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说学案及限时练及答案
高二语文 编号 : 2014.3.班级: 姓名: 小组号: 编制人 :
《师说》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注音:
愚()句读()谀()经传()
郯()苌()聃()蟠()巫()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深入学习
1、找通假字,并解释。
(1)传道受业解惑(2)或不焉,或师焉 2.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郯子之徒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句读之不知
⑤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道:
①闻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今:
⒊吾从而师之
古: 今: ⒌小学而大遗 古:
今:
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则耻师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今:
从而师之
古:
今:
众人
古:
今: ⒉师者,⒋吾⒍今之
7.小学而大遗:
8.不耻相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
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
(1)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0)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高二语文 编号:008 2014.2.15 编制人 :
《师说》限时训练
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2.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 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5.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
8.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言警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吾师道也,?是故,。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4、孔子曰:。是故,,如是而已。
5、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从而师之。
班级: 姓名: 小组号:
选择:1、2、3、4、5、师说学案答案
通假字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之】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2 郯子之徒:(代词,这)3吾从而师之:(代词,他)4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6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4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6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道】
1、道理、事理
2、方法、措施
3、说及、谈论
4、道义
5、道路 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5.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6.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9.不耻相师 师:名词作动词,拜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2.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后置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6)不拘于时被动句
限时训练
1. 【答案】 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2. 【答案】 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糊涂。D.道:道理/风尚。)3.【答案】 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4【答案】 C(C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5【答案】 B(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6.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7.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8.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篇:限时练(2)答案
藕荷色
刘心武
她被老同学们动员很久,才加入了同窗微信群,但她基本上只是浏览别人的微信,自己极少回应发言,表情包不会用,音频对话罕有响应,视频通话更不愿意。但若干同窗并不因她孤僻而疏离她。前几天就有人问她:重阳节登高了吗?她心里回答:又读《红楼梦》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呢,仿佛和薛宝琴及其丫头小螺同立在那琉璃世界的山坡上,共览美景啦;还有人问她:赏菊了吗?她当然把《红楼梦》里的菊花诗再诵读了一遍。但有人问她:今年重阳节晚辈孝敬的是什么呀?还是菊花糕吗?她心里就不大淡定了。
老伴去世五年了。她独居。儿子儿媳孙女儿住得远。儿子在外企,儿媳妇在国企,孙女儿大学刚毕业跟几个同窗联袂创业。晚辈们自打中秋节以后就再没来看她,这倒还罢了.却也基本上没来电话聊天。算起来一人来过一次电话问候吧,问忙吗?回答是“忙倒不忙““还行吧““瞎忙“,话比以往少。不免有些挂念。
今年重阳节不在双休日,晚辈们没来看望很正常,但现在年轻人多能网购,前面几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如她的生日,端午节,也都不在双休日,人没来,却总有快递小哥按响门铃.送来晚辈们网'购的应景应节礼物,虽说隔些天晚辈人来了,嗔怪他们多事,“人来时带东西就好,何必非咬定正日子“,心里却暖暖的,这不,晚辈人没来电话没来东西也没来,心里就有点子空落落的了。
其实,今年的重阳节过去两天就是双休日。星期日下午,门铃脆响,开门一迎,三张笑脸。“妈““奶奶“的热乎呼唤重叠一起。
原来,儿子儿媳妇孙女儿,一上午转了三个商场,为的是给她孝敬一件羊绒衫。她不免嗔怪:“现在不是什么都能从网上买到吗?怎么非得到实体店买?又怎么要转悠三个商场?什么精怪的羊绒衫?齁贵的吧?奢侈品我可不要!“
儿媳妇就把那精挑细选买来的羊绒衫从包装匣里取出来,抖开,举起给她看:“妈,怎么样?这颜色,绝了吧?“儿子、孙女儿站在儿媳妇两边,都笑吟吟地等待她作出反应。
“天呀!藕荷色的!“她激动得不行。
立刻理解了:藕荷色的羊绒衫,网购未必有货,就是有货,根据图片买来恐怕打开一看也难理想,而且实体店里也未必都备有这种颜色的货,难怪转到第三家商场才终于心想事成。
立刻试穿,立刻照镜,舍身,雅丽,镜子里绽放出四张如花的笑脸。
