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试论作品与时代审美精神(定稿)

时间:2019-05-13 07:3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68试论作品与时代审美精神(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68试论作品与时代审美精神(定稿)》。

第一篇:568试论作品与时代审美精神(定稿)

试论作品与时代审美精神——以电影海报艺术为例

摘要:近年来,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电影艺术作品迅速增多,无论在数量、品质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作为电影宣传的重要载体,电影海报成为了一种与电影产业、时代审美密切相关的平面艺术形式。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人们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人们对电影海报艺术的审美也随着时代发展及科技进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美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及外在的认知。本文以电影海报艺术为例,从结构、技术及主题等方面阐述作品与时代审美精神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作品;时代;审美精神;电影

一、电影海报艺术编排与时代审美精神

时代审美精神体现的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表现,将文化艺术囊括入精神范畴,影响社会审美精神的有知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信仰等各个层面,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电影海报艺术的版式变化更加丰富,将电影文化相关的不同要素灵活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电影海报艺术。

最初的电影海报设计是简单的图形、文字的组合,在我国电影发展初期,电影海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小城之春》、《喜迎春》等海报,将影片的名称放在海报中心位置,并通过对称、协调的构图,达到解说电影主题的目的。到了四五十年代,电影主角的明星效应日趋凸显,在海报中电影主角被放置在显著的位置,以引起人们对电影的关注,如《东港谍影》、《十月的风云》等,以肖像画的形式呈现电影要素。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图像语言的审美需求更加鲜明,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设计成为传达电影信息,突出电影主题的重要媒介,一些电影海报采用别致、新颖的图形来引发人们的关注,电影海报艺术编排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不断深化,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图像、文字、空间层次、形态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电影海报艺术的富于变化与创意,既是电影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时代审美精神对自我的不断超越。电影海报艺术编排在立足电影本身主题,结合时代审美精神要求,永远处于调整与更新之中,使电影海报艺术获得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如在电影艺术诞生初期,其承担地主要功能就是表现,而电影海报艺术结构也多采取简单的图形、文字搭配的编排,通过顺时、单一的表现,让观众了解电影的名称及内容,随着时代审美精神要求逐渐提升,电影海报艺术呈现的结构方式更趋多样,如对字体的扭曲、夸张、变形,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成绚丽、丰富的视觉效果,以灵活、生动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为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电影艺术的印象。

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海报中,在一片黑色的人物背景中,小女孩的红色衣服显得独特鲜明,这种生动的对比,既深入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也以艺术化的形式引起人们对电影的好奇,人们对电影海报艺术的审美从满足好奇心开始,电影海报多元化的设计方式,使电影艺术的场景、道具、演员、服装、剧本等系统性地呈现到海报艺术中,增强了电影海报艺术内涵,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这样的电影海报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了观众们,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时代审美精神的日趋丰富,电影海报艺术的结构更加多样、灵活,如电影海报《盗梦空间》中就以交织对比的结构呈现出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奇特世界,给观众留下与众不同的想象空间。

二、电影海报技术与时代审美精神

时代审美精神的变化是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电影海报艺术作品又是时代审美精神的具体呈现载体,时代审美精神的变化,要求电影海报艺术创作不断改进技术,在电影海报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上不断探索,形成更具艺术表现力,更加贴合时代审美精神的艺术。

绘画、摄影、电脑制作等,是电影海报艺术发展历程中不同的表现方式,根据时代审美精神变化及电影海报篇幅大小不同,电影海报设计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最初电影海报是直接截取电影中的某一个剧照,这种的设计方法虽然直接、简单,但是并不能全面、深入地展现电影主题及内容,也会让画面单调乏味,随后,剧情及连环画式的电影海报出现,这种海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视觉审美要求,促进人们观影的动力,但是并未能充分体现电影艺术的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摄影技术的进步,电影海报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趋多样,这些电影海报紧密结合电影艺术发展,将电影与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精神联系起来,为满足人们审美精神生活的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脑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逐渐增多,电影海报的设计技术有了更加广阔的展现空间,如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海报设计中,将少年、虎、大海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奇幻、神秘的画面,在丰富海报视觉语言的同时,也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奇特的视觉世界。

在信息网络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对电影海报创作技术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对电影艺术作品的审美精神更具个性化,电影海报的设计形式更趋创意,不仅给观众别具特色的审美体验,也为时代审美精神的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电影作品风格与时代审美精神

