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_论_红楼梦_的_梦_

时间:2019-05-13 08:4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_论_红楼梦_的_梦_》,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_论_红楼梦_的_梦_》。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_论_红楼梦_的_梦_

‘二二二,二巴,巴里理里巴巴旦乏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 —论《红楼梦》的“梦” 陶剑平

为什么在诸多题名中,作者曹雪芹独以《红楼梦》为,’,总其全部 之名”?看来绝非偶然。细绎全书,完全有理由认为:《红楼梦》是 在推演人生现实之梦。

“梦”乃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之一,梦文学尤其渊源深长。《红 楼梦》的“梦”,便显现着它在传统文化上的承传与突破。不揣固 陋,试就此作一粗疏的探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一—“梦”

“梦”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生理现象,它与人的意 识、观念以及特定的心态相联系。说它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乃是 基于: 公第一,据《周礼·春官宗伯》所载:其时已设置有“占梦”的专职 官员,规定其职能“掌其岁时,观夭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 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日正梦,二日噩梦,三日思梦,四日痞梦,五日 134红楼梦学刊·一九九O年第二辑 喜梦,六日惧梦。”“六梦”不仅对梦作了分类与确认,更是最早从典 制上把梦纳人了中国文化的范畴。

第二,自先秦始,各家学派以其各自的哲学、美学观念释“梦”,或以梦来阐扬其固有学说,从而使“梦”无可争议地进入了中国文 化的范畴。

这里主要就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儒、道、释三家而言,且看 各家对“梦”的述说。儒家: 甚矣,吾衰也,炎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 孰能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段。—《礼记·檀弓上》 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荀子·解蔽》 道家: 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 觉者乎,其梦者乎。—(庄子·大宗师》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

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 知之,君乎坟乎,同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庄一户·齐物论》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135 普日庄周梦为蝴喋,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 周也。俄然觉,则途速然周也,不知周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 周与。

—《庄子·齐物论》 释家: 自身如梦,为虚妄见。—《维摩经·方便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复次若勇猛,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

境,自性总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 可识。

—《大般若经》 梦中现善恶之相。—《大方等陀罗尼经》 刊‘

从以上披拾的这些诸家释“梦”言论中,人们不难看出若干重要的 文化现象: 现象之一是,诸家的基本哲理主张。

就儒家言:尽人皆知,孔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其“不复梦见

周公”(“不复梦见”可推论其曾“梦见,)),此语出于晚年,他虽周游 列国代尽其在我”,可是“明工不兴,而天下其孰予”,因此其所云“吾 衰也,久矣”决不是感叹其年老力衰,而实是感啃他处于..}L崩乐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O年第二辑

坏”时代,其力求匡复西周《周礼》中的那种秩序、那种“泛爱众而亲 仁”(《学而》)。而仁在于“爱人”,即人人相亲的理想的破灭。其间联 结着儒家的尚仁贵中,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理 观念。就道家言:庄生说梦,强调人生如处梦境,甚而梦中作梦而 不自觉,且不得而觉,乃至于梦中化蝶“栩栩然蝴蝶也”,“觉”后不 能分辨是我原为蝴蝶抑是蝴蝶变成了我。„„这些固然与他在《达 生》篇中所说“辄然忘吾有四肢形骸”、《齐物论》中说的“万物与我 为一”(泯灭物我、主客)相通,然又何尝不是在演绎“道之为物,‘准 恍谁惚”(’老子》二十一章)与“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三 章)的见解。实质匕贯穿着道家立足纯乎自然。从而达到无为而 治、无为而无不治的哲理观念。就释家言:释教自汉季传入中土,就沽染了中国文化的若干色彩。特别后来渐次与儒、道渗透,融合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学,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小的影响作

用,仅从其说“梦’夕一端而言,其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等,乃是与佛学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与 “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支遁:《妙观笔》),即 世间万象皆空相联系;至于“自身如梦”、“梦中现善恶相”,则是释 家直接说梦的一部分。佛家有“四梦”、“五梦”、“七梦”、“十梦’,之 说,其中“四梦”之一的“天人梦”云:“若人修善,则天人为感现善 梦,以增长善根,恶人作恶,则天人为感现恶梦,使怖恶生善”(《善 见律毗婆婆》十二)。所谓“梦中现善恶相”,其意在劝善惩恶,而这 些均与释氏的破“二执”(我执,法执)、断“二取,)(所取、能取)为要 旨,进而达到消除烦恼、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涅架”—哲理观念有关。以上,均就梦的角度而言,诸家论梦所体现的哲理,其共同点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1舒

是均以个体的人为主体而演绎其各自的哲理与理想境界,在某种 意义上,“梦”成为观念的载体;而其不同点可归纳为:儒家是涉世 的,道家是忘世的,释家是出世的。诸家分歧的焦点则在于是面向 人生,抑是超脱人生。

现象之二是,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一为,“梦”的无限自由的壮美。“梦”,不仅超越时、空,而且展现了无限时、空,“与天合天”,“忘适之适,)(《庄子·达生》),它的主体在梦乡等同于无限,有着绝-对无限自由。它的绝对自由,经由自然客体(包括幻象)而呈现,从 而超越了有限而臻于无限,这也就是《庄子·知北游》中说的“天地 有大美而不能言”的一种无限自由的壮美。诚然,梦的“境”因主体(人梦者)而异,并且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但在实质上总括起来 不外乎两种,即:人的自然化(幻化)与自然(幻象)的人化。前者是 一种不具有社会伦理道德色彩,也不受其影响、制约,不沽染现实 恶浊的显现个体无限自由的壮美(庄生的梦蝶、梦鱼、梦鸟乃属 此);后者往往在自然(幻象)中融和渗透着人生现实,具有社会伦 理道德色彩,但却是在自由地解剖人生,显现道德精神的伟大力量(孔子的梦周、梦坐两楹,释家的“所见种种,自性若是”属此),同样 具有“壮美”性质。一为,“梦”的朦胧美。

无论是朦朦胧胧进入梦乡而不知梦,梦觉而方知梦,乃至梦中

又占其梦,以及梦境的朦胧,梦后的感觉似真若幻、依稀朦胧,其间 都有一种朦胧的美。这种朦胧美,其境界真是“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二十一 章)。按老子原意虽非命指“梦”,然其恍惚窈冥状态何尝不能移之 138红楼梦学刊二九九O年第二辑 言“梦’‘之朦胧美。一为,“梦”的怪诞美。

《庄子.天下》把“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玲”作为超越 形外的审美对象,而“梦”,尤其是“噩梦”、“惧梦”,诸如史书所记晋 文“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盆其脑”〔(左传·禧公二十八年》),又 晋景公病,向秦求良医“梦疾为竖子”的相议“居育之上,膏之下”以 避医(《左传·成公十年》);晋楚郡陵之战,晋将吕铸梦射月而己退 人于泥淖,结果吕虽射伤楚王而自己为养由基所射死(《左传·成 公十六年》),以及佛家的梦中现诸色相等,可说“谬悠”、“荒唐”与 “无端崖”了,而这在在呈现着一种神奇诡异的怪诞美。所以,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以及无论从哲学或美学 角度观察,“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一。二文学之“梦”,多姿多采

伴随着各种各样蕴含哲学、美学意味之“梦”的不断出现,中国 的文学园地滋生了一种堪称为别具一格的“梦文学”。这种多姿多 采的梦文学反过来也提高了“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梦文学,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以梦显示征兆或灵异的片断。

前者如从《世纪》:汤梦有人负鼎组对己而笑后得贤臣伊挚,文 王梦日月之光照身兆“天命归周”,《左宣·三年》的郑文公贱妾燕,梦祖宗伯愉授兰而生穆公姬兰,与前述文公梦被吸脑,吕绮梦射月 陷泥中,及《诗·小雅·斯干》的“吉梦维何,维熊维黑,„„维熊 维黑,男子之祥”;后世《梦珍广记》的宋太祖母先后梦日人怀,相继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1鸦

诞太祖、太宗。以及被文人学士传为美谈的马融梦中摘食奇花、江淹梦受五色笔、李白梦笔生花等均属之。后者如前述晋景公的 梦二竖,孔子梦坐两楹不久卒,与其他诸如秦穆梦游天上观钧天 广乐,魏颗梦感恩老人结草擒敌将杜回,及佛教的须弥陀梵智感 恶梦顿悟而诣佛所出家得道等均属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列子· 黄帝》,说黄帝: 忱天下之不治„„,昼寝而梦,游于华晋氏之国。其国无

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疡。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僧。„„

华青氏系传说中上古部落,据云在弃州之西,台州之北,黄帝受梦 启发,经廿九年而天下大治有如华晋之国。这则较具体的载述“梦 华”,对后世颇有影响,并以之作为追忆往事的代称。

这一类多见于史书笔乘,大都为片断的记载,虽然文学性相对 较弱,但没有理由否认它是梦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类,藉梦自我抒发情思。

这主要集中于诗歌类艺术形式,诗歌本来具有抒发感情的特

点与兴寄传统,因此藉梦来寄寓抒发感情,就显示得十分自然,而 在这方面,无论就数量和内容而言,均远远超过其它形式。有关“梦”的诗,从内容角度考察,大别有如下一些方面: 一为,伤时感世的。

诸如王绩“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题酒店壁》),李群玉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自遣》),顾况“醉中还有梦,身外已无心”(《梦后吟》),刘长卿“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诵楚 14。红楼梦学冈·一九九O年第二辑

词”(《感怀》),以及苏轼“人生如梦,一博还醉江月”,(《念奴娇·赤 壁怀古》)等,其伤时感世、感叹人生无常的基调几无二致。一为,言志述怀的。

有关这方面的,大都是作者遭遇时艰,平生壮志抱负无以伸

展,因此借梦抒发,表达他们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其中有代表性 的如左思《咏史》的“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李白《行路难》(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伊尹未遇汤前梦乘舟经日月 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凤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 河人梦来”,辛弃疾《破阵子》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百里分磨下炙,五十炫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等均属之。一为,思乡、怀人、忆旧的。

思乡的诸如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头月三更”(《春 夕旅怀》);顾况的“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听角思 归》);杜甫的“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归梦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归梦》);罗隐的“陆海波涛渐渐深,一回归梦抵千金”(《归梦》)。怀人的如古乐府的“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 他乡,(《饮马长城窟行》);“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古诗十九 首》);何逊的“客心惊夜魂。言与故人同„„相思不可寄,直在寸 心中”(《夜梦故人,);王昌龄的“忆君遥在湘山月,愁听清猿梦里 长,’(《送别魏三》),杜甫的“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 君,情亲见君意·一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 憔悴,)(《梦李白》

