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时间:2019-05-13 07:3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第一篇: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史记研究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

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 ①韩信 ②李陵 ③李广 ④霍去病 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

①汉文帝 ②汉景帝 ③汉武帝 ④汉宣帝 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 ①韩信 ②张骞 ③李广 ④霍去病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 ①韩信 ②张良 ③萧何 ④陈平

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 的汉初功臣是: ①英布 ②萧何 ③彭越 ④韩信

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 ①英布 ②萧何 ③彭越 ④张良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 ①英布 ②卢绾 ③彭越 ④樊哙

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 ①英布 ②韩信 ③灌夫 ④窦婴

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 ①韩信 ②项羽 ③荆轲 ④春申君 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

①朱英 ②李园 ③庄贾 ④田蚡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

①《伯夷列传》 ②《游侠列传》 ③《扁鹊仓公列传》 ④《儒林列传》 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 ①韩信 ②韩非 ③李斯 ④张汤

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 ①韩信 ②李斯 ③李广 ④张汤

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冯谖 ②春申君 ③窦婴 ④灌夫

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 ①齐桓公 ②管仲 ③韩信 ④范雎

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鲁仲连 ②荆轲 ③孔子 ④孟子 17.《史记》七十列传的

史记研究

18.“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出自于:

①《平准书》 ②《李斯列传》 ③《货殖列传》 ④《魏其武安侯列传》

19.“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这句话是下列孔子哪位人物学生所言:

①颜回 ②子路 ③子贡 ④子夏 20.年方三十二岁而死的历史人物是: ①项羽 ②管仲 ③屈原 ④贾谊

21.“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的战国公子是; ①春申君 ②平原君 ③信陵君 ④孟尝君

22.“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的历史人物是: ①苏秦 ②张仪 ③伍子胥 ④楚怀王 23.被吴王夫差赐剑而死的历史人物是: ①文种 ②张仪 ③伍子胥 ④西施 24.被秦王赐剑自裁的历史人物是: ①白起 ②蒙恬 ③李斯 ④韩非

25.临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的汉初功臣是: ①韩信 ②彭越 ③英布 ④陈平

26.临终前慨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历史人物是: ①伯夷 ②孔子 ③孟子 ④屈原

27.临死前哀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的历史人物是: ①白起 ②蒙恬 ③项羽 ④李广

28.集中表现出司马迁既愤天命、又悲天命内在苦痛的《史记》篇目是:

①《李将军列传》 ②《伯夷列传》 ③《管晏列传》 ④《淮阴侯列传》 29.“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出自于:

①《李将军列传》 ②《伯夷列传》 ③《管晏列传》 ④《淮阴侯列传》 30.见到秦始皇时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历史人物是: ①刘邦 ②项羽 ③张良 ④荆轲

31.被人斥为“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的汉儒是: ①董仲舒 ②叔孙通 ③公孙弘 ④田蚡 32.被人斥为不“正学以言”,反“曲学阿世”的汉儒是: ①董仲舒 ②叔孙通 ③公孙弘 ④田蚡 33.遭汉儒诋毁而被杀的义侠是:

①灌夫 ②聂政 ③郭解 ④鲁仲连

34司马迁从经济变化角度揭示出汉代由衰到盛,又将由盛到衰这一趋势的《史记》篇目是: ①《酷吏列传》 ②《封禅书》 ③《货殖列传》 ④《平准书》 35.司马迁批判汉武以恶为治这一专制政治的《史记》篇目是:

①《酷吏列传》 ②《封禅书》 ③《李将军列传》 ④《平准书》 36.司马迁揭露汉武好仙这一病态心理的《史记》篇目是:

史记研究

①《酷吏列传》 ②《封禅书》 ③《李将军列传》 ④《平准书》 37.慨叹李广“惜乎,子不遇时”的汉皇是: ①汉文帝 ②汉景帝 ③汉惠帝 ④汉文帝 38.在右北平战中,“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的汉将是: ①李广 ②李敢 ③李陵 ④李闯

二、多项选择题(共17小题,每题2分,共34分)1.以下所列,曾惨遭同学毒害的人物有: ①范雎 ②韩非 ③孙膑 ④伍子胥 2.李广指挥的战斗有: ①上郡遭遇战 ②巨鹿之战 ③背水一战 ④右北平之战 3.在《史记》中,自杀而死的人物有: ①项羽 ②陈胜 ③李广 ④白起 4.韩信指挥的战役有: ①井陉之战 ②巨鹿之战 ③垓下之战 ④潍水之战 5.以下所列,哪些人曾劝韩信反汉: ①武涉 ②萧何 ③陈余 ④蒯通 6.汉初被杀的功臣有: ①韩信 ②萧何 ③彭越 ④张良 7.死于吕后之手的人物有: ①韩信 ②戚夫人 ③彭越 ④陈余 8.战国四公子是: ①春申君 ②信陵君 ③孟尝君 ④平原君 ⑤成安君 9.由“至友”而成死敌的人物是: ①韩信 ②张耳 ③彭越 ④陈余 10.《管晏列传》叙述了哪些人间友情: ①鲍叔牙与管仲 ②信陵君与侯赢 ③孟尝君与冯谖 ④晏子与越石父 11.汉武时期与匈奴作战的汉将有: ①李广 ②李陵 ③霍去病 ④卫青 ⑤李牧

12.表现出司马迁既重义又重利价值观念的《史记》篇目有:

①《货殖列传》 ②《伯夷列传》 ③《孔子世家》 ④《越王勾践世家》 13.对汉武政策予以批判的《史记》篇目有:

①《酷吏列传》 ②《封禅书》 ③《淮阴侯列传》 ④《平准书》 14.歌颂“知己”之情的《史记》篇目有:

①《魏公子列传》 ②《管晏列传》 ③《伯夷列传》 ④《张耳陈余列传》 15.曾刺杀过嬴政的勇士有: ①韩信 ②荆轲 ③项羽 ④张良 16.属于李广家族的人有:

史记研究

①李陵 ②李敢 ③李广利 ④李耳 17.《刺客列传》所记载的刺客有: ①郭解 ②曹沫 ③专诸 ④聂政 ⑤荆轲 ⑥豫让

三、填空题(共16小题,每题1分,共16分)1.桃李不言,_________。

2.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又称__________。

3.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___________。4.“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出自于____________。5.集中表现出司马迁重利价值观念的《史记》篇目是____________。6.被茅坤称为“兵仙”的军事家是_______。

7.在《赵世家》中,与公孙杵臼合力救护赵氏孤儿的志士是______。8.慨叹李广“惜乎,子不遇时”的汉皇是_______。

9.见到秦始皇时慨叹“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

10.“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11.堪称为一篇“鼠传”的《史记》篇目是____________。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_______。

13.被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的汉之名将是____________。

14.临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的汉初功臣是_______。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16.《史记》七十列传的

史记研究

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

4.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五、简答、简析题(共18小题,每题10分,共180分)1.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其中,你觉得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哪一点?为什么? 2.李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请你对李广“还,赏不行”的原因作出分析。

3.结合《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相关内容,谈谈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青、霍去病作了怎样不同的描写与评价? 4.简要概括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5.简要叙述韩信井陉口背水一战以及与项羽决胜垓下的具体战法。6.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大力描写了韩信的重情重义,大力陈述了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在你看来,司马迁这一笔法有何用意? 7.项羽与在韩信对樊哙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你能就此对项羽、韩信识见的高下作出分析吗? 8.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最终失败已埋伏于他少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中。请你说说项羽少时的相关行为,并简要说明它与项羽最终失败的因果关系。9.说明范蠡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10.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哪几类? 11.为什么说张耳、陈余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了他们的“刎颈之交”? 12.说明《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丰富内涵。

13.请你对“制礼义以养之欲”这句话作出符合司马迁本意的解释。14.司马迁的命运感与一般人所信奉的宿命论有何区别? 15.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赞语中是如何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的?对于刘邦,司马迁是否也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 16.司马迁对汉武盛世持有怎样双重的评价? 17.《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哪三篇?这三篇各自侧重在那个方面展开批判? 18.历史上

史记研究

之情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司马迁这样描写的用意。

一、单项选择题 1.③ 2.① 3.③ 4.① 5.④ 6.③ 7.② 8.④ 9.② 10.② 11.③ 12.③ 13.② 14.① 15.② 16.① 17.② 18.③ 19.④ 20.④ 21.③ 22.① 23.③ 24.① 25.① 26.② 27.① 28.② 29.② 30.① 31.② 32.③ 33.③ 34.④

史记研究

35.① 36.② 37.① 38.②

二、多项选择题 1.②③ 2.①④ 3.①③④ 4.①③④ 5.①④ 6.①③ 7.①②③ 8.①②③④ 9.②④ 10.①④ 11.①②③④ 12.①② 13.①②④ 14.①② 15.②④ 16.①②

17.②③④⑤⑥

三、填空题 1.下自成蹊 2.背水一战 3.卢绾

4.《伯夷列传》 5.《货殖列传》 6.韩信 7.程婴 8.汉文帝 9.刘邦 10.韩信

11.《李斯列传》 12.李斯 13.李广 14.韩信 15.管仲

史记研究

16.《管晏列传》

四、标点题

1.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2.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之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3.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

4.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五、简答、简析题

1.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其中,你觉得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哪一点?为什么? 李广的优秀品质有:其一,勇于当敌,胆略过人。李广身为“世世受射”的将门之后,自幼练就了善射的本领。不惟如此,李广更具有一种过人胆略。在上郡遭遇战与右北平之战中,李广面对敌众我寡的危急局面,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表现出超人的胆略。其二,李广不仅才气天下无双,还特有一种轻财爱士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广大士兵的爱戴。李广死时,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正说明了李广仁爱士卒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在我们看来,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后一点。从秦汉以来,边塞战争绵绵不断,一将功成万骨枯,谁又曾顾问过千百万士兵的死活?茫茫宇宙天地之间,李将军李广的英名之所以得以传颂千古,根由不在于他有什么赫赫战功,而在于仁爱士卒。此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研究

2.李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请你对李广“还,赏不行”的原因作出分析。

李广战功卓著,却误入了汉景帝与梁孝王的矛盾之网中。梁孝王为汉景帝之弟,更是颐指气使的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窦太后本欲让梁孝王当皇帝,虽未获成功,但在两兄弟间造成了内在冲突。按照汉法,李广既为汉廷直属将军,就不能接受梁王的封赠。但梁王为了表示对景帝的不满,为了说明他本应成为皇帝,所以他偏要封赠汉将李广。李广在梁地作战,如果拒绝了皇帝弟弟的封赠,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如果说这件事有错,追究罪责的应是梁孝王。汉景帝深知梁孝王再向他示威,自然怒火中烧,但迫于母威,又不好发作,于是他便通过惩罚李广以示对梁孝王的回击。如此,飞将军李广就成了他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3.结合《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相关内容,谈谈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青、霍去病作了怎样不同的描写与评价?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着力描写了李广轻财爱士的优秀品质,说明了李广赢得广大士兵与民众爱戴的原因。与此同时,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向世人展示了卫青、霍去病的本质属性。在司马迁看来,卫、霍两人之所以有辉煌战功,实因为他们身为皇亲国戚,他们本人并没有过人的智略。不惟如此,司马迁还特别指出霍去病“不省士”的恶劣作风。在篇末的赞语中,司马迁更直接地对卫、霍两人不为天下贤大夫称颂的表现提出批评。而在《李将军列传》赞语中,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的语词说明了李广仁爱士卒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两相对比,一优一劣,褒贬自现。

4.简要概括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是:韩信纵论天下,对项羽的性格弱点、战略错误,对三秦乃至天下的民心向背,都有深刻的把握。据此,他指出,应当利用项羽的战略错误,利用三秦父老对章邯等人的怨恨以及对汉王的爱戴,利用汉军将士渴望东归的心理,乘势向东挺进,以完成夺取关中、夺取天下的大业。意义:刘邦正是在韩信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从绝境中走了出来。最终取得了天下。

5.简要叙述韩信井陉口背水一战以及与项羽决胜垓下的具体战法。

在井陉口之战中,韩信一方面正面出兵井陉口外,另一方面又预遣轻骑二千人各持一赤帜,隐蔽山后。在正面战场,韩信背水列阵,故意将数万兵力暴露于数十万赵军之下,以示其弱,使敌懈怠。果然,引诱出赵军空营出战。在正面与敌大战之时,韩信即用奇兵袭击敌军营地,再两面夹击,结果大获全胜。在垓下之战中,韩信为大军统帅,“先为小却,以待左右两翼之夹击,而后回军三而蹙之,是以项羽十万之众一败无余。

6.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大力描写了韩信的重情重义,大力陈述了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在你看来,司马迁这一笔法有何用意? 从表面上看,韩信血案为最高统治者所精心策划,近乎天衣无缝。如果要为韩信辩诬,自非易事。但司马迁依据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依据韩信恪守信义的本质,从汉廷狱案中看出破绽,力求以他迷离开合、寄意无穷的文字说明韩信反汉罪名的虚妄,力求对汉初最大血案作出公正的判决。韩信的沉冤,司马迁论之明矣!

7.项羽与在韩信对樊哙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你能就此对项羽、韩信识见的高下作出分析吗? 在《项羽本纪》中,可以看出项羽对樊哙极为欣赏。而在《淮阴侯列传》中,则可见韩信对

史记研究

樊哙嗤之以鼻。樊哙本以屠狗为业,是一介武夫。项羽欣赏樊哙,说明项羽也终为一介武夫;而韩信对樊哙的不同态度,说明韩信对匹夫之勇的鄙视。韩信之所以在汉中一针见血地看穿项羽徒有匹夫之勇的本质,也正显示出韩信高出于项羽之上的见识与胸怀。

8.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最终失败已埋伏于他少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中。请你说说项羽少时的相关行为,并简要说明它与项羽最终失败的因果关系。

在项羽的人生之初,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后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其豪气诚然令人叫绝,但又显得粗略疏阔。在司马迁看来,项羽最终的失败,其中的一大根源在于“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这样一种“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的精神弊端,正与项羽少时不学无术的表现两相呼应。而司马迁之所以从项羽少时写起,也正是说明项羽最终失败的种因早就埋伏在项羽少时的表现中。

9.说明范蠡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

范蠡一语道破了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10.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哪几类? 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三类:一则为项羽、韩信的悲剧。当他们取得巨大成功之时,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牢牢把握住“天机”与自我的契合点,否则就会“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二则为白起、吴起、商君、文种等人的悲剧。他们成功之时,也正是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之时。这时,他们已经面临绝对不可超越的限界。既如此,他们应该觉悟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否则就会“亢龙有悔”。三则为韩非、孙膑、虞卿等人的悲剧。他们“能言”而“不能行”,结果陷入困境、绝境。以上三类,均因自我蔽暗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11.为什么说张耳、陈余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了他们的“刎颈之交”?