大家围坐到沙发茶话。她满脸放光,说:“原来你们记住了我以前说过的话。《红楼梦》里写到颜色的地方多了。贾母说那种软烟罗的纺织品,几种颜色呀?一种雨过天青,一种秋香色,一种松绿色,一种银红色。宝玉跟宝钗的丫头莺儿有关于颜色搭配的对话,怎么说的呀?大红要配黑色,松花色要配桃红色,葱绿要配柳黄……书里还常提到玉色,有人以为玉色等同白色,不对,玉色比白色略暗却又润泽……当然啦,你们记住了,我最喜欢的,是藕荷色。书里起码三次写到藕荷色。林黛玉的床帐是藕荷色的,宝玉一次穿着簇新的藕荷色纱衫,鸳鸯抗婚,穿的也是藕荷色绫袄……有人说藕荷色属于暖色,说的不准,藕荷色是中国画颜料里头的花青色和胭脂色调出来的,如果胭脂成分多些,那当然比较暖,如果花青色成分多了,就往紫色靠,那就又偏冷了,依我看,你们买的这件,属于最得宜的藕荷色,既不偏暖也不偏冷,很温馨,极雅致……“但她低头抚摸那羊绒衫下摆时,不禁问:“啊呀,很昂贵吧?从实招来,究竟多少钱买的?“
儿子报出价格,确实不菲,但安慰母亲:“我们三个人集体孝敬您的,一分摊,也就不算奢侈了。“
她眼光轮流扫视三个晚辈:“你们都顺遂吗?“三个人都笑了。儿子说:“妈,您就继续沉浸在您所喜爱的《红楼梦》世界里,安度晚年吧!“儿媳妇说:“您别为我们操心啦!“孙女儿依偎到她怀里,她搂住孙女儿,心里汪着蜜水儿。(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10月30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两次写“她“读《红楼梦》,表现了“她“喜爱《红楼梦》并沉浸其中,突出“她“老有所乐,并为下面情节做铺垫。
B.小说中“她“连用五个问句“嗔怪“晚辈,不必去实体店费时劳神,也不该买精贵的羊绒衫,带有强烈的不满和责怪的语气。
C.“立刻试穿,立刻照镜,合身,雅丽,镜子里绽放出四张如花的笑脸“一段多用短句,表现了“她“一改失落的心境,先是急切进而开心的心情。
D.小说主要叙述了儿子儿媳孙女尊重“她“的爱好,买衣服精心选择“她“喜欢的颜色--藕荷色,突出表现了晚辈的贴心和孝心。
8.小说主人公“她“的晚年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请简要分析。(6分)
9.结合小说结尾一段,探究作品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7.B(“强烈的不满和责怪的语气“在文中没有依据,她在原文中其实是开心的,只是有些“嗔怪“而已。)
8.①不喜交往,沉迷于《红楼梦》的世界;②寡居,儿孙离得远,但对“她“贴心孝顺;③同学不因“她“孤僻而疏离“她“。(每点2分)
9.①小说以阖家欢乐,其乐融融的家庭场景作结,寄寓了作者对尊老爱幼、和谐家庭关系的肯定;②晚辈为了迎合母亲的文化喜好,跑了多家实体店买藕荷色羊毛衫,肯定了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美德“孝道“的传扬;③“她“不喜欢交往,沉迷于《红楼梦》的世界,肯定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活状态;④“她“对孩子们讲述《红楼梦》中与“藕荷色“相关的情节,肯定了传统文化对人的文化滋养。(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文言文阅读
陈公辅,字国佐,台州临海人。政和三年,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朱勔方嬖幸,当官者奴事之,辅绝不与交,勔不悦,讽权要移公辅越州。累迁权应天府少尹,除秘书郎。公靖康初,二府多宣和旧人,公辅言:“蔡京、王黼用事二十余年,台谏皆缘以进,又附丽以进,决不能言宰相大臣之过。愿择人臣中朴茂纯直、慷慨论事者。“时吴敏、李纲不协,公辅奏:“陛下初临万机,正赖其同心合谋,而二臣不和,已有其迹,愿谕以圣训,俾务一心以安国家。“徽宗渡江未还,人情疑惧,公辅力陈父子之义,宜遣大臣迎奉,钦宗嘉之。公辅又谏论:“蔡京父子怀奸误国,终未行遣。今朝廷公卿百执事半出其门,必有庇之者。“诏谪京崇信军节度副使。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所陷必败事
其二言余应求不当以言远谪。其三言方复祖宗法度,冯澥不宜更论熙宁、元丰之政。语触时宰,斥监合州税。绍兴六年,疏言:“议者尚谓安石政事虽不善,学术尚可取。臣谓安石学术之不善.尤甚于政事,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三经》《字说》诋诬圣人,破碎大道,非一端也。《春秋》正名分,定褒贬,俾乱臣贼子惧,安石使学者不治《春秋》,不读《史》《汉》。使公卿大夫皆师安石之言,宜其无气节忠义也。“帝善其深得谏臣体,赐三品服。公辅感帝知遇,益罄忠鲠,言:“正心在务学,治国在用人,朝廷之祸在朋党。“时有诏将驻跸建康,公辅上疏陈攻守之策。徽宗讣至,公辅请宫中行三年之丧。迁尚书礼部侍郎。会赵鼎言进退人才乃其职分,疏稍侵公辅,因力请辞。公辅论事剀切,疾恶如仇,惟不右程颐之学,士论惜之。(选自《宋史·陈公辅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所陷/必败事/
B.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所陷/必败事/
C.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所陷/必败事/
D.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所陷/必败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宋徽宗年号,文中的“政和““靖康“也是年号;“徽宗““钦宗“是庙号。
B.台谏,唐宋时专司弹劾的为台官,职掌谏言的为谏官,两者多以“台谏“合称。
C.春秋,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因孑L子暗寓褒贬于其中,后将此手法称为春秋笔法。
D.驻跸,“跸“指古代帝王出行前沿路戒严,禁人经过;“驻跸“指帝王出行时中途暂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公辅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他认为当时那些台谏之臣都凭趋附权臣才晋级.不会说宰相的过错;应该起用朴实忠厚、慷慨论事的人。
B.陈公辅深谋远虑,关心国政。他为保证国家安定,撮合不和睦的吴敏、李纲,劝服皇帝把蔡京贬谪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C.陈公辅恪守礼制,皇上欣赏。他极力申明父子之义,劝说钦宗派大臣迎接徽宗回来,在徽宗死后,请求宫中应该遵守三年的丧礼。
D.陈公辅重视经史,务学守道。他认为王安石让求学之人不研读《春秋》《史记》《汉书》,会导致他们
没有气节和忠义之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朱勔方嬖幸,当官者奴事之,公辅绝不与交,勔不悦。(5分)
(2)会赵鼎言进退人才乃其职分,疏稍侵公辅,因力请辞。(5分)
答案
10,C(“指公辅为李纲之党“意思是指责公辅是李纲的党羽,因此“党“的后面应该停顿;“鼓唱“是鼓吹倡导的意思,中间不能分开;“因辞位“是独立部分,“因“与前文分开;“其一“是三事之一,根据后文还有“其二“,因此,“事“后要停顿;“言李
纲书生“的意思是“说李纲是一个书生“,因此“书生“之间不能分开。综合来看,应该选C项。)
11,C(“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错误,《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2.B(“他为保证国家安定,撮合不和睦的吴敏、李纲“错误,原文中陈公辅对皇帝说“愿谕以圣训,俾务一心以安国家“。可
知陈公辅劝皇帝给他们圣训,不是自己撮合他们。)
13.(1)朱勔正受到皇帝宠幸,当官的人像奴仆一样奉承他,陈公辅拒绝与他交往,朱动不高兴。(得分点:“嬖幸““奴事“每点2分,语句通顺1分。)
