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共5篇]

时间:2019-05-12 13:3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第一篇: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摘要:通过突破陈旧命题诱发学习的写作欲望;通过突破传统立意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通过拓展写作题材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更贴近生活。在布局上能尝试新巧构思,使文章波澜起伏。

关键词:引发培 养学生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二十一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从初中生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 突破陈旧命题,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题应起到逼使学生去创造的作用。由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首先,注重命题新颖性,逼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文命题,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初一,《亲情故事》《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初二,《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初三,《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再如,题目《二十年后回故乡》,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其次,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

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题目,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如,《假如我长大了》、《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文题拟的好,有新的突破,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样,在作文训练中,命出一个好题,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产生强烈的欲望。

二 突破传统立意,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学生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做到“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中学生应努力做到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的写剖析自己的文章。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

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大胆推进“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可笑的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愚蠢的事》等,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选择,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都有许许多多既有有意义 又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选择一件说出来,如,家庭联合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这些题目都可以写,象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

第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如写作《记一个熟悉的人》,不少学生就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一位老师,或是关心他成长的爸爸等,这些作文内容可以猜到,有的甚至雷同。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罢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和坏人做斗争,则就比较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用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性了。这不仅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习作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新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 拓展写作题材,使写作贴近生活

拓展学生的写作题材,扩大写作生活文和科研文,注重写作的时效性,是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作文内容要生活化。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其次,要引入科研文。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生活的全过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用肉眼看不到的新奇微生物。学生对此充满兴趣,感受很深。有个学生写出了如下的生动而具体的句段:“下课后,我端来从‘鸭子’塘里弄来的水后,便用塑料管沾了水,滴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连忙通过镜头,仔细的观察起来。”还写到:“我一边看,一边旋转着镜头。只见一些如芝麻大小的东西,在里面‘跑来跑去’,真有意思。他们有的像草鞋底,周身长满了汗毛;有的像圆溜溜的西瓜;有的像把扇子;有的像朵喇叭花。”这样的题材无疑是真实、生动、深受学生欢迎的。

四 尝试新巧构思,使文章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起伏”,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如记写某个人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未扬先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高的扬起。有个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妈妈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妈妈”信了哥哥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

“扬”。

有的可采用误会法,既通过误解,产生纠葛,制造矛盾,推动情节,渲染某种气氛;有的可采用悬念法,既在叙事过程中,先设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使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浓厚兴趣;有的可采用曲径法,既材料的组织,事物发展的安排,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婉转生姿;还有的采用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嘛!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学生应培养和具备的优良心理素质之一。只有多角度,多种形式的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素质。

第二篇: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

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营造创新的空间,以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篇: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以往的常识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思考问题,教师鉴别回答评判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地发展,心理状态也始终处在消极等待之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我们到商店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许多瓶装的液体商品都没有装满(如酒、酱油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已得到了教训,开始时为了吸引人的购买,瓶装的物体都装得满满的。但是这些瓶装的物品,一到夏天,自己就从瓶口溢出来,甚至能把盖得死死的盖子顶开。为什么到了夏天,满瓶的汽水就会溢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

样,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个课题上来了。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教师面对受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例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课的一开始教师就说:“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老师让你们看看。”然后,老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把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教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是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如:为什么金鱼烧不死?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等等。探求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常识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实验变为“一讲、二看、三示范、四照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学徒式实验,这样“依样画葫芦”,只能获得一些具体的操作技能。为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扩散性思维的培养要着重引导学生敢于冲破常规性的依靠性思维的束缚,进行多角度思维,诱导学生大胆地冲多方面去想、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这种思维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德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重点不在于传授科学知识,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就包括善于想象的能力。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在科学课中十分重视发现和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三、打破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的科学课程主要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大好基础。这和旧的教材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旧教材偏重知识点和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少。所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破传统,进行改革。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探究奥秘的境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养成一定的探究习惯。如教学《摩擦起电》时,教师先表演个小魔术,将吹塑纸在衣服上摩擦几下,不用胶水就贴到黑板上。这种奇怪的想象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揭开秘密的兴趣。

2.用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现在的教材中很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的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封闭后放进冰箱;吧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试验过程中有意识的鼓励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身边发生的奇怪的事情都会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从而养成习惯,进行自主探究。

俄罗斯教学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连接。如果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那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有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究,用于创新并养成习惯。

第四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充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一、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氛围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情绪状态,积极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萌芽。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旧知联系法、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思

维发展活跃;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与学生相关的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尊重他的发言,如有偏差时,要先给予积极的指导,遇到学习障碍时,要适时引导鼓励。如在教学加法的速算34+98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在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情境,并且在课堂上开展了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真正使学生从“事理”掌握了“算理”。

二、鼓励质疑、引导释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长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从疑入手,巧设悬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疑问学习,在疑问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学习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导,或者将三角形先切割再拼成长方形来推导等。对于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意识逐步形成。

