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设想
改进作文教法,凸显语文新理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要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提供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机会,鼓励说和写。能让学生做的,教师尽量不做,学生还做不好的,教师尽量少做。作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思维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命题开始就要采取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变中学生写作的暂时兴趣为长期兴趣,变教师要学生写作文为学生自己要写作文。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作文指导要充满激情
作文指导中教师要营造情境,找准动情点,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生命灵感,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他们作文表现欲的火焰熊熊燃烧,不吐不快。
例如在上主题为保护旅游景点的作物指导课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出示一组风景优美的景点图,引导学生领悟“鬼斧神工、美仑美奂、重峦叠嶂、风光旖旎、气势磅礴”等词语。接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幅一幅地浏览画面,设身处地想象自己置身其中,忘我徜徉。第三步,发放《苍山洱海》《人间天堂——九寨沟》《洞庭湖》等旅游资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看美丽的湖水、山麓等,同时播放《神奇的九寨》《大海啊,故乡》等乐曲,引发学生美好、积极的情感。第四步,出示“无锡蓝藻暴发”的画面,引导学生想像,并适时展示另外一组画面:人类围湖造田导致湖面越来越小,生活垃圾、污水源源不断倒入湖中,景区内布满五颜六色的垃圾,矿山开采挖去大片秀美山川„„学生看着神情凝重了,情感一下子从刚才的美好氛围中掉到了失望、悲伤、难过甚至是痛苦的冰窖中。第五步,利用情感落差创设突破口,让学生抒发情感。我让学生重新阅读刚才的材料。从中划出、找到劝说他人爱护环境的语句。学生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也变得更加稳定了。于是,第六步:自然展现——习作表达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你置身景区,可能是管理人员,可能是游客,也可能是当地人,你打算怎样劝说他人爱护环境呢?请自拟题目,完成情感的倾吐。
当然,作文指导只靠课堂激情是不够的,作为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写作支持环境。要以赞赏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写作,不斥责、辱骂学生,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欣赏学生作文中每一个“闪光点”,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要以平等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写作,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歧视学生,不比较学生,不有意安排学生实行分类学习,鼓励学生写作时互相交流与帮助,实现生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以平和心态关注学生的 写作,不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学生提出超越学生能力的过高期望,不以一次或几次的作文成绩来判定学生的作文成绩,而是将目光放在学生的将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态度要亲切而愉快,应多使用鼓励和赞扬,为学生创造具有激励性和舒适感的写作氛围。例如在作文的评语中,我尽量多用委婉的口吻,多写激励性的评语。如对待书写较差的学生,我是这样写的:“书写是一个人的门面,一手好字,能使人增添不少信心,能给人带来许多机会,你信吗?”有些学生爱模仿别人,语句比较生硬,我就写道:“模仿是创造的开端,能学习范文的句式就是一种进步,如能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更好了。”还有些学生基础不错,写起文章来文采飞扬,对此我毫不悭吝地写下自己的赞美:“读你的文章,如跟一位好朋友促膝谈心,又像在听长者的谆谆教导,写得那么亲切,那么在理,读来令人如沐春风„„”这样的评语既充满期待,又包含肯定赞许,又加以引导,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肯定、被承认,不但会对老师产生崇敬和爱戴的感情,而且会 对作文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我们常感叹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为此,我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第二起跑线》等电视节目,看《中国青年报》《语文报》《少年文艺》等报刊,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鼓励学生节假日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看云亭飞阁,品题咏镌刻。“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极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生活,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感而发,让学生体会到:作文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三、要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加强积累
修订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课外自读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它读物不少于300万字”。这样的规定看起来与当前学生生活和考试关系不大,但为他今后的创新能力与能力的展示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知识空间。学生会从有益的书中获取生活的真知,增强思辨能力。因此,在高中三年里,我为学生开具一个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经典散文等,并且尽可能地与高中三年各个学期的教材配 套。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任务重,重点是经典散文和时文的阅读,我每星期有计划地将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又可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寒暑假和国庆元旦长假,我会让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让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渡过一个充实的假期。此外,每学年订阅报刊杂志时期,我都要向学生推荐几种报刊。如《作文与考试》《中学生阅读》《杂文选刊》《读者》《意林》《语文报》等等。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我还每天利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科学家,最喜欢的作家、诗人,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最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片断等待,并说明最崇拜、最喜欢的理由,并尝试写心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各种有益书籍的兴趣,课外阅读也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堂上大家彼此进行交流,于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的内容都能在语文上掀起小小的波澜。学生的阅读量与日俱增,认识、胆识、素质也一天天得到提高。通过阅读,让学生开阔眼界,使学生熟悉各种文学文本、热点问题,甚至社会言语习惯;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作家写作的方法,以期对写作有所帮助;通过阅读,锻炼记性,积累写作素材,使自己笔下流出的东西生动、鲜活、引人。