电影海报艺术包含的内涵是深邃而广阔的,无论是动漫、科幻、动作等各种类型的电影海报,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展现与时代审美精神相关的主题。从某种角度而言,电影是与政治、历史密切相关的艺术,而这正是影响时代审美精神的重要因素,因此,电影海报艺术作品的主题内涵既体现了时代审美精神,同时也促进了时代审美精神的变化。如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及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这些电影作品从不同角度对革命历史进行了记录、描述。在这些海报艺术设计上,通常采取了严肃、庄重的风格,在多元文化密切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电影引入的元素更加丰富,也展现的主题更趋深入,如对人性、未来、人生等等的探讨,这些不同题材的电影,海报的设计风格也密切契合当代社会人们生活与审美实际,满足了不同精神需求的观众对电影作品的要去,如有的观众将电影作为娱乐的方式,更愿意选择商业化的电影,在电影海报艺术设计上也趋于幽默、生动,有的观众将电影作为一种欣赏的艺术,在电影观赏时会更倾向于文艺、剧情类电影,在电影海报艺术设计上,则偏向于文艺、自然的风格,如在电影《可可西里》的海报中,在背景上以宏观、辽阔的可可西里为主,主人公大多采取剪影的形式,而文字上也与藏语形式结合,这样的海报艺术形式,既与电影主题紧密关联,也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感官体验。随着电影艺术模式多样,电影海报艺术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带给人们前有未有的精神审美体验,为新时代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价值。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影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电影艺术发展的组成部分,电影海报艺术也逐渐发挥了更加多元的功能,电影海报艺术作品的编排、技术及风格,与时代审美精神关系密切。时代审美精神的变革,驱动着电影海报艺术朝更加多样、先进的方向进步。而在电影海报艺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多角度地展现了时代审美精神,反映了时代审美精神的特色,也充分满足了时代审美精神需求,为增强人们审美体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电影海报艺术作为电影作品的宣传方式,既是一种传播的媒介,也作为人们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手段,既承担着反映时代审美精神的重任,在新的时代里,肩负着改变、促进审美精神的使命。从艺术领域的视角来看,电影海报艺术在新的时代下功能性更加显著,在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电影海报的编排结构,变革电影海报艺术的技术,深化电影海报艺术的主题内涵,既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电影艺术推动时代审美精神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尹鸿,曹书乐,影视传播研究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旭光,郭涛,张蔚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郭小平等译,艺术心理学新论[M],商务印书馆,1994

第二篇:浅谈音乐与审美

浅谈音乐与审美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既是音乐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音乐艺术欣赏、批评与传达的纽带。它是贯穿于创作、欣赏和传播之始终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内省性及反思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既以感觉为基础,又以知觉、表象为操作手段,同时,又与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紧密相联。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虽然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但是,这两个方面一旦发生审美碰撞与融合,其特征就表现得极为复杂多变。为了使审美教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

加强音乐欣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挖掘美育素材。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重视美感的训练。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营造审美氛围。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审美教育最终落实关健在教师。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做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不既定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第三篇:审美与德育-德育

审美与德育

第一个提出美育教育的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给一位丹麦亲王的二十七封信中专门讨论了审美教育问题。席勒看到当时社会的种种可恶现象以及道德的腐败,他很希望改变社会这种现状,又没勇气起来彻底革命,就想通过审美使人的道德复苏。席勒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力量在感情方面,与意识、知识相比较,是最有力量的。如没感性形象化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道德生活,它就会使生活变得枯燥索然无味。而在美的艺术中,人的感情和理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从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美的人性。他以为人们在登山状态中,像游戏一样享受着美,而美包含着真理和道德,也就使人认识真理,使道德完善了。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注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可见,孔子十分重视美育,他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别林斯基说,美和德是亲姐妹。康德说,美则包含道德的深刻内涵,“美是道德的象征”。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就枯燥单调,没有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

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我国南朝僧佑的《弘明集》中讲述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很古的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闻名于世。有一天,他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就想弹几个曲子给牛听听,于是他拨动琴弦,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是那么娴熟动听,可是牛只是低头吃草,毫不理会。后来他又弹了简单的曲子,一会拨弄蚊子的叫声,一会拨弄小牛的叫声,那头牛竟竖起耳朵,停止吃草,摇着尾巴,留心地倾听着。罗丹的话和“对牛弹琴”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学道理: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对美的认识、感受、整合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整合美的能力。

