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小品文阅读教师用
科目:语文
课堂教学导学案
课题:必修3科学小品文阅读
高三 年级
一部
主备人:
张丕祥
时间:2013年
月
日
任课教师:
复习目标:
1、梳理掌握本单元重要字词。
2、掌握科学小品类文章阅读技巧,及解题方法。
一、课前复习
完成市编学案P227、228积累整合部分的内容
二、考点链接 文体知识
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章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科普文章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而简明。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科普文章跟科学论文不同:跟科学说明文相比,科学小品的趣味更浓,它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题材上,更多的是体现在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而渲染、强化出来的种种情趣上。首先,科学小品标题要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其次,科学小品要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例如:
①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也能使科学的小品富有情趣。③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这也是科学小品产生趣味的一种表现手法。
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设题角度
1、文章写了什么?(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2、文章怎样写的?(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好语言特色)
3、为什么这样写?(鉴赏文本的某些特色)
4、针对文本你有什么看法?(探究)
常见题型
1、文章开头、结尾或某段提到某某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筛选出和某某有关的内容。
3、结合上下文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4、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某某?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请分析某某句话的语言特色。
6、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某某的认识。
探索有效解题的一般技巧
世界最大的膜[美]刘易斯·托马斯
站在月亮上远望地球,让人惊讶得敛声屏气的事儿是,它活着。从照片上看,近景中干燥的、备受击打的月球表面,死沉沉如枯骨。高高地漂浮于天际,包着那层湿润的、发光的、由蓝天构成的膜的,是那正在升起的地球。在茫茫宇宙的这一方,唯它才是生机四溢的活物。在生物学上,从无序中理出秩序的,是膜。你须能获取并抓住能量,贮存起准确的需要量,然后再把它均衡地释放出来。细胞会这样做,它里面的细胞器也会这样做。每一个生命集合都在太阳能的粒子流中摇摆不定,从太阳的代谢物中攫取着能量。为了活着,你必须能够跟平衡抗争,能够保持不平衡,积聚能量以抵抗熵的增加。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地球活起来之后,它就开始构造自己的膜,其基本目的就是处理太阳能。起初,在地球上由水中的无机成分合成肽与核苷酸的前生物期,除水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来遮挡紫外线的辐射。最初的稀薄大气直接来自地球慢慢冷却时的排气过程.其中只有丝丝缕不到的氧气。从理论上讲,水蒸汽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发生光解而产生氧气,但量不会多。
氧的制造需等待光合细胞的出现。它们生存的环境必须有充足的可见光以便进行合作用,同时又必须遮蔽,不受那致命的紫外线的照射。伯克纳和马歇尔推算出,绿色细胞必须生存在约十米深的水下,很可能是在水塘里,这些地方水比较浅,没有很强的对流。
你可以说,向大气释放氧气是进化的结果;你也可以反过来说,进化乃是有了氧气的结果。你怎么说都通。一旦光合细胞—叫艮可能相当于今天的蓝绿藻——出现,未来的地球呼吸机制就形成了。从前,大气中氧的水平增高到今天氧气浓度的百分之一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带有氧化系统和ATP(三磷酸腺苷)的突变型。有了这些,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千万种会呼吸的生命,包括多细胞的生命形式就可以滋生繁衍了。
伯克纳提出,曾有过两次这样的新生的爆炸,两次飞跃都有赖于氧的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第一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幅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从此,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
还有一件事说明我们有福气。氧气吸收的,正是紫外线光谱带中对核酸和蛋白质最具杀伤作用的部分,而同时它又允许光合作用所需的可见光充分通过。如果不是氧气的这种半透性,我们不会这样进化起来。
现在,我们很安全,通风良好,安然无恙。如果我们能避免那些可能乱鼓捣臭氧层、或者可能改变二氧化碳浓度的技术的话,氧气问题还不是我们的大患,除非我们放手进行足够次数的原子爆炸,去杀死海洋中的绿色细胞。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它为我们而呼吸。它还为我们的欢乐保护着我们。每天都有几百万个陨星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它们被化为乌有。没有这层屏障,我们地球的表面早就会象月球表面一样,在流星的轰击下化为齑粉。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有灵敏到听见那轰击,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会感到安慰: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象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考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考题设计: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写出“世界最大的膜”的形成过程。(4分)答:生命体出现前,地球在冷却时排出含有微量氧气的稀薄气体;(1分)这些气体积聚到一定程度,光合细胞以及生命形式出现;(1分)在光合作用下,生命体产生大量氧气,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臭氧层,形成“世界最大的膜”。(2分)
一般技巧:定位+提取+整合
考点2:分析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考题设计: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的语言特色。(4分)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答:运用拟人手法,把"膜”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膜”的作用。(2分)一般技巧:手法+内容+效果
考点3: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
考题设计:文章开头与结尾两次提到月球表面的情况,有什么作用?(4分)答:(4分)首尾呼应,运用反衬手法,以月球表面“干燥的、备受击打”的“死沉沉”情况。反衬地球的“生机四溢”,(2分)突出了大气层这个“膜’’对地球的保护作用。(2分)一般技巧:手法+内容+效果
