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意识”

时间:2019-05-13 07:0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写作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写作意识”》。

第一篇:关于“写作意识”

关于“写作意识”

对话:徐飞—赵飞

徐飞: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是“写作意识”。在聊这个话题前,我们先得认识意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对某方面缺少意识,就会视而不见;而如果对某方面有意识,就会对这方面的事物格外留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举个例子。一个没有根雕意识的樵夫,一大堆再完美的根雕材料他也只会当作生火用的木料;而一位根雕艺术家,他会从遍山遍野的木料中发现为数极少的根雕材料,并把它雕刻成艺术品。写作也是这样,没有写作意识,再典型的人物,再动人的情节,都激发不起主体的写作欲望。

赵飞:是的,写作意识,是一个被我们忽略而又必须引起我们关注的话题。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把教学的重心基本落在指导和写作过后的评价上,很少有人关注学生写作心理状态。我认为写作更重要的是“意识”的流淌,米兰·昆德拉说:“古希腊哲学探寻世界问题,并非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受到了认知激情的驱使’。”汪曾祺先生说:“作品是‘流’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丁玲说:“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这些作家关于写作的表达虽然在形式上不一样,但他们的话语中最核心的内容普遍指向一个词语:写作意识。

徐飞:我想起学者裴斐说的一句话:“文学创作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生活——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在于有没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要没有感受,生活再多也是白搭。”“对生活的特殊感受”就是一种写作意识。有写作意识的人,即使每天都过着普通寻常的日子,他们也会怀着一颗初心,以新奇、发亮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世界,从习焉不察的事物中发现常常被忽略掉的风景。他们会从每天路过的街道上,发现卖生煎包的女子今天换了一只好看的发簪,发现上幼儿园的小孩子肉嘟嘟的手指紧扣着爸爸的中拇指,发现路旁的木槿花今天的颜色更红艳了„„

美国作家纳塔莉·戈德堡在《再活一次》中这样写道:“作家有两条命。他们平时过着寻常的日子。在蔬果杂货店里、过马路和早上更衣准备上班时,手脚都不比别人慢。然而作家还有受过训练的另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他们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复习一遍,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 我们肯定不会都成为作家,但我们需要对生活多一份观察,多一份思索,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厚、充实、细腻。

赵飞:写作意识的培养我觉得首先要关注和呵护学生的表达欲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句话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写作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的需要。

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追求,不但需要一种情怀,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个出口,即是人们常说的“表达欲望”。没有表达欲望的文章就像一支塑料花,哪怕外面已是春光旖旎,这朵花也依然勾不起大家心中对春的憧憬。学生的写作过程应该是由内到外的,只有内心有强烈的写作冲动,才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文章。这种欲望不关乎年龄、阅历、经验,它是属于内心的,属于私人化领地的景象。学生敏感、细腻、向往美好,他们驾驭文字宣泄内心的情感是遏制不住的。

诚然,现在学生很害怕写作,原因在哪?我想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命题要求,考试“入格”等方面的限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不想表达而去表达,那是痛苦的,即“无源之河”说,这是一种痛苦。生活无时无刻不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生活热情,表达欲望被扼杀了。想要表达可又无法表达出来,那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痛苦。因此,要想学生学会表达,先要让学生“想表达”,然后才是“如何表达”。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平常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体验,基于他们的情感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呵护。学生的这种表达欲望得到我们的呵护,才能打通表达与写作之间的道路。

可这种简单的呵护我们的语文教师却做得不是很到位,拼命给学生讲一些所谓的作文写作技法、套路等。教师谈得很起劲,可学生那里却得不到呼应,究其原因,我想还是表达欲望的问题。写作就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和说法,有人动不动就说什么结构、选材等,当你越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越变得困惑。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在写作前充分调动并呵护我们学生的写作欲望,因为有了这些纷杂“欲望“,学生的写作意识才能构建起来,慢慢形成我们喜欢的文字。

徐飞:赵老师你说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欲望,我深为赞同。我一直认为,当前作文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写作动力的缺失。写作动力属于写作意识的范畴,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就像是火车头还没有启动,却只在研究每节车厢的配置,抓了次要矛盾而忽视了主要矛盾。

黄厚江老师提出,要培养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写作意识,也许说不清道不明,但它的的确确存在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写作能力与写作素养的提升。写作意识是一种写作内驱力,是“我要写”的强烈使命感。一个有着写作意识的人,他的写作能力不会差,他会时时刻刻思索着生活,他会从写作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审视当下、审视自己。