梁启超说过:“……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老师对于美的解释就应像“有人”、“夫子”那样“彻底发露之”,使学生觉得与其“心有戚戚焉”,这样才能心领神会,沉醉于美之中,去追求美。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

美是一个目标,是审美主体心灵的自由,人们在审美情感投入的刹那,便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心灵自由自在地在做一次次美的畅游。这是一种心灵的沉醉与神往,是一种人生的高峰体验,是一种人格的开拓。

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美和德,或者说是德和美是密不可分的。由此看来,美育就是德育。

“美德”这个由“美”和“德”组成的词,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整合能力。

德育的作用是感动,它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的。人们常说“动之以情”,也就是德的实施。无论是对那些困惑的老师还是对那些迷失的孩子,仅凭理性十足的思想和政治的说教,也许是无济于事的。我们也应该相信德的力量,它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施德过程中,其方式是极具审美的: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一个有德之人总能成功。

而德是以情的方式而实施的。情的作用就是感化。感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那是因为受德之人感到了那样一种情感的圣洁、高尚——那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一种道德,只有当它能够感动人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让人感动的道德一定是美德。就像施行美德会使施行美德的主体有一种愉悦一样,接受美德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善即美,美使善得以实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鲁迅才会在谈到美术时说道:“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也才会有人说道:“只要这个民族还在爱美,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净化、升华,既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美的力量。

审美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它培养和强化了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等特点。作为一种完善人生、强化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审美整合力也是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娱乐中得到成熟和进步的具体途径,对德育、智育和体育等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

德育与美育应密切协调,共同育人。美育对于道德的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在德育中导入美育,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一个人只了解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的动力。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或熏陶,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由于美育能激发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思想情操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甚至是崇高的。

德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美育有赖于德育的指导和升华,从而使审美意识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德育则有赖于美育丰富其内涵,由此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德育的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是最丰富而又最易变化的。塑造人的灵魂,雕琢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件非常艰巨和复杂的艺术创造,用简单呆板的说教方式是不能奏效的。因此,进行德育工作,既要有思想性和逻辑性,又要有情感性和形象性;既要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又要融理于情,以情感人。

第四篇:审美与表现(定稿)

在新的学期,新的环境下我们要重新开始,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面对失败,让我们铭记一位老者的话:一个人如果失败了,并不证明他永远完了;如果他认输了,并且退却了,那他才永远完了。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看到同学个个都长高了,个个都精神饱满,我就非常想对他们再说几句鼓励的话:要有进步的信心和决心。新年伊始,应认真总结过去,千万不要骄傲,应该在新学期再接再励,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应该振奋精神,争取迎头赶上。不论怎样,老师都希望每位同学都有“我会比昨天更进步”的信心和决心。我的发展目标 新学期刚开始,要做好”五个心”: 一,是收心.把暑假的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生活方式.二,是决心.我要在新学期伊始下就下定决心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开端.三,是恒心.在学习上要下功夫,持之以恒,战胜困难.四,是爱心.不仅要提高学习,同时还提高品德修养.尊敬老师,团结友爱,互相互爱,孝敬父母.五,是用心.用心做人,做学问.学期末的我 在放假期间,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想与同学做一次旅游,旅游会开阔我的眼界,我想让我领略一些在原来的地方领略不到的东西。其实,无论做些什么,只要在假期结束的时候,自己回想起来觉得没有白过,过得充实,对自己有意义就行了。能留下点回忆,比什么都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我的假期学习计划是这样的:在这一学期报班填补不足.再提前学习新课程.我的发展目标 这半学期过去了,应总结过去,弥补以前的不足。我决心:1,树立一个信心:我能我行 2,创立一种学风:认真刻苦 3,凡事从“认真”开始,认认真真地读书,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做作业。4,学业成功的过程离不开勤奋和刻苦。“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劲,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格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5,培养一个习惯:自觉自愿.学业进步,贵在自觉。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新学期我们的父母在关注着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祝福你们。今天我们要将新学期视为一个新的起点,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和生活之中。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我们回到老教室,看到熟面孔,但要带着新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征程.让我们在下半学期的开始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思想道德 自我评价 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思想道德事迹记录袋 我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希望自己以后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创造自己闪耀的一片天空。学科学习记录 语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课上认真听讲,主动参加讨论。每周写一篇周记,读几篇文章,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后我应该更加严格要自己,努力做得更好。英语: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按时完成作业。有不懂的就问,每天都读读单词,课文,在测试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考出一个满意的分数。思想政治:课上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每一天的学习重点。当自己的应用能力还是有些差,应该多多关注一些新闻,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业情感自我评价 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要有进步的决心,千万不要骄傲,应该再接再励,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应该振奋精神,争取迎头赶上。合作与交流 自我评价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勤奋,追求科学,思想健康向上。与他人团结互助.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身旁每一个人的想法.可以很快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合作与交流行为记录袋 我在与小组合作交流时都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见解独特,也会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和同学一起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 对于体育有很强的热情,能够坚持每天都锻炼身体,而且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 有健康和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对艺术学习有兴趣,具有创新意识。审美与表现记录袋 我个人比较注重自然美,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个性与发展 基本情况 特长:学科特长;从小喜欢对地理科目的探究.喜欢阅读文学刊物.并得以运用.体育运动特长:对多数运动热爱.艺术特长;唱歌 有新意的成果:艺术节合唱 音乐课合唱 其他:对电脑技术小有研究.