(2)恰逢赵鼎说推荐贬斥官员是自己的职分,上疏渐渐冒犯了公辅,陈公辅于是极力请求辞职。(得分点:“进退““疏““稍““侵“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公辅,字国佐,台州临海人。政和三年,参加上舍等第的考试考中了,被授予平江府教授的官职。朱动正受到皇帝宠幸,当官的人像奴仆一样奉承他,陈公辅拒绝与他交往,朱勔不高兴,暗示掌权者把陈公辅调任越州。陈公辅经过多次升迁担任应天府少尹,被授予秘书郎。靖康初年,最高政务机构大多是宣和时代的旧人,陈公辅说:“蔡京、王黼掌权二十多年,台官和谏官都是由他们提拔晋升的,这些人又是通过攀附权贵的方式来晋升,他们一定不会说宰相大臣的过错。希望陛下选择人臣中的质朴纯良、能慷慨论事的人。“当时吴敏、李纲的关系不和谐,陈公辅上奏:“陛下刚刚登基,正要依赖他们同心协力,但两个大臣关系不和,已经显示迹象,希望陛下下旨告诫他们,让他们务必一心以保证国家安全稳定为上。“宋徽宗渡江未还,人心猜疑害怕,陈公辅极力申明父子大义,应该派遣大臣迎奉徽宗归来,钦宗嘉奖了他。陈公辅又向皇帝建议说:“蔡京父子心怀奸计误国,最后还没有被流放。现在朝廷公卿大臣多半出自他的门
下,一定有人庇护他的。“于是皇帝下诏将蔡京谪为京崇信军节度副使。当时有人指责陈公辅是李纲的党羽,是鼓吹倡导官吏平民伏在宫殿前上奏的人。陈公辅自陈罪状,于是辞去职位,然后陈述三事:其一是说李纲是一介书生,不懂得军旅之事,被派遣援助太原,是被大臣所陷害,一定会失败。其二是说自己上言求事不当应该被贬谪远方。其三是说当前刚刚恢复祖宗法度,冯澥不适合再讨论熙宁、元丰的政务。言语触犯当时宰相,被贬斥到合州监察税务。绍兴六年,陈公辅上疏说:“议论朝政的人还认为王安石政事虽然不好,但学术还可取。我认为王安石学术上的不好,更超过了政事,政事害了人才,学术害了人心,《三经》《字说》诋毁诬陷圣人,使大道支离破碎,其危害不只是一个方面。《春秋》纠正了名分,明确了褒贬,让乱臣贼子害怕,王安石让学者不研究《春秋》,不读《史记》《汉书》。假如公卿大夫都学习王安石的言论,那么他们应该就没有气节忠义可言了。“皇帝称赞他深得谏臣的大体,赐给他三品官服。陈公辅感激皇帝知遇之恩,更加竭尽忠诚之心,他说:“使人心归于正道在于追求学问,治国在于用人,朝廷之祸在于朋党。“当时皇帝下诏将要暂住在南京,陈公辅上疏陈述攻守的策略。徽宗的死讯传到京城,陈公辅请求宫中施行三年的丧礼。陈公辅升任尚书礼部侍郎。恰逢赵鼎说推荐贬斥官员是自己的职分.上疏渐渐冒犯了公辅,陈公辅于是极力请求辞职。陈公辅论事切合事理,疾恶如仇,只是不崇尚程颐的学问,读书人议论起来都很惋惜。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4.B(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故选B。)
15.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分)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3分)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1分)
第三篇:学案1光合限时练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限时练
2018.08.20 009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5.0分,共125分)1.如图表示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及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在滤纸条上最宽
B. 四种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C.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甲 D. 发黄的菠菜叶中色素含量显著减少的是甲和乙
2.下列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
B. 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多少是(甲+乙)<(丙+丁)C. 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D. 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
3.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其原因可能是()
①未加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②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酒精提取 ③分次加入少量无水酒精提取 ④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小和最大的色素分别是()①胡萝卜素 ②叶黄素 ③叶绿素a ④叶绿素b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④和①
5.如图表示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部分材料和用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①加入研钵内的物质有无水乙醇、SiO2、CaCO3 B. 将浆糊状研磨液倒入②中,漏斗基部应放一块单层尼龙布 C. ③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细、齐、直
D. ④层析结果色素带最宽的是叶绿素b,扩散最快的是叶黄素
6.为探究叶绿体吸收光能后是否有氧气产生,某学者设计了以下实验:制作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同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在光束照射到水绵之前,应该加三棱镜将混合光分解成连续光谱 B. 临时装片应放置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 C. 好氧细菌起指示作用
D. 水绵的带状叶绿体有利于设置对照实验
7.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 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 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 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 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8.下图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1具有选择透过性 B. 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2上 C.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只分布在3中 D. 它具有双层膜
9.下图为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叶片呈绿色是因为Ⅰ上只含有叶绿素 B. Ⅰ、Ⅱ两部位酶的种类、功能不同
C. Ⅱ中含有将光能转变成储存在ATP中化学能的酶 D. 由于双层膜的存在增大了叶绿体内酶的附着面积
10.下列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几个简单的小实验,结果不可能的是()
A. 叶绿体色素的丙酮提取液放于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暗带)的区域是红光和蓝紫光区域
B. 在温暖晴朗的一天下午,在某植物的向阳处采得一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并加碘液处理叶片,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变成蓝色