我认为,写作意识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对一线教师而言,呵护写作欲望,需要落地生根,要有具体的操作策略,比如,我们可以在生活化随笔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大部分学生将生活与写作截然分开,生活归生活,写作归写作。轮到写作时,往往无病呻吟,胡诌两句,而不会从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其实,生活与作文并不是两张皮,两者本是相融相通的:生活因写作而芬芳,写作因生活而饱满。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作,而走向优秀。近现代以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是作家,但终身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他们在日记写作中耕耙生活,回看自己。作家周国平说:“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的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久的纯粹私人的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成为作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乃是他心灵的需要。”

记得以前很多学校每天都留出固定时间写日记,而现在大部分学校都不再强调写日记了,但我们语文老师应自觉地引导学生写生活化随笔,一周至少一篇,不定题目,不限话题,任由学生去写。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发现和提炼生活素材,让学生带着写作意识去生活。有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自觉写作随笔或日记的习惯。

在生活化随笔中,我特别鼓励片段式的写作。不要求学生非要写成完整文章,即使是片言只语,只要是来自生活的真实感悟,都会得到鼓励。语录体、片段式的写作,只是一些半成品,但学生会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养成自觉的写作意识,而这种写作意识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赵飞:我认为,写作倾向也是写作意识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放眼望去,现如今我们读过的许多学生作品都存在严重的写作倾向问题,不免感到些写作上的贫乏。很多缺少真正的生活情感,只是在技法表现上比较讨好如:假大空泛滥在每一篇的字里行间,世界观的变相、颓废的精神世界一览无遗的存在我们的眼前。这是摘选一段学生作文里的文字:

“……门与路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门既是路的终点又是路的起点,诚然门意味着一段旅程的终止,另一端新的冒险在等待着我们亲手去开启。关键在于怎么过这段路,是走着跑着还是爬着?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这取决于面对困难的态度。别以为马云光用网络搞营销就可以整出个电子商务;别以为乔布斯啃口苹果就能创造他的“苹果”帝国;别以为马化腾光靠复制就造就了如今的腾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通过胜利之门时那光鲜亮丽的一面,孰不知多少人一脸贴在冷冰冰的铁门上……”

确切的说,这是学生真实的思考,但写作倾向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虽然我们的写作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个性思考,但这种写作之前的倾向却让人堪忧,完全没有一个限度的在滑行,文字间有着一种淡淡的颓唐和嬉皮在漫游。

倾向的形成需要一个扶持,否则走得越快,离写作的本旨就越远。我们的写作应该给学生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些都是需要在写作意识中逐日完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扶正,教师在学生写作意识中一定不可以缺位。

极佳的写作意识归根结底,就是与学生的整个心灵和精神境界有关。坚持写作从心灵出发,坚持写那些给过学生触动的东西,或者在他们内心发生过呼应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坚持“写想写的,写能写的”。

徐飞:学生的写作倾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写作意识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与老师有没有写作意识有密切关系,一个有写作意识的老师常常能带出一帮有写作意识的学生。师生朝夕相处,如果老师能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易被学生忽视而有意义的作文事件,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有一年暑假后返校,我发现校门西侧三十米左右的一棵雪松倒下了,这棵雪松有碗口粗,但因为是从外地移植过来,根须较短,所以被一场强风给刮倒了。这棵雪松在地上一直躺了两三个礼拜。一次课上,我问学生有没有发现校园里的植物死亡事件,只有一位学生发现到这棵树的倒地。我介绍了这棵树的来历后,让他们想象我当时看到树倒地的感受。学生积极思索发言。而后,我告诉他们这棵松树其实还没有死去,总务处已联系园林工人,园林工人认为现在不能强行扶正,必须让它在地上“喘息还魂”一段时间才能扶起来。学生佩服起园林工人的智慧。再后,我带着学生一同欣赏张晓风和龙应台的美文《行道道》,让他们感受到每种草木都是有生命的存在。那一周的学生随笔出现了很多写植物的优秀文章。这棵松树,就是我和学生共同生活环境中发现的作文事件。

尽管这样的事件不多,但只要老师善于发现,总能找到。老师经常从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作文事件,让学生思索,会大大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写作意识。因此,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应善于从师生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作文事件。