所谓刎颈之交,初义是要同生死,共患难,断颈无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张耳、陈余这一对忘年交在人生苦旅中也确实做到了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但后来却反目为仇,成为死敌。张耳、陈余始以生死相许,殊不料割下自己颈子的竟然是对方。所谓“刎颈之交”,结果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了。

12.说明《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丰富内涵。

《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内涵:其一,着力描写“非常之人”,使人感到人生最神圣的是超越自我的努力与奋斗,人生最有价值的是追求生命奇特。其二,司马迁对人物的行动、意愿、个性、理想、情感,对人物的苦难、悲哀、诅咒、呼告、死亡都始终给予了莫大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生命底蕴的咀嚼、感叹与沉思。其三,对摧残生命的君主专制政治进行了大胆无畏的揭露,表现出一种护持历史中生命个体的历史良心。其四,揭示了人性的灰暗一面:人性之恶,显示出他敢于正视人性之恶的勇气。其五,在正视人性恶的基础上,高擎人的美德与良知。其六,在洞察人性真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一个既能顺应又能控制人情、人性的新世界构想。13.请你对“制礼义以养之欲”这句话作出符合司马迁本意的解释。

司马迁深以为,人性中存在着各种欲望,如果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出现人人争夺、人人残杀的混乱局面。既至如此,人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自取灭亡,整个社会也将在这种混乱中迎来它土崩瓦解的末日。结果,追求欲望却反而得不到欲望。先王体察人性,为了使人在有

史记研究

秩序的社会中得到种种欲望的满足,便制订了能容纳人之欲望的“礼”,使人从中怡然自足,享受快乐。由此看来,“礼”不但不是压抑人性的存在,而恰恰是使人之欲望得以长久满足的保证。故而,司马迁反复申言:“礼者,养也”,“制礼义以养之欲”。我们结合历史上因违背礼义规则,一味贪于男欢女爱而终至殒身亡国的无数个例,就不能不深深感到“制礼义以养之欲”、“礼者,养也”这一论点的深远与透辟。

14.司马迁的命运感与一般人所信奉的宿命论有何区别? 宿命论认定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它反映了一种无痛感的麻木心态,是一种贯穿始终的人生基本态度。而司马迁对命运并不持忠实信奉的态度,他的命运感往往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在疑问中仍不乏探询、否定的意味。正因如此,这种命运感并没有导致他走向宿命,没有导致他历史意识的丧失,相反他常常否定天命的存在。可以说,司马迁的命运感并非芸芸众生的宿命论,而是一个“好学深思”者在一个更高品位上对一种无限本体的困惑感受。对命运的困惑与否定这两相结合,显示了司马迁历史理性的震荡与重建,显示了他在克服重重矛盾中表现出的主体的英雄意志与探求精神。

15.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赞语中是如何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的?对于刘邦,司马迁是否也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一方面对项羽的英雄本质着力描写,以其动情之笔写就了一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交响曲;另一方面,司马迁对项羽的一系列政治军事错误也作了极其理性的分析、批评。以《项羽本纪》赞语为例,司马迁对项羽的功过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在赞语的前半部分,司马迁显得有些感情冲动。在后半部分,司马迁则以深刻的理性对项羽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肯綮的剖析。这样一种双重评判,既坚持了一个史家的原则立场,又表现了司马迁作为血肉之躯的感情好恶。与此相映照的是,司马迁对刘邦也保持了双重评判。司马迁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刘邦,但在理智上认识到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在于他善于笼络人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军事战略。如此,司马迁既给我们以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又充分表现了他在观照历史过程中的情感意向。

16.司马迁对汉武盛世持有怎样双重的评价? 司马迁对他那个时代的盛大气象有着强烈的感受。在海内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司马迁心胸开阔,气魄沉雄,对汉武盛世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司马迁更在海内一统的盛大气象中看到了衰败的端绪。从《史记》中,我们看到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对武帝的经济政策展开了全面批判,在《酷吏列传》中对武帝的高压政治进行了大胆揭露,在《封禅书》中对武帝的迷信心理作了深入剖析。这三篇鼎足而三,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17.《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哪三篇?这三篇各自侧重在那个方面展开批判? 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平准书》、《酷吏列传》与《封禅书》中。在《平准书》中,司马迁对武帝的经济政策展开了全面批判;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对武帝的高压政治进行了大胆揭露;在《封禅书》中,司马迁对武帝的迷信心理作了深入剖析。这三篇鼎足而三,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18.历史上

史记研究

项羽虽“喑噁叱咤,千人皆废”,但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项羽虽“言语呕呕”,分食推饮,但却玩印不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但“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羽又“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所以项羽“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他在目前看来很强,但很快就会衰弱下去。

六、论述题

1.论析韩信的个人才干与品质

其一,纵论天下,首建大策。在汉中登台拜将时,韩信凸现出一种卓越的战略眼光。针对将士思乡的心理,韩信提出了打出汉中、占据关中,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决策。他向刘邦指出,应当利用项羽的战略错误,利用三秦父老对章邯等人的怨恨以及对汉王的爱戴,利用汉军将士渴望东归的心理,乘势向东挺进,以完成夺取关中、夺取天下的大业。后来,刘邦正是在韩信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从绝境中走了出来。最终取得了天下。其二,出奇制胜,未尝血战。韩信坐而论道,深中肯綮。在战场上,他同样独步千古。井陉一战,韩信背水列阵,故意将数万兵力暴露于数十万赵军之下,以示其弱,使敌懈怠。果然,引诱出赵军空营出战。在正面与敌大战之时,韩信即用奇兵袭击敌军营地,再两面夹击,结果大获全胜。他如潍水之战等,也都表现出韩信出奇制胜,未尝血战“兵仙” 本色。其三,决胜垓下,以灭项羽。韩信在汉中首建大策后,分兵以北,“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造成了有利于刘邦的战略态势。而在楚汉命运的垓下之战中,韩信为汉军统帅,彻底摧灭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综上所述,韩信在楚汉之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四,重情重义,绝不反汉。这位战无不克的天才人物,也是一位重情重义、心胸豁达的仁者。他漂母之恩必报,赐之千金;下乡南昌亭长虽“为德不卒”,他也赐之百钱;对于曾令自己出其胯下的淮阴恶少年,他不记前仇,反而任他为中尉。由此可见,在韩信的内心深处,特具一种有情必报、有仇不复的宽仁大度。如此心胸,也表现在他对刘邦的态度上。当韩信破赵定齐后,其势力已远在刘、项之上。这时,武涉与蒯通都劝韩信反汉。但韩信却恪守情义,念念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恩,表现出一种重情重义、绝不反汉之心。2.为什么说《李斯列传》堪称为一篇“鼠传”?

李斯在人生之初,即表现出一种猥琐阴暗的心理。他从“厕鼠”与“仓鼠”两种生存的对比中,发誓要做人中的“仓鼠”。司马迁作为时刻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命洞察者,敏锐捕捉到李斯这一卑下欲念,选取了李斯“年少观鼠”这一典型事例,揭开了李斯内在的龌龊本质。后来,为了保住自己“仓鼠”的丞相地位,他把自己的同学韩非推向了死亡之地。龌龊的本性产生龌龊的行为,李斯也由于这一自私的本性决定了他自己可悲的命运。秦始皇死后,李斯以他一以贯之的卑劣之心,“被迫”参与了赵高、胡亥改写遗诏、谋害扶苏及蒙恬的罪恶活动。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由此他已开始了向死亡的堕落。不久,他即被赵高、胡亥以“谋反罪”判处死刑。李斯这一“仓鼠”由于本性的溃疡,不惜以牺牲他人生命、他人天下为代价,竭力想保住自己“食积粟,居大庑之下”的生存状态,但最终死于他人“毒手”,落了个夷灭三族的可悲结局。面对李斯生命的沉沦,司马迁在赞语中拨开“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这一认识上的迷雾,劲笔指出李斯之死实根源于他那“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的恶劣本性。纵观《李斯列传》全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卑劣私欲的人的心史,看到的是一个由“厕鼠”而“仓鼠”而“囚鼠”而终至于“死鼠”的历史。从这一意义上看,《李斯列传》实为一篇“鼠传”。

3.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对哪两对人物的知交之情进行了重点描写?叙述这两对人物知交

史记研究

之情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司马迁这样描写的用意。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精心为我们展示了管仲与鲍叔牙、晏子与越石父的知交之情。鲍叔牙自幼与管仲交游,深知管仲很有才能。两人合伙经商时,管仲“分财利多自与”,但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境贫寒,所以从来不与他计较,反而“终善遇之”。后来,鲍叔牙佐助齐公子小白,管仲佐助齐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也随即被囚。这时,鲍叔牙出面说情,将管仲推荐给桓公。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业。对于叔牙的知己之情,管仲这样感慨万千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出自肺腑的心声,是对人间友情的最高礼赞。在本传中,司马迁又精心叙写了齐另一相国晏婴赎贤、荐贤的事迹。晏子知被绑的罪人越石父是位贤者,便以自己的左骖替他赎了罪,并一同坐车返回。到了家后,晏子没有打一声招呼,就进入内室。越石父见晏子“知己而无礼”,便要求离去。越石父在“知己”面前所表现出的人格自尊,正显示了朋友间的一种关系准则。

统观《管晏列传》,司马迁对管晏二人的功业只是虚写,而对管仲与鲍叔牙、晏子与越石父的知交则加以重点描写。通过这一重点描写,司马迁实表现了对理想友情的珍视与渴望。司马迁将《管晏列传》列于《伯夷列传》之后而成为七十列传的

第二篇:《史记研究》期末作业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38 小题,每题 1 分,共 38 分)

1.被司马迁称为 “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 ” 的人物是: ① 韩信 ② 李陵 ③ 李广 ④ 霍去病 2.认为李广 “ 数奇 ” 的汉皇是: ① 汉文帝 ② 汉景帝 ③ 汉武帝 ④ 汉宣帝 3 . “ 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 ” 的将军是 : ① 韩信 ② 张骞 ③ 李广 ④ 霍去病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 ① 韩信 ② 张良 ③ 萧何 ④ 陈平

5.“ 拔魏 赵,定燕 齐,使 汉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 灭 项 籍 ” 的汉初功臣是: ① 英布 ② 萧何 ③ 彭越 ④ 韩信

6.韩信 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 ① 英布 ② 萧何 ③ 彭越 ④ 张良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 ① 英布 ② 卢绾 ③ 彭越 ④ 樊哙.在 “ 十二月晦 ” 这一天被 “ 弃市渭城 ” 的人物是: ① 英布 ② 韩信 ③ 灌夫 ④ 窦婴

9.早年 “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 的人物是: ① 韩信 ② 项羽 ③ 荆轲 ④ 春申君 10.暗杀春申君的 “ 弱人 ” 是: ① 朱英 ② 李园 ③ 庄贾 ④ 田蚡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

① 《伯夷列传》 ② 《 游侠 列传》 ③ 《扁鹊仓公列传》 ④ 《儒林 列传 》 12.发誓要做人中 “ 仓鼠 ” 的人物是 : ① 韩信 ② 韩非 ③ 李斯 ④ 张汤

13.临死前慨叹 “ 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 的人物是 : ① 韩信 ② 李斯 ③ 李广 ④ 张汤

14.说出 “ 富贵多士,贫贱寡友 ” 这句话的人物是 : ① 冯谖 ② 春申君 ③ 窦婴 ④ 灌夫

15.慨叹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的人物是 : ① 齐桓公 ② 管仲 ③ 韩信 ④ 范雎 16.说出 “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 这句话的人物是 : ① 鲁仲连 ② 荆轲 ③ 孔子 ④ 孟子

17.《史记》 七十 列传 的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 “ 辅导答疑 ” 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① 《伯夷列传》 ② 《管晏列传》 ③ 《 孟子荀卿 列传》 ④ 《李将军列传》 18.“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 出自于 :

① 《平准书》 ② 《李斯列传》 ③ 《货殖列传》 ④ 《魏其武安侯列传》

19.“ 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 ” 这句话是下列孔子哪位人物学生所言 : ① 颜回 ② 子路 ③ 子贡 ④ 子夏 20.年方三十二岁而死的历史人物是 : ① 项羽 ② 管仲 ③ 屈原 ④ 贾谊

21.“ 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 的战国公子是; ① 春申君 ②平原君 ③ 信陵君 ④ 孟尝君

22.“ 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 的历史人物是 : ① 苏秦 ② 张仪 ③ 伍子胥 ④ 楚怀王 23.被吴王夫差赐剑而死的历史人物是 : ① 文种 ② 张仪 ③ 伍子胥 ④ 西施 24.被秦王赐剑自裁的历史人物是 : ① 白起 ② 蒙恬 ③ 李斯 ④ 韩非

25.临死前哀叹 “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 的汉初功臣是 : ① 韩信 ② 彭越 ③ 英布 ④ 陈平

26.临终前慨叹 “ 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 的历史人物是 : ① 伯夷 ② 孔子 ③ 孟子 ④ 屈原

27.临死前哀叹 “ 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 ” 的历史人物是 : ① 白起 ② 蒙恬 ③ 项羽 ④ 李广

28.集中表现出司马迁既愤天命、又悲天命内在苦痛的《史记》篇目是 : ① 《李将军列传》 ② 《伯夷列传》 ③ 《管晏列传》 ④ 《淮阴侯列传》 29.“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 出自于 :

① 《李将军列传》 ② 《伯夷列传》 ③ 《管晏列传》 ④ 《淮阴侯列传》 30.见到秦始皇时慨叹 “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 的历史人物是 : ① 刘邦 ② 项羽 ③ 张良 ④ 荆轲

31.被人斥为 “ 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 的汉儒是 : ① 董仲舒 ② 叔孙通 ③ 公孙弘 ④ 田蚡

32.被人斥为不 “ 正学以言 ”,反 “ 曲学阿世 ” 的汉儒是 : ① 董仲舒 ② 叔孙通 ③ 公孙弘 ④ 田蚡 33.遭汉儒诋毁而被杀的义侠是 : ① 灌夫 ② 聂政 ③ 郭解 ④ 鲁仲连

司马迁 从经济变化角度揭示出汉代由衰到盛,又将由盛到衰这一趋势的 《 史记 》 篇目是: ① 《 酷吏列传 》 ② 《 封禅书 》 ③ 《货殖列传》 ④ 《平准书 》 35.司马迁 批判汉武以恶为治这一专制政治 的《 史记 》 篇目是: ① 《 酷吏列传 》 ② 《 封禅书 》 ③ 《李将军列传》 ④ 《平准书 》 36.司马迁 揭露汉武好仙这一病态心理 的《 史记 》 篇目是: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 “ 辅导答疑 ” 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① 《 酷吏列传 》 ② 《 封禅书 》 ③ 《李将军列传》 ④ 《平准书 》 37.慨叹李广 “ 惜乎,子不遇时 ” 的汉皇是 : ① 汉文帝 ② 汉景帝 ③ 汉惠帝 ④ 汉文帝

38.在右北平战中,“ 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 ” 的汉将是 : ① 李广 ② 李敢 ③ 李陵 ④ 李闯

二、多项选择题(共 17 小题,每题 2 分,共 34 分)1.以下所列,曾惨遭同学毒害的人物有 : ① 范雎 ② 韩非 ③ 孙膑 ④ 伍子胥 2.李广指挥的战斗有 : ① 上郡遭遇战 ② 巨鹿之战 ③ 背水一战 ④ 右北平之战 3.在《史记》中,自杀而死的人物有 : ① 项羽 ② 陈胜 ③ 李广 ④ 白起 4.韩信指挥的战役有 : ① 井陉 之战 ② 巨鹿之战 ③ 垓下之战 ④ 潍水 之战 5.以下所列,哪些人曾劝 韩信 反汉 : ① 武涉 ② 萧何 ③ 陈余 ④ 蒯通 6.汉初被杀的功臣有 : ① 韩信 ② 萧何 ③ 彭越 ④ 张良 7.死于 吕后 之手的人物有 : ① 韩信 ② 戚夫人 ③ 彭越 ④ 陈余 8.战国四公子是 : ① 春申君 ② 信陵君 ③ 孟尝君 ④平原君 ⑤ 成安君 9.由 “ 至友 ” 而成死敌的人物是 : ① 韩信 ② 张耳 ③ 彭越 ④ 陈余 10.《管晏列传》叙述了哪些人间友情 : ① 鲍叔牙与管仲 ② 信陵君与侯赢 ③ 孟尝君与冯谖 ④ 晏子与越石父 11.汉武时期与匈奴作战的汉将有 : ① 李广 ② 李陵 ③ 霍去病 ④ 卫青 ⑤ 李牧