四、作文批改要注重互改与自改,培养学生作文修改的习惯和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给予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而我们切不可越俎代庖,要将组织互改和自改作为作文教学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组成织学生互改和自改?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我通常采取下列做法: 第一步,我先抽阅10本左右的学生作文,选取典型(一般1-2篇),誊印分给学生,进行修改训练。要求每篇至少提两点随感或修改建议(此要求是为了防止少数同学消极应付),然后就习作组织讨论,学生自由畅谈,我只作适当点拨或延伸探讨,启发学生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选材立意进行修改,使学生逐步掌握作文修改的方法。
第二步,组织学生互改。3人一组,能力搭配,轮流评阅他人习作,每篇习作每人提两点随感或修改建议。我巡视作指导。
第三步,组织学生自改。根据作文要求,审视同学提出的随感或修改建议,用红笔认真自改习作。
第四步,推荐并交流优秀习作。
这样,我让学生作为“ 主角”“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到作文的互评自改中,特别是写得较好作文,常常先在班级公开朗读,然后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很快尝到了其中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进行一学期以后,我以主体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发表对作为互评自改的看法。很多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在初中,我们未曾接触过互评作文,上 高中以后,老师最初让大家互相评改作文时,我们反对过,甚至认为这是老师在偷懒。一学期过去了,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妙处,也感受到自己确实受益匪浅,当我们给同学的作为写评语时,也就拥有了一次当老师的机会和感觉,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作文的互评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欣赏能力。”通过一学期的作文互评自改实践,作为老师,我也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首先,学生对作文进行互评自改,不但大大缩短了批改评价的时间,缩短了作文的周期,而且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则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评定,被评判者常常不服的矛盾,避免影响师生感情的不和谐。其次,在作文互评自改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尊重他人、欣赏他人、肯定他人,还学会了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和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看待问题。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新世纪的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作文教学实现里程碑式的改进,既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也要扎扎实实推荐、介绍管用有效的作文实践范例及操作方案,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第二篇:高中作文教学的设想2
高中作文教学的设想
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的地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存在种种弊端,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得不到提高。本文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力求能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完成写作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积累 训练
学校教育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的地方,对学生素质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存在种种弊端,作文教学陷入 “教之无味,弃之不能”的困境,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得不到提高。
作文教学方法落后。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我们现行的高中作文教学方法,基本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传统方式。教师一般采用“指导一作文一批改一评的刻板被动的四部曲训练模式。作文课往往是教师先给学生确定主题,再要求思想健康,然后读几篇范文,就让学生去写。每次作文学生搜肠刮肚却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
作文批改走形式。作文难改是所有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但是,要求老师对所有学生的作文都以不少于学生作文的时间来批改,也是不切实际的。大多数教师在批改方式上单一全批全改,没有采取一些适应实际的批改方式。这种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自主合习,学生没有写作的欲望,只是应付了事,根本达不到教期望的效果。
作文只是当作任务。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大检查才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不得不去写作文。可想而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作文.我想作文训练的要求一定不会落到实处。这样的作文训练只是耽误了学生的大好时光。长此以往,师生都对作文望而生畏。写作全程训练中,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之外,还要教师得力得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解作文的要害.突出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作文训练。
冷观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可谓作文教学路漫漫,走出“雾”区付艰辛。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力求能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完成写作任务。
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猎手
