教者,又都从利禄起见,束发受书,即便以利禄诱之,不期其为大圣大贤,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禄;这个念头横于胸中,念头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实,只求掩饰于外,可以悦人而已。教学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坏哉。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为俗人也。)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章说伦常之义。伦者五伦,常者不变也。此为人伦之学,时代有变迁,此学不能变。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贤贤,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易色,易作轻字讲,色是美色。此明夫妇之伦。夫妇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当然。君者国之领袖,国为大团体,既曰事君,则必先公后私,故曰能致其身。公教人员,食于民,当以民事为先。交友必须信实,办事、言语,皆无欺,可谓有信。五伦为学之本,行在五伦,即是学矣。

刘氏正义:今案夫妇为人伦之始,故此文叙于事父事君之前。汉书李寻传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

【雪公讲义】

【考证】集解:孔曰。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

皇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

阳湖刘申受言:是关雎之义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

论语述何曰:(节)六经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故首举之。

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或将至于废学。

(附)翁方纲论语附记,亦载吴氏此条。疑系陆陇其门人吴元音者,曾协编四书大全,或以为同时之人,姑隐其名。

刘正叟曰:其人既能此等之事,而自言未学,吾必谓之已学,盖此等非学不能也。

【按】此章之首,愚采阳湖刘氏及论语述何等说。盖于首次等章,皆一脉络,而于有子一章,尤足证其义旨。

虽曰未学二句,只采刘正叟氏之说,不致后学谤经。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此章讲法有二。其一:

「君子不重则不威。」重者,庄重。威,是威仪。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

「学则不固。」孔安国注:「固,蔽也。」焦循论语补疏引曲礼郑康成注:「固,谓不达于礼也。」焦氏以为:「不达于礼,是为蔽塞不通。」蔽塞,不达于礼,所以不庄重。求学则不蔽塞,故云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此说学。郑注:「主,亲也。」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学须有师,又须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如字古注有异解,一作似字讲。兹从之。不如己,指在修养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讲求忠信,彼则讲求诈术,彼我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结交为友。无友之无,旧文作毋,义为勿。无友不如己者,即是勿交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人有过,而不自知,师友知而告之,则勿惮改。郑注:「惮,难也。」有过,勿难于改也。

又一讲法: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学则不坚固。欲其坚固,须以忠信为主。皇疏:「忠信为心,百行之主也。」故以忠信为主,所学则坚固,其人则能庄重而有威仪。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讲法如前。

扬子法言修身篇,谓人须取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此处好字即是嗜好。嗜好高雅者,如琴棋书画等,则有可观。学者言行貌好皆须学其庄重。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是一个人说话有信用。义,是合宜。复,古注作反复讲。信与义不同,但必须近于义。信由言语表达,信须近于义,则言语可以反复。即反复思维所说的话是否合宜。合宜则守信,不合宜则不必守信。

刘氏正义说:「孟子离娄篇云,大人者,言不必信,唯义所在。是信须视义而行之,故此言近于义也。郑注云,复,覆也,言语之信可反覆。案,复覆古今语。说文,复,往来也。往来即反覆之义。人初言之,其信能近于义,故其后可反覆言之也。」

皇疏:「信,不欺也。义,合宜也。复,犹验也。夫信不必合宜,合宜不必信。若为信近于合宜,此信之言乃可复验也。若为信不合宜,此虽是不欺,而其言不足复验也。」

不合宜之信,皇邢二疏皆举尾生事例。尾生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未来,大水忽至,而尾生为了守信,竟抱桥柱,不肯离去,被水淹死。史记苏秦传,庄子盗跖篇等,均载此事。像尾生这样守信,即是不近于义。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是恭敬人,自己要卑逊,但要近于礼,也就是要合乎礼节,这才能远离耻辱。如果恭而不合礼,便是耻辱。皇邢二疏皆引用周易巽卦爻辞「巽在牀下」为例,说明不合礼。巽是卑顺之意,巽在牀下,是卑顺过甚。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孔安国注,以及皇邢二疏,皆作亲字讲。宗,作敬字讲。意谓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亦即所亲的是仁义之人,是为不失其亲。能够所亲不失其亲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朱子集注:「因,犹依也。」意谓依靠亦须依得其人。此亦可学。

又,因作姻字讲,宗是宗族之义。婚姻必须慎重选择,方能不失其亲。姻亲亦可在九族之内,故云亦可宗也。

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以及刘氏正义,皆引桂馥群经义证,考据古籍及说文,因不失其亲的因字,是婚姻的姻字。可宗的宗字,程氏树德作宗族之宗讲。汉儒解释九族,除直系九族外,又有父系母系妻系共为九族之说。因此,程氏解释:「缔姻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等于同宗。」

为政篇第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如何为君子。孔子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意是说,君子先其言而行,行之而后,其言从之。「从之」的意思,就是言从其行。如此,言行相符,即是君子。

朱子集注:「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

刘氏正义引大戴礼曾子制言篇:「君子先行后言。」又立事篇:「君子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程氏集释引沈括梦溪笔谈,以及郝敬论语详解,主张以「先行」读作一句,以「其言而后从之」读作一句。但依朱子集注所引周氏解释,即照旧读「先行其言」自无不可。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诲女,就是教汝。是知也,即:是智也。其余知字皆作知道讲。孔子呼子路之名曰:我教汝者,汝能知道乎。汝知则说为知,汝不知则说为不知,此是有智者也。

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人必须有信用。人而无信,可乎,不知其可也。刘氏正义引郑注:「不知其可者,言不可行也。」以下说比喻。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无輗,无軏,必不能行。人而无信,亦必不能行。

包注:「大车,牛车。小车,驷马车。」据郑注及说文,大小车皆有辕,以为牛马引车之用。辕端接一横木,此横木在大车名为鬲,在小车名为衡。辕端与横木相接处,各凿圆孔相对,以金属物贯穿之,使辕端与横木能活动自如。此金属贯穿物,大车称为輗,小车称为軏,是大小车行动之关键。说文段注引戴东原说:「大车鬲以驾牛,小车衡以驾马。其关键则名輗軏。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孔子以輗軏喻信。」

无信之人,妄言妄行。不知其可,即是一事无成,更谈不上学道。孔子喻以无輗无軏之后,便问何以行之。此何字又比可字活动,尤耐寻味。

里仁第四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人不轻易出言,惟恐言出而行不及,是为耻辱。

“古者言之不出。”皇本作“古之者言之不妄出也。”

包咸注:“古人之言不妄出口者,为身行之将不及也。”

皇疏:“躬,身也。逮,及也。古人不轻出言者,耻身行之不能及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安国注:“俱不得中也。奢则骄溢招祸,俭约则无忧患也。”

能俭约,其失自少。礼记表记:“子曰,俭近仁。虽有过,其不甚矣。”不俭,则生活奢侈,言语繁琐,办事令人麻烦,此皆不近仁,其失多矣。程氏集释引汪烜四书诠义:“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可参考。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集解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钝,而行欲敏也。”言语迟钝者,不抢先说,不利口,言语似乎甚难。此是君子言语谨慎之故。注意欲字,言语慎重,办事必须敏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皆难能而欲能之也。

