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7课《苏东坡在杭州》

时间:2019-05-13 08:2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第7课《苏东坡在杭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第7课《苏东坡在杭州》》。

第一篇:五年级第7课《苏东坡在杭州》

教学设计作者信息

姓名

周平

单位名称

萧山区靖江镇第一小学

单位地址

萧山区靖江镇文化路93号

邮政编码

311223

联系电话

0571—82996139

手机

电子邮箱

mawww.xiexiebang.com

课题概览

课程名称

我与杭州

课题名称

***

苏东坡在杭州

授课班级

五年级

授课时数

依据标准

1、总目标的要求“认识家乡的历史与文化”;3—6年级阶段目标中的要求“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能说出家乡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要求:了解家乡灿烂的历史,了解家乡历史上重要人物和事件;知道对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和主要事迹,教学中要尽可能选取本地的或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学习的内容包括人物生平、主要事迹、对后世的启迪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请博物馆研究人员来校讲解。

教学内容分析

《苏东坡在杭州》是杭州市地方课程教科书《我与杭州》五年级的第七课,本课属“文化名城”这一主题。教材由“寻找苏东坡”、“苏东坡和苏堤”和“苏东坡的足迹”三个部分组成。“寻找苏东坡”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苏东坡与杭州的关系。教材中的“资料卡片”提供了关于“东坡肉”的介绍,教学中可以当作调查案例使用。

“苏东坡与苏堤”这一部分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苏堤的来历,而是苏堤的美丽。关于苏堤的来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简要说明来理解,也可以适当补充有关资料。苏堤的美丽一方面可以通过吟诵历代文人墨客赞美苏堤的诗文来感受,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两份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开展游览活动进行实地的感受,也可以让去过苏堤的学生进行描述。“苏东坡的足迹”主要是通过阅读书东坡的诗文,想象和探究苏东坡到过杭州的哪些地方。教材提供的诗文不要求学生都能读懂,只要求学生能圈出诗词中的杭州地名。

学生分析

学生对苏东坡的知识基础油多少?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在本校五年级学生中随机抽查了部分学生进行了以谈话为主的调查,结果如下:大多数学生知道苏堤,约占95%,其中约有40%的学生由家长带着去游过苏堤,对苏堤的美丽有所感,约有15的学生知道苏堤的来历,在游览西湖的时候去参观过苏东坡纪念馆。约99%的学生知道苏东坡,主要是在诵读苏东坡的诗词中知道的,也有个别学生看过电视剧《苏东坡》,对苏东坡有一定的了解。

以上信息可知,大部分学生对苏东坡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又停留在表面上,缺少对苏东坡的艺术成就、仁政爱民以及对杭州所做贡献的了解。

教学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号

学习目标层次

具体描述

7—1 了解

苏东坡的生平,知道苏东坡与杭州的关系。

7—2 体会

诵读苏东坡的部分诗文,体会苏东坡的文采,想象在苏东坡眼里的杭州。

7—3 感受

运用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学习方法,感受苏东坡对杭州的影响。

7—4 提高

通过自学古诗文、搜集资料、讨论漫谈等过程的展开,提高主动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和多种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了解苏东坡与杭州的关系。

