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立人主义和《狂人日记》的创作(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8:1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的立人主义和《狂人日记》的创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的立人主义和《狂人日记》的创作》。

第一篇:鲁迅的立人主义和《狂人日记》的创作

鲁迅的“立人主义”和《狂人日记》的创作

【摘 要】:《狂人日记》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创作出来的,这篇小说中的狂人又是谁,他代表了什么。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写的狂人其实就是他一直倡导可以超出庸众的“超人”,是革命者和先驱者的代表,是一个敢于揭露事实的与社会抗争的战士。

【关键字】:鲁迅 “立人主义” 《狂人日记》 早起思想悖论

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深受日本当时风行的尼采的超人学说的影响,他称尼采是“个人主义的之雄桀”。在当时也有很多人去学习尼采,像郭沫若、郁达夫、矛盾等人,但是只有鲁迅从尼采的影响中走出,才有了后来的“立人”学说。而这个学说也是自始至终贯穿着鲁迅的创作历程。而《狂人日记》的创作说明了鲁迅的创作走向了成熟。同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占具很重要的文学地位。

一、《狂人日记》的创作

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不高大,也不甚健康,客居在北平的一个古旧的会馆里,每天过着幽隐的生活,抄抄古书,佛经,整理碑拓,似乎人间的日子已化作他冷静的喘息,墙外的枪声归于无形,有的只是一种久远的禅意。然而有一天,这个沉默已久的人突然爆发了,振臂高呼“救救孩子„„”。五四运动期间,钱玄同多次到访鲁迅先生家,希望他可以为《新青年》做点文章。当时一阵狂气被掀起,翻看那一时期的《新青年》无一字不狂,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或许并不是那么耀眼,但是这却不可说不是鲁迅的成熟之作。正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有这样的效果,在沉寂多年之后鲁迅的创作手法变得相当成熟。

在绍兴会馆中那沉默的六年其实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据李欧梵阐释,鲁迅在这段时间里并未成功地“麻醉”了自己的灵魂,他实际上是抓住了这段精神压抑的时间,从不断积累的文化资源中建立某种可资参考的框架,在其中寄托他生存的意义。他不选择儒家经典中关于一般哲学思想问题的“大学”来研究,却选择了与之相反的“小学”,说明他不愿意卷入那种教诲人的哲学体系。总之,鲁迅这一时期独自进行的思索,提供了后来文学创作的温床。

所以在拥有了这么多文化储备下创作的《狂人日记》定能成为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这篇《狂人日记》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在《狂人日记》的结尾的那句“救救孩子„„”这是时代的惊醒,让那些浑噩的人走出混沌。

查过历史资料的都应该知道这个“狂人”是有创作原型的,但这篇《狂人日记》绝对不是对一个疯子的描写,否则那就全无意义了,也不会有什么文学价值,经不起推敲。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达其主题时,也鲜明的表现出鲁迅的立人主义思想。从鲁迅之前写的文章可以看出其对中国国民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这其实也是影响鲁迅“弃医从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这种对庸众痛恨的心理,才使鲁迅感知到医好人的身体并不是主要的,要使人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是最重要的。

二、鲁迅的立人主义

鲁迅先生的“立人主义”是什么?所谓“立人”主义,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明灵,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思想。要求人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得解放。

鲁迅将“立人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指导思想,这是在总结了清末中国人学西方失败的惨痛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实,鲁迅的“立人主义思想”早在他留学日本时就可以从他写的《文化偏执论》和《摩罗诗力说》中得到体现。并且随 着鲁迅社会阅历的日渐丰富,使他对这种思想有了更成熟的认识,而且他的这种思想也贯穿了他日后全部的文化活动。

1907年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是故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尊个性而张精神。”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只要有无数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体,那么,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就是相当好的,就是有希望的。你可以说这就是鲁迅的政治乌托邦。但我觉得这就是他的思想核心。

其实用最后一句“尊个性而张精神”就能概括鲁迅的精神。他指出,“立人”的根本办法在于“尊个性,张精神”。就像施蒂纳所说:“人必发扬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凡一人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或像叔本华所说:“主我扬己尊天才”;像契开迦尔所说:“惟发挥个性为至高道德”。在鲁迅当时看来,“立人”最根本的问题是将人们从“观念世界的执持”下,即从传统的封建礼教道德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支配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而不受外在的意志与势力的左右。在鲁迅看来,“人既发扬踔厉矣,邦国亦以兴起。”

三、《狂人日记》中的“超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个觉醒的叛逆者形象,这才是鲁迅真正想要刻画的狂人形象。他让狂人穿上患有“迫害症”的精神病的外衣,以利于刻画狂人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以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思维紊乱的逻辑方式,打破时空界限,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做独特而深刻的思考。