公冶长第五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足乃手足之足,巧言出于口,令色现于容,足恭表于足。足恭之义,欲前不进也,如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云:“足将进而趄。”此三者皆虚情,欺普通人可,欺有见识者则不可。左丘明,鲁太史,知春秋义理,见此人通身是假,故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孔安国注:“匿怨而友,心内相怨,而外诈亲也。”与人结怨,小则解之,大则以直报之可也,若匿怨而友其人,则其用心险诈,是以左丘明耻之。此二种人,孔子亦耻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虽是十室之邑的小地方,亦必有像孔子那样忠信的人,但不像孔子那样好学。忠信虽同,唯好学始能成为圣人。

邢疏:“此章,夫子言己勤学也。十室之邑,邑之小者也。其邑虽小,亦不诬之,必有忠信如我者焉。但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

尹会一读书笔记:“此章大旨,自是勉人好学,以全其生质。须知忠信方可言生质之美,忠信之质方可以言学。忠信美质乃十室中所必有者,惟不知好学以保守扩充其忠信,是以乡人多而圣人少也。夫子以身示教,并非谦辞,一部论语俱勉人主忠信而好学。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名予字我,论语记者例当称其字,此直书其名,先儒考证当依古本作宰我。

昼寝,古注多为昼眠,或作画寝,即绘画寝室,有奢侈之义。粪杇皆有动静二词义。

此章后节加子曰,集注胡氏疑子曰为衍文,不然则非一日之言,刘氏正义谓为前后章相发明。

昼眠,或昼入寝室休息,古时皆不许。宰我昼寝,孔子责其怠惰,故曰:予如朽木不可雕也,如年久剥蚀之墙壁不可杇也,对于宰予,当如何责之耶。

孔子曰:原来我对于人,听其人之言,即信其人之行,今我对于人,听其人之言,不能尽信,而须观察其人之行。“于予与改是。”孔安国注:“改是者,始听言信行,今更察言观行,发于宰我昼寝也。”此意是说,由于予之昼寝,使我改为察言观行。又有一说。宰予之昼寝也,当改之。

皇疏引一家云,宰我“与孔子为教,故托迹受责也。”又引范宁云:“夫宰我者,升堂四科之流也,岂不免乎昼寝之咎,以贻朽粪之讥乎。时无师徒共明劝诱之教,故托夫弊迹以为发起也。”又:“珊琳公(即释慧琳)曰:宰予见时后学之徒将有懈废之心生,故假昼寝,以发夫子切磋之教。”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衣轻裘,阮元校勘记:“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涉雍也篇衣轻裘,而误衍轻字。”

季路,就是子路。在兄弟中,年龄最小的称季。

侍,陪在长者之侧曰侍。

盍,皇疏:“盍,何不也。”

颜渊,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说你们的志愿。”

子路说:“我愿以我的车、马、衣服、皮衣,与朋友共用,敝之而无憾,用坏了,没有遗憾。”

颜渊说:“我愿不称赞自己的善事,不以劳苦施加于人。”皇疏:“有善而自称,曰伐善也。”孔注:“不以事置施于人也。”

子路说:“愿闻夫子的志愿。”

孔子说:“老者安之。”抚恤老年人,使老年人得其所安。“朋友信之。”以信待朋友。无论通财、劝善、规过等,一切以信实无欺待之。“少者怀之。”以慈惠待少年人,引发其感怀之心。孔安国注:“怀,归也。”皇疏:“少者怀己,己必有慈惠故也。”刘氏正义:“尔雅释诂,怀止也。释言,怀来也。并与归训近。言少者得所养教,归依之若父师也。”

子路轻财重义,人人可学。颜子有善而不自称,卿大夫当如此,不施劳于人民,国君当如此。孔子老安、友信、少怀,视三者如一家人,境界更高。

雍也篇第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本质,文是文彩。野,包注:“如野人。”说文:“野,郊外也。”野人,即是居在郊外之人。史,古注有二义,一是史书,一是史官。

“质胜文则野。”胜,包注作多字讲。质多于文,则如野人。也就是像乡下人的意思。乡下人习作农工,言行欠于礼文修饰,显得朴素无华。故云,质多于文,则如郊野之人。

“文胜质则史。”文多于质,则如史书。史书所载的史事,由于写史的人,除了像左丘明那一类的史家之外,难免有所好恶,不得其正,是故所写的历史,不免文过其实。所以,文多于质,则如史书,有失其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包注:“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彬彬,融和之相。文与质均衡交融。言行文雅而又真实,合乎中道,是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古注有以上句生字为始生之生,下句生字为生存之生。实不必如此区分,皆是生存之义。

直者正直,人之生存于人世,必须正直,直是生存之道。罔者曲也,曲人亦能生存,如祝鮀之佞。然如苏秦之辈皆不得善终。亦有能全始全终者,幸而免也。幸而免者,皇疏:“是获幸而免死耳。”即是免遭报应之谓。然所免者,只是眼前之报。若依尚书洪范五福六极善恶之报而言,其所应受之恶报终不可免。孔子在此含蓄言之而已。

述而篇第七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集解:“包曰。二三子,谓诸弟子。圣人智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也。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也。”

论语集释:“任氏四书约旨,尔是虚字。若作实字指二三子,反侵无不与二三子意。”此解可从,尔字是语助词。

他注或以圣人独提出一行字,盖以躬行望二三子也。此解以行示教,固无不可,然圣人言教亦不可无。故行字中当含有言意。圣人之智愈广博,而愈无处不在,道愈深微,而愈无时不显,故不但无所隐秘,且所为者无不是指点二三子,故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吾无隐乎尔”者,孔子言语行为心意皆无隐藏。圣人之学明显而无秘密。诚心求之可也。然而,求之不诚者,其不诚之心亦无隐藏。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思之,思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皇疏:“李充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

王伯厚困学纪闻,四教以文为先,自博而约,四科以文为后,自本而末。

陈天祥四书辨疑:“行为所行诸善总称,忠与信特行中之两事,存忠信便是修行,修行则存忠信在其中矣。王滹南曰:夫文之与行固为二物,至于忠信特行中之两端耳,又何别为二教乎。”

此章或有错简,存疑可耳。先儒或以四教与先进篇四科对照,文谓文学,行谓德行,忠指政事,信是言语。勉从此解亦可。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今本一章三段,第二段子曰二字集注疑为衍文,竹氏会笺以为,记者两揭子曰字,分明是各时语,后子曰非衍文。刘氏正义亦云,两加子曰者,言非一时也。程树德氏集释,举毛诗小雅宾之初筵正义,所引论语此章,以为自善人以下,古本别为一章。

圣人者,何平叔集解曰:“疾世无明君也。”皇疏、朱注,皆不用此说。程氏集释引善人为邦百年之类,主张仍当以地位言之。是也。至若君子,据家语辩政,孔子称子产于民为惠主,晏子于君为忠臣,孔子皆以兄事之,此皆可称为君子。又公冶长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是故孔子未尝不见君子。此言不得而见之者,乃言当世天子诸侯皆非圣人君子也。邢疏:“君子谓行善无怠之君也。”“善人即君子也。”亡而为有四句,“以无为有,将虚作盈,内实穷约,而外为奢泰,行既如此,难可名之为有常也。”