C. 将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置于适宜光源下照射5 h,加碘液处理后溶液呈蓝色 D. 将经饥饿处理后的绿色正常叶片置于含有充足14淀粉中可检验到C的存在
4CO2的密闭透明的照光小室内,3 h后在叶内11.下列有关叶绿体中色素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B. 纸层析法得到的色素带,位于最上层的是叶黄素 C. 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酶都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D. 暗反应需要酶催化,光反应不需要酶的参与
12.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高等植物叶绿体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②均为选择透过性膜
B. ③上分布有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
C. 在③上形成的产物[H]和ATP进入④中为暗反应提供物质和能量 D. ④中进行的反应使ATP进入糖类等有机物中
13.有一种蓝色染色剂DCPIP(二氯酚靛酚),被还原后变为白色。将DCPIP加入下列哪组试管中,其颜色变化最大()
A. 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置于黑暗中 B. 叶绿体悬浮液,置于光下 C. 线粒体悬浮液,置于葡萄糖溶液中 D. 叶绿体基质提取液,置于光下
14.下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视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①② B. ③⑤ C. ②⑤ D. ①③
15.用大豆新鲜绿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置于充足的光照下,分析D处的气体成分,最可能的是()
A. 氧气的量多于B处 B. 氧气的量与B处相等 C. 没有CO2和O2 D. CO2的量多于B处
16.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检测酒精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B.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以用层析液提取色素 C. 用健那绿染色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线粒体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的嵴 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和卡尔文的小球藻实验均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17.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下面是某同学对生物科学的几个经典科学实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饥饿处理后进行半边遮光处理的实验,证明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②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证明了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③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④施莱登、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8.下列几位科学家的相关探究实验中,所用技术方法不同于其他三位的是()A. 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B.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C. 卡尔文探究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转移途径 D. 科学家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途径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使它们分1818别成为H2O和CO2,然后进行如图所示的两组光合作用实验(容器中为一种低等绿色植物小球藻悬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装置,一个置于光下,一个置于暗处相同时间 B. 若两管在光下相同时间,甲管释放的氧气有18O2
C. 有同学认为将通入CO2改成溶解5% NaHCO3,会增加实验的可靠性 D. 该实验的目的是要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
20.下列有关科学家探索光合作用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A. 与黑藻相比,水绵更适宜用作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B. 金鱼藻是水生生物,用作探究光合作用产物O2时,利于收聚气体 C. 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
D. 银边天丝葵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时,不用脱色可直接加碘液使叶片边缘变蓝
21.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 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 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而不是CO2
22.下图为正常绿色植物的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叶绿体色素总吸收光谱以及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作用光谱代表各种波长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下列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
A. 图示表明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 总吸收光谱代表叶绿体4种色素对光能的吸收 C. 图示表明只有叶绿素a吸收的光能才能用于光合作用
D. 总吸收光谱与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基本一致,说明叶绿体色素吸收的光能都能参加光合作用 23.如下图所示,有甲、乙、丙、丁4盆长势均匀的植物置于阳光下,甲添加品红色光;乙添加绿色光;丙添加品红色滤光片A;丁添加绿色滤光片B。经过一段时间,各盆中长势最旺的和长势最差的依次是()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甲和丁 D. 丙和丁
24.在日光下,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A. 大量吸收绿光 B. 等量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C. 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绿光 D. 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25.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B. 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C.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D. 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合成的
