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论文[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07:2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论文》。

第一篇:中外论文

从【等待戈多】联想多元文明

国际学院 沈宇 32920132200931 本来并非想写宗教题材的,但恰好前些日子阅读台湾小说【法师三定律】(笑狮弹剑著)感触很深,就当对这本小说的眉批读后感吧。

法国剧作家塞缪尔 贝克特创作的第一部成功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等待戈多的两天中的所见所闻,所说所感蕴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圣经】,【福旨书】曾多次被二人所谈及,其中包括两个贼,替罪羊,守约等圣经故事。可以说宗教是【等待戈多】中及其重要的元素。当看完整部戏剧后,我们不禁要问:戈多这家伙到底是谁,为何迟迟不来?而这个问题,就连作者塞缪尔 贝克特也无法解答,只能由观众自己解答了。

有一种说法是戈多是God的隐射,折射出西方传统基督教文明对文学的影响。在中外交流频繁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彼此传递,沟通和交流,基督教文明也随之流入中国。

当代人在讨论中西文化时,并没有用同一个标准看待双方。西方人只有美善的部分算是文化,中国却是全部,包含恶劣的部分都算是文化。显然,西洋文化和中华文化这两个词里,当中的文化字眼,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涵义。

在这种标准下进行文明比较,并不公平。

总之这个问题引发了糟糕后果,这导致了把河豚当成香鱼料理的场面。西方文化里其实存在着猛毒内脏,像是暴力经文(砸烂异教徒的婴儿之类的),但是因为把这条河豚当成香鱼,告诉大家:这条鱼全身都可以吃,而且一定要连内脏一起煮才能吃到美味之处。导致满地都是被毒死的尸体,居然还没人发现问题出在那条鱼的料理方式不对。

那些吃了河豚两千年的西方人,他们自己会用熟练的手法把内脏清得干干净净才下锅,他们已经被毒死够多人了,知道哪里不能吃。

但我却看到同胞们还在坚持要整条下锅。

西洋文化的真面目和一般人对西洋文化的印象差很多,那个文化有很多彼此矛盾的面向,透过积极相互攻击来维持平衡。这种模式和寻求集大成之道的中华文化是完全相反的。

我反西化吗?错,我觉得有很多好东西该引进来。比方说假说和定律,民主与科学,还有法治思想。

河豚肉相当鲜美,但我不想连剧毒内脏一起吞下肚。而在我眼里,基督教文明的很大一部分,便是剧毒。

欧洲在宗教黑暗时代差点被天主教毁掉。若非教廷实权大幅萎缩,欧洲人现在还在说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当科学家发现世界不需要上帝一样会运转这件事,就足以判他们死了。当时那些神辅烧人时,还会开开心心的说这是献给饥饿的真神吃,仁慈的他特别喜爱这道菜。

中华文化需要的是更多科学精神,不是上帝。将我族真神化不是跟上欧洲的脚步,而是重蹈欧洲的覆辙。

基督教教义中,除了基督教本身,哪个组织不会下地狱?只有信仰上帝才能上天堂,没上天堂的人通通下了地狱,自然也包括异教徒和无神论者。

基督徒们认为,进天堂需要纯洁无垢,不能有一点点罪恶,而凭人类自己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人类从出生到死,不可能没有犯过任何一丁点罪恶。被别人冒犯了,心里生气,就是不能进天堂的罪恶;为了方便,说了小谎,就是不能进天堂的罪恶;出门时心里一急没注意,撞坏了别人家的围篱,就是不能进天堂的罪恶……人类不可能没有罪恶,加上人类还有祖先留下来的血之原罪,所以不管怎么行善都不够,所有人类都是罪人,通通都会下地狱。

只有信上帝,才能让上帝赦免人的罪,才能够上天堂。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办法。这同时也让信徒们相信,只要有了神的赦免,所有的罪都可以取消,都可以上天堂。

在我眼中,这就像是某人欠了别人债,跑去找法官(或是任何一个权力很大的家伙),用下跪吹捧赞美拜干爹等等任何手段,让法官高兴,然后法官就下令:你的债就当成没有这回事,我还给你准备了豪宅美食,你就住进去吧!

