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炊烟诗中境(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8:0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梦里炊烟诗中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梦里炊烟诗中境》。

第一篇:梦里炊烟诗中境

梦里炊烟诗中境

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那是一份殷殷的期待。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那是一种慵慵的等待。又饿又累的农人,把炊烟当做可以收工回家喘息的信号,一看到炊烟,便扛了农具、背上草捆,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家挪。

那是一腔温婉的气息。许许多多农家冒出的炊烟相互牵扯,烹炒饭菜的醇香与柴草燃烧的辛香掺和弥漫,天地浑然一体,人间悠然融合,亲情自然滋长,孤单悄然淡去。常常是炊烟载着母亲的呼唤,催促孩子回家吃饭,那极富母爱的韵律,那种特有的温馨,多少年萦绕在儿女心怀,充满了执著的护佑。

那是一缕切切的期盼。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那是一团化不开的温馨。灶火里的灰烬散发着余热,一家人借着灶台的余温和煤油灯的昏黄,围着一大锅热腾腾的红薯,就着咸菜丝一边吃,一边听老人讲兵荒马乱年代全村难见炊烟的往事,在团团圆圆的温情中鼓荡着对未来的希望……

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对这种文化现象参悟不透时,我甚至猜测,那浮游在冥冥云间的魂灵,是不是靠着故乡炊烟的接引,才飘落故里的呢?那所谓的魂灵,应当是故乡难以计数的草木燃烧牺牲时的精气,借着炊烟的熏炙,在我们体内长年累月地吸纳、积聚、幻化而成的吧?

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春天的炊烟带有启发性,她匍匐在地呼唤万物尽早苏醒。夏季的炊烟充满鼓动性,他直插云霄,引导狂风暴雨柔顺地梳理禾苗。秋日的炊烟显得包容,她把绿果熏染得姹紫嫣红,不厌其烦地抚慰着挂在屋檐下的红辣椒、黄玉米和绿干菜。寒冬的炊烟悠闲自在,她释放所有的温情,戏说积雪和冰挂尽早投身沃土,劝慰小鸟春天很快就会来到。

炊烟为我们发展的岁月染色,在升起过无数次炊烟的小屋里,我们熬过了向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苦日子。炊烟为我们发展的时代见证,电器来了,炊烟自动减色,煤气接通了,炊烟隐藏到了我们内心深处,逐渐化为我们灵魂的根。

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这就是炊烟。《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商的后代阏伯在中原发现并保留了原始火种,催生了火耕、蒸煮饮食、火陶和青铜器皿,炊烟升息提升了人类生活质量,“茹毛饮血”成为历史,火神阏伯等中原人的图腾崇拜演进为殷商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本溯源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第二篇:又见炊烟

又见炊烟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每当想起它,心中便充满着感动,眼前便会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袅袅的炊烟自屋顶缓缓升起,悠然自在地飘荡着,不快不慢地由浓稠变成清淡,渐渐地越来越稀,越来越薄,最终溶化在蓝天白云里。

带着又见炊烟的感动,我向遥远的故乡出发。一路风尘,又见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又见儿时曲曲折折的石板路尽头,又见坐落着敦实矮小的红砖屋,又见青翠的常青藤忠实地缠绕着错落有致的栅栏,那就是我久违的外婆温暖的家。

带着又见炊烟的感动,我向淳朴的乡村风情出发。又见魂牵梦绕的故乡,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炊烟。故乡的炊烟,弥漫着一种成熟的味道,弥漫着谷的芬芳,甘薯的香甜。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童言无忌的时光:每天,在树林里疯玩过后,见到炊烟,便告别伙伴,连蹦带跳地往家跑。因为一看那袅袅上升的炊烟就知道是姥姥在做我最爱吃的地瓜粥了。