我们还可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语文教学上曾有过“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之争,而在我看来,阅读与写作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不可畸轻畸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写作意识的培养,而在写作教学中也不可忽视阅读意识的建立。莫言曾说:“我读《读者文摘》,发现了一些名家散文的‘原版’,从《读者文摘》上抄了,改头换面后变成自己的经历,一看特别感人,其实都是一种阅读过来的东西。”在阅读中,唤醒自己的相关体验,进而写成自己的文章,这本是写作的基本规律之一,而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不敢明确示人。比如,我在和学生共读铁凝的《长街短梦》这篇文章时,问学生有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当自己被需要时所产生的类似感动,有没有在生活中发现类似的夹在车窗缝里的一束小黄花。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有意义的材料,而这样的材料平常却沉睡着。这也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遇到那些能产生共鸣、共振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相关体验和经历。激发他们的言说欲望,培养他们在阅读中的写作意识。

第二篇:浅谈中学生的写作意识

浅谈中学生的写作意识

河津市樊村中学

张斌

写作意识,就是学生对写作训练的认可及由此形成的写作心理,它包括写作态度、写作习惯等写作中的非智力因素。

一、文体意识

中学生写作大体分三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学生接触到文题,首先要判断出为何种文体。确定了写作文体的方向,再去构思立意、选材。写作过程中,必须有清楚的文体特征。话题作文虽然“文体不限”,但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学生选择自己拿手的文体展示才华,进而产生最佳的写作效果。

二、文面意识

文面意识就是卷面意识。要求书写要干净、工整、美观。学生下笔之前应考虑卷面的书写,只要写作态度认真,一般都可以达到要求。良好的卷面意识必须靠平时的严格训练培养。

三、篇幅意识

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必须写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因此平时的写作训练应对字数做出规定。平时训练要素,考场作文时,学生必须会意识到篇幅的限制。

四、积累意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随时随地收集写作素材。这主要靠生活积累和读书积累。写观察日记是生活积累的好办法,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是读书积累的好办法。日积月累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写作空洞的病根,同时也锻炼了笔头,从而使学生乐于表达,写作不在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乐趣。

五、提纲意识

列提纲就是构思的过程。提纲一旦列出,构思也就基本完成。没有提纲可能下笔千言,有了提纲,就会省时省力,作为也就有的放矢。

六、修改意识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对语文的锤炼、修辞的运用,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等要反复推敲、修改,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水平才有可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七、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作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选材和立意上,选材出新是观察和体验独到的结果。立意出新则是独立思考的重要表现。平时训练要在求异思维、反问思维方面下功夫。另外,作文的语言新颖、用词巧妙也是创新的表现。结构上悬念迭出、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是一篇好文章的标志。有创新意识才能使作文达到更高层次。

第三篇:唤醒孩子们的写作意识

唤醒孩子们的写作意识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在油田一小举办的作文课讲座,带着享受学习的心态听了2节作文课,近距离地观摩了名师的教学课堂,看到了作文教学的精彩纷呈,感受到他们课堂背后的深厚底蕴,感性认识课改前提下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对照自己的作文教学,使我认识到唤醒孩子们的写作意识,是当下教师要做的必要功课。下面是我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契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要能培养出写作兴趣,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能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创作意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事例单一,没有新意。其实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平时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们能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寻找作文的“下锅米”。本次竞赛活动的老师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学生在写作现场做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写出真实感受,突出趣味性。这样,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作文也就是再现生活,表现的也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样,作文就有事可叙,有话可说,内容充实,事例具体。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

三、奠定学生良好的语言基础。

写日记和读书笔记是奠定学生良好的语言基础的前提,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采下一采的“劳动所得”,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风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的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倒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如果学生只囿于课本,没有课外阅读,他的知识是狭窄的、僵化的。只有加强课外阅读,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给学生一个读书的平台,每周挤出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每天让学生利用间隙读至少十页书。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仰慕的英雄,崇拜的偶像;让他们摘录精彩片断,积累名言警句,让他们写出读书体会;让他们从中找到阅读的快乐。让学生的生活里,有书籍相伴;让学生每天阅读,感到就好像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对话。这样,思想的熏陶,文化的浸染,人格的影响,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底蕴,深化了他们的思想,净化了他们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写作,怎能不掀起美丽的浪花?

