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试卷)
训练二
一、找出下列错别字,将正确的写在括号中。
001、关怀倍至()
002、随声附和()
003、巧妆打扮()
004、记忆尤新()
005、挺而走险()
006、融汇贯通()
007、并行不背()
008、略见一般()
009、宽洪大量()
010、无耻滥言()
011、世外桃园()
012、伶牙利齿()
013、汗流夹背()
014、轰堂大笑()
015、名列前矛()
016、倍受青睐()
017、挑拔事非()
018、歪风斜气()
019、默守成规()
020、待价而估()
021、走头无路()
022、候门似海()
023、手屈一指()
024、众口朔金()
025、积毁消骨()
026、行踪鬼密()
027、出奇致胜()
028、好高鹜远()
029、杯盘狼籍()
030、精兵减政()
031、鼓惑人心()
032、眼花瞭乱()
033、披星带月()
034、陈词烂调()
035、消声匿迹()
036、不省人事()
037、振撼人心()
038、插科打浑()
039、绝然不同()
040、要言不繁()
041、层峦迭嶂()
042、仗义直言()
043、既往不究()
044、委屈求全()
045、明火执杖()
二、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15分)1.下列词语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馈.赠(kuì)荣.膺(yún)隐匿.(nì)怡.然自得(tái)B.晨.曦(sén)阔绰.(chî)干涸.(gù)山崩.地裂(bōng)C.窒.息(zhì)
簇.新(zú)蹒跚.(cè)鳞次栉.
比(jié)D.胚.芽(pēi)糍.粑(cí)胆怯.(qiè)重蹈覆辙.(zhé)2.(2012·重庆荣昌)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篷蒿 阴埋 慰籍 聂手聂脚 鸡犬不林
B.取蒂 侧隐 腌臜 万恶不色 通肖达旦 C.镶嵌 虔信 蓬勃 妙手回春 顶礼膜拜 D.骸骨 鞭打 沉缅 粗制烂造 猝不及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A.1961年春季的一天,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 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B.小明的爸爸知道团支部要讨论小明的入团问题,就给学校写了一封信,说他没有达到团员标准,不同意他入团,还说不管什么人入团,都要坚持团员标准,要坚持
吹毛求...疵.
。C.侯万春院长亲自担任重庆火锅制作的大厨,煎炒底料、切煮肉菜、凉拌配菜„„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D.今年夏天,美国中西部各州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龙卷风灾害之一,遮天蔽日....的旋风席卷一切,似乎要毁灭任何敢于阻挡它们前行的障碍。
4.(2012·重庆荣昌)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4分)环境,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近年来,①荣昌县委、县政府高度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加强管理,②着力实施了荣昌县“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着力加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③市民环保意识不断落实,环境质量持续改善,④影响民生的突出逐步问题解决,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1)第①处词语重复,可将
删去。
(2)第②处成分残缺,可在 后加上
。(3)第③处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4)第④处语序不当,可将
调整到
后面。
三、记叙文阅读练习(16﹢17)分
(一)山 雨
来得突然———跟着那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那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轻轻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
象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并且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想起了李商隐的诗:“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稍促高高燕,微琼的萤„„”仿佛就是写着我此刻的感觉,雨,使这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曲又一曲优雅的,带着幻想色彩的小曲„„“此曲只应天上有”呵!
雨使山林改变了颜色。在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的我眼睛,流进的我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去得也突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叫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远处,凝积在树叶上的雨珠继续往下滴着,滴落在路畔的小水洼里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叮——咚——叮——咚„„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诗魂》)
1.第一自然段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一种柔美情调。(2分)2.第2-4自然段写雨的声音用了拟声句,试举一例句 3.引用李商隐的一首古诗唤起怎样的联想:用了怎样一组比喻?(2分)
4.第6、7自然段写雨中山林在阳光下显现怎样的色彩层次?目的是什么?(4分)5.结尾写余韵用古人“鸟鸣山更幽”诗意,其作用是(限8个字)
(3分)6.作者用“叮——咚——叮——咚„„”句作结,试用八个字概括其余韵之 意。(3分)
(二)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 在门前。
②母景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载 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这棵树苗又瘦又小,甚至还有 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 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脚,她优豫了.她认 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疋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 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 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景看着,心里想着 这橡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⑤不久,母亲惊异地发现,那颗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 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 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 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太决定,送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难有这个能力也不想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11)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于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12)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3)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站着.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14)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是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套谁也不知道曲秘密呢!“
(15)母掌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采给它浇一泡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浇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 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愉偷浇那棵树啊!”(16)他一下子怔住了.