12.表现出司马迁既重义又重利价值观念的《史记》篇目有 :

① 《货殖列传》 ② 《伯夷列传》 ③ 《孔子世家》 ④ 《越王勾 践 世家》 13.对汉武政策予以批判 的《 史记 》 篇目有:

① 《 酷吏列传 》 ② 《 封禅书 》 ③ 《淮阴侯列传》 ④ 《平准书 》 14.歌颂 “ 知己 ” 之情 的《 史记 》 篇目有:

① 《 魏公子列传 》 ② 《 管晏列传 》 ③ 《伯夷列传》 ④ 《 张耳陈余列传 》 15.曾刺杀过嬴政的勇士有 : ① 韩信 ② 荆轲 ③ 项羽 ④ 张良 16.属于李广家族的人有 :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 “ 辅导答疑 ” 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① 李陵 ② 李敢 ③ 李广利 ④ 李耳 17.《刺客列传》所记载的刺客有 : ① 郭解 ② 曹沫 ③ 专诸 ④ 聂政 ⑤ 荆轲 ⑥ 豫让

三、填空题(共 16 小题,每题 1 分,共 16 分)1.桃李不言,_________。

2.韩信指挥的 井陉 之战又称 __________。

3.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 ___________。4.“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 出自于 ____________。5.集中表现出司马迁重利价值观念的《史记》篇目是 ____________。6.被茅坤称为 “ 兵仙 ” 的军事家是 _______。

7.在《赵世家》中,与公孙杵臼合力救护赵氏孤儿的志士是 ______。8.慨叹李广 “ 惜乎,子不遇时 ” 的汉皇是 _______。

9.见到秦始皇时慨叹 “ 大丈夫当如此也 ” 的历史人物是 _______。

10.“ 拔魏 赵,定燕 齐,使 汉 三分天下有其二 ” 的历史人物是 _______。11.堪称为一篇 “ 鼠传 ” 的《史记》篇目是 ____________。12.发誓要做人中 “ 仓鼠 ” 的人物是 _______。

13.被称为 “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 ” 的汉之名将是 ____________。

14.临死前哀叹 “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 的汉初功臣是 _______。15.慨叹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的历史人物是 _______。16.《史记》七十列传的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 “ 辅导答疑 ” 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4.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 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 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 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五、简答、简析题(共 18 小题,每题 10 分,共 180 分).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 其中,你觉得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哪一点 ? 为什么 ? 2.李广 “ 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请你对李广 “ 还,赏不行 ” 的原因作出分析。

3.结合 《 李将军列传 》 与 《 卫将军骠骑列传 》 的相关内容,谈谈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青、霍去病作了怎样不同的 描写与评价 ? 4.简要概括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5.简要叙述 韩信井陉口背水一战以及与项羽决胜垓下的具体战法。.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大力描写了韩信的重情重义,大力陈述了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在你看来,司 马迁这一笔法有何用意 ? 7.项羽与在韩信对樊哙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 你能就此对项羽、韩信识见的高下作出分析吗 ? 8.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最终失败已埋伏于他少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中。请你说说项羽少时的相关行为,并简

要说明它与项羽最终失败的因果关系。9.说明范蠡长男 “ 过失 ” 杀弟的原因。

10.在《史记》中,“ 不自知 ” 的悲剧可以分为哪几类 ? 11.为什么说张耳、陈余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了他们的 “ 刎颈之交 ” ? 12.说明《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丰富内涵。

13.请你对 “ 制礼义以养之欲 ” 这句话作出符合司马迁本意的解释。14.司马迁的命运感与一般人所信奉的宿命论有何区别 ? 15.司马迁在 《 项羽本纪 》 的赞语中是如何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的 ? 对于刘邦,司马迁是否也保持了感

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 ? 16.司马迁对汉武盛世持有怎样双重的评价 ? 17.《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哪三篇 ? 这三篇各自侧重在那个方面展开批判 ? 18.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洞穿项羽弱点的人是谁 ? 这个人对项羽的弱点作出了怎样的分析 ?

六、论述题(共 3 小题,每题 20 分,共 30 分)1.论析韩信的个人才干与品质

2.为什么说《李斯列传》堪称为一篇 “ 鼠传 ” ? 3.在 《 管晏列传 》 中,司马迁对哪两对人物的知交之情进行了重点描写 ? 叙述这两对人物知交之情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司马迁这样描写的用意。

第三篇:宋词研究期末答案

《宋词研究》作业答案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宋代第一篇系统论述词体特点的文章是__李清照_____所著的《词论》。

2、李清照的《___渔家傲___》(天接云涛连晓雾)词,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3、向子諲的《酒边词》,以南渡为分界线,分为”__江南新词___”和”江北旧词”

4、常被看作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的南宋前期词人是 张元干 和张孝祥。

5、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__豪____”,就注意到了苏、辛之间的重要区别。

6、姜夔词向来被评价为 清空骚雅。

7、张炎批评吴文英词,如”_七宝楼台___,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8、”金源一代一坡仙”是指 赵秉文。

9、北宋灭亡后,对苏轼词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且推广苏词不遗余力的金国文人是 蔡松年。

10、最早提出婉约、豪放之说的是明代人 张綖。

11、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 李清照,12、《易安词》的作者是 李清照。

13、《漱玉词》的作者是 李清照。

14、《断肠词》的作者是 朱淑真。

15、《樵歌》的作者是 朱敦儒。

16、《芦川词》的作者是 张元干。

17、《于湖词》的作者是 张孝祥。

18、辛弃疾字幼安,号 稼轩,所著词集名《 稼轩词》。

19、《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 辛弃疾。20、《放翁词》的作者是 陆游。

21、《龙川词》的作者是 陈亮。

22、《白石道人歌曲》的作者是 姜夔。

23、《梅溪词》的作者是 史达祖

24、《后村长短句》的作者是 刘克庄。

25、《后村别调》的作者是 刘克庄

26、《龙洲词》的作者是 刘过。

27、《频洲渔笛谱》的作者是 周密。

28、《草窗词》的作者是 周密

29、《碧山乐府》的作者是 王沂孙。30、《花外集》的作者是 王沂孙。

31、《齐东野语》的作者是 周密。

32、《梦窗词》的作者是 吴文英。

33、《山中白云词》的作者是 张炎。

34、《须溪词》的作者是 刘辰翁。

35、《遗山乐府》的作者是 元好问

36、《时贤本事曲子集》的作者是 杨绘。

37、《骩骳说》、《晁无咎词话》的作者是 晁补之。

38、《诗话总龟》的作者是 阮阅。

39、《古今词话》的作者是 杨湜。40、《复雅歌词》的作者是 鮦阳居士。

41、《碧鸡漫志》的作者是 王灼。

42、《能改斋漫录》的作者是 吴曾。

43、《苕溪渔隐丛话》的作者是 胡仔。

44、《续骩骳说》的作者是 朱弁。

45、《作词五要》的作者是 杨缵。

46、《直斋书录》歌词解题的作者是 陈振孙。

47、《诗人玉屑》的作者是 魏庆之。

48、《玉林词话》、《中兴词话补遗》的作者是 黄升。

49、《怀古录》的作者是陈模。

50、《浩然斋雅谈》、《草窗词评》的作者是 周密。

51、《词源》的作者是 张炎。

52、《乐府指迷》的作者是 沈义父。

53、《钦定词谱》的作者是 王奕清。

54、《词林正韵》的作者是 戈载。

55、填词用的谱有两类,一是词谱,一是_ 音谱______。

56、《彊村丛书》的作者是_朱祖谋(朱孝臧、朱彊村)。

57、《唐宋词人年谱》:___夏承焘____。

58、《全宋词》的编者是 唐圭璋。

59、《全金元词》的编者是 唐圭璋。60、《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唐圭璋。6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6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6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6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6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6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67、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6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69、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70、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7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7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73、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74、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尔曹恩怨相尔汝!75、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76、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77、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7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79、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80、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81、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8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8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8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85、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86、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8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88、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8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90、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9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9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93、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94、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95、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96、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97、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9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99、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100、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101、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0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10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10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5、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106、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107、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108、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109、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110、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11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1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113、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114、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115、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116、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117、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118、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119、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120、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121、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122、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123、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第二部分 名词解释

1、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在当时被称为易安体。其最显著的特色是以“寻常语”入词,它不是一般的俚言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的、明白省净、富有表现力的诗的语言。以寻常的语言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这就是易安体艺术魅力所在。

2、宋末遗民词:

指宋末元初周密、王沂孙、张炎等遗民词人的词作。他们继承周邦彦、姜夔的衣钵,往往以凄凉苦咽的词风表达故国之思。词中多比兴寄托之作,是宋词的尾声。

第三部分 简答题

1、最早的专论词体的文章是什么?

答:最早论词的专文是欧阳炯的《花间集序》。

2、最早的宋人词话是什么书?

答:最早的宋人词话是元丰初杨绘的《本事曲》,多数偏于纪事。

3、晁补之的《评本朝乐章》评述了什么人的作品?

答:《评本朝乐章》评述了柳、欧、苏、黄、晏(殊)、张、秦七家词,是《词论》问世之前一篇重要的词评。

4、李之仪的《跋吴思道小词》持一种什么样的词学观点? 答:《跋吴思道小词》以花间为宗,对苏、黄多有异论,下开易安“别是一家”之说。

5、词“别是一家”之说是什么人提出来的? 答:是李清照。

6、李清照的专论词体的是什么文章? 答:是《词论》

7、《南宋四名臣词集》收的什么人的作品? 答:收录了李光、李纲、赵鼎、胡铨四人的别集。

8、“张孤雁”是对宋代哪位词人的称呼?为什么这样称呼?

答:“张孤雁”是指南宋词人张炎。他的作品《解连环·孤雁》写孤雁,生动传神,所以为他赢得了“张孤雁”的称号。

9、“二窗”是指宋代哪两位词人? 答:周密,号草窗;吴文英,号梦窗。

10、《复雅歌词》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该书成于南宋初,是一部词的总集,采唐至北宋末词四千三百余首,凡五十卷。署名鲖阳居士作,真实作家未定。

11、《乐府雅词》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南宋曾慥编辑的一部词的总集。

12、《草堂诗余》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南宋书坊编集,何士集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以类编次。

13、《花庵词选》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南宋淳佑间黄昇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前者十卷,凡134家;后者十卷,凡89家。因黄昇号“花庵词客”,故此二集合称《花庵词选》。

14、《阳春白雪》的编者是谁? 答:是南宋人赵闻礼。

15、《绝妙好词》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是周密编集的南宋歌词。尚清雅一派。作八卷,今残本七卷。始于张孝祥,终于仇远。共132家。

16、《名儒草堂诗余》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此书为元代凤林书院所刊,不著编辑者姓氏。录南宋遗民词六63家,词203首。又名《续草堂诗余》。

17、《中州乐府》是什么样的一部书?

答:是金代文人元好问所编,本与元氏所编《中州集》为一编,是一部辑录金代词人作品的词集,所录词人36人、词作124首,各人皆有小传,兼评诗词。

第四部分:名句赏析与作品分析:

(一)名句赏析:

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几句是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首中的句子。写词人思念丈夫的心情。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无尽的思念却又涌上心头。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确实如此,李清照的词句是从范作中化用来的,但相比之下,李词更形象、更细腻、更生动,因而能成为千古名句。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是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的最后三句。关于这首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

仔细品味,确实,末三句是全词的亮点。词写孤寂之愁。愁的证明,以人之“瘦”见出。而“莫道不消魂”一语很有力,是一个跌宕,也是一个铺垫。“帘卷西风”,很巧妙,西风卷帘,现出帘外黄花,由黄花之瘦,更见人之瘦,十分形象。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几句是李清照《声声慢》词的开篇。作者连用十四个叠字,而且凝练地熔铸了特定的生活内容、概括了主人公的心境,在文字音韵方面,是词史上的一种创举。同时,这十四个字,一开始就为全篇奠定了基调。本词是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的。开篇即写“寻寻觅觅”,可见她从一开始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接着的“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再紧接着的“凄凄惨惨戚戚”是进一步写此时心中的感受。仅此三句,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所以,此三句的好处,不仅在于用字之妙,更在于与全篇融为一体。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几句,原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本词,原是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之中,主人公苦苦寻找“那人”而未见,却忽然在元夜将尽之时、灯火阑珊之处看见了她!写出了那种意外的惊喜,那种悲喜莫名的感动,那种令人热泪盈眶的一瞬间!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词为例,说明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须经历三个境界,以这几句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即是着眼于词中写的那种苦苦追寻之后蓦然得之的境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是哪位词人哪首作品中的句子?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几句词出自姜夔《扬州慢》。这两句写一种物是人非的感受。经历了金兵的侵扰之后,扬州一片残破,旧桥仍在,而人事已非,只余桥下寒波,映衬冷月。通过萧瑟寂寥冷清的气氛渲染,显出作者的伤乱情怀,表露了对国家衰亡的悲痛,情调凄怆,词笔清劲。

(二)作品简析:

请简要评析下列作品(或主要特色,或写作技巧,或词中的意趣、哲理,等等)

1、李清照《一剪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闺房秀户的生活理想伴随着丈夫赵明诚的出仕而结束。丈夫离去,夫妻分别,给李清照的生活带来了情感的缺失,于是一改甜蜜宁静的词作风格而写出了几首略带苦涩和忧怨的作品,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离别,但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就弱了许多,更何况还有时时传情锦书的慰藉呢。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映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个重要特色。而末三句,以逼近口语的词句,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不去的相思之情,愁的重点,还在于词人自身。

2、李清照《醉花阴》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这首词的语言很具有特色。“人比黄花瘦”一语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另外还用了白描手法,“薄雾浓云”、“玉枕纱橱”、“东篱把酒黄昏”、“帘卷西风”等创造了水墨画般的清婉秀逸的意境。

3、李清照《渔家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或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在易安集中显得尤具特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曙色中,浩瀚的天空与支霞连接在一起,云蒸霞蔚,有如波涛翻涌;银河中,好像有千万只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奋勇航行,船帆在风浪中起伏,好似优美壮丽的舞蹈。这两句写天空、写云霞、写银河,可谓千姿万态。下一句,一个“梦”字,点出前二句所写,乃是梦境。于是,又循着这一梦字写出了天帝关切的询问,更具奇幻性。”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借用答语,巧妙地传出了自己心中的苦闷。末三句,是说她自己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奔赴理想的所在。这三句,是天帝的回答,还是她自己对天帝的要求?没有明说,总之是表明了词人自己的愿望。