带着又见炊烟炊烟的感动,我走进情意绵绵的外婆爱的世界。故乡的炊烟让我感动,是因为我一辈子也走不出它的缠绕。外婆的地瓜粥是很耐人寻味的。系上围裙,坐在一个矮的小木板凳上一颗颗精心挑选那种最长最大,质地晶莹、略带青翠色的米粒,如果偶尔不小心的手指沾到两颗,她便把它们放回米推,重新挑拣。然后姥姥便用小刀细细地消着地瓜皮,最后再将它们切成一块块如指甲大小的方丁。姥姥将米和方丁风别洗净,洗得那么纯粹而洁净,粒粒分明,仿佛闪着珠玉华光,精致而诱人。姥姥把米和方丁放进棕色的罐子里,加上水慢慢地熬。姥姥忙碌的身影将阳光扯开又合上。

我跑出屋外像小时候那样拿着小板凳等待那袅袅的炊烟从烟囱中飘出,穿过屋顶的大树,糅合着清脆的鸟鸣,袅袅在村庄的上方,像一幅轻淡而雅致的水墨画。跑进屋,对正在忙碌的姥姥说一句:“好香啊!”便安安静静的坐下来等着喝粥。每当这时后,就会听到那拉长的甜甜的乳名,伴着那富有慈想的声音,喝着那香喷喷的地瓜粥,望着姥姥慈祥的笑脸......那种香甜温暖着我饥饿的心房......而今的炊烟,早已湮没与城市的发展中。只有走回故乡,才能寻觅到那种悠悠的温馨,袅袅的情怀,才能得到永久的感动和依恋。

第三篇:炊烟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里人”热情、淳朴的性格,初步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乐于助人的品德。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重点:初步学习写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欣赏抒情的笔调 教学用具 : 电子白板 教学时数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暑假刚刚过完,在这个长长的假期里你们有没有出去旅行呢?都去了那些地方呢?是乘车去的,还是徒步呢?老师认识一个朋友,他很喜欢徒步旅行,有一次他走进了深山老林里,又累又饿,在这个时候,同学们请想一想,他最希望看见的会是什么? 恩,没错,是炊烟。

下面,就让我们跟他一起走向《炊烟》,走向那户山里人家。(板书《炊烟》)

二、朗读全文(教师范读)

好,就让我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请注意听,看老师有没有读错。

三、掌握字词(利用电子白板)

chuī

shǔ

shū

sāi 炊

宿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分析)

(1)“我”初见炊烟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文原句回答。)(2)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学生汇报交流.师适时加以引导。学生回答预设:(1)在大山里走了大半天,正在又累又饿的时候,我看见了远方的 炊烟。

(2)我觉得小木屋的女主人很勤劳,热情。课文中讲到:“她把那锅 一连洗了三遍,红薯,白菜在山溪中洗得干干净净”。

师追问: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女主人的勤劳热情的?(动作)像这样的动作描写课文中还有哪些?

(3)我觉得木屋主人很淳朴,热情.我从“客人来啦,快进屋吧!” “钱?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如果不忘记山里人,以后再来!”感受到的。

师追问:作者是从哪方面来描写的?(语言)课文中的语言描写有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再从课文中找一找关于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好吗?

(4)同学们,老师也找到了一处,“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 地吃,手里不停地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地告诉我……”从那里我感受到了女主人的爽快,淳朴。那你知道这个作者又是从哪方面来描写的?是神态!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笑着看我、自豪地告诉我··可是,同学们好像有些偏心啊,大家找到了好多处,好像都是女主人的性格特征,那男主人呢?

(5)我觉得男主人很憨厚,很淳朴。他在我的背包里塞满了黄橘,笑着说:“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上解解渴。” 3.人物分析(符合身份,突出个性)

同学们,刚刚大家的发言都很积极、活跃。现在,请你们安静下 来,闭上眼睛冥想一下:我们一起走进了大山里的一户人家,在两间普通但干净的小木屋外遇到了它的女主人··

①小木屋的女主人长的是什么模样呢?她的丈夫呢? ②他们是怎样向“我”打招呼的?是怎样招待“我”的?对“我” 热情吗?

③临走时,“我”给他们钱,她接了吗?她是怎样说的?“ 我” 起身走时,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样说的? ④“我”走了,他们有没有立即回去,关上大门?