第五篇:少儿散文作品中的童年视角与审美追求

少儿散文作品中的童年视角与审美追求

少儿散文的诞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后儿童文学现代建立的产物,“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洗礼与现代儿童文学先驱者的拓展,大致在 20世纪 20—30 年代,我国儿童文学的文体已初具现代规模,这主要有儿童小说、艺术童话(含寓言)、儿童诗、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影剧文学等。经过半个多世纪数代儿童文学作家精心培育,这些文体现在已相当成熟,相当完善”。

少儿散文在诞生之初,即有冰心《寄小读者》这样的奠基之作,为少儿散文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少儿散文从成人散文借鉴而来,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同时因为其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少儿散文又表现出与成人散文相区别的特点。

其中,少儿散文创作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站在“童年之我的角度”的创作。其创作的题材来源:一方面是作家通过记忆和回忆,调动自己童年时的生活经历、体验和经验,提炼出自己童年生活中可以与今天的孩子发生联系的东西;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幼儿、儿童和少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世界。在创作表现上,作家在创作心理上最大程度地复归到自己的童年状态,直接以童年的“我”作为表达的主体,以此为出发点,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感受和认识,以此来达到与少儿的精神联系与对话。

表面上看来,以少儿的“我”的眼睛看外部世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稚拙性,但实际上早已经过了少儿散文作家主体的精心选择、加工,此时童年的“我”己不再是,也不可能是单纯的、过去童年的“我”,而是过去童年之“我”与现在成人之“我” 的叠加与融合,意在更好地接近少儿的生活,与他们发生联系,并通过童年之“我”对所写之事的有意选择、加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作者要切身体验少儿的思想、感情、语言及行为方式,选择从“童年之我的角度”出发,经过与作者自身的个性和情感的交融,创造出既具少儿情趣,又和作者个性、情愫息息相通的艺术境界来。

采用“童年之我的角度”进行少儿散文创作,在与少儿发生审美联系时,主要以抒情为主,从而实现对美的追求。

一、追求美所应具备的条件

(一)内在气质与外部自然环境

少儿散文作家在天性上多近于少儿,如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所言:“童年经验与文学创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作为艺术家的作家是最具有童心的人。法国着名作家都德说:‘诗人就是还能够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的人。’童年经验虽然是稚气的甚至是可笑的,可又往往包容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从一定意义上说,童年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一种人生最初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不带世俗之态,未被成见所污染,是情感的自由表现。”

而当作家们有针对性、有意识地为少儿创作散文时,作家们会更加发扬少儿的气质,所以,在进行少儿散文创作时,为了更好地和孩子接近,有的作家善于捕捉情绪、意象,喜欢用抒情的笔调将之表达出来,作家郭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 《郭风儿童文学文集·孙悟空在我们村里·序》中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三十年代末期,我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包括为孩子们写作)以来,这数十年中间,实际上都是在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乃至扬弃自己的漫长的过程。或者,简约地说,在整个文学生活历程中,我逐渐明白自己的文学气质。„„我逐渐明白自己较于能够从客观世界捕捉某种情绪、童趣,而不是善于抓情节;我逐渐明白自己较易于捕捉世界的善良部分、真纯部分;较能理解儿童;甚至喜欢把世界某些事物注入儿童趣味和幻想等等。”