考点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题设计:“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一句中的“这样干”在文中包含哪两类情况?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并简单分析其害处。(6分)答:“这样干”包含破坏臭氧层和毁坏绿色细胞(或生命体)两种情况。(2分)示例:①工业废气排人空中,破坏了臭氧层。②大量砍伐树木,减少了光合作用。(各2分,意思对即可)一般技巧:观点+理由(内引外联,总分总)
三、体验高考(2011年山东高考),规范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的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C),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如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并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换的荒漠。
火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也 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是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表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火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的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的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9.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4分)【案】(1)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2)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点拨:从全文结构、写法以及作用等方面考虑。
20.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情况。(2)运用了比喻,以小飞船比喻地球,用触礁、漏水比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点拨:准确指出语言特色,有引有析。科普文章语言既准确严谨又生动质朴。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手法+分析+作用
21.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4分)【答案】(1)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2)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为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点拨: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把握有关金星的几个文段的意思,进而联系下文尤其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分析。
22.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
【答案(1)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它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2)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3)、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点拨:紧扣文本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1、抓住中心词“天堂”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抓住“没有”看是否在文中有所体现。
拓展阅读
在 海 底 装 上 “ 眼 睛 ”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末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亮和火星表面。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4分)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5分)
【此题考查概括中心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3.根据文义,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6分)
【此题考查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 五.《在 海 底 装 上 “ 眼 睛 ”》
1.参考答案:将深海大洋置于在类的监测视域之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海底观测平台是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使人们换一个角度观察地球。(每一点2分)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方向,看问的是什么;然后,要在原文中找准答题的区间,即答案在原文的哪几段中;最后,根据问题在原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关键词句)组合答案。2.参考答案:第一阶段: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主要通过航海从船上获得;第二阶段:人类通过简单的工具测量海洋;第三阶段:遥感遥测技术出现后,人类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加强了对海洋的认识。第四阶段:海底观测系统的建成,人们可以从海底看海面。
方法点拨:答此类题,要注意两个重要的方法,第一,梳理清文章的层次,看文章写了哪几层意思(要善于借助标志性的词或过渡句);第二,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将其加以概括。一般来说,科普文章的层次是比较分明的,或以时间为序(本文是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的顺序解说。
3.答案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能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上天”探求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因为,相对而言,“入地”不比 “上天”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垛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 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19.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一步解释,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
2、山水画中的皴法画表现了一定的地质岁月,但又不等于地质原貌。