欠了债不还,是为背信;只求自己的好处,忘了别人受到的损害,是为忘义。在中华文明里欠债要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撞塌了别人家的围篱,惟一一个处理之道就是赔偿邻居,没有第三者可以取消这件事。

而这些被我们认为是背信忘义的东西,却被传教士翻译成因信称义。

基督教认为上帝造了世界,又造了最初的人类亚当跟夏娃,赐与他们生活在伊旬园的权力。但是亚当与夏娃偷尝禁果,于是被流放到地面上,繁衍出如今的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背叛神的罪,他们的子子孙孙都被上帝诅咒,身上带着原罪,除非得到他的恩赐,否则死后都要下地狱。后来因为人类在地上做出种种他不喜欢的事,就放了一场大洪水把地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几乎杀光,只留下他喜欢的那一家人繁衍后代。

而我们的传说则说,在人类出现很久之前世界是一片浑沌。之后阴阳分离,有了天地,化成万物,蛇身女神女娲用泥土做成了人类。人类增加后,祝融和共工打架弄断了天柱山,引发大洪水。女娲为了在这场浩劫中保护人类,斩杀了危害人类的凶猛恶兽,又熔化石头补好天柱。当时因为青色的石头不够而放了些颜色不同的石头,使得天空有了不同的色彩。

女娲还创造了嫁娶之礼,让人类不需要她的帮助也能繁衍下去。

科学家考证,地球上的确出现过大洪水。因此世界各地的神话都同样有大洪水的故事。在这两则神话里,一个神弄出了洪水毁灭人类,一个神为人类抵御洪水灾难。很能代表这两种信仰迥异的本质。

我国城隍庙有这样一幅对联:作事奸邪,尽汝烧香何益;居心正直,见我不拜无妨。大概就是这两句,总括了中华文明里人和神的所有关系。

西方无法理解我们与神的关系,认为我们文化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信仰,如同金字塔缺少了最顶端的那一块。而那一块就是上帝。我们的文明不完整,他要为我们其补上。

本来在中国,上帝指的是传统文化里的老天爷。几千年前,基督教在欧洲都还没出现以前,古籍就已经有这个字了。是传教士来了以后,把这个词当成上帝尊称的翻译对应字广为宣传,意图使中国人误以为他们平常尊敬的老天爷就是上帝。等到基督教站稳脚步,他们就说老天爷不是上帝,拜老天爷是拜邪灵了。像这样被传教士偷走的字汇很多,地球上遭遇这种事情的文化也不是只有中国。

我是视宗教为文明的一种。假如一件事是对的,那不需要神说那是对的,那仍然是对的。能够让我认同的神,是一个讲道理的神。他说的话应该要即使不是神说的,也能让我认同。假如他要以他神的身分,要求我接受我不能认同的事情,那他是我敌人的喉舌,不是我的神。

我不是某个家伙的未得之民,我的家园也不是等着被神取得的土地,彷佛是他采购清单上尚未打勾的项目。我是我自己,没有人——更没有神有资格替我发言。那些口口声声要把我献给神、把我交托给神的,都是打着奴役我的算盘。

离神越远的宗教越会要求信徒无条件接受一切;内部问题越多的宗教越会执着于传教补充牺牲者;实为暴君政权的宗教才会认定离教者必须受罚;本质是掠夺的宗教才会把非信徒也列入管辖;那种强调人类没有他就什么都不是的神,必定是个一无是处的家伙。

天助自助者。正如女娲创造了嫁娶之礼,让人类没有他也能继续繁衍,真正的神明应该会帮助人类自立自强。

在【圣经】里记载着一个故事:说神要一个人把自己惟一的、深爱的独子杀死献祭给神。虽然神谕经里别的地方有说到不可用人献祭,但那个人还是不去质疑神,因为不可猜测神的心意,当然也不可猜测神为什么改变了自己订下的原则。身为一个真神信徒,神要他做他就做,不需要理由。他没有问神为什么要他这么做,就按照神说的,把他的孩子绑起来,认真的举刀杀孩子。他还把所有人支开,确保没人能阻止他。在最后一刻,他的孩子给神调换成一只羊。神用这件事试验他对神的信心,而他通过了。

