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七律和七绝,作法上应该分开说,七律要工整,主沉稳,宜宏大,我不主张七律写得过于轻巧靓丽,这种风格与它的体质不合,又如李长吉那样的奇幻风格,就不适合写七律,李义山的言情七律固然缠绵绮丽,但仍然气质精练气象阔大。七绝则大大适合轻巧靓丽,我们读小杜的七绝,简直是一群时尚美女,娇俏明艳,令人赞叹,老杜的七律,就是不苟言笑的君子了,试想一位男子汉抛个媚眼给看官,恐怕谁都不适应。然而世事无绝对,人间也有梅艳芳张国荣这样的例外,何况于诗。
七绝多工笔,七律多写意,这个写意的意思,是说它适用于较广的视角,拿摄影来比喻,七绝如微距,七律如广角,五言如长焦,古体较近于标头。杜甫的《又呈吴郎》,写一件极小的事,仍要从中折射出时代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但不可空洞,尤其是写时事或感怀的,最忌一味豪言壮语,我一直认为词中刘改之与辛幼安的差距很可借鉴,这不仅仅是文采学问上的差距,各人经历不同,有些东西是不能勉强的。写感情则忌粘腻痴重,这个很难,往往有真情的就泥于事,无真情的就拿些密丽句子凑数,前一种多少给人词不达意的感觉,后一种更常见些,说它不好,它倒也工工整整,说好呢,它又不过是东拉西扯,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在里面。
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七绝的重点在后两句,部分四句份量平均,很少有重点在前两句的。前两句铺垫得体,轻重均衡,就算是无过有功,要让人记住,关键在后两句出彩,是自前面的基础上推进,或者是大转,都无不可。也可以前三句铺垫,到末句终章明意,重头戏都是在后面,但并非说前两句就可以顺手随意。如杜牧的《屏风》:“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第一句铺出背景,次句在大色调下点出重点,隐伏后面的转折,倘若这句单纯承上句续写屏上美色,后面的转折就少了大半力量。第三句转移视线到主人公身上,末句结明主旨,句句承转,结构极其严紧,不可移易。这结构是好的,可以打一百分,诗总体多少分,那是另说。我不主张太强调结构,诗的神韵更重要。
写七律,学养的底子很重要,不比七绝,重灵气,可以略微取巧些。读的书少,词汇语句缺少变化,诗就容易轻,压不住阵脚。七律的具体写法,字、句、联、章,历代都有不少说法,网上也有专章论述,各有道理,信哪种不妨照哪种做去,大半殊途同归,只要写得出好诗来,路径无关紧要的。真正的好诗,有力量扭转欣赏习惯,而不是迁就普遍的欣赏习惯。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臵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①,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②。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处,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
简单的说,七、五是以诗每句的字数而言的。律诗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古体诗的限制比较松。
这里,还需要对诗的平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是根据传统四声(不是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分的。
传统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而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为“阴、阳、上、去。无论是古四声还是今四声,他们都是按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分。不过古“入”声拿-b、-d、-g收尾读音比较短促。广州话现在还保留有-b、-d、-g韵尾(斑竹是北方人,没有听过广州人说话)。普通话中里古入声字的-b、-d、-g韵尾已经消失,古入声字就分别归到今“阴、阳、上、去”四声里去了。例如:古入声字“八”现读阴平音(一声),古入声字“拔”现读阳平音(二声),古入声字“笔”现读上声(三声),古入声字“必”现读去声(四声)。类似这样的字有很多。因此,我们在读古人写的诗词时经常发现不合平仄的现象,其原因正是因此。
明白了四声,下面就可以说平仄了。“平”就是平声(包括普通话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除“平”以外的另外两声(三声、四声,另外还有古人或今广州中的入声)。在诗词的平仄格式中,凡“平”的位臵必需选用平声字,凡“仄”的位臵需选用“上、去、入”三声。
古人写诗,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跟字音的高低升降有关。同一句话中用相同的声调就有点呆板,用不同的声调才有变化,才能有节奏。诗词中的平仄交替或对立,就能构成诗的节奏与旋律,形成诗的音乐美。因此,平仄是诗词格律的重要因素。
以《早发白帝城》(李白)为例,第3、4句分别为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相对。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第二篇:律诗基本知识
律詩基本知 一、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谵婉约的作风参与其间,是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中唐时期,又出现了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启迪后人。
例如: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不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二、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如杜甫的七言古诗代表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丹青引赠曹霸将军》等。
目录 [隐藏] 1 溯源划分 3 作法演进相关词条参考资料
七言古诗-溯源
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它起源于民谣。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燕歌行》
