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内容三 上网青年的各种“症状”
第一,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 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而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他们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流连忘返,从不审视、怀疑它的构造成份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于囫囵吞枣之际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致使许多硬结不但吞噬着青年人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而且阻塞着他们对真知的内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
对于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父权主义、顺应主义教育的青年来说,虽然在现实中其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但他们身上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肆意暴发。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
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但我们也为一部分人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所震惊: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利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发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
内容四 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青年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
2、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3、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协作联动,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传统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互联网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培养网上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 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4、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38.4%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 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和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5、开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制作,利用法律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打击网上违法犯罪现象,走“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篇:大众传播给人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大众传播给人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大众传播对人的正面影响:
第一.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传递着信息、知识、思想和观点、广告等。它具有公开性、时效性、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精神风貌。
第二.为我们提供大量新信息,成为对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到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和我国的战略决策,小到日常生活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和更新,还有我们感兴趣的,有能力的接受各种科技知识、文学艺术、人生哲理等等,大众传播媒介都能提供。这些信息开拓了我们的眼界,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对我们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理解、掌握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法则、定律等,是极意义的。同时,各种音、像和文字信息也丰富了文化环境。对于充实、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形象材料。
第三.促进我们价值观念现代化。现代人,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我们总是要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接触过程中,与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也就能逐步形成。如对人的尊重,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对竞争创造、个人发展的要求和娱乐的需求等。因此,大众传媒媒介是促使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社会是我们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并使之内化为个人行为方式的过程,随着大众传媒媒介的增多,为我们独立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我们养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化过程的加速明显的表现是,我们越发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社会意义及对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渴求表现在与同辈人交往的日益加强。
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负面影响:
第一,大众传播媒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现代社会的人们少不了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接触,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它而单独存在,有的甚至依赖它,这种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交往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这种舆论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舆论会强化思想教育的影响,促使人们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而不良的社会舆论,这会消弱甚至抵消思想教育影响,更不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面对大众传媒给人带来的种种利与弊,我们应做到,争强科学载体观念,提高大众传媒时代个体的人文素质;树立传媒思维观念,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体的媒体素质;坚持增强开放互动观念,提高个体的交往互动能力;增强辩证思维观念,进一步健全教育个体人格使得大众传媒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第三篇:中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防范措施
中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防范措施
沙子坡中学任鹏飞
论文摘要: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达时代,网络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迷恋游戏网吧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普及电脑,鼓励学生在信息时代占据有利地位,许多家长给孩子购置电脑,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让孩子到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
而另一方面,却又出现许多学生上网痴迷,接受不良信息,导致一系列问题发生。社会各界舆论纷纷,有的认为中学生在网上可以学到更多知识,支持他们上网,而有的则认为网上不健康东西太多,不应该让学生上网;有的不了解网络,听之任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使网络真正可以行之有效的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下面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认识互联网
什么是互联网,所谓互联网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internet,从某种意义上讲,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他起源于60年代,当时其主要用于美国国防部搞军事指挥,90年代初,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参与,并于1991年组成了“商业 internet协会”。商业机构的加入,很快发现它在通讯、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多方面的巨大潜力,继而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人个都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服务:
1、用来收发信件的电子邮件服务
2、进行用户交流的网络新闻服务
3、信息查询服务
4、远程可视会议服务和多人讲座的实时上网交流
5、网上购物以及信息发布
二、人们对网络的一些看法:
1、不是洪水猛兽,但会“玩物丧志” 一位在IT业工作的陈先生认为,现在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生活圈子也比较小,网络的出现无疑是扩大了学生的交际圈,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会因沉迷网上聊天而降低。一位学生家长则态度明确,他说:“如果视上网玩游戏为洪水猛兽,一味阻止子女去玩游戏,是偏激的做法。当然,学生若是过分沉迷,没日没夜地玩个不停,结果只会导致成绩下降,玩物丧志。”