【雪公讲义】

今本三段为一章,古本有分为三章者,于兹不论。

何平叔指谓圣人君子善人,指当时天子诸侯而言。至皇侃不取此说,宋人因之。似不滞泥,义实不圆。程氏集释引“善人为邦百年”之类,仍举地位旧说。

窃亦以何氏之说为然。孔子尝以子产于民惠,晏子于君忠,皆以兄事之。与子贱及仲弓皆称君子。且曰:鲁多君子,是当时未尝不见君子善人。自宜从何说为长。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老彭,先儒注说不一,或以为一人,或以为二人,或二说并存,然多数 主张为一人。若依包咸、朱子所据大戴礼,则老彭为殷之贤大夫。若依杨慎丹铅总录所据三教论及庄子所引,老子为尹喜谈容成氏所说五千文,证明述而不作,则老彭当为老子。

述而不作者,叙述前人之学,而不自己创作。信而好古,信古人之有道者,好古人之朴实者也,例如先进于礼乐,野人也。野不失其真,故用之则从先进。窃比于我老彭者,自比于老彭。我老彭之我,示亲切之义。如朱注:“我,亲之之辞。”老子但述容成氏之言,故孔子比之。

泰伯篇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很好的行为,但若违背礼节,那就有弊病。恭敬若不合乎礼,则必劳苦,而又贻笑大方,例如对长辈行礼,长辈指示“一礼”,就必须一礼而止,如果不止,一定要行三次,那就违背长者之命,行礼反致失礼,可谓劳而无功。谨慎若不知礼,便成为葸,葸是畏惧不前的意思,例如拜访某人,想进门,又不敢进,对人说话,想说又不敢说。勇敢而无礼,凡事做得过分,便会扰乱上下左右的秩序。直率而无礼,便如绞绳一样,愈绞愈紧,终必绞断,不知礼数,只以直爽待人,往往责人急切,令人不堪忍受。

“直而无礼则绞。”马注:“绞,绞刺也。”刘氏正义:“绞者两绳相交之名,故引申为乖刺之义。郑注云,绞,急也。与马义不异。”

这是孔子说明礼的重要性。虽作好事,也要以礼来节制,始无流弊。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集解:“马曰,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捷。”邢疏:“郑玄注檀弓云,敬子,武伯之子,名捷。是也。”

曾子疾病,孟敬子去探问。曾子主动的赠言。先说明,鸟将死时,鸣声必哀,人将死时,言意必善。然后就劝告敬子,君子所要注重的事情有三项:一是动必注重容貌,从仪容举止,推及一切事,都有秩序,这就是能远离他人的暴慢不敬。二是正其颜色,对人要态度庄重,这就能令人以信实相待。三是说话要说得适当,要说得清楚,然后他人始不违背。至于一般礼仪,如祭礼中的礼器行礼等,则依有司而行。

依此三者而行,则身心言语皆合乎礼,立见其效。参读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动容貌,即毋不敬,心意合礼。正颜色,即俨若思,身合乎礼。出辞气,即安定辞,言语合礼。

依郑康成注解,“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三句是君子所贵之道,每句下文是效益。竹添光鸿氏则认为,每句下文是说工夫,非言效验。兹仍依郑氏解释。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好学是求道的基本条件,不好学,不能得道,此理必须深信。善道的善字是动词。守死善道,是坚守所善的道至死不变。

好学、善道,要有安定的环境,否则有妨碍。危邦是政治不上轨道有**危机的国家,不可以入。乱邦是已发生弑君弑父之乱的国家,不可以居,要赶快离开。入危邦,居乱邦,不但妨碍好学与善道,且有池鱼之殃。

天下有道则见者,见音现,遇有道之邦可以行道传道,则可出现而为仕。假使天下各国皆无道,那就不能出现,只好归隐。

国家有道,而我贫贱,可见我无功劳,可耻。国家无道,而我富贵,此富贵如何得来?可耻。

这章书是勉人以学道为主,同时提示学者,无论求道行道,都要知道时宜。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狂,孔安国以子路篇“狂者进取”解释,狂人应当正直。直是如对十目所视,心中没有隐私,这样的狂者,可取。狂而不直,其心回邪,则必危害人群。

侗,音通,是愚的意思。愿是谨慎。侗而愿,例如担任看门工作,能够小心看守,也好。不愿,便是愚而好自用,那就坏事了。

悾悾,看起来,很老实,应该说实话,然而此人居然不讲信用,诈欺,岂不可怪。

这三种人都是反乎常情者,难以教化。孔子说:“我不了解他们”,语气温和。但是这些人应该自省。如遇这三种人,只可远之,不可疾之已甚。疾甚,则必促其作乱。

子罕篇第九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病趋严重,子路以其在弟子中的年长地位,为孔子预备后事。他因为孔子尝作鲁国的大夫,所以准备以大夫之礼为孔子治丧,以表尊敬。大夫有家臣,治丧时,行臣礼。孔子此时已无家臣,子路便使孔门弟子为臣。

病闲,闲读间,是间的正字,集解:“孔安国曰,病少差曰闲也。”孔子疾病日渐减轻,获悉子路使门人为臣,便说:“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久矣哉”照映疾病已非一日,并开下文,辞卸大夫没有家臣已久,不可用臣,应该以士礼治丧。然而子路伪为有臣,这是实行诈欺,欺人欺不了,只有欺天,欺天即是欺自心。

最后两段,孔子的意思是说,大家以弟子的身分为我治丧,名正言顺,而且亲切,何必死于假臣之手。况且纵然没有家臣为我举行大葬,我也不会死于道路。大葬,集解:“孔安国曰,君臣礼葬。”

遵守礼制,是这一章经重要的意义,其他不必详考。曾子笃学圣人,所以临终易箦。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郑康成注,主当亲字讲。主忠信,就是亲近忠信的人,拜为老师。交友,必须志同道合,不然,就是不如己。如字当似字讲,不似己的人,不要和他结交为友。人非圣人,都有过失,有过不能自知,经师友指点出来,不要怕难而不改。

学而篇君子不重章后段,与这一章相同。皇侃引范宁说,同一件事,孔子过一段时候再训示弟子,弟子尊重师训,又记录下来。邢昺疏则以为,记论语者不只一人,所以有重出。

颜渊篇十二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粮食要充足,兵力要充足,要取信于民。

兵字原指武器而言,后来持用武器的人也叫作兵,此处所说的兵字含有国防的意思。

足食、足兵、民信,这三者不可或缺。子贡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三者必须减去其一,何者可以先去。孔子说,去兵。又问,必不得已,再减去其一,何者可以先去。孔子认为,只有去食,不能去民信。去食或有饿死之虞,然而自古皆有死,不足为患,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足食,仍可与国家共患难。若去民信,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则国家不能安立,所以说民无信不立。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有质即可,何必要文。

质是实质,文是文华。譬如说,某人直爽。这是就质而言。又如说,某人有礼节。这是就文而言。

棘子成是卫国的大夫,他与孔子的学术思想不同。孔子把文与质配合起来,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棘子成也知孔子的学术,但思想各异,所以有以上的议论。

子贡一听棘子成的议论,便说:可惜,夫子把君子说成这个样子,此话既说出口,四匹马车也追不回来。

“夫子”即指棘子成,因为他是大夫,所以子贡称他为夫子。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这两句是子贡针对棘子成的“质而己矣,何以文为”而发。

“虎豹之,犹犬羊之”,是鞟字的省文。集解孔安国注:“皮去毛曰鞟,虎豹与犬羊别者,正以毛文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犬羊耶。”