总之,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会更多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的渺小与伟大……也许,他在这自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时,不经意的发现会成就他的一生。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因为写作也是做人。

第四篇:读书中的写作意识

读书中的写作意识

读书的作用很大,因此可以容纳不同的读书目的,有的人读书为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有的人读书为获取新知识,从而开阔视野,也有人读书为娱乐消遣,打发多余时间。我想,大概也有人是为了学习写作而读书。附带说明,这个读书目的不一定和其他目的冲突。读书应该有阅读取向和写作取向之分。如果仅从提高认识,了解信息的目的来读书的,自然是阅读取向。而在读书中还要研究写法,还要为自己写作做点准备的,这就是具有写作取向了。一般读者读书只要知道书中的内容或道理,不大会去追究他是怎样写的,用了什么方法,表达效果如何?但从学习写作来说,就不是这样了。语文老师在上阅读课时,会去分析作者思路,结构安排,遣词造句,分析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写,即使不是为了写作,但还是对写作很有帮助的。这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阅读的作品正是别人写出来的。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对自己写作当然会有启发。

对学习写作的人来说,读书时要有写作意识,大概是不言而喻的。

带有写作意识来读书会怎样读呢?这里约举数端。

1.积累语言

注重积累,首先注重积累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这一点是我们语文老师比较重视的,常常会要求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只是“好词好句”的说法有问题。尤其是“好词”的说法,更是缺少推敲。词无所谓好坏。所谓“好”只是用得“好”。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水浒传》中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用一个“紧”字描写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家都说这个“紧”字用得好,但是这个“紧”字太普通不过了,不知是否能算“好”词?其实小学生积累的主要是“新词”,就是从他们的阅读经历中没有遇到过的词语,这样能逐步扩大他的词汇量。对于“紧”一类的词语要从体会的角度去品尝。积累词语当然不限于小学生,对成人来说,也是遇到。我记得当年在读《陶庵梦忆》时,开篇就看到一句话说:“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 “浮浮冉冉”,我在其他书中没有见到过,但是我觉得“浮浮冉冉”用来描写“云气”幅度不大的飘移和浮动,兼有安祥悠闲的气度,用得准确而生动。于是也就在书上做了记号,此后我也一直记得这个词。至于如何积累,抄写、圈点等都是办法。句子的积累,严格的说来也是如此,就是说,它的好坏实际上是在文章中的表现出来的。但是句子相对有一些独立性,因此才会有什么“名句、佳句”之类的说法,在古诗中,我们也会发现,又是整篇来看不怎么样,但是其中一联则是写得不错。这种情况在古诗中甚多。而其他警句格言、谚语、成语等,自然也是语言积累的内容。

语言积累中,整段整篇的积累可能更为重要,这主要是古代诗歌散文的背诵,这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的东西。古代作者精通六经,都能熟读成诵。现当代一些作家也能背诵整本的《古文观止》,都是明显的例子。我自己在大学里才开始背诵《滕王阁序》,每天背一段,然后再连起来背,背不出来了,再回过去背,反反复复的背。至今能达到的程度,第一,看别人文章是否用了这篇文章中的词句,我马上就能知道;第二,差不多还能背诵一些,写文章时偶然也会用上。古诗文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底蕴。

积累也不是局限在古代文学,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值得学习和积累。有的也需要背诵,尤其是诗歌散文和小说戏剧中的一些精彩片断。

2.积累材料

书上的材料是间接材料。但是我们不可能因为书上是间接材料而忽视它。因为书上所提 1

供的材料,跨越时空,我们不可能事事亲历的。而这些材料写在书上,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

我下放时候的一个同学,在农村中坚持每天读《资治通鉴》,每天做读书笔记。这个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材料,不仅接触了历史上无数的历史事件,而且由此又产生了无穷了感想体会,提高了自己的见识,丰富了自己的思维,当然也磨练了自己的一支笔。回想当年在农村的时候,看书的同学也确实不少,但是没有一个同学像他那样持之以恒的积累,这支笔每天都要用的。