20.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在结构内容上承上启下,是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的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
2、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侧面证明下文的岩石地层的复杂性。又使得语言不枯燥。
3、说明认识事物要不断的创新,今天的山水画家要学习一些地质知识的必要性。
21.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
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
3、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
4、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发现更多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家大有裨益。
第二篇: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
[英] scientific essay
1.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知识的普及,科学性小品文的社会需要日益增大,社会效益也日益显著,科学小品文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写作、阅读的内容。近几年来,在各类考试中,说明文选材中,科学小品文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无论从内容、形式到命题的设计都有新的尝试和创新。因此,在说明文学习中不能忽视科学小品文存在的价值,应倍加引起我们的关注。
2.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A.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B.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C.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3.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B.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C.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在第四册二、七两个单元中所选的几篇课文,尽管文学笔调都比较浓,但形式比较单一,《死海不死》可归为故事式,其余几篇都是描述式。尚没有对话、自述等形式。还需要在今后的阅读中积累文章,丰富阅读内容。4.例文评析 我是电
我是电,我是电,哈哈!我唱着欢快的歌儿来啦!
喂!小朋友,我的本领可不小,人们缺我就会恼!也许你认为我在吹牛吧!我啊,既不是吹牛,也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千真万确的,如果你不信,就听我来讲讲:你们生活在缺我不可的时代。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我,咳!那简直是不堪设想的。城市会瘫痪,工厂得停工,电灯不能亮,电车开不动,广播成哑巴,电视无图像,就连你那宝贝的电动玩具,也动弹不得了呀!……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缺我不可。你说是吧?你们看,在努力实现‚四化‛的今天,工人使用着机器在做工,农民用抽水机、水泵来排灌,潜水艇能用雷达来操纵,飞机、大炮的神威由电脑遥控……有了我,技术革命显神通;有了我,自动化好威风。你知道高士其爷爷夸我些啥?他夸我是在‚永不疲倦地为人民服务‛,这可夸得我心里乐开了花。
也许,你觉得奇怪了,我有这么大的能耐,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上帝创造了我,还是从石缝里蹦出了我?不!都不是。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富兰克林的人发现了我,后来又有好多勤奋的人们,利用科学的方法,把‚火爷爷‛、‚水奶奶‛、‚太阳妈妈‛的能量转化给我,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目前,葛州坝水电站是我国发电能力最强的一座,听说它的发电能力可达270万千瓦,此外,还有三峡、龙羊峡等大型水电站正在积极筹建……总而言之,聪明的人类可利用很多的办法和途径来创造我,让我来为人类服务。
呵!想起来了,还得向你介绍介绍我们电的两大家族:那就是正电荷家族和负电荷家族。你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所产生的电荷,是正电荷,那么,许许多多正电荷的团体,便是正电荷家族喽。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所带的电荷便是负电荷,许多负电荷组成的团体,当然就是负电荷家族了。还得提醒你,我们有一个特别古怪的脾气:同一家族的内部,彼此勾心斗角、互相排斥,而不同的两个家族之间却能和睦相处,互相吸引。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同电相斥,异电相吸‛。
我通常是脚踩着铜丝前进的,我的行走可快呐!最快时1秒钟就能飞奔30万公里,只有光伯伯的速度才能和我相媲美。
但是,有的时候我也十分苦恼。人们如果不小心碰上了我,轻则会麻木,重则会身亡。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呀,是人们利用我时粗心大意,触上我的。可是不懂我禀性的人总是说:‚他是触电死的!‛‚这个该死的电真害人!‛唉!‚黑锅‛叫我一个人背着,真倒霉!那些粗心的人们又不先检讨检讨自己。喂!事先我可打过招呼:你们在用我时,线路可千万不能接错;我穿的橡胶皮衫也千万别弄破;我那家用器具还多了一根‚尾巴套‛,那便是地线,使用时通入地下,那安全性就大多啦!如果使用我时万一碰上了我该怎么办呢?第一,切断电源。第二,给碰上我的人进行人工抢救,使他起死回生。
小朋友,话又说回来了,我的功总是大于过的吧!特别是线路出故障时,人们点着蜡烛总是恼火地说:‚怎么现在还不来电!‛可是当我和人们又重逢时,总会听到千家万户欣喜欲狂的声音:‚电来了,电来了……‛接着是电灯亮、嗽叭响、电视唱……我心里那美滋滋甜丝丝的劲儿就甭提了,我禁不住又会唱起那支快乐的歌。
【点评】 这是一篇介绍电的基本知识的科学小品文。从表现形式讲属自述式。全文用第一人称,将电人格化,以电自己的口吻讲述电的有关知识。
开头先作自我介绍,口气亲切,使用了叙述性语言,读起来自然,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电的用处,可以说跟我们的生活一刻也不能分开。
接着讲了电是怎样产生的,介绍了各种发电的形式。首先介绍电的创始人富兰克林,然后讲电的发展,用“火爷爷”、“水奶奶”、“太阳妈妈”等拟人手法,介绍了火力、水力、太阳能发电的不同类型,用“爷爷”、“奶奶”、“妈妈”,讲述了电的发展史。
然后又用电的两大家族,介绍正电和负电的知识,先举例区分正负极电的办法,再强调正负极电互相排斥,即“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特点,从而介绍了电的知识,及应注意的事项。这里用了“勾心斗角”、“和睦相处”、“家族内部”、“家族之间”等词语,体现了拟人的写法,也把应该掌握的电的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作了说明。在简略介绍导电的材料及电的速度之后,又强调用电时不能粗心大意,要注意用电常识。最后又照应开头,结束全篇。
全文形式活泼,语言轻松自然,结构严密,层次清楚,是一篇文艺笔调很浓的科学小品文。有关说明文的其它知识,在阅读中也要有所思考,比如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鲶鱼救活沙丁鱼
很久以前,在挪威的一个小镇,人们靠捕鱼为生。
小镇紧靠着大海,因产出沙丁鱼而小有名气。在那里,渔船归航抵港时,只要沙丁鱼是活着的,一定会被抢购一空,卖个好价钱。活的沙丁鱼,吃起来味道鲜美极了。
遗憾的是,由于每次出海的时间比较长,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等到归来时,沙丁鱼已经死去的死去,烂掉的烂掉。也正因为如此,活着的沙丁鱼才格外惹人垂涎三尺。