狂人的形象意义在于:通过狂人“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端”,揭露封建社会的本质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拉开了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的序幕,提出了革命思想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曾经在二十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就是说他曾经做过打破传统和违反陈规的活动,说明他发狂之前是个革命者,并曾用一个革命者的眼光观察事物。所以在他发狂之后,他就有了两个身份,一个是疯子,一个就是一个革命者。在发狂之后他也把别人要吃他 的原因归结为他之前踢了陈年流水簿子一脚。从他是一个狂人的角度说,他的想法很糊涂,他只懂得别人要吃他,包括给他治病的大哥。从他是一个革命者来说,他又是一个敢于打破传统的先驱者,是对未来又预见的十分清醒和勇敢的人物。鲁迅先生的立人主义是创作《狂人日记》的指导思想,而狂人这一形象的觉醒就是鲁迅提出的“个的自觉”。个的自觉,还意味着主体性的确立。这种主体性,以近代科学方法为前提,拒绝既成的思想和对未来的乐观预测。在小说里表现为绝望与寂寞,被当成客观对象来看待。

《随感录三十八》中所说: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有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嫉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而其中的“他们”就是如狂人那样的人。他们有超出民众的才能与自觉性。

尾声,也是结论

鲁迅的立人主义“尊个性”是重点,而在《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无疑就是个个性张扬的人。立人主义思想就是《狂人日记》创作的指导思想,如果没有“张个性”的思想那创作出来的狂人的形象就经不起推敲,也就不会是小说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王瑶 《鲁迅作品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永泉 《从周树人到鲁迅》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程振兴 《鲁迅在呐喊中彷徨》 中国发展出版社 文学小鱼儿的博客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

第二篇:鲁迅早期小说创作:以《狂人日记》为例

鲁迅早期小说创作:以《狂人日记》为例

鲁迅的处女作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开辟了我国文学的发展的新时代。

这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所谓“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深刻而有力地揭示了旧社会的吃人历史;而“格式的特别”则是指小说形式的现代化。“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是对《狂人日记》非常精准的评价。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清晰地呈现了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潮之间的复杂关系。“格式的特别”

《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这篇小说由十三则不标年月的日记构成,按狂人的心理意识活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以情节为主、注重故事完整性的传统小说结构方式。

与传统第三人称小说侧重叙述外在事件不同,这篇作品以第一人称即主人公自述的方式,着重表现了“狂人”的内心状态,叙述带有主人公的感情意识,读者因此更容易站在“狂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作者择取“狂人”这一陌生的视角来表达重大的思想主题,具体描写“狂人”的种种病状,他的疯言疯语、偏执、妄想等等。这就使“一个描写对象从其通常的感知领域转移到一个新的感知领域”,结果造成陌生感,“形成某种语义变化”。读鲁迅的小说,你就会发现鲁迅在艺术形式的“陌生化”方面具有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自觉意识。茅盾说过:“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鲁迅的文学创作开启了现代文学的诸多流派,比如《在酒楼上》、《孤独者》首开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故乡》首开“乡土小说”之风,《故事新编》则引发了“借古讽今”型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这与他在“陌生化”的自觉意识是分不开的。应当说,在鲁迅的全部小说中,《狂人日记》形式的“陌生化”程度是最高的。《狂人日记》的艺术形式是独创吗?

《狂人日记》在艺术形式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写于1834年,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小说中的狂人波普里辛,原是个专司为上司削鹅毛笔的小职员。他不仅社会地位低微,而且精神境界低下,因为单恋上司的女儿而遭到上司及同事的轻蔑。他们认为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与“高贵”的小姐恋爱,癞蛤蟆居然想吃天鹅肉!受到刺激的波普里辛愤而发狂,幻想自己成了将军,甚至以西班牙国王自居,结果被关进疯人院。果戈理以此对热衷于官衔、权势和金钱的黑暗社会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迸发出不平之鸣:“我想知道我为什么是个九等文官?为什么恰巧非是个九等文官不可?” 抄袭还是借鉴?

对于鲁、果二人的这两部同名小说,文学研究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抄袭,有人认为是借鉴。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这两部小说有着很高的相似度。鲁迅自己也承认,他的《狂人日记》源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中,鲁迅这样评价自己的《狂人日记》,“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ag01)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一八八三年顷,尼采(Fr.Nietzsche)也早借了苏鲁支(Zarathustra)的嘴,说过‘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份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的。„„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自己认为这篇小说源于果戈理,但艺术成就却超越了果戈理。

所谓“抄袭”的证据

题目相同,篇名均为《狂人日记》; 题材相同,内容均为“狂人”的故事; 形式相同,都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此“狂人”非彼“狂人” 果氏笔下的“狂人”,是一个俄国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的形象,是一个被等级制度和门阀观念剥夺了爱情自由的人,是一个意识到个人自由权利重要性的人。