一、二)。忆旧的如李媛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恰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忆江南》)与“闲 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故江面禄,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 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141 笛在月明楼”(《望江梅》)。一为,梦游。

梦游写梦中出游所见,其所见不限于人间,且往往在天上方 外,种种神奇景色与人神际遇。较早的如宋玉《高唐赋》、《神女赋》写楚怀王、襄王梦中际会巫 山神女,并极写了神女之体态服饰、性情操守。此可谓梦游诗之哺 矢。后世写梦游人境的如白居易的《余杭形胜》,梦游刘宋所建“梦 JL亭”的“梦见亭古传名榭,教妓楼新道姓苏”,他另有《中书夜直梦 忠州》‘阁下灯前梦,巴南城底游,寻花来渡口,寻寺到山头,江山分 明绿,猿声依旧愁,禁钟惊睡觉,惟不上东楼”。梦游名山胜境兼及 神遇的,如常建的《梦太白西峰》”梦寝升九崖,香霭逢元君„„结 宇在星汉,宴林闭氦氢,檐楹覆余翠,巾息生片云„„松峰引天影,石懒倩霞文”。写梦游天上的,如李贺《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 楼半开壁斜白„„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 点烟,一乱海水杯中泻”。有浓郁游仙诗色彩,但它不同于魏晋一般 游仙诗,而是梦中游仙的,如王勃《梦游仙》“寐痞霄汉间,居然有灵 对,翁尔登霞首,依然摄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莺态,乘月披金 皮,连星解琼佩”;项斯的《梦仙》“昨宵梦魂到仙津,得见蓬山不死 人,云叶许裁成野服,玉浆教吃润愁身,红楼近月宜寒水,绿杏摇风 占古春,次第引看行未遍,浮光牵入世间尘,o 梦游诗,一般景象壮阔,想象灵幻,境界神奇而又寓有真意。即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而言,诗人梦中月夜飞渡镜湖,进人 “绿水荡漾倩猿啼妙、“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奇花倚石忽已眼”的清幽壮美境界,然后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 兮生烟”里,“熊咆龙吟哪列缺霹雳”交加声中,神仙居地的“洞天” 1棍红楼梦学刊·一九九O年第二辑

旬然中开,日月照耀中神仙纷纷而下,由虎鼓瑟、鸳回车,霓衣风马 的仙人们多得如麻的神奇场面,在在显现了诗人对自然胜景与神 仙世界的向往,而结末梦醒后的慨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 访名山,安能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内蕴鄙薄尘 俗、蔑视权贵之意则已跃然矣。

除以上数方面外,尚有一些纯着眼就梦写梦而并不明显寓有

兴寄的,如谢灵运《咏梦》的“觉谓寝无知,寐中非无见,意状盈眼 前,好恶迭万变,既痞吵已往„,二”;以及后汉王延寿的《梦赋》与唐 杜倾的《梦赋》等均属之。

第三类,以梦形式反映现实人生。

这主要是在小说与戏曲。随着标志中国小说趋向成熟的唐传

奇出现到话本小说与后来长篇说部,以及元、明以来杂剧、传奇崛 起,由于“梦”的倘倪迷离与小说、传奇(明称戏曲为传奇)的“传奇 性”相通,因而也就自然进入了它们的领域。先看小说方面,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也是主要的是统篇以梦敷衍传奇性短篇小说,其中唐人 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沈既济的《枕中记》可推为这方面的代表,另如白行简的《三梦记》、沈亚之的《异梦录》、《秦梦记》,以及明人 史架的《梦磊记》与清人蒲松龄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诸如《凤阳 士人》、《梦狼》、《续黄梁》、《狐梦》、《彭海秋》等,它们以梦作为特定 环境,或写梦中人之奇遇,或写梦中事之奇异,从总的来说,比之一 般史书笔乘其实录成分减少,而人物遭际的事件情节(乃至细节)的艺术加工则大大增强了,从而呈放出异彩。就中白行简《三梦记》 中窦质与赵姓女巫同梦华岳祠,次日相遇印证事件始末完全相同。这种“两相通梦”,显得别开生面。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

二是,在长篇说部情节中溶入“梦”。这早在短篇传奇已有,如 《谢小娥传》中谢小娥得梦示知仇人姓氏,从而得以找到并设祛手 刃仇人;《灌园史晚逢仙女》秋生梦见花仙得重获自由。而在明清 长篇说部中则是往往可见,如《三国演义》曹操的梦三马同槽,《水 浒传》中的宋江梦受天书,卢俊义的梁山拍惊恶梦,《西游记》中的 魏征梦斩径何龙,《说岳全传》的岳飞梦两犬对言等,这些“梦”大多 出于史书、稗乘与民间传说,间亦有根据情节发展而虚构的。它在 作品中大都作为事端的契机、缘由出现,从而增添了传奇色彩。再看戏曲方面,亦有两种情形: 一是,除了在剧情中局部以“梦”作为事件转折的契机(如《窦 娥冤》中托梦其父,《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中的蝶梦)外,唐宋的写梦 传奇小说大抵被搬演上舞台,诸如本自《枕中记》的马致远《邯郸道 省悟黄梁梦》和汤显祖的《邯郸记》,以及汤取材《南柯太守传》的 《南柯记》,朱素臣取材《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双熊梦》等。二是,独立敷演现实人生的传奇剧。如果说徐渭《四声猿》中 的《翠乡梦》,尚是捏合过去红莲和柳翠传说以表不满现实的话,那 末汤显祖,’I店川四梦”中的堪称为梦戏剧高峰的《牡丹亭梦》,不仅 表现了主人公杜丽娘因癣梦而死又应梦而复生的曲折离奇情节,而且由想象所展现的特异境界,犹如一幅绚烂、明丽、神幻的图卷,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堪为梦文学的双璧。以上三大类梦文学的共同点是把“梦”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 其相异,撇开艺术性而言有二: 其一,表现内容、目的有差异,大别是:一类为宣扬固有伦理道 德与教派主张、观念,如“梦游华青”的自然无为而治,《枕中》、《南 柯》的于虚无象征中旨在讽劝勘破人生富贵功名的虚幻无常,《南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O年第二辑

柯太守传》中主人公终于“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一类则是 旨在抨击现实的愤世,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特别是象《牡丹亭》则

更提出了人生重要课题—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其二,功能的不同,上述前一类“梦”仅是起到图解观念的功

能,而后一类则是作为表现生活的主干。

不仅如此,在梦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还可看到属于文化范畴的 一些问题: 其一,宗教哲理对梦文学的影响渗透。这主要是自南北朝时

梁武帝正式提出三教同源说以来,隋唐以后三教合一趋向的因素,相当程度渗透影响到梦文学,因此在作品里伤时忧世的涉世与勘 破人生的忘世、出世,往往交错互见。

其二,与梦文学有相通之处的幻想、想象性文学对梦文学的渗 人影响。诸如自屈子的《离骚》、《远游》到魏晋曹植的《洛神赋》与 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的“游仙诗”等的丰富想象、夸张,与优 美神异的境界,极大丰富发展了“梦”的境界,增强了梦文学的文 学性。

值得指出的是,三大类梦文学既有渊源递殖,相互影响,又是

并存不悖,不是哪一类消亡,哪一类崛起,某一类取代某一类,而是 各自连绵延续的。

三发生了质变的《红楼》“梦”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无不如此:既有明显的时代、性,又有强烈的承传性。作为中国文化范畴之一的“梦”,既然在哲 学领域、美学领域和文学领域里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它就不能不对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146 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划时代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更 不例外。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曹雪芹及其笔下的《红楼》之“梦”是怎 样地进行承传与突破的。总的来说,《红楼梦》既承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以“梦”作为演 绎哲理和理想境界的载体以及以“梦”作为艺术手段表现思想感 情、愿望理想和提出揭示人生某一课题的传统;同时又并非机械地 相沿蹈袭,而是有着重大的突破与拓展,从而使文学之“梦”发生了 质的变化。下面拟从三个方面作一管窥。第一,《红楼梦》在人生哲学上的承传与突破。以往一般认为,《红楼梦》一书通过贾府为代表的豪门贵族之 家的兴衰荣枯,揭示了封建王朝(制度)的必然灭亡。这主要还是 从作品客观效果的评价立言,但这是否即是雪芹写《红楼梦》的主 旨,换言之,是否是他的主观思想意识呢,颇堪探究。笔者同意红学 家中新近提出的“应该把曹雪芹还给曹雪芹”的说法,认为应该着 重从雪芹本身去探究雪芹。书名之日“梦”,这直接联接着雪芹对人生的态度看法。为何

名“梦”?早在二百年前“梦觉主人”乾隆49年(1784年)《甲辰本》 的“红楼梦序”中云:“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以梦名也。”接 着注释:“夫梦日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红楼 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作书者藉以命名,为之《红 楼梦》焉”。“序”所云之所以日“红楼”意乃指红楼闺秀,说其“诗证 香山”指其系本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句(按韦庄《长安春》 亦有“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诗)而来,“悟幻庄周,梦 归蝴蝶”是云作者视红楼女子的一生遭遇有如蝶梦。其全意是,之 所以把书命名《红楼梦》乃在于传(写)巨家大室的红楼富女之 红楼公举时·一九九O年第二辑 “梦”。这解释是符合作者原意的。《甲戌本》“凡例”云,’:书中所说 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凤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 日所有之女子,-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 堂之须眉,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何益之大无可奈何 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 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 使其泯灭也”,其为红楼闺阁昭传可证。至于视这一干女子遭遇如

同梦幻,这不仅在《红楼梦》十二支曲“弓!子”末句明言“演”的是“怀 金悼玉”的“《红楼梦》”,特别是上述“凡例”后的诗:“浮生着甚苦奔 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其意甚 明。而玩味其“浮生,(指人生)当不限于一干奇女子,联系“凡例” 对“红楼梦旨义”日:“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 也”。所以,可以这样认为:书名《红楼梦》,从微观上说,是写红楼奇 女子的悲剧之梦;从宏观上说,这是写红楼朱户豪门大族的大梦。当然,这里笔者无意专门推究或考据其命名的本意一而在于透 过命名的本意来探索其所以要这样命名的主观意识。以上,人们 大体可以看出这样两点: 其一,雪芹人生观的主导方向不是涉世而是忘世出世。

前者,联系青梗峰石上褐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 年”及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不屑仕进,鄙薄功名利禄,甚至人物命 名茫茫、渺渺、空空、警幻„„这些均表明得很清楚。后者从悲喜 幻渺、古今一梦,联系空空道人再次检阅石上所记故事,抄录问世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人色,自色悟空”;以及跋足道人的《好 了歌》释:“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 要好须是了”与《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中的“好一似食尽鸟投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147 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千净”,也表明得很清楚。就《好了歌》释,舒元炜《红楼梦·序》有云:“鹿鹿尘寰,茫茫大地,色空幻境,作者 增好了之悲”。诚然其阐空幻,是更概括也更深刻。这些是基于对 现实的勘破,是对现实的不满所导致的。其二,忘世出世却愤世又未忘涉世。