“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有创意地表达。” 《课程标准》在写作这一项中是这样要求高中学生,不应只是单纯的观察者,而立该是生活的猎手。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实,时与事就是章不可缺少的素材。文章一旦离开了素材,就犹如巧妇难为米之炊。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其中最难的是培养学生如何用心。有人观览了一百座山等于观览了一座,而我们应培养学生观览一座等于观览一百座。学生的游记中,大都犯山径之字形,山都笔直、涧底流清泉、峰上绕白云,偶有导游的解说和陪伴,攀到山顶时大多背诵杜老“一览众山小”的警句,也一律对风景区胡乱涂抹“到此一游”表示愤慨„„这里,东西南北的山,千峰千面的山,几乎同化成一个模型。爱因斯坦郑重地说过,“力求从思想上去掌握事物”。有人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本是无限丰富的,一朵花既然是一个世界,它也就无限丰富,有限自然就包含无限了。所以应培养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置身景观中,不仅参观,更需参悟,景观到处有,心到景相随,游一山而观千山,以一花而知万花。我们只有培养学生置身同一山中,观览出一峰千面、一水百态来,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只有成为猎手,才能将一景看成多景,即使在人们不认为有风景的地方,也可赏出惊心动魄的美来。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认识这些事物,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教师的工作是从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目标。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观察留意,进自我搜集整理.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写作目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空间
上课前教师通常以自己有完备的教学材料和精巧的教学设计而“踌躇满志”,往往教师花很大的精力建构起来的教学并不能与教学预期收效成正比.教师的热情投入与学生欠写作激情的反差现状令不少语文教师百思不得其解。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的空间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不吝夸奖。同时应针对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出题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当学生完全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我手写我口时,作文就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在课堂给机会学生表达、交流,让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主人的乐趣,也给他们在交流争鸣中充分的语言表达及思想碰撞的空间。教师不宜下简单的结论.可以让学生保留看法。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在读、听、说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切切实实以读促写,以说促写,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处处体现作文教学;以写促读,以写促说,真正使读、写、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为作文而作文。在写作训练上,特别要培养学生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留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现实中智慧的火花。写作中,只要发现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真实的提高,就要及时表扬,哪怕只是闪光的几句话,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学生自然就有了写作的意识和写好的欲望,也会在反复实践中对写作产生感情并在生活的感受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以上的描述可以说是作文教学中争取达到的几种境界.即“懂得知识— 产生渴望”。从而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与对策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真正把作文教学、写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使作文走向生活。
总之,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俱进:一方面要多表扬学生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写作空间.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创作出出乎我们意料的佳作。
三、调动学生激情,关注学生体现自主精神
近几年的学生高考作文中常常出现情节生编硬套、无中生、无病呻吟的情况,为了写自己的坚强就一定要编出父母双亡、家庭破碎,仿佛不这样不足以感动人,为赋新词强说愁”,长此以往.学生对此反而习以为常,对写真情实感反而不自然或怀疑起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学生的写作情绪常常处于一种情感激奋状态。没有了感动、感受和发现,就不会产生文章的灵魂——思想感情,也就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自然就会感到“没有写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平等的教与学的平台,拓宽师生互通信息的渠道,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关注学生的写作需要.就是了解学生想写什么.想说什么,想怎样写;了解学生最成功的创作体验,最想渴求的帮助;包括要了解学生的写作困惑。师生受关注的角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真真实实感受到受关注.并且可以放开思想包袱,不一定要写教师硬性规定的内容、主题,甚至是文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以自己教的学生为注对象,在课堂内外,充分让学生说他们的困惑,说他们感兴趣的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拓宽视野.不仅解决“无米之炊”之忧,还让学生的美丽生命融入作文学习中,人文性的。有创新思想的作品就会呈现在老师面前。多些换位思考,才能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真真切切关注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得到更多的帮助。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起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作用。开展灵活多变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拘泥“教师布置,学生写”的简单模式,为学生打开多扇生活之窗,让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让他们在丰富的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知汉、思想、审美的补给。鼓励他们与生活碰撞,对生活有独立的个性审美情趣。作为关注学生的教师,就应紧扣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及审美创造力。改变作文教学简单机械的操作.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学生就能写出惊人之语.