鲁迅笔下的“狂人”,则是一个觉醒者、启蒙者和斗士的形象。他意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并进而启蒙人们走出到人性被戕害的蒙昧状态。他不但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喊,而且自觉自愿地与礼教维护者进行坚决的斗争。二者的精神内涵与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具有本质的不同。“狂人”眼中的“吃人”现象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⑺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叫人害怕。“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

“吃人”的历史事实

鲁迅也非常重视野史和笔记之类被长期忽略的历史资料,并于其中发现了历史中被人忽略的“吃人”史实。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回忆说:“鲁迅的材料大都是在汉以后,特别是史部的野史和子部的杂家。举出具体的例来说,他看《玉芝堂谈荟》知道了历代武人的吃人肉,看《鸡肋编》知道了南宋山东义民往杭州行,在路上以人肉干 为粮,看《南烬纪闻》知道了金人的淫虐,看《蜀碧》知道了张献忠的凶杀,看《明季稗史汇编》里的《扬州十日记》知道了满人的屠杀,至于《皇朝典故》残本《立斋闲录》里录存明永乐的上谕,凶恶得‘言语道断’,更是使得他生气,他总结起来,说中国书上鲜红的写着二字曰‘吃人’,岂不是正当的么?他这篇《狂人日记》,形式是小说,实际是反对封建礼教的一篇宣言,也可以说是他关于野史和笔记的一则读书笔记”。

“礼教吃人”的哲学文化溯源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十三节长短不一的日记,形象刻画了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形象。然而,它并不是关于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出传统文化的“吃人”本性。这部小说诞生后,关于这部短篇小说的评论文字已经是作品本身的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形成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奇观。自此以后,“封建礼教吃人”的观念深深地铭记于中国人的心灵记忆中。

通常,人们只把“吃人”理解成对封建礼教本质的一种文学性概括,指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伤害。对于这个独特的文学意象,很少有人去追溯它的哲学与文化背景。其实,“吃人”作为一个文化主题,并非始于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是从清代的思想界开始的。

这一文学意象经历了一个由礼教“杀人”到“吃人”的悄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戴震、章太炎为这个文学意象的生成作出了充分的哲学文化论述,最后则由鲁迅将它铭记在国人的文学记忆中。戴震对程朱理学的反思

满清统治者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大力宣扬程朱理学的道统理念,并由此衍生出“治统原于道统”、道统与治统合一的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皇帝集代表治统的“君”与代表道统的“师”于一身,彻底破坏了儒学体系中道统与治统分立并抗衡的构架设计。

儒生对“作君作师”的皇帝来说,已经不再是理论上的“帝王师”,而是事实上的“天子门生”。因此,这进一步强化了上对立下的绝对权威。在上者的任何意见都有道义上的合理性,上对下的任何责罚,不但合法,而且合理;下对上的任何反抗,不但违法,而且违理。

面对这种局面,雍乾年间的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认为程朱理学已经成为“杀人”的帮凶,“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乖。„„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

在戴震看来,程颐、朱熹等道学家所谓的“理”,不过是“以己之意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意”。那么,“以理杀人”中的“理”不过是个人意见,并非公理。戴震认为,信守“天理人欲,不容并立”的教条,实际上就是把人的正常情感和虚无飘缈的所谓天理对立起来,否定人的欲求所具有的合理性。正因为“天理”所具有的模糊性,掌握话语权的人随时可以把个人意愿图解为所谓的“天理”,并以此来压制其他人的正当欲求。

戴震愤怒地指出“理”已经蜕变压迫弱者的借口,“今虽至愚之人,悖戾恣睢,其处断一事,责诘一人,莫不辄曰‘理’者,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则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因以心之意见当之也。于是负其气,挟其势位,加 以口给者,理伸;力弱气慑,口不能道辞者,理屈。呜呼!其孰谓以此制事,以此制人之非理哉?”

从表面上看,戴震所言“以理杀人”,似乎专对程朱理学而发,但更多还是针对满清的极权统治。不过,由于戴震身处极权统治最为严苛的雍正、乾隆时代,只能通过抨击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来曲折地影射现实。

戴震身后,其音训考据之学,主要为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传承,世称“戴段二王”;不过由于他在《孟子字义疏正》中阐发的义理观念太过于离经叛道,因而备受攻击。一直到清末,才在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那里得到公正的评价。在三人中,尤以章太炎最为推重戴震,他对戴震的评价是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的。

在《释戴》一文中,章太炎结合明清的政治史,对戴震批评程朱理学“以理杀人”的思想做出了高度评价。

“明太祖诵洛、闽儒言,又自谓法家也。儒法相渐,其法益不训。盖昔韩非有言:‘人主不自刻于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顾太祖不知也。比明中世,人主喜怒僻违,而不循法。谏官有所长短,不以法律弹正。时藉洛、闽重言,以为柄矜。《记》所谓援其所不及,烦其所不知,人主穷迫亦以其言检下,下复相朋以邀主。奸心难知,人主孤立,则庶事业脞,终于嫚令谨诛,万事自此堕矣!”