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东汉末年的《小麦谣》、《城上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桓灵时童谣》“举秀才”(葛洪《抱朴子·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相传汉武帝曾会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林、鲍照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的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从梁至隋代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七言古诗-划分
七言古诗,是对七古和歌行的统称。古人所谓七言,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而是只要诗中多数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如李白《蜀道难》既有“噫吁嚱”三言,复有“危乎高哉”四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仍认为是七言歌行,而不认为是杂言诗。
明清以来的诗论家,对于七言古诗的划分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体,可以互相替代,如胡应麟《诗薮》云:“七言古诗,概曰歌行。”王士禛《古诗选》就径直分五言诗与七言诗歌行钞两部分。明清诗话评论中,将七古与七言歌行相互代称,其例更是不胜枚举。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七古与歌行在体性上存在分别,这种分别而且甚大。李中华、李会二位先生曾著文论述过这个问题,略曰:从形式上看,七古与七言歌行都是七言诗,又都不能算是七言律诗,故归为一体,目为七古,似亦理所当然。然而就各自诗体的源流、体式与风格而论,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陆游的七言古诗
首先,七言歌行出自古乐府,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二者渊源不同。汉魏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燕歌行》、《齐歌行》、《艳歌行》、《怨歌行》、《伤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等,可以视为唐代歌行之祖。其中七言歌行,则是汉魏以来七言乐府歌诗自然的发展。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尝云:“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大盛,亦有五七言杂用者,唐人歌行之祖也。”所谓古诗《东飞伯劳》,即《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载录的《东飞伯劳歌》。故七言歌行出于汉魏、南朝乐府应无疑义。至于七言古诗,旧说它起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然而《柏梁台诗》的作者有二十四人之多,每人一句,只能算是联句,算不得完整的七古。所以从诗体发生的角度说,二者不同源。
其次,就体式的主要特征而言,七古要求与七言律诗(包括七律、七排)划清界限。清王士禛《古诗平仄论》有云:“七言古自有平仄。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杂以律句。”七言古诗则有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之类的讲究,这些都是对格律诗的反动。至于七言歌行,虽然初期部分作品在体式格调上颇与七古相似,然而在其演化过程中律化的现象却愈来愈严重。据王力《汉语诗律学》的统计,白居易《琵琶行》88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共计53句,而《长恨歌》120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占到百句之多。这种律化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歌行体诗要求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韵和谐的结果。
其三,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
七言古诗-作法
姜夔说:“放情曰歌,体如行书曰行,兼之曰歌行。”据此,七言歌行的体性应当是一气盘旋直下,流转奔逸。歌行短制,往往与近体诗在体性上相近。如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如果不考虑平仄,简直就是两首近体绝句连在一起。又如杜甫《夜闻觱篥》: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歘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同样,高适的《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白居易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一结)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结)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三结)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四结)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五结)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六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七结)就像是七首绝句串在了一起。