四、实现训练的多样化
于漪老师非常重视系统训练,她曾说“作文做通盘的考虑,训练什么,怎么训练,要求是什么,如何循序渐进,如何环环相扣,学期初就应成竹在胸”。而采取多样的训练途径是直面学生作文现状的必然选择,也是新《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1、加强阅读积累。学生要获得大量写作素材,除生活体验外,还要加强阅读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题目,再好的构思,再好的写作方法,如果没有话说,那也只能是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之始,就做好学生的物质储备工作。笔者主张应指导学生阅读《读者》一类杂志上的经典美文,因为这些文章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学识,还能让学生学会作文的方法。自古读写不分离,阅读是写作的门径之一,为了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我们要把阅读还原为生活的过程,把阅读课堂还原为生活场境,把阅读需要还原为生活需要,把阅读活动还原为生命运动,解放教师,放手发动学生自主阅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主提问、自主探究,培养个性化阅读意识、创造性审美意识。读为手段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般说来,阅读的文章越多、阅读能力越强的人,信息储藏在脑中,有助于以后的写作。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说明学生掌握了知识;如果他能将阅读得来的信息与自己的写作实际联系起来。那他的写作水平就会越高,因为阅读开阔了作者的眼界,并为作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就能够超越模仿,实现写作的升华。
2、探寻拟题方法.为文章争光添彩。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心灵窗户.透过题目可见文章的灵魂与主旨。针对学生拟题不力的问题,教师应做好方法的指导:笔者以为要想拟出优美的文章题目.不妨运用以下方法: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中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帐的形式,写出母亲对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关怀。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个像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这样,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2)发挥想象.拟定亮丽题目。写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这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似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3.依据材料“偷粱换柱”.做到熟能生巧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人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实进我们熟悉的素材,方能娴熟运笔,写成文章。例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白拟题目,写出文章。有一位考生自拟题目《伤心儿女》叙写了三位不孝儿女,原想通过移植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记忆移植之后,儿女们看到的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这样,作品就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究其原因.作者完成了从未知领域到已知领域的思维过程,对平时训练的“传统美德”题材中“孝”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因而取得了较大成功。
五、采取灵活、多元的评价机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理解能力有别,就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其写作能力、创造能力也有差异。若以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习作,只会抑制学生的写作兴趣,阻碍其发展。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差异”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实行多元评价机制,重视过程评价,提倡个性化作文,克服和消除阻碍学生作文的恐惧心理,激起学生写作的火花。例如要求学生写随笔,没有任何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教师定期检查。没有了限制,学生反而兴趣高涨。他们在随笔中畅所欲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些同学还给自己的随笔本子起一些诸如“心情篇”、“快乐老家”、“梦之港”等新意迭出的名字,甚至画一些插图、卡通画等,结果作文成了乐事,写作水平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我们要强化写作数量,“百练笔生花”,淡化教师批改,批语既要针对学生的敏感区,又要显现人性化,可以取消作文本,代之以活页稿件,尝试改变教师一人批改全班作文的单向交流为全班共同参加、交换批改的多向交流的形式,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增强学生的创作灵感。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要求。探寻写作技巧,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写作任务。
第三篇:教学设想
一、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教育理论
科学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能极大地促进有效教学的发展。目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满堂灌”的现象还依然普遍,教师们的解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不高,有些知识点学生自己不会处理;课上一般不组织合作探究,原因仍是学生探讨的效率太低;教师们总认为不多讲学生就不会。如果教师拥有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不断提高科学组织课堂的能力,科学的组织教学和学习活动,教学就可以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2.教材内容
过去教材只有人教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施行一纲多本。目前高中地理有四个版本,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教材,在高考中依纲出题,这就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难度。
3.教师方面
(1)教师的素质修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爱岗敬业、关心学生、诚信善良、博学善教、热情幽默的教师,是家长和社会最敬佩的教师,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教育经验早已证明“亲其师则信其道”。跟这样的教师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浓、信心足,学得开心,学得有效。良好的师德与人格魅力,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职业优势,也是有效教学的不竭动力。
(2)教师的专业知识