“洛、闽诸儒,制言以劝行已,其本不为长民,故其语有廉棱,而亦时时轶出。夫法家者,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与行已者绝异。任法律而参洛、闽,是使种马与良牛并驷,则败绩覆驾之术也。清宪帝亦利用洛、闽,刑爵无常,益以恣睢。会遭平世,无桑疑沮事者,然而吏惑于视听,官困于诘责,惴惴莫能必其性命,冤狱滋繁,莫敢缓纵。戴震生雍正末,见其诏令谪人,不以法律,顾摭取雒闽儒言以相稽,觇司隐微,罪及燕语。九服非不宽也,而列之以业棘,令士民摇手触禁。震自幼为贾贩,转运千里,复具知民生隐曲,而上无一言之惠,故发愤著《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专务平恕,为臣民诉上天,明死于法可救,死于理即不可救”。

在戴震思想的影响下,东京时期的章太炎对宋明理学持否定态度,认为儒学“乱于魏晋,至宋明益荡”。同时,在《思乡原》中,把朱熹视为扰乱儒学原典精神的乡原。戴震对程朱理学“以理杀人”的批判,经过章太炎的再次阐释和发扬,已经转化为对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事实上,东京时期的革命党人已经开始转化和利用戴震的思想。刘师培的妻子何震在宣传女权主义时,便把封建传统对女子及一切弱者的迫害归结为“空理杀人”,而且沿袭了戴震的论述方式,“夫所谓是非者,强者所定之是非也,强者之对于弱者,凡权力所能制者,制以权力,权力所不能制者,制以道德。权力制人于有形,道德制人于无形。使无量之人屈服于空理之下,莫敢抗己。强者何其智,弱者何其愚,此真所谓空理杀人矣”。

当时的留日学生,之所以对封建礼教有强烈的反感情绪,与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对戴震思想的阐发与宣传有很大关系。

鲁迅作为章太炎的学生,对戴震的这一思想自然是了解的。不过,他在“文学复古”的过程中,通过对大量的历史现象观察和总结,又超越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以理杀人”,戴震是针对程朱理学有感而发;而章太炎将这思想用于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上。

鲁迅则通过深入的思考,将这一思想发展为对民族文化劣根性的描述:“吃人”。统治者以“理”为借口“杀人”,其目的还在于慑服那些反抗者,只有用“刀”与“理”的双重手段,才能牢固地控制被统治阶级,才能让他们伏伏帖帖地供养服侍自己。因此,“杀人”不过是手段,而“吃人”才是目的。

在统治者那里,“杀人”与“吃人”是合一的。对此,鲁迅在《春末闲谈》中曾加以详细论述:“殊不知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不是‘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么?不是“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么?不是‘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么?可惜理论虽已卓然,而终于没有发明十全的好方法。要服从作威就须不活,要贡献玉食就须不死;要被治就须不活,要供养治人者又须不死。人类升为万物之灵,自然是可贺的,但没有了细腰蜂的毒针,却很使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觉得棘手。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赢并驱争先”。因此,“吃人”不但涵盖了“以理杀人”的所有内容,而且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指向。

统治者所吃的“玉食”,自然是被统治者用自己的体力劳动换来的,因此,“吃人”的第一重含义是对“被吃者”肉体的吞噬。

由于强迫统治者贡献“玉食”容易招致反抗,就要用“理”来说服、麻痹被统治者,同时以“理”为借口杀掉那些反抗者;故而,“吃人”的第二重含义是吞噬“被吃者”的灵魂。因此,“吃人”不但是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描述,而且还隐含了对统治手段的指认。因此,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看,“吃人”是对“以理杀人”的超越和飞跃。

鲁迅作品退出中小学教材的理由

通过对《狂人日记》中“吃人”这一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作品中包涵了深刻的历史哲学内容,充盈着他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的独特观察和心灵体验。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鲁迅作品无疑是晦涩的、艰深的。没有相当充分的哲学文化修养,自然也就很难理解鲁迅那种独特的语言方式、形象内涵。在已经相当自由和宽松的文化语境中,也就很难理解鲁迅那种强烈愤怒的情感方式。

因此,鲁迅的作品并适于用作中、小学的教材。然而,不读鲁迅作品或者无法读懂鲁迅作品,的确很难称其为具有现代中国人的资格!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当进一步引导大学生阅读与欣赏鲁迅作品。谁来“救救孩子”?