子贡“文犹质也”四句话,大意是对棘子成说,文质不能偏废,若如你所主张,用质不用文,必致文犹质,质犹文,令人无法辨别君子与普通人,喻如虎豹犬羊之皮皆去其毛文,令人无法辨别虎豹之皮与犬羊之皮。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刘氏正义引吴氏嘉宾说,崇德辨惑是古时成语。

崇字当高字讲,崇德就是崇高其德行,辨惑是辨别疑惑。

子张问这两条,孔子分别答复。

先说崇德,一以忠信为主,忠是忠实,信是不欺骗人,一须讲求徙义,徙是迁徙,义当宜字讲,例如所办的事情不合理,便是不义,马上改过来,照合理的办,便是徙义。

再说辨惑,惑起于人心之迷,难以解释,孔子便以事例说明,例如喜爱一个人时,即欲其生,后来对他厌恶时,即欲其死。对于一个人,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种但凭爱恶而无一定的主意,便是惑。

以下再补充两句话:“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中的两句诗,集解郑康成注:“只,适也。言此行诚不可以致富,适足以为异耳。取此诗之异义以非之。”朱子集注引程子说,以这两句为错简。“是惑也”下加这两句,是有难讲处。不讲,存疑。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倦是懈怠,或疲倦。倦的古体字是券。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种讲法,都讲得通。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禄,都是由人民纳税而来,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无论治家治国,心都要公正而无倦。

居家居官,都要办事。办事就是行。无论办任何事,自始至终,都要把心放在当中,不能偏私。这就是忠。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皇本善道之作善导之,不可则止作否则止,毋自辱焉作无自辱焉。

据集解包注,忠告,是以是非观念劝告朋友。善道,是以善道引导朋友。如果朋友不听从,则停止劝导,否则或致朋友疏远,这就是辱。

朋友地位平等,只能说以善道引导朋友,不能说以善道教导朋友,教导便不免自辱。

子路篇第十三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稼是种五谷。圃是种菜蔬。

樊迟请学稼,又请学为圃,孔子不答复,只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而已。

待樊迟出去后,孔子为其余的弟子说明不用学稼的道理。

“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不是褒贬之辞,是指种五谷、治园圃种菜蔬而言,这些都是小人之事。所以小人是老农老圃的称谓。

在孔子时,政治不好,礼乐行不通,樊迟请学稼圃,意思是在讽劝孔子教民稼穑,这样对于民生也有益处。但孔子不以为然,而以办政治为重要,所以解释,在上位的人好礼,民众就不敢不敬,在上位的人好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好信,民众就不敢不用情。情是情实,用情,是以诚实相待。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如此,四方之民自然襁负其子而来归。何用自己耕稼。襁负是用布将小儿束负于背上。

“焉用稼”,是孔子勉励弟子们要研究修己安人的大学问,要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不要分心去种谷种菜,因为种谷种菜的事情自有农业专家如老农老圃去作。而且农业是否振兴,要看政治是否改善,如果政治不好,则农业以及工商等业都兴不起来。所以改善政治实为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由此可知,“焉用稼”一语并非忽视农人与农业。孟子滕文公篇辩论许子并耕之非,可以参考。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恭敬二字,依说文,都当肃字讲,此处应该稍有分别。竹氏会笺说,尚书无逸篇,疏引郑注,恭在貌,敬在心。刘氏正义引汉书五行志,内曰恭,外曰敬。论语此章从五行志解释比较好。

樊迟问仁,孔子答以居处恭三句。居是安居时,恭是心里保持恭肃。仁人必先诚于中,然后办事始能形于外,所以安居无事时要存恭肃之心。执事敬,办事笃实,毫不苟且。与人忠,待人忠诚,决不欺骗。这三者是为人之道,虽到文化落后的夷狄之地,也不可舍弃。

前篇颜渊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而为仁的条目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条目都难实行。此章恭敬忠,比较容易学,学到了,就是仁。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在孔门中,长于言语,他问的事情,往往问在此而意在彼。此问,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孔子答,“行己有耻”,一己的行为,要有羞耻心来约束,“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出使外国,能完成外交任务,不使君命受辱,如此,“可谓士矣”。

子贡请问次一等。孔子说,宗族的人称他是孝子,乡里的人称他能行弟道。

子贡请问再次一等。孔子答,“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必守信不移,做事,必坚持到底,“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是不能变通的小人,硁硁然,像石头那样坚实,然而亦可以为再次一等的士。小人不比大人,大人如孟子离娄篇所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小人必信必果,而不与义配合,则不免于流弊,所以更次一等。但在春秋时代,世袭的卿大夫,或弑君,或弑父,连这样的小人也比不上。

子贡原来问士,以及一再的敢问其次,最后始问今之从政的人何如,也就是问那时候的士大夫何如,这才是他所问的本意。

孔子说:“噫”,叹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小器之人何能入算。

筲,郑注竹器,容一斗二升。斗与筲容量都很小,以此比喻一个人的器识浅陋。孔子时代的诸大夫就是斗筲之人。

宪问篇第十四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成人,即是向孔子请问,怎样才是一个有成就的人。孔子答复,若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不贪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并且文之以礼乐,也可以算是有成就的人了。

集解:“马融曰:臧武仲,鲁大夫臧孙纥。公绰,鲁大夫孟公绰。”“周生烈曰:卞庄子,卞邑大夫。”

孟公绰不贪欲,已见前章。冉求的才艺,在雍也篇里,也获孔子的称许。

臧武仲因为得罪鲁国的三家,逃到齐国避祸,齐庄公拟赠田给武仲,武仲见齐庄公所为,预料他将失败,不愿受田,以免后患,因此在谈话中故意激怒庄公,使其作罢,所以孔子说:“臧武仲之知。”知即智。详细事实见皇疏引左氏襄公二十三年传。

卞庄子是鲁国著名的勇士,皇疏说他能够独力与虎格斗。韩诗外传卷十记载,卞庄子是个孝子,他的母亲在世时,他随军作战,三战三败,朋友看不起他,国君羞辱他。及其母死三年,鲁国兴师伐齐,他请求从战,三战三获敌人甲首,以雪昔日败北之耻,最后又冲杀七十人而告阵亡。刘向新序也记载其事。

如果一个人兼有以上四人之长,便具备智廉勇艺,再经礼乐陶冶,这在孔子看来,亦可以为成人矣。

刘氏正义引刘向说苑辨物篇,颜渊问孔子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辨,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此答子路只举四人所长。比答颜子为次一等,所以说“亦可”。

第二段“曰”字以及下文,皇疏、邢疏,都以为孔子说,朱子集注又引胡氏,以为子路之言。郑浩论语集注述要,以为“曰,今之成人者”,是子路的话,意思是敢问其次。自“何必然”至文末,是孔子的答复语。“何必然”上面省一“曰”字,古人文字常有这种用法,郑氏之说可以采取。

前段所举四人,都不是古人,但四人各占一长,合起来,则非当时一人所能兼有,所以,后段子路再问今之成人者,孔子答,何必然,不必如前述的标准。只要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也可以是成人了。