我们看书,对于作文来说,其实最大的作用就是材料的积累。这里读书的量就很重要了。你读的书多,自然积累的材料也多。欧阳修说要“勤读书”,这里也有量的意思。这一点在欧阳修之前就有许多人说过了,最著名的就是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没有这个“万卷”,下笔就“神”不起来。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说:“杜子美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子美自言其所得也。读书虽不为作诗设,然胸中有万卷书,则笔下自无一点尘矣。”这句话说,读书不是专门为了写诗,但是“胸中有万卷书,笔下自无一点尘”说明读的书多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绝对有好处的,至少说是有利于写作的。清代学者万斯同《与钱汉巨书》云:“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有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下笔安能有神。”当然,这话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首先,我们不可能等把万卷书读完再来写作,肯定是边读边写;但是要写得好,则还要假以时日,不仅书还要读,文章还要写,还有许多方面的事情也需要做。这也就是说,读书对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写好作文还有多方面的因素,这倒不是读书就能包打天下的。现在读书量已经引起大家注意,而且还有了一定的规定。不管他是不是为了写作,但是这个量对写作绝对是有好处的。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认为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得力于博览群书。如冰心、巴金、朱光潜、高尔基等。鲁迅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致赖少麟》《鲁迅书信集》)。由于积累的材料多,写起文章来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3.积累写法

从写作上考虑,人们在读书时自然最关心文章的写法。写法是对作品表达主题的方法,包含了句法、章法上很多内容。为写作的阅读势必对文章写法要予以注意。经过长期积累,能够使我们认识文章规律,在写作中也能有所借鉴。

语文老师上课,常常会去分析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以及写作特色等,这就是对写法的关心。实际上,不是上课,平时阅读时也需要关心文章的写法。

我国古代对写法是非常留意的。心平气和的来看,八股文实际上是一种写作应用模板,也是历代写作经验的结晶。后来人们批判八股文,主要是把八股文程式化,而且作为唯一的一种写作应用模板,不允许其他写法了。现在有些人还竭力创造写作模板,中小学作文中这种写作模板更多。

对篇章写作技法的研究也有很多。清代李扶九就编写过《古文笔法百篇》,近代胡怀琛也编写过《古文笔法百篇》。刘锡庆《基础写作学》谈写作技法时对这两本书多有所借鉴。当然我们也不能陷入进去,一定要给他讲个什么法之类的。

但是我们对文章是如何表现主题的,理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4.边读边写:不动笔墨不读书

常见到一些帖子上这样写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不动笔墨不读书”说成是古人说的。有个帖子声称:“暂且不考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出处,古训能流传至今。

就已经证明了其中道理的深刻。”虽然没有考证出来,但还是把他归入“古训”。其实,“古人”不“古”,这句话是徐特立先生说的,版权当归徐老先生所有。这句话怎么说,事实上,看书者未必都动笔。其原因还是我前面说到的,读书有不同的目的(或称取向),他只是消遣消遣的,你叫他动什么笔。但是写作取向的阅读倒是需要经常动笔。徐特立老先生是教师出身(毛泽东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时的学生),视书如命,长征路上,什么东西都可以丢掉,就是不肯把书丢掉。“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正是他读书的经验之谈。

不过,这句话应该是概括了许许多多读书人的经验。下面介绍一点阅读时动笔的方法。

(1)摘录抄写。这是我们老师常常布置给学生做的事情。很多学生都有摘抄本。这个方法简便易行而作用很大。说点抄书和写作的事情。很多人都抄过书,有篇文章介绍欧阳修的读书情况,说:“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自己经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这两个抄书的例子是因为家贫无书读因而借书来读,顺带也就抄起来了。《明史· 张溥列传》说到:“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这是自己有书还要抄,这是把“抄书”作为一种方法了。

摘录也是抄,但是和抄书不同了,这区别就在于它需要选择。它是从所读的书或文章中摘选、抄录自己感兴趣的精辟论断、典型材料或生动词语,也可以摘录阅读中产生疑问的地方。朱熹在《先正读书法》中说过,“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旧日逐一会理,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的自欺也。”读者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摘录,也可能觉得对自己有帮助而摘录,或者觉得自己有体会等。学者治学,未必抄书,但是摘录却是少不了的。回想自己当年写一篇毕业论文也是做了许多摘录卡片。这确实是一件基础工作。当然,这和小学生摘抄好词好句不同,和有些人下载或拼凑一篇文章去交差也不同。

(2)圈点批注。这是在自己书上动笔的事情。古人读书,圈点批注是主要的读书方法,《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全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这里“朱笔加圈批”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圈点批注了。古代的圈点批注也颇有些评出名堂来的,如金圣叹评《水浒传》,脂砚斋评《石头记》等,应该说,都是批注的典范作品。