开展课前调查活动,交流实践成果。

教学难点

感受苏东坡对杭州的影响。

诗文诵读,故事讲述,观看视频等加深理解,强化体验。

课前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表格,搜集苏东坡与杭州有关的资料。

资料

诗词

赈灾

医药

水利

其他

自评星级:☆☆☆☆☆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苏东坡是一个历史名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多是在语文课上学到过他的一些诗词,只了解他的一些概况。而《苏东坡在杭州》则需要我们翻开历史的一页,去寻找他在杭州人民所作的贡献,从中感受到苏东坡仁政爱民的崇高情怀,从而激发起对杭州这个美丽家乡的热爱之情。整堂课需围绕“苏东坡在杭州”展开,通过讲述东坡肉的来历、了解苏东坡在杭州的历史业绩,以及杭州人民对苏东坡的热爱,感受杭州深厚的历史底蕴,激发起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基本思路如下:(1)话说“东坡肉”(故事讲述);(2)走近苏东坡(苏堤的来历、调查资料、视频播放);(3)难忘大学士(小导游介绍、图片观看)。通过资料的交流、课件的展示、课本的阅读等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动态教学来达到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内化,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去体验、感悟杭州的美,苏东坡的杰出。当然,在教学中也可以参考如下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1.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苏东坡与杭州的关系,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好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活动计划,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2.指导学生理解苏堤的形成时,如果单纯的从文字中去理解会显得比较苍白,建议把理解的过程设计成一个活动的过程,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字介绍和其他的相关资料画一画“苏堤施工图”,也可以组织学生对苏东坡提出的西湖疏浚方案进行辩论等。3.苏东坡是杰出的文学家,教学中要重视对教材安排的苏东坡诗文的学习,主要是吟诵诗文,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想象苏东坡写这些诗文时的情景,深刻体会苏东坡和杭州的感情。

本课所需材料和资源(或课前准备)

1、教学演示课件,支持多媒体教学的音像设备。

2、学生课前完成的调查表。教学过程

一、话说“东坡肉”

1、课件出示东坡肉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2、这可不是一般的红烧肉,它有一个特别的名称,知道叫什么吗?(东坡肉)说到东坡肉让我们想起了谁?(课件点击出示苏东坡像)

3、这一块块让人看着馋涎欲滴的东坡肉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请同学讲“东坡肉的来历”的故事)

(苏东坡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纷纷称其为“东坡肉”。)

4、听后展开交流:现在你知道东坡肉是怎么来的了吗?

小结过渡:如果不是他心中装着百姓,也就没有流传至今的“东坡肉”。看来这东坡肉不仅仅是色鲜味美营养好,更是苏东坡这位大文豪爱民情怀的体现啊。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苏东坡,去看看他为杭州所作的历史贡献。出题:苏东坡在杭州。

【设计意图:从学生常见的红烧肉导入课题,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已经在课前收集了一部分资料,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的介绍和以教师为辅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东坡肉”背后的动人故事,初步感受苏东坡的爱民情怀。】

二、走近苏东坡

(一)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于南屏通

1、刚才听同学讲东坡肉的来历时,讲到了苏堤。同学们知道苏堤吗?有哪些同学去过苏堤,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看到的苏堤是怎么样的?

2、课件出示苏堤图片:这就是苏堤,它全长2.8公里。中间是人行公路,公路的两边是垂下的柳枝,形成西湖上的绿色长廊。远远望去,苏堤好似一条绿色的飘带,荡漾在西湖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3、你们知道吗,西湖以前是没有苏堤的,它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25页上的资料,寻找答案。

4、展开讨论:

(1)当时的西湖怎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哪些危害?

(2)为了疏浚西湖,苏东坡带领老百姓做了哪些事?(提供资料卡补充有关资料)

(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时,西湖淤泥、芜菁、杂草已占三分之二,西湖不像西湖了,倒像一个臭水塘。官府的多数官员主张废了西湖。此刻,苏轼坚决主张要保留西湖。他说:西湖,对于杭州来说如人之眉目,弃之难看,他还向朝廷奏章,要求保住并疏浚西湖,并陈述若干理由,请求朝廷拨款。苏轼到西湖实地考察,湖内的泥、芜菁往哪里堆放呢?西湖南北相距30里,绕湖来回需要一天。往湖外运输显然费时费工,苏轼想好了主意。他动员20万民工,大面积清除淤泥,没有汽车运输,全凭人工,东坡就决定把淤泥铸成一条近三公里的长堤,并建了“锁澜桥”、“望山桥”、“跨虹桥”等六座拱桥,拱桥下湖水相通,杭州人就称之为“苏堤”。)

(3)苏堤的修建为后人带来了哪些好处?(在水利和环境两方面的基础上适当展开)

5、苏东坡用多余的淤泥建造了一条苏堤,并且在苏堤上造了桥,种了杨树、桃树。每到春天,桃红柳绿,苏堤就像一条细细的绸带,系在西子湖的腰间。美丽的苏堤,引来了众多的游人,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吟咏苏堤的诗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写苏堤的诗句)