人们想尽招儿,尝试着让沙丁鱼存活,但是无人成功。没有什么办法,大伙儿除了失望,只能望‚鱼‛兴叹。
有一天,一位老渔民照例准备出海打渔。出发前,可爱的小孙子嚷着要他多带回一些沙丁鱼。小家伙一定是好久没吃上沙丁鱼了,牙根直痒痒的。
忙碌了几日,老渔民捕获了不少的鱼,当然少不了孙子点名要下的沙丁鱼。他喜出望外,驾船火速返航。谁知才到半途,沙丁鱼便不再鲜活了,懒洋洋的潜在水中,一动不动。
老渔民一边察看着鱼舱,一边心里暗暗着急。他无计可施,只得按照土办法,挑出那些死去的鱼。他看见一条挺肥美的鲶鱼飘浮在水面,猜想它快要死了,于是捞起来打算扔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鱼儿忽地一跃,挣脱他的手掌,掉进了装着沙丁鱼的鱼舱。
老渔民顺利归航了,回到阔别多日的家。他不敢相信,到达岸口时,原本以为那些沙丁鱼已经死去了,然而它们竟然都是蹦蹦跳跳的。他大感意外,仔细地想了想,不停地琢磨,觉得事出有因。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发现了存活沙丁鱼的秘密。
鲶鱼救了沙丁鱼
有谁会想到,竟然是鲶鱼救活了沙丁鱼呢?
人们费尽心机,想让沙丁鱼存活下来,无不失败。人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鲶鱼做到了。
事情是这样的。
大家都还没有忘记那条鲶鱼吧,它起先也是躺在自己的舱内的,正在悠然自得,被老渔民误以为快要死去,于是从水中抓了起来,而它挣脱了他的手掌,掉进了沙丁鱼舱。
那个时候,大部分沙丁鱼原本是昏昏欲睡的,没想到竟然有异类分子跑了进来。顿时,鱼群中一片喧哗。鱼儿们纷纷骚乱了,显得一点也不安分。它们睁大眼睛,神经绷得紧紧的,快速在舱内游动,打量着眼前的外来客。
不知过了多久,鲶鱼还是没有离去。沙丁鱼根本不认识它,它们素不相识。于是沙丁鱼像炸开了锅似的,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看它的那副样子,肯定不怀好意,我们可要小心一点。‛一条大沙丁鱼禁不住叫出了声。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有一条鱼,它能怎么样。‛体型硕大的沙丁鱼嗤之以鼻。
‚不管怎样,大家还是小心一点。‛又有沙丁鱼发出倡议。
沙丁鱼哪里知道,其实鲶鱼是无辜的,它被迫离开住处,来到这个陌生之地。鲶鱼忐忑不安,惶恐不已,不敢丝毫懈怠,它担心沙丁鱼发起攻击。
一路上,两军对峙,彼此你盯着我,我瞪着你,谁也没有松懈。沙丁鱼想要驱逐眼前的入侵者,解除心头不快。而鲶鱼又苦于无路可退,只得硬着头皮呆在那儿……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老渔民歪打正着,借鲶鱼救活了沙丁鱼。
鲶鱼效应
鲶鱼救活沙丁鱼的故事,简单地说明一个道理,不妨称之为鲶鱼效应。在长期保持固有关系的群体环境中,加入陌生身份的人,会引起群体人员的瞩目,带来刺激性因素,促进环境氛围的活跃与改变,这就是鲶鱼效应。
作为一种自然规律,鲶鱼效应普遍存在着。对于人而言,同样如此。
譬如,在偏僻闭塞的小山村,人们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汽车。有一天,一个人驾着一辆小汽车,来到了小山村。猜想一下,最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人们是对那个驾车的人充满兴趣,还是左看右瞧着那个人驾着的小汽车呢?勿庸臵疑,众人的焦点肯定在小汽车。大家兴致勃勃地打着转转,要么左看一下,要么右瞧一下,都想弄个明白,小汽车到底是什么怪物。
如果同样还是那个人,驾着同样的那辆小汽车,经常来到小山村。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又会是什么呢?毫无疑问,人们会向那个人了解小汽车。诸如问他在哪儿买的,买了多长时间,花了多少钱,感觉如何,怎么驾驶…… 鲶鱼效应之所以存在,主要来源于新鲜感、陌生感、安全感及危机感,这是生物共有的心理活动。就像鲶鱼与沙丁鱼那样。当鲶鱼来到沙丁鱼当中,抬眼看看,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同类伙伴,内心油然升起一股陌生感,担心自身安全。换了沙丁鱼发现异己时,它们则认为对方不怀好意,一定是来惹事生非的,心里产生了危机感。鱼儿们有些紧张,加速游动。结果呢,水自然活起来了,鱼跟着就不死了。
多来几条鲶鱼
鲶鱼效应大有推广应用的实际价值,它能增强组织的生命力。
很多公司惯于使用鲶鱼效应,来刺激组织职员,例如日本三泽之家公司就称得上是高手。经过长期观察,三泽之家公司发现,大多数企业由三种类型人员组成。一类是不可能缺少的精英,约占二成;一类是埋头苦干的人物,约占六成;一类是终日无所事事、拖企业后腿的败家子,约占二成。如何减少第三类人,增加第一第二类人呢?公司总裁三泽千代治的办法就是学以致用,大力开展‘鲶鱼效应’,故意经常从外聘用一些头脑聪明、干劲十足的年轻人,组成公司的主力军,甚至包括常务董事一级的重量级人物也位于其列。这样一来,公司上下都有一种危机感,担心会失去手中的饭碗,因而干起活来,格外有精神。三泽千代治曾说:‚其实人也是一样。由于人员长期固定,公司缺少新鲜感和竞争力,大多数员工容易产生惰性。外来人员加入公司,可以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与危机环境,企业也就跟着有活力了。‛
瞧一瞧,鲶鱼效应的威力竟然如此强大,大到可以激活一个组织。如果是多来几条鲶鱼,岂非更好。
我看中国地图
陕西省石泉县城关一小 王婧
我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我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但那时我还不知道祖国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祖国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去年,当爸爸、妈妈在我家的客厅里挂起《中国地图》之后,那像雄鸡一样昂首挺立的中国版图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激起了我了解祖国的热情,我常趴在墙上沿着记忆中的印象如饥似渴地寻找着……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头部找到了富饶的东北,那里有景色迷人的大小兴安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草木茂盛、鲜花盛开,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秋天,森林向人们献出酸甜可口的野葡萄、脆脆的榛子、鲜嫩的木耳和蘑菇,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冬天,大雪覆盖了整个森林,景色更是美丽迷人。那里还有我国第一个特大油田——大庆油田,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油加工基地,也是世界上的大油田之一。大庆油田彻底摘掉了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背部找到了辽阔的华北。那里是我国粮食、棉花的重要产地。我国第一颗‚东方红1号‛卫星也是在那里成功发射的。从此,我国便成为继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这表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腹部找到了富裕的东南。十四个城市的开放,四个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香港——这颗东方的明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它的回归不仅洗雪了我国百年的耻辱,而且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日益增强。今年12月20日,澳门也将回归祖国。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足上找到了两颗璀璨的明珠——海南岛和台湾岛。在那里,椰子、木瓜、香蕉等热带水果到处都是,橡胶、油棕、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遍布全岛。在平原地区,一年四季可以种植庄稼,水稻一年可以收三次,花木四季常绿,鲜花四季常开,那里既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万宝库。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心脏找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它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那里有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有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有历史悠久的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名胜,更有无数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在那里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文明交相辉映。