而另一位深受郭风影响的少儿散文作家吴然则在《儿童文学札记·我和儿童散文诗》中说:“但是,最初使我深为感动,给我直接影响的是郭风。这也许和阅历、和当时所处环境有关系吧。总之,郭风的作品无疑使我找到了与自己相和谐的文体,无疑使我坚定了为之努力的决心。我终于学着写了些儿童散文和散文诗,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美,用孩子的心灵感受生活中的美„„”以上两位少儿散文作家创作的切身之谈,道出了选择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追求美的条件之一———个人气质。

同时,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追求美的少儿散文作家们拥有一笔宝贵的财富,即童年或成年时生活过的自然环境优美,正是家乡那如诗如画的环境赋予了作家们无穷的艺术灵感。

江苏少儿散文作家陈益笔下的“江南美景”经常出现在他的文中。他在《十八双鞋·我是湖中一滴水(代后记)》中说:“我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作品中时常出现的‘荇村’、‘菱镇’,和环拥着它们的一片片湖水,是很美的,至今仍吸引着许多画家从几百里外赶来写生。江南水乡的特异的风情,足以构成作品的典型环境。我试图用饱蘸感情的笔墨,选取饶有情趣的细节,写出在美好的环境中的更美好的人的心灵。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使有过类似生活的读者感到亲切,没有这种生活的读者也感到新鲜,对这片土地有所了解;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使今天的少年朋友,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也许,这就是我甘愿在儿童散文的崖坡上不断攀援的缘由吧? ”

老作家郭风的少儿散文创作,很大一部分是以闽南乡村为表现对象的,在谈到他的创作时,他说:“这些短小散文主要描写山区的动物、植物的生活故事;其中也包括写些童年的回忆,比如坐船到农村亲戚家里去时,看见一只翠鸟搭在船头的印象„„稍稍用一点抒情笔调,构思时想给孩子们描绘一点画意。”

因此,在郭风的少儿散文中,我们随处可见到闽南乡村的 “露珠”、“星星”、“萤火虫”、“雪白的长腿鹭鸶”、“温顺的耕牛”、“鲜菇”、“榕树”、“鲫鱼”、“小鸟”等。这些情趣盎然的闽南乡村大自然景观,经过作家的精心创作,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云南少儿散文作家吴然的少儿散文创作,则表现出云南的自然美景。他在《儿童文学札记·我和儿童散文诗》中说:“我出生在有名的‘云腿之乡’宣威。可是这地方贫寒。我们那个小山村的贫寒,恐怕还是难以想象的。但贫寒并不意味着没有美。我们的小山村是美丽的。„„是的,我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长。但是,那短短的童年的岁月,对我来说是无比的珍贵; 家乡给予我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显得丰厚。„„或许正是对乡土怀着一种缱绻之情,对童年怀着美好温柔的记忆吧,我的创作,多取材于家乡的景物,多取材于童年的生活。”故乡自然美景对成长期的作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已经内化成为了他们的审美气质,因此,故乡的自然美景就成为了追求美的作家的创作条件之一。

(二)对小读者美的教育的自觉追求

少儿散文作家在面对小读者创作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家以童年之“我”的角度去捕捉、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美,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美而美,更在于以这种美来对小读者进行美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因为在给少儿的多种养份中,除了童话、小说等自身具备的艺术功能给儿童的滋养外,少儿散文也应带给他们独特的东西———即抒情散文中的美的教育,它以内在的抒情美来潜移默化地陶冶孩子的性情。

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说:“儿童散文的魅力,还在于它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散文和诗一样,必须有意境: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优美的意境。没有意境的散文不是上乘的散文。作为儿童散文,这种意境还应当使儿童喜爱,有儿童的情趣。”

吴然在《儿童文学札记·我和儿童散文诗》中说:“我在《歌溪·后记》中说:‘我想在儿童散文中注入诗的意境和旋律。我想写得富有儿童情趣,写得有色彩和富于音乐感,我想用一种纯真的童心去写作。我还想写得美一点,力求把美化为形象; 力求把诗情融合在养育我的芬芳土地上,融合在我们的校园里,融合在孩子们以及他们的生活中,让小读者用心灵去感受。”同时他又在《儿童文学札记·儿童散文断想》 中指出:“强调对孩子们进行美的教育,这无疑是对的。但是,美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有柔美、弱美一路。儿童散文也可以写得具有阳刚美的气质,厚实一些,丰满一些,有一定的力度和深度。„„就是说,在同一个读者群中,其审美志趣不会是单一的,而只能是多样化的。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把儿童散文写得具有较丰富的审美层次,让各个不同的小读者在同一篇作品中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艺术享受。”