神谕经里称赞那个人可敬,并让他成为世世代代真神信徒的楷模。称赞他没有留下自己的孩子,而舍不得给神。他不是神谕经里惟一一个动手杀孩子献祭给神的人。

我国史书里有着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人上任担任地方官,得知当地河里有个称为河伯的神要求娶妻,如果不从就让地方淹大水。所谓的娶妻就是把女孩子放在不牢靠的船上扔到河中漂流,最后沉入河中,这样就可以到河伯身边。

那个人在娶妻仪式当天到场,看了新娘后说新娘太丑了,献上去反而会惹毛河伯,他要亲自挑一个合适的献上,这表示婚礼要延期了。他把这个仪式的主使者给扔下河,叫她去找河伯转达这件事。等了一阵子,被扔下河的人当然没能回来报告结果,他就说可能那个人怠惰,再扔个主使者的徒弟下去帮忙,这一个也没回来,就再扔,就这样一路把所有举行这个仪式的人都给扔光了。其他支持河伯娶妻的人都嗑头求饶。

他宣布:看来河伯把客人留住了,娶妻的事就此搁置吧。那个地方从此再也没有河伯娶妻的恶习了。水的问题也因为他治水有方,人们便明白他比河伯厉害得多,非常敬爱他。

他是国人处理神的问题的楷模。他不是惟一一个为了保护人而击败神的中国人。

文化不全是金字塔。我国不需要真神的福音,我们有自己的道。【道德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文化应该是森林。对于一个如同森林一般的文化,不可以因为认识其中几种主要物种,就说自己能够动手把森林改得更好。

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不是某个至高无上,宣称自己才是真理、别人都没有真理的家伙的魁儡。假如真有神,那么神与我们人类也是同出一元,都是道所生万象之一。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万物不分是不是神、是不是人,甚至也不分有机或无机,在这个世界上,在道之中,没有差别,都是平等的。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葬旧人。人们作为人活在世上的经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的人把道传承下去,我国文化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现在,这个文化也还在发展中。

现在国际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前往世界各地,守护当地文化,对抗蔓延全世界的文化侵略,创造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未来。

他们跟基督教传教士一样在世界各地都有活动,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一方想将世界全面真神教化;另一方要世界维持多元化。一方看到一群幸福满足的人,会采取行动改变这些人;另一方看到一群幸福满足的人,会采取行动让他们维持下去。

他们比真神更可敬。

第二篇:中外动漫论文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媒体 融合 知性 品牌

摘要:2004年以来,中国 动漫产业 发展 如火如荼,但遗憾的是至今只有湖南三辰卡通集团制作的蓝猫系列真正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获得了相应的社会效应和 经济 效应。积弱已久的中国动漫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一席之地,不能单从数量上进行盲目扩张,产品已经不再是竞争的焦点。创建品牌、构建品牌文化才是培育市场、争夺市场、最后占领市场的根本途径。

(一)中国动漫发展史-黄金时代(1926-1966)

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中国动漫产业的现状

2004年,中国动漫终于迎来了产业的春天,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对这个行业投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4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政府以行政手段加大发展动漫产业的力度,这在我国动漫发展史上是第一次。7月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落户上海。年底又相继批准了北京动画频道、上海炫动卡通卫视、湖南金鹰卡通卫视三个动漫上星频道,正式命名首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9 个,动画 教育 教学研究基地4个。截至目前为止又新增北京、成都、广州三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6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并且从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主办单位由国家广电总局以招标方式确定,目前已在杭州举办了两届。同时专家学者纷纷撰文,畅谈产业发展对于中国动漫的重要意义,如中国动画学会秘书长张松林先生的《落实政策措施,推进动画产业全面繁荣》、《动员起来,为振兴中国动画产业创建新功》,北京电