2、远离网络,警惕信息时代的电子鸦片 据报道,某少年在网吧一呆就是23个昼夜,玩在网吧、吃在网吧、睡在网吧。当然,钱也不少花,从家里偷出的5000元一扫而光。某中学一女学生由于迷恋上网聊天,而放弃学业和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见面,结果是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像这样的事情已是屡见不鲜,惨案频频发生。正是由于网络具有高度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加上社会对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包括许多危害中学生身心健康在内的不良信息。如一些迷信、色情、暴力信息,还有
许多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宣扬错误价值观,“法轮功”邪教组织更是利用网络宣扬歪理学说。这些都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三、我国目前上网的现状
据观察,在周围网吧上网的人大致有3种,一是看新闻,或者是获取信息,这当然是比较积极的一种人,能够比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服务;二是玩游戏,游戏对智力以及反应能力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如今游戏的逼真与刺激,非常容易让人沉迷而欲罢不能,这就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三是网上聊天,OICQ又是一种非常盛行的聊天工具。而为什么同学们会对聊天情有独钟呢?当问及这个问题时,一部分同学回答是“交网友”,其他的同学是和朋友联系,一位热衷于上网的同学说:“一般只要有时间我就上网,有时上课我都情不自禁地想着上网。”的确,在我们同学中,为上网,废寝忘食者,甚至逃课上网者大有人在。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上网都以聊天或玩游戏为目的,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进行网上写作的学生上网族也不乏其人,但是这样的学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多。当笔者问及一些学生上网都做些什么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回答“搜集资料、浏览信息”等等,但当进一步问他们如何搜集资料以及经常浏览的网站有什么特色、有哪些栏目时,他们往往一脸茫然地回答不出来。这说明,大多数上网的学生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等“旁枝末节”上了,他们没有很好地、充分地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为自己的工作,学习服务。
四、正确认识、看待网络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工作学习,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然对立又统一的一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对待中学生上网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中学生上网的利,肯定网络给中学生带来巨大帮助。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这大大方便了中学生的学习,因此,就出现了远程教育,我们可以在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遨游学海的乐趣。而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更需要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占据有利地位。可见,网络对中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鼓励上网是全社会都在抓的一项工程,鼓励学生上网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不断有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的上网人数达到了多少多少,我们也曾为这些数字而备感欣慰。但是,上网之后做些什么呢?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他们往往通宵达旦上网之后,第二天有的逃课,有的到了课堂上也是睡大觉。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他们,平时懒得跟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跟家长、老师的交流更是少得可怜,还总是觉得家长和老师不理解他们的世界。
网络在很多学生眼里还只是一种时尚之物,上网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网络的本来意义。如果说他们如此上网是“玩物丧志”,也许有些过分;但是说他们上网
是掩盖在亮丽泡沫下的“不务正业”,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学生上网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理解网络、充分地利用网络。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最热门的话题。我们也充分感受着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巨大便利,我们广大同学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甚至有些过度,这不得不令人有些担忧。
现在,学校机房甚至于周围网吧时常是人满为患,网络的便利与发达由此可见一斑。但任何东西都有其两面性,鱼龙混杂的网络更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对于学生而言,虽然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网上仍然有着太多的诱惑与隐患,时常从报纸上读到关于某大学生沉溺网络爱情,到头来发现是骗局的报道,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网络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将越来越多的人网入其中。网络让我们缩短与世界的距离,让我们了解世界,网络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提供信息,信息时代不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显然是不明智的。然而网络不是天堂。现实生活中,中学生上网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己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网吧管理的无绪,地下黑网吧屡禁不止,黄色网站层出不穷,自制力、辨别力不强的中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的中学生无力自拔,甚至滑向犯罪的边缘。心怀不轨的人将黑手频频伸向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惨剧接连不断地发生。许多媒体将网络称为“电子毒品”实不为过。网络不是天堂,网络也不是地狱,利用好网络,关键在于使用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以主人姿态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
总之,在网络这个大染缸里,中学生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中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
第四篇: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心得体会
如何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思维的方式,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也已突现,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教师该如何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同时减少甚至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趋利,重在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试问,如果学生只会简单
地浏览一下网页,甚至连浏览网页都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找感兴趣的东西;只会用QQ聊聊天,甚至连QQ都不知道该到哪里下载,如何安装,那么利又从何而来呢?对于现在的学生和现在的教材,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主要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信息检索的能力。根据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对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技能的培养,仅限于会使用IE浏览网页,会保存一些图片、文件,而对于如何通过搜索引擎来检索信息并没有更多的指导。如果不会使用搜索引擎进行基于关键字的检索,那么网络的功能就已失去了一大半了,趋利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技术支持,无从谈起了。
二是信息的处理能力。目前学生通过网络检索资料只是停留在一个文字摘录这样一个浅层次的应用上,并不能做更高级一加工。
总之要想学生通过网络获益,就必须教会学习必备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只有学生能熟练地驾驭网络,才能从中获益。
避害,重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
对于中小学生上网的问题,禁止或是严格的管理都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在中学阶段可以通过学校、家长的联合管理也许能暂时地取得一定的效果,可等他们考进了大学,脱离了这样一种监管之后呢,如果没有在中学阶段为学生建立一个道德的防火墙的话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网络社会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这也正是老师和家长们最担心的。
避害还要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青少年在网络上受到伤害,固然与其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缺乏防范意识,对网络的黑暗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此,信息课教师也有责任给予帮助和教育。除了在课堂上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教训之外,更要告诉学生该如何去防范,比如不要太轻信你的网友,不要轻易告诉网友你的真实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更不要随便告诉别人你的身份证号码等;在用户注册时在一些小网站上不要轻易填写真实的身份证号;邮箱等账号的密码不要都设成一样的,还要常换换。这些细节上的具体的做法将非常有利于学生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第五篇:中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防范措施