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基本功至关重要。试想:一位时常被学生在本学科正常知识范围内问倒的教师怎能进行有效教学?在这样的教师教学活动中,学生哪会有兴趣和信心进行有效学习?不仅如此,在学科知识不断递增、教师知识储备自然递减的现实中,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学校,都不能松懈。
(3)教师的教学方法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景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4)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要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自学提高的能力。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动力,也为各科有效教学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方法与手段。下载、制作和运用电子课件上课和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教师省力,学生愿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利用网络学习和参加教学论坛。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掌握这项新的教学技能,是时代和职业的要求,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5)充分的准备
充分的准备指教师为确保一门课程或一堂课有计划地进行而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谋划。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不是即席演讲,不能靠临场发挥,因而有效教学要以充分的准备为前提条件。
4.学生方面
(1)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离不开动机、愿望和需求。如果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适当的知识储备,而缺乏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积极性,新的学习仍然不能发生,虽然对学生来说,自我体验学习需求很重要,但对于有效教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加工信息的能力。
(2)学生的知识水平
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新的学习产生的重要内部条件。学生在一定的知识背景里面,运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对旧知识的延伸和新方法的应用,获得新的发现,最终在同化和顺应过程中,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3)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个人兴趣,对于有效教学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喜欢的产生兴趣,使对学习感兴趣的爱好学习,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一个很吸引人的新课导入,就会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学生的智力因素
学习的成效还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根据现代生物与遗传学的研究显示,不同的智力,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他们学习的成果是不同的,在某方面的杰出能力会让他们在这方面的学习特别突出,而有些孩子虽然很认真,但受智力因素影响,学习效果则较差。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教学的前提
(1)确立现代教学效率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现代教学效率观是指在师生互为主体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手段得现代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收益。教师在教学中高效利用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也是区分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教育工作者应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在身心发展、人格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等方面有正确的认识。要有培养人的意识,要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
(3)精巧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在全面了解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环节,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2.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师要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最优化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目标的科学设定是教学实践的基本保证。
首先,教学的目标是明确的。其次,实现目标的思路是清晰的。再次,课堂教学的目标是科学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关系到是否有效地实施教学。通过对话、交流,师生之间不断地加深彼此的沟通,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学目的及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样,师生的体力、脑力消耗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却能显著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多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自主地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提倡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充分地尊重学生,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避免无效的讲授、无效的提问和无效的倾听。
(5)促进有效教学的其他方面
①在上课铃声敲响之前,教师务必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②教学是一种仪式,当教师走进教室时,务必带着课本、教案和学生名册;还有,希望带着微笑进课堂、带着欣赏进课堂。
③教师的仪容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提议:美育,从教师的仪容开始;德育,从教师的言行开始。
④我们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激励性和期待性的评价。将讥讽、挖苦、轻蔑等等变为宽容、惋惜和同情,当发现学生的不足时,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能够克服掉这个弱点,你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可爱”。
三、结语