事实上,七言歌行体的基本章法,就是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当然也有两句、六句等偶数句一换韵的。)换韵主要是依照意思的转折,如上举《燕歌行》,一结写主将奉命出生,是诗的起,用职韵。二结四句,写出征途中的声势和敌方进犯的态势,是诗的承,换删韵。第三结开始着笔勾勒,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所以又换麌韵了。描摹刻画,又可分四个小的层次:三结四句,写战斗惨烈而主将荒淫,用婺韵;四结四句,写战争失利,未能解围,用微韵;五结,写征夫思妇久别远离之苦,用有韵;六结,写边地征戍的艰苦,仍用有韵。至第七结前两句,是诗的转,后两句,则是诗的合。四句换用文韵作结。在转韵时,一般一二句都要用韵,即首句要入韵。《滕王阁诗》和《燕歌行》,每四句换韵时,首句总是入韵的。而一首诗多次转韵,常是平仄韵交替使用。这和律句平仄字相间的意义相同,为的是使声调富于变化而又齐整和谐。
如果把一个个的四句比作一粒粒的珍珠,那么长篇七言歌行就是用一根丝线——诗的主题思想,把这一粒粒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种章法,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发扬光大,称为长庆体,并到了清代吴伟业那儿总其大成,是名梅村体。如白的《长恨歌》、《琵琶体》,元的《连昌宫词》,吴的《圆圆曲》等。这类诗,最可注意者为韦庄的《秦妇吟》。此诗“为长庆体,叙述黄巢焚掠,借陷贼妇人口中述之。语极沉痛详尽,其词复明浅易解。”写出黄巢造反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堪称有唐一代史诗冠冕。
七言古诗-演进
唐代是中国诗歌大放异彩的时代。在唐代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七言古诗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诗之所以成其为唐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七古在唐代的兴盛。七古作为一种古老的诗体,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终于在唐代走向成熟。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盛唐及其以后的七古作品。但对文学史稍加关注就不难发现,任何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李白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必定是社会,作家的心理以及整个社会心理发展的共同结果。七古的发展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盛唐诗人是在综合了前代七古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转益多师,才最终创造了七古的辉煌。盛唐七古的最后准备期——初唐,前承汉魏六朝,后启盛唐,虽然在这一时期七古的面貌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但正是在“四杰”等初唐七古诗人的努力下,七古获得了走向高潮的必要准备。初唐时期,七言古诗的体制得以正式确立,从四杰到张、李、沈、宋诸人,七言古诗经历了一个从形式到风格方面的缓慢演变的过程。初唐诸诗人都为七言古诗的成熟与完善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开启了盛唐七古的先声。
李白在七言古诗发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李白的七古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巨大的思想容量,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艺术上,具有句式多变和韵律结构多变两个突出特点,从而把七古的艺术表现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李白的七古中,浪漫主义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得到了最主充分的发挥。
三、[诗.歌] 唐五律平仄基本格式
一、仄起句式
A: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B: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二、平起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B: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一、仄起句式
A:首句不入韵的(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B:首句入韵的(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骏马似锋飙 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 插羽破天骄
《塞下曲其三》
仄仄平平仄
阵解星芒尽
平平仄仄平
营空海雾消
平平平仄仄
功成画麟阁
仄仄仄平平
独有霍嫖姚
二、平起句式
A:首句不入韵的(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B:首句入韵的(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
茅屋 孤僧
落叶人何在 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野磬
《赋得古原草送别》
仄仄仄平平
闲依一枝藤
仄仄平平仄
世界微尘里
平平仄仄平
吾宁爱与憎
注: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四、七律的基本格式
本来我不想说什么的,最近有很多网友、博友写律诗,但每每细看后都有很多不妥之处,主要还是大家对律诗的相关知识还是不太了解。七律在古诗词写作中难度是最大的,七律对格式要求较为苛刻,但说来也就几点。
一)、七律的平仄格式。格式只有两种及在此基础上放宽条件而衍生的两种。
1、平起首句起韵,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不押韵就产生另一种衍生格式,即平起首句不起韵:
首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后面七句格式不变。