书中云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后题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 其中味。”这可谓是迄今明确而无争议的曹子所题的唯一自题诗,其要人们从“荒唐言”去解“其中味”,这正是《红楼梦》给当世以及 后人思迪处,也正是作品的光辉、伟大之处,否则《红楼梦》也就成 为劝导世人摒弃现实之作了。按在“凡例”中作者虽一再申说“不敢 一

千涉朝廷”、“并非怨世骂时”、“非伤时骂世之旨”,可事实并非如此(那只是为避免文网之祸而出此)。对这点,戚落生的《石头记序》 中早指出《红楼梦》“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说“其殆 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颇足资以说明的是,脂本78回宝玉 制《芙蓉诛》时用内心活动方式的下面一段解说: 谏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不可蹈袭前人套 头,·一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 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无奈今之人全感于功名二 字,故尚古之风一洗皆净,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我又不希罕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 言》、《招魂》、《离骚》、《九辨,、《枯树,、《问难》、《秋水》、《大人 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窝,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者以言志痛,辞达意尽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O年第二辑

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段为程本删去文字中所云“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实 乃作者借宝玉之口明确说其写作有着寄挖。这虽在制《芙蓉诛》时

所说,但其不限于此作甚明;而“微词”也者,实乃“伤时骂世,)(即讥 评当时现实)之词,其“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 寓”、“喜则以文为戏,悲者以言志痛”则又指不论诗赋联句,还是其 他虚构的人物情节文字中,均有其师法楚人的寄托之“微词”存焉。再。回看上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 味。”说“荒唐言”又云乃“辛酸泪”凝成,而且有“谁解”,自是有其 “解”处。《庄子·夭下篇》日:“自蹈大方,能从谬悠之说,荒唐之 言。”刘熙载言:“庄文看似胡说乱说,骨子里却尽有分数,彼固自猖 狂妄行而蹈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之”(《艺概.文

概》)。可以认为,其“解”乃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如果说这有些近乎揣测,那末且看太虚幻境石坊上所镌的一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对此一联,一般均从“假语村言”而有关现实背景“真事隐去”着眼,这固然是其蕴含的一方面,然管见还不止于此。按此联在第一回 甄士隐梦中和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先后两次出现,这中间不 无有其强调之意在焉,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联语,颇值得我们琢磨 研究。按诸上联意可归结:假可以乱真,而真却反可能变成假。假 如我们把视线注向现实,把它同作者所处的现实联结起来,就颇有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1拍 寻味之处了。《甲戌本》“凡例”有云:“虽今日茅橡蓬偏,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说这些“未有 伤”于作者襟怀,那无异说作者自有另外“有伤”于他的东西在,换 言之,即别有襟怀在I既然生活的困境并不影响他。自然界的变易 亦与他无“伤”,那末合乎逻辑地当是对人生现实有所目击心“伤”,因此从联意可以认为这是对现实社会“世态”的是非颠倒、清浊不 分的愤慈指责。下联意可归结为一切“有”“无”实皆幻渺东西,亦 即可看作“凡例妙结末诗中“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句 意的抽象概括,颇有勘破一切“到头一梦,万境皆空”意味。它与上 联相联系,即看到了现实污浊,可又无材“补天”,无力改变这种污 蚀,从而有此虚无看法。所以这一联语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内涵,乃

作者对现实态度—愤世—的高度概括。而如其真的忘世、出世,也就无此债世之言了,也无须不寻常的十年辛苦,字字是血的

日结月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本身也就意味着作者并未 忘世、出世。

再看看作者或用事实,或用实典,或用譬寓,对现实所进行的 嘲讽或批判。如《护宫符》以形象的讥语概括了代表封建统治阶层 的贾、史、王、薛四家的权势显耀、富贵赫奕,更在于门子所揭示的 其背后所具有的礼法以外的无限的潜势力。而《芙蓉女儿诛》固然 对一个无辜少女的不幸表示哀悼,诗中的“孰料鸡鸡恶其高,鹰鹜 翻遭翠累;赞施妒其臭,蓝兰竟被艾钮!’’无疑是对吞噬晴雯的恶势 力的揭露批判,而更值得玩味的是诛文中用了贾谊、鲸、石崇、秘 康、吕安等一系列历史上缘政治致祸的实典,鉴于前面所述的“古 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以及要远师不同程度讽喻政治的楚人 作品,不妨可以这样认为,乃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迫害晴雯致死 红松梦学刊·一九九O年第二辑 的“鸡鸿”、“赞施”类恶势力同封建统治联结了起来。在“薛荡芜讽 和螃蟹咏”回,薛宝钗以《螃蟹咏》对现实进行了嘲讽批判。如果说 宝玉所作一首中的“横行公子本无肠”句还不免有些“深文周纳”,那末宝钗诗中的..8良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就明显地“譬 寓”骂世了,其宛然为黑暗现实中凭借权势横行的丑态人物的画 像,可谓维妙维肖,其讥刺电真是入木三分。令人注目的是,与此 同时,作者借众人之口评论“这是食螃蟹绝唱”,时还附带明说“只是 讽刺世人太毒了些l”明白透露了这是在骂世。

从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大虚联语的哲理概括,还是其他隐晦曲 折的嘲讽批判,其实质乃是对现实恶浊人生的否定,在它背后则蕴 藏着作者愤世之心,而这也就是作者对当时人生所持的总的态度,也就是作者绝未忘却涉世。

忘世、出世而又不忘涉世,熔而对人生与超脱人生于一炉,这 集中体现着作者主观意识的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其忘世、出世承传可不言自明,而其在忘世、出世中却仍涉世,则不仅突破 佛老的“无为而无不治”、“超脱生死”的哲理观念,也突破了儒家 “穷者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一直积极涉 世而在受到种种挫折后即转为忘世出世的作家,如自居易即其一 例。白居易这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经写下许多揭露当时黑 暗现实的篇章,但在政治上挫折失望之后,晚年转向“栖心释梵,浪 迹老庄”,自称“香山居士”,优游于竹烟波月之际,此后的著作亦一 反以往而变为平和闲澹,也即他自己所说的是知足保和、吟玩情性 之作。返观雪芹则绝非如此,这也正是他超越前人的地方。第二,《红楼梦》在梦文学上的承传与突破。

如前所述,梦文学是以“梦”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的。它们或者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l抓

用作结撰全文的支点,或者用作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者用作构成情 节链的一环。《红楼梦》中的梦,不仅兼有上述种种功能,而且写了 数以十计的大大小小、多种多样的梦,可谓集梦文学之大成,且在 运用上比之前人有不少突破之处: 其一,《红楼梦》把以贾家为聚焦点的整个人生现实,以生活本 身的样式的J总体生活状貌的展现,作为“梦”,提出、触及一系列社 会课题。这在它以前的文学中是绝无先例的。此前之“梦”,仅是 局部某个人生课题,其社会容量不能望其项背。且对课题的答案,以往的梦文学均明晓揭示,可《红楼》的“梦”则需读者自行认识解 剖而最后得出答案,要读者“解”而臻最后完成(后人众说纷纭的答 案乃缘于此),这也正是其意蕴深刻之所在。其二,《红楼梦》的“梦”在结构上,既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又不依托“梦”作全书支柱,即使将“梦”抽出,并不影响全书情节 的连贯和表达,而以往的梦文学则依托“梦”作支柱,抽掉“梦”,即 或无以表现内容,或使情节中断而不能开展。不论简单梦兆性的,还是梦游华晋、梦游天姥之类,以及枕中、南柯之类,设若脱去 “梦”,就不能展现其内容旨蕴,而“牡丹”一类传奇戏曲,假使去其 “梦”,则全剧更是立即解体了。其三,从“梦”的内容来看,《红楼梦》的“梦”可分基于生活事件 的写实的“梦”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梦”两大类。前者如十四回之秦 可卿托梦熙凤,二十四回之小红梦见贾芸,三十六回宝玉梦兆绛 芸轩,四十八回香菱梦中作诗,五十六回宝玉梦人甄府见甄宝玉,六十九回尤二姐梦见尤三姐,七十七回晴雯死见梦宝玉,以及后四 十回中八十二回黛玉惊恶梦,九十六回贾母梦见元妃,九十八回宝 玉知黛死梦入冥府,和一百廿回的袭人梦宝玉为僧等;象征性的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O年第二辑

“梦”主要是第一回甄士隐梦识通灵,第五回的宝玉梦入太虚幻境(一百十六回有重游太虚之梦)。

两类“梦”均与以往的梦文学不同。其写实之“梦”与以前不同 处在于,以往“梦”大多带有偶然性的无端进人“梦”,梦境非现实实 写,予人以虚幻之感;而《红楼梦》的“梦”是有相对必然性,有所自、有所因的人“梦”、见“梦”,其梦境是实写现实,不是游离现实的附 会,令人无虚幻之感。其写象征性的“梦”,不同以往依赖直接展示 山川自然风物或虚幻的境界来显示某种哲理意蕴、审美意义,而是 藉系列性的梦境的展现和含而不露的透示,通过读者感受、思考,然后获得哲理上(宇有永恒,人生短暂并杂有色空观念)和美学上 悲剧之美、意境之美)的领悟。其四,在具体写“梦”上,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章法多变,不拘 一格。