见利思义,是说遇见可取之利,要想一想此利是否合义,合则取,不合则不取。见危授命,遇见危难,义不可免,决不逃避,不惜交出生命,也要解危。久要的要字当约字讲,与人有约,永久信守,不论后来境遇如何,决不忘平日与人所约之言。

前段成人,智廉勇艺,又须文之以礼乐,此段但讲义与忠信,故又次一等。虽然又次,但能力行,也有了不起的成就。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事君的道理。孔子答复:“勿欺也,而犯之。”欺是欺骗,犯是犯颜,之指君主而言。

集解孔曰:“事君之道,义不可欺,当能犯颜谏争。”孔注的意思,为臣应当谏君,以阻止他的过失,假使他不高兴,甚至不惜犯颜而谏,但必须不欺君,才能犯颜谏争。“而犯之”的“而”字,孔注作“能”字讲。

这两句话,也可以这样解释:事君之道,不能欺君,然而君有不对的地方,可以犯颜谏之。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言而过其行,例如说了五分,而只做三分或四分,君子就以为可耻。

皇本作“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也。”并疏云:“言过其行,君子耻之。”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是逆料,预料。亿,是亿度,揣测。抑亦,转语词,有“反之”的意思。

集解孔安国注:“先觉人情者,是宁能为贤乎,或时反怨人。”刘氏正义说:“释文云,怨,本或作冤,卢氏文弨考证,古怨与冤通。”

孔注大意是说,不可以预料他人会来诈欺,不可以揣测他人不能守信。反过来说,以预料揣测而得事先发觉他人的诈欺或不信者,这岂能算是贤者。因为这样或恐有时反而冤枉人。

孔子只是不主张由逆亿而得的先觉,并非反对不由逆亿的先觉。怎样才是不由逆亿的先觉呢,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以至诚心待人,可以先觉。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前章,子路问成人,孔子称赞臧武仲有智慧。这里,是说臧武仲以他的封邑请求鲁君,为臧氏立后。皇疏:“为后,谓立后也。”,孔子依据此事说他要君。要是要挟。以孝经五刑章而论,要君之罪最为严重。

防,是臧武仲的食采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鲁襄公二十三年,武仲为孟氏所谮,构成罪过,出奔到邾,后又从邾回到防邑,派他的异母兄送礼给鲁君,求鲁君姑念他祖先的功勋,为臧氏立后,以守其先人之祀。鲁君便立他的异母兄臧为。武仲把防邑交给臧为之后,便奔到齐国。详情见孔注所引襄公二十三年左传。

武仲“以防求为后”,当时或有人说他不是要君,但他先回来占据防邑,始向鲁君请求,这就构成了要君之罪,因为如果鲁君不答应他的请求,他未必不以防邑来叛乱,所以孔子说:“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卫灵公十五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行。这是指凡事行不行的问题。

孔子解答,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蛮是南蛮,貊是北狄,通指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这是说,一个人只要说话忠实守信,行为厚道有礼,虽到蛮貊之国,也能感化人,无往而不可行。反过来说,假使“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别说到外国,“虽州里行乎哉。”州里,指自己的乡里,虽然在家乡,也令人反感,处处行不通。

以下是孔子教子张把忠信笃敬想像为具体的事物,时时可见,念念不忘:“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两个其字,都是指忠信笃敬而言。参,阮氏校勘记说:“案释文云,参,所金反。包注云,参然在目前。是古读如森,不读如骖。”衡,车前横木。

此意是说,站在那里时,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参然在眼前,乘车时,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倚靠在车衡上。这样不离忠信笃敬,然后到处可行。

“子张书诸绅。”绅,是衣带。子张把孔子的话书之于衣带上,随身记诵,依照实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郑康成注:“义以为质,谓操行。孙以出之,谓言语。”

君子以义为本质,凡事都合乎义。而在办事时,又能以礼行之。虽然合义合礼,但不骄傲,而能孙以出之。孙通逊,出言谦逊。不但如此,又以信实成其功。最后赞美一句:“君子哉。”

季氏篇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损的朋友有三种。

友直,就是交正直的朋友。友谅,交宽恕的朋友。各注把谅字当信字讲,但信与直意义相近,宜作恕字讲。友多闻,就是交博学多闻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益处。

友便辟,交恭谨周旋的朋友。友善柔,交善于面柔的朋友。友便佞,交巧于言词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损失。古注将便辟解释为公冶长篇的足恭,将善柔解释为令色,将便佞解释为巧言,可以参研。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愆作过失讲,随侍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

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谓之躁。郑康成注:“躁,不安静也。”例如君子未问,自己就先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郑注从古论语作躁,释文说,鲁论读躁为傲。

话当说而不说,谓之隐。孔安国注:“隐,不尽情实也。”如君子已问,就应当把话明白的说出来,如果不说,这就犯了隐匿之过。

没有观察君子的颜色就说话,谓之瞽。集解周先烈注:“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颜色表示意向,不看君子颜色而言,犹如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这三种过,不但不能对君子,即对任何人都不能犯,但犯于君子更为严重。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九思,有一定的程序,不能颠倒。兹先列表,讲明动作次第,然后九思的意义便容易明白。

君子待人接物,开头即有对象,这是第一步,名为“对境”。怎么知道有这对象,即由视听而知。眼看对方的形象,耳听对方的声音,皆是对境。视听确实,则第二步即是“表态”。态是态度,包括面部颜色与容貌而言。颜色有青黄赤白黑,如羞耻则面红,怒则面色发青。容貌属于肌肉动态,如笑则解颐,怒则张目等。表态就是表现自己的颜色容貌等态度,君子必须自省。然后第三步就是“出动”办事。动是动作,不外言事二者。言是言语,事是行为。事情办完之后,有无过失,必须预防,所以最后是“防非”。这是九思最后的三条,疑、忿、得。疑而不决,来自愚痴,忿恨来自嗔心,得来自贪心。这三条都是过失,必须防范。

君子是求学的人,九思的思字,说文作睿字讲,引尚书洪范:“思曰睿”。依六书总要,则作“念、虑、绎理”讲。即依心念,经过考虑,抽绎出合理者,就叫做思。依内典百法明门论所讲的“作意、触、受、想、思”五遍行心所,则知“思”在“想”后,思的意义就是“令心造作”。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经过思辨,始能正确实行。足见思字非常重要,所以求学的君子必须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君子面对外境时,要思虑自己的眼是否看得明白,耳是否听得清楚,视听皆不能错误。例如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人一听,即知孔子的心理,这就是耳聪。

色思温,貌思恭:君子与人相见,要思虑自己的颜色必须温和,容貌必须谦恭。中庸引毛诗大雅皇矣篇:“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就是讲温和之道。又如貌思恭,朋友见面,可以有笑容,如见长辈,必须肃敬,笑则失礼。依礼,长辈可以笑容接待晚辈,晚辈则不可以笑容对长辈。长辈见晚辈,应该低头看,是“俯而亲之”之义,晚辈见长辈,应该仰面看,是“仰而敬之”之义。

言思忠,事思敬:君子与人接洽事务,应当思虑自己所说的话必须忠实,又须思虑办事必须认真。敬与恭不同,恭从心,诚于中,形于外,敬字在此处讲,就是办事毫不苟且,应该办到十分,就须办到十分,差一分就不算敬。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三者是防非,事情办完以后,自己反省,往往有不少过失。防非就是防范过失。事有疑惑,自己不能解决,必须问人,不问便是永远愚痴。事有忿怒时,必须忍耐,不能对人发怒,否则对方怀恨在心,后来必有患难。无论财物名位,来归于我,都叫做得。见得当思是否合乎义理,合则接受,不合则不接受。思问、思难、思义,可以防治贪嗔痴。