我找呀找,越找越兴奋,越找我对祖国的爱越深。从这张《中国地图》中,我看到祖国灿烂辉煌的昨天、蒸蒸日上的今天,还仿佛看到了她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评】 这篇《我看中国地图》,先交代有关的情由,再分几个方面介绍祖国一些地方的特产或特色,最后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作结,结构合理而严谨。文中如数家珍般地道出许多地方的特产和特色,这对于一位小学生来说,特别值得赞赏。
由此可知,知识丰富是作文的主要诀窍。
(马拙)
‚楼房‛储蓄罐
浙江省慈溪市阉东镇中心小学 沈晓露
我有一个美丽的‚楼房‛储蓄罐,是我七岁那年,爷爷给我买的。
‚楼房‛的顶上有个长方形的小烟囱,钱该是从烟囱里放进去的。‚屋檐‛下的窗口上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它那对长长的耳朵向上竖立着,蓝蓝的长睫毛下有一双红宝石般的大眼睛,翘起的鼻子如同一颗熟透了的红樱桃,那弯弯的小嘴儿好像一小瓣橘子。小白兔伸出右手,指着屋顶上的烟囱,好像在说:‚把钱放到这里来吧,我一定替你保管好!‛楼下住着一只小熊。那小熊圆圆的眼睛,大大的耳朵,小小的鼻子,真逗人喜爱。小熊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是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吧!‚楼房‛的后侧有一扇小门,是取钱的地方。‚楼房‛的四壁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这楼房仿佛是童话故事里一座美丽的宫殿。
自从有了‚楼房‛储蓄罐后,我与那些鱼片啦、话梅啦、牛肉干啦,就无缘了。每当我把硬币投进‚楼房‛储蓄罐时,小白兔的嘴巴就咧开一下,眼睛转半圈,好像吃到了新鲜的蔬菜一样。
几个月过去,‚楼房‛储蓄罐变得沉甸甸的了。我捧着‚楼房‛储蓄罐,高兴地说:‚这下子,我可以买我最喜欢看的书了!‛
这个‚楼房‛储藏罐陪伴我已经四年了,我总是那么喜欢它、爱护它、感谢它帮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点评】 这是篇文艺性说明文。开头指明“楼房”储蓄罐的来历。第二段说明 “罐”的构造与用法。第三段说明有“罐”之后自己改掉了花钱买零食的不良习惯。第四段指出用储蓄的钱买书读。结尾总结,点明文章主旨“罐”帮我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文章语言形象生动,用词恰切。尤其是对“楼房”屋檐下窗口上的小白兔和楼下住的小熊的描摹,更是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建达)
我的文具盒
湖北省襄樊市荆州街小学 刘源
我有一个精美的文具盒。它那用铁皮做成的椭圆形外壳上,全被喷上天蓝色的油漆,看上去像是被灯光照射下的微型舞台。盒盖上画着两个美少女战士。她们都披着一头金色的鬈发,长着一双美丽、明亮的大眼睛和一张红红的樱桃小嘴,戴着一对绿色耳环,穿着紫白相间大翻领的白色外衣、紫色短裙,脚蹬一双马靴,样子很神气。文具盒背面有一个大红心,里面也画着一个美少女战士。每当我学习疲劳时,看到这些威武的女战士,我也就有了精神。
打开文具盒,便看到盒盖内面印着的乘法口诀表。表的左侧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鸭,它手里拿着一支铅笔指着乘法口诀,像是在向我提问:‚喂,朋友!你会背吗?‛受它的提醒,我在学习上一点也不敢马虎。
文具盒里面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放着我常用的黑色钢笔和几块小橡皮,第二层放着格尺和铅笔。
文具盒忠实地为我服务,不时提醒我好好学习,我非常喜欢我的文具盒。
【点评】 文具盒几乎每个同学都有,司空见惯,有时反而发现不了它的特别之处。
读了本文,我们好像亲眼看到了小作者那个独具特色的文具盒。它十分精美:形状精美——椭圆形,如同微型舞台;装饰精美——人物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缤纷;结构精美——别出心裁设计了乘法口诀,分上下两层结构,既实用又增加了容量。文章按照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写,显得很有条理。
(彭士侠)
糖宝宝的自述
广西邕宁明阳厂矿联办学校 谭庆萍
我是一粒人见人爱的小白糖。我的美名可谓老少皆知了。你可知道,我是怎样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吗?
我是从甘蔗体内‚脱胎‛后精制凝成的。
农民伯伯辛勤种的甘蔗成熟了,秋冬砍下扎成一捆捆装上卡车,运往糖厂。过磅后送到蔗场,堆积如山。只见一个身着金黄‚甲衣‛的大力士吊车,把甘蔗吊进长约十多米,宽两米多的蔗槽,紧接着自动运输带便将甘蔗送入压榨车间。
啊!甘蔗被送到了一间宽敞的大房子里,里面蹲着五台大型压榨机,真像五位威风凛凛的勇士!随着‚隆隆‛的吼叫声,甘蔗被送入了1号压榨机,接着,又进入了2号、3号……5号。这些压榨机可真厉害,一排排洁白、坚韧而锋利的牙齿,不停地来回嚼动,把甘蔗嚼得碎尸万段、粉身碎骨、‚血肉分离‛,压出汁来。我随着蔗汁,迅速奔流到清净工段进行沉淀,把浑浊的泥渣等杂质和糖汁分开,吸滤机又将蔗汁进行全面细致地过滤后送往蒸发工段。
来到蒸发工段,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又圆又大的蒸发罐。我好生奇怪,咦?怎么会有这么宽敞的‚房子‛?以为在里面一定会住得很舒服,很自在,令我满意的。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随汁流进去,哪知那里面蒸气弥漫,憋了好久,弄得我昏头转向的。随着高温蒸发,我身边的水分逐渐减少,它们又把我们浓缩到纯度60。转眼间蔗汁变成了浓浓的粘稠的糖浆。经过压力泵泵至喷嘴,把硫熏吸入糖浆,进行漂白。如同工人叔叔给我洗澡一样,把身上的黑色脏物排除得一干二净,原来脏兮兮、黑乎乎的糖浆一下子更换了新衣,变成了干干净净、雪白透明的糖浆了。
我觉得轻松、舒服了,高高兴兴地乘坐‚滑梯‛一骨碌滑到煮糖工段。这里又是一个新奇的世界。我想这回不会再吃高温蒸发之苦了吧!出乎意料,在那个宽阔的煮糖工段里,又有一个胖圆的煮糖罐咧嘴堆笑,等候着我们。我唉声叹气,无可奈何地走进这宽大的煮糖罐里,它把我们煎熬到了饱和的程度,使我凝成了一粒粒湿润的白糖。‚啊,我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十分诧异,揉了揉眼睛,疑惑地看了看自己,又打量了同伴,大家都变成了湿润的小白糖了!片刻,运输带老远就和我们打招呼,它又不辞劳累地把我们送进了分蜜工段。
哈,在分蜜工段真好玩,我欢蹦乱跳,分蜜机把我身上的水分排出,就像你们洗完澡擦身一样,十分爽快。一会儿工夫就成了现在的我——洁白、均匀,人人喜爱的白糖宝宝。
‚铁不经千锤百炼不成钢,玉不经琢磨不成器。‛我可深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了,因为,我也是经过许多纵横交错、相当复杂的工序和高温蒸煎才锻炼出来的。我回首着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不知不觉中,我和同伴们被工人叔叔装进糖袋,用包装机缝好袋口。我们一躺在运输带上,就被运送到宽敞的仓库。哇!那里早已有好多伙伴,它们正无忧无虑甜甜地睡着做美梦呢!我也进入了梦乡。忽然,迷迷糊糊的,我被一阵清脆的‚嘟嘟‛汽笛声惊醒了。我发现自己已躺在车上了。卡车把我们运往各地,让国内外千家万户的人们都品尝我们给予的甜蜜。
亲爱的小朋友,当你甜滋滋地大饱我给你的口福时,你该知道我的来历了吧?该知道农民、工人的艰辛了吧?该知道甜蜜生活来之不易了吧?