二、多选题(共0小题,每小题5.0分,共0分)
分卷II
三、非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5.0分,共15分)26.用高速离心机打碎小球藻细胞,获得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离体叶绿体,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中离体的叶绿体能合成糖类,碳酸氢钠溶液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若要使该实验中没有糖类产生,烧杯中液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
(2)若要使实验B中离体的叶绿体内糖类合成速度明显加快,在光照和CO2条件不变且适宜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若要使实验C中离体的叶绿体产生糖类,锥形瓶内至少应加入________和________。(4)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小球藻作实验材料,用放的O2来自H2O;科学家卡尔文用
418
O分别标记H2O和CO2,最终证明光合作用释
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卡尔文循环途径。以上科学家在实验中共同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技术。
27.研究小组为探究某砖厂排放的废气对周边橡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在距离砖厂200 m、400 m、600 m处分别选取10株橡胶树,测定其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光。对每处测得的叶绿素含量应取______________,以减小实验误差。
(2)实验结果表明,样点与砖厂距离越小,橡胶树叶片的光合速率越____________,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了对光的吸收。28.回答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问题:(1)某同学的操作程序如下:
①将5 g新鲜完整的菠菜叶,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石英砂、CaCO3以后,迅速研磨。②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并连续迅速地重复画1~2次;
③将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并不断摇晃,以求加快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扩散。结果实验失败,请指出其错误所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蔬菜不同叶片在叶绿素含量上的区别,选择了新鲜菠菜的“绿叶”、“嫩黄叶”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色素层析结果如图,请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表:
(3)秋天,北方树叶大都由绿变黄,其原因是占四种色素总量80%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分解,从而显示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颜色。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乙的相对含量最大,故其最宽。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快,所以丁的溶解度最大,扩散最快;菠菜叶发黄是由于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被破坏而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所致。2.【答案】B
【解析】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对色素的破坏;水稻在收获季节,叶片中的叶绿素已经被破坏,所以含量将低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四种色素中扩散速度最快的是溶解度最大的;四种色素中,甲和乙主要吸收红光。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叶绿体色素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部分。内因如植物种类不同、叶片衰老程度或叶片久置未见光等;外因如研磨不充分,叶绿素没有释放出来,或加入的提取液太多,过度稀释了滤液等。4.【答案】D
【解析】叶绿体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所以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说明溶解度最小;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说明溶解度最大。5.【答案】D
【解析】层析结果是叶绿素a的色素带最宽,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6.【答案】A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叶绿体在光照下能够产生氧气,而与光照的颜色种类没有关系,不需要用三棱镜将混合光分解成连续光谱;为了防止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排除空气;好氧细菌的分布密疏,表示了氧气产生的多少;水绵的带状叶绿体便于观察,有利于设置对照实验。7.【答案】B
【解析】无空气是排除空气中O2干扰,NaHCO3溶液提供CO2,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8.【答案】C
【解析】叶绿体是由双层膜构成的,它们具有选择透过性;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由囊状结构堆叠成的基粒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和基质中。9.【答案】B
【解析】Ⅰ上不仅含有叶绿素,而且含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Ⅰ、Ⅱ中含有的酶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Ⅱ中进行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Ⅰ的存在增大了叶绿体内酶的附着面积。10.【答案】C
【解析】只有色素无法合成淀粉。11.【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A正确;纸层析法得到的色素带,位于最上层的是胡萝卜素,B错误;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和叶绿体基质中,C错误;光反应和暗反应均需要酶的催化,D错误。12.【答案】D