圈点是在书上根据的认识和需要用符号做出标记。例如,用竖线划分段落层次,用横线标出内容重点或关键性语句,用问号或惊叹号引发思考、提醒注意,等等。还可以用各种彩笔做记号。宋朝学者朱熹就喜欢这样做。他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再读时又把体会深的地方用青笔划出,以后再用黄笔勾画,三四番后,又用黑笔勾画。他说这样就能“渐渐寻到那精英处”。根据自己的习惯,还可以创造其它符号。列宁在读过的书上,都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记号。他的划线自成系统。在边上划一条直线,表示这段话值得注意,划两条、三条直线,表示更值得注意。当然,还要注意,不要画的太多,你画的到处都是,也就失去画的意义了。

批注可以和圈点相辅而行的。批注,也叫眉批,就是在书眉上写上自己的感受心得、评语、订误和疑惑。一般来说,这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手进行的。

批注的内容没有什么限制。你认为原文中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写得精采、什么地方有错误、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需要与另外的资料结合阅读等,都可以加上批语。《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是列宁阅读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所做的笔记,他做了很多批注。有时赞叹黑格尔的文章“出色”、“好极了”,有时又品评黑格尔老人“天真”、“高深莫测”,有时提醒自己。“注意,不清楚,回头再看”,有时注上“参看《资本论》很好地比较”等。毛泽东同志年轻时读过一本《伦理学原理》,在他认为观点正确、文字优美的地方,批上“此语颇精”、“此言甚合我意”,有的地方认为不对,就批上“不通”、“荒谬”等,更多的则是联系中外历史上先人的学说,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

由于书页的空白处是有限的,因此要求批语要精当,做到言简意赅。

(3)提要钩玄

韩愈《进学解》中说到自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钓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里就提出了“提要钩玄”读书法。所谓“提要”,就是“提纲挈领”,把书或文章的基本内容准确而扼要地概括出来,也可用提纲的形式把书或文章各部分内容的要点和相互关系表述出来。它们都有助于提高分析综合与概括能力,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的脉络层次或主要内容、主要精神。所谓“钩玄”就是将议论文中表述深奥的道理的文句划出来,以便深入思考,抓住事物之间的关系。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写提要时,必须弄清事物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这一件事和其他事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提要钩玄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认识,培养独立思考力。

这种方法对后代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催生了许多提要类的著作。比如一部享有盛名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仅用三百多万字的篇幅,将一万多种古籍的概貌钩稽出来。它有利于读者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用不长时间就能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至于现在,差不多每本书前都有“内容提要”,也可见这种方法影响深远了。

(4)随笔札记:古人有许多读书笔记,称之为“读札”或“读书札记”。往往是有所感就随手写上了,内容很多,感想体会也有,文字考证也有,颇类今日所说的随笔。

我们今天所写的读后感当属于这一类。一般都是针对所读作品在主旨、结构、内容或写作技巧等某一方面的某一特点,作出自己的评价,对其成败得失进行分析,或是由此而想到其它有关问题。这类议论性文章的写作,篇幅虽较短小,但问题要尽可能集中,最好谈的是自己对作品的独特体会。古人写了很多读后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还收进教材。

做札记是古今中外学者普遍采用的一种笔记方法。札,古代写字用的一种小而薄的木片。卢文绍的《龙城札记》、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以及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许多札记,均属此类。札记可长可短,比较自由,长者为一篇专著,短者三言两语。札记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是书中的要点,资料的摘录,也可以是自己读书时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将良己的见闻记录下来。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在中学时期有一本达70页的札记本,封面上写着“万宝全书或日用百科全书。编者:果戈理。1826年。”笔记本中包罗万象,有著名作家的思想言论,有史地知识,有自己的作文,而绝大部分是有关俄罗斯人及乌克兰民族的生活记录。后来,他用这些辛勤积累的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

札记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还常常记下闪过脑际的独创之见。通过整理,使之系统化,可能最后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思想。如王充借肋安放在房间各处的简犊上的札记,整理了大量资料,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写成了一部包括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的《论衡》。朱星把散记在《马氏文通》、《文通举要》等各种语法书上的札记,分类抄录,进行整理,连缀成文,分二十四题,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写成了《汉语语法学的若干问题》一书。当代史学家吕思勉的治学从系统阅读传统典籍入手,写札记,作考证,数十年如一日,他先后把二十四史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再参考其他史书以及经、子、集部文献,将辑录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订、综合分析,一生所写札记总数达100多万字。他特别推崇顾炎武的《日知录》、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著作,也是有名的札记著作。