【点评】 这是篇文艺性说明文,小作者参观糖厂后,运用拟人的手法,按白糖的生产工艺流程,介绍了白糖生产的过程。告诉人们白糖是经过相当复杂的高温蒸煎等工序炼制而成的,并唤起读者大饱甜蜜口福时,当知“甜蜜生活”来之不易。习作条理清楚,语句流利,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为一体,值得细细品味。
(黄文稳)
我喜爱的蜘蛛
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北边小学 邓协交
蜘蛛,是人们最熟悉的织网能手和捕虫能手。可它是怎样织网,又是怎样捕捉害虫的呢?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谜。
真巧,今天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要我们写一种动物,要求以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中心,把看到的情况写下来。我想,就观察一下蜘蛛吧!
放学了,我兴冲冲地跑回家,放下书包,去看有没有蜘蛛在织网。刚走到屋檐下,我就发现,草屋檐的下面,有一只花蜘蛛正忙着织网哩!为了揭开蜘蛛织网的奥秘,我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看着,后来,我轻轻地把花蜘蛛织好的网捅破了。花蜘蛛真灵敏,一下子跑到丝网的另一边,缩成一团,俯视着下面的动静。大约过了十来分钟,它试探了一下,发现没有什么动静,就又忙着补起网来。
我继续耐心地去观察,只见花蜘蛛用短小的前脚,从肚子下面抽出一些银白色的细丝,并把这细丝与身旁网上断了的细丝胶台在一起。一阵风吹来,那只蜘蛛攀住网儿,像打秋千,可危险啦!风住了,蜘蛛一下子甩到离墙角不远的竹竿上,然后又顺着这根细丝爬回原来的地方。这些动作可熟练啦!瞧,它又从尾部抽出些丝聚在一起,用原来的方法把丝拉到另一边,形成个圆形的网。它在圆圈内织上一个像长方形的格子,那格子的大小排列得很有规律。花蜘蛛一次又一次地用前足拉出丝接在长方形格子上,一圈又一圈,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它几乎忘掉了世界上的一切。花蜘蛛织到网中心时,就织成一个小圈,然后,在圆圈内再织交叉形。这个‚网‛就算织完了。花蜘蛛躺在了圆圈中心,一动也不动。啊,它正在筹划下一步的工作呢!
突然,一只苍蝇从对面飞来,撞在蜘蛛网上,被网拴住了。花蜘蛛飞快地跑到屋檐底下,藏了起来,那只苍蝇拚命地在‚网上‛挣扎,可怎么也挣扎不开了。这时,花蜘蛛知道那‚小家伙‛跑不动了,就箭一般地跑了过去,把苍蝇抱住,用丝拴住,然后,把它拉回‚网‛中间的小圆圈上,又一匝一匝地拴住了整个苍蝇。
花蜘蛛这种熟练的织网技术和捕食苍蝇的本领,以及不知疲倦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真的很佩服它!
【点评】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属说明文范畴。小作者以通俗的语言,依观察顺序将蜘蛛辛勤织网和巧妙捕捉苍蝇的全过程生动地描述了出来。他这种勇于探索、细致观察的精神,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文章开头总述,篇未总结,中间详叙主要内容,结构严密,条理清晰,语言形象。
有些同学不懂如何写说明文,就请仔细阅读一下这篇文章吧!(师平)
那次,我真奇怪
广东省珠海市东风小学 李钧福
也许这件事太有趣,又令我感到太奇怪了,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记得那天,我正在摆弄花草。忽然看见一只特别大的蚂蚁鬼鬼祟祟地钻进了一个蚂蚁洞,然后又非常诡秘地驮着一个乳白色的东西走出了蚁洞。临走时还向四周望一望,似乎怕被什么看见似的。当时我感到非常奇怪,这只蚂蚁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伸手把它抓过来,想不到,它吐出一条丝,从我手中溜走了。咦!蚂蚁怎么还会吐丝?为了弄清真相,我决定来个‚守株待兔‛,等那只蚂蚁回来,我一定要把它抓起来认真观察。我躲在蚂蚁洞旁,耐心地等着。过了一会儿,那只蚂蚁果然又回来了,这次它显得比刚才还要谨慎。我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悄悄地蹲下身子,趁它不注意时,我一把抓住了它。然后我拿来了放大镜,认真地观察起来。啊,这原来是一只蜘蛛!它有两只圆滚滚的大眼睛,侧面还分别有3只小眼睛。但我还是不明白蜘蛛为啥会像蚂蚁呢?