这首词,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者个性中豪放的一面。

4、陆游《卜算子》

卜算子 咏 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咏物寓志,表达了词人自己孤高雅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上片状物写景,写了梅的状态和处境。它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地处僻荒而不是热闹的从多之处;“寂寞开无主”,而没有很多的人来观赏;在暮色中,独自承受着孤寂的忧愁,更遭受着风雨的侵袭。处境是十分的恶劣。

下片抒情,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朴实无华,不与人争,也写出了它的胸怀坦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它的志节高尚,操守如故。

“独自愁”、“香如故”,是这首词所描写的重心。宋人本就喜欢咏梅,陆游更是如此。他有诗曰“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象征。这首词,表现的就是一位失意志士兀傲不屈的形象,是咏梅词的绝唱。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享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在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虽然是当时边防前线,但他的职位并非统筹军机重务,只是做个地方官,仍然不能展其长才。由于他处在这样一个境遇,而又怀有一颗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所以在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就很自然地怀想起镇江这地方——在三国时为孙权据以称霸江东,南朝时宋武帝刘裕据以扫荡河洛的往事而感慨万千了。作者通过怀古,寄寓着他主张抗金以收复中原,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6、姜夔《点绛唇》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这首词是姜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题目下面采取了题序的方式,交代了词创造的时间和地点,这就交代了当时写作此词时的大致背景,是延续苏轼而来。词的意境清雅而又悲凉,在意象选取上偏于冷的方面,如“无心”、“清苦”、“黄昏雨”,“残柳”等,共同营造了孤单冷清的氛围。明明写恋情,但却写的高雅,没有朝思暮想的苦恋,没有刻骨铭心的哀叹,只有一颗高雅纯洁的心,超凡脱俗,不同凡响。

(三)作品分析:

1、张元干《贺新郎》

贺新郎 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张元干,字仲宗,号芦川居士,是南宋初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以词来抒发爱国情感及政治见解,其词作“长于悲愤”(毛晋《芦川词跋》),豪迈悲壮,慷慨激昂,向来被认为是由苏轼到辛弃疾爱国词派过渡的桥梁。而这首《贺新郎》历来被认为是《芦川词》中的压卷之作。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秦桧复相,遣王伦使金乞和,随即金使“诏谕江南”,引起南宋广大爱国人士的极大愤怒,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愤然上书,乞斩秦桧等三奸臣之头以谢天下,因而遭到秦桧的迫害,被降职贬放外地,四年之后,又把他押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管制,甚至连与他交往或通书存问及作诗送行的汀州通判李涛、武冈军通判方畴、雷州守王彦恭、老诗人王庭王圭等也被放罢,贬黜或编管。一时,士大夫们慑于秦桧的淫威,“畏罪钳舌,莫敢与(胡)立谈”(岳珂《木呈史》卷十二),“平生亲党,避嫌远祸,唯恐去之不远”(蔡戡《芦川词跋》)。此时,张元干早已“因不屑与奸同朝,飘然挂冠”(毛晋《芦川词跋》),归居故里福建,当胡铨路过福州时,他不顾风险,与之饯别,并写下了这首满含幽愤的千古名篇。

词起三句,描绘金人铁蹄蹂躏之下的中原故土之荒凉景象,而以梦境出之。词人时刻挂念着沦落敌手的中原故土,萦思不已,遂于梦中重游,但见萧瑟秋风之中,敌军的营寨彼此相连,号角凄厉,昔日之营殿已是禾黍离离,一片荒残。这里化用《诗经·王风·黍离》之诗句,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以及沉痛之极的心情。

接着,“底事”三句便承接上文,提出了严正的质问:为什么天柱倒塌、砥柱倾毁,以致洪水泛滥、九州成灾?为什么原是文明乐土的万落千村竟然成了狐兔的乐园?这里,以昆仑天柱的倒塌隐喻北宋王朝的覆灭,以洪水泛滥喻指金人的猖狂进攻及其所造成的灾祸,以万落千村为狐兔所占比喻广大中原地区的荒芜,也暗指敌人“狐兔”横行的猖獗。这三句,以苍劲之笔勾勒出沦陷区的荒凉惨状,令人触目惊心,而以问句出之,尤如耳之警钟,催人猛醒,引人思索。

下面,又将笔锋收回到现在:“天意从来高难问”寥寥七字,包含着几许曲折、几许幽愤!本来,对上面的提问,统治集团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对山河沦陷、偏安半壁的局面,统治集团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而天意--最高统治者的意旨竟然无法窥测,何其可笑,又何其可悲可叹!而满含忧国之情的作者,在这不无讥讽意味的言辞背后,有着更多的焦灼与激愤。尤可哀伤的是,天意难问,人情易老,这种凄凉的悲哀本已“难诉”,又加此时故友远谪,“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里,连用“况”、“更”两个虚词,使得悲凉、忧伤、悲愤之情层层叠加而又更趋深沉。

上片既以概括之笔描绘了中原沦陷的惨痛现实,曲折含蓄地斥责了昏聩腐败的统治者,歇拍点题,引出送别之意。下片便承此而来,抒写难以割舍的别离之情。

过片描绘送别时的景色:初秋之夜,凉风习习,杨柳轻拂,星疏月淡,银河斜转,轻云流动,夜色已深。

景致本来不可谓不美,但面对此浩瀚长空,词人想到如此一别,万里相隔,想今日尚可对床夜语,倾心交谈,而别后连音信相通也不可能了,故此心情更加沉痛。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据说大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便不再南行。而胡铨的贬所广东新州距衡阳更何其遥远,路遥地僻,词人如何能不对朋友的生活而担忧挂念呢?音信难通,词人的心情如何能不痛楚呢?

最后,词人仍将诗笔收回到现在,与即将踏上征途的友人共勉:放眼天下,胸怀今古,绝不学小儿女那样,斤斤计较个人私情而恋恋难舍,泣不沾巾。他慨然说道:举起手中的酒杯吧,请听我高歌一曲《金缕歌》(即《贺新郎》),何等的慷慨豪迈!然而,在这豪迈之辞的背后,我们却真切地体味到了作者那无奈的沉痛与深深的幽愤,故作旷达之辞而沉痛幽愤之情却显得更强烈。

就是这首慷慨苍凉而悲壮的爱国词篇,深深地刺痛了投降派头子秦桧的神经,于是便将词作者“以它事追赴大理削籍”(《挥麈后录》卷一○二),但这首感奋人心的作品,不仅震撼着当时士人的灵魂,而且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词作者也藉此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刘锋焘)

2、张孝祥《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南宋初期词坛的重要人物。其词作笔力雄健,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张孝祥的词集名《于湖词》。通读整部《于湖词》,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抒写作者抗敌报国的火热激情与抱负,以及抱负不得伸展的愤懑;一是叙写其冲淡、洒脱、旷放的超逸之致,展示自己冰清玉洁、高尚洁净的人格与情怀。除此而外,还有一些寿词和描写缠绵哀怨的离情别意等方面的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六州歌头》便是其第一类作品中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词写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当时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朝廷中主和派又得了势,于是便与金国偃旗息鼓,恢复之计又成为泡影。此时张孝祥正在建康任留守,所见所闻使其颇感愤懑。于是,在当时主战派领袖人物张俊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便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写沦陷区的凄凉景象,景中寓含着作者的激愤之气;下片着重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

上片,从“长淮望断”到“消边声”都是写眼前所见,由一“望”字领起,极目眼前,杂草丛生,战尘不起,只有冷峭的秋风在嘶啸,昔日的战场一片寂静。这里“悄边声”三字在视野中又加进了听觉的成份,接着的“黯销凝”三字可谓沉痛呜咽,寓含无限的感慨,而在章法上,此三字既收束上文,也开启下篇,自然而然地引出“追想”。而由“追想”便很自然地写出以下数句:先写当年事(中原沦落之事)“殆天数,非人力”,做一跌宕,而从此以后,当年的圣地洁土便被敌人玷污霸占了。这里的“洙泗上,弦歌地”是用典,洙水、泗水都流经孔子的故乡曲阜,当年孔子曾在这里讲学,并将《诗经》等“皆弦歌之”。故这“洙泗上,弦歌地”,乃当年之圣地洁土。而现在,这圣洁的领土已被敌人所占。这里,作者用词极有感情色彩:昔日“弦歌”,乐声悠扬,可见当年歌舞升平的文明景象;而如今“腥”四外弥漫,可见如今被糟践的景象。再隔着淮河望过去,白日所见的只是匈奴族落后而野蛮的毡帐和土堡。夜里,所看到的则是敌人狩猎的火把及肆无忌惮的狂态。这狂态、这笳鼓,令人震惊,令人心寒,令人感慨。显然,这“遣人惊”给人一种启示,实际上就暗中否定了前面所说的“殆天数,非人力”。

上片写了所望,所追想,所惊,下片便以一“念”字起句,过渡自然。以下数句,皆由这一“念”字领起。他想到,随身所带的宝剑和弓箭徒然被尘埃蠹虫所蚀坏而一事无成;想到光阴如梭,雄心犹存而时不我待,想到“神京”仍在敌人的控制之下,这一切,使人无法心安。而对此情景,朝廷却以“怀柔”政策处之,烽烟不起,使者驰突不绝,这令人何等痛心,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呼出“若为情”!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处在敌人统治下的人民,“常南望,翠葆霓旌”,急切地盼望着王师前来收复失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诗句),他们“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这种境况,这种场面,使“行人”,使每一个人都不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这愤、这泪正是对当政者呛 求苟安的强烈控诉。

词中所表现出的一切正是当时历史现实的深刻写照。

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举南下,从此,宋金间的战争展开了,宋朝廷内部也开始了主战与主和两派愈来愈激烈的斗争。到了1127年,靖康一役,北宋王朝灭亡,南宋建立。南宋的统治者不思雪耻,只求苟安,绍兴年间,高宗秦桧等人就密谋求和了。虽然有王庶、胡铨、岳飞等人的抗议,战事上也有刘琦、胡等部的获胜,更有岳家军的大捷,形势相当可观。然而,赵构等人出于完全自私自利的目的,为了自己的苟安偷乐,仍然命令撒军,使得“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接着就追不及待地订“绍兴和议”,向金称臣,并贬斥,杀害民族英雄岳飞等人,将淮水以北的大好河山拱手送与金人,大量的岁贡使得本来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人民更加苦难深重。然而这种苟安的局面维持不了多久,金人又挥师南侵。南宋部分军队迎头痛击,取得了采石等战的胜利。但是由于高宗赵构等人的破坏及孝宗的犹豫动摇,在张俊伐失败后,朝廷又起用主和派,订“隆兴和议”,向金称侄。张孝祥这首《六州歌头》正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词中所反映的“征尘暗,霜风劲”的情景,敌人“宵猎”的狂态,志士“黯销凝”的痛心,人民“常南望,翠葆霓旌”的迫切心情,正深刻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读罢此词,使人们跟作者一样,也不由得不“忠愤气填膺”。

读罢这首词,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历史的缩影,也可以了解孝祥其人的抱负情怀。按照涵芬楼影宋本《于湖居士文集》附录《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孝祥“少年气锐”、“刚正不阿”,虽与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同登弟,官礼部侍郎”,然“一揖之外,不交一言”。岳飞被害后,“廷臣畏祸莫敢言,孝祥方策,即上疏请表其忠义”,以致“秦相益忌文”。又《文集》谢尧仁序谓其“雄略远志,其欲扫开河济之氛,汤洙泗之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写出这样感情充沛的诗篇,从那“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的词句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火热的报国激情以及抱负难伸的沉痛心情。

这首词,沉郁顿挫,无论从内容还是风格上,都堪称于湖词中的一首代表之作。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于湖词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刘锋焘)

第五部分:论述题:

1、论李清照词的成就。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第三,采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心理活动。如《永遇乐》。

第四,语言具有特色。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别开生面,天然精妙。善于用最平常的最简单的生活化的语言来精确的表达自己微妙的复杂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历程。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创造力、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他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2、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谈谈张孝祥词的成就:

张孝祥是一位有意识向苏轼学习的词人,作诗填词也都以苏诗为典范,他“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何如?’”。一方面,他学苏词的“豪”,以“诗人之句法”抒壮志豪情,如欢呼采石战胜的《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气势力度,“与‘大江东去’之词相为雄长”(汤衡《张紫微雅词序》)。其著名的词作是《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这堪称是南渡以来词坛上包容量最大的一首壮词,从边塞风景到敌占区的动态,从朝廷的荒谬举措到中原父老的殷切期待,从敌人的横行猖獗到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时不我待的焦虑,都融为一体。抒情、描写、议论兼行并施,直抒中有回环曲折,声情激越顿挫,风格慷慨沉雄。

另一方面,则学苏的“放”,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如《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在苏轼中秋词的豪情逸兴而又别开新境。张词的哲理意蕴虽不及苏词,但浪漫奇想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词中广阔透明的湖光月色与冰清玉洁的人格境界水乳交融,也足与苏词争奇斗胜。

所以,张孝祥的词虽然没有苏轼词那样高的成就,在一定成度上也是自成一家,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3、论稼轩词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稼轩词,对宋词发展的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象群。

辛弃疾是军武出身,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经历,对军队的生活十分了解,所以在他笔下出现了大量的军事意象。从而完成了意象的又一大转变。代表作如《破阵子》和《水调歌头》(略)。密集的军事意象,连接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还更新了表现手法,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如用《天问》体写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连用七个问句以探询月中奥秘,奇特浪漫,理趣自然。表现方法的革新,也带来了词境的新变。

以文为词,既是表现方法的革新,又是语言的新变。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代表作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首句和尾句都从经史中化出,自饶新意。在词史上,稼轩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最为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并行,随意挥洒,而精当巧妙。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的多样话的特色。其中最能体现出他的个性风格的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以深婉之笔出之,写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看他晚年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略)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稼轩词还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的种种丑恶的不满,从此诙谐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如《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写贤愚的颠倒错位,极富幽默感。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词作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4、论者多谓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对此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 ?