对真人的渴望,激发狂人在篇末发出最后的呼喊:救救孩子„„

不过,我们要问,谁来“救救孩子”?是“狂人”吗?可能吧?不过,“狂人”说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那么,“狂人”对自身的启蒙者资格是持怀疑态度的。往往被阅读者忽略的省略号,其实蕴含着鲁迅对自身、对新文化启蒙者深深的质疑:我们有启蒙者的资格吗?因此,鲁迅对国民性展开强烈批判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深刻的自我批判。

“救救孩子” 既是对未来的召唤,同时也是渴望自己被拯救的吁求!被人忽略的“小序”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鲁迅在清末和辛亥革命以后几年,耳闻目睹有些革命者被说成疯子:如章太炎是章疯子,谭嗣同是疯子,孙中山是孙大炮。但疯话与真理统一。《狂人日记》是对这种现象的反驳和讽刺,“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了”。这里存在着反抗的悖论——疯子的反抗不被大众接受,要有效果,必须成为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正常人,反抗消失了,一样会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疯子其实是文化意识的反抗者,被不觉醒的大众视为疯。反抗悖论——疯子的反抗不被大众接受承担,要有效果必须成为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正常人,反抗消失了,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

鲁迅用文言撰写小序的目的即在于此。“狂人”病愈后,“,赴某地候补矣”。这则小序使小说的意旨更加恍惚迷离,其中也蕴含了鲁迅对当时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怀疑:我们会不会又一次被人视为“疯人疯语”呢?目前,一些全面否定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言论与主张又一次验证了鲁迅的怀疑。推荐书目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李欧梵著、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士菁:《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吴海勇:《时为公务员的鲁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

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一个“吃人”一词。就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易牙蒸了他儿子,给王吃,还是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时尽然没人管。

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2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以“狂人”自述的方式描写的,描写了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刚开始读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是疑问的,不明白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狂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迫害主人公。直到读了作品鉴赏,才知道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这时我才意识到读小说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氛围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才能更深刻的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

一篇文章,千百人读就会有千百种读后感,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唯一的。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3

读了《狂人日记》我思潮起伏:那个年代,真可怕!

《狂人日记》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文章以“狂人”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叙述了“狂人”在回乡看望朋友时,被别人盯上想要吃掉“狂人”的事。

那个年代,真是可怕!竟有人吃人的事情出现。可这人吃人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是因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并不注重人民的思想发展,才导致这种非人性的现象出现。思想落后的,这无非是吃了快肉罢了,这种人真是悲哀;思想不落后的,不吃人,自然也成了前者的口中餐,须时时警觉,处处小心,唯恐断送了性命,这种人一定也不是快乐的。

看看那个年代,再看看现在,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的啊!

现在国家注重人民的思想教育,前一种悲哀的人不会在出现了。或者也不用担心被吃。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例如:我在上学路上不用大人陪着,也不用提心吊胆,怕被别人一把抓住,去当做点心吃点;单独一个人去旅行,也不用担心由于吃人肉被别人取了性命,那种人是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的。。我们的生活很幸福,我们要珍惜,努力学习,不要浪费了这幸福的时光。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让未来的生活更加幸福。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4

利用双休日,我读了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篇“狂人日记”。

它是一个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一开始我读的时候,没太读懂,只觉得好像有点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要吃人呢?我把我的疑问告诉了爸爸,爸爸对我说

,我没有理解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意思,让我多读几遍,读懂为止。我又读了几遍,发现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迫害狂”。后来,爸爸对我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狂人日记》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先生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用“吃人”两个字作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他对旧制度的这种纵横睥睨,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

从“吃人”中,我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多么的可怕。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5

何为《狂人日记》语颇错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曹雪芹曾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个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将其联系起来。一场悲剧性的故事,一个悲剧性的狂人。

初看《狂人日记》,千言万语说不清我的想法,千丝万缕理不真切。这就是那么一个狂人,一个所谓的精神病患者。

的确是荒唐,满纸的荒唐言,极度怀疑他的病入膏肓。然而,细细的揣摩,从一个时代的旁观者来看待他,却是越看越明白,越来越惊怕。

那是一个愚昧麻木吃人的社会,国民的封建落后,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充斥着那整个社会。麻木愚昧的国民,没有人性可言,只有那所谓的规矩,按老祖宗的规矩一点一点的行动。

在这毫无自我想法意识的人群中,终有一个人清醒,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的确是个疯子,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却因为这样,他反而思考了,清醒了。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他看到了那一群麻木淡漠,封建礼教的帮凶,忠实的实行者和保持者,维持着规范着吃人社会的延续。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6

清冷的月光下,一切竟显得那样古怪,赵贵翁那便怪的眼色;脸色铁青的孩子……

世界似乎都颠倒了,人吃人的诡计蔓延开来,没有了所谓的理……

家里人的目光同样异样,想起曾在狼子村的佃户与大哥谈“吃人”时插了一句嘴,便肯定了他们要吃人!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看似平静的一句话下实际隐匿了多少凶恶的眼睛,隐匿了多少血盆大口……

多可怕的社会,多冷血的人,“易子而食”,“食肉寝皮”见怪不怪,天经地义。

五岁的妹妹可怜可爱,却被大哥吃掉,母亲也无奈何以;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需割肉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不敢多言,吃得自然……

揭露了伪善的真面目,冠冕堂皇,令人不寒而栗。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喊,这是社会底层唯一漏出的微弱光芒,淡又明亮,照透了人的真心!