后来我不断地借书来看,终于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是一种专偷蚂蚁卵和幼蚂蚁的蜘蛛,它的外形和长相非常像一只大蚂蚁,它利用这外貌特点轻而易举地骗取了蚂蚁的信任,偷取了蚁卵。
噢!原来如此。但是,我仍感到奇怪:蜘蛛为什么不织网捉虫,也不像壁虎那样用自己的本领去捉苍蝇呢?我想:这也许是适者生存的道理吧。
【点评】 这是六年级一次单元测试的一篇半命题作文。小作者在短时间内写出了这样一篇文笔流畅,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的作文,着实不易。读这篇文章,不但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小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更令人赞赏。(韦琼)
烧不坏的手帕
广东省深圳市西丽小学 夏晴文
上课铃响了,老师端着瓶瓶罐罐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老师做什么呀?‛有的说:‚可能是做实验吧?‛老师究竟要做什么呢?大家既兴奋又好奇,目光都聚集在讲台上。只见讲台上放着一盆水、一个空盆子、一根玻璃棒、一瓶酒精和一盒火柴,老师笑眯眯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做一次实验,实验的名字叫‘烧不坏的手帕’。请大家看看这些实验材料,还差什么呢?‛同学们立即回答:‚手帕。‛说完就纷纷把自己的手帕拿出来了。老师选了一块米老鼠手帕,高兴地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实验就开始吧!‛
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老师拿起手帕,风趣地说:‚我先给这些米老鼠洗个澡。‛说完就把手帕在水盆里浸湿了,拧干,再洒点儿酒精,然后把手帕挂在玻璃棒上。老师请来一位同学协助她点火。‚哧‛的一声,火柴划着了,可一靠近手帕,火就灭了。同学们议论说风太大了,老师把风扇关掉,那位同学第二次点着了火柴,可火柴一靠近手帕,火又熄灭了。同学们说可能手帕太湿了,老师立刻把手帕又拧一拧并洒了些酒精,可手帕还是没有点着。
这下同学们可急坏了,原来安静的教室开始热闹起来。老师不慌不忙地闻了一下酒精,原来问题就出在酒精上——浓度太低了。老师马上换了一瓶酒精,又做起实验来。
‚腾!‛手帕燃烧起来了,望着手帕上升起的一团蓝色火苗,同学们盯着的眼都不眨一下。‚米奇老鼠‛会烧焦吗?
过了不久,火苗渐渐熄灭了,同学们个个伸长脖子,张望着:嗬,手帕还是完好无损。这下教室里‚开了锅‛:为什么会这样呢,手帕分明是烧着的呀!
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微笑地说:‚这个实验的原理其实不复杂,因为酒精比水轻,手帕事先被水打湿了,酒精燃烧完了,火也就熄灭了。‛同学们一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
这次实验真有趣。
【点评】 小作者在这次有趣的实验中可谓观察细致,特别是手帕从不着火到烧着的全过程,这一点很可贵;文章语言也比较准确流畅,符合小孩的心理。愿这样的小实验能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廖汉权、褚红洁)
我爱家乡的臭豆腐
福建省浦城县光明小学 熊娴
我家乡的风味小吃很多,如盒子糕、锅边糊、豆腐丸、臭豆腐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要数臭豆腐了。
在浦城的大街小巷不时传来一阵阵诱人的叫卖声:‚快来买了,正宗的臭豆腐,又香又便宜!‛提起臭豆腐,我们浦城人谁都会竖起大拇指的。
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今天和妈妈一起上街,我又央求妈妈要吃臭豆腐。只见摊主把一块块一寸见方的豆腐从‚卤水‛里捞出来,再放到油锅里炸。这时,就能听到一阵阵‚吱吱‛的响声。大约炸了两分钟左右,一串串臭豆腐便熟了,摊主利落地把一串串豆腐放在盘子上,用刷子沾上一点配料,刷到臭豆腐上面,于是一串香喷喷的臭豆腐便可以吃了。我拿着臭豆腐放在嘴边轻轻地咬一口,‚哇,真好吃!‛我情不自禁地叫道。我狼吞虎咽地吃着臭豆腐,好像山珍海味也比不上似的。我不知不觉地,一串臭豆腐便下肚了。这时,我才觉得嘴巴好辣,辣得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旁边的妈妈笑嘻嘻地对我说:‚还要不要再来一串呀?‛我搔着头,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想是想,可惜肚子太小了。‛妈妈听了,指着我的头说:‚你这只小馋猫。‛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爱家乡的各种风味小吃,但我更爱家乡的臭豆腐。
【点评】 小作者介绍了家乡的风味小吃“臭豆腐”。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重介绍了“臭豆腐”的烹制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文章的语句生动、充满童趣,通篇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吴建南)
一支牙膏
上海市铁路第二小学 聂磊晶
寒假的一天,我到同学小华家里玩。忽然发现小华那口黄牙变得雪白雪白了。我奇怪地问:‚小华,你的牙齿怎么变白的?‛小华转身到隔壁房里拿来了一支牙膏,笑着说:‚就是它帮助我的。‛
我从小华手里接过那支牙膏一看,原来是广告里常见到的牙膏,洁白的底色中镶嵌着蓝色的七个大字:泡泡娃彩条牙膏。这七个大字犹如小天使般飞起来。牙膏的样子是扁圆形,尾部扁平,越往上‚身子‛就越胖,顶上是乳白色的牙膏盖,可神气了。在字的右边画着一幅图,一个像鸡蛋形的泡泡娃,右手竖起大拇指,嘴仿佛笑得合不拢了,它乘着一架金黄色的飞机。我想:泡泡娃也许会乘着飞机,把牙膏送到全世界每一位孩子的手里。
拧开那乳白色的盖子,一股哈密瓜香味沁人心脾,比吃一口哈密瓜还甜呢!再轻轻地挤一下牙膏身,绿色的牙膏就会冒出来,我用过那么多牙膏,有红白相间的,有黄的,还有白的,可从来没有绿色的牙膏。
经过小华的同意,我把牙膏挤在牙刷上,就像一条小小的蚕宝宝。我来到卫生间,刷起牙来。刷完后,我觉得口腔一片清香。
牙膏的底部扁扁的,这是为了防止牙膏从后面漏出来。在牙膏的底部还写着生产日期,提醒人们注意:不要用过期的牙膏。
这时,我耳边好像听见了广告语:‚独特的清洁泡泡和克蛀泡泡能促进儿童牙齿的正常发育,让牙齿清香、洁白。‛
这牙膏真好!我想,明天我也去买一支。
【点评】 这篇文章从记事的角度看,只记了“一天,我到同学小华家里玩……”从说明的角度看,又搀杂着人物的对话。说它“不伦不类”也是可以的。但是全文语句明白,还富有情趣,特别是很有商业宣传的价值,就不可轻易贬低了。只许过去有什么文体就有什么文体吗?不许有新文体吗?“不伦不类”也可能就是一种创新呢,管它叫“新广告”如何?