⑤由此可见,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呢?

板书:

她:热情直爽、精明能干、真诚淳朴。

他:憨厚、真挚、腼腆。

4.好,现在睁开眼睛。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 段,然后小组讨论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字面上是“一缕”炊烟,字底下是炊烟下小木屋里的一对中年 夫妇,是这对中年夫妇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真诚”和“纯朴”。抒情性的结尾如“锦上添花”,点明题旨。

5.文章为什么以“炊烟”为题?改成“山里人家”好不好?

第一,课文提示中有“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语,而“炊烟”正符合着这一画面的特色。那袅袅的炊烟,确是一幅别有韵味的山村风景画。

第二,“炊烟”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事物,意味着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突然遇到了人家。这当然能给人一种希望,一种亲切,自然界毕竟和人类相通,而“炊烟”恰是一位引导者,引导“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正是作者以《炊烟》为题的真谛。(可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

五、小结(学生)

写人的方法有哪些?要注意什么?(符合身份,突出个性)抒情笔调有什么作用?(不仅抒发作者真挚的感情,而且还能营造诗意般的氛围)

六、作业

请同学们把课本第33页的词句积累清楚工整地整理到作业本上。

第四篇:家乡的炊烟

家乡的炊烟

家乡的炊烟

淡淡地飘在天空

它有多美

尽可以用许多的比喻

去描绘

清晨,公鸡喔喔的叫声

在故乡小村庄里滚动

勤劳的妈妈

手拽着生活的丝线

牵着亲情的双手

挽着衣袖,撩起衣襟

扯出了村庄里

最壮观,最温馨的风景

炊烟

其实比太阳起得还早

是妈妈放出的生活信号

飘飞的炊烟

没有喧闹动人的词语

却淋漓地表达着

幸福 喜悦和温馨

从墙缝、门缝、窗户缝、烟囱里

汩汩冒出

无可阻挡、激情四射

任性在天空中驰骋

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

把幸福,扯成一片片旗帜

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子

把热情,飞成一只只风筝

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

生动,优美,豪放

活动着的炊烟

把家乡的未来

涂成蔚蓝的天

家乡才显生动的画面

炊烟是一群娃娃

在各自的家升起

纠缠在半空里,它们

笑着,追着,闹着

就分不清哪缕是哪家的娃

炊烟是一群舞女

迷恋风的柔情

向往开阔舞台

在纯蓝如滤过的天宇下

翩跹着优美的形体

摆弄万姿千势

跳出的是不屈的灵魂

向着蓝天,朝着白云

飞升而去

炊烟更是生命的音乐

谱写盘子中丰盛的餐

歌唱的是家乡丰收的礼赞

炊烟升起时,妈妈的双手

就忙成了一对翻飞的蝴蝶

割了园子里的小韭菜

舀来缸里黄黄的米

剜出坛子里腌着的肉

蒸煮炖炸炒

铁锅里排演着大合唱

盆碗铲筷瓢

奏出了清凉的歌

摆上桌,闪亮亲情和慈爱

嚼进嘴,喷香辛劳和美味

家乡的炊烟

盘动着日月星辰

是抚弄着乡村四季的妈妈的手

栏里撒欢的猪

圈里咯咯的鸡

坡上悠闲的羊

仓里屯满的粮

就成了家乡村庄里

生命的五线谱

一曲不老的歌

炊烟

永不飘散的家乡魂

第五篇:炊烟情感散文专题

丝丝缕缕,炊烟从家的方向升起,仿佛一层薄雾,又似美人脸上的面纱,不能让人识得庐山真面目。空气中仿佛还有家的气息,那是一种特有的味道,面前不一定是山珍海味,但是一定是我最爱吃的。几个小菜,一碟豆腐,却有着妈妈的味道。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身骑一匹奔跑了好久好久没有停歇的千里马,那炊烟则是一条鞭子,正好在你极度疲惫的时候给上你前行的动力,告诉你那儿的目的地;又或者你身处绝望的荒漠,恰在此时 却有了一颗梅树出现,看着大颗颗的梅子挂在枝头,你能不动心吗?于是快马加鞭,全速前进。朝着胜利的彼岸冲锋。这是你前行的动力,也是你归家的指引。人们常说指南针指引前进的方向,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身处大海,何不将其换为丝丝缕缕上升的青烟,指引人们归家的路。