2、仄起首句起韵,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此基础上衍生仄起首句不起韵的格式,首句格式变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后面七句格式不变。
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有千万记住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格式是不可以改变的)即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改变,而第二、四、六个字的格式是原则上不可以变更的,在实际写作中第六个字还是可以变更的,但在仄平脚收尾的句子第一、三个字的平声是不能改为仄声的,否则就犯了孤平。三)、拗救
在实际写作中,不可能所有的字句格式完全格守平仄的,这就要采取补救的措施。在广义上说,凡是不符合平仄规律的字都为拗。
1、本句自救,第五个字拗,第六字救;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在此就可以看出第五个字是最自由的。但五六拗救通常用在律诗的第七句上。
2、对句相救
本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3、本句自救同时又能对句相救
五言律诗的相关问题同七律,就是去掉七律的前两个字就ok了,无论是格式还是拗救都是这样的。(拗救也不可以造成孤平的,即在仄平脚句中除了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四)、对仗
原则上要求第三第四句对仗。
五、五绝
最佳答案四个句型组合起来就是五绝,它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组合,这样就构成了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但是不论哪一种格式,第一联末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定要和第二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否则就叫做失黏,是做律诗的大忌。
五绝类型一: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五绝类型二: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五绝类型三: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南行别第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五绝类型四: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六、七绝的平仄问题
第一种:逢一、二、四句押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逢二、四句押平韵,句首不用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种:逢一、二、四句押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逢二、四句押平韵,句首不用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五绝和七绝的平仄概说
绝句也有单称“ 绝 ”的, 律绝相合,就叫“近体诗 ”或称“ 今体诗 ”。
绝句只有四句, 普通大多是散体, 但也有用对句的, 或一二句相对或三四句相对;唐人乃有“ 律绝 ” 古绝 “ 拗绝 ”之判, 律绝者即世所传平起仄
起四句是也, 单用则为绝句, 双用则为律诗, 其用韵则平多仄小, 与律诗大致相同。
1.仄起平韵正格(仄起或平起, 看首句第二字)仄仄平平仄---如用韵则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平起平韵偏格
平平平仄仄---如用韵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仄韵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平起仄韵偏格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上列四式都是五绝平韵仄韵正常的格式, 倘若其中各句平仄声不尽照上式, 则非古绝即是拗绝。
据董文焕 声调图谱说:七言绝句之法与五绝同, 亦分三格, 曰律, 曰古, 曰
拗。律绝与五律同黏对法, 增以二联即为七律。古绝与七古平仄同,平仄韵皆如之, 此二体亦有拗法, 独拗绝一种与七律拗体同为老杜特创。
古绝请看 杜秋娘的金缕词, 拗绝请看 杜甫的春水生。
1.仄起平韵正格(以首句判别平仄起)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平韵偏格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仄韵正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起仄韵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七绝中第一字原可不论, 至於第三第五字的平仄互换, 有时却不能随便,可参 清 王渔洋 律诗定体说:五律凡双句二四应平仄者, 第一字必用平, 断不
可□以仄声, 以平平止(只)有二字相连, 不可令其单也, 其二四应仄平者, 第
一字平仄皆可用, 以仄仄仄三字相连换以平字无妨也, 大约仄可换平,平断不
可换仄, 第三字同此, 若单句第一字可勿论。
其实要说的还很多, 不过就五七绝而, 上述斟酌著看, 倒也足够, 然就我个人的看法认为, 现代人作所谓的古体诗或近代体诗, 其实并不需死抱著这些规则不放, 古今音韵本有差别, 所以只要念起来通顺, 不过於拗口即可, 那些平仄格式最好在一边, 不需过於在意, 因为即五七绝, 律也是从更古早的诗歌中演绎而来, 故若过於执拗, 即谓之抱残守缺了, 况且又不是在研究古文学,只是起之於兴趣, 所以何不让我们轻轻松松的写诗, 快快乐乐的
第三篇:绝句律诗常用格律
绝句律诗常用格律
【注】
⊙代表可评可仄;○代表平;●代表仄;△代表韵脚。
五绝
类型一平起仄收式
例诗:道
⊙○○●●,⊙●●○△。⊙●⊙○●,○○●●△。五千言宇宙,一字著乾坤。常诵万经首,方知众妙门。
类型二平起首句入韵 例诗:与庄子对话
○○⊙●△,⊙●●○△。⊙●⊙○●,○○●●△。高歌君作陪,舞剑响春雷。谁惹北风急,疑为小倩来。
类型三 仄起仄收式
例诗:雨中梅花
⊙●○○●,⊙○○●△。⊙○○●●,⊙●●○△。傲骨迎霜雪,赞余多少诗。无情风雨坠,心碎泪谁知?