以往写梦总是以正面铺叙出之,具言“梦’夕之始末过程,而《红 楼梦》写“梦”则非是,不只有详写略写,且有正面实写与侧面虚写。如贾母梦见元妃是由薛姨妈转述:“只闻那府里头老太太头几天不 大受用,合上眼便看见元妃娘娘。„„到了大前儿晚上,老太太亲 口说‘怎么元妃独自一个人到我这里?’众人只道是病中想的话,总 不信,老太太又说,‘你们不信,元妃还与我说是荣华易尽,须要退步 抽身’。„„”即属之。更妙的是还有写而不写,不写之写,如香菱,梦中苦吟,作品未具写,而只是由宝钗听她在梦中笑道:“可是有 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r即由宝钗推醒,至于其如何在梦中苦苦觅 句则只字未写。同样,梦兆绛芸轩回,宝玉的梦只是写了:忽听见 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 说是木石姻缘!’’其所梦怎样亦未写,但对其梦境,读者自可揣知。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153 其写梦醒亦多样,如小红梦见贾芸送还遗失帕子,问芸从何拾来,芸边告边要上来拉她,“那红玉急回身一跑,却被门槛绊倒”。诚如 脂批所云飞“《红楼梦》写梦章法总不雷同,此梦更写的新奇,不见后 文,不知是梦。”再如尤二姐梦见三姐,是梦中哭醒;而宝玉梦游太 虚则是梦中失声喊叫“可卿救我”而醒,接着袭人辈众丫环忙上来 搂叫“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对此脂批云:“接得无痕迹,历来小 说中之梦,未见此一醒。”至若贾宝玉梦人甄府找甄宝玉,见其园子 全似大观园,遇丫环误认为他家宝玉,后知非是而被斥为“臭小 厮”,后进入似同怡红院的院内,见榻上卧一少年,未几欠伸醒来,说自己梦到荣府去找贾宝玉,也被’(头叫“臭小厮”,到了房里却见 他在睡觉„„。然后正当二玉于梦中惊疑厮见之际,忽听一声“老 爷叫宝玉”。两人闻声皆慌,于是一个宝玉就走,一个宝玉则叫“宝 玉快回来,快回来!’’这二玉同梦显然受唐人《三梦记》中的二人同 梦情节的启发,但其写来不仅光景不同,而且别出机抒,二玉互梦 人对方,性情如一身,各自梦见境如一,梦中又说梦,迷离一片,似 真而又幻,饶有机趣,迥异于《三梦记》只是简单的两地共梦。以上苹革数端,即可见,《红楼》的写梦比之以前梦文学的写梦 之巨大突破了。第三,《红楼》之“梦”体现了对传统美学的拓展。

《红楼梦》除了承传“梦”的自由美、朦胧美和怪诞美且有进一

步发挥,并拓展了“梦”的美学领域。说其有进一步发挥,如朦胧美,太虚中可卿与现实中的可卿,二玉同梦中之甄贾二玉,迷离悄悦,燕石莫辨,可谓臻朦胧之极美。而在拓展方面,主要在于: 其一,意境美。.早在《易》中就有“观其象而玩其辞”与“立象以尽意,)(系辞上)154红楼梦学刊·一九九O年第二辑

说法,其意含有象(客狐具体景象)有尽而意无穷。追至后世唐人 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以及明人 说的“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朱承爵 《存余堂诗话》),均是对意境而言。我国诗画历来注重意境,意境 能使读者玩味景外、象外中,得韵外、味外之意。梦文学中特别是 诗歌梦游类,常有意境存焉。《红楼》承传文学中诗意境,揉合了屈 原、李白、李贺的奇特想象、神奇瑰丽一与夸张怪异,从而显示了一种 阔大奇橘的意境美。作品中的“太虚幻境”,不仅其内涵空前(显现 了哲理、美学,预兆了人物荣枯),而且.就“幻境”所展现的超越于人 间的天外仙境,既有世外仙山的琼瑶台阁、遍地奇花异卉飘渺仙 境,有点缀其间具有哲理意味的各式楹联,有窈窕丽质神话色彩浓 郁的一众仙女,又有神秘意味的“痴情司”、“结怨司”诸司与“薄命 司”中的群钗画册,以及别开生面含而不露的寓兆数运的《红楼梦》 乐曲的演奏„„。整个太虚幻境构成了一个神秘、优美,而令人 掩卷寻味无穷的意境整体,这在小说中可谓是仅见。其二,悲剧美。

悲剧之美给人以惊异、赞叹与同情的美感,并能净化人的灵魂

世界。对悲剧美,前人虽有论述,但未关联到“梦”的领域。在梦文 学中诸如“枕中”、“南柯”,从悲剧美角度来说,虽展现了人生热衷 功名利禄的悲剧,但仅属醒蝴灌顶式的劝世、警世,并未能有震撼 人们心灵的强感。而《红楼》则从整体大梦上通过贾府揭示了特定 社会的大悲剧,其中宝黛钗的爱情悲剧更是强烈持久地震撼着人 们的心灵。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画册巾,展现的无论是十二 钗、副钗、又副钗,不论她们身份如何,生活遭遇经历如何,性情如 何,所有一干女子均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结局。这千红一哭、万,公

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1弘

艳同悲的一群人的大悲剧,撇开“命定”外象,实质上展示了一个群 体悲剧,显现了可谓无限的悲剧美。其三,阴柔美。

《易》云“柔丽乎中正”、“坤至柔而动也刚伙“离”)。这说的是 我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美。《红楼》“太虚幻境”仙姑,不但外貌举止仙袂飘飘、履笑春桃、唇绽樱颗、纤腰楚楚,如松生春谷,霞映澄犷;而且气质秉性如冰清 玉润、春梅绽雪、秋菊被霜、月射寒江„„;文才则如龙游曲沼,可 谓集中显现了阴柔之美。而这象征性形象,也正是《红楼》大梦一 众奇女子的概括写照。这“梦”中还有着奇女子的心灵美,如晴雯 的“心比夭高”,如史湘云的“才自精明志自高”。在阴柔美中也包 含着至刚(’’动也刚,)),且不说《红楼》大梦中晴雯、司棋、金vll儿、鸳 鸯等人誓死反抗恶势力的行动,显现着至刚,即以尤三姐而言,她 生前痛快淋漓勇斥珍、琏,在自杀殉情后托梦二姐,手捧鸳鸯宝剑,警告提醒二姐:“休信那妒妇花言巧语,外作贤良,内藏奸狡,他发 狠要弄你一死方罢。若妹妹在世,断不一肯令你进来,即进来亦不容 他这样。”这些均体现了阴柔美中“动也刚”的美学内涵。

综上所述,即就《红楼梦》的“梦”而言,人们也可以窥见曹雪芹 及其《红楼梦》在中国文化领域的承传与突破,已经达到了何等深 广的程度I 己已夏于杭州大学

第二篇:承传传统文化,体味节日快乐(教案)

承传传统文化,体味节日快乐(教案)

——题记小标题的妙用 曹禺中学

余国艳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能巧妙运用题记后记小标题提升作文,扮靓作文 教学重点、题记后记小标题的运用 教学难点、小标题的巧拟

课前准备、大量收集有题记后记小标题的作文并阅读 课时建议、1----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时间踏着它如歌的行板走进了九年级下学期,中考迫在眉睫,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在中考里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成了许多学生的心结。我们知道,阅卷老师给一篇文章评分时间仅为90秒,因此,千篇一律的作文形式会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给一个高不上去又低不下来的分数。但是,如果遇到一篇形式直观形象,结构新颖独特,让阅卷老师也为之一振的佳作,就有可能在数以万计的作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篇高分作文。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结构形式精巧的模式当成为考场作文成功的一条捷径。今天,我们学习如何巧妙运用题记后记小标题来提升作文,扮靓作文。

二、例文导学

家 口周国平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题记

家是一只船

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子的讥评。

可不是吗,家太平凡了,再温馨的家也难免有俗务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

那么,让我们扬帆远航。然而,凡是经历过远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会跳得多么欢快。如果没有一片港湾在等待着拥抱我们,无边无际的大海岂不令我们绝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们休憩的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噪音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精神的人间乐曲。

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我站起来,愉快地问候:“晚安,回家的人们!”

家是永远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极骄傲也极荒凉的灵魂,他们永远无家可归,让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作为普通人,或早或迟,我们需要一个家。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长年漂泊在外。历尽磨难和诱惑,正是回家的念头支撑着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难,抵御了一切诱惑,最后,当女神卡吕浦索劝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岛上时,他坚辞道:“尊贵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只会黯然失色,你长生不老,她却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同到我的家。”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过游子的思家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当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意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学生讨论:作文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集体交流明确:全文由题记和三个小节组成,题记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家是什么”的问题,把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在“人生是一种漂流”的前提下,接着的三个小节分别冠以小标题“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画龙点睛地阐述了作者对家的认识和思考。用小标题连缀全文的形式,不仅清晰地显示了文章的内容,简洁地提示了全文的要点,而且显现出了行文的思路,文章层次极为分明。这样的结构方式能使读者一下子抓住全文内容,并明晰全文的思路和结构,给读者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三、要点点拨:

(一)题记后记式

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和正文之间的文字。在正文前或引用蕴含哲理的名言,或自撰几句优美悦目的话语,来展示立体内容、提示作品内涵、阐述写作缘由,让读者从中透视到文章的亮点,触摸到情感的脉动,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后记是在文章结束后补充说明文章的写作意图、感触,或补充说明一些文中涉及的问题,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记和后记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如例文:“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 ”便只使用了题记。题记后记可以让文章形成一个美丽的圆环,结构圆融一体。

那么,什么样的题记和后记才能令人过目不忘,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呢?答案只有一个:让题记后记活画出作文的灵魂!

1、悬念引人入读

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现,能立刻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如果悬念再设置得“精彩”一些,那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引发想像的美妙意境。

例①:以“喝彩”为题写作文。

也曾自卑,也曾哀怨,因为我知道你有多丑,可那一刻,我由衷地为你喝彩……

——写给残疾的母亲

例②:以“书”为话题写作文。

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女孩。我就是这样一个双色女孩,你愿意倾听双色女孩的蓝色寂寞吗?

——题记

例③:以“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 ”为题作文

让反省之花开满心房,路上春色正好,天天太阳心情,青春的路上,反省伴我行。

--------后记

2、真情拨人心弦

作文是用心写出来的,放在“版眼”的题记,只有真正用“心”、用“情”写出来,才能拨动人心弦,引人共鸣。

例⑤:以“交往”为话题作文。

今天是我的生日,祝福却无语;今天是你的祭日,落泪又无声。权且让我以心做纸,以泪作文,再忆你我相识的点点滴滴吧。

——写给知己朋友

例⑥:以“母爱”或“父爱”为话题作文。

风筝升天,禁不住丝线缠绵;大雁南飞,依然频频回望。岁月易老,世事易变,流逝的岁月中,不变的是母亲那一生都深情的牵挂。

——写给母亲的话

例⑦:以“相信自己”为题写作文。

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不要畏惧山外的山,人外的人。相信自己:你就是山外之山,人外之人。

——写给昨日自卑的我

例⑧:以“责任”为话题写作文。

几万年前,人类茹毛饮血;几千年前,人类刀耕火种;几十年前,人类登上月球……人类在告诉人类:人,需要责任。

——题记

3、唱出“反调”出人意料

常言道:水无常态,文无定式。如今呼唤创新精神、激励张扬个性日益成为作文的主旋律。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觉、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的内涵并写出独到之新意。当然,题记中的“反调”的要求也是个性与规范的有机统一。

例⑨:以“

的我”为题作文。

嘿嘿!“两面三刀”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两面派”。

——我的自画像

例⑩:以“自然”为话题作文。

我愿做只井底之蛙,那儿清凉又舒爽,那儿隐蔽又安全。来,来,来,请跟我来,跳到井底远离人类。

——一只井底之蛙的劝世格言

4、渲染交代式

即借助题记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背景,或写作内容等,使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或宏观上的把握。