(5)评论赏析:这是较为系统的专门论述别人作品的文章。

在和阅读相关的写作行为中,写评论赏析应该是属于高级阶段了。但是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不能练习一下,只是要求不要太高就可以了。

本人在大学读书时,一度对诗词鉴赏和文学评论很感兴趣,我在想,这一类文章是怎样写的,于是找了许多鉴赏文章来看,看看这种文章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怎样结尾,然后学着写,写好了就找老师看,老师提了意见,我再修改。其实这种文章的写法也很多,于是研究一篇写一篇,多写就能融会贯通,悟到其中规律。这一段时间看了很多,也写了很多,虽然这些文章只是练笔,没有发表,但是我对这一类文章如何来写,心里就比较有数。没有想到,在后来教书时,就去和学生谈了如何写诗词鉴赏的文章。

(6)写作练习

从读书为写作的目的来看,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注重积累,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应该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形式大致有扩写、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

曾看到一个帖子在谈古人仿写,因此再就仿写说两句。有网友指出,他的有些例子不够恰当,确实如此。应该说,原封不动的把前人诗文中的语句搬到自己作品里,这不是仿写,而是引用,引用也可作为用典(属于语典)中的一种情况。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节八句中有六句是《诗经》中的现成句子,这是引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澄江静如练”出自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也是引用。帖子中所举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翁宏《春残》诗,也是引用。

而仿写多少总是要有点变化的。周振甫将“仿效”和“点化”放在一起讲,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前人语句的基础上的。所以仿也不是单纯的仿。我们今天把“仿”看得很容易,但是古人却看得很难。宋代《洪驹父诗话》说:欧阳修喜欢唐代诗人常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可见“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仿”有各种各样的“仿”,主要有仿句和仿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很像,按说也有“仿”的成分。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来自庾信《马射赋》。明代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这里就用了“仿”字。仿篇,我在前面说了篇章技法的学习。觉得某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好,在按照它的写法写一篇,这就是仿篇了。

第五篇: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必备意识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必备意识

一、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可能大家都知道,甚至有的硕士研究生都整体挂在嘴上。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人就忘记了,洋洋洒洒千万字,等到答辩老师问你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内容?两个问题的时候,有很多人博士研究生突然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虽然有的人也可以张口就说自己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但答辩老师会继续问,那你看看你自己写的是不是你要表达的内容时,有很多博士生就傻了眼了:或者所写内容确实不是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干脆就是言非心声。这就是所谓的没有问题意识惹的祸。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此类情况,家师立岩先生告诫众师兄弟敲下每个字、写下每句话、完成每段话都要有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学位论文写作要有问题,而且还必须是真问题;当然,这个真问题还是一个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真问题;比如一只苍蝇有几条腿?腿上没有刺?有几根刺?,这些问题也是真问题,但研究它有没有价值?对人类社会有没有意义?至少从目前来看,是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的,所以有些问题虽然是真问题,但是还不能成为你的研究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即使有的问题是真问题,且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但你还要考虑到这些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真问题,按照目前的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你能不能研究?比如夏商周断代工程,肯定是真问题,而且它还是国家重大项目的真问题,但仅凭你的一己之力,能研究吗? 因此,问题意识并不是一句空话,除了要求它是真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真问题和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能够研究的真问题之外,还要求写作者有第四个方面问题分解意识,那就是把已经确定的真问题进行分解,把自己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分解为3-4个大问题(一般来说,3-4个大问题对于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来说已经足够了,有的要求严谨的老师就强调说一篇博士论文能够解决1个大问题就够了),进而将3-4个大问题继续分解,分解成章节,逐渐形成了8-10个小问题遍布博士论文全篇;当然,如果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分解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重新考虑该问题的成色了,或许是你思考不够成熟,或许是此问题难以驾驭,论文发表、论文辅导老师Q/微信:993383282,或许就是该问题分量不足以支撑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

因此,问题意识是博士论文写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博士学位论文撰写中大多数博士生所缺少的内容。也只有这样,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才可以很好避免出现上文所述的言非心声、答非所问或者说下笔千言不知所云的情况。