6、读着这些诗句,大家是不是也想去亲眼看看那美丽的苏堤?我们就一起去游一游吧。(课件播放《苏堤》)

教师小结:苏东坡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爱民情怀疏浚了西湖,美化了西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介绍、课件的展示、课本的阅读等,多角度、多方位的动态教学来达到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内化。学生在美丽的图画中,在动人的故事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苏东坡的对人民的真情,对大自然的才情。】

(二)赈灾济世为人民,知府仁政美名扬

其实,苏东坡两次来杭州做官,他关心民生疾苦,为杭州老百姓做了很多事。课前我们已经去搜集了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

分类交流课前搜集关于苏东坡为杭州所作贡献的资料,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赈灾苏东坡1089年任杭州知府,杭州先涝后旱,接着瘟疫流行,米价暴涨。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并平粜官米40万石,使当时杭州无一灾民饿死。

医药苏东坡捐献黄金50两,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第一家为贫苦百姓治病的“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他精通药理,还主持配制了一种名为“圣散子”的丸药,具有多种疗效,价廉物美,深受百姓欢迎。水利组织疏浚了盐桥运河(今中河)和茅山运河(今东河),两条河深挖了2米,提高了蓄水和通航的能力。

其他修复六口井,解决当地百姓的饮水问题。

3、你能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苏东坡先生的这种做法的赞美吗?

小结过渡:苏东坡自觉为民造福,免了百姓的洪涝灾害,间接地杜绝疫病的再次流行;他的智慧和爱民情怀让杭州百姓感念不已。【设计意图:苏东坡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可如何让学生真切的领悟呢?我们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们在互相的讨论中去感受、去体会。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在资料的共享中丰满起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写诗的形式来赞美苏东坡的爱民情怀,让学生从中得到了教育。】

(三)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两次来杭,前后时间加起来正好五年,他把杭州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

1、课前去搜集苏东坡与杭州的诗词,同学们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特别引导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件出示)。

2、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杭州美丽的和湖光山色让他感到格外温暖。他常常寄情于山水,杭州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他的足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诗句,它们写的是什么地方?(课件出示有关诗句)

教师小结:苏轼不但疏浚了西湖,美化了西湖,他更用自己的杰出才能为宣传西湖,提高西湖知名度立下了汗马功劳。

【设计意图:用课件动态的来展示,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西湖的美丽。从而由衷的感受到苏东坡的智慧和对西湖的钟情,也让学生由衷地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

三、难忘大学士 为了感谢苏东坡为杭州做出的历史功绩,杭州人民建了苏东坡纪念馆。你们看(课件出示苏东坡纪念馆)我们请小导游来带我们去参观一下。

1、小导游介绍苏东坡纪念馆

(苏东坡纪念馆位于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毗邻雷峰塔、净寺、花港观鱼,是一幢翘角飞檐的二层仿古建筑。一楼展出了苏东坡的]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突出反映了苏东坡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艺术成就;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2、教师补充资料:为了纪念苏东坡,杭州人又把灵隐冷泉亭附近的两座亭子,取苏东坡的“西湖春淙一灵鹫”,“跳波赴壑如奔雷”的诗意而命名为“春淙亭”和“壑雷亭”。还有两条马路“东坡路”、“学士路”也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命名。

3、总结谈话,结束全课

“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虽然,历史的长河已经流淌了一千多年,但是,当我们再次展开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他的仁政爱民,他的出众才华,依然是那么栩栩如生。如今,苏东坡已经与杭州深深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这座繁华城市的一部分,让我们牢牢记住他——苏东坡(课件再次出示苏东坡图像)。

4、拓展延伸(选做一题)

(1)作为一代文豪,苏轼踏足山水,碧水青山间留下了许多与苏轼有关的传说故事,请你去查查资料,到时和同学一起来交流。

(2)杭州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名城,请你课外再去找找杭州的历史名人故事,到时讲给同学听。【设计意图:以小导游介绍的形式来展示杭州人民对苏东坡的怀念,使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人民对苏东坡的情感,再次的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的受到教育,苏东坡的一生以苦为乐,一心为民,他诗词人生的豪情将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和高尚品德的形成,激起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

形成性检测(按照教学目标编制的一组检测题,用以考核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它不同于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需要教师自己设计、编制.)