谨以此文献给我深爱的母亲,献给天下所有普存爱心的母亲。——《母爱无价》题记

题记点明了写作的目的,也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真诚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令读者为之动容。

再如一篇以“友情”为话题的佳作《北方人与南方人》的题记:

一场大火,把两个平凡人的友情之歌唱到极致,他们的人格,也便在这友情中升华。

此题记把文章所写的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友情”故事概述了出来,使读者一读便对文章写了什么有了一个初步把握。

5、“题记”辑录

父亲那一跪才使我明白,我与父亲之间缺乏的不是爱,而是沟通,心与心的沟通。

——《沟通》题记

地球孕育了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惟

一、公平的。正因为生命如此宝贵,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关爱它。

——《关爱生命》题记

当理想的七彩翅膀拍击着现实的空气时,我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朦胧的、多雨的季节。游过少年时代的梦境,我伫立雨中,17岁的日子有风也有雨,有快乐也有烦恼。

——《我的快乐与烦恼》题记

曾经有过许多黄昏,我对着夕阳低吟浅唱;曾经有过数不清的黎明,我迎着朝霞讲诉我的向往。少年时代是如诗如画的岁月,少年时代是放飞琥珀般的梦的季节。

——《我的未来不是梦》题记

父亲用母亲般的关怀温暖我湿冷的心;父亲用母亲般的温柔体贴我受伤的心;父亲用母亲般的手抚平我伤裂的心……

——《家事》题记

生活是什么?在孩子眼里,生活是快快长大;在大人眼里,生活是赚钱过日子;在老人眼里,生活是健康长寿。

——《生活告诉我》题记

我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就连诚实、自信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竟然也丢了。我应该将它们拣拾起来,带着它们重新上路。

——《寻找失去的东西》题记

若干年前的某一天,我和伙伴们正在天堂玩耍,被稀里糊涂地装进一只天蓝色易拉罐里,从此开始了我的易拉罐人生。

——《易拉罐人生》题记

母亲的爱,是一条长长的电话线,无论我走多远,都时时刻刻把我牵挂,它将陪伴我走到永远。

——《母爱》题记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风景。你是高山,你就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把峻峭和雄伟展示给了人间;你是垂柳,你也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把妩媚和风姿展示给了世界。

——《我就是一道风景》题记

跳跃,让我学会勇敢;跳跃,使我充满信心;跳跃,在无时无刻撞击着我的心扉;带着我挑战下一次飞跃。

——《笑容,跳跃的奏曲》题记

6、温馨提示:

运用题记应注意要简洁、恰当、深刻、精美。所谓简洁即指题记的篇幅不宜过长,它只是个引子,过长,就会有喧宾夺主之嫌。恰当是指题记和文章的内容相吻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为了文章形式上的创新而生硬地加上一段题记,那样反而有损文章结构的整体布局。所谓深刻是指题记所表达的意思应有哲理,有深度不肤浅。精美是要求题记的语言流畅生动,给人以美感。

(二)小标题式

小标题是文章起伏的波纹,是文章最简洁的神来之笔。读小标题,如同读文章的灵魂,可以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可以使文章结构鲜明夺人。所以小标题是阅卷老师细读的文章,对小标题进行文采修饰,能很快留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常见的标题连缀方法有:直接用一、二、三、四标示;用表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的词语连缀;采用日记格式最现文章结构;引用化用诗歌、名言,名著、名篇书名拟定;根据内容精心概括显示文章内容的短语作为标题;紧扣文题或话题从不同侧面拟出小标题。

拟定小标题的原则如下:

1.小标题必须提纲挈领。题目是整篇文章的眼睛,那么小标题就是各个片段的眼睛,让读者一看,就能粗知文章大意。

2.小标题必须言简意赅。每个小标题要概括片段的基本内容,字少义明。

3.小标题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他们之间或前后呼应,或前后勾联,或并列层进。

4.小标题之间,最好格式一致,语句工整,形成排比,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5.拟题要准要巧。所谓准,就是小标题一定要扣住作文题目来衍生,才能扣住中心,从多方面对中心加以突破;所谓巧,就是要尽量使设置的小标题显得精致紧凑,贴切自然,而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

使用标题连缀法应注意以下事项:

1.选材要精当。虽然一篇文章需要几则材料,但这几则材料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主题,不能随便选几则凑数,也不能同类的内容重复使用。所选材料要求典型新颖,有个性特征,能显示作者独特的视角及立意。

2.材料数量要恰当。中学生作文一般都限定了字数,作文一般以2~4个小标题为宜。太少,没有必要用小标题;太多,则会使文章要么泛泛而谈,空洞僵化,要么容量太大,字数不符合要求。

3.各部分的容量应大体相当,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匀称、美观。否则,就会使文章照得或头重脚轻,或参差不齐,使人觉得凌乱、不协调。

4.要选择适合于这种作文形式的内容来写,使形式与内容统一协调,浑然一体。这和要根据房子的形状大小来选择合适的家具来摆放,房间才协调美观一个道理。

技法实例:

1、时间连接片段

◆漫长而短暂的l5年,我学会了许多,但也失去了许多。我似乎失去了一件好重要好重要的东西,它的失去,使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它是什么?它在哪里?我还不知道,但我总要去寻找,寻找失去的世界。

沉思之春

我总认为春天是沉思的季节,反省的季节。(写我物理考好了一次竟沾沾自喜时,回家看到数学考了97分的妹妹竟然落泪,我感到了羞耻。)我隐隐约约意识到我失去了一种东西,只是隐隐约约。

灼热之夏

我觉得这个夏天很热很热。(写自己买冰糕丢掉了5分硬币不屑捡拾,一个纯真小男孩替我捡回,我却一手将硬币打飞。)“你把它丢掉了。”一个声音说。它是什么?我不知道。

苦闷之秋

我去看录像,但母亲并不知道。(写我因看录像,很晚回家又撒了谎,心里异常难受,我似乎知道我失去了什么,我要寻找什么。)

忏悔之冬

冬天常下雪,冬天路很滑,冬天易撞架。(写我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地上,仓皇而狼狈地逃离了现场。晚上我失眠了,邪恶与善良冲突得很厉害。)我梦见了上帝,他没有惩罚我,也没有让我下地狱,因为他回答:“你不算太坏,因为你知道自已失落了很重要的东西!”

结构点评:文章用“沉思之春”“灼热之夏”“苦闷之秋”“忏悔之冬”作小标题.将事件和自己的反思分散在“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展现了主人公逐渐懂事、成熟的过程。

(《寻找失去的世界》节选)

2、空间排列片段

◆随着“悠长”的音乐铃声响起,同学们似乎不再等待老师的那声“下课”,身子已随着心飞到教室之外了,我则从书桌里拿出相机,拍摄21世纪初一学生的课间生活片段。请大家跟随我的镜头,一起去定格这些快乐的时刻吧。

教室乐园

“下节是语文课,请大家做好课前准备。”瞧,语文科代表“发话”了。(描写帅哥发表演说,靓妹研究试题,无所事事者“悠闲”“游荡”,野马肆无忌惮狂奔的场景。)

广场游戏

此时该书广场,一群女生正在玩最流行的游戏——“一步猫”。(描写游戏双方激烈的争夺、竞争之后是无限的畅快的场景。)

办公室劳作

转到办公室门口,我看见班主任正在批改作业,咦,老师怎么皱起了眉头,一定是哪个调皮鬼不认真书写,让老师难以辨认了吧。(描写老师皱眉头的原因。)“悠长”的音乐铃声再次响起,同学们像晚归的小鸟一样从“四面八方”飞回到了教室这个小巢。我已把这一点一滴都记录了下来,我会做成一本“21世纪中学校园课间生活影集”,欢迎你也来看看。

(《课间场所面面观》节选)

结构点评:文章选取教室、读书广场、办公室为描写场景,以拍摄照片为行文线索,“教师乐园”“广场游戏”“办公室劳作”的小标题较为真实地展现了不同课间场所的特点。

3、颜色串联片段

◆东方拂晓,红彤彤的太阳冉冉升起,放射出红色、橙色和金色的光芒,这正是我们风华正茂的青少年的本色。

红色

“一、二、三,开始。”随着主持人手势,我们六位同学开始了激烈而出色的时政演讲竞赛。音乐响起,我们的脸一下子变得红红的,正像初升的太阳。(刻画主持人提问让我们忐忑不安的窘态,同学的鼓励又让我们从容不迫。)我们将奔放、热情化作红色,画在人生的白纸上,很久很久。

橙色

天空很蓝,蓝得没有杂质只有纯净。空中,飘着风筝.那是我们童年的记忆。(描写一群少女带着自制的风筝放飞的场面,“我”领悟到了风筝的自由与不自由的豁达。)我们将个性、善良化作橙色。域在人生的白纸上,永远永远。

金色

丁香花变成春天的琴,在心灵的键盘上弹奏着心曲,激励着我们金子般的心。(描写我们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各项活动,倍感自豪。)我们将朝气、生机化作金色,画在人生的白纸上,直到永恒。

我们,初升的太阳,红色、橙色、金色,热力四射,正向全世界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节选)

结构点评:文章用“红色”“橙色”“金色”做小标题,分别展现了青少年的热情奔放、个性善良、朝气生机,表现了风华正茂的青少年的青春颜色。

4、数字串联片段

◆佛说:一叶一菩萨,一花一世界。

——题记

很早就渎过李密的《陈情表》,里面的许多佳句至今记得清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历数世间孝举: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宇哭竹生笋,田世国为母赠肾。)

一句不经意的承诺,让他成为170多个小孩的父亲。(叙述丛飞的事迹,得出因爱才使他作出这样的壮举。)

母亲弃家而走,父亲精神失常,弟弟不辞而别,而他却用稚嫩的肩膀与无私的爱心扛起了一个破碎的家,还收养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洪战辉的艰苦付出,洪战辉付出的坚强信念。)

(《爱的传递》节选)

结构点评:用l、2、3作为小标题,用分节形式将感动中国的三个人物的感人事迹一一道出,不蔓不枝。副标题、题记配搭数字小标题和分节形式,主题鲜明又层次分明。

5、情感串联片段

无私的母爱

◆当你我都还是婴儿时,我们享受母爱。当你我已成为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时,我们感知母爱。现在,你。(描述小时母爱的点滴细节。)

无言的父爱

父爱有很多种,而要识别它,却是如此艰难。(叙述小学五年级时考差了,父亲不仅没斥责我,反而给予我鼓励这件事,令我惊讶。)无言的父爱啊,我要如何报答你呢?