【解析】①和②分别表示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为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③为基粒,其上分布着光反应所需的色素和酶;光反应的产物[H]和ATP进入④叶绿体基质中,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氢和能源物质ATP;ATP水解后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而非直接将ATP转移到有机物中。13.【答案】B
【解析】叶绿体悬浮液置于光下能产生[H];线粒体能利用丙酮酸产生[H],不能利用葡萄糖。四个选项中只有B能将DCPIP(二氯酚靛酚)还原。14.【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15.【答案】D
【解析】NaOH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CO2的量多于B处。16.【答案】D
【解析】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检测二氧化碳的,重铬酸钾是检测酒精存在的,A错误;在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B错误;健那绿是对线粒体进行染色的,可以观察到蓝绿色的线粒体,不能观察到线粒体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的嵴,C错误;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卡尔文用小球藻为实验材料,用14记的CO2,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D正确。
4C标17.【答案】A
【解析】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饥饿处理后进行半边遮光处理的实验,发现曝光的一半变蓝,遮光的一般颜色不变蓝,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①正确;②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性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发现只向叶绿体被光照射的部位集中,证明了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②正确;③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③正确;④施莱登、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未揭示细胞的多样性,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④中正确的是①②③。18.【答案】A
【解析】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和好氧菌做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鲁宾和卡门用
18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即2HO→4[H]+O2;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
4CO2→14C3→(14CH2O);科学家利用同
3位素标记法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进行了研究,发现H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以上分析发现B、C、D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只有A选项不同。19.【答案】C
【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的水和二氧化碳,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A项错误;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故甲试管释放的氧气无
O2,B项错误;使用5% NaHCO3溶液可避免操作过程混入空气,实验会更可靠,C项正确;该实验的目的是要证明氧气的来源,D项错误。20.【答案】D
【解析】与黑藻相比,水绵具有螺旋状的叶绿体,更适宜用作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A正确;金鱼藻是水生生物,用作探究光合作用产物O2时,利于收聚气体,B正确;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先形成三碳化合物,再形成葡萄糖,C正确;银边天丝葵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时,必需脱色后加碘液,且叶片边缘不变蓝,D错误。21.【答案】C
【解析】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A正确;萨克斯的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光照,因此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正确;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错误;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D正确。22.【答案】C
【解析】图示中,叶绿素a的吸收值有2个波峰,主要集中于红光和蓝紫光区域,A正确。叶绿体中含有4种色素,各种色素都能吸收光能,因此总吸收光谱是指叶绿体色素的总吸收值,B正确。图示中,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的变化趋势与总吸收光谱非常相似,说明色素吸收的光都可用于光合作用,D正确。23.【答案】C
【解析】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两种光混合成为品红色光),几乎不吸收绿光。甲盆中添加品红色光照射,光合作用效率最高,所以甲盆中植物长势最好。乙盆添加绿色光,不起作用。丙盆添加滤光片后,没有影响光合作用有效光——品红光的通过,所以乙盆和丙盆的长势正常。丁盆添加滤光片后,通过的仅仅是光合作用无法利用的绿色光,因此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24.【答案】D
【解析】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的吸收量大,但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25.【答案】D