二、追求美的艺术实现方法

(一)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色彩、声音和动感

以童年之“我”的角度写作,除了凸显出作家主体的语言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符合小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接受心理。因为采用童年之“我”的角度后,更多地面向少儿,所以,一方面要照顾他们的语言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他们的语言水平。这种语言可以直接从少儿那里学来,为此,作家经常到学校去,到幼儿园去,到小读者中间去,熟悉、了解他们,向他们学习语言,从幼儿和儿童的嘴上,采取他们自己说的、当然也是他们的确能懂的话,经过艺术加工,写到作品中。还可以间接地向幼儿和儿童学习语言,这主要是靠读书,一是读他们自己写的东西,一是读少儿散文作家的作品。因为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掌握词语数量的不同,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的不同,幼儿和儿童的语言也就有着明显的差异。少儿散文作家在向幼儿和儿童学习语言时,最大的注意力正是捕捉他们语言上的差异,从而写出既有作家自己的语言风采,又不失幼儿和儿童语言特点的作品。

作家在向幼儿和儿童学习语言的时候,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有经验的、负责任的作家,他们向幼儿和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蹲下来完全向他们看齐,故作天真地一味学娃娃腔。我们知道,幼儿和儿童正处于学习语言阶段,少儿散文对他们负有语言教育任务,对他们学习语言起着示范作用。因此,针对幼儿和儿童读者创作的少儿散文,它的语言首先应该规范、准确和简洁,在此基础上再追求形象、生动。

具体在创作中,作家应根据幼儿和儿童的审美接受能力来创作。因此,少儿散文创作的语言应表现为:

1.因为篇幅较短小,所以语言应精炼,多用动词、叠词、色彩词、象声词,共同构成一种比较活泼、富有动感的简短句子。如夏辇生的幼儿散文《项链》对大海的描写,“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作家将大海充分形象化、拟人化,通过颜色、声音等描写,让幼儿读者在欣赏中直接生动地接受大海的形象。

2.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可对幼儿、儿童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形成强化作用。

如吴然在《一碗水》中定位为儿童散文的《学校旁边的一条河》,写童年的“我”生活中的“苍山十八溪”,一群小孩在里边抓鱼、捞贝壳、游泳„„全文重复四次用到“苍山十八溪的水,流到洱海里。西洱河,你流着洱海的水,你从我们学校旁边流过。”“苍山十八溪的水,流到洱海里。西洱河,你流着洱海的水。你美丽,你快乐,你从我们学校旁边流过。”最后结尾又强调“我越发的喜欢你了,西洱河!你从我们学校旁边流过,你流着洱海的水,你流着传说,你流着光亮,你流着快乐„„” 作家就是在这浓烈的抒情和回环往复中,强化着小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勾起他们对童年的深情回望。

(二)以抒情、描写为主,辅以比喻、拟人

在创作中,主要以描写和抒情为主,同时辅以比喻、拟人。这主要与表现对象有关,多描写优美的自然景物,对待景物多用精雕细刻的描写,同时使景物带上强烈的“我”的色彩。还与作家的创作气质有关,即善于捕捉美的瞬间与感觉,故行文结构上多以强烈的情感组织全篇,抒情色彩浓烈。

1.多用抒情与描写

运用抒情与描写,旨在通过精细入微的笔触,生动鲜明地描绘客观自然景致,为小读者提供出一幅美的画面,让其在想象的世界中审美。

吴然的《鸟树》通过童年之“我”的眼睛,写“我们村前有棵大榕树”。作者这样描绘大榕树:“圆弧形的树冠,绿光闪闪,投下很大一片树荫。„„整个树冠一片雪白,颤颤悠悠地摇晃起来。”

描绘鸟儿:“有羽毛鲜艳,体形很小的太阳鸟;有戴着花冠,穿着花裙子的布谷鸟;还有周身黑的发亮,嘴角淡黄的八哥„„他们嘈杂一片地唱着,吵闹着„„一群一群的鹭鸶从霞光里飞来了。„„它们盘旋着,声音尖细地叫噪着,落在树梢上。”作者以“童年之我的角度”来写,生动活泼地描绘了大树和小鸟。在一个孩子的眼中,树也似乎带上了生命。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工笔画,带给小读者美的享受。