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的《创造中国自己的动画产业》,上海社科动画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郭虹的《中国动画的出路在于产业化》等等。在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各界的关注、业界的努力下,一时间,动漫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各个城市纷纷建立动漫产业基地,举办动漫展,制作动漫作品。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四个城市的动漫受众消费状况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消费者最喜欢的还是日本、欧美的动漫作品,其中最喜欢日本动漫的占73.6%,最喜欢欧美动漫的占6.0%,最喜欢国产动漫的仅为7.3%,值得注意的是,支配选择喜欢国产动漫的理由多为“支持国产动漫”.这个时代的动画作品也许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好的;也许不是最精美的,但却是制作最认真的;也许不是与国际接轨的,但却是最突出中国传统特色也时常因此获得国际奖项的。

(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长期以来,品牌似乎都是具体的物质产品紧密相连,对于动漫产业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很年轻的概念。实际上,从国外动漫产业的 发展 来看,“迪斯尼”连续数年入选《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大最有价值的品牌。迪斯尼公司,作为世界动漫第一大品牌,从当初3200 美元起家的小制作公司,到如今成长为一个包括媒体 网络、影视娱乐、主题公园、旅游 业、消费品和互联网集团的大型传媒帝国。其中,“迪斯尼”这个品牌的创立和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动漫产业体系来看,按照国际惯例,动漫市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动漫影视作品的播出市场;第二个层次是动漫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第三个层次是动漫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包括服装、玩具、文具、食品、儿童用品等。而且,后一个层次都比前一个层次的收入要大,周期要长。为了实现向后一个层次的延伸,核心部分就是创造动漫形象品牌。对于品牌而言,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天然地和文化相联系。离开了文化的品牌只能是冷冰冰的符号,除了识别功能之外,不能在心理和情感上为消费者带来满足,从而失去与消费者真正的沟通。伟大的品牌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它能够取得大部分顾客的认知,而是它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可以让顾客奉为终身的品牌信仰。综观任何一个世界名牌,其背后都凝聚着文化的积淀。

当然创建品牌,构建品牌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动漫产业而言,用品牌文化的思想武装自己,将民族文化 艺术 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结合,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真正确立中国动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 参考 文献 ]

李彦亮(2006).品牌文化营销探析.金融 与经济,2006年第4期,第56-58

张松林(2005).落实政策措施 推进动画产业全面繁荣.载于崔保国主编,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第39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菲利普•科特勒(1997),《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中外民俗论文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

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

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分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结论:

悠久而深厚的民风民俗积淀是难能可贵的,深入探究分析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古鉴今,有助于理解风俗文化背后的故事,对于我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而与西方的风俗文化比较分析,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和侧面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现在国际化与全球化将中西文化交流进行到更高的阶段,中西文化正从差异走向交融,为世界文化的繁荣添彩。

第四篇:中外音乐史论文

音乐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音乐,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音乐在生活中存在之深、存在之微妙,几乎如空气一般陪伴你我左右。人的一生,音乐为伴,儿提时,我们伴着母亲的《摇篮曲》酣酣入睡;稍大些我们唱着“队歌”,“团歌”光荣的在国旗下宣誓;口袋你的MP3、车载CD、手机铃声、街头的喷泉、大自然的声响......生活离不开音乐,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伴随人的终身,音乐让生活更美好。

当一首音乐响起时,它总是夹杂着作者的感情,用一个个可爱的音符组成的旋律来牵动着五线谱的潮起潮落,有激动人心的,柔情舒缓的,悲伤感人的,还有轻松快乐的,甚至是百感交集的,它让人陶醉于作者的感情中,每一首歌都有它的故事,并不是凭空拈造的。音乐是无国界的,它能穿越每个人的心灵,融化一切仇恨。国歌是激昂的,悲愤的,民族音乐是优美的,乡村音乐是淳朴的,爽快的,而流行音乐却是轻松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沉浸于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比较开阔,感情比较细腻,情绪比较平稳,更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因此比较容易与人相处。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