第三篇:科学小品文
我看中国地图
我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我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但那时我还不知道祖国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祖国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当爸爸、妈妈在我家的客厅里挂起《中国地图》之后,那像雄鸡一样昂首挺立的中国版图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激起了我了解祖国的热情,我常趴在墙上沿着记忆中的印象如饥似渴地寻找着……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头部找到了富饶的东北,那里有景色迷人的大小兴安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草木茂盛、鲜花盛开,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秋天,森林向人们献出酸甜可口的野葡萄、脆脆的榛子、鲜嫩的木耳和蘑菇,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冬天,大雪覆盖了整个森林,景色更是美丽迷人。那里还有我国第一个特大油田——大庆油田,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油加工基地,也是世界上的大油田之一。大庆油田彻底摘掉了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背部找到了辽阔的华北。那里是我国粮食、棉花的重要产地。我国第一颗“东方红1号”卫星也是在那里成功发射的。从此,我国便成为继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这表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腹部找到了富裕的东南。十四个城市的开放,四个经济特区的创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之路。香港——这颗东方的明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它的回归不仅洗雪了我国百年的耻辱,而且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日益增强。12月20日,澳门也将回归祖国。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足上找到了两颗璀璨的明珠——海南岛和台湾岛。在那里,椰子、木瓜、香蕉等热带水果到处都是,橡胶、油棕、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遍布全岛。在平原地区,一年四季可以种植庄稼,水稻一年可以收三次,花木四季常绿,鲜花四季常开,那里既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万宝库。
找到了!找到了!我在雄鸡的心脏找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它是我国政治、文化、外交的中心,那里有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有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有历史悠久的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名胜,更有无数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在那里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文明交相辉映。
我找呀找,越找越兴奋,越找我对祖国的爱越深。从这张《中国地图》中,我看到祖国灿烂辉煌的昨天、蒸蒸日上的今天,还仿佛看到了她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评
这篇《我看中国地图》,先交代有关的情由,再分几个方面介绍祖国一些地方的特产或特色,最后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希望作结,结构合理而严谨。文中如数家珍般地道出许多地方的特产和特色,这对于一位小学生来说,特别值得赞赏。
由此可知,知识丰富是作文的主要诀窍。
“楼房”储蓄罐
我有一个美丽的“楼房”储蓄罐,是我七岁那年,爷爷给我买的。“楼房”的顶上有个长方形的小烟囱,钱该是从烟囱里放进去的。“屋檐”下的窗口上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它那对长长的耳朵向上竖立着,蓝蓝的长睫毛下有一双红宝石般的大眼睛,翘起的鼻子如同一颗熟透了的红樱桃,那弯弯的小嘴儿好像一小瓣橘子。小白兔伸出右手,指着屋顶上的烟囱,好像在说:“把钱放到这里来吧,我一定替你保管好!”楼下住着一只小熊。那小熊圆圆的眼睛,大大的耳朵,小小的鼻子,真逗人喜爱。小熊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是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吧!“楼房”的后侧有一扇小门,是取钱的地方。“楼房”的四壁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这楼房仿佛是童话故事里一座美丽的宫殿。
自从有了“楼房”储蓄罐后,我与那些鱼片啦、话梅啦、牛肉干啦,就无缘了。每当我把硬币投进“楼房”储蓄罐时,小白兔的嘴巴就咧开一下,眼睛转半圈,好像吃到了新鲜的蔬菜一样。几个月过去,“楼房”储蓄罐变得沉甸甸的了。我捧着“楼房”储蓄罐,高兴地说:“这下子,我可以买我最喜欢看的书了!”
这个“楼房”储藏罐陪伴我已经四年了,我总是那么喜欢它、爱护它、感谢它帮助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点评
这是篇文艺性说明文。开头指明“楼房”储蓄罐的来历。第二段说明“罐”的构造与用法。第三段说明有“罐”之后自己改掉了花钱买零食的不良习惯。第四段指出用储蓄的钱买书读。结尾总结,点明文章主旨“罐”帮我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文章语言形象生动,用词恰切。尤其是对“楼房”屋檐下窗口上的小白兔和楼下住的小熊的描摹,更是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篇: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1.什么是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2.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内容的科学性文笔的生动性内容的通俗性
3.科学小品的形式: 描述式自述式故事式谈话式
第五篇:科学小品文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教学后记。文字浅易生动、富有趣味,其写作意图在于引导孩子们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和生活的智慧。作者巧妙地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并举出实例引领小读者去探索隐藏在这些独特“文字”后面的学问和奥秘,以此来激发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的说说,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在学生找出来以后,我总结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在只有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guanchariji.unjs.com/”>观察的眼睛,教学反思《科学小品文教学后记》。在教学时,我围绕“天上”和“脚下”这两个部分来教学。了解作者有条理的介绍,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其中“天上”的这部分我引导学生学习,而“脚下”的这部分我主要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在同桌的交流探究中,掌握知识。读懂这些文字的含义和自己体会到的神奇之处。
在教学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在大自然中,你发现了还有哪些文字。学生兴致盎然。结合他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大家一起交流了很多,在教学的同时,我也学到了不少大自然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