类型四 仄起入韵式 例诗:他乡客
⊙●●○△,○○●●△。⊙○○●●,⊙●●○△。何事又乡愁,琼花落满舟。佳期如蝶梦,盼得泪双流。
类型五平起仄韵 例诗 现实里的爱情(诗韵新编)⊙○○●△,⊙●○○△。⊙●●○○,⊙○○●△。奈河桥上月,曾定今生约。落拓问佳人,直言门第别。
七绝
类型一平起、首句不押韵 例诗:游长沙抒怀(新韵)
⊙○⊙●○○●,⊙●○○⊙●△。桂香柳暮菊花怒,橘子洲头谁等闲。⊙●⊙○○●●,⊙○⊙●●○△。雁过山风呼万岁,客来湘水荡云天。
类型二平起、首句押韵 例诗:无题
⊙○⊙●●○△,⊙●○○●●△。银河万丈渡无涯,幻境空灵生彩霞。⊙●⊙○○●●,⊙○⊙●●○△。世上何人来对句,桂香携手浣溪沙。
类型三 仄起、首句不押韵 例诗:李白 ⊙●⊙○○●●,⊙○⊙●●○△。五岳吟诗邀皓月,清风自古喜寒家。⊙○⊙●○○●,⊙●○○●●△。酒中得道何人及,独舞花丛到海涯。
类型四 仄起、首句押韵 例诗:逢秋不见秋 ⊙●○○●●平,⊙○⊙●●○△。已是金秋落叶时,满山葱绿暖风吹。⊙○⊙●○○●,⊙●○○●●△。红枫遥待相思苦,无奈霜神久不知。
五律
类型一 例诗: 送友人石静波(新韵)
⊙○○●●,⊙●●○△。⊙●⊙○仄,○○⊙●△。青山新雨后,一路任云闲。临水别君意,折春寄柳安。⊙○○●●,⊙●●○△。⊙●⊙○●,○○⊙●△。舟争行万里,日落已江南。何事再相聚?东篱把酒欢。
类型二 例诗:感怀
○○⊙●△,⊙●●○△。⊙●⊙○●,●○○●△。少年多苦难,大道与谁同。又是北飘雨,可怜花落东。⊙○⊙●●,⊙●●○△。⊙●⊙○●,○○⊙●△。百川流向海,五岳醉听风。神鬼且为友,沉吟山野中。
类型三 例诗:清晨登悬剑山
⊙●⊙○仄,○○⊙●△。⊙○○●●,⊙●●○△。云雾苍山掩,悠然野径寻。悬崖垂白练,飞鸟入幽林。⊙●⊙○●,○○⊙●△。⊙○○●●,⊙●●○△。谁得真经去,空留宝剑吟。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
类型四 例诗:京中
⊙●●○△,●○○●△。⊙○⊙●●,⊙●●○△。山海锁都城,白云天外生。问君何所得,回首那堪鸣。⊙●⊙○●,○○⊙●△。⊙○○●●,⊙●●○△。早晚勤挥笔,春秋醉忘名。悠悠千古月,默默踏征程。
类型五平起仄韵 例诗:灵山
⊙○○●△,●●○○△。⊙●●○○,⊙○○●△。云山接海隅,石栈通星月。涧濑诉千秋,松涛歌万阙。⊙○⊙●○,⊙●○○△。⊙●●○○,⊙○○●△ 佛心需道为,龙脊堪凌越。长住亦成仙,何人来访谒?