无数的友爱

友爱无处不再。你今天忘了带尺,我借给你;你扭伤了脚,我扶你网家。(叙述同学之间的友爱真情,展现出友情。)

(《爱在你我身边》节选)

结构点评:全文以“爱”为线索,用“无私的母爱”“无言的父爱”“无数的友爱”为小标题,用生活中。些爱的细节展现了你我身边的爱。

6、故事情节片段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样子,各有各的特长,他们及他们的特长在不同的地方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题记

初来乍到

这学期刚转来一名新同学,叫秀,一听就知道是个乡下的孩子。

(她的外貌显示她是一个“土包子”。从她自我介绍中知道她的特长是“草编”时,班上同学大笑着嘲讽她。)

最后的决定

市少年宫征集优秀作品参加比赛和展出、,班里同学跃跃欲试,想大显身手。

(叙述班长鼓励秀参赛,遭到同学嘲笑;晚上,失眠的秀想了许多,最后决定参赛。)

一鸣惊人

一个星期后,比赛结果出来了。秀的“l2生肖闹新春”草编,获得了市级特等奖,还参加了展览。

(描写获奖带来的震动,学校轰动、广播不停播放喜讯,同学对秀刮目相看。秀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我能行》节选)结构点评:文章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设置了三个小标题,使文章一气贯通,三个小标题引领了全文的故事情节,文章结构波澜起伏。一开始秀的委屈,到后来的犹豫,到最后的开心都描述得有声有色,细腻地展现了秀丰富的心理世界,深切而感人。

7、紧扣文眼片段

◆站在中央,看向四方:脑海里印着东、西、南、北,徘徊在前进的路口,不知走向何方。十字路口,人生的选择。

——题记

英雄的十字路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用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十字路口,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的事件来体现出他的选择的伟大。)走近英雄的十字路口——伟大!

王者的十字路口

巨鹿之战,项羽笑了。垓下之战,他失败了,彻底地失败了。追兵将临,他毅然执起宝剑,挥向自已的咽喉。(用项羽垓下失败而自刎来体现他的悲壮。)走近王者的十字路口——悲壮!

美女的十字路口

昭君站在梳妆台前,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以王昭君的选择来体现她的凄美。)走近美女的十字路口——凄美!

(《十字路口》节选)

结构点评:文章围绕“十字路口”这一中心话题,巧妙地将写作的材料进行分类。分别以“英雄的十字路口”“王者的十字路口”“美女的十字路口”为小标题,展示了天下风流人物在命运的十字路口的抉择,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了话题。用结构一致,字数相等,容量相当的小标题组织全文,形成非常强烈的结构关感。

8、引用化用片段

◆考场上,同学们在埋头苦写,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望着窗外翻滚的乌云。我的眼前又不禁浮现出看到的三个镜头:

枯藤老树昏鸦

不能再老的枯藤,静静地躺在那里。老树的枝权衰朽不堪,飞来的一只乌鸦,停留树上,昏昏沉沉。(通过写枯藤、老枝;从而呼唤自然需要美丽。)我的视线被凝固了,我深深地感到了环境的呼唤——还老树一片美丽的葱绿!

小桥流水人家

小河上有一座大桥,桥下白色的一片,原来是周围的那些工厂把塑料袋、一次性筷子„„抛到河里。(通过描写小河被污染的情况。呼唤给予小河一片澄清。)我的视线被凝固了,我深深地感到了环境的呼声——还小河一片纯净的澄清!

古道西风度马

古老的道路,沙尘暴呼呼地刮着,黄沙满天。马已经消瘦不堪,深浊的老眼泪光闪闪。(通过描写古道黄沙满天的情景,呼唤还老马一片乐土。)我的视线被凝固了,我深深地感到了环境的呼唤——还老马那片乐土!我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居民们都应注意了,要保护我们的环境,如果还不采取有力措施的话,我们真要上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剧了。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环境的呼唤》节选)结构点评:全文化用诗词,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为小标题,将现实生活和诗词意境融为一体,分别揭示了“还老树一片美丽的葱绿”“还小河一片纯净的澄清”“还老马那片乐土”的环保主题。

四、实战演练

1、在烟花与炮竹声中,虎年悄然而去,兔年蹦跳而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酝酿中我们成长,请以“承传传统文化,体味节日快乐”为话题,分别以题记、后记、小标题的结构形式,写出三个作文提纲,在选择一个你最满意的提纲作文。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O.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人生之路上,常有需要我们弯腰侧身才可以过去的小门。请以“人生路上的小门”为话题,运用标题连缀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

五、拓展阅读

我因生活在江南而自豪

口浙江嘉兴考生

五千年的日子古老了神秘的江南,五千年的日子魂牵梦绕了多情的江南。我是襟衩布裙的女子,素面采桑于绿水之阳;我是皓腕玉镯的妇人,踏着水车剥着菱角;我是茅檐青草旁的那个白发老妇,在醉里吴音中享受天伦之乐。我生活在水性柔情的江南,我因江南而自豪,因为这里有„„

小桥

桥是江南水乡停住的梦,桥文化从这里荡漾而来。那曼妙的姿态是妇人在轻舞,那奇巧的身姿是飞虹在涧边饮水,那斑斑锈迹是历史的沉淀,那历久弥坚的永存是柔情的坚强在鼎立。那娇小而又伟岸的身躯,承载了多少的明艳欢笑,多少的国恨家愁。烟雨潆漾,杨柳依依。掩映着那片青房黛瓦;点点碎阳,袅袅炊烟,呼唤着晚归的乌篷船;河畔的那条青石板路悠悠地通向远处那座高高的石拱桥,船悠悠地在下穿行,人轻轻地在上行走,一如在画中„„

流水

江南的水流进了自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流水保持了江南的那分清秀,不张狂也不浮躁,完全是小家碧玉的样子,说话是小启朱唇,走路是金莲晃动。后来河水在入海的时候显得开阔起来,小家碧玉也逐渐成了风姿绰约的妇人,举手投足间将风韵流传,流水就这样将一抹姿色表现出来,不卑不亢,没有故作姿态也没有故意卖弄。这是整个江南的性格。

人家

朴素的江南人有着浪漫的幻想。明眸皓齿的江南少女操一口吴侬软语,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就汩汩而过的流水摆着浣衣的姿势,哼着浣衣的小曲,在夕阳里温柔地笑。自古江南多才子,天下才有十斗,江南几领风流。有人说:“东南妩媚。雌了男儿”,对却也不对。这里走出了有声有色有诗有酒的唐伯虎,走出了笑傲儒林的吴敬梓,走出了不惜干金买宝刀的秋瑾,让我们掬泪共戚。前一页的篇章已随着音符的沉寂而淡化,后一页的篇章由我们来为你抒写辉煌。

我的江南存唐诗宋词中吟唱了多少章,在历史画卷中灵秀了多少回;我的江南是雨中的一支短歌,歌中有泛舟江渚的渔人,有早起涉水的樵子。我生活在水性柔情的江南,如一杯充满茶韵的低语美酒。江南,我因你而自豪。

结构点评:

小桥、流水、人家,一幅曼妙多姿的江南风景画,一支悠扬柔美的江南梦幻曲。考生紧扣江南山清水秀人美的特点,信手拈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千古名句,分别用“小桥”“流水”“人家”作小标题统领文意。撷取江南文化中唐诗宋词中吟唱了许多章,历史画卷中灵秀了许多回的几千年积淀的典型意象。绘就了桥的曼妙,水的清秀,人的浪漫温柔。将温婉细腻,如一杯充满茶韵的低语美酒的秀美江南呈奉在我们面前。

又是桃花开 昨夜风吹处,落英听谁细数。

——题记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多姿的桃花在我们不经意间热情地开放,美丽的青春年华,在我们忽略中,一点点地流逝。聪明的你,可曾注意到她轻盈的脚步。

游丝软系飘香榭

风不停,绿树荫,阳光晃眼,天真蓝。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在运河堤上追逐打闹。一阵轻盈的东风,夹带着幽香迎面扑来。“好香啊!”百合的鼻子最尖,“看!”我伸着胖乎乎的手,指着前边的一排桃树,一朵朵粉色的桃花薄施粉黛,风吹过,如玉脂般晶莹的花瓣打着旋儿落地。“好美呀!”“嗯,马上就可以吃桃子了!”

躺在草地上,柔软的小草抚摸着我们。“好想像桃花一样快快长大。”“嗯,当大人真好,不会被人管,时间过得太慢了„„”

此时的我们却怎能注意到大树旁一棵小桃树上,桃骨朵儿正在默默开放。

风刀霜剑严相逼

刚步入初中的我倚在桃树旁。天空中的白云也噙着思念轻轻拍打在树叶上。

一次次考试的失利,升学的压力,父母的期望像丝一样包裹着我。

“好难过,这就是成长吗?这就是青春吗?好烦„„”我喃喃而摇头。

此时的我不曾留意在雨中轻摆裙边的桃花。

翠减红衰愁杀人

这个夏天仿佛是一步步地挪过来的,但终究还是来了。毕业前一天,在校园中漫步。桃花已无踪影,碧绿的叶掌掩映着一个个翠色的小桃。面对一场分

别,我恍然大悟:我们的花季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流逝了,我所渴望的却又是我所忽略的,而又偏偏是少年最重要的东西,美丽的青春年华。

何时才见桃花开?那朵朵灿若明霞的娇儿是否还依然带上前年的残花败叶? 花季雨季,青春年华,是挽留不住的,就像现在,开始紧抓现有的年华吧,不要让忽略的,再次成为最重要的。

结构点评:

本文以时空为序,撷取与桃花相关的三个生活片段诠释“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这个话题,并提炼古诗词句作为文章三个片段的小标题,同时正文前配以题记,结尾呼应话题,组合了中考满分作文结构的诸多时尚元素,彰显了作文结构创新的技巧。文章文采斐然,充满诗意。

作文升格指导

(二)怎样让考场作文出彩

提起语文中考的作文,不少同学都会有“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忐忑。其实,考场作文,在立意明确、语言通畅、书写漂亮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抓好下面几点,就能让你的文章斐然出彩,上一个更高的档次,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一、类比联想,妙用排比。

面临将要来临的中考,如何决胜中考,如何让内容充实起来呢?基本的方法就是运用相似、相关、相反联想,充分搜集素材。比如,面对“邓亚萍乒乓夺冠,为祖国争得荣誉”这样一则话题材料,运用相似联想,可以联想到同样夺取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占旭刚、熊倪等。运用相关联想,可以联想到他们为此付出的汗水,他们的坚强意志。运用相反联想,可以联想到那些天份极高但不愿付出汗水最终留下悔恨的人,可以联想到那些走出国门,忘记母亲的不肖之子。