而在吴然的《歌溪》中,作者对歌溪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描绘,“有一段,它的水是银亮的,闪着光,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溅起一蓬一蓬亮晶晶的水花”。作者用“一蓬一蓬”非常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水花溅起时的形态。在一个孩子的眼中,歌溪是有生命的,“歌溪的这一段像一个活泼的孩子,它的歌充满了欢乐。慢慢地,歌溪变得文静起来”。同时歌溪也给童年之“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我们”在歌溪中游泳、打水仗,这些有趣的经历一定会勾起现在儿童的共鸣或向往。

张歧的《俺们家门前的海》则是纯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自己对大海的挚爱来行文。作者选取了童年之“我”的角度,并把“我”改为富于地方色彩的“俺”,更显出几分童趣。在“俺”的眼里,“俺们家门前的海,像一面锃光明亮的大玻璃镜,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云,云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真有趣呀,仰头看天变成一个倒过来的大海,那云,就是翻滚奔涌的波流,那鸟,就是结群回游的鱼„„”。写海的脸,是易变的脸,因而“我喜欢海。喜欢有着丰富感情的海”。海又像是牧场,“牧场上见到的是轻轻荡漾的玻璃浮漂;波面下是一条条吊绳,牵引着数不尽的蛮珍海错:楔子形的贴贝、芭蕉扇状的扇贝、耳朵模样的盘大鲍、天鹅蛋般的蛤蝌„„”。海又像是一幅画,“画面有动有静,颜色有浓有淡”。

2.多运用比喻、拟人

一方面当作家以“童年之我”的眼光去打量自然和世界时,万物必然带上生命。因为幼儿、儿童的审美心理本身就是充满诗意的,在他们的眼中(特别是幼儿),万物皆有灵,万物因而皆有生命; 另一方面是作家在抒情时主体感受发生变异,在作家的主观情思下,所描写之物发生了变化,带上了“我”之色彩。

作家吴珹的《豆花庄的小家乡伙伴》就是一篇情趣盎然的妙文。在童年之“我”的眼中,“豆花庄”就是“虫虫们的家乡”,这里的一切都仿佛是人的世界,你看“这里,有豆叶卷成的小屋,像竹楼一样迎风透光的小屋。晚上,从小屋的窗口里,可以望见天上的银河,和银河西岸的牛郎、织女„„”“这里,地上有许多洞洞,有的浅,有的深,都是很荫凉、很安全的地下室,有的地下室还连在一起,成了地下城市”。而“豆花庄的小家伙们,就在这里居住、生活,就在这里劳动唱歌„„豆花庄附近,还有一片青纱帐,那是虫虫们的大森林,他们也常常到那里去打猎和游玩”。小家伙们还唱歌,“这里,看不见音乐厅和剧场,他们好像都是在自己的小院里歌唱,在自己小院的葡萄架下歌唱。小螳螂、小蜻蜓、蜜蜂、彩蝶,都来听;草儿、花儿和豆棵棵们,也都在听”。童年的“我”还在这奇妙的豆花庄看到忠于职守的小家伙“小蜘蛛”、勤劳的“小蚂蚁”、默默耕耘的“小蚯蚓”。

三、余论

在“童年之我的角度”的创作视角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和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作家多以抒情为主要表现方式,较好地承载起针对幼儿和儿童的审美工作。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以“童年之我的角度”抒情或叙事,虽然照顾了幼儿、儿童读者的需要,但因为表述主体由“成人之我”置换为“童年之我”,容易导致少儿散文艺术的抒情个性和议论特点的弱化,而过分地强调照顾幼儿和儿童的接受能力则容易导致幼儿散文的故事化。因此,儿童文学家朱效文认为:“儿童文学对于‘儿童视角’的强调(尽管这种强调是合理的),客观上造成了儿童散文(包括少年散文)作家在纪实的散文创作中勉为其难地隐蔽‘真我’,这是少年儿童散文无法取得充分发展的原因之一。而以‘成人视角’出现,以成人与儿童少年的精神对话为形式的散文,如能堂而皇之进入儿童文学的殿堂,为儿童文学所接受,取得儿童散文(少年散文)的‘户籍’,那么少年儿童散文的未来将会有广阔的天地。”