中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防范措施
摘要: 中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迷恋网络的主观原因。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迷恋网络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对青少年成长极其不利的。对于迷恋网络的中学生绝对不能采取强行遏止的方式,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应对症下药,更不能急于求成。如果信息技术这一科目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和专注的心理,那么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互联网 迷恋网络 好奇 专注 兴趣 防范 引导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青少年人群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显示:这7城市青少年的平均上网比例为63.3%。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用户比例最高,为78.6%,其次是亲戚朋友家,为67.2%,以下依次为学校、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以及网吧等公共休闲设施。42.3%的青少年用户认为互联网使用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认为有“好影响”和“不好的影响”的几乎各占一半。研究发现,青少年选择互联网,比例最高的是“满足交流的需要”,为65%,其实是满足学校学习功课的需要,为50%,以下依次是:满足有人做伴的需要,45%,满足摆脱孤独的需要,41%,满足娱乐的需要,40%等。但是过度的使用网络,就会产生一个心理障碍,就是网络成瘾。如果上网者对网络的使用超乎正常的使用,呈现沉迷的状态,想离线但又无法离线,进而影响正常生活,即可称为“迷恋网络”或“网络成瘾”。具体表现为:
(一)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明显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甚至上课、做梦等时候的思维也是关于英特网。
(二)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现实生活和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产生自我控制意识,却无法停止对网络的使用。
(四)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满足程度,即观网络的迷恋越来越深。
(五)企图减弱对网络的依赖性、减少上网时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迷恋网络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原因,其中针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有2个原因。第一个是生理上的因素。
从生物神经学理论而言,上网刺激分泌神经性荷尔蒙适应戒断症状,可以得到喜乐或减少不舒服,而成为迷恋网络的成因之一。但是迷恋网络的成因大多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第二个是个人心理因素。、心理成就感:许多中学生由于在学习、交往中遇到了挫折,产生挫败感。为了逃避现实,他们通过网络发泄心中的不满,但一旦在网络中找回了自信,产生成就感,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替代作用:而在网络世界中是不受现实社会规范制约,许多人将压抑已久的本我欲望,宣泄在网络世界中,这样的替代作用可从在线世界中充斥着暴力与斗争与许多论坛的火爆言论等或是聊天室的网络性爱中看见。、幻想与认同作用:因为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无法解决,便使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中以逃避面对现实时所产生的压力,或是将自己依附在自己创造的在线角色来逃避真实生活中的角色。、好奇心: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完善、好奇心强,难免会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吸引和影响。一但发现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很容易沉浸其中。中学生的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特别容易导致他们容易迷恋网络,而性格类型、成绩绩点和性别与网络成瘾无关。
了解了中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我们就不难得于中学生迷恋网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以下三个:
1、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和人生观的趋向。中学生面对网络上的巨大信息量,他们不懂得筛选。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对于色情、暴力和反动思想等信息不懂得去拒绝。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和人生观的趋向。
2、影响中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中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迷恋网络世界,挤占大量课余时间,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更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导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3、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迷恋网络的中学生绝对不能采取强行遏止的方式,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应对症下药,更不能急于求成。以下我是对于从信息技术教学着手,对于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防范措施的一些拙见。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迷恋网络的程度又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要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予以强化。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在于放弃鲧的“强堵”,而改为“疏导”。假如能把学生这份痴迷和热爱引导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来,那么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里面,不能一味的禁止上网。应该针对学生在心理上的因素来调整教学方法。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个认识,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不应该千篇一律的要求学生怎么做,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发挥,创设了“情境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练中学,学中练,边学边练,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送给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上网聊天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而学生在学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开放聊天室让学生尽情聊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从而消除学生对互联网的那种神秘感。
中学生迷恋网络,最常见的体现在网络游戏里面。那么学生一旦沉迷的话,他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查阅相关游戏的资料。所以老师应该利用他们的这个心理,让他们去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因为他需要大量的游戏资料,而互联网恰恰有这么一个便捷的平台,所以应该引导他去利用教学里面需要学的搜索引擎去查找。也正因为是他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就会特别容易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
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
网络成瘾里面的原因主要是好奇和专注。中学生活多或少都会有这种心理,那么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把教学任务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结合,那么教学效果就是事半功倍。例如前面提到的游戏资料的查找与搜索引擎的使用相结合,还有聊天工具与vb,FrontPage与网络游戏的门户网站,Powerpoint与游戏介绍,Word与游戏说明等等。这些都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那么课堂外的情况怎么样呢?当前,国家对电子游戏不是禁绝而是持严格管理的态度。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危害,网吧仅是传播场所之一,罪魁祸首是游戏本身,是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对设置带有赌博功能的网络游戏机和非法定节假日允许未成年人入内的网络游戏厅,要坚决予以取缔”。这是目前解决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根本措施。那么学校同样也可以做一些辅助措施。比如利用适当时间开放学校的电脑室,信息技术老师也可以相应的布置一些实操作业,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里吸引过来。同时学校也将加强管理,规范校内上网秩序和净化内部网络资源。
因此,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成瘾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洪水猛兽。我们应当恰当的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与网络这一强大的工具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对网络成瘾转变成为对学习感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卜卫和刘晓红主持
2、《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途径》郑秋香
3、《心理科学》2003.3
4、《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与反思》
周峰
5、《中小学生电子游戏成瘾的社会危害与干预策略》 肖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