如果你闲坐太久以至于忽视了时间,不妨抬头看看远处那户人家屋顶上是不是正升起炊烟。本来一盘精彩的棋局,原谅我无法奉陪,你看,家的方向那缕缕炊烟是母亲对我的召唤,没有任何话语,无需任何举止动作,我能准确的判断出来,这是彼此约定好的信号,会一直一直不变。我只需快速到家,会看到,门口的母亲正在张望,看见那一张熟悉的脸庞,会心一笑,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正等着喂饱你的胃。

那是家的信号,并非古代的烽火狼烟,没有战争弥漫的刺鼻的硝烟,有的是温暖潮湿夹杂着芬芳花香的空气。

遥想西周“烽火戏诸侯”,倾国倾城的褒姒还站在那墙头,微微一笑,看着被戏耍的诸侯,平日里不苟言笑,举止有度,而今却面红耳赤,怒目圆睁。或许褒姒想要的并不是对诸侯的愚弄与戏耍,而是家的信号。炊烟会告诉你家的信息,仿佛在说,一切都好,依旧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寻常百姓家的生活,不因荣华富贵沾沾自喜,不因安贫乐道为郁郁寡欢。昏庸的周幽王不懂得归家人的心思,却还要将国破家亡的罪责归咎到一介女流的身上,实在是有失男子风度,更不要说是一朝天子了。活该应了亡国,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不得不说这样按自己心意编排历史确乎是有点强人所难,但是翻开历史重重的烟云,其实仔细的轮廓已经模糊,何不如此畅想一番,让生活多一点点真实以外的趣味呢?

炊烟袅袅升起,凝结了记忆。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寒风在窗外呼啸,有时候性情过于猛烈,竟拍打起了窗户。白雪堆到了屋顶山,白茫茫的一片。我还在床上睡着,不想离开温暖的被窝,我盯着窗户傻傻的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就在这时,慢慢的,炊烟从烟囱里慢慢冒了出来,先是试探性的出去,还看不太清楚。慢慢的,一点点的,队伍壮大起来了,可以清楚的看见浓浓的白雾结着伴、唱着歌不畏严寒扶摇直上,我甚至可以感受得到它的热度。闻闻空气中弥漫的味道,便知道了今天的早餐。

寻常人家,炊烟的信号太普通,却又太经典。

下载梦里炊烟诗中境(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梦里炊烟诗中境(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炊烟教学设计

    炊烟教学设计 河北省张家口经济开发区柳树屯小学 张亚丽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台湾著名歌唱家邓丽君的一曲《又见炊烟》,好听吗?这动人的旋律不禁又把我们带......

    童年的炊烟

    童年的炊烟 阿健 我把村庄看老了,村庄也看老了我,我怀念故乡村庄的炊烟。 童年总有一些细节让人刻骨铭心,搭乘记忆的翅膀,寻找童年时光的印迹,夕阳下的村庄总会荡漾起几缕醉人......

    又见炊烟诗歌

    白杨树在黑色白色里东边或者西边或者北边或者南边夏天里没有声响的世界被风吹出爱的号角或风,或雨,或闪电,或炙热折断的腰肢大大小小孔子的掌声在你脚掌心绽放哑巴在早晨或者夜......

    梦里故乡

    梦里故乡 山依然青,草依然绿。眼前这个小山村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梦的起源! 夏日黄昏,太阳普照了好多天,可能也累了,早早地去休息,或迎接山那边的黎明去了。一段紧张的业务竞赛已告结......

    诗中水

    给父亲的情书 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 ——题记 父亲,您知道吗?传说女儿是父亲前生的情人。我知道这个说法的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

    诗中树

    二、小学语文古诗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

    诗中雄心壮志

    诗中雄心壮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