阳货篇十七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答复,能行五事于天下,便可称为仁人。

“请问之。”请问是那五事。这是子张再问孔子。

“曰,恭、宽、信、敏、惠。”孔子再答复。先说出五事的名称,以下分别解释:“恭则不侮。”恭敬人,则不被人侮慢。不侮,孔安国注:“不见侮慢。”邢疏:“言己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见侮慢。”

“宽则得众。”宽厚待人,则人悦服,故能得众。

“信则人任焉。”言而有信,则能得人信任。

“敏则有功。”做事敏捷,则能成功。

“惠则足以使人。”给人恩惠,人必感恩图报,故足以使用人。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何晏注,六言六蔽,是说仁智信直勇刚六事。

蔽是覆障之义。刘氏正义又引荀子解蔽篇注:“蔽者,言不能通明,滞于一隅,如有物壅蔽之也。”蔽字作覆障讲,或作壅蔽讲,皆可,其义是使人不能通明事理。六蔽对六言而言,就是蔽六言者。好学则能明其事,明其理,解除六蔽。

“由也,”孔子与子路谈话时,呼子路之名说:“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就是汝。“你听过六言六蔽吗?”刘氏正义说,六言六蔽是古成语,孔子以此问子路。

古时人席地而坐,先以两膝著席,再以尻著足跟。见长者问,依礼起身而对。起身就是直起腰身,而为长跪。依孔安国注,子路原来坐在那里,一听孔子问他,便起身对曰:“未也。”未闻六言六蔽。

“居,吾语女。”孔安国注,居当坐字讲。孔子命子路:“坐下,我告诉你。”以下便是孔子告诉子路的话: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是喜好。孔安国注:“仁者爱物,不知所以裁之则愚也。”依邢昺疏说,好施与,叫做仁,若但好仁,而不好学,不知所以裁之,所施不当,则如愚人。裁之,是裁度适中的意思。愚是愚昧。只好行仁,不能裁度使其适中而行,其行是否恰当,不得而知,便是愚昧之举。这是好仁而不好学之蔽。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知就是智。荡是放荡。孔安国注:“荡,无所适守。”好智的人如不好学,只知展现自己的才能,不顾道德的规范,所以放荡而无操守。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皇疏作害字讲,以为不学而信,则信得不合宜,以致贼害其身。皇疏并引江熙说,古时有一信士,名尾生,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未至,而洪水至,尾生守信,抱桥柱不离,淹死于水。此即不学而信之蔽。刘氏正义引管同四书纪闻说:“大人之所以言不必信者,惟其为学而知义所在也。苟好信不好学,则惟知重然诺,而不明事理之是非。谨厚者则硁硁为小人。苟又挟以刚勇之气,必如周汉刺客游侠,轻身殉人,捍文网而犯公义,自圣贤观之,非贼而何哉。”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泰伯篇:“直而无礼则绞。”马融注:“绞,绞刺也。”皇疏据此义解释说:“绞犹刺也,好讥刺人之非,以成己之直也。”直是美德,但须好学以合中道,否则如子路篇所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刺人之非,以至刺到自己的父亲之罪,可以说是绞到了极处。这是只好直而不好学之蔽。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本篇里面另有一章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邢昺疏据以解释此章:“勇谓勇敢,当学以知义。若好勇而不好学,则是有勇而无义,则为贼乱。”义字,中庸说:“义者宜也。”因此,释名解释义字说:“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凡事不宜,便是乱。好勇而致于乱,是由于不能配合好学之故。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孔安国注:“狂妄,抵触人也。”公冶长篇,孔子曾说:“吾未见刚者。”邢昺疏:“刚者质直寡欲。”质直寡欲,固然很好,但如只好刚而不好学,偏于刚强,不得中和之道,便致言语行为抵触他人。

仁、智、信、直、勇、刚六者,各有表现的事实与所依据的道理,事实则非常繁杂,道理则非常精微,如果只好六言中的任何一言,而不好学其中的事与理,便不能中道而行,因而各有其蔽,所以好仁等,不能不好学。

子张篇十九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执德而不弘扬,信圣人之道而不笃厚,何能说此人有道德,又何能说此人无道德。

焉能为有二句,孔安国注:“言无所轻重也。”皇疏:“世无此人,则不足为轻,世有此人,亦不足为重,故云无所轻重也。”又引江熙曰:“有德不能弘大,信道不务厚至,虽有其怀,道德蔑然,不能为损益也。”竹添光鸿会笺说:“执德也,信道也,而不弘不笃,则未足为有执有信也,甚言不弘不笃之失耳。”江氏、竹氏解此二句,文义较顺。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以为,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为先。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得信赖,则民众会以为你虐待他们。君子若在臣的地位时,先要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谏君,如果未得信任,则君主会以为你在毁谤他。

厉己的己字是民众自指。谤己的己字是君主自指。

尧日二十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总说二帝三王所行之政皆是此法。这一节,诸儒以为孔子语,并引汉书律历志,公羊传昭公三十二年何休注等为证,应可信从。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包氏注:“权,秤也。量,斗斛。”秤本作称,是称物之器,以称称物而知轻重。斗与斛,皆是量物之器,以斗斛量物而知多少。尚书舜典所说的“同律度量衡”之义,其度就是度物的长短,如尺丈等。谨权量,就是谨慎齐一度量衡之制,使民间贸易公平。邢疏:“法度,谓车服旌旗之礼仪也,审察之,使贵贱有别,无僭逼也。官有废阙,复修治之,使无旷也。”审法度,就是审察礼仪制度,使其各有秩序,而不紊乱。邢疏修废官之意,是事必有官,官必有人,人必尽职。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则四方之政便能顺利的施行。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兴起已灭的诸侯之国,为已绝祀的贤卿大夫立后,举用隐居的才行超逸之民,如此,天下的民心自然来归。刘氏正义:“尔雅释诂,灭,绝也。公羊僖五年传,灭者,亡国之善辞也。许氏五经异义解此文云,国谓诸侯,世谓卿大夫。”

“所重民食丧祭。”帝王所重视的是民食丧祭四者。孔安国注:“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此注很好,人民是帝王为政的根本,重视民食,是为养民,重视丧礼与祭祀,是教民以德。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宽厚待人,则得众人归附。信实待人,则得人民信任。办事敏捷,则有事功。为政公平,则民心悦服。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孔传:“荡荡,言开辟。平平,言辩治。”孔颖达疏:“无偏私,无阿党,王家所行之道,荡荡然开辟矣。无阿党,无偏私,王者所立之道,平平然辩治矣。”

孔安国注:“凡此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以示后世。”

邢昺疏:“此章有二帝三王之事,录者采合以成章。检大禹谟、汤诰、与泰誓、武成,则此章其文略矣。”

《论语》中关于“诚‘的语句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刘氏正义引吴氏嘉宾说,崇德辨惑是古时成语。