音乐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能够填补和慰籍每个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音乐就如一眼甘甜的泉水,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需要浇灌的土地;音乐是一种艺术的表达,陶冶我们个人情操的同时,让我们体味音乐要向我们传达的真正意义,传达关于对生活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有欢乐的也有悲伤的.有高昂的也有低沉的.有激烈的也有缠绵的.但最美的能给人以心灵尉安的首推是抒情舒缓的音乐.音乐是生活中的老师,有时候能给我们的人生进程带来很大的帮助,高兴的时候它会让我们手舞足蹈平添更多的欢乐,失意的时它会抚尉受伤或悲哀的心,使我们从困境中走出```

音乐是爱情的使者,给步入青春的人们带来斑烂的色彩,是爱情的纽带给相恋的人儿做了月下的老人,把一对对的情侣踏着喜乐的节奏弹着欢快的歌声送入了温暖爱巢.使相爱的人如愿以赏,把美好的生活进行最大最为壮观的喧染把对明天的憧憬乘着歌声的飞扬奔向未来!

音乐可以充当太多真善美的角色,在生活中它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陶冶情操的良方,是文明传播的阶梯。

曾经听人说喜欢音乐爱好者都是性情中人。我觉得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对音乐一往情深,把内心世界溶于歌的活泼流淌之中,把对自然的一切予以赞赏歌颂!音乐与生活不可分割,和命运密切相连接,它会把忧滤丢尽到远远的海洋!它会把幸福深情的寄托给高山寄托给蓝天。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当音乐悄然走进我的生活,一切 似乎都变得那么美好,音乐,它不仅是艺术,它还是生活中我们对心灵的感悟。

我喜欢有音乐伴随的生活,喜欢夜晚躺着静静的看着书听着MP4,喜欢心血来潮时拿着麦克风K几首歌,更喜欢听着摇滚歌曲一边看着人家迈着欢快的舞步。流淌的歌曲给我的心灵带来清新的陶冶.音乐是生活的歌,也是人生路上的“挚友”.有音乐的生活是美丽的.清晨起床的时侯,我喜欢听一些轻快、优美、宽广的歌、乐曲,如《春江花月夜》等,能使人精神饱满,驱走睡意,对一天的工作充满信心,给一天的学习生活带来全新的感受与无限活力。

吃饭的时候,我会听一些轻音乐最理想,它会增强我的食欲。

当我感到自己身心疲惫、不堪重负的时候,我会坐下来,静静地一些自己喜欢和歌曲或乐曲,那美妙的音符感染我的情绪,使我忘记烦恼,帮我赶走疲惫。

当我忙完了一天,准备上床休息时,我会选择一些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情绪平和的钢琴曲或弦乐曲,然后一边听、一边浏览书报,这样,一天的紧张情绪就会逐渐松弛下来。

音乐是一种艺术,一种流动的艺术。生活不应该离开这种艺术,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需要音乐的加入。

我喜欢音乐,因为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之多,令我迷醉不已。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值得我去品味。但平心而谈,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更富有感情——就像那首《梁祝》的旋律,从一开始的凄美、缠绵,渐渐转化到高潮中的激烈、忧怨,然后再一次重现一开始的那种凄美、缠绵之音,是何等的凄恻动人!

在各种音乐中,我更倾向轻音乐,那有着柔和惬意旋律的轻音乐。中国的轻音乐一般都是古典音乐,而且一般都还是以一段凄美、激烈的爱情为背景的。相比较,其它西方国家的轻音乐就不同了,像瑞士的班德瑞,他的唱片《仙境》、《琉璃湖畔》等就有十二张了,都是轻音乐。班德瑞的每一首乐曲都是如此轻柔,使欣赏者感到舒适。

交响曲,是另一奇峰,完全不同于轻音乐。说到交响乐,就不能不提贝多芬了。那首《命运交响曲》是何等的振奋人心!那强烈的节奏,那强劲是乐音,那高昂的乐调,无一不令人为之震撼。《月光曲》却不同于《命运交响曲》。《月光曲》轻柔、温和,听后使人心旷神怡,让人仿佛真的见到了海上月亮的缓缓升起,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也许,音乐就是一种魔法,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情绪,这应该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音乐赋予生活动感,生活因音乐而美好!音乐,让生活更精彩!