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的词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这种特点。

就苏轼而言,他在词的创作中以诗为词,要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是说他写词和写诗一样,“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另方面是说他能够吸取诗的表现技巧、手法,并以诗的意境和韵味入词。就前者而言,在苏轼以前,词的题材范围相当狭窄,而且词的功能总的来说还不脱“歌者之词”亦即伶人乐工之词的疆域,其目的多是用来“娱宾遣兴”或是娱人娱己的。而苏轼登上词坛以后,逐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冲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他的词中,抒写抱负,表现自己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对生活的态度,抒写人生的哲理、理趣,还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等等,这些内容,在此之前,一般文人都是在诗中才写的,而在词中则很少涉及。这对传统的词的创作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可以说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一个方面。

就后者而言,苏轼能够吸收诗的创作手法,一定程度上冲破词的传统形式和音律的束缚,进而使词成为一种脱离音乐的独立存在的文学体裁。再具体一点说,他有两个方面相当成功,这就是词中用题序、用典故,这在过去,只有诗(甚至文)才会有这种形式。苏词的题序,能够交代该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创作动机和缘起,等等,给读者一种提示,如其《水调歌头》一首,词前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清楚了作词的时间、缘由、怀念的对象,也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至于在词中大量的用典,也始于苏轼,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首中,下片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很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太守(词人自己)亲自射虎的雄姿;下片又用了冯唐的典故,既写出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又增强了作品的厚重的历史感。像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把词由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就辛稼轩而言,他在苏轼作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文为词”。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他的词作,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对话等手法也移植到词的创作中来。如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首,就采用辞赋的结构方式,他还有许多词作采用主客问答体,用楚辞体,等等;

2、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经史子集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还用散文式的语句,如“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杯,汝来前”,等等。

3、他的词中还喜用议论,如“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还有的通过咏史怀古,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其《永遇乐·京口固亭怀古》一首,通过咏古,不当草率用兵,也不应迁延不决的政治态度。

4、他的词作中,比前人更多、更广泛地运用典故,而且涉及经史百家,范围十分广泛。以上种种,都是辛词“以文为词”的证明。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给词体注入的新的生命力。

当然,无论是“以诗为词”,还是“以文为词”,都只是苏、辛词作的一个方面,远不能概括其全部的创作特点。就苏轼而言,他的词作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迥异于其诗作;就辛弃疾而言,他的词作,摧刚为柔,沉郁顿挫,悲愤激烈之气而呜咽出之,豪气纵横而又不失词体本色,这些,都远非一句“以文为词”之所能概括得了的。

5、从意象的角度看,辛弃疾词有什么特点和成就? 与前代词人相比,辛弃疾的词有着特色鲜明的独特的意象:

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的特点之一是,创造了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这不仅是辛词意象的一个特点,从词史的角度看,也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6、论姜夔词的特色与成就:

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苏轼首开以诗为词的风气后,经由辛弃疾的发展,词与诗在表现手法和抒情功能上已基本合流,只是词仍然保持着其入乐可歌的特性。姜夔接受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但姜夔移诗法入词,不是要进一步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他在语言上多用单行散句,声律上间用拗句拗调,适当纠正向来婉约派词人平熟软媚的作风,给读者一种清新挺拔的感觉。他禀承了周邦彦字炼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写相思与忏悔,深含转折奥峭之妙。《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的“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也把“别离滋味”写得清刚冷峭,韵味醇雅。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如《齐天乐》咏蟋蟀的鸣声,如《暗香》、《疏影》咏梅,“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用一种清幽的意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情,等等,都是如此。

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面着笔,虚处传神。如他的名作《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从虚处传达出无穷哀感,笔致清虚,意境空灵。故张炎说姜词“清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卷下)。

与周邦彦一样,姜夔也长于自度曲。

姜词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姜词的小序,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如同韵味隽永的小品文,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

7、论吴文英词的特点与成就:

吴文英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在艺术技巧上用力尤多。吴文英词的特色,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其次是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吴文英作词师承周邦彦。清真词的结构也具跳跃性,但起承转合,或用虚字转折或用实词提示,尚有线索可寻。而梦窗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他长达240字的自度曲,也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便典型地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

梦窗词的语言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之病、晦涩之失,故不免为后人所诟病。

从艺术的独创性来看,梦窗足与南宋的另一杰出词人姜白石相抗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梦窗稿提要》说 “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是对吴文英平实公允的评价。

8、请就题材内容方面谈谈宋词与唐五代词的联系:

唐五代词的题材主要是以女性为中心,着力描绘女性的容貌与心态,写“绮筵公子”与“绣幌佳人”的男欢女爱。再广一些,就是写各色男女的两情相悦、离思别怨。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派”自不待说,南唐词人如李后主亡国前的作品亦是如此,冯延巳词也是以写女人的闺思别绪居多,只不过南唐词人比西蜀花间词人在风格方面表现得优雅一些而已。就连“百代词曲之祖”——托名李白的两首《忆秦娥》和《菩萨蛮》也写的是闺情别怨。就民间词而言,虽然题材远较文人词多样,但仍是以“言闺情及花柳者”居多,这方面的作品,几占现存《敦煌曲子词集》全部作品的一半,而《云谣集》“收词三十首,其中二十八首是以女性为描写对象,表现男女之间的性爱”。

到了宋代,词的写作达到了顶盛时期。北宋前期的一些代表情词人如晏殊、欧阳修等人,其词作内容大都不出男欢女爱、离情别绪,而能写得风流蕴藉、圆润优美。晏几道虽然所处时代较大晏和欧阳修稍晚一些,但其作品更是以写离情别恨为专利,而且较之乃父,更多地注入了自己的感情成份,其情更真、更深,感伤色彩更浓。至于柳永,更是大写特写男欢女爱与离情别意,而且更多地写下层社会、市井阶层人们的男女之情。这表明,他们都继承了唐五代词(不管是文人词还是民间词)的题材传统。

当然,宋初文人之所以能自觉地继承唐五代文人描绘女性、描写男女恋情这一题材传统,文学的惯性自然是最直接的原因,他们所接触到的作品是这种样子,他们也自然地照着这种样子来写,这是极其自然的事情。此外,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或者说有着特殊的社会原因。赵宋王朝建国以后,为了巩固皇室的宝座,精心编导并亲自参与演出了一幕“杯酒释兵权”的绝妙好戏,对开国元勋们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鼓励、倡导大臣们去追逐个人享乐。于是,上行而下效,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纵情声色、歌舞享乐的风气。而词作正是人们在筵席欢娱之时要听的歌词,适应这种背景与需要,词作的内容自然是要歌咏女性、写男欢女爱了。

北宋中期以后,由于苏轼等人的努力,从题材方面讲,词逐渐摆脱了“艳科”的藩篱,不再以女性为最主要的吟咏对象,不再以描写男欢女爱为近乎唯一的题材,不过,描写男女恋情、离思别怨之类内容的作品依然源源不断,依旧是主流题材之一,只是格调上不再像以前那样绮靡香艳,而且在宋代文学作品中,此类内容主要在词作中表现(而较少在诗、更少在文中表现)。这是因为,两性相悦乃是人的本能,离思别怨乃是人之常情,而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承平时期——哪怕是表相上的承平)人们总是过着一种享乐的生活,需要吟咏男女之情。而之所以主要在词体中来表现,则不能不说是因为唐五代文人留给后人的传统,即“诗庄词媚”、“诗言志,词缘情”的传统。因而,不仅一些“婉约”词人在作品中大写特写离情别怨;“豪放”词人如苏东坡,词集中也多有此类内容,连普通寻常的杨花在他的词笔下也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思妇,那么缱绻,那么缠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即使英雄词人辛稼轩,其《祝英台近·晚春》也显得是何等的旖旎缠绵、何等的儿女情长!这实在不能不说是词的传统所致。

这种传统的影响,甚至在词逐渐被文人“雅化”之后,一些并不“雅”的内容也并未绝迹,如有些作品专写女人的某种娇慵之态甚至女性的某一部位或肢体,这当然是直接沿袭了温庭筠等人专以女性为描绘之对象的传统。温庭筠的名作中如“鬓云欲度香腮雪”这样的句子早已广泛流播,流风所及,至北宋如欧阳修《醉蓬莱》词写“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柳永词写“坠髻慵梳,愁蛾懒画”(《锦堂春》),“暖云消,腻云亸”(《定**》),都是描绘某一部位来表现女人的妖媚或慵懒之态。而欧阳修的“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南歌子》)又专写女人的发髻(此处并无低俗的成份)。他如周帮彦的《看花回》“秀色芳容明眸”则专咏美人眼睛,一直到南宋,还有如刘过二首《沁园春》专咏美人足、美人指甲。

唐五代词中,有一类题材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为后世开了一个传统,这就是隐逸词。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描绘了一幅由流水、桃花、白鹭、鳜鱼等意象组成的优美意境,勾勒出一位“青箬笠,绿蓑衣”的隐者悠悠然的形象,深得文人之喜爱,遂开后世山水隐逸一派。西蜀词人李珣、孙光宪等都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宋代,朱敦儒、向子諲、苏庠、杨无咎、周紫芝等人都曾写了数量不少的隐逸词,虽然其意境始终不如《渔歌子》之纯净优美,但事实上是形成了一个前后承继的客观存在。

宋代的词人接受、继承了唐五代词,但又有革新、有创造、有发展。其实这些革新创造有许多也都能在唐五代词中找到源头。如农村词,苏轼徐州任上所写的5首《浣溪纱》曾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注意,有论者高度评价苏轼对此题材的“创新”、“开拓”之功。至后世,稼轩等人更是写了大量的农村题材的词作,清新优美,淳朴自然,令人叹赏。其实早在晚唐五代,此类题材就有人写了。如孙光宪,他的《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其意象,其情景,其意境,其风致,与苏轼徐州所写的《浣溪纱》何其相似!我们不能不说这其间有着影响与继承的关系。再如边塞题材的作品,唐五代词人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韦应物《调笑》(胡马)、牛峤《定西蕃》(紫塞月明千里)、孙光宪《定西蕃》(鸡禄山前游骑)等,都较早地赋予了词体一种广阔的背景以及刚劲豪迈之气。到了宋代,寇准的《阳关引》(塞草烟光阔)、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比较早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注入了新的内容,此后众多的爱国豪放词更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甚至,在我们平日不甚经意的方面,其实也有着对唐五代词的继承。试看这样一首词:”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这是花间词人李珣写的一首《南乡子》。我们在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作品中,不是能很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子么?

9、请从风格的角度谈谈宋词对唐五代词的继承。

就风格而言,晚唐五代词作成就最突出的温庭筠词的风格公认的是“秾艳香软”。而以他为领袖和代表的“花间词人”又实实在在地开辟了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先河。冯延巳词大都婉丽纤柔而又带有一种浓郁的感伤色彩。李后主的词作,亡国前的作品大都写艳情闺思的传统题材,在风格方面与花间词人亦实无大的差异。亡国后的作品则直抒心声,沉郁悲凉。总之,唐五代的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代表词人,虽然其词风不尽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点,就是:香艳、柔婉、感伤,亦不乏疏淡之作(如韦庄)。

从词作风格方面说,北宋初期的词坛,基本上是承袭了晚唐五代柔、软、婉的词风,所不同的是,词人们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向“雅”的方面发展。代表性词人如晏殊、欧阳修,其作品或珠圆玉润,或蕴藉深婉,或清新雅丽,总之,格调是背离“香艳”而趋于文雅了。这固然是因为他们饱读诗书,身居高位(或为政坛领袖,或为文坛盟主),因而在创作观念上有意识地避艳俗而尚文雅。

但是,他们毕竟身处歌舞享乐、“浅斟低唱”的社会氛围之中,面对的是日趋繁荣的都市生活,再加之他们作品的内容多写男女恋情,创作环境也多在酒席宴会的场合,这就使其作品总是无法摆脱软绵绵的格调,就晏殊而言,像“淡淡梳妆薄薄衣,天仙模样好容仪”(《浣溪纱》)、“鬓亸却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浣溪纱》(玉碗冰寒滴露华))等,不免有点“香艳”之嫌。即使他的名作如《清平乐》(金风细细)、《踏莎行》(小径红稀)等篇,也总是在温润深婉之中给人一种旖旎柔软的感觉。至于欧阳修,与其词作内容雅俗并存的情况相对应,许多作品充盈着浓郁的香艳的色彩,如《惜芳时》(困倚兰台翠云亸)、《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醉蓬莱》(见羞容敛翠)诸篇,其俗其艳,比之柳七,毫不逊色。

与晏、欧相对的柳永,更是俗词的代表,他的许多作品,如为晏殊所讥讽的《定**》(自春来)之类,自是“香艳”的代表,其他许多词作,也不离“柔”、“软”的路子。

稍后,小令圣手晏几道的词作则是凄迷感伤,深婉之至。从风格上说,亦不出这一范围。

苏轼之后,词的内容、写法、风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就主流风格而言,雅化的趋势越来越占上风,但仍然不离柔、软、婉的路子。不惟秦观、周帮彦、李清照、吴文英等人如此,就连“豪放”如东坡、稼轩、龙川、龙洲等人,其词集中也多是(甚至大都是)柔婉的作品,间或亦有“香艳”之作,在苏轼时代,他就亲口责备秦观“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并举出了“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例证。而终宋之世,此类作品,不时出现,终未绝迹,恰如一缕不散的游魂。

从更广的视野看,“雅”本身也属于柔婉一路的范畴,无论是骚雅还是醇雅,都是与粗豪相对立的,也就是说,宋词始终是拒粗豪而趋柔婉的。这不能不说是对唐五代之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延续。

10、中国古典诗歌,有“缘情而绮靡”特点,有“诗言情”的传统。在宋词中,这一特点有什么表现?与前代诗歌有怎样的联系?

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基本内核。《楚辞·惜诵》中有这样两句:“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大概是最早的明确提到“抒情”的话了。《诗大序》又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提到并强调了“情”。随着诗歌创作的不断发展,至六朝时,陆机《文赋》中明确地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从此,“缘情”(或“言情”)与“言志”成了两个并行不悖的创作主流,在诗词创作中,抒发感情,尤其是抒发作者一己之感情的作品一直是诗歌创作中的主流倾向之一。

宋代文学同样有大量的抒情之作。而且,就体裁而言,言情的职责主要由词来承担。早在北宋之初,词就是“言情”且“绮靡”的。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晚唐五代传下来的传统习惯,从而使宋人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文体分工的观念,即“诗言志,词言情”,且这种情一般都是某种幽约隐秘之情、缠绵旖旎之情。就宋初人而言,主要是男女之情。而就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日益繁华的都市社会,随处可见的歌楼酒肆以及达官贵人的酒席宴会上所需要的用来娱乐的当然也是那种轻松的、旖旎温软的(而非严肃的)歌词,而这种歌词的主要内容就是或缠绵、或香艳的男女之情;而且,宋初文人(尤其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文人)大都有两重性,即在正经场合、在官场上他们是一本正经的,而在私生活方面又是很随意、甚或是很风流的,而词这种在当时还被人们目为“小道”、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文学体裁更适合在这些场合抒写他们的各种情趣。因此,宋词一开始就是以“抒情”为主要职责的,而这种“情”主要是那些香艳缠绵之情。此种情形,在理论观念上钱惟演的一段表述堪为代表,所谓“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入厕欲阅小辞”;而在创作上以欧阳修为典范,欧阳修的诗文谈论时政、抒写怀抱,严肃典雅,而他的词中却有不少缠绵乃至香艳之作。

当然,越往后,宋词中“情”的内涵就越丰富、宽泛、充实。实际上在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中就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某种人生的感悟,所以他们言的“情”与此前相比,一方面更加地个性化(此前如温庭筠等人的“情”往往是泛化的),另方面也渐渐地避艳而趋雅,虽仍缠绵旖旎但却渐渐地趋向对俗、艳的背离。此后苏轼等人词中所言的“情”就更丰富了,从男女之情、夫妇之爱、伤春伤别,进而扩大到人生感悟、忧国爱国之情,等等。“古之伤心人”秦观的词作虽主要是言情且主要是愁情,但他的情已更多地融入了人生坎坷的抑郁,所谓“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也是以言情为主,但其中已融入了家国之忧,比之传统的“婉约词”,内涵显然是更充实了。至于辛弃疾等人的词作,其中之“情”除了缠绵之情外,更注入了抑郁之情、豪放之情、悲愤之情,“情”的内涵更加丰富、充沛、壮大。

不过,总的说来,与其他体裁相比,词还是以言情为主的,而且不管情的内涵如何变化,其主流还是那些缠绵、婉约、旖旎之情,不仅“婉约”词人如此,“豪放”如苏、辛者,其作品中亦大都为此类内容,即使稼轩那些抑郁悲愤而充沛的忧国报国情感,也要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以比兴寄托的方式缠绵幽怨地表现出来。说到底,是因为词体的功能与样式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定型,即所谓的“诗言志,词言情”,所谓“诗庄词媚”。从文学传统的角度说,其实就是继承了“诗缘情”的传统,而且还基本不离“诗缘情而绮靡”的路子。李善《文选注》释“绮靡”曰:“绮靡,精妙之言。”张凤翼《文选纂注》谓:“绮靡,华丽也。”黄侃《文选评点》亦曰:“绮,文也;靡,细也,微也。”而人们对词体所共认的理解也是:“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这“要眇宜修”、“言长”,与前人对“绮靡”的解释不是很接近么?