【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如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如CO2的固定、淀粉的产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6.【答案】(1)提供CO2 氢氧化钠溶液(碱液)(2)适当提高温度(3)ATP [H](4)同位素示踪 【解析】(1)植物体合成糖类是叶绿体进行了光合作用的结果,而光合作用需要CO2,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提供CO2;如果将碳酸氢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玻璃罩中的CO2,所以光合作用不能进行,没有糖类生成。(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矿质离子和水等,其中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强酶的活性,因为实验B的装置中只有离体的叶绿体,不用考虑呼吸作用消耗,且实验B装置所处温度较低(10 ℃),所以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使糖类合成速度明显加快。矿质离子虽然可以影响光合作用,但因实验材料是离体的叶绿体,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或实验B中本来就不缺乏矿质离子,所以添加矿质离子后不会明显改变光合速率;题图实验中实验材料置于水中,光合作用利用的水很少,所以加水也不会明显提高光合速率。(3)实验C中离体的叶绿体置于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反应,也就不能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所以其暗反应不能进行,如果要使实验C中产生糖类,则锥形瓶中至少应加入ATP和[H]。(4)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元素转移的情况时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示踪。27.【答案】(1)红光和蓝紫平均值(2)低 叶绿素含量少
【解析】(1)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对每处测得的叶绿素含量应取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2)从题图中左图可以直接看出,样点与砖厂距离越小,橡胶树叶片的光合速率越低;从题图中右图可以看出样点与砖厂距离越小,叶绿素含量越少,可推测出影响光合速率的原因应为叶绿素含量少。
28.【答案】(1)①应将新鲜的菠菜叶剪碎 ②不应连续迅速重复画线,而应待干燥后重复画线 ③不应摇晃以免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2)如表所示
(3)叶绿素a 叶绿素b 胡萝卜素 叶黄素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以及四条色素带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只要将有关知识进行对照,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第四篇:《师说》学案
《师 说》 学 案
编写人:刘 坤 审批人:王 丹 日期:2012.4.8 第14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背诵全文。
5、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内容及方法】
1、结合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大声朗读课文,做到音准句通,标注重点字词句。
3、自己疏通文章第一、二段大意,积累文言知识。【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
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预习效果检测】
1、检查朗读情况。
2、解题
“说”是一种 的文体,一般是,比“论”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3、自我小测验(18分,每空一分)
(1)、找出前两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2)、古今异义,找到后先在下面加点,再解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今义: ④、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⑤、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3)、词类活用,找到后先在下面加点,再解释。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句式,前两段中分别找一个例句,并标出特点。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4、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5、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要自由一些。本文阐述的是
。初中学过
【疑难点拨】
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练习与展示】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方式与其他不同的一项()A.吾从而师之 B.孔子师郯子 C.不耻相师 D.稍稍宾客其父
2、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归纳总结】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2、组长检查本组第一、二默写情况。
第二课时
【预习内容及方法】
1、大声朗读第三、四段,做到熟读能诵。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预习效果检测】
1、温故知新:检查第一、二段背诵。
2、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疑难点拨】
1、第3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第四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练习与展示】
小组间比一比,背诵第三、四段。【归纳总结】
(1)在古汉语中,“师”通常作如下解释:学习;以……为师;老师;乐师;军队。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师”的意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2)“乎”在古汉语中通常有一下一些用法:介词相当“于”,可译为“在”等;介词,可译为“比”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疑问或反问;用作形容词词尾;与一些词组成固定结构。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乎”字。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在故汉语中,“其”通常有以下一些用法: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的”“它”等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句中语气词,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下列句子中的“其” 字的解释分别是: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⑥其可怪也欤!()
第三课时
【预习内容及方法】
1、背诵全文。
2、查找资料,议论文论证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预习效果检测】
1、检查背诵。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疑难点拨】
1、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的结构安排,在写法上有哪些借鉴之处?