救救孩子……救救这堕落的社会……

第四篇:鲁迅《狂人日记》见解

《狂人日记》内涵赏析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 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先生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以上简介来自于百度。)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博大精深,如果不能细细品味,如吃晚餐一样细嚼慢咽,是无法领悟鲁迅先生所想要表达的发人深省的深刻内涵的。《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但“有三千个读者便有三千个哈姆雷特”,细细品读完这篇小说,我也要来说说我对其中的理解。

《狂人日记》全部内容分为序和日记正文两个部分。序用文言文介绍鲁迅先生写作的缘由,正文共有十三则,为白话,内容则是一个“疯子”写的日记,记载着日记主人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波动---认为每个人都要吃掉他。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狂人是一个疯子,至少在他的那个年代里,周围的人们是这样看待他的---他有这个疯子的种种特征。

一是他总是有被迫害妄想症的重度患者,整天害怕别人把他吃掉。别人对他的注目,总是会被他当作是虎视眈眈要吃掉自己,就算是别人的善意的微笑,也逃不过这种待遇。这点在文中有大量的描写。比如”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还有后面的大夫来诊脉时低着头的行为,都被狂人认为是在掩藏他的凶狠的目光。

二是混乱的逻辑思维。疯子的逻辑思维在我们普通人看俩是那么的不可思议甚至不可理喻。而狂人的思维也是这样。在文中有好几处有不可思议的逻辑。比如说第一则中“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在这里,狂人看到了美丽的月光心情很好,但是突然就将狗看他两眼和有坏事情发生毫无逻辑地联系起来,让自己害怕。这种逻辑思维在我们看来就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正常来说狗看人两眼并不能代表什么。

三是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中。文中描写的“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还有“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两段描写,在我们正常人看来都是不正常的。

但是这些描写,字里行间中,这些象征,隐喻,我们不难看出,狂人是一个反封建礼教的先驱者,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文中有两次写到“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这表明狂人是一个有怀疑精神的人,奉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人,这是一个思想启蒙者所应有的特质。而狂人的研究出来的结果是“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狂人对历史的研究后的看法,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的概括。而贯通全文的别人要吃他的事情,则是这个本质的最好的佐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性的认知,也是对恃强凌弱的吃人者的无情嘲讽---有着狮子的凶心,狐狸的狡猾,却还有兔子的怯弱,这不正是那些遇强则弱,遇弱则强的吃人者的最好的概括吗?。“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是他要表达的民族的悲哀,一个吃人的社会,那些道德高尚的,反封建礼教的人虽是吃人者的兄弟,但是却被那些吃人者“吃”。

狂人是一个斗争者,这从文中“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可以看出,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就暗中比喻着传统礼教社会的“戒律”,狂人脚踹了陈年流水簿子,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就是对传统礼教的蔑视,嘲讽,不屈服和抗争。

而在文中,狂人劝说他哥哥是说的那句“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则表现出狂人这个斗争者对未来的设想和期望—未来是容不得吃人者的美好的社会。

而在文中提到,狂人曾经推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这是狂人对过往的反思,“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是狂人对自己的责备,对自身未来的绝望,因为自己也吃过人肉,也是他们吃人者中的一员。这些心理活动满溢着自我忏悔的精神。

在这个充斥着吃人者的世界,即使是狂人这种看透社会本质的革命者,尚且不能避免被世俗的吃人者所陷害,背得一个吃人者的名份,还有谁能站出来救赎这个充盈着黑暗的社会呢?还有孩子们!而且也在文中提到“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和“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里所说的是那里的孩子也已经被吃人者所荼毒了,也已经在向吃人者转变。但是,在文中的最后,还提到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这虽然是一个疑问句,但是,其实这是一个肯定句,因为在后面还提到“救救孩子….”这说明狂人是坚信这还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救救孩子…”这种呼喊是狂人在为建立新的没有黑暗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设想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人,历史中的人,都是有罪的,都是吃人的,只有那些孩子是天真无暇的,还没有被吃人文化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给我们的社会一个美好未来的希望。