知识点编号

学习目标层次

评价方式或检测内容

7—1 了解

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述苏东坡对杭州百姓所做的事。

7—2

了解

苏东坡的诗词2—3首。

7—3 理解

讲述苏东坡疏浚西湖,修建苏堤的故事。

7—4 感受

小组活动(课前或课中、课后)个人评价量表。

课后总结与反思

第二篇:第7课 新文化运动

第7课 新文化运动

【内容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教学要点】

要点:新文化运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课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7、文学革命

(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2)主要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但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真题训练】

1、“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出自(D)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2、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B)

A、民权与平等 B、民主与科学 C、科学与平等 D、自强与求富

3、如果老师让你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中你应该首选的是(A)A、《新青年》 B、《民报》 C、《万国公报》 D、《时务报》

4、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它们(A)

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5、“一九一七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句话应出自(D)A、陈独秀的《新青年》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6、材料阅读

材料一:“西洋人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的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我们已经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 ——陈独秀

材料二:“……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李大钊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位先生”指什么?(民主和科学)

(2)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3)“中国废了君主”是指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4)上述材料的内容出现于什么运动中?(新文化运动)

(5)材料二中的“新纪元”、“这种潮流”指什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6)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是不可拒的?(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兴起,作为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遭到旧制度的阻扰和破坏,所以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同时,他又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又是不可抗拒的。)(7)为了迎接“这个潮流”,李大钊是怎么做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三篇:第7课文化大革命

王爷府初中师生共用讲学稿

第7课文化大革命当堂练习

()

1、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是

A中共领导层出现反社会主义的势力

B党和国家领导机关的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日益严重

C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反社会主义的思潮

D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分析

()

2、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

3、“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

A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B无产阶级和“走资派”之间的一场革命

C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要探索

()

4、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

A黄浦江上建新桥B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

C粉碎林彪集团D粉碎“四人帮”

()

5、下列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周恩来一起为扭转经济下滑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朱德B邓小平C叶剑英D华国锋

()

6、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与此有直接关系的是

A刘少奇、江青B周恩来、邓小平

C林彪、邓小平D刘少奇、邓小平

()

7、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请问“大串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应当发生在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整风运动时期

()

8、“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B一二九运动C抗美援朝运动D四五运动

()

9、下列事件,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②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④四五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10、阅读下列材料

迈克·华莱士:邓主任刚才谈到“文化大革命”,在那个时候„„ 邓小平: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从头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文化大革命”分别开始和结束于哪一年?

(2)材料中的“坏事”和“好事”分别指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文化大革命”?

课外补充资料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为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1966年8月,毛泽东在大字报中首先把矛头错误地指向刘少奇。1967年7月18日,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擅自决定组织批斗刘少奇夫妇的大会,并对刘少奇进行抄家和人身迫害。刘少奇从此被剥夺了一切自由,单独关押,受尽折磨1968年9月,江青操纵的“专案组”整理并报送中央三批所谓刘少奇的“罪证材料”,诬陷刘少奇是“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大特务、大反革命”。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是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全会通过了由江青、康生、谢富治等人凭伪证写成的《关于叛徒、工贼、内奸刘少奇永远开出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1969年10月17日,刘少奇被押往开封,童年11月12日,遭受诬陷和残酷人身摧残的刘少奇在河南开封病故。终年71岁。

周恩来病逝,不留骨灰------他在人民心中留下丰碑

周恩来总理生前决定不保留自己的骨灰,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挥洒到祖国大地,以致现在没有任何墓碑作为后人祭拜他的象征物。《大无大有周恩来》的作者说:“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是不是“第一个”这很难说,但像周恩来这样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在逝世之后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极其罕见的,这充分的体现出周恩来总理一生为党、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信念。