有效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最终衡量尺度是学生的成长。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知识与能力、教学的智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智力因素;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效策略实现的前提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实现的关键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有效教学是一个富有新意和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第四篇: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教学这篇课文,想寻找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也想讲得详细一些:
在研讨之前,可以简介作者和湘西风情。对端午节的习俗也可以让学生简单交流,目的是为下面的更好的研读课文做准备。提供资料:北大老校长季羡林如此评价沈从文我认识沈先生已经五十多年了。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他的作品。我觉得,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他出身湘西的一个破落小官僚家庭,年轻时当过兵,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他完全是自学成家。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没有像沈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和像黄永玉先生这样的大画家,恐怕一直到今天还是一片充满了神秘的没有人了解的土地。请同学们阅读《端午日》,看看这篇文字在表达上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把你觉得使用上非常独特的词语和句子找出来,想想它们的意思,试着在不影响意义的情况下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老师可以事先找好典型的例子,做好分析。
采用这个步骤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较为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的湘西地方特色。进而感悟语言的地方性在表现和传达地方风土人情特征时的特有魅力。经过研讨和交流,学生一定会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印象,对湘西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有更真切的了解。我们就是在重点把握词语的过程中将文章附带的风俗更生动的传达给学生。
正如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的风土人情、每一位作家都有他习惯的表达方式,惯常的句式和使用频率高于一般文章甚至普通文章很少使用的词语。这些词语和句子、句式(词语排列组合以构成句子的方式)就是构成作家风格的物质基础。
全文教学应当始终抓住“语文”来教,而不能在风俗习惯的泛泛而谈中让课堂远离了文本,远离了词汇、句子,其实也就远离了语文。在研究中可以对场面描写的词句做重点的揣摩、领会,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明,详略的安排,为想象而留下的空白,材料的排序等。
2、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获得对端午民俗的真切感受,让文化内涵从语言中品出来。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真实感受和深切理解作者所营造的热闹、激烈、欢悦的节日气氛,从中体验湘西淳朴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紧扣文本进行有重点研读;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助PPT简介端午日的由来,介绍苏州地区流传一首无名氏的诗(见教参),观看划龙舟的照片,让学生简单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民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情境。《端午日》选自《边城》,写的是湘西一个叫茶峒的地方的端午日风俗。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端午的活动气氛。(导入务必要快)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三、请同学交流:
1、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
2、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3个“莫不”、“任何”、2个“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
3、其中详写的是哪两件事?(龙舟竞渡、追赶鸭子)
四、研读“龙舟竞渡”
1、朗读(目标定位并初步感受)
2、研究几个问题:龙舟竞渡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充分)文中哪些文字告诉了读者,比赛的准备是充分的?(“数天以前”、“早”、“进退”……所谓充分,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早”,一个是“实”。“进退”一词,语言直达心灵,不必分析,直接感悟,能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受,眼前似乎呈现出选手认真训练的情景来。用词很逼真,有现场感。然而这种情景也许是模糊的,让人对龙舟到底是怎样的船,竞渡究竟是怎样的场面隐隐的产生期待。)说明:像“进退”这样的词语,我们应避免强加分析,而是采用感悟的方法,让文字直抵心灵,表达也是直接说出心中的感受。
2、船只的“形式”是怎样的?平时搁置的方式是怎样的?为何介绍这些内容?
(形体狭长、两头翘起,绘红线——红色是能激发人兴奋情绪的颜色;搁置在干燥的洞中。介绍这些内容与前面准备工作的情况都在暗示竞争的激烈。)
3、每条船的船员是怎样分工的?文章是按怎样的次序介绍这些船员?文中用哪些词语表现他们的动作和外貌?
(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次序如前;此题为课后练习)
4、潭中共有几条船在竞渡?但你读了文章以后,感觉是几条船的争渡,节日的比赛场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再从文章中找找看,你的感觉到底来自哪儿。
(2条;感觉有无数条,千万条,反正是很多;非常的热闹、欢腾。感觉的来源: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调动并借助读者自身的想象力来感受端午日比赛场面的热闹、喧腾。)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
(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都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来写竞渡激烈而热闹非凡的场面。所以,上文将鼓手锣手放在后面介绍,正可以引出这里写声音的文字,内容上衔接比较顺畅,如果先介绍了鼓手锣手,语言就不很连贯。)
5、写优胜者领赏的文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六个“一”字,从全文看,“一”字就更多了,有十多处。如此热闹、喧腾、万人空巷的场面,“一”字究竟有什么表达作用?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的两个。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句中的“一点”有何意味?还有“某一个人的头上”“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中“一人”和“一船”又有何表现效果?(“一点”表明竞争激烈,与上文准备工作及船只介绍遥相照应,互为因果;“一船”即整船,一人的光荣即是整船的光荣。两个“一”及其奖品“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中的“一”字,很好的表现了湘西人“争先不争功、争胜不争物”的淳朴民风及“合作努力”的精神风貌。)
6、龙舟竞渡的最后为何要写军人放鞭炮?
