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公审驴 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杨晓丽
《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智谋‛为主题展开。本文主要写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无奈将驴告到官府,包公利用驴能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地‚审‛驴捉住了小偷,表现了包公断案如神。这则故事无论包公还是王五甚至小偷都使用了计谋,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谋,把智谋用在正地方。这则故事趣味性强‚审驴‛看似荒诞,实则包含了小人物的无奈和包大人为民做主,巧用计谋的大智慧。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二篇:包公审驴 教学设计及反思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韩国富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告驴——审驴——得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概括内容。
1.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历史小故事《包公审驴》,去会会包公这位老朋友,体会他身上闪光的智慧吧。2.板书课题:包公审驴。齐读课题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围绕“驴”我们给课文加了小标题,大家还记得吗?对!换驴——告驴——审驴——得驴,谁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走进包公,感受智慧。
1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啊!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宋朝,来到包公身边,看看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 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
4.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他可能还会怎样想。5.有感情朗读刘五的话
a、惊慌失措的刘五来到大堂上,向包公诉起苦来:
b.看着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刘五又气又恨,他愤怒地说到: c.想到自己的宝贝驴被换了,刘五十分懊恼,看到包大人如同看到了救星,他不禁向包大人倾诉道;
6.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7.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3-9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有关句子,试着读一读,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8.交流找到的句子
9.分享自己的读书读书感受并指导朗读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怎么读出这种奇招破奇案的沉着与潇洒呢?谁来试试?你现在就是包大人。
谁再来一次,把包公的胸有成竹,把包公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心定气闲,像包公那样不紧不慢地读。
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包公。
是啊,同学们可真会读书啊,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就连那一个个强有力的感叹号,几个呢?都凸显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光辉品质。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使劲打!”
你读懂了什么呢?没有读懂的同学再多读几遍,—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男女比赛,读出包公的底气十足来。
末了,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他不怕驴跑丢了吗?那看来他是真的知道驴会跑去哪里了,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10.全班齐读
11.包公审驴的办法实在妙,妙在何处?
12.案子破了,他们可能对包公说些什么?一起来夸夸包公吧。
包公,你真是()!
三.总结延伸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包公:以驴为突破口,巧用计谋破案,找到了刘五的驴,抓住了小偷;偷驴的贼:小偷动了一番心思,不直接偷而是用调换,用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就是偷梁换柱,虽也使用了计谋,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小结:包公所使用的计谋用在断案上,可以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为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是个有用之材。3.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地为包公喝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本剧,再现包公审案的精彩吧?
板书:
包公审驴
包公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小偷 偷梁换柱
走进语文世界,享受阅读乐趣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包公审驴》一课,我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入情境,享受语文乐趣。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的重要任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置了三个朗读点,一是两头驴的对比,二是刘五的告状,三是包公的话。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还使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生动的多媒体,带领孩子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回到那悬念迭生的审案现场。使学生走进了课文,走进了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不仅 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为后面的课本剧表演和缩写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本剧的表演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二、读写结合,提高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课内小练笔是习作的最好补充。”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精心设计了四个说话和写作训练点,在学生回答四个小标题后,我让学生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刘五心理描写的补白,既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心理描写,还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如果说夸夸包公的环节是对孩子句子的训练,那么缩写课文就应该是段和篇写法的感知和领悟。通过这四个训练点的设置,使读写有机的结合,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习作的方法,体会写作的奥妙。
三、合作探究,培养自主能力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不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让学生结合刘五为什么告驴,学习前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两头驴的语句去答,从而明确对比方法的妙用。包公怎样审驴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时,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描写,使学生明白包公了解驴的本性这一点特点,才顺利破案。这样,让学生在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弄懂了问题,理解了课文内容,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积累了语感。可见,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科学设立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精读与粗读相结合,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单元的语文天地中有一个“金钥匙”,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写批注笔记。批注笔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记问题;圈画重点和精彩的词句;标出要点;简要写心得体会;补充重要的资料。写批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外显形式,后续文中也相继有指导。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具备了自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孩子们从上学期就开始标画问题,点画重点词句,都是简单的批注,但他们还是不知道哪些内容该批注,哪些内容不该批注,批注的内容应该写在哪里。在这节课中,我尝试带领学生写批注,而批注笔记的内容也明确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该批注哪些内容,用哪些符号来标注。由于这是刚开始写批注,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批注情况的关注,发现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避免其他同学犯同样的错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方面,由于学生们在上《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时就已经知道了“聪明要用到正地方”的道理,在这堂课上,我在总结时提出“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引导孩子明白“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是个有用之材。”
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又是残酷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虽能较好的完成预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有很多缺失,如朗读不够深入、课后作业忘记布置、字词教学的缺失、课时安排的不近合理,都使这节课不尽如人意。但教学就是这样,在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完美吧!