【练习与展示】
以“谈勤奋”为标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
【归纳总结】
第五篇:高三语限时练12.18日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理科)限时练命题人:张晓松时间:2012年12月18日班级:姓名:小组:考号:
———————————————————————————————————————————————————————————————————————————————————————————————————————高三语文限时训练答案
1.答案 B解析B项,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不符合语境。
2.答案 C解析 A.滥用介词,淹没主语,去掉“由于”或“使”。B.“原因„„造成的”句式杂糅。D.“开发节油重型卡车”成为“产品”,搭配不当。3.答案D解析 A.搭配不当,“速度”与“扩大”搭配不当;B.偷换主语,可将“在”移到句首;C.不合逻辑或否定失当,应将“啃老”前的“不”去掉。[来源:学*科*网]
4.答案 B。解析 A.缺少主语中心语,在“加以明确’’后加“的做法”;C.“主要原因”与“因为”重复累赘;D.一面对两面,“成败”改为“成功”。
5.答案 B解析 A.结构混乱,可在“研制”后面加“的”;C.搭配不当,可在后一个分句前加“他”;D.重复赘余,可删去“大约”或“左右”。6.答案 B。解析 A.不合逻辑,应为“被称为‘国粹’”。C.句式杂糅,将“依托”改为“以”或删掉“为蓝本”。D.“波及到”重复赘余,删去“到”。
8.C偿 :补偿9.A(④表现的是王鼎的谦让,⑤表现的是王鼎爱民,⑥表现的是王鼎的善待家人,生活节俭。)
10、A(曲解原文,应是仁宗用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傅惟几。)
11、(1)(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对微小隐蔽的罪行也不宽恕。(“竞”竞相;“擿发”揭发;“至”甚至;“贷”宽恕。)
(2)王鼎就发文书要州县监督偿还,舟人有办法自给了,就不再干坏事了,而所运的米也不再短缺了。(“移”递送文书;“督偿”监督偿还;“为奸”干坏事;“未尝”不再;“不足”短缺。
【参考译文】王鼎字鼎臣,凭借进士及第,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当时天子担忧吏治大多毁坏,监察部门不履行
职责,而范仲淹等人刚刚执政,就挑选各路使者让他们查究检举不法官吏,任命王鼎提点江东刑狱。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微细隐藏的罪行也不宽恕。因此他们属下的官吏怨恨他们,把他们看作“三虎”。仁宗听到了这些情况,很不高兴,后来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范仲淹等人被罢免,王鼎与杨纮、王绰都被人指责,当时王鼎提点两浙刑狱,因此被贬为深州知府。第二年,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赈救灾民,非常尽力。迁为建州知府,那里的风俗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订条例教育乡民,禁止他们这样做。当时偷贩茶叶和盐的人很多,(王鼎)全都打棍子发配他们,监司屡次替他们说话,王鼎不为此改变。王鼎迁任提点河北刑狱,处理贪官污吏更加急迫,他弹劾检举官员,不回避权贵和有势力的官员。他被召为开封府判官,改任盐铁判官,多次升迁担任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河设置驿站牵引漕舟,每年可节省役夫六万,王鼎议论以为这样做不行。杨永德横暴狡诈,宰相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一员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根据实际情况连发八问,杨永德均不能回答。王鼎于是上疏说:“陛下幸亏考察任用了我,不应该过分听从小人的话,胡乱有所改变,因而耽误国家大计。”于是永德的奏请没有被采纳。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王鼎一样特产也没买,独自全心全意去精心处理政事,事情无论大小,一定自己亲自处理。凡是调发负责成批运输货物的官员,王鼎估计漕路的远近,确定运期的先后,制订成规章制度,因此劳逸均等,官员不能肆意妄为。官船禁止私人搭载物品,舟兵不能养活自己,就偷官船上的米来干坏事。有舟兵贩米养活自己,买米的人抓住他们违法的把柄,不肯偿还拖欠的米。王鼎就发文书要州县监督偿还,舟人有办法自给了,就不再干坏事了,而所运的米也不曾短缺了。王鼎生性廉洁不欺骗人,曾经任用过他的儿子,族人想让他给儿子虚报年龄来谋求早点做官,王鼎不允许。王鼎的父亲死了,就把他的遗产分给儿子们,王鼎把遗产全部分给他的弟弟。他曾经担任临邛县知县,转运使选择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它散给族人,一天就送光了。所到之处不扰民,只买一些饮食日用物品,并且加价来补偿他们。他事奉继母很孝顺,教导哺育孤侄很周到,自身的奉养十分节俭。当官明智敏捷,坚强正直不可屈服。他所推荐的士人中有许多人很知名,其中有些人一辈子也不认识他。
态度决定成败,细心成就梦想!1做我该做,无怨无悔!
提纲文言文答案1.【答案】A趋,奔赴。
2.【答案】D【解析】①是别人对张方平应对赵元昊的策略的评论,与“直谏”无关。③是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
要入侵,张方平认为一定是谣传。⑤是表现张方平上奏的十四条计策好。
3.【答案】C【解析】 “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一直到上元观灯”有误,是“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
去,并停止其他劳役,此时适逢上元节(即元宵节),他让城门三天不关”。
4.【答案】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激励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方法。(“厉”:激励,1分;“坚”:
加固,1分;“除”:修整,1分;句意2分。)
(2)敌寇没有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准备了。(“故”:原因,1分;“罪”:治罪,1分;“为先事之备”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
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激励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一定取胜的方法。”当时国家极其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出于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朝廷禀告而失去了取胜的最佳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因此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应考虑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部、北部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太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蜀戍守。朝廷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正值上元节张灯,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于是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为此上奏免除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足以依靠,只是依靠重兵来保卫国家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出塞作战。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地消耗。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章,一下子全部废除,用意在哪里?”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佑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