三、鼓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捏、切、拆、画等活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操作、观察、思维、语

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常规的归纳演绎推理之外,重要的是帮助、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推出计算公式,明确了算理,这样学生学得活,知识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索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另外,一个人知识面越广,知识积累越多,其创新思维就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课本知识,但决不只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到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个环节互相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识知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发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七庄小学

朱玉富王志花

第五篇: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摘要: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主要影响原因,大多是由于学生们的主观问题导致。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减少学生的主观问题对于课堂效率的影响,就成为了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课堂效率;创新意识;结合??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9-0196-01

1.影响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

1.1课业繁重,很难投入精力于生物学习。尽管通过新课标改革,基础教育中加强了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但不得不承认,从中考及平时考试的时间出发,学生必将更多注重语、数、外的课程学习,而从某种程度上忽略生物学习。初中生物课程相对比于其他初中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与生活关联性。所讲述内容也多以理解记忆内容为主,并没有过诲涩难以理解的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精神普遍比较放松,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通过死记硬背完成生物教学要求。初中生物所讲述内容主要为,基本动植物的认识、细胞结构及微生物以及人与环境三大部分内容,其主要知识内容多要求与实践相结合。而事实上则是由于实验条件不允许或时间安排等问题,导致初中生物内容并没有能够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对于初中生物学内容的了解及掌握,依旧停留在课本内容上。因为学生对于生物的感性认识不足,往往认为生物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完成目标要求的科目,所以在平时课堂上并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而是在考试前突击完成考试指定内容,这就对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具有极大的打击。

1.2学习热情不足,思路较为单一。通过考试中的探究性题目不难看出,学生们往往在这部分试题中得分偏低,解题思路单一,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答案,不具备创新性。而这种现象就正说明了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热情相对缺乏,并没有在课外更多的时间对生物内容进行思考。

2.创新意识的内容

2.1创新意识具有连贯性。一个日常勤于思考的人,就易于进入创造思维的状态,就易激活潜意识,从而产生灵感。对于学生经常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有利于使思维形成连贯性,保持活跃的态势。目前对创新的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创新具有偶然性。实际上,每一次的创新看似偶然而决非偶然,偶然是必然的结果。只有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才能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以致用。

2.2创新意识具有综合性。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也不只是利用某一方法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不是只凭借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而是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因此在掌握创新意识前,首先要保证对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真正从根本上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综合性发展。

2.3创新意识具有灵活性。创新意识虽然符合一般方法论,要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加以论证、得出结果。但在其加以论证的过程中,往往并非通过固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而是通过辐射思维、换元思维、多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进行思考。通过多种思维模式的相互转换从而得出最佳的论证过程。

3.学生创新意识与课堂效率的关系与实际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灵活掌握内容。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通过对学生采取启发性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就如同在讲述微生物内容部分时,因为为微观内容,初中生对于看不见的东西很难进行理解。在这里就不妨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联合生活中常见的食品腐败现象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现象明白了微生物的存在形式,再使得学生通过创新意识加以思考,灵活提出微生物的控制与应用。

结合探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基础知识内容掌握。探究性学习法是一种基于创新意识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结合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现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学生自己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牢固掌握课本知识才能够加以解决。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将所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基础知识。

4.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时因为创新意识具备的居多特点,导致其往往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真正用于实践当中,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创新意识的目的。

结合课外实践。通过野外踏青、收集标本等课外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与大自然接触,并在接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加强课内实验。由于生物实验往往受到条件限制,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充分接触,那么在这里不妨采用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促使学生对课内实验的了解。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加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确实是一条可以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更加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创新意识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同样需要各科目之间的教学配合与细心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里不仅是学生们今后的加强方向,更是老师们应该重点致力于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洪霞《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究》..生物教学,2015.11.[2]张彩金.《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探究》.生物教学?学校教育,2015年第一期.[3]吴秀萍.《浅谈几种初中生物科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4年第8期.

下载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 用”?教师如何教学创新?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则是我 们在全面实......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永城市第七小学王雪真 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与众不同或标新立异的表现,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华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敢于尝试......

    浅谈中学生的写作意识

    浅谈中学生的写作意识 河津市樊村中学 张斌 写作意识,就是学生对写作训练的认可及由此形成的写作心理,它包括写作态度、写作习惯等写作中的非智力因素。 一、文体意识 中学生......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 洋州镇中小 李花 当孩子在观看蚂蚁时,当孩子在想象中做画时,孩子的好奇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生活中保护它吧,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请听专家对你说—— 家长如何对......

    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 内容提要: 一、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体现“情、巧、勤”三字的作用,其中情是基础,巧是关键,勤是保证。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三......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陈 均 (新疆和丰县农十师煤矿中学)汪广仁说:“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

    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