第五篇:中外礼仪论文

观 影 学 礼

—从《公主日记》中学习服饰礼仪

电影《公主日记》讲述了一位十五岁女孩米娅一直与母亲一起生活在洛杉矶,但在她十六岁生日这天,米娅见到了自己从未谋面的奶奶克拉丽莎,并惊讶地得知自己是欧洲小国吉诺维亚的公主。起初她并不愿接受自己是公主的事实,但在高贵的奶奶、艺术家妈妈和跳梁小丑般的米娅协商之后,米娅同意考虑接受公主的身份,并参加奶奶安排的皇家训练。至此,米娅的礼仪培训课揭开序幕。在克拉丽莎的帮助下,米娅从衣着、语言和行为上作调整,最终,当代灰姑娘成为优雅美丽的公主。那么,公主是怎样炼成的?影片告诉我们:从学习服饰礼仪开始。

正如英国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所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味、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又如常言道:“佛靠金装,人要衣装。”这些充分说明了服饰对塑造一个人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从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服饰角度探讨学习好服饰礼仪对提升个人形象和赢得他人尊重的作用。

一、注重得体着装,塑造良好形象。

米娅习惯戴着遮了半个脸的大眼镜,穿着超短裙、过膝长筒袜,拖着旧的掉皮的鞋子,邋遢的形象总是使她成为被欺负的那一位,甚至有位男生把米娅当成椅子,坐在她身上。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仪表。而想要拥有这些美,学习服饰礼仪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就像是一张拼图,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把每个零部件放在对的位置才会拼出美丽的图案,服饰礼仪中也要遵循一些必不可少的原则。

首先,基本的原则是服饰要干净整洁。穿着破旧脏乱的衣服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服装的整洁程度暗示着一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态度,如果任由污渍在自己衣服上停留,任由衣角肆意张扬,那么就算你的能力再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他人的认可。

然后,着装要符合身份。如金正昆讲师所言,着装要注意男女有别、长幼有别、职业有别、场合有别。如果一位六十多的老大妈身穿蕾丝裙,脚上穿着松糕鞋走在大街上,免不了让人觉得有装嫩嫌疑,也不免成为众人的笑柄。就《公主日记》中的米娅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她穿着运动服、牛仔裤,全身湿漉漉的站在台上向众多媒体记者宣布成为公主。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米娅这身滑稽的服饰让观众不禁而笑,因为它没有遵循场合有别的原则,穿着与场合格格不入。相反地,米娅在参加吉诺维亚的庆典时,她高贵的白色抹胸长裙搭配上闪闪发亮的皇冠尽显公主的高贵气质,在舞池中央与英俊潇洒的男伴以一曲华尔兹让观众深深地被征服。

最后,我们还须知道一些穿衣时不可触犯的禁忌。就女性来说有四大禁忌。第一,穿着掉了一个纽扣或有污迹的衣服,会被别人认为很邋遢。第二,穿领口开得很低的性感服饰,会使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第三,穿开丝和破洞的袜子出门,会失去服饰整体的和谐感。第四,身上的首饰过多,会给人浮华和俗气的印象。影片中的丽丽是个典型的反例,她全身上下透漏着混搭气息,褐色运动鞋搭上黑色短袜,大码正装配上蓝白格子短裙,一串黑色圆珠项链永不离身,如此形象可谓惊世骇俗了。对于男性,西服、衬衣和领带是最佳选择。电影中的皇室管家约翰永远是笔挺的西装、儒雅的领带和锃亮的皮鞋,全身的颜色一定在黑、灰、蓝三色之内,是位真正的绅士。同时,男士为保持绅士形象,有四大禁忌是不触犯的。第一,穿西装时左边袖子上的商标没有拆掉。第二,没有穿套装时打领带。第三,正式西装与休闲皮鞋不能相配。第四,腰间悬挂物品。

人与礼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懂礼仪的人会让人投来欣赏、赞美、喜欢、钦佩的目光。人们身穿礼仪这套隐形的华服,会在不着痕迹之处展现自己的素质,流露出内在的修养。如果穿一身美观、得体的服装,再适当佩戴符合身份、雅而不俗的饰物,更会风采倍增。所以,除了要学习服的礼仪,饰的礼仪也必须学习。