第三篇:《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1】《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2】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四篇:包公审驴课后反思
《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包公审驴》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通俗易懂。在设计本课时,我抛弃了以往的“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析课文,我用“文中都有谁运用了计谋?”贯穿了始终。一开课,我便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为什么要审问这头驴?怎样审驴?结果怎样?激发他们想读的欲望。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包公审驴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去找审驴的过程,思考给你怎样的感受?并且让学生找出能够表现包大人足智多谋的词句,再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妙处,从而明白包大人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与形象,突出其正面性格特征,理解包公的胸有成竹和足智多谋。
但我发觉整节课下来重点并不是很突出,在前面的朗读上花的时间太多,以致后来讲到包公审驴的过程时有些草率,有些匆忙。《包公审驴》教学反思
开学不久,我们几位青年教师就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来到了外实校进行跟班学习。通过整整一个星期的学习,大家都有所收获。昨天是我们上汇报课的日子,领导还专程请来了教研室的老师对我们进行指导,同时也邀请来了我的师傅——姚老师。说实话,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想到领导对我们都如此的关心,如果自己不用心的话怎么说得过去呢!
翻遍了课本,发现里面的文章都不是那么好上,正犹豫的时候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就是一节随堂课。”我想也是,这样其实还减轻我的负担。于是我还是照往常一样备课,只是更关注了一些细节问题。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通俗易懂。在本课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
1、想读:一开课,我便以课题中的“审”字入手,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审问这头驴子?激发他们想读的欲望。
2、要读: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包公审驴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去找审驴的过程,并且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包公怎么样。在反馈时大家都找的很好,并且在概括的时候能准确的说出其过程。
3、会读:首先是要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其充分的思考时间。但在这过程中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我会让孩子们动笔去找重点词句去理解。
但我发觉整节课下来重点并不是很突出,在前面的朗读上花的时间太多,以致后来讲到包公审驴的过程时有些草率,有些匆忙。
课后,教研室的吕老师、王老师和姚老师都分别对我这节课作了指导。首先是板书不规范,可能这跟我平时上课也不注意这点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些环节显得是多余,比如说查字典、换人称朗读,这显得浪费时间而且用意不明白。其次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完全可以联系生活,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刻。还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完全相信书本,有时应大胆的去质疑。其中吕老师就讲到在这篇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话就有些问题,仔细读了之后发觉确实不够通顺,如果加上几个字意思就清楚多了。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啊!......这节课结束了,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希望能通过平时的积累能快速地让自己成长起来。
第五篇:《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告驴——审驴——得驴”四个部分:刘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语。
2.对比两头驴,体会主人公心情。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题质疑: 1.引入:
孩子们,看看这是谁?(PPT1出示图片)
他是?对了,他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人公——包公。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智慧侦探,他用聪明的头脑破了不少离奇的案件。你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他有什么了解呢?向你的伙伴们介绍一下吧!
(生汇报包公资料和相关案件)(PPT2出示图片)
看来包公可审过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那么今天他要审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的课题。(PPT3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2.课题质疑:
读到这样的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解决简单问题,相机板书: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预设问题:
1、为什么审驴?
2、驴子不会说话,他怎么来审驴呢?
3、审驴的结果是什么呢?
4、驴是什么样的?……)
孩子们真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来提问。老师听了孩子们刚才那么多的问题,真是非常期待今天的故事,看得出来孩子们更加好奇,现在我们就赶紧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探案旅程,去文章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大声自读课文,读完以后静下心来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ppt4问题)
孩子们在读课文前,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些生字宝宝,(PPT5出示生字)还记得他们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这些字怎么读?(举手回答,点击注音。)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再来看看这些形近字(PPT6出示生字)一起来给这些生字组词(学生组词,点击出示)谁能带领大家读一读!(学生领读)
这些字,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要多加注意,现在把它们放回课文当中,大家快来读一读课文吧。(齐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二)、初步感知课文,随文识字: 1.理清课文线索,随文识字:
孩子们读课文的时候非常认真,对于刚才的问题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看法的了。(ppt7)
(1)谁来说一说包公为什么审驴? 你是在第几自然段找到答案的?
那请你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的孩子认真听,听听字音是否读准了,看看包公审驴的原因是不是在第二自然段?(抽生读,正音,带读,全班读)
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三个比较难读的词语。(PPT8出示“辔头”“鞍子”“懊恼”,强调“恼”是鼻音)那么谁知道“辔头”“鞍子”是什么意思?(抽生答,师略讲)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当中,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准字音。(全班读)
从第二段中我们知道包公为什么审驴了,原来是因为刘五丢了驴要告驴。
这就是整个案件的?(引导生答:起因,相机板书:起因)(2)我们知道了案件因何而起,现在,老师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审驴的结果是什么!