1976年1月15日下午,周恩来的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周总理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一个人在死后还不忘记贡献自己,如此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怎么能不敢动千千万万的人呢?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人们,在他逝世多年以后,依然有很多人崇拜他、敬仰他、怀念他、纪念他。中国人民在心中为周恩来竖起了一块不朽的丰碑。

第四篇:第7课《船长》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船长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的环节,通过知名度、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学习程度稍差的同学尽量多让其站起来单独完成预习所要求的内容。

2、在第二课时的时候,课前先把这一课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在自己的默写本上默写,同时,选两位同学上黑板默写。

3、借助各段的分析和感悟,让学生参透每一节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依据“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欣欣然,跃跃然投入其中,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一)导课

1、海难对比,演示导入:

同学们,响彻在你耳畔的这首凄美的曲子就是灾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

曲,泰坦尼克号曾经是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轮,号称“梦幻之船”,可是1912惨不忍睹的悲剧发生了,泰坦尼克号在首航途中撞上了冰山,遭遇海难,当时船上共有2223名乘客,除700多人逃生外,有1500多个生命就随“梦幻之船”泰坦尼克号长眠于茫茫的大海之中,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伤痛。我们再将时间的镜头向前推进42年,一艘巨型货轮“诺曼底”号也发生了海难,“诺曼底”号远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先进和豪华,就连最起码的航海灯也没有,但与泰坦尼克号所不同的是,船上61人当中竞有60人成功获救,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切都缘于诺曼底号上有一位临危不乱,忠于职守的船长,他就是——哈尔威船长,法国大作家雨果得知诺曼底号遇难,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的英雄壮举后,饱含深情的写下了这篇文章——哈尔威船长

板书课题 船长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这是一篇外国作品,文中的人名、船名不是太好读,而且还有一些词语容易读错,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师课件出示词语。

4、生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读文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作者雨果在文中用了一段话对哈尔威船长做了高度评价!

5、寻找支点,(1).快速浏览课文。读作者雨果对哈尔威船长的高度评价。(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评价共有三句话,你认为哪句话是对船长一生的人格魅力的高度概括。(齐读)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船长沉着冷静的展开撤离。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再逐段由学生自读、探究、讨论,教师适时予以指导。

1、朗读体会最后一自然段

提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忠于职守)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①理解“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思。说说句中的“又”说明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呢?

2、朗读体会第一段(“遇险”)

①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在文中用“——”划出有关语句。

②学生讨论交流。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板书:千钧一发)

③指导朗读。(先缓后急,注意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过渡:在这种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呢?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船长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

3、朗读体会第二段(“自救”)

①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②学生交流,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③多媒体演示当时现场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指导练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教师相机板书:巍然屹立)

④指导朗读、背诵这段话。

⑤哈尔威船长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引导学生读课文。

⑥哈尔威船长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走进简短有力的对话,先让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读读,任找一组读,评价读,师强调读的声音和速度,老师与生配合范读

从对话中我们知道炉子——停了,火——灭了,机器——停了,你体会到了什么?

问船长问题:船长,你说够了又是什么意思?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秩序,要听命令。

从这段简洁有力的对话,从这个看似冷酷的命令,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船长镇定,果断、面对紧急情况的果断处理)

船长与船员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一道果断的命令,顿时让慌乱的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人们看到了生的希望,感召力)

这一段一定要加强训练学生的感情朗读,充分让学生体会出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船长镇定自若的鲜明对比,以及所有人都在听从着船长的调遣。船长的命令不可抗拒!

难怪作者雨果这样评价哈尔威船长——课件演示评价

小组交流,讨论。

⑦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课后排演课本剧做好准备。

4、朗读体会第三段(“牺牲”)

①齐读课文第三段(板书:以身殉职)

学生讨论:船长为什么要殉职,难道他不能逃生吗?学生们充分发言,畅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会船长的忠于职守。以及和轮船共存亡的信念。

②朗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回归整体,巩固提高

学生速读课文,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系统化。

自由表达: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文章主要内容及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

2、学习课文从行动、语言等方面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3、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五)积累拓展练习。

师深情朗读

任我们怎样的呼唤,可是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同学们,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获救克莱芒,假如你就是获救的乘客,你就是获救的船员,此时的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呢?