七律
类型一 例诗:长城怀古
⊙○⊙●⊙○●,⊙●○○⊙●△。始皇功德应称道,万古长城叹作奇。⊙●⊙○⊙●●,⊙○⊙●●○△。劲草悬崖秋色染,疾风穿雾雁来迟。
⊙○⊙●⊙○●,⊙●○○⊙●△。哪堪战火山河破,谁惹红颜日月悲。⊙●⊙○○●●,⊙○⊙●●○△。多少栋梁魂在野,双眸望向帝王师。
类型二 例诗:金刚台
⊙○⊙●●○△,⊙●○○⊙●△。金刚台上白云悠,撒豆成兵却落囚。⊙●⊙○⊙●●,⊙○⊙●●○△。是否秦王鞭下赶,又疑大禹肋中留。⊙○⊙●⊙○●,⊙●○○⊙●△。东西望断一条路,南北连绵百座丘。⊙●⊙○○●●,⊙○⊙●●○△。凤去龙腾千壑响,银河抖带汇淮流。
类型三 例诗:丙申年生辰酬答众诗友 ⊙●⊙○⊙●●,⊙○⊙●●○△。莫叹北漂知己少,诗坛唱和显情真。⊙○⊙●⊙○●,⊙●○○⊙●△。四方相聚百家论,一夜花开万里春。⊙●⊙○⊙●●,⊙○⊙●●○△。子美欢颜曾有梦,谪仙浪漫最无尘。⊙○⊙●⊙○●,⊙●○○⊙●△。共看沧海风云路,把酒高歌泣鬼神。
类型四 例诗:丙申年寄同仁
⊙●○○⊙●△,⊙○⊙●●○△。漂在京城年复年,为诗无悔自扬鞭。⊙○⊙●○○●,⊙●○○⊙●△。惯看政客风云舞,莫论佳人昼夜颠。⊙●⊙○○●●,⊙○⊙●⊙○△。闹市行吟花佐酒,玉盘烹饪海生烟。⊙○⊙●⊙○●,⊙●○○⊙●△。闲来悟道参禅久,常向蓬莱会八仙。
第四篇: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什么是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六句称小律或三韵律诗,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第四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压韵。声调应平仄相对。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如崔颢《黄鹤楼》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也有有意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第二、四、六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仿效
什么是绝句?
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一)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甲)五言绝句(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乙)七言绝句(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则比较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的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 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诗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的,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的。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是可以认为古绝。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了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第五篇:《律诗三首》、《绝句三首》答案卷
《律诗三首》、《绝句三首》课堂练习(答案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填空:
1、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后人誉为_七绝圣手__。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2、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__大历十才子___之一。
3、王维,字摩诘,有“__诗佛___”之称,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_诗中有画____,观摩诘之画,__画中有诗___”。
4、杜甫,字__子美____,自号_少陵野老_。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_诗圣_”,他的诗也被称为“__诗史__”。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另两位诗人___李商隐_与___杜牧___被称为“小李杜”。
5、陆游,字___务观____,号__放翁______,__南宋__(朝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词人。诗集有__《剑南诗稿》__。
5、从军行,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_军旅生活__。
二、给加点字注音:
海隅.(yú)青霭.(ǎi)鷲.翎(jiù)蝥.弧(máo)一骑.(jì)衰.
鬓(shuāi)
三、给加点字注释:
1、阴晴众壑殊.(.不同)
2、独立扬.新令(发布)
3、黄沙百战穿.金甲(磨穿)
4、中原北望气.如山(悲愤)
5、青海长云暗.雪山(使„晦暗无光)
6、山顶千门次第..开(一个一个地)
四、诗句赏析:
1、《终南山》首联先用__夸张___手法勾勒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一联是写远景。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是___互文_____,,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第三联诗人以_画法__入诗,写出了千山万壑的晦暗变化的万千气象。尾联由__写景____转入___写人___,以有人之境反衬无人之境,以声响反衬寂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用“__移步换景__”法描绘了终南山的磅礴气势和万千气象,在流动中绘制了一幅有山有水有人的立体画面。
2、《登楼》首联统领全篇。花伤客心,以乐景衬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_一倍增其哀乐__”。
3、《过华清宫》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深刻讽刺了__唐玄宗与杨贵妃奢侈糜烂的生活_,也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_对黎民疾苦的关心______。
4、卢纶《塞下曲》中“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两句用严整的_对仗_,通过_描写、衬托_,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充分体现出了___军队纪律的严明___,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
5、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①《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答: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展现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②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的强烈爱国精神。“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