(抽生答:找到的好驴,抓住了小偷,相机板书:结果)那你们是在第几自然段找到审驴的结果的?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生齐读,正音)
原来包公审驴的结果是?
(3)案件的起因和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最精彩的自然是包公审驴的经过了!
那么哪些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包公审驴的经过呢?
那请你默读课文的3-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包公是怎样一步一步审驴的?
谁来说一说,包公先怎么做了? 第二步呢?打了驴40大板 最后呢?把驴放了
(4)、通过自己默读课文理出了包公审驴的步骤,我们现在就回到课文中看一看,包公是否是这样一步一步审驴的?首先,请你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抽生读第三段,随文正音)
包公不给驴吃喝是在干什么? 第二步包公怎么做了? 紧接着,包公把驴给?
是在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包公打驴和放驴的经过? 那我请男女生合作来读一读6-11自然段。男生读6、7自然段,女生读8、9自然段,全班孩子一起读10、11自然段,明白了吗?(生读,随文正音)
(5)审驴过程中衙役和人们肯定也有他们的反应,请两个孩子来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看看衙役和人们在听审时做何反应。(抽两生读4、5,随文正音)
自己再读读4、5自然段,看看衙役和人们有什么反应。2.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孩子们真能干,读书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就理清了包公审驴的步骤。现在请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上三个小标题,然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待会儿说给大家听。(同桌练说,多让几个学生汇报,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师可以从旁引导)(ppt9)
说得真不错,知道利用老师的板书,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的情节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是会学习的孩子。
(三)、对比两头驴,讲解案件起因: 1.对比两头驴的样子:
故事内容我们已经明白了,看来整次事件都是围绕着“驴”展开的,那么刘五告的到底是一头什么样的驴呢,赶快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ppt10前两句)
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
那么刘五丢的那头驴又是什么样子呢?请你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把它的模样勾画出来。(生勾画,师巡视)
请你来读一读你勾画的句子。(抽生读)你真能干,和老师找的句子一样。那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
(生答:毛色发亮,突出“毛色发亮”读句)
对了,一看就知道是一头好驴,刘五喜爱它吗?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PPT10第一段话,整段出示,引导生答:珍宝—刘五觉得它很珍贵;唯一—刘五很穷,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漂亮辔头—打扮漂亮;悉心照料—把驴当朋友)
人们又是怎样评价这头驴的?
这样漂亮的一头驴,它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刘五能不爱它吗?你们能抓住重点词语,读出刘五对驴的喜爱吗?(抽读,评价,齐读)
2.体会情感:
刘五如此喜爱的一头漂亮的驴竟然变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PPT10出示第二段话,要让学生齐读)
两头驴的模样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刘五完全不能接受。他有什么反应,请你去课文中找一找,用直线勾画描写刘五反应的句子。
谁来读一读你勾画的句子?(抽生读)和老师找的完全一样。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刘五心情怎样?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根据词语谈感受,教师适时引导理解什么叫做“惊慌失措”?)
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2—3名学生谈体会,再读出体会)
他读得真好,请你们像他一样,突出语段中的这些关键词语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刘五此时着急、懊恼极了的心情。(抽读,齐读)
你从这两段描写中读懂了什么?(ppt11标题)(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示ppt11内容)
此时的刘五完全没有了办法,只好把那头毛色难看的瘦驴告上公堂了。接下来可就是包公的审案时间了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宋朝,来到包公身边,看看包公如何审驴?(ppt12标题)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3-9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包公是怎样审驴的有关句子,试着读一读,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ppt12)
4.交流找到的句子
5.分享自己的读书读书感受并指导朗读(ppt12)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ppt12第二句)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
怎么读出这种奇招破奇案的沉着与潇洒呢?谁来试试?你现在就是包大人。
谁再来一次,把包公的胸有成竹,把包公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心定气闲,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包公,像包公那样不紧不慢地读。(ppt13)
是啊,同学们可真会读书啊,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就连那一个个强有力的感叹号,几个呢?都凸显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光辉品质。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使劲打!”
你读懂了什么呢?没有读懂的同学再多读几遍,(ppt13红色字)—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男女比赛,读出包公的底气十足来。
(ppt14)末了,包公下令道:“现在把它放了,随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他不怕驴跑丢了吗?那看来他是真的知道驴会跑去哪里了,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ppt14红色)
6.全班齐读
7.包公审驴的办法实在妙,妙在何处?(ppt15)
8.案子破了,他们可能对包公说些什么?一起来夸夸包公吧。
包公,你真是()!
(三)思维延伸
(ppt16)本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呢?结果怎样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ppt16绿色)
(四)回顾总结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总结一下吧。(ppt17)
(五)课外作业
(ppt18)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有配套ppt)