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是阳光下的泡沫,那么的容易破碎。在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坠入万丈深渊,不复出现。笼罩在人头上的只是腐败,冷漠,黑暗和无情。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将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融合,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狂人日记》是通过这样一个狂人反封建斗争者,入木三分地撕开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文明外皮,揭露了它们的“吃人”本质,既表现了先生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保守文化的反对和抗争;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先生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封建保守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反省,同时对中国现状的愤怒和对中国的前途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如今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地球成了一个村子,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尤其是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的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成长得肆无忌惮。他们受到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而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做这些事的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他们所作的是犯罪的行为,是一个法盲。这与当初鲁迅的呼喊交织在一起,是多么的讽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以上就是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的一些想法。谢谢。

第五篇: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抨击出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发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狂人日记读后感300字】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狂人日记》主体部分用日记体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迫害狂”在患病期间的遭遇及心理。狂人在没有年代的历史记叙“仁义道德”背后看出了“吃人”二字。

文章讲述:“我”回到家乡后,每个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那眼光另人毛骨悚然,连哥哥都和其他人商量如何“吃我”,我与他们争执,他们根本不听……

他们这样盯着我,都是因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在文章中鲁迅讲的“我”绝不是鲁迅本人,而是被封建制度迫害的牺牲者,当时大家认为“我”是疯子,而读后我们会发现,只有这个“疯子”的视角才是正常的,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礼教吃人、家族制度吃人”以唤醒那些被封建制度麻醉的人们。

【篇二:《狂人日记》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这句话就是反应了那个小镇的现状。惨不忍赌啊…… ……

一个“吃人”一词。就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易牙蒸了他儿子,给王吃,还是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时尽然没人管。

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这本书让我震撼不已,如果,我们的时代也发生这样的事,那我们要怎么办?

【篇三:狂人日记读后感400字作文

前两天,老师要我们看鲁迅的书,妈妈便给我找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有所谓“被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制度。他半夜查看历史,见整本书都写着“吃人”二字。他最终还是相信未来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

这个故事我看了三、四遍还只是一知半解。主人公的害怕,使我大致了解封建社会的可怕与可恶,他那一系列的想象令我毛骨悚然!我还小,不能完全读懂,可至少我知道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吃人这种可怕的现象真的存在。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救救孩子……。”,最后四个字在我脑中浮现。这四个字的意思一定不是那么简单吧?应该不只是肉体上的拯救吧?还有什么呢?心灵上的拯救?或许还有更多我不懂的……

【篇四:读了《狂人日记》有感】

黑暗是什么?是负着空虚的负担,是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是精神上的愚昧,是肉体上的束缚?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刺痛灵魂的荆棘?是刺破心灵的的暗礁,亦或是无知的奴隶,卑微的侍者;还是时代的诡异?

《狂人日记》中记叙了“人吃人”的灾难,当鲜血淋漓的人被一个个饥肠辘辘的“野兽”狼吞虎咽下去,他们面不改色,一副泰然自若,若无其事的样子,谁会知道在他们虚伪的外表下,竟在筹谋瓜分人的阴谋。麻木的肢体,被俘虏的意志,被摧毁的精神,一个个眼神呆滞,时代的黑暗使他们蜕变了,蜕变的狠毒、无知,昔日善良的种子已被恶毒的藤蔓所缠绕,命运的不公使他们沦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被奴役的肉体,被驾驭的思维,被溶解的顽强,俨然一副野兽的样子。而时代的里程碑终以血腥,愚蠢,残暴,无奈结束。

生存的意义就是打破这种局面?还是苟且偷生,沦为这个年代的战利品?还是力挽狂澜,用生命的薄弱去挑战时代的高度,那无疑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被时代缴获,被命运折磨,忍受莫大的耻辱,最后酿造一幕幕悲剧!将灰色的天空染上鲜红的血迹,以唤醒支撑灵魂的血液,忘却坚持生命的理由。被灌以污水的幼苗,被摘取花瓣的蓓蕾,变得扭曲,变得丑陋。被侵蚀过的肉体,留下蛆的痕迹;被打碎过的内心,留下玻璃的足迹。

被鲜血浸染过的心,早已不堪一击;被狠毒俘获过的梦,早已支离破碎;被冷峻触碰过的脸,早已伤痕累累。

【篇五:狂人日记读后感400字】

近几天,我拜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这部小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

这部小说主要讲了在旧社会中,鲁迅来到了大哥的家乡。但那里的人却很奇怪,当鲁迅一人走在路上时,路上的人都面色铁青的议论着他,似乎怕他,似乎又想害他。当我读到有个女人在街上打自己的儿子,边打还边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看到这,我不禁吓了一大跳,虎毒还不食子呢!况且这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怎么会如此残忍呢!但是,更可怕的还在后面。那天,一个人来告诉大哥说村里有一个大恶人死了,村里的几口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拿来吃了,还说是可以壮壮胆子。直到最后,鲁迅终于明白了大哥与那些人是一伙的,目的是想吃鲁迅。才明白妹妹五岁时的死,是因为被大哥吃了,才知道这里是一个吃人的地方。