二、历史意识

有了真问题之后,在没有分解真问题之前还要做一个准备工作,那就是要树立历史意识,也即要考虑你预备研究的这个真问题的历史:第一,前人有没有研究过?第二,前人如果研究过,目前学界研究进展怎么样?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何?存在不存在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学术盲点?第三,如果前人没有研究过,该问题的学术历史脉络如何?能不能很快把握该问题的学术历史脉络? 这些问题看似不重要,所以很多人在写之前忽略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但一旦忽略就会导致写作过程中的以下情况发生,其一是写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写不下去困境;其二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好该问题的学术历史和前期研究状况,结果是有很多人一边写一边看材料(包括原始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最后导致突然有一天自己写了3-5万字的内容之后才发现:前人之述备矣!这不仅浪费了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宝贵时间,而且还是做了无用功。

因此,通过对该问题历史意识的考虑,我们不仅可以避免写作论文中期浪费时间浪费功夫,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检测预备研究的真问题到底是不是真的?因为有的真问题虽然也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你会在不断掌握研究材料熟悉研究材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具有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真问题也属于前人之述备矣的问题,那么它就不应该属于你自己的真问题,而是应该摒弃的假问题。

所以,历史意识看是简单——有很多人只是将其当作研究综述中考虑的简单问题,但是却一点也不简单,因为它是进入正式书写阶段的关键。

三、读者意识

进入正式书写阶段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就是读者意识。当前人文社科类学术研究,遭受诟病比较多,不管是所谓名词满天飞的西方学术话语霸权垄断,还是到处引经据典的观点崇拜现象滋生,在家师立岩先生看来,都是学术研究浮躁的、盲目的、非理性的心态之下,研究者本人读者意识缺失、缺位造成。

因此,我在南开大学就学三年,家师时时不忘耳提面命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说在写作学位论文的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心中有读者、书写为读者,因为我们任何写作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尤其是科研论文,作为社会不断向前的推动力之一,写出来的论文必须有人看才会产生价值,才会产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撰写过程中首先要想到读者。家师立岩先生经常用清代黄宗羲的一段话来教导我们。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发凡》中讲述他编写此书的原则时,曾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是编分别宗旨,如灯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盘,横斜圆直,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于盘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此段话除了告诫我们写论文要有宗旨(也即问题意识)的同时,还意在言明心中必须有读者,否则,你写出来的论文,让别人看了就会产生一种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故而坠入雨里雾里、不知所言的迷糊状态,一旦产生这种结果,那也就意味着整个学位论文书写失去了存在价值。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心中有读者,不能做到尽可能用简洁、平实、通俗的语言来表述论文形成文字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要么你对写作内容没有吃透,要么你对论文主旨没有完全掌握。

下载关于“写作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写作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唤醒感知意识,感受写作快乐范文

    唤醒感知意识,感受写作快乐 秀屿区土头中学俞国辉 (电话:***)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唤醒感知意识的重要性,从什么是感知淡漠到如何解决感知淡漠两方面阐述了提高写作水平的......

    新闻导语写作要有动态意识

    新闻导语写作要有动态意识 新闻写作不同于叙述式的写作,第一句话必须强调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

    简论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

    简论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简论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公文写作的审美意识,作为公文写作研究的一个课题,公文写作训练的一种修养,公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应当引起重视。有人认为,公文写......

    作文写作不妨多一点“色彩”意识

    作文写作不妨多一点“色彩”意识 大多数同学在进行写作时,语言平白乏味,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色彩感,这种色彩感既指在作文中对具体层面的颜色的揣摩和把握,也指对......

    试论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

    试论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内容摘要:写作文体是人们在与自然及社会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艺术感受和体验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被社会普遍接受后就带有相对规范的意义,后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 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

    作文教学:唤醒写作意识及其他上海师范大学 叶黎明 先生在《“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语文学习》2005年第11期。以下引文如不特别注明,皆引于此文)一文中就 李海......

    竞聘演讲稿的写作要具有角色意识

    竞聘演讲稿是为竞聘演讲而准备的书面文稿。为表明自己胜任某一职务,演讲者要介绍自己的经历、阐述自己的优势和工作设想,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先把自己假设成某一“角色”,也就......

    试论学生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推荐]

    试论学生写作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摘要】课标中提出“写作是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中必然要有“写给谁”的意识。本文从新课标要求出发,认为在当前学生写作中亟待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