学生汇

(六)拓展小练笔。

1、课堂练习。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屹立

舰桥

调遣

薄雾

玛丽

弄翻

忠于职守

2、将课文编排成一幕课本剧,并在活动课上演一演。

(七)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自救

巍然屹立 牺牲

以身殉职 舍己救人

第五篇:第7课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案学习目标:

1、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经过、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灭亡的标志。“二月逆流”。

2、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一定好转原因和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认识它的发生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学习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二月逆流” 学习难点: 认识文化的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 学习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一、课程导入

上个世纪里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版并发行了一本被国际社会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在短短的十年中,这本书用50多种文字印成500多种版本,总印数达到50余亿册。如果按当时全世界30亿人计算,无论男女老少人均就有1.5册。这本书甚至成为当时中小学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教科书。不仅如此,在那段时期的人际交往中,也要像对口令暗号似的引用此书中的语句相互对话。如:上街买菜时,要正色对售货员说:“‘要节约闹革命’,我买二斤菠菜。”售货员要回答:“‘为人民服务’,这是你的二斤菠菜。”否则买卖不能成交。更让人想像不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因为在一个会议上,把这本书上下拿颠倒了,就遭到了猛烈的批斗,被说成了是“反毛泽东思想”,“反革命”。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本书──它就是被称为“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其实,人们当时对这本书的狂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只是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个缩影。让你难以想象,甚或想象不到的东西更多。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封印,回到1966-1976年中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与点拨、“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十年的探索中,我们的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严重的失误。虽然后来这种错误得到了很大的纠正,但在政治上仍然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并在后来发展严重。加之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名词:什么是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最终做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决定。)、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面对着这种局面,都有哪些人起来抗争?(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3、林彪反革命集团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其结局怎样?(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一定好转原因?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6、文革的危害以及启示是什么?(可以讨论)危害

①政治上长期**(1966-1976)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见幻灯片表格)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见幻灯片)④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启示

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重点转移经济建设上来。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④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三、堂堂清练习(见课后“练一练”)

四、总结:文革虽然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特别是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英勇顽强的斗争。正是由于这种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党内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骨干的健康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党、人民政权、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文化大革命”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党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继续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成功。

五、教学反思

下载五年级第7课《苏东坡在杭州》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第7课《苏东坡在杭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7课.萝卜青菜doc

    第7课 《萝卜 青菜》教案 【学情分析】 A组:4名,这几个学生智商轻度,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少量的生活经验与积累,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具备听、说、读、写的......

    第7课《回声》

    第7课《回声》 一课时 《羊肠小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表现《羊肠小道》主题音乐,让学生掌握骑驴主题、风光主题的旋律、风格及表现形式,从而更好的把握此作品的......

    2册第7课

    第7课让文章图文并茂 教学任务: 插入图片 调整图画大小 图文混排 教学重点: 插入图片 调整图画大小 图文混排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品: 多媒体微机室 教学过程: 复习: 利用段落......

    第7课__短文两篇

    西城中学导学稿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 使用时间:9月17日 主动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勤于反思是最好的进步途径 第7课 短文两篇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堕落、繁......

    第7课 看戏(教案)2020-2021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7课 看戏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感受昆曲和京剧,了解梅兰芳以及两种戏曲的相关知识,重点了解京剧。2.技能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现戏曲人物。3.情......

    第7课测试题(五篇)

    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__是尊重的具体表现,__是文明的体现 A. 友善 宽容 B. 礼貌 礼貌C. 谦让 团结 D. 尊老 爱幼 2.《晏子春秋》中......

    07第7课 背影

    人教版 八年级上第七课 背影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 (一)作者 朱自清(1898~1948),中国著名诗人,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

    第7课 纸风铃

    纸风铃 郑玉萧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物品,利用身边的各种媒材进行纸风铃的设计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组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