我想:旧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太恐怖了。那些人太残忍了,以为吃别人身上的什么就能补自己身上的什么这样一个荒唐的谣言,就去忍心去伤害自己的亲人。哎!可悲啊,可悲,旧社会实在太黑暗了。

【篇六:狂人日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还担心读不懂,翻开第一页,静静地读了起来……

文章不是很长很长,分为好几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写,就像是日记一样,从这个“狂人”的日记中,我们看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恐怖黑暗让人害怕的一群人,读来让人胆战心惊。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

联系鲁迅先生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是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防抗之力,而那时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残酷无情。生活在这样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国人的心早已沉睡,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发抗。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就社会,了解了那时的社会,是我对鲁迅先生这个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篇七:狂人日记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看的时候起还真担心读不懂,打开电脑,我静静地读了起来.......文章不是特别长,分为好几篇,一天一篇,跟日记一样,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有感。从“狂人”的日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一个特别黑暗残暴的社会。所有的人都想着如何去吃别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比如文章中的大哥,主人公的妹妹就让它给吃了,而且父母生病,还要把自己的腿上的肉割掉,蒸熟让父母吃掉。还有杀了犯人,还有生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还有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读来让人胆战心惊,读后感《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有感》。这不就跟当时的情况相同吗,你不吃别人,别人就要来吃你!

主人公“狂人”到底是真狂还是假狂?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罢了。

最后,鲁迅还感叹地说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其实是在文章中的结尾说了一个含义超深的句子,以此来唤醒国人反抗当时黑暗社会的意识!

【篇八: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800字】

鲁迅笔下的狂人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如果放在现实中,绝对会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当我们仔细品读时,却是发现了一些更深的东西。下面来说说我读完以后的感受,也许并不准确,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

《狂人日记》的“一”中主人公(下文以狂人出现)在日记中写到自己不见月亮三十多年,在现实中显然不可能。而这些别人眼中的疯言疯语在这里却是狂人精神醒悟的象征,也是文中其狂之开始。而对于赵家的狗看他两眼感到害怕,表明他生活在这种恐慌之中。

在世人眼里,看疯子的眼光自然会有一些异样,无疑狂人正是众人眼中的疯子。主人公在痴狂状态下,觉得周围的人甚至赵家的狗看自己的眼神也是恶狠狠的,仿佛要把自己吃了。事实当然不会是其他人要把他吃了,别人要吃他只不过是他的一种在颠狂状态下的臆想而已。但若真的把这当作一种臆想,那便是真的在看疯子的日记了。在我看来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心理扭曲,却还要对下一代灌输封建理念,将下一代埋葬在这吃人的封建礼教之中。而在这样几乎人人都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中,被封建礼教毒害得太深的人们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们拉进“吃人”的圈子。民众的愚昧更是在对孝子应割肉煮了请生病的爷娘吃上体现出来。可以说实际上主人公发狂的阶段是他短暂的从封建礼教中醒悟过来的时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语,在当时只被人误解为是发疯是所说的疯言疯语。事实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时,他心里正苦涩的吟着“世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许是预料到自己在短暂的醒悟后,终于还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所吞没,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没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中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借狂人的日记,借其狂的状态呼唤着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人们的人性的回归。那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是还未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赤子。他们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现实与想象相交融的日记里,鲁迅先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发现。这样的理解我或许达不到,我仅能借助先生的视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历史。

下载鲁迅的立人主义和《狂人日记》的创作(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的立人主义和《狂人日记》的创作(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跟鲁迅学立人》读后感

    《跟鲁迅学“立人”》读后感 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林三燕 在东湖开发区“夏循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夏校长的推荐下,我拜读了《跟鲁迅学“立人” 》这本书。这本书的作......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五篇材料)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狂人日记鲁迅表达(推荐五篇)

    读《狂人日记》仿佛在看中国社会的状态,看中国人的惰性心理。现今虽说中国日益强大,可是中国不乏无知之人,以无知狭隘的心理看待他人,每每洋洋自得,可谓是精神上病入膏肓。想了解......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心得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心得1 《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报告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报告 写在前面: (《狂人日记》出自课本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目中,位于书本101面中部位置。) 正文: 记得高中的时候,在老师的介绍下有幸拜读......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推荐五篇]

    导语:《狂人日记》,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 “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

    读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有感[范文大全]

    读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有感近几天,我拜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这部小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这部小说主要讲了在旧社会中,鲁迅来到了大哥的家乡。但那里......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