作家在采用“成人之我的角度”进行少儿散文创作时,不必像“童年之我的角度”那样作角度的变换,而直接以现在的成人的“我”回顾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表达出“我”对世界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同时找到与少年读者的契合点,在审美中充分地实现与小读者情感的交流及精神的对话。

首要的是应该真诚地表达“我”。散文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即为“有我”,通过“我”这个独立大写的个体来体验、感受世界,抒发出自我的真情,传达出自我的认识。韦苇认为“新时期的儿童散文和成人散文一起,在否定和背叛六十年代初形成的散文模式中回归到真诚。新时期的儿童散文呼唤理解和尊重,呼唤友爱和善良,呼唤高尚的精神情操,也呼唤童真和童趣。新时期儿童散文发展史其实是不断洗涮矫饰、弃绝‘花招’,把真诚立为儿童散文第一要素的历史,是愈来愈懂得从真善美中去求取自身价值的历史”。

少儿散文作家在摒弃矫情与虚假后,作家的“自我”应特别突出。作家在通过“自我”的角度来看待生命、自然、人生、社会时,真切地表达自我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与少年读者发生联系的,因此,作家才能真诚平等地与小读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对话,从而达到双方的共鸣。因为“作为一种写实的非常重感情的文体,散文自有感染小读者的许多长处,比如‘真’就是它的长处之一。所谓散文的‘真’,应该包括真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真切的描写、真诚的文字等等吧?着名散文家李广田说过:‘要写好,第一须先得真。’这话虽然是针对成人散文而言,但对儿童散文无疑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如陈丹燕的《中国少女》就真实地叙述着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体验与认识。作者陪同一个美国中学生访华团到母校参加晚会,看到“母校的红色围墙”,即勾起了作者的回忆:在观看表演时,作者看到了“班主任”,此刻作者没有虚伪地去赞美什么,而是真实地感到:“我的胃又不舒服、不断蠕动。”接着,作者回忆起了往事,少女时代的“我”爱唱歌,渴望着美、渴望着理解,然而班主任却说她们小资情调非常严重,唱歌像野猫叫似的,让“我”一想起来就恶心。全文由作者眼前看到的景物、人物和由此联想起的往事交织在一起,一方面叙写现在的少女的天性未被压抑,能够健康地成长,“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跳。”而另一方面“我”的少女时代却被压抑着天性,“我在这学校度过了整个少女时代,压抑而且绵绵不断地在没歌没舞和想歌想舞里煎熬。”作者以今昔两代少女的遭遇为切入点,让新时期的少女们体味到“个性”和“自由”的意味,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文革”的深沉反思与对新时期少女的美好祝福。

所以,当少儿散文作家面对幼儿、儿童层次的读者时,除了以“童年之我的角度”来创作外,还应该补充从“成人之我的角度”来创作,以补充和丰满少儿散文创作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0:449.

[2]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 ———创作美学[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61.

[3]郭风.回忆和想法[A].叶圣陶,等.我和儿童文学[C].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226.

[4]任大霖.散文的魅力[A].浦漫汀.散文十家[C].郑州:海燕出版社,1990:132.

[5]朱效文.纯真年代·序[A].殷健灵,着.纯真年代[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8.[6]韦苇.弃绝 “花招 ”真情在 ———十年儿童散文述评[N].文艺报,1989-09-16(06).[7]吴然.儿童文学札记·儿童散文漫笔[M].昆明:云南少儿出版社,1990.免费论文 学术堂论文网(http://)

下载568试论作品与时代审美精神(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568试论作品与时代审美精神(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时代呼唤艰苦奋斗精神

    时代呼唤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指一种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克勤克俭,顽强拚博,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千百年来,艰苦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锐意......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

    浅析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永恒作用 摘要: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党和红军在浴血重生的万里长征中,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特别是红军长征过贵......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极......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引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

    艺术与审美[推荐5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艺术畅想”。 伴随着歌舞青春,映射着明日朝阳,我们走进熠熠生辉的二月。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正吟唱着春之歌向我们款款走来。它已经......

    旅游资源审美与欣赏

    旅游资源审美与欣赏 关键词:山岳 旅游资源 审美 欣赏 摘要:中国是地大物博,地貌类型也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山千奇百态,中国有很多山文明中外,有着美丽的风景和文化,因此,山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