(放鞭炮为助兴,一方面从侧面反映龙舟竞渡场面精彩激烈,用这种形式为他们喝彩,另一方面也为烘托节日热闹、欢快的气氛,同时也能表现一种人性美,让人感受到天真、淳朴的民风。)
五、略读追赶鸭子的内容及结尾: 此段文字较为简略,问题设计如下:
1、是谁发起的这项竞赛活动?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参与?(引导看书,用原句回答。)
2、追赶鸭子的场面写得虽然简略,但同样让人感觉很激烈、热闹,甚至可以说一点也不逊色于龙舟争渡,你从文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换了新花样”一句针对竞渡而言,显然没有降低热烈程度的意思,只是形式不同,趣味有变化。两个“各处”以及参与面之广可以让人想见当地百姓奋勇追赶鸭子的盛况。从中也可见军民的淳朴——所谓淳朴,或写作纯朴,我的理解是,他们思想是那种没有受到过污染的、没有杂质的状态,是那种单纯而美好的状态。比如追鸭子这种活动,换了别的人,恐不大会去干。可见当地的民风淳朴厚道。)
3、当天的活动到什么时候结束的?表明了什么?(“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说明整个当地端午日活动不但热闹、愉悦,而且持续时间还相当的长,群众真正参与,不是形式上的那种,而且挥洒真汗水、吐露真性情、得到真高兴。这才像个节日,这恐怕就是当地端午日不同于别处的表现了。)
六、总结: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写作特点简单归纳。
七、布置作业 略
课后反思方向:
1、问题设计是否导向文本阅读;
2、研读:文章如曲谱,放在那里永远不会幻化出美妙的音乐。教师如同乐师,授课便也就是弹奏。语文教学力求精致。用思想激活文字符号,品出语文味,感受到书香。让文字背后的活的思想还原到文字,使普普通通的无生命的符号闪出思想感情的光芒,使其变成学生头脑中活的语言。如同舞狮的人披上没有生命的狮子形状的外壳而又能将狮子舞动得活灵活现一般。因此,湘西端午日节日气氛及民俗文化内涵须从语言的咀嚼和品悟中自然得来,并非外在于课本的“人文灌输”。
第五篇: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学生较为喜欢的童话故事,主要是通过巨人建、拆围墙的故事,启示学生克服自私的缺点,提倡知过即改的精神,体会与人共享的幸福和欢乐才是真正的幸福和欢乐的道理。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让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炼文章中心,在对幸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主题论谈《我的幸福观》
一、以课本剧为主认知课文的设计
由于这是一篇学生极易接受的童话故事,所以我在认知课文内容的处理上,大胆尝试了让学生自制极其简单的道具,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达到了解、掌握课文内容。通过两个课本剧的对比演示,一个自私、粗暴的巨人到一个能知过即改,尊重孩子的巨人自然而然地为学生所接受了。我感到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构思的创造能力,不仅让学生动了口,而且是动了手和脚,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肢体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对较长篇幅的内容处理达到了精讲、精练之效,使学生在极富情趣的情景中接受学习,展示自我,展示个性。
二、拓展训练:主题论谈《我的幸福观》 本文的重点是让学生能深刻地感悟:与人共享的幸福和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和对幸福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我以查文红老师为例启发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或是家庭生活,或是收集名人谈幸福的基础上来认识自身的幸福观点。通过主题论谈,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幸福观的优劣,使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三、多媒体的基础功能
这次多媒体内容设计,其发挥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学习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景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激情主题论谈导入,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主动地探究,真正达到学生主观上的愿学、愿说;乐学、乐说;会学和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