这说明,宋人在词中大量抒情,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一种继承,与前代的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

11、请以“柳”、“草”意象为例,说明宋词与中国诗歌传统的联系。

意象,是构成诗词作品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有许多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蕴含着某些基本固定的意义或情感,成了一种有特定指向的积淀。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文学传统。

宋词作品中,有相当多的常用意象,其含意,与中国诗歌的传统一脉相承。柳与草的意象就很有典型性:

柳:

柳的意象,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共2861次,在宋词植物意象中,仅次于梅(据南京师大《全宋词》计算机检索软件统计)。

早在先秦时代,柳就出现在了诗歌作品中。人们都熟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这一意象在《诗经》中一出现,就与离别相关,就带有一种幽怨缠绵的情调。这一基本蕴含,一直延续到以后各代。到汉代,已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三辅黄图·柳》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于是,柳的意象在诗歌作品(尤其是赠别之作)中就越来越多地出现。至唐代,因为“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刘禹锡《杨柳枝词》),柳在唐诗的植物意象中已占到了首位。以至于李商隐还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离亭赋得折杨柳九首》)。

在词中,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李白《忆秦娥》就写了“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至宋代,由于词作主要抒写幽约细腻的情感,且多写离情别怨,柳更成了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意象,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夕阳低尽柳如烟,淡平川,断肠天”(周紫芝《江城子》),都借写柳这一意象,把离别的情感、离别的氛围,描绘得悱恻幽怨,令人魂伤。

草: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此句一出,草在文学作品中便与离愁别恨有了不解之缘,汉人的诗句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古诗十九首》),六朝人的描写如“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唐人的作品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别赋》),都是著名的例证。

在词作中,唐五代人借草写离情的作品已十分出色,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感情痴真,联想奇妙,令人叫绝;而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比喻自然,情随景增,更见缠绵。到了宋代,草意象在全部宋词的植物意象中更是占到了第三位,共出现了2167次(据南京师大《全宋词》检索系统统计)。这些意象,多写离愁别恨,如林逋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点绛唇));欧阳修“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倚遍栏干意无尽”(《洞仙歌令》),“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秦观“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八六子》);李清照“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有时看似用来烘托离别时的氛围,如秦观“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满庭芳》),实际上还是为写离情。而在有的作品中,草又用来写乡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此外,还有的词人借草来写兴亡的悲愁,如刘克庄《忆秦娥》写“宣和宫殿,冷烟衰草”,邓剡《浪淘沙》写“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等。

上述几个意象之外,宋词中还有不少意象承继了此前传统文学中的特定含义。如月、雁等。这些意象,使词体承载了“言情”的使命,形成了要眇优美的意境。同时,通过以上的简述,也说明它们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12、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传统,这就是比兴寄托。宋词由于其不同于诗的体裁特点,更具有“婉约”性。比兴寄托的特点也表现得更突出一些。请就此问题稍作展开,谈一点看法: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传统。虽然论者对其具体涵义的理解存在着太多的分歧,甚至对“比”“兴”本身的解释自汉代起就有不同的理解。对这一概念的具体解释,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只需肯定一点,即从屈原的《离骚》问世以后,自比香草美人,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身世之慨或家国之感就成了一个传统。其中情形大致如是:或以美人见弃而比自己不被君王重用,或以美人迟暮而感喟年岁老大、抱负未展,或以美人遭妒而喻自己被小人排挤,或以香草芳洁、美人孤高表白自己的人品节操,等等。概括起来,大致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感士不遇”,一个是自明节操。当然,愈往后变化愈多、范围愈广,而主流不外乎这两个方面,而尤以前者为主。如曹植《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等,皆属“美人迟暮”类,以美人的成年难嫁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而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则是以兰若自芳草自喻,写迟暮之感、不遇之情。进一步,比兴寄托的“载体”也不仅仅限于香草美人,还扩展到了别的意象,如曹植《野田黄雀行》以黄雀投罗网喻指朋友受迫害,而以少年救黄雀表达自己援救朋友的愿望;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表达人才被压抑的悲愤;李商隐《流莺》则以流莺自比,写无由伸展抱负的苦闷与悲愤。甚至还有张籍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来表示自己忠于朝廷的节操。

词中用比兴,据张惠言的解释,温庭筠的《菩萨蛮》等诸多词章就是“感士不遇”、有“离骚初服之义”。这样解释,未免牵强。但晚唐五代,冯延巳、李后主等人的词作,已多少有些自己的人生感慨不自觉地渗入词章之中,使词作表现出一种隐约幽昧的况味。这至少给了后人一种“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可能。

宋词中比兴寄托的例子,早在宋初就有了。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吴越后王来朝,太祖为置宴,出内妓弹琵琶。王献词曰:‘金凤欲飞遭掣搦。情脉脉,看取玉楼云隔。’太祖起拊其背曰:‘誓不杀钱王。’”吴越后王钱俶朝见宋太祖,实出无奈,便赋词自比可怜的“金凤”,表达自己的惴惴之情,而宋太祖也听懂了他的意思,故而表示“誓不杀钱王”。

有论者称,在词中寓以比兴寄托的观念在北宋就已产生,黄庭坚《小山词序》中“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可称理论上的表述。就作品而言,王安石“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千秋岁引·秋景》),难说不是喻指君臣关系的变故。苏东坡《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前人已多称有怀才不遇、美人迟暮之感;至于东坡《卜算子》咏孤鸿词,虽然对其主旨的理解多有歧义,但其中有着一种寄托、一种寓意则是肯定无疑的;至于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让神宗皇帝看出了“苏轼终是爱君”的寓意。而秦观的《千秋岁》(水边沙外),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比喻元祐党人的被贬流散,亦是典型的“比兴寄托”手法。稍后,贺铸的《青玉案·横塘路》亦显系寄托之词,而在写法上与上述诸篇又有不同。该篇不是自比美人,而是仰慕美人、渴求美人。这种写法实际上也取自屈子《离骚》。《离骚》之中,屈原时而自比美人,表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时而又借追求美人表达忠于怀王的心情。方回此词,亦当有求知遇之意。

宋室南渡之后,比兴之作渐多,寄托之意更浓。从主旨看,大都表现壮志难酬之慨、国家破亡之恨,也有一些作品表达词人自己的高洁情操。从手法看,大都自比美人,或藉花草起兴(其实徽宗赵佶北行途中所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一词就借咏杏花而表达了国破家亡的哀痛),如辛弃疾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自己的“伤心人别有怀抱”;陆游《卜算子·咏梅》、萧泰来《霜天晓角·梅》借梅表现自己的人格节操;刘克庄《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借歌女的曲高和寡写自己高洁自守的人品;张炎《绮罗香·红叶》亦借寒秋红叶寄托亡国遗民的飘零身世和高洁情操。至于以比兴手法忧怀国事的,如陈亮“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水龙吟·春恨》),痛恨中原沦陷,前人以为“直有宗留守大呼渡河之意”(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姜夔的“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则是象喻南宋国运衰颓不堪。至于宋末和宋亡后的词人词作,则是尽抒家国之痛、亡国之恨了。如张炎《解连环·孤雁》借咏孤雁寓家国之痛、身世之感,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自比美人,写亡国之恨,而王沂孙的咏龙涎香、咏新月、咏落叶、咏萤、咏蝉、咏水仙诸篇,则全是凄楚悲怨的亡国之哀痛了。当然,此类作品,尤以稼轩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篇最为杰出。这些作品,悲凉沉郁,顿挫跌宕,感喟至深,沉郁之至,厚重之至。

正因为比兴寄托的词作在南宋数量巨大,成就突出,所以也开始有了理论上的明确表述。鲖阳居士对东坡词的解释自是“作品分析”方面的典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论苏轼《卜算子》咏孤鸿词“拣尽寒枝不肯栖”即说“取兴鸟择木之意”;黄沃注他父亲黄公度的词说“以当路多忌,故托玉人以见意”;而刘克庄更是明确而肯定地指出,词作当“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刘叔安感秋八词跋》)。这说明,词作讲比兴、重寄托,不仅在创作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作品,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明确的自觉。

13、宋词中,有许多登临怀古的作品,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登临怀古,抒发感慨,其实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文人每每登临古城古迹,或是某些著名的建筑名胜,就会触发创作冲动,或就古迹古事切入,抒兴亡之感;或就古人遭际生发,抒身世之慨。其创作背景,一般都是国家衰微之时,或是作者落魄之际(二者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此类创作,初、盛唐的名作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等。中唐以后,随着国势的渐趋式微以及诗人遭际处境的变化,此类作品愈来愈多且悲慨意味愈来愈浓,司空曙的《金陵怀古》、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石头城》、《台城》、许浑的《金陵怀古》、《咸阳城西楼晚眺》、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宋词中,继承这一登临怀古之传统的作品在北宋就有了。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从题材、意象、语言等等方面都直接取自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可以说是一种很彻底的继承。不过,清真此作,总觉得少了些词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倒是北宋前期的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笔力遒劲,感喟深沉,于兴亡之感中流露着词人自己的真感慨。此外,如王安石的《南乡子》(自古帝王州)、贺铸的《水调歌头·台城游》、叶梦得的《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等都是成功的登临怀古之作。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震烁古今的名作。

南渡以后,此类作品愈来愈多,如韩元吉《霜天晓角·蛾眉亭》、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杜旟《酹江月·石头城》、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等,大都有感而发,感喟深沉。

这方面作品最多、写得也最成功的当属辛稼轩。盖因一则他所处的时代国势飘摇;再则他自己身负经天纬地之才却不被重用,无有机会伸展自己的抱负,壮志难酬,所以他的感喟就远比一般文人深沉厚重,所谓“气大者声必宏”是也。他的作品,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等,抚时感事,感喟极深,足以使懦夫立志。

第四篇:教育案例研究作业答案

教育案例研究作业答案

1、下列关于案例含义的理解,错误的有()。

....D.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 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案例是有教育意义的事件 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

2、教育案例的内容结构包括背景、主题、()、结果、评析。

....附录

结局

讨论

细节

3、目前存在的几种不正确的人才观有:()、“分数至上”、“驯服工具”的人才观。

.“多元智能”.“重视潜能”

.“全面发展”

.“平均发展”

4、案例对于法律界而言,就是那些具有发展意义的(.判例

.事例

.病例

.病历

5、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有()和全员分工制。

.E.小组推选制

.班干部轮流制)。

..分工合作制

全员轮流制

6、教育案例的内容结构包括()、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讨论 结局

背景 附录

7、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有班干部轮流制和()。

....分工合作制

小组推选制

全员轮流制

全员分工制

8、课堂管理常规方法中的体语控制法包括短暂沉默法、()、目光注视法、变换音量法。....突然注视法 身体逼近法 喜上眉梢法

抑扬顿挫法

9、下列关于案例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有: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

....案例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案例是有教育意义的事件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 案例是可以杜撰的事件

10、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类型有:预防性课堂管理、纠正性课堂管理和()。

...发展性课堂管理

普及性课堂管理

评价性课堂管理

.支持性课堂管理

11、目前存在的几种不正确的人才观有:()、“驯服工具”、“平均发展”的人才观。

....“分数至上”

“多元智能”

“全面发展”

“重视潜能”

12、生动直观、联系实际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有演示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和()。

....幽默化解法

类比导入法

引趣导入法 移花接木法

13、备课时了解学生的方法有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和问卷法。

.实验法

.谈话法

.试验法.田野法

14、教学方法具体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

.教学行为.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教学对象

15、从内容上来分,案例可分为单一型案例、专题型案例和(.评审型案例.分析型案例

.综合型案例

.评价型案例)。

16、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包括()、背景、情境描述、分析与讨论、附录等。

....标题、引言

特殊背景、标题

阐释、引言

过程、结局

17、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教练员、导演、媒介和()的作用。

....拉拉队员

运动员

监督员

备用信息库

18、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导演、媒介和备用信息库的作用。

..教练员

运动员

.监督员.指挥家

19、进行15人以上的案例教学时,最不适宜的课桌椅排列方式是()。.圆周式.八边形

.秧田式

.弧形

20、进行15人以上的案例教学时,最适宜的课桌椅排列方式有U形方式和(.圆周式.八边形

.秧田式.弧形

21、案例最早是用于()领域。

。)

....法律 医学 建筑

教育

22、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在()领域最为彻底。

....教育学

医学

工商管理学

法学

23、教育学界运用案例进行研究最早始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

.21世纪

24、一个案例就是一个()事件。

.人为虚构的.真实发生的

.想象杜撰的.从小说中摘录的

25、备课时了解学生的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B.田野法

.资料分析法

.试验法

.实验法

26、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备课环节是一种()。.A.课堂教学的准备行为)和问卷法。

...判断题 C.可有可无的行为

老教师可省略的行为

新教师才必须进行的行为

27、哈佛教育研究生院最早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教师教育中并将其制度化。

..A.√

B.×

28、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

..A.√ B.×

29、构成案例基本要素的事件应具有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特征。

..A.√ B.×

30、“真实”是案例的本质所在。

..A.√ B.×

31、案例最早出现在法学领域。

..A.√

B.×

32、案例材料的收集是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A.√ B.×

33、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

..A.√ B.×

34、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A.√ B.×

35、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时,只需要针对案例本身进行分析,用不着掌握教育教学理论。

..A.√

B.×

36、案例本身的性质和价值就是为了使我们能通过那些对典型事件的分析,形成某些有效的行动策略。

..A.√ B.×

37、教育教学案例的最大价值在于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A.√ B.×

38、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

.A.√

.B.×

39、一个案例就是一个故事,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杜撰的。

..A.√

B.×

40、教育教学案例的主角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A.√ B.×

41、在案例教学中,班级规模的大小至关重要,而课桌椅的排列则无关紧要。

..A.√

B.×

42、运用专题分析法对教育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时,容易因面面俱到而分散对重点问题的注意力。

..A.√

B.×

43、教育教学案例既可以是教师教学中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是学生学习中发生的故事。

..A.√ B.×

44、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还要备方法。

..A.√ B.×

45、教师应树立“在教学活动中当好一个演员”的学生观。

..A.√

B.×

46、细节描述(案例事件的过程描述)是案例的主体部分。

..A.√ B.×

47、教育学领域与教育领域是同一概念。..A.√

B.×

48、案例中的故事情节性需要我们静态地去分析事件,而不是动态地去反映过程。

..A.√

B.×

49、没有必要在教育学领域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

..A.√

B.×

50、最早在教师教育中推行案例教学法并将其制度化的是新泽西州州立师范学院。

..A.√ B.×

51、教育领域包括医学教育、农学教育、建筑学教育等等各种学科的教育。

.A.√

.B.×

52、在师范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非常有助于一些专业课程,特别是教学方法方面的课程的学习。

..A.√ B.×

53、哈佛商学院最早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程教学中。

..A.√ B.×

54、背景描述是案例的主体部分。

..主观题 A.√

B.×

55、课堂问题行为 参考答案:

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干扰课堂秩序、给教学带来麻烦的行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

56、案例

参考答案:

:案例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或者: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 问题的方法。

或者:简而言之,案例就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以上三种答案均可)

57、请你谈谈教育教学案例有何教育价值?