崇字当高字讲,崇德就是崇高其德行,辨惑是辨别疑惑。子张问这两条,孔子分别答复。

先说崇德,一以忠信为主,忠是忠实,信是不欺骗人,一须讲求徙义,徙是迁徙,义当宜字讲,例如所办的事情不合理,便是不义,马上改过来,照合理的办,便是徙义。再说辨惑,惑起于人心之迷,难以解释,孔子便以事例说明,例如喜爱一个人时,即欲其生,后来对他厌恶时,即欲其死。对于一个人,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种但凭爱恶而无一定的主意,便是惑。

以下再补充两句话:“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中的两句诗,集解郑康成注:“只,适也。言此行诚不可以致富,适足以为异耳。取此诗之异义以非之。”朱子集注引程子说,以这两句为错简。“是惑也”下加这两句,是有难讲处。不讲,存疑。

第三篇:大学诚信论文

诚信我们的太阳

上帝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寻找光明,寻找诚信。

-------题记 什么是诚信?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新论断,既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认识,又是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诚信是治国理政之道

诚信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 ,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早就把诚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以至于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

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要扎实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当前大学生诚信意识下降 考试作弊:据调查,大学生认为作弊在大学校园中比较严重的占34%,一般的占16%,74%的同学承认有过作弊的想法[1],作弊是许多平时不努力学习却企图获得成果的学生的手段。考试成绩反映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水平,对学生而言是对自身学习的检验,对教师而言显示了教学的效果,考试舞弊行为显然会使所得的数据失去真实性。

恶意欠学费和逃废助学贷款债务:为了让贫困的学生能够完成大学学业,各个学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实施了许多有利的政策,例如学费减免、奖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并且规定学校不能使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一些能缴纳学费的学生,平时甚至过着富足的生活,也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把自己“列入”贫困生的行列,对学校的学费能欠就欠,能拖就拖。一些学生借了银行的助学贷款,毕业后却不积极履行还款义务,这种欠缺诚信的做法大大降低了银行向困难学生贷款的积极性,欠费现象日益严重。

好多不诚信的事在发生,诚信下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娇生惯养,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过度溺爱和保护,外表光鲜美丽却不能承受压力,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被称之为“草莓族”,过惯了优越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严重。在利益和道德的选择中,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就会放弃诚信而选择利益。当代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不足,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并没有认识到真正长久的幸福必须建立在艰苦努力的基础上,诚信才能获得优秀的个人品牌,才能通向成功,才能实现自我。

其次是学校的原因。高考的学生录取基本是只考虑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对道德修养的指标。我国的教育一直要求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之道,德为先”,而在实践上重视智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德育工作却缺乏实效性。

再次社会的原因不可忽视。由于市场经济中追求经济利益,而相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还未建立和完善,社会上充满虚假广告,假冒伪劣,贪污腐败,偷税漏税,商业欺诈等等。

种种不讲诚信的现象都在威胁着大学生。所以从现在开始讲诚信摆脱不遵守诚信的事,因为我们是90后的新青年。

在有的人眼中诚信犹如钻石般纯洁、美好,而在有的人眼中诚信则被视为垃圾,我真心地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第一类人,都能拥有钻石般纯洁的诚信,在心中筑起一片诚信的森林,寻找我们心中光明的太阳

建工2班

王景

第四篇:电子商务诚信问题论文

摘要:本文从C2C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出发,以淘宝网的“支付宝”为例,通过分析当前电子商务的实务操作流程,对其所采用的信用交易手段——第三方支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C2C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诚信 C2C电子商务 支付宝 信用体系

近年来,C2C电子商务在我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诚信问题成了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各种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在C2C电子商务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建立我国C2C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为C2C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信用环境,对推动我国C2C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C2C诚信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交易双方不实际接触,在货物和货款交付上就出现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空隙带来了网络欺诈的可能。解决货款交付时间差目前采用的方法是第三方担保、支付,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是eBay易趣的“安付通”和淘宝网的“支付宝”,二者在费用收取、监管方式、结算时间等技术层面有着很多细节问题上的不同,但其基本的思想是一样的,都是作为交易的第三方完成资金结算。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易双方在网上是匿名的,由第三方就充当信誉证人即保护了个人隐私,又能实现公平交易。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商家为网络商务的安全性头痛的时候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针对网上交易推出的安全付款服务,“支付宝”可在买家确认收货前,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管货款。因为收货后卖家才能拿到钱,所以不存在买家货款被骗的情况;而对卖家而言,交易资金实时划拨,点点鼠标就能完成交易。目前,“支付宝”已经同工、建、招、农几家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资金安全和网络支付问题。通过约束买卖双方的经营行为,从而建立起诚信经营环境。

采用了第三方支付和信誉担保方式后,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网络欺诈和交易投诉仍然不断,其存在的问题诸如:独立于网络之外的物流活动的诚信风险依然存在;影响电子商务活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支付宝”业务防止网络商业欺诈起到的作用仍然停留在“防君子不防小人”层面上的;买卖双方对标的商品的描述认知的差异和卖方寄售低劣产品“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C2C网站自身的诚信问题可能导致电子商务流水线的雪崩。

二、提高C2C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信用对策

电子商务,首先应该是安全的电子商务。要解决安全问题,就必须全面系统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用机制,兼顾平等、公正和效率,简要谈以下两点。

1.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一体化

由于“支付宝”等第三方信用支付手段的采用,C2C在信息流和资金流上的一体化已基本形成,但商流问题却成了C2C电子商务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C2C网站设法切入物流,构造物流联盟。这里所谓物流联盟,是指电子商务网站以及邮政、快递等物流企业组成的物流产业链(SCM),电子商务网站在其中扮演产业链的催生及带动者,对目前物流资源进行合理而高效的整合与利用。当然,让C2C来切入物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作为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C2C,如果把这一块工作做好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循环链,获取超额利润,挑战传统商业将只是时间问题。

2.第四方监管

实际上,尽管支付宝公司与工、建、农,招等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其协议内容只是停留在企业经营层面上的“托管”而非“监管”。这些银行对“支付宝”账户上的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并没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就导致支付宝公司本身“类银行”的相关业务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这给使用“支付宝”的资金安全留下财务隐患。因此,这就需要建立起对其的严格监管,即政府条件下的第四方监管,在操作实务上,可否参照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方式值得探讨。

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对于电子商务领域,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声誉和资源。网络交易诚信安全建设未有穷时,但前途光明,这便足以为这个潜力无限的新生行业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杨坚争:电子商务营销案例子,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2]吕延杰: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3]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Jeffrey f.rayport,bernard j.jaworski,introduction to e-commerce,McGraw Hill,2003

[5]Gary.p.Schneider,Electronic Commerce,Machine industry publisher,2003

第五篇:国学通论论文——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和企业,大到政府和整个社会,都普遍遭受到信任危机,诚信问题已非常严峻。然而,曾几何时,诚信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更是着重强调了诚信思想,认为诚信是为人之本,交友之道,立国之基。为了重建诚信体系,不仅需要重拾传统美德,更要健全法制,建立惩罚机制,让不讲诚信的人或单位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法制和道德齐头并进,才能有效解决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关键词:诚信 论语 重建 法制 当代意义