二、巧妙搭配饰物,增添个人魅力。

饰物佩戴要点之一是以少为主,点到为止。对于女士,一般佩戴戒指、项链、耳环、胸针之类。一般场合身上的饰物三种之内最好,多于三种有弄巧成拙之感,每一种不多于两件最适宜,必要时一件饰品也不必佩戴。电影中的丽丽,一只手戴四个戒指,既繁杂又庸俗。通常来说,男士的饰物少而精。所以男士通常在正式场合不宜佩戴过多饰品,最普遍使用的是配西装的领带夹、衬衫袖扣和西服领上的徽章,然后是佩戴具有实用性的手表。

然后,影片中的约翰在宴会上带着耳钉,或许你得这有失绅士风范。其实不然,因为服饰礼仪中还有一课,在习俗上应注意的礼仪是遵守习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各种各样佩戴饰品的方法。比如哈尼族的姑娘们喜欢手上戴银手镯,胸前挂银项链,腰的两侧配挂银片和银铃铛,走起路来叮当作响。但是,俗话说入国而问境,入乡而随俗。所以,对此类搭配风格我们要给予了解和尊重。

再者,饰物搭配时要遵循同一原则,力求同一色系、同一质地。如果不遵循色彩原则,就易远看像圣诞树,近看像杂货铺。片中的丽丽喜欢头上夹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小发卡,显得“色彩斑斓”,滑稽可笑。同样,若同时佩戴两件或两件以上饰品,应使其质地相同。戴镶嵌饰品时应使其被镶嵌物质地一致,托架也力求一致,统一才会有和谐之美。

最后,服装和饰物一定要协调搭配,才能相得益彰。如果你戴着亮闪闪的钻戒,而同时身穿牛仔裤或者穿着“犀利哥”范儿的服装,别人一定会认为那钻是玻璃渣子。如果你穿超短裙、连裤袜,还想戴上漂亮的脚链的话,那么最好戴外面,使整体和谐。言而总之,《公主日记》中丽丽混搭的滑稽范儿和米娅转变后的优雅高贵气质形成强烈对比,这告诫我们,巧妙地搭配饰物才能增添个人魅力,否则会贻笑大方。

《公主日记》的结局全在意料之中,但整个过程的细节却非常丰富,情趣盎然,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过程,由粗鲁变得雅致,像窈窕淑女一样,米娅一直在学习的就是礼仪!礼仪改变了她,使她不再是那个被人嘲笑的小丑,不再是被人忽略的透明人,而是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孩,一位高贵的受人尊重的公主。她的内心也因此而变得自信、勇敢。观看过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就是,服饰礼仪能最快、最直接、最直观地提升个人形象,这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艺术。服饰是对外交往的一张明信片,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它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总之,学习好服饰礼仪,就易于将人内在之美与外在形象之美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就像电影中的米娅公主一样,既能实现形象上的提升,又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下载中外论文[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论文[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中外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姓名:黎威 学院:会计学院 学号:2008054144035 评分: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

    中外饮食论文

    说起饮食文化,小编为你好好说道说道。西方饮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较长时期内,通过对饮食品的生产、制造、加工、消费、实践等过程中,在饮食方面所创造和积累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

    中外名著赏析论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中外名著赏析》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 《雾都孤儿》赏析学生姓名: 乔 李 贝学号: 2008400427 院部: 商 务 学 院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年 级: 08- 完成......

    中外美术史论文[精选合集]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中外美术史论文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姓名:XX班级:XX 学号:XX 指导教师:XX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作者:XX 摘要 一个时期的艺术会渗透到这个时期的方......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_

    浅谈你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美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

    中外名著欣赏论文

    海伦凯勒的文学艺术 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姓名:朱小飞学号:1043022057 摘要:20世纪一个独特的女性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姓名:陈斯琴,学号:3013207218,学院:化工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年级:2013级,班级:2班。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这个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们生命中的东西,似乎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

    中外旅游文化论文

    论丽江古城的旅游与发展 摘要:浓郁而独特的纳西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是丽江古城的灵魂。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纳西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