参考答案:

答:(1)教育教学案例是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需要

(2)教育教学案例能够体现教育的专业性

(3)教育教学案例是教育实践研究之“母本”

(4)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58、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参考答案:

答: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包括:(1)标题(2)引言(3)背景(4)情境描述(5)分析与讨论(6)附录

59、朽木也可雕

我班有个学生叫黄鹏。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实际上仍然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我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周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周悦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周悦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周悦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就跟周悦同学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周悦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周悦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

参考答案:

针对案例中的现象和问题,学生能用所学的有关教育工作的一些理论进行简单分析,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发表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即可。但是分析时必须分析到点子上。如该案例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教育理论和观点:第一,班主任应以人为本,真心诚意地对学生付出爱心和耐心;第二,应积极发挥热心同学和帮扶小组的力量,让 暂时落后的学生在集体中进步、成长;第三,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正确引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第四,班主任应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和教育学生;第五,班主任应重视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等。

60、有印痕的书该发给誰?

开学第一天,我抱着新课本去分发。走进教室,教室里立即平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刷”的一下集中到我身上。经过了漫长的暑假,校园生活又重新充满了新鲜的感觉,教师的一言一行格外引人注目。同学们对新学年充满着强烈的渴望。

“老师,我来帮你发书 „„”“老师,我来„„”同学们热情很高,都急于看到即将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伙伴”。

我正准备叫上几位同学协助发书,突然注意到有几本书因为包装捆绑过紧,被勒出了深深的印迹。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直觉告诉我,书不能轻易发下去,得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于是我对同学们说:“老师这里有几本书因为包装运输的关系,留下一些印迹。”我把一本书举起来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那么,这几本书该发给誰?”

一会儿,教室里窃窃私语。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站在老师的角度设身处地想想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也是我一向喜欢的做法。

我请几个同学发言。有的说,按顺序发,轮到誰,就是誰;也有的说,根据成绩,发给成绩差的同学;甚至有同学说抓阄„„我未置可否。让他们的思想先暴露出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终于有个同学发言了:“老师,发给我一本吧。”我立即追问:“你为什么要一本呢?”

“因为总得有人得到的,不如我要了吧!”好!这种先人后己的思想终于闪现了。我立即表扬:“让我们为她的这种为他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鼓掌!”

现时,全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正确的舆论导向初步形成了。但这是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形成的,学生对这种行为的深远意义还不能理解。我必须“扩大战果”。

“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得到一本?”一些手举了起来,也有一些同学犹豫着。我有意地在教室巡视了一遍,故意在一些目光够坚定的同学面前停一下。最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了起来。孩子们心灵纯洁,有了榜样的力量,他们总会热烈响应的。

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老师为我们全班同学有这种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究竟这几本书该发给誰?我们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样,我们来一次演讲比赛,看誰能把自己要得到书的理由说得充分,说得有力,誰就能得到一本。大家做评判员,誰说得好,就给他掌声!”

就这样,这几本令人棘手的书,巧妙地转化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一种学生心灵的净化器。

一阵七嘴八舌的议论后,有的同学发言了:“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当中,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宁可自己吃亏,不贪图小便宜,如果人人都争要好的,那书就发不下去了。”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又有同学登台了:“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书籍的好坏重要的不是它的外表,而在它的内容人。所以我愿意要一本。”又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只要我细心爱护,小心修整,书可能比别人的还要漂亮!”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吧!古人尚能如此,何况我们新时代的学生!”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点小事都处理不好,我们怎么担当起未来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阵又一阵掌声,把教室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我把每一种新颖的观点,都归纳概括出来,写在黑板上,并且适时补充诱导,结果好几个同学的演讲精辟深入。我再一次“穷追不舍”:“我们集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有这种‘吃亏’精神?”

班上又讨论开了:拾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分发东西不挑不选,劳动不拈轻怕重,肯干脏活累活„„

最后,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我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最后,所有课本都愉快地分发下去了。

参考答案:

针对案例中的现象和问题,学生能用所学的有关教育的一些理论进行简单分析,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发表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即可。但是分析时必须分析到点子上。

如该案例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教育理论和观点:第一,解决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第二,班主任应重视学生榜样的带头作用;第三,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营造正确的班级舆论和班风。

第五篇:史记研究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

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陵③李广④霍去病 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

①汉文帝②汉景帝③汉武帝④汉宣帝 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 ①韩信②张骞③李广④霍去病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张良③萧何④陈平

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的汉初功臣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韩信

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张良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 ①英布②卢绾③彭越④樊哙

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 ①英布②韩信③灌夫④窦婴

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项羽③荆轲④春申君 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 ①朱英②李园③庄贾④田蚡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

①《伯夷列传》②《游侠列传》③《扁鹊仓公列传》④《儒林列传》 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韩非③李斯④张汤

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斯③李广④张汤

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冯谖②春申君③窦婴④灌夫

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 ①齐桓公②管仲③韩信④范雎

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鲁仲连②荆轲③孔子④孟子

17.《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

①《伯夷列传》②《管晏列传》③《孟子荀卿列传》④《李将军列传》 18.“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出自于:

①《平准书》②《李斯列传》③《货殖列传》④《魏其武安侯列传》

19.“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这句话是下列孔子哪位人物学生所言: ①颜回②子路③子贡④子夏

20.年方三十二岁而死的历史人物是: ①项羽②管仲③屈原④贾谊

21.“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的战国公子是; ①春申君②平原君③信陵君④孟尝君

22.“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的历史人物是: ①苏秦②张仪③伍子胥④楚怀王

23.被吴王夫差赐剑而死的历史人物是: ①文种②张仪③伍子胥④西施

24.被秦王赐剑自裁的历史人物是: ①白起②蒙恬③李斯④韩非

25.临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的汉初功臣是: ①韩信②彭越③英布④陈平

26.临终前慨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历史人物是: ①伯夷②孔子③孟子④屈原

27.临死前哀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的历史人物是: ①白起②蒙恬③项羽④李广

28.集中表现出司马迁既愤天命、又悲天命内在苦痛的《史记》篇目是: ①《李将军列传》②《伯夷列传》③《管晏列传》④《淮阴侯列传》 29.“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出自于:

①《李将军列传》②《伯夷列传》③《管晏列传》④《淮阴侯列传》 30.见到秦始皇时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历史人物是: ①刘邦②项羽③张良④荆轲

31.被人斥为“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的汉儒是: ①董仲舒②叔孙通③公孙弘④田蚡 32.被人斥为不“正学以言”,反“曲学阿世”的汉儒是: ①董仲舒②叔孙通③公孙弘④田蚡 33.遭汉儒诋毁而被杀的义侠是: ①灌夫②聂政③郭解④鲁仲连

34司马迁从经济变化角度揭示出汉代由衰到盛,又将由盛到衰这一趋势的《史记》篇目是: ①《酷吏列传》②《封禅书》③《货殖列传》④《平准书》 35.司马迁批判汉武以恶为治这一专制政治的《史记》篇目是: ①《酷吏列传》②《封禅书》③《李将军列传》④《平准书》 36.司马迁揭露汉武好仙这一病态心理的《史记》篇目是: ①《酷吏列传》②《封禅书》③《李将军列传》④《平准书》 37.慨叹李广“惜乎,子不遇时”的汉皇是: ①汉文帝②汉景帝③汉惠帝④汉文帝 38.在右北平战中,“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的汉将是: ①李广②李敢③李陵④李闯

二、多项选择题(共17小题,每题2分,共34分)1.以下所列,曾惨遭同学毒害的人物有: ①范雎②韩非③孙膑④伍子胥 2.李广指挥的战斗有: ①上郡遭遇战②巨鹿之战③背水一战④右北平之战 3.在《史记》中,自杀而死的人物有: ①项羽②陈胜③李广④白起 4.韩信指挥的战役有: ①井陉之战②巨鹿之战③垓下之战④潍水之战 5.以下所列,哪些人曾劝韩信反汉: ①武涉②萧何③陈余④蒯通 6.汉初被杀的功臣有: ①韩信②萧何③彭越④张良 7.死于吕后之手的人物有: ①韩信②戚夫人③彭越④陈余 8.战国四公子是: ①春申君②信陵君③孟尝君④平原君⑤成安君 9.由“至友”而成死敌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张耳③彭越④陈余

10.《管晏列传》叙述了哪些人间友情: ①鲍叔牙与管仲②信陵君与侯赢③孟尝君与冯谖④晏子与越石父 11.汉武时期与匈奴作战的汉将有: ①李广②李陵③霍去病④卫青⑤李牧

12.表现出司马迁既重义又重利价值观念的《史记》篇目有:

①《货殖列传》②《伯夷列传》③《孔子世家》④《越王勾践世家》 13.对汉武政策予以批判的《史记》篇目有:

①《酷吏列传》②《封禅书》③《淮阴侯列传》④《平准书》 14.歌颂“知己”之情的《史记》篇目有:

①《魏公子列传》②《管晏列传》③《伯夷列传》④《张耳陈余列传》 15.曾刺杀过嬴政的勇士有: ①韩信②荆轲③项羽④张良 16.属于李广家族的人有: ①李陵②李敢③李广利④李耳 17.《刺客列传》所记载的刺客有: ①郭解②曹沫③专诸④聂政⑤荆轲⑥豫让

三、填空题(共16小题,每题1分,共16分)1.桃李不言,_________。

2.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又称__________。

3.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___________。4.“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出自于____________。5.集中表现出司马迁重利价值观念的《史记》篇目是____________。6.被茅坤称为“兵仙”的军事家是_______。

7.在《赵世家》中,与公孙杵臼合力救护赵氏孤儿的志士是______。8.慨叹李广“惜乎,子不遇时”的汉皇是_______。

9.见到秦始皇时慨叹“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

10.“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11.堪称为一篇“鼠传”的《史记》篇目是____________。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_______。

13.被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的汉之名将是____________。14.临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的汉初功臣是_______。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16.《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_______。

四、标点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2.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之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3.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 4.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五、简答、简析题(共18小题,每题10分,共180分)

1.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其中,你觉得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哪一点?为什么? 2.李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请你对李广“还,赏不行”的原因作出分析。

3.结合《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相关内容,谈谈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青、霍去病作了怎样不同的描写与评价? 4.简要概括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5.简要叙述韩信井陉口背水一战以及与项羽决胜垓下的具体战法。

6.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大力描写了韩信的重情重义,大力陈述了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在你看来,司马迁这一笔法有何用意? 7.项羽与在韩信对樊哙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你能就此对项羽、韩信识见的高下作出分析吗? 8.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最终失败已埋伏于他少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中。请你说说项羽少时的相关行为,并简要说明它与项羽最终失败的因果关系。9.说明范蠡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10.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哪几类? 11.为什么说张耳、陈余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了他们的“刎颈之交”?

12.说明《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丰富内涵。

13.请你对“制礼义以养之欲”这句话作出符合司马迁本意的解释。14.司马迁的命运感与一般人所信奉的宿命论有何区别? 15.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赞语中是如何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的?对于刘邦,司马迁是否也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 16.司马迁对汉武盛世持有怎样双重的评价? 17.《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哪三篇?这三篇各自侧重在那个方面展开批判? 18.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洞穿项羽弱点的人是谁?这个人对项羽的弱点作出了怎样的分析?

六、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共30分)1.论析韩信的个人才干与品质

2.为什么说《李斯列传》堪称为一篇“鼠传”? 3.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对哪两对人物的知交之情进行了重点描写?叙述这两对人物知交之情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司马迁这样描写的用意。

一、单项选择题 1.③ 2.① 3.③ 4.① 5.④ 6.③ 7.② 8.④ 9.② 10.② 11.③ 12.③ 13.② 14.① 15.② 16.① 17.② 18.③ 19.④ 20.④ 21.③ 22.① 23.③ 24.① 25.① 26.② 27.① 28.② 29.② 30.① 31.② 32.③ 33.③ 34.④ 35.① 36.② 37.① 38.②

二、多项选择题 1.②③ 2.①④ 3.①③④ 4.①③④ 5.①④ 6.①③ 7.①②③ 8.①②③④ 9.②④ 10.①④ 11.①②③④ 12.①② 13.①②④ 14.①② 15.②④ 16.①②

17.②③④⑤⑥

三、填空题 1.下自成蹊 2.背水一战 3.卢绾

4.《伯夷列传》 5.《货殖列传》 6.韩信 7.程婴 8.汉文帝 9.刘邦 10.韩信

11.《李斯列传》 12.李斯 13.李广 14.韩信 15.管仲

16.《管晏列传》

四、标点题

1.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匈奴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2.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之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3.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泜水上,禽赵王歇。

4.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骑,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五、简答、简析题

1.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其中,你觉得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哪一点?为什么? 李广的优秀品质有:其一,勇于当敌,胆略过人。李广身为“世世受射”的将门之后,自幼练就了善射的本领。不惟如此,李广更具有一种过人胆略。在上郡遭遇战与右北平之战中,李广面对敌众我寡的危急局面,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表现出超人的胆略。其二,李广不仅才气天下无双,还特有一种轻财爱士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广大士兵的爱戴。李广死时,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正说明了李广仁爱士卒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在我们看来,李广最为突出的品质是后一点。从秦汉以来,边塞战争绵绵不断,一将功成万骨枯,谁又曾顾问过千百万士兵的死活?茫茫宇宙天地之间,李将军李广的英名之所以得以传颂千古,根由不在于他有什么赫赫战功,而在于仁爱士卒。此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李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请你对李广“还,赏不行”的原因作出分析。

李广战功卓著,却误入了汉景帝与梁孝王的矛盾之网中。梁孝王为汉景帝之弟,更是颐指气使的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窦太后本欲让梁孝王当皇帝,虽未获成功,但在两兄弟间造成了内在冲突。按照汉法,李广既为汉廷直属将军,就不能接受梁王的封赠。但梁王为了表示对景帝的不满,为了说明他本应成为皇帝,所以他偏要封赠汉将李广。李广在梁地作战,如果拒绝了皇帝弟弟的封赠,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如果说这件事有错,追究罪责的应是梁孝王。汉景帝深知梁孝王再向他示威,自然怒火中烧,但迫于母威,又不好发作,于是他便通过惩罚李广以示对梁孝王的回击。如此,飞将军李广就成了他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3.结合《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的相关内容,谈谈司马迁对李广与卫青、霍去病作了怎样不同的描写与评价?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着力描写了李广轻财爱士的优秀品质,说明了李广赢得广大士兵与民众爱戴的原因。与此同时,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向世人展示了卫青、霍去病的本质属性。在司马迁看来,卫、霍两人之所以有辉煌战功,实因为他们身为皇亲国戚,他们本人并没有过人的智略。不惟如此,司马迁还特别指出霍去病“不省士”的恶劣作风。在篇末的赞语中,司马迁更直接地对卫、霍两人不为天下贤大夫称颂的表现提出批评。而在《李将军列传》赞语中,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样的语词说明了李广仁爱士卒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两相对比,一优一劣,褒贬自现。

4.简要概括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韩信在汉中为刘邦首建大策的基本内容是:韩信纵论天下,对项羽的性格弱点、战略错误,对三秦乃至天下的民心向背,都有深刻的把握。据此,他指出,应当利用项羽的战略错误,利用三秦父老对章邯等人的怨恨以及对汉王的爱戴,利用汉军将士渴望东归的心理,乘势向东挺进,以完成夺取关中、夺取天下的大业。意义:刘邦正是在韩信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从绝境中走了出来。最终取得了天下。

5.简要叙述韩信井陉口背水一战以及与项羽决胜垓下的具体战法。

在井陉口之战中,韩信一方面正面出兵井陉口外,另一方面又预遣轻骑二千人各持一赤帜,隐蔽山后。在正面战场,韩信背水列阵,故意将数万兵力暴露于数十万赵军之下,以示其弱,使敌懈怠。果然,引诱出赵军空营出战。在正面与敌大战之时,韩信即用奇兵袭击敌军营地,再两面夹击,结果大获全胜。在垓下之战中,韩信为大军统帅,“先为小却,以待左右两翼之夹击,而后回军三而蹙之,是以项羽十万之众一败无余。

6.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大力描写了韩信的重情重义,大力陈述了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在你看来,司马迁这一笔法有何用意? 从表面上看,韩信血案为最高统治者所精心策划,近乎天衣无缝。如果要为韩信辩诬,自非易事。但司马迁依据韩信前半生不反的事实,依据韩信恪守信义的本质,从汉廷狱案中看出破绽,力求以他迷离开合、寄意无穷的文字说明韩信反汉罪名的虚妄,力求对汉初最大血案作出公正的判决。韩信的沉冤,司马迁论之明矣!