经过联想想象,素材充足了,但如果不加选择的运用,就容易形成素材的堆砌,因此还要经过仔细的筛选,剔出重复的、不典型的材料,然后运用排比句把这些素材连缀成文。

丰富的材料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知识的广博,增强论证的力度;排比句地运用,可以有力地证明观点,而且整齐的句式,使文章气势逼人,如黄河之水,滚滚而来。比如有篇谈“读书是自己的财富”的优秀作文,是这样写的: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白朗宁说:‘拿走了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的重要„„”运用类比联想将丰富的材料叠加,加上有气势的排比句,就是这段文字成功的关键。使它迅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练习] 请运用上述方法,以“让生命感动”为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习作]:空灵而又神秘的自然让生命感动。我感动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豁达,感动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激情,感动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感动于一片红叶走向深秋时的平静,感动于无花果的果实那无声的宣言,感动于檐角那穿石雨滴的执著„„

二、取喻自然,感悟哲理。

现在,考场优秀作文中,行文自由、抒情自然的议论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倍受喜爱。散文要想出彩,除了抓住感染别人的情节精雕细刻之外,往往还要从自然界选取素材,阐发一定的哲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比如,以自然界的小草比喻生命力的顽强,以浩瀚的大海比喻胸怀的博大,以翱翔的雄鹰比喻志向的高远,以奔腾不息的长河比喻历史的永恒„„从自然界中选取比喻,既显示思维的开阔,增加一定的文采,更重要的是,自然界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能够引导读者感悟自然,思考人生,为自己的文章增加哲理的意蕴。

有一篇优秀写景散文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的繁花无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的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一连好几天,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着它们,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神悟了一句话: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这个文段的结尾话语很有意蕴,其实,它是对西方一位哲人哈利法克斯的话语“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无声”的改造。“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这一哲理作者不是生硬的阐释,而是从自然景物中自然引申领悟而来,来得自然,真切,朴实。

[练习] 请运用上述方法,以“伤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习作]:转眼已是三月,可是,空旷的原野仍不见一星半点儿绿意,光秃秃的树枝横在三月乏味的风里,懒洋洋的像永远睡在冬季。天空依然没有蝶飞蜂舞,只有几朵飘摇不定的云,仿佛在为生命而呼唤。感受着蓝天下的悲凉,我抑制住泪水,坚强的昂起头来,因为我仍旧记得那句话:女孩,应是生活的强者,而不应是被泪水打湿的花朵。

三、化用诗文名句,营造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尤其是那星河灿烂的唐诗宋词。它们能用简洁的语言营造意境,抒发情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典范。作文中巧妙的化用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文化底蕴,而且也可以为情感的抒发营造浓浓的氛围。

请看下面的片段:我渴望,背上行囊,与王维去那“明月松间照”的人间绝境,与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要喝一口那潺潺流淌不息的甘美山泉,洗去心头的一切杂念。我要听那如月光倾泻般的笛声,我要扯下天边那片绚丽的晚霞,将它系于脖颈,当作纱巾。我还要摘下那朵在空中巧结轻愁的丁香,将它嵌于我美丽乌黑的发髻上。

在每一个苦雨孤灯的夜晚,我会乘一叶诗的扁舟,驶进那古色古香的荷花丛中,轻吟“留的残荷听雨声”。于是一股幽香的古典情韵笼罩了我,笼罩了小

舟,笼罩了那片荷花池。——(摘自《语文报。古典情怀〉作者:吴雨)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了王维、李商隐的诗句,同时,巧妙化用了朱自清、王勃、戴望舒等人作品中的名句,既为文章增色添辉,又渲染了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表现了自己对古典浪漫情怀的喜爱之情,使文章既富有诗情画意,又显得意蕴深厚。

[练习]请运用上述方法,以“读诗”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习作]: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听着耳边聒噪的蝉鸣,疾步跑到爷爷的书房。握一卷宋词,仰靠于古朴的藤椅上,学着爷爷的样子沏一壶绿茶,点燃一屋檀香,于是便拥有了一份自得的惬意。柳永的韵致,李清照的哀婉,苏轼的豪放,是那样的挥之不去。伴随着沁人心脾的清凉,不知不觉便沉浸其中。

而或在一个凄风苦雨的秋夜,倾听雨打荷叶,忽然明白了古人“留的残荷听雨声”的意蕴,或在辛词的“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忧愤中,在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中,神游万仞,渐入臻境。

一根羽毛也许太平常了,但组合起来却是艳丽的彩屏。如果聪慧的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意识的加强这几方面的训练,那么你距离考场作文的辉煌也就不远了

第三篇:论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层层沉淀,累积了悠久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造人,从炎黄春秋到百家争鸣,从文景之治到五代十国,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淸瓷,中华民族跨越了时间的长流,其文化的厚重民族的渊源已俨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语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特有的历史和环境形成中华特有的人文和政治文化,中国非常崇尚圣贤。古往今来涌现出许多文化圣人,比如,谋圣姜太公、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他们不仅其伟岸的人格为人们所敬仰,而且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阐述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墨子提出的“前相爱、交相利”的观点,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韩非子提出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思想,更有儒学始祖孔圣人,倡导“仁”“礼”“中庸”其儒家经典《论语》被后世不断揣摩和致用,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绽放异彩。追溯到最初的《诗经》及后来的《楚辞》“乐府诗”直至唐代——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再至后来的宋词元曲。其间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优美深远的诗句,或感时伤事,或悲离喜和,或咏物怡情,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的精神。

但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事事物物已多显无用,于是很多人开始议论着在科技与信息的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应该被摒弃。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且细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可知当今社会的发展仍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关注现实人生,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也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其消极的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如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专制思想压抑着个性的发展,其特权思想也是中国人缺乏民主意识等。所以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糟粕,汲取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载着中国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历代代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里程,她就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渗透的中华民族的骨髓中,滋养着中国这个鲜活的生命!虽然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是民族的灵魂,有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

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二、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三、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

忧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亦正是他们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宏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特殊心态。它包涵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所谓悲天悯人说的是,孔孟之所忧所患绝非所谓感性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个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而主要是内在精神生活的缺憾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绝非一己之功利得失,而主要是人类群体之幸福和理想的实现,是物我对立、人我对立的取消。所谓承担责任即是在悲天悯人的基础上所引发的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自我关怀表现为谋求主体道德生命的提升;群体关怀表现为谋求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正如《易传》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儒家的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而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即便在今天,人们仍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在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前,我们尤其需要有孔孟儒家那样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扛起时代的重任,消除民族的和人类的危机,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

四、道德意识与文明进步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其次,道德还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

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第四篇:论酒文化与红红楼梦

论酒文化与《红楼梦》结构

关键词:酒文化 《红楼梦》 结构

论文摘要:对于《红楼梦》中酒的描写,我们称之为酒文化。小说中的酒文化描写为全书的结构布局、塑造人物、连缀故事、展开情节等方面服务,作者也正是利用酒文化的描写来设计小说的关目,有机地结构小说。

中国文化的根柢属农耕文化,用粮食酿造醇酒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酒所具有的致醉功能使人进入一种独特的感官世界,并由此而在历史的思想精神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酒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留下脍炙人口的饮酒诗,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说无酒不成诗。

据史料记载,曹雪芹本人嗜酒如命。敦诚在《四松堂集》卷一《佩刀质酒歌》题记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秋天的早晨,敦诚在其兄敦敏的别墅槐园,恰巧碰到雪芹,当时风雨淋涔,朝寒袭衣,雪芹酒渴如狂,但他们身边都未带钱,于是敦诚便解下佩刀沽酒,雪芹非常高兴,大笑称快,立即作长诗一首,高声朗诵,以致谢意。裕瑞《枣窗闲笔》记述说他“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又说:闻其尝作戏语:“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以南酒浇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在《红楼梦》中,酒是使故事情节逐渐展开并且不断走向高潮的重要因素。酒贯穿在《红楼梦》中,并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回写贾雨村在中秋佳节到甄士隐家做客,二人归坐,先是宽斟慢饮,次渐谈至兴浓,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雨村酒后吟诗与宋江醉后题反诗一样,均暴露出他的野心,为后文埋下伏笔。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贾珍便去寻尤三姐饮酒取乐,贾琏去向贾珍请安,又拉尤三姐说:“你过来,陪小叔子喝一杯。”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贾珍笑骂,并说要和那泼妇拼了这命,也不算尤三姑奶奶!喝酒怕什么,咱们就喝!说着,自己绰起壶来斟了一杯,自己先喝了半杯,搂过贾琏的脖子来就灌,说:“我和你哥哥已经吃过了,咱们来亲香亲香。”唬的贾琏酒都醒了。贾珍也不承望尤三姐这等无耻老辣。这一段精彩描写把尤三姐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尤三姐在酒场上巾帼压倒须眉,连贾珍、贾琏也不放在眼里。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黛玉到薛姨妈家探望宝钗,薛姨妈留他们吃饭,席间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黛玉吃醋,借丫头送手炉讽刺宝钗。这段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黛玉、宝钗等人的性格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薛姨妈、宝钗借宝玉吃冷酒表现对宝玉的爱护,黛玉因此而吃醋,当薛姨妈问黛玉时,黛玉巧妙地掩饰过去了。这实质上也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一次暗斗。三十九回宝钗替湘云作东道,摆的螃蟹宴,赢得了贾府上下的欢心,既显示了宝钗会做人的处世态度,又显示薛家丰厚的家底。为日后金玉姻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众人酒后写的菊花诗堪为绝唱,宝钗的螃蟹咏深刻地讽刺世人。五十回宝玉酒后访妙玉乞红梅,众人作红梅诗很有深意。

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宝玉来到太虚幻境,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麴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宝玉称赏不迭。宝玉喝的酒名为“万艳同杯”,前人早已指出谐音“万艳同悲”,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写的是女儿们的悲剧。