(17)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18)他明白了母亲.他理解了母亲的心。
1.文中孩子除了恳求母亲栽下病弱的树苗外,还为小树作了哪些事情?(6分)答: 2.第④段画线句“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3分)
答: 3.联系仝文.分析母亲改变主意,让梭子上学的原因。(3分)
答:
4.第②④⑧⑨(1 2)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3分)答: 5.题目“成全一棵树“,有怎样的含义?(2分)
答:
第二篇:人教新版七年级古诗文(定稿)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朝代】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秋词(其一)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竹里馆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朝代】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潼关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晚春
【作者】韩愈 【朝代】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泊秦淮
【作者】杜牧 【朝代】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贾生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约客
【作者】赵师秀 【朝代】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第三篇: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期中试题及标准答案(人教)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 为中心。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3、“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的领导。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5、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代唐高宗视政,初显管理才能。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D、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李唐宗室
6、僧人都有法号,“西天取经”的陈祎,法号是:
A、三藏 B、玄奘 C、鉴真 D、一行 7.唐朝文学里,最光彩夺目的是()A.辞赋 B.诗歌 C.散文 D.词曲 8.你一定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那么你知道剧中的唐僧是依据历史上哪个人物原型创作的?()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普照
9.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10、“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11、被西藏人民亲切称为“阿姐甲沙”(意为汉族阿姐)的人是:
A、昭君姑娘 B、文成公主 C、则天皇帝 D、金城公主
12、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13、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
14、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5、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A.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B.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C.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16、哪位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杜
17、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B.人们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壶
C.农民可以用曲辕犁犁耕,筒车灌溉 D.除夕夜,百姓挂年画,贴“桃符”
18、自称是唐朝皇帝外甥的少数民族首领是下列哪个民族的?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南诏
19、下列地名不属于唐朝时称“天竺”的地方是: A、印度
B、巴基斯坦
C、孟加拉
D、泰国
20、古代中国人确立姓氏后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明世系,别婚姻
B、区别人们的生活区域
C、区别人的民族
C、区别人的职业 21.“澶渊之盟”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宋辽之间仍处于战争状态 ③宋辽之间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 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23.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中心 24.宋史中记载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最准确的意思是()
A. 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B.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D.南方是粮食主要产区 25.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B.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 C.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D.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
26.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A.市
B.坊
C.瓦舍
D.勾栏 27.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28.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的是 A.铁木真
B.努尔哈赤
C.完颜阿骨打
D.大祚荣 29.《鸡肋篇》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引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30.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学自()
A.白族
B.彝族
C.黎族
D.山越族 31.我国历史上,管形火器出现是在()
A.五代时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32.《资治通鉴》记载的是()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五代的历史
B.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北宋的历史 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从战国到北宋的历史 33.元世祖对汉族官员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其他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这说明()
A.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 元朝时,各族人民的政治、法律地位不同 C. 元朝时,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各族人民
第四篇: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7.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如何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4.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继续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5.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第3课 “开元盛世”
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2.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5.“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励精图治: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烧毁珠玉锦绣、不用奢侈物品。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3.实行科举制,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发展,读书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4.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2.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太宗时)
2.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
3.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4.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第7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1.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年。(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3.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蜀道难》。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第8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
(二)1.书法:颜真卿、柳公权。“颜体”、“柳体”、“颜筋柳骨”。
绘画: 阎立本、吴道子。
2.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以唐人为例,简述衣食住行和一天的生活:我是生活在开元年间的一位四川农民。我的稻田因为用了育秧移植方法,用世界最先进的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我拿着铜板来到成都,买了城里人都喝的茶,在饭铺里歇了一会儿。几个贵妇人从这里经过,她们的衣服好漂亮啊!花团锦簇,大红大紫的颜色。还有几个吐蕃来的人,可能是去长安经过这里吧。听说以前我们有个文成公主嫁给他们的赞普了。天要黑了,市要散了,我就赶快回家了。第9课
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3.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
4.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5.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6.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靖康之耻)7.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8.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1)北宋时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2)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3)南宋时,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1.1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1)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2)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2.宋代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的粮仓。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3.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纺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48.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7.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人:我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生活在东京郊外。有一天我去东京城逛了逛。我的黑麻布衣服在衣饰华美的城里人当中是多么寒酸啊。街边的店铺里传来了烤羊肉的香味,罐子里的冷饮也令人垂涎。可惜买不起啊!于是喝了几口粗茶,买了几个包子充饥。城里人住的房子真漂亮!瓦房、四合院,官员的房子更是像花园。而我还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在街上,有钱的人或赶牛车或骑驴,我还要注意为官员的轿子闪道。前面好热闹啊!瓦子的勾栏里,有说书的、卖唱的、玩杂技的,看的我眼花缭乱。我买了一块布,等过元旦的时候给老婆做件衣服。
4.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3.元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是否矛盾?答:
1、元统一是进步的。
2、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3、文天祥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4、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1.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①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②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③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④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⑤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主要文学形式。北宋文学家苏轼气势豪迈,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感情真挚,格外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发扬光大,他的词里经常表达对山河分裂的悲痛。3.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4.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是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5.宋朝书法以行书为主。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1.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都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3.明清加强专制措施: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正),(3)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4.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2)时间: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3)功绩: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意义(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70、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清”。1644年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军机处、文字狱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在雅克萨的侵略军头目。
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条约解决了中俄两国的东段问题。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1771年初英勇的土尔扈特部,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了渥巴锡并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众。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5.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中央政府对**、**进行册封;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6.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在清朝时后来居上。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5.(1)清朝前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第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三: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3)闭关锁国造成的危害: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6.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1.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 2.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
3.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
4.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1.明朝时期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时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2.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3.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第五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修改后》《语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3、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4、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那chà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
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
6)、全文的结构如何?
3、交流反馈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
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看云识天气(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
(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具体把握:
1、细读课文: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3、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4、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5、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五、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六、总结:今天,你会看云识天气了吗?
七、板书设计:
(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看云识天气(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
云彩
(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看云识天气》17词语意思
峰峦 fēng luán 山峰和山峦
预兆 yù zhào 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 qīng yíng 本文只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匀称 yún chèn平均
崩塌 bēng tā 倒塌
弥漫 mí màn(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 zhēng zhào 即将出现的迹象
一霎间 yí shà jiān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千姿百态 qiān zī bǎi tài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同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biàn huà wú cháng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