7.项羽与在韩信对樊哙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你能就此对项羽、韩信识见的高下作出分析吗? 在《项羽本纪》中,可以看出项羽对樊哙极为欣赏。而在《淮阴侯列传》中,则可见韩信对樊哙嗤之以鼻。樊哙本以屠狗为业,是一介武夫。项羽欣赏樊哙,说明项羽也终为一介武夫;而韩信对樊哙的不同态度,说明韩信对匹夫之勇的鄙视。韩信之所以在汉中一针见血地看穿项羽徒有匹夫之勇的本质,也正显示出韩信高出于项羽之上的见识与胸怀。

8.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最终失败已埋伏于他少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中。请你说说项羽少时的相关行为,并简要说明它与项羽最终失败的因果关系。在项羽的人生之初,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后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其豪气诚然令人叫绝,但又显得粗略疏阔。在司马迁看来,项羽最终的失败,其中的一大根源在于“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这样一种“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的精神弊端,正与项羽少时不学无术的表现两相呼应。而司马迁之所以从项羽少时写起,也正是说明项羽最终失败的种因早就埋伏在项羽少时的表现中。9.说明范蠡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

范蠡一语道破了长男“过失”杀弟的原因:“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10.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哪几类? 在《史记》中,“不自知”的悲剧可以分为三类:一则为项羽、韩信的悲剧。当他们取得巨大成功之时,理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牢牢把握住“天机”与自我的契合点,否则就会“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二则为白起、吴起、商君、文种等人的悲剧。他们成功之时,也正是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之时。这时,他们已经面临绝对不可超越的限界。既如此,他们应该觉悟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否则就会“亢龙有悔”。三则为韩非、孙膑、虞卿等人的悲剧。他们“能言”而“不能行”,结果陷入困境、绝境。以上三类,均因自我蔽暗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11.为什么说张耳、陈余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了他们的“刎颈之交”?

所谓刎颈之交,初义是要同生死,共患难,断颈无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张耳、陈余这一对忘年交在人生苦旅中也确实做到了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但后来却反目为仇,成为死敌。张耳、陈余始以生死相许,殊不料割下自己颈子的竟然是对方。所谓“刎颈之交”,结果是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实现了。

12.说明《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丰富内涵。

《史记》作为一部人学经典的内涵:其一,着力描写“非常之人”,使人感到人生最神圣的是超越自我的努力与奋斗,人生最有价值的是追求生命奇特。其二,司马迁对人物的行动、意愿、个性、理想、情感,对人物的苦难、悲哀、诅咒、呼告、死亡都始终给予了莫大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生命底蕴的咀嚼、感叹与沉思。其三,对摧残生命的君主专制政治进行了大胆无畏的揭露,表现出一种护持历史中生命个体的历史良心。其四,揭示了人性的灰暗一面:人性之恶,显示出他敢于正视人性之恶的勇气。其五,在正视人性恶的基础上,高擎人的美德与良知。其六,在洞察人性真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一个既能顺应又能控制人情、人性的新世界构想。

13.请你对“制礼义以养之欲”这句话作出符合司马迁本意的解释。

司马迁深以为,人性中存在着各种欲望,如果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出现人人争夺、人人残杀的混乱局面。既至如此,人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自取灭亡,整个社会也将在这种混乱中迎来它土崩瓦解的末日。结果,追求欲望却反而得不到欲望。先王体察人性,为了使人在有秩序的社会中得到种种欲望的满足,便制订了能容纳人之欲望的“礼”,使人从中怡然自足,享受快乐。由此看来,“礼”不但不是压抑人性的存在,而恰恰是使人之欲望得以长久满足的保证。故而,司马迁反复申言:“礼者,养也”,“制礼义以养之欲”。我们结合历史上因违背礼义规则,一味贪于男欢女爱而终至殒身亡国的无数个例,就不能不深深感到“制礼义以养之欲”、“礼者,养也”这一论点的深远与透辟。14.司马迁的命运感与一般人所信奉的宿命论有何区别? 宿命论认定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它反映了一种无痛感的麻木心态,是一种贯穿始终的人生基本态度。而司马迁对命运并不持忠实信奉的态度,他的命运感往往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在疑问中仍不乏探询、否定的意味。正因如此,这种命运感并没有导致他走向宿命,没有导致他历史意识的丧失,相反他常常否定天命的存在。可以说,司马迁的命运感并非芸芸众生的宿命论,而是一个“好学深思”者在一个更高品位上对一种无限本体的困惑感受。对命运的困惑与否定这两相结合,显示了司马迁历史理性的震荡与重建,显示了他在克服重重矛盾中表现出的主体的英雄意志与探求精神。

15.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赞语中是如何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的?对于刘邦,司马迁是否也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一方面对项羽的英雄本质着力描写,以其动情之笔写就了一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交响曲;另一方面,司马迁对项羽的一系列政治军事错误也作了极其理性的分析、批评。以《项羽本纪》赞语为例,司马迁对项羽的功过保持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评判。在赞语的前半部分,司马迁显得有些感情冲动。在后半部分,司马迁则以深刻的理性对项羽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肯綮的剖析。这样一种双重评判,既坚持了一个史家的原则立场,又表现了司马迁作为血肉之躯的感情好恶。与此相映照的是,司马迁对刘邦也保持了双重评判。司马迁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刘邦,但在理智上认识到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在于他善于笼络人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军事战略。如此,司马迁既给我们以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又充分表现了他在观照历史过程中的情感意向。16.司马迁对汉武盛世持有怎样双重的评价? 司马迁对他那个时代的盛大气象有着强烈的感受。在海内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司马迁心胸开阔,气魄沉雄,对汉武盛世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司马迁更在海内一统的盛大气象中看到了衰败的端绪。从《史记》中,我们看到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对武帝的经济政策展开了全面批判,在《酷吏列传》中对武帝的高压政治进行了大胆揭露,在《封禅书》中对武帝的迷信心理作了深入剖析。这三篇鼎足而三,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17.《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哪三篇?这三篇各自侧重在那个方面展开批判? 司马迁对汉武时代的批判主要集中《平准书》、《酷吏列传》与《封禅书》中。在《平准书》中,司马迁对武帝的经济政策展开了全面批判;在《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对武帝的高压政治进行了大胆揭露;在《封禅书》中,司马迁对武帝的迷信心理作了深入剖析。这三篇鼎足而三,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18.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洞穿项羽弱点的人是谁?这个人对项羽的弱点作出了怎样的分析? 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洞穿项羽弱点的人是韩信。针对刘邦畏惧项羽的心理,韩信深刻地指出:项羽虽“喑噁叱咤,千人皆废”,但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项羽虽“言语呕呕”,分食推饮,但却玩印不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但“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羽又“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所以项羽“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他在目前看来很强,但很快就会衰弱下去。

六、论述题

1.论析韩信的个人才干与品质

其一,纵论天下,首建大策。在汉中登台拜将时,韩信凸现出一种卓越的战略眼光。针对将士思乡的心理,韩信提出了打出汉中、占据关中,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决策。他向刘邦指出,应当利用项羽的战略错误,利用三秦父老对章邯等人的怨恨以及对汉王的爱戴,利用汉军将士渴望东归的心理,乘势向东挺进,以完成夺取关中、夺取天下的大业。后来,刘邦正是在韩信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从绝境中走了出来。最终取得了天下。其二,出奇制胜,未尝血战。韩信坐而论道,深中肯綮。在战场上,他同样独步千古。井陉一战,韩信背水列阵,故意将数万兵力暴露于数十万赵军之下,以示其弱,使敌懈怠。果然,引诱出赵军空营出战。在正面与敌大战之时,韩信即用奇兵袭击敌军营地,再两面夹击,结果大获全胜。他如潍水之战等,也都表现出韩信出奇制胜,未尝血战“兵仙”本色。其三,决胜垓下,以灭项羽。韩信在汉中首建大策后,分兵以北,“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造成了有利于刘邦的战略态势。而在楚汉命运的垓下之战中,韩信为汉军统帅,彻底摧灭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综上所述,韩信在楚汉之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四,重情重义,绝不反汉。这位战无不克的天才人物,也是一位重情重义、心胸豁达的仁者。他漂母之恩必报,赐之千金;下乡南昌亭长虽“为德不卒”,他也赐之百钱;对于曾令自己出其胯下的淮阴恶少年,他不记前仇,反而任他为中尉。由此可见,在韩信的内心深处,特具一种有情必报、有仇不复的宽仁大度。如此心胸,也表现在他对刘邦的态度上。当韩信破赵定齐后,其势力已远在刘、项之上。这时,武涉与蒯通都劝韩信反汉。但韩信却恪守情义,念念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恩,表现出一种重情重义、绝不反汉之心。2.为什么说《李斯列传》堪称为一篇“鼠传”? 李斯在人生之初,即表现出一种猥琐阴暗的心理。他从“厕鼠”与“仓鼠”两种生存的对比中,发誓要做人中的“仓鼠”。司马迁作为时刻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生命洞察者,敏锐捕捉到李斯这一卑下欲念,选取了李斯“年少观鼠”这一典型事例,揭开了李斯内在的龌龊本质。后来,为了保住自己“仓鼠”的丞相地位,他把自己的同学韩非推向了死亡之地。龌龊的本性产生龌龊的行为,李斯也由于这一自私的本性决定了他自己可悲的命运。秦始皇死后,李斯以他一以贯之的卑劣之心,“被迫”参与了赵高、胡亥改写遗诏、谋害扶苏及蒙恬的罪恶活动。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由此他已开始了向死亡的堕落。不久,他即被赵高、胡亥以“谋反罪”判处死刑。李斯这一“仓鼠”由于本性的溃疡,不惜以牺牲他人生命、他人天下为代价,竭力想保住自己“食积粟,居大庑之下”的生存状态,但最终死于他人“毒手”,落了个夷灭三族的可悲结局。面对李斯生命的沉沦,司马迁在赞语中拨开“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这一认识上的迷雾,劲笔指出李斯之死实根源于他那“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的恶劣本性。纵观《李斯列传》全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卑劣私欲的人的心史,看到的是一个由“厕鼠”而“仓鼠”而“囚鼠”而终至于“死鼠”的历史。从这一意义上看,《李斯列传》实为一篇“鼠传”。

3.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对哪两对人物的知交之情进行了重点描写?叙述这两对人物知交之情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司马迁这样描写的用意。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精心为我们展示了管仲与鲍叔牙、晏子与越石父的知交之情。鲍叔牙自幼与管仲交游,深知管仲很有才能。两人合伙经商时,管仲“分财利多自与”,但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境贫寒,所以从来不与他计较,反而“终善遇之”。后来,鲍叔牙佐助齐公子小白,管仲佐助齐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也随即被囚。这时,鲍叔牙出面说情,将管仲推荐给桓公。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结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业。对于叔牙的知己之情,管仲这样感慨万千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出自肺腑的心声,是对人间友情的最高礼赞。在本传中,司马迁又精心叙写了齐另一相国晏婴赎贤、荐贤的事迹。晏子知被绑的罪人越石父是位贤者,便以自己的左骖替他赎了罪,并一同坐车返回。到了家后,晏子没有打一声招呼,就进入内室。越石父见晏子“知己而无礼”,便要求离去。越石父在“知己”面前所表现出的人格自尊,正显示了朋友间的一种关系准则。

统观《管晏列传》,司马迁对管晏二人的功业只是虚写,而对管仲与鲍叔牙、晏子与越石父的知交则加以重点描写。通过这一重点描写,司马迁实表现了对理想友情的珍视与渴望。司马迁将《管晏列传》列于《伯夷列传》之后而成为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正显示了司马迁的无限用意。如果说《伯夷列传》置于列传之首是为了弘扬一种最高的节义,那么《管晏列传》则展示了一种珍贵的友道。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人间难得的真情、信义寄予了莫大的关注,表现出一个伟大史家对于人间友道的珍视。

下载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史记自测题答案

    读史记自测题答案,请文学社的各位同学自己对照并订正 1、蚩尤是个巨人,力气过人,性情残暴。 2、皇帝与 炎帝 的两支力量合并在了一起,中华民族是“ 炎黄子孙 ”的说法由此而来 3......

    辩论修养课后作业及期末答案

    1 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  A、发现  B、求合  C、效率  D、知识 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 2 辩论的最终价值体现是:()。  A、口才  B、争胜  C、求和  D、谋利 我的答案:C 得分:33.3......

    自然科学基础期末考核-大作业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期末考核-大作业答案题目:根据关键词“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重要科学家”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科学的理解。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浅谈科学一、科学精神的......

    期末大作业

    宁波大学答题纸(20—20学年第学期)课号:课程名称:实用软件技术——photoshop改卷教师:学号:116050021姓名: 陈雅倩得分:期末大作业主题:电视剧步步惊情宣传海报领衔主演:刘诗诗吴奇隆......

    期末作业汇总

    温州七中暑假作业 高一段暑假作业汇总 2012.7 一、语文 1、 读一本与《论语》有关的书,通过读书,了解孔子思想,并就孔子某一方面的思想写一 写自己的感受、想法和体会,800字左右......

    财务案例研究网上作业答案范文

    网上作业一 单选题:(总分30.00) 1.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 D )的独立董事。(3.00分) A. 1/5 B. 1/2 C. 1/4 D. 1/3 2.股份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股本总......

    2014浙大护理研究作业2(答案)

    1.计算哪种效度时,一般用因子分析? A 结构效度 正确答案:A 2.表示二分制研究工具内在一致性的数值是。 A KR-20值 正确答案:A 3.下列属于信度主要特征的选项是。 B......

    《财务案例研究》课程作业答案

    《财务案例研究》作业(1)参考答案一、单项案例分析题案例一: 1、阐述法人治理结构的功能与要点。 参考答案: (1)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四大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 (2)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