《红楼梦》几次重要的宴饮描写都预示着以后人物的命运。如六十二回,宝玉生日,筵席上众人玩射覆的游戏。湘云、黛玉的酒令均预示着后来两人的命运,宝玉、宝钗的射覆“敲断玉钗红烛冷”也预示着两人未来的婚姻悲剧。筵席过后则出现一幕“湘云醉眠”的美好画卷,湘云醉后香梦沉酣,卧于石凳上睡着了,周围芍药花洒了一身,一群蜂蝶闹闹嚷嚷地围着她,嘴里仍说着酒令。众人推扶她,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这幅画卷展示湘云作为一个贵族少女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性格。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生日怡红院开的生日宴会上,众人行的酒令,抽的签上写的话则预示了各人日后的命运,例如探春抽的签上面是一支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此签预示了探春日后远嫁作王妃的命运。而黛玉抽到一支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写着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预示着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宝钗抽到的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刻画出宝钗是一个成熟世故的冷美人。袭人抽到一支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为后文袭人嫁给蒋玉菡埋下伏笔。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宴席上众人行的酒令也预示出日后的命运。像宝钗“陇水无声冻不流”似乎预示日后守寡的命运。黛玉的酒令因是《西厢记》里的句子被宝钗听出,引出后文“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两人和好的情节,深入刻画宝钗成熟圆滑善于笼络人心的性格。二十八回冯紫英家宴席上,众人的酒令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宝玉唱曲及酒令“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形容瘦”,预示着宝玉的婚姻爱情悲剧。蒋玉菡的酒令“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合和”及酒底“花气袭人知昼暖”预示着蒋玉菡日后将和袭人结婚。薛蟠的酒令及哼哼韵刻画出他粗俗不通文理的性格,也为其日后与夏金桂的婚姻埋下伏笔。接着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进一步暗示后文他与袭人结合的结局。四十一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写贾母等人领刘姥姥逛大观园,刘姥姥酒后入厕,出来后迷了路,无意闯进怡红院,看到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这是借刘姥姥的眼来看怡红院与日后再入大观园凄凉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与贾家败落后,宝玉入狱神庙(据脂评八十回后贾家被抄,有茜雪红玉狱神庙探宝玉的情节)以及宝玉出狱后“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据脂评)形成鲜明的对比。

七十五回中秋宴席,贾珍杀猪宰羊大摆宴席,贾珍有了几分酒,益发高兴,便命取了一竿紫竹萧,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唱罢复又行令。那天将有三更时分,贾珍酒已八分。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这一段描写宁国府祠堂内鬼魂长叹,预示着贾家败落的日子快要来临,而贾珍等人却穷奢极侈,安富尊荣,丝毫不考虑后事。中秋家宴上贾赦说的笑话意在讽刺贾母偏心,贾政说的笑话则显示出怕老婆的性格,暴露出家族内部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的重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加速了贾家的败落。贾母酒后听到凄清的笛声,忍不住堕下泪来,似乎预感不幸将要降临。

四十四回王熙凤生日,宴席上众人敬酒,尤氏对王熙凤说道:“一年到头难为你孝顺老太太、太太和我。我今儿没什么疼你的,亲自斟杯酒,乖乖儿在我手里喝一口。”凤姐笑道:“你要安心孝敬我,跪下我就喝。”尤氏笑道:“说的你不知是谁!我告诉你说,好容易今儿这一遭,过了后儿,知道还得象今儿这样不得了?趁着尽力灌丧两钟罢。”凤姐见推不过,只得喝了两钟。尤氏的这番话是谶语,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败落之后王熙凤被贾琏休妻,哭向金陵事更哀。在《聪明累》里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说明王熙凤被休早死的命运。同时,尤氏、鸳鸯等人敬酒,凤姐喝多了,要家去歇歇,又引发了下面精彩的情节。凤姐发现家中贾琏正和鲍二家的在干好事,两人背后骂凤姐是“阎王老婆”,“夜叉星”,凤姐撒泼大闹,众人上来解劝,贾琏“倚酒三分醉”,逞起威风来,故意要杀凤姐。这次大闹的结果鲍二家的上吊自杀,使贾琏对凤姐更加不满,为凤姐日后被休平儿扶正埋下伏笔。这一系列的情节都由王熙凤过生日饮酒为线索贯穿起来。《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与冷子兴相遇是因为酒。两人在酒店相遇,谈起贾府的兴衰,把贾府的几代人的大致情况作了介绍,使读者有了大致的了解,并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四十七回薛蟠酒后调戏柳湘莲遭柳湘莲苦打。这一节“呆霸王”薛蟠与“冷二郎”柳湘莲的性格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后文贾琏给柳湘莲提亲也是在一酒店。

酒贯穿在《红楼梦》中起到突显人物性格,贯穿情节,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暴露家族矛盾,揭示主题,预示人物命运,为后文埋下伏笔的作用。

第五篇:论赶考精神与传统文化

论“赶考”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新迎 叶于博 韩凤芝

内容提要:“赶考”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对于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跳出“胜利-骄傲-腐败-灭亡”这个支配了中国几千年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65年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代代秉承“赶考”精神,从未懈怠过。弘扬“赶考”精神,实现“中国梦”,我党当前的重要任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赶考”精神正是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高尚品质。

一、“赶考”精神的思想本质

1、“赶考”精神的形成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对于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跳出“胜利-骄傲-腐败-灭亡”这个支配了中国几千年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赶考”精神的形成,源于1944年3月10日郭沫若写的一篇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就在读了《甲申三百年祭》后不久的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给高级干部作《学习和时局》报告时,特别提到了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 “全党同志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为了迎接全国胜利,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了郭沫若的警世之作《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在前言中特别说明:“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1949年春天,全国胜利在即,中央机关就要进北京城了,毛泽东想起了李自成的历史教训。在考虑进城问题时,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①

1949年3月23日,在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进京“赶考”为标志,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和“赶考”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党同志奋勇前进。

2、“赶考”精神的承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和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8页,人民出版社1991。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①正是由于我党保持了优良的传统,始终牢记“赶考”的使命,才有了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局面,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面对成绩,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进一步指出:“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②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重温《甲申三百年祭》,继续承传“赶考”精神要求全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曾在西柏坡参加过七届二中全会的邓小平,在1984年为西柏坡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他多次提醒全党,在新的考验面前一定要“考试合格”。江泽民1991年9月,他到西柏坡参观视察,着眼于治党、治国,严惩腐败,深化改革,提出“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两次提到要重新学习郭沫若的文章。2002年底,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总书记率书记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考察学习,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和践行毛泽东倡导的“两个务必”。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又重提毛泽东关于 《甲申三百年祭》的论述,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自己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③201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0至801页,人民出版社1986。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117页,人民出版社1999。③ 新华社2013年7月12日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性。①

3、“赶考”精神的思想本质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除了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共产党员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当首先想到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唯一宗旨。毛泽东同志正是站在了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提出了“赶考”精神。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赶考”精神。

既然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赶考”精神的思想本质是不能违背其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不遗余力的实践赶考精神,这是说明了这一点。“赶考”精神的思想本质是,正如周本顺书记指出的那样,就是不要忘记人民群众,不要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② “赶考”精神的含义就是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作风和艰苦奋斗作风的精神,就是清正廉洁、克已奉公的精神,就是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是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精神。这种“赶考”精神,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人民群众永远是“考官”,各级党员干部永远是“考生”,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而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仍然是我们党是否具备让人民满意、拥护、高兴、答应的执政能力,能否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使民受惠,取信于民。如何当好人民公仆,为人民群众交一份出色的答卷,是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

①2013年12月26日《新华网》

②http://

二“赶考”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程中,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党的重要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特别是在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①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赶考”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

“赶考”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继续发展的新阶段。它能在有着五千年有历史的中华大地上产生,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1、“赶考”精神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不绝于史。

“居安思危”最早出自《尚书》,“《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②意思是说:处在安定的位置,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了才会有防备,有防备才不会有祸患。它告诫人们,在太平盛世和事业顺利的时候,不要骄傲,要未雨绸缪,注意潜伏的危险和祸患。有了警惕意识和预防措施,即使遇 ① 2014年2月24日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②《左传•襄公十一年》到意外,也会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不至于手忙脚乱。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应该一直伴随着一个生政权。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有忧患意识的政权,基本都能够稳定,昌盛。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说白了,就是没有忧患意识。毛泽东同志有针对性提出的“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正是直接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党的重要领导人,时刻谨记“赶考”精神,不敢丝毫懈怠,更是体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2、“赶考”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在中华民族发展上起到了独特而不可代替的作用。

“自强不息”一词处于《周易》的《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语。意思是说:自然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刚强劲健;君子为人处世,也应该像天按照天道运行不息一样,自我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不屈不挠,永不停息。

自强不息既可以就一个人而言,也可以就民族国家而言。一个人、一个国家、民族遇到困难,不灰心,不懈怠,发愤图强,励精图治,这就是自强不息。

毛泽东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临行前,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从此,我党 “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党的重要领导人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

3、“赶考”精神体现了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古人逐渐明确了君主的权力来源和政治责任,在执政中注意顺民心、重民意,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强弱、兴衰和存亡,先后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轻神”、“恤民为德”、“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对于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跳出“胜利-骄傲-腐败-灭亡”这个支配了中国几千年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①

当年李自成进京后,起义军领导层腐败严重军纪日益败坏,对前明官员和百姓奸杀掳掠,没给人民群众带来盼望已久的和谐幸福生活,反而是社会秩序混乱,给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痛苦。针对这些,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赶考”精神,决不当李自成,就是为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老百姓和谐幸福。这些无不体现了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4、“赶考”精神体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高尚品质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们容易看见别人的缺点,但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若无睹,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许多人很会指责别人,而自己却从来不曾想到要检讨自己。有些人则很会原谅自己,但却无雅量包容别人。中国历史上的政权交替,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是和当政者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比如商汤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②而且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③自勉,使弱小的商部落强大起来。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善于纳谏,改正自己的错误,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历史上的昏君,无一不是高傲自大狂妄无知之徒,把所有错误都推给别人的,这样致使国家逐渐走向衰败,灭亡。

毛泽东提出的“赶考”,人民群众永远是“考官”,各级党员干部永远是“考生”,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而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仍然是我们党是否具备让人民满意、① 黄炎培《延安归来》1945年10月重庆国讯书店 ②《论语•尧曰篇》 ③《大学》拥护、高兴、答应的执政能力,能否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使民受惠,取信于民。也就是说,如果“赶考”失败了,谁都不要埋怨,就归罪于我们没有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说“赶考”精神体现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高尚品质。

作者简介:

1.王新迎,男,2.叶于博,男,3.韩凤芝,女,年生,讲师,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年生,讲师,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年生,副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8

196819681955

下载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_论_红楼梦_的_梦_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的承传与突破_论_红楼梦_的_梦_.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论文 题目: 浅析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专业:软件工程 姓名:梁磊 学号:3112370077 浅析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自习总书记提出以来,诸多专家、学者给予我们不同解读,所谓一千个人眼中......

    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作者:牛璐 专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020109100116 成绩: 工作单位:黄河水院职业技术学院 职称......

    论家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家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新春走基层之家风是什么》的节目,对公众的“家风、家规”进行随机采访,这个令人深思又让人警醒的话题,迅速激发了公众......

    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目录 一、《红楼梦》的概括 .........................................................................................................................

    论《红楼梦》的饮食文化

    论《红楼梦》之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课1班 文学院 学号: 2009102111 孙盼盼概要: 在我国古典文学小说中,《红楼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是作者曹雪芹阅尽人间沧桑......

    论中国梦与青少年

    论中国梦与青少年 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