一、当代严峻的诚信问题

现如今,翻开报纸或打开网络,关于诚信缺失的各种报道层出不穷。比如,某地的XXX 遭遇到网络诈骗损失数千元;某高校的教授论文涉嫌造假;英语四级考试或者考研试题遭泄露;政府对某次公共事件进行辟谣反遭怀疑;某家大型企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信任危机已经蔓延到各个行业,甚至于整个社会,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更是推波助澜,使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暴露无遗。双汇“瘦肉精”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毒大米,染色馒头,毒豆芽,皮鞋胶囊,皮鞋酸奶··· 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无不严重危害到公众安全,公众已经如惊弓之鸟,只能自嘲“已经百毒不侵”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无良企业将诚信置于何处? 更糟糕的是,现在整个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这和一些政府官员在发生事故时肆意隐瞒、欺骗公众有很大关系。譬如“躲猫猫”事件,明明是犯人在监狱内受到狱霸殴打致死,政府偏偏解释成犯人在玩躲猫猫时不慎死亡,如此荒唐的理由将公众智商视为何物。又譬如7.23动车事故,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动车事故,政府第一反应不是救人,查清事故原因,而是急着就地掩埋车头,破坏事故现场,引发公众无数猜疑,至今官方公布的事故原因仍难以取得民众信任,令人觉得避重就轻。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连政府都不能相信,试问他们还能相信谁?如果一个社会从企业到政府都不讲诚信,那么这个社会真可以说得上是病入膏肓了。面对如此严峻的诚信缺失问题,如果不反思其根源,想要根治怕也是无能为力了。

曾几何时,我们骄傲地宣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中诚信更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孔子老先生要是死而复生,穿越到21世纪,来到今日之中国,看到此等景象,怕是要被气得急火攻心,一命呜呼了。然而,想要解决今日中国之诚信缺失问题,我们还不得不回归传统,回归思想根源,向孔子老先生“取取经”。

二、《论语》中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不仅在社会生活中以身作则,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而且对诚信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信”一字被提到达38次之多,除了少数“信”属虚词之外,其余多属实词,做“诚信,信用”或“相信,信任”讲。这两层意思其实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讲,要诚实无欺,信守诺言;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两层相辅相成,只有自己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为了使他人信任自己,自己必须要诚实守信。孔子对于诚信问题非常重视,《论语》20篇文章中,16篇提到诚信。《论语》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诚信是为人之本。人的本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人的本质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价值的实现。人真实无妄、诚实守信,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承诺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严格履行道德义务的表现。这种以人之道来实现人的本质价值的行为,足以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使人能立身于天地之间。正心于人的道德生活。正由于此,孔子一再告诫其弟子。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为政》)[1]“輗”与“軏”分别是大车,小车上的关键部件,缺少了这两个部件,车就无法行走,孔子借此说明人如果没有诚信,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对于“诚信”的意义,《论语》中反复提及。诸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吾日三省吾心,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孔子的思想中,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离开诚信,言行不符合真实无妄的本性,无论何人,在社会上都势必难以立足。其次,诚信是交往之道。诚实守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纽带,孔子把它视为与人交往的一条基本准则。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强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质,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要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认为“信则任焉”。其弟子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就有一项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凡此种种,都表明孔子对人际交往中诚信的高度重视。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强调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在大力倡导诚信道德的同时,还对那些欺诈,狂妄,不讲信用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輗:古代大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軏:古代小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最后,诚信是立国之基。人要讲诚信,治国更离不开诚信。诚如《左传》所云,诚信乃为“国之宝”。对于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孔子将其提到相当的高度,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认为诚信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孔子有句名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强调诚信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根本途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学而》),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要对政事严肃认真,并且守信用。对老百姓诚实,才能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真心爱戴和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护和信任,才能政令通畅。所以在子贡问政的时候,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进一步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在“食”和“信”二者之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在孔子的心目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没有百姓对执政者的信任,国家就不可能存在了,即使有再多的粮食和军队也无济于事。在治国之道中,孔子是将诚信放在兵强马壮与丰衣足食之上的,为政的关键在于诚实守信。孔子对诚信的政治价值的重视,在此表露无遗。

三、如何重建诚信体系

在当代社会,道德与法制相互支撑扶持,缺一不可。诚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长久渗透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成为人们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法制是国家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意维护本阶级专政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规定当事人权力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从目的的角度来看,道德和法制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制约人类的行为往利于社会生活有序的方向发展,确保社会成员的“相对自由”,实现社会和谐。

一方面,应该呼吁人们重拾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诚实守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表彰一些诚实守信的道德楷模;其次,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取信于民,而不应该在发生事故时刻意隐瞒欺骗民众,古时商鞅变法立木取信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则应该时时给政府敲响警钟;最后,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只有诚信才能帮助我们取得长久的成功,靠一时投机取巧,欺骗他人最后只能让自己自食苦果。

更重要的是,应该健全法制,增加不诚信的犯罪成本。光靠道德宣传或许能产生几个道德楷模,但难以重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只有让不诚信的个人或单位付出沉重的犯罪成本,才能给整个社会敲响警钟。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安然公司2001年爆发了财务报告造假的丑闻,引起了美国社会极大的震动,安然公司也自食恶果,不仅受到了政府的严厉惩罚,公司主要高层被判刑,而且也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一个强大的公司在短时间内迅速崩塌,导致破产。反观中国,企业不诚信的代价是极小的,多次发生牛奶安全事故的蒙牛公司依然稳坐奶业三强的位置,用皮鞋造胶囊的企业依旧嚣张跋扈,很多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人仍然逍遥法外。试问,如果不诚信的代价如此之小,如何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又如何能够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更何谈要重建诚信体系了。只有建立健全法制,加大不诚信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让不诚信的个人或单位受到应得的惩罚,才能警示后来者,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久而久之,才能让公众产生诚实守信的自觉性,也才有可能重建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1]《论语》 [ 2 ] 涂爱荣,《论语中的信得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湖北武汉,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四期

[ 3 ] 梁堂话,《从论语看孔子的诚信思想》,湖北长沙:船山学刊,2009年第四期 [ 4 ] 于丹 《论语心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11 [ 5 ] 蒋亮智、张荣,略谈法制建设与商业诚信建设的关系,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六期

下载《论语》中的诚信问题大学课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中的诚信问题大学课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论文

    《论语》读后感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记载成《论语》。 我们初中学习《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

    大学武术课论文

    武术精神之我见 从小学到高中, 我并未真正接触过武术,对武术的印象停留在影视上精彩纷呈的打斗场面上,甚至一直把古装剧的武打、点穴看成是武术。上大学后,我因为机缘巧合地加入......

    科学诚信结课论文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科学诚信的思考 摘要:科学诚信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永恒的道德准则,是科研主体从事科研活动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科研不断行为破坏科研活动秩序,削弱科研创新能......

    诚信与感恩课论文

    常怀感恩心,争做诚信人 姓名:马超班级:电子商务131班学号: 1307130110一:摘要 这一学期,我选修了“诚信与感恩”这一门课,课程结束之后,我受益良多。诚信与感恩,作为一种处世思想......

    电子商务诚信建设问题论文

    摘 要: 电子商务诚信问题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比较严重的问题,诚信建设是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企业先行,制度保障与技术保障相......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论文

    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问题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道德,品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即诚信,可见其重要性。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论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论文摘要]面对高等学校在诚信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文章指出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是高校道德必须关注的一个新课题,并深入分析了大......

    论语 大学 中庸

    论语全文翻译 【